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正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为了更好地探析校企合作的创新思路,首先应该明确在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定位,然后提出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对人才质量制定评估标准,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商管理人才。

【关键词】社区商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产业创新驱动,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管理类专业,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社区商业作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并与代表企业深度接洽,捕捉社区商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从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角度进行研究,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社区商业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发展现状

1.社区商业发展潜力巨大

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社区服务市场规模可达到13.5万亿元。另外,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社区商业占据了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70%,而目前,社区商业在中国社会商业中的比重还不足30%。这说明,社区商业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社区商业具有多样性、规模性和连锁经营特征

社区商业发展注重各类商业设施实行连锁化经营,各类业态有机搭配,有综合超市、各类专业专卖店、各类餐饮及电影院等娱乐场所,错位经营,协调融合,而其中连锁品牌是支撑社区商业的脊梁,也是社区商业赖以成功发展的根本。“新一代社区商业”多由开发商统一管理,业态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服务更周到,更能满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以更便捷和贴心的消费体验来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二)社区商业对管理人才需求提出挑战

社区商业是商业发展的一种转型升级,社区商业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我国由传统的社区商业急需转型升级,来迎合不断增长的社区消费需求。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应对这种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问题与挑战:

1.社区商业运营人才需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给矛盾突出

当前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急需社区商业的规划、招商、营销、运营环节相关人才,社区商业形态中生鲜零售、休闲餐饮、物业管理等人才的培养,以及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迫切。在产业创新的驱动下,社区商业中各类行业岗位的内涵不断变化,能胜任岗位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和升级。

2.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需转变升级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严峻;另一方面作为急需用人的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教学中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由于学生数量大,对实践的要求与实践条件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商业环境,动手机会少。高校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高校大多是“高校到高校”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企业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很难走进课堂,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3.传统教学体制和实习实训模式与社区商业运营人才培养的冲突和挑战

受原有教学体制的影响教育界与社区商业界相脱离,一方面,高校在社区商业运营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得不到社区商业界的指导,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就业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社区商业企业作为利益最大化的生产单位,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三)明确工商管理人才的精准培养目标

因地缘因素及办学资源的约束,在确定专业类别方向时,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决定采取轻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以O2O商业模式中的offline这一端为切入点,围绕着“社区商业”中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按照专业、学科发展趋势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工商管理类设置专业特色方向:企业管理方向、连锁经营方向(店长班)、新零售方向和新媒体营销方向,并明确培养目标。1.本培养计划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和现代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具备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3.通过校企联合教学、工学结合,掌握社区商业领域的实践知识,具备在社区商业领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4.毕业后能在社区商业领域零售购物、餐饮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从事运营管理、投资服务、市场咨询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选修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确立社区商业运营作为特色方向,涵盖社区商业规划、招商、营销、运营整个产业链,针对社区商业不同业态和不同岗位,结合个人职业规划,依托校企合作开展“选修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学生入校后前三年的时间完成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课程学习,并借助第二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对社区商业及社区商业运营的基础认知。在第四年参与企业实习,将企业的培训资源引入课堂,开设校企共建课程提供给学生学习。对校企共建课程按正常教学理论课进行要求,课程需准备授课计划、授课大纲、授课内容等教学资料,教学运行的内容严格按计划要求讲授。

(一)建立教学毕业实习平台

具体形式表现为顶岗实习,学生在基本上完成了专业理论课学习之后,第七学期本着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由合作企业进行选拔,学生到企业要求工学结合,修得一定的学分,与学校相应课程置换学分。学分置换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不是纯粹的职员,而是在某一个培训要求体系下开展实习。一般要求企业提供120小时的培训计划,折合在校学时为160学时,10学分。这10个企业学习学分用来置换学生需完成的在校修读学分,从而使之顺利完成学分修读任务,保证毕业。选择与社区商业的社区购物、社区餐饮、社区服务等企业进行合作。

(二)实习模式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进行选择

1.校企共建课+双师型培养+毕业实习

新型的“3+1”人才培养模式,3年理论课学习,1年企业实习成长。以学时置换学分的方式开展了毕业实习活动。学时学分置换就是用企业的培训学时置换学校在第七学期开设学生需修读的理论课时换取学分。目的是保证学生在7月至12月为期半年的实习期内能连续完整且较为安心进行工学结合的毕业实习活动。按此模式,学生能在毕业前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稳定的实习职位数,稳定的模式,学生的实习成长有较系统的计划。二是稳定的培训资源投入,有完善的校企共建课授课经验。三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合作经验丰富。

2.选修班+校企共建课+赞助学科竞赛

这种培养模式定位是学生初入职场的一个过渡性的公司。企业结合自身的人员培养计划———新人成长计划,制定了实习生学分置换课程。经过深入沟通,企业在第六学期开设校企共建课程,并结合企业营销方面的需求赞助营销专业学生开展营销策划大赛活动,校企双赢,取得了很好效果。这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制度完善,学生保障措施比较好。二是阶段性学习考核较为有效。三是培训制度挖潜还有较大空间。

3.特色选修班

选择社区商业中心总部组建“买手”特色班选修班,该企业有着完善的实习生管理制度,选修班有建制,上规模。企业集中培养辅导,职位统一,且便于管理。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一是专业化培养,职位有吸引力,且职位较为统一。二是企业具备新零售领域发展的基因,能作为专业特色发展的良好基础。三是规模化,也有利于打造专业特色。与社区商业企业合作,开展零售卖场服务的实习实训,学生体验零售卖场的服务管理,培养学生零售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联合企业制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导

依托学生毕业顶岗实习,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学生的论文选题需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课题可以由直接由企业给出,一般建议联系企业毕业论文的指导由学校论文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现,论文答辩也可选择在企业进行,并聘请企业高管参加答辩,探索尝试校企联合论文指导的模式。

三、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应重点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尺度。传统评价模式的组织结构往往以教师为主,以学生所学知识的成绩来衡量,这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对评价应用型人才是不适应的。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打破评估机制的封闭式,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内部评估

应用型本科人才也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评估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素养方面,在课程、专业范围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定。。

(二)外部评估

主要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范围对学生进行评定,只靠闭卷考试则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学校要建立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同时不仅评估的方法要多样化,而且评估主体也要多元化。评价主体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

(三)评价标准

1.评价内容

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沟通、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实践成果等几个方面。

2.评价方式

专业实践成果的数量统计、书面总结(设计或论文等)材料及质量评定、专业汇报和答辩、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等。

3.评价内容权值

工作态度(0.15)、创新能力(0.15)、团队协作沟通能力(0.10)、实际操作能力(0.30)、专业实践成果(0.30)

4.评价等级

根据加权平均分将校外评价结果分成5个等级: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四、结语

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将工商管理类教育与社会商业运营实践相结合,大力倡导高校与社区商业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通过个性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产教双方互动、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学华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信息通信产业的卓越工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

[2]李伟.“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探索与实践[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9)

作者:陈文锦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