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60例,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管理组(30例),一组风险管理组(30例),风险管理组患者接受风险管理,常规管理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然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同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风险管理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13.3%(4/30)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4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96.7%(29/30)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较常规管理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管理;风险管理

血液透析将半透明膜原理充分利用起来,排出患者身体中有毒物质、多余水及电解质等,从而对患者血液进行净化[1]。目前,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血液透析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手段。近年来,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操作风险也日益提升,因此,要想使治疗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关键是要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做好[2]。本研究探讨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60例,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管理组(30例),一组风险管理组(30例)。风险管理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6~77岁,平均(51.6±8.8)岁;透析频率1~3次/周,平均(2.3±0.7)次/周。在原发病方面,12例为慢性肾病,11例为高血压肾病,7例为糖尿病肾病。常规管理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7~77岁,平均(52.8±8.4)岁;透析频率1~3次/周,平均(2.4±0.6)次/周。在原发病方面,慢性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类疾病;②无法有效配合研究。

1.3方法

常规管理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透析前对患者血压进行改善与控制,待患者具有平稳的血压、心率后对其血压、脉搏、体温、呼吸进行密切观察,透析过程中对无菌状态进行严格执行,透析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压迫穿刺部位止血;风险管理组患者接受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为:①将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及影响因素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让患者及其家属签字,对护理过程中监控可能出现危险情况环节的力度进行强化,对各项制度进行落实;②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与培训力度进行强化,促进医护人员责任意识的提升,使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失误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比如,在对动静脉进行穿刺的过程中使一次成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对多次穿刺现象进行严格避免,整个过程要对消毒制度进行严格遵守;③各科室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将个体化的应急预案制定出来,同时将公共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出来,从而对停电及机器设备故障等情况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④在穿刺患者动静脉的过程中,应该将穿刺部位固定下来,从而对二次穿刺的发生或穿刺针脱落现象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同时,血液透析过程中应该对巡视患者的力度进行强化,对患者情况及穿刺部位渗血、导管异位现象进行密切观察。在整个血液透析过程中,还应该对患者情况进行及时观察,对其临床指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患者有抽搐、头晕、出汗等症状出现,则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汇报,从而对更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血液透析后对患者体重进行测量,将干体重计算出来,对临床超滤脱水治疗进行指导,对患者体内酸碱及电解质失衡的发生进行有效避免。在使用透析器机器导管前对其进行预冲,在此过程中将生理盐水充分利用起来,使透析器闭路循环时间充足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血液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对配血与输血流程进行严格遵守,将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开保存,从而对错输或放错的现象进行有效避免;⑤对医患关系进行强化,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将治疗方案与进程反馈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病情,从而对医患纠纷的发生进行有效避免。

1.4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同时,采用护理满意程度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3个等级,0~59分、60~84分、85~100分分别表示不满意、基本满意、十分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附表。

2.2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风险管理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13.3%(4/30)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43.3%(13/30)(P<0.05)。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7%(29/30)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0.0%(18/30)(P<0.05)。

3讨论

血液透析具有有创性,同时具有较为复杂的操作过程,对临床医师与护理人员均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毒物中毒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治疗中,血液透析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患者具有较为严重的病情,同时具有较快的病情变化速度,此外还具有较差的全身状况,随时可能有意外发生[3]。血液透析主要是对患者身体中的血液进行处理,来对其血液进行净化,在此过程中将人工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医疗器械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同时,长期动静脉穿刺及深静脉置管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此外,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那么其本身就具有较差的抵抗能力或有免疫功能缺陷存在,严重的情况下还有一些患者需要重复输血,极易有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情况出现。如果临床护理人员在对仪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依据相关要求,那么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就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因此,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占有必不可少的地位[4]。通常情况下,常规管理并没有给予流程与护理制度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充分重视,只给予了个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充分重视。同时,该护理管理手段只在出现风险后将作用发挥出来,很难有效预防风险的发生[5]。而风险管理对血液透析管理的管理流程与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规范了医疗护理相关行为,一方面能够促进医护质量及工作效率的切实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认为因素引发风险几率的降低。同时,将技术培训工作做好能够促进医护人员在缺乏到位的技术的情况下引发风险几率的降低,使患者安全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要想将风险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应该促进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的提升。完善应急预案也能够促进风险事件发生几率的降低。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必须将护理配合严格做好,将所有细节抓好,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识别出来,从而将风险发生几率降低到最低限度[6]。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极为必要和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管理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13.3%(4/30)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43.3%(13/30)(P<0.05),护理满意度96.7%(29/30)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0.0%(18/30)(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总之,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较常规管理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志英,汤洁.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2):37~39

2孔竹梅.血液透析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7):225~226

3任宗英.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8):275~277

4祝小妹,蔡雯.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4):173,177

5柳美娟,王晓葵,王振赟,等.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管理效果研究及安全性[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131,134

作者:张娟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