工商管理境外生人才培养创新

工商管理境外生人才培养创新

摘要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现境外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境外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愿景。

关键词

大华文教育;境外生;人才培养;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侨大学201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JGYB35)的研究成果。

一、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教育学属下的一门学科,专为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开设,汉语言及中华文化为其基础知识,传统教育学为其基本内涵,同时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学等学科与其相融通。[1]华文教育专业的特色是:面向海外培养华文教育师资师和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特别是海外华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侨情,系统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进行汉语听、说、读、写、译等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掌握海外华人华侨教育规律,最终具备以汉语为教学语言,针对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华文教育的良好能力。[2]1998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这样解释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培养的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方法或手段就是人才培养模式。[3]那么在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对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管理型人才,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认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战略意义,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由于它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华人,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主体也是如此,所以,华文教育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携手来不断推广。华侨大学前校长丘进教授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的理念,即开拓性地将原本针对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从事的语言文化培养,拓展到其他所有领域,就是说只要大学里面具备这样的专业、条件,具备这样的老师、学生,只要涉及到的,我们都把它纳入华文教育,这样就不局限于招收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不单单是外派教师去华文学校教书或是举办短时间的夏令营。[4]基于此背景,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进一步加强本院港澳台侨学生及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结合项目组前期的调研成果及实践发现,学院存在着境外生校友资源不足、情感归属感不强等各种问题。因此,学院秉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承担起培养管理型境外生人才的重任,开展了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办学理念看,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泛化到学院的整个管理层面;它是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机制的统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应只关涉“教学”过程,更应关涉“教育”的整个过程,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各要素如课程、教学、评价等的结合,但这个结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合样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强调运作过程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背景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理想的计划而形成的运行方式。[5]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理想的培养人才之道,又是理论的具体化;既要具备可操作性,又要能够形成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和动态交互组织。在此基础上,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展的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的总体改革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完善及评估方式。课程改革具体包括: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改革(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国情教育为重点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的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以培养管理类高级专业教育为依托);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公共课程的改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选修课程的改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的改革。境外生的第二课堂内容十分丰富,包含:1.“根在中国”———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工作家庭”(两个境外生走进一个境内学生家庭)和住宿管理模式“2+2”(两个境内生与两个境外生合住在一间宿舍);2.“梦在中国”———境内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展;3.“学在中国”———工商管理学院“一对四”境外生导师制;4.“爱在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华侨大学萤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务队关爱德化留守儿童。制度管理的完善(包括教学与课程制度的完善)具体包括: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选修课程及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则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评估方式。作为具有400名境外生的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为侨服务的人才,突出侨校办学特色,努力扩充境外校友资源,着力培养华侨高校优秀的境外生。根据学院开展境外生特色工程的客观实际,通过“一对四”境外生导师制、境外生学长制等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把境外生培养出更多的管理型人才。通过开展境内外学生交流系列活动及海丝文化公益赶集活动加深境外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境内外学生交流系列活动,分为走进中国家庭及境内外学生同乐两种。这样的教学制度能够使境外生融入中华文化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魅力。通过把挑选的境内生家庭与自愿报名参与的境外生组合在一起,共同感受中国家庭的氛围,学习中华文化,以传承“家文化”。海丝文化公益赶集活动是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特产为主题的活动。自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它一直是沟通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心。[6]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指导方针。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加深境外生对国际形势及中国态势的了解,增强对中国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学院特有的境外生学长制,使境外生有了倾诉的对象,可以在学习、生活、学生工作问题上给予他们意见和帮助。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采用学业辅导,生活引导,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的培养模式。学院非常重视志愿服务,为提高境外生对志愿服务的喜爱与热情,还专门成立了华侨大学萤火之光境外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反哺行动等公益活动,增强境外生的同情心,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施以援手。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点在于:在大华文教育背景下,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教育背景为依托、以境外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侨校,加强境外生的特色培养,把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作为项目的创新理念。从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境外生管理类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的建设、管理、评估,辅以寻根之旅、走进中国家庭等实践教育,以境外华裔青少年为主要培养群体,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设立特色学校课程。学院培养的原则是及早选苗,重点培养,跟踪扶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境外生人才都能有所学,有所收获。培养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未来性。旨在针对全体境外生,尤其是境外生优秀人才,全面挖掘境外生各方面的潜能,将他们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拥有光明的未来及发展前景。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重在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境外生的情感归属。拓展管理教育及华文教育专业设置,融合相关专业,多元发展,以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儿女的共同愿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汇使得各种先进的技术、科技也得到了融合,一些先进的东西被引进来并在国内迅速扩展来,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更全面、更快速、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培养境外生的情感归属。

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及措施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有利于做大做强华文教育,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研究以学院境外生的行为培养为基础,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境外生的发展情况,修正了现有的错误行为,形成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方面,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充实和完善了境外生培养的相关研究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为境外生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标准,提高高校对境外生的培养水平,争取让更多高水平的境外生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造福社会和人民。工商管理学院可以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一批适合在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做大做强华文教育;通过开设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提高管理专业水平,为把境外生培养成管理类专业人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培养华裔青少年群体的感情归属,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及实践活动,培养一批境外生管理类人才,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作者:隋昌鹏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燕儿.华文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应用[A].第七届中文电子化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15.

[2]陈娜.华文教育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构想与实现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53-57.

[3]刘丽伟.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卷宗,2014,(2):23-25.

[4]肖建忠.华侨高效特色体育课程研究[J].高教探索,2014,(4):32-34.

[5]刘献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2-25.

[6]印顺.南海佛教和南海战略[J].世界宗教研究,2014,(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