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新框架构建研究

成本管理新框架构建研究

摘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三去一降一补”提出以来,“降成本”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本文在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传统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成本管理新框架的构建、研究成本管理新框架的意义以及如何落实成本管理新框架三个方面对成本管理新框架(即降成本)进行了研究说明。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成本管理新框架

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40年以来,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发展,如今,我国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名。由于经济发展太过迅速,在一系列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5年起,经济结构性的分化变得越来越明显,红利逐渐消失,资本的边际效率下跌,企业成本向上攀升,我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在2015年11月10日时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随后,中共中央也将“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一)经济问题的发现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速减缓的现象,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转变,中国经济市场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曾经在他的一次演讲中对现行经济的主要问题用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总结,即“三期叠加”与“四降一升”。三期叠加指的是经济增长速度需要换挡、结构需要调整会发生阵痛、多年积累来的深层次矛盾需要消化;四升一降是说因为市场上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下降,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会增加产出量,供给必然大于需求,企业盈利自然随着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下降,供给量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企业暂时无法大幅度降低成本,企业危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下降,市场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这时采用刺激需求的政策导致债务增加过快、经济市场发生危机的概率自然随之上升。这说明中国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如果不将问题妥善的解决,极大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改革的提出依据

供给与需求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最基本且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也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现在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就要从这两侧入手,使需求与供给趋于平衡状态,才能使风险下降。需求侧的三因素——消费、投资、净出口之和叫作总需求。供给侧三因素则为劳动、投资和效率,三者的总和为总供给。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前面说到经济增速放缓,内在含义就是传统刺激消费的手段,例如“三驾马车”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已经渐渐失效;生产能力过剩,结构性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说明了通过需求侧改革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不仅对如今的中国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还会导致经济泡沫的出现。需求侧失效,结构性失调,就要从对应的方面想对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市场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两者结合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发展出了一个解决现行经济市场问题的新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改革的理论内涵

需求侧改革强调的是对总量进行增加,但供给侧不是简单的增加或减少供给量。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为实现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不应该只注重数量的增长及规模的扩张,还需要在结构上使各个生产要素相互协调,提升质量与效益,也就是增加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了经济市场运行背后各种结构间的相互协调关系,是针对现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重新分配资源,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为了促进结构调整,从供给端的改革入手,使市场无效能、低效率的供给减少,使资源从低效运营之地流向高效运营之地,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关注创新领域的发展,创造企业新的盈利点。为企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实体经济效率,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转向中高速高质量的发展。

二、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过度重视经济和规模的增长,往往会忽视发展与效率的关系。当前中国经济市场的主要失调表现在设计、人力、生产制造、运输、销售过程中,企业并没有严格的把控成本,但为了提高收益,逐渐演变成了过于追求“量”而非“质”,所以,市场上才会出现中低端产品产量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与消费者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成本却在不断攀升。注重成本管理可以解决这种状况。而最新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成本支出过高主要因为如下几点: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重、劳动力成本高、电价成本高、物流成本高。除了上述六个问题外,企业还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对成本管理不够重视,对成本管理的认知也太过于狭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大部分企业认为压缩支出、减少资金的流出就叫做成本管理,没有从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商品流通价值链等角度理解成本管理的深层内涵;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体系;没有标准化的成本管理制度及体系,就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成本管理的职责分工也不够明确,弱化了对员工的约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员工的专业素养不高,通常只是交给财务人员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监督;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及手段不够灵活,缺乏科学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只关注后期的成本核算结果,没有将整体运营的消耗纳入成本核算内,缺乏经济行为过程中对成本动态的控制,导致成本计划与实际成本脱节,达不到预期的利润结果,成本也居高不下。

三、成本管理新框架的构建

全要素的生产效率理论(索洛)中提到:各个要素集合所产生的生产效率等于全要素生产效率加上各单要素投入的生产效率总和。用炒菜作为例子,最后的成品菜是各要素集合在一起产生的生产效率,各单要素生产率总和为炒菜时加进去的调料。也就是说,假如炒菜的技术好,就会在尽量少使用调料的情况下,做出好吃的菜。所以,想提升成果,调料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炒菜的技术也就是全要素生产效率。现在,企业的成本输出过高,对生产效率重要性的认知低下。而成本管理新框架就是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控制要素投入以转移注意力,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出,要解决中国现行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大力推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要深化市场配置的改革,还是要从“降成本”即建立成本管理新框架入手。成本管理新框架是适应当今经济环境的转型需求,依托于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的支撑,以改革为导向的、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的新成本管理方法,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出的新成本管理理念。它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为了促进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转型升级,通过宏观政策的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转变,实现成本降低。在建立成本管理新框架的过程中,要注意降成本不是简单的指减轻税费及减少支出、确定成本限额。其最根本的含义是在从计划到产出的过程中,严格监督每一程序,减少无效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将无效成本的支出费用降低,用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有效成本的经济行为上。这样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成本管理乃至经济发生结构性的转变。

四、研究成本管理新框架的意义

(一)微观角度

1.企业紧跟当前中共中央调整经济市场结构性的步伐加强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支出更具规范性与合理性,可以规范企业的资产配置,增加企业运营的稳定性。2.企业成本管理的强化可以降低资金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效支出,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价格,继而对产品进行创新,以提高产品的核心价值,迎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3.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较详细、及时的记录和反馈运营时成本在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加强对企业运营的管理控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发展,当管理层作出决策时能够准确的提供合适的建议。4.成本必然与资金的流动有关。加强成本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现金流的通顺度有所控制,增加企业整体资金流的活性,有利于资金的周转及更新,降低企业压力。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强化成本的管理势在必行。

(二)宏观角度

企业是经济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成本管理新框架的实施可以使企业的成本结构优化,当成本有了较高的转化力和增值力时,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就不再是负担,而是转变为了利益的来源。成本降低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提高有利于推进中国经济市场结构性的全面深化改革,缓解中国现行的经济下降压力,扭转当前经济下行的势头,增加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性。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更加现代化,规范政府行政,也可以说是对政府的一次变革。综上所述,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成本管理新框架可以促进企业乃至中国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五、落实成本管理新框架的策略

(一)政府政策支持

企业面临降成本的阵痛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帮助企业降成本的“组合拳”加以调控:1.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税负环境,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和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以减少对企业的不合理税收收费;2.帮助减轻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负担,通过降低社会保险费的手段,减少企业的劳动力成本;3.通过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及融资成本,将利益让给实体经济;4.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降低电力价格,使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完善,以实现企业的能源负担降低;5.为了使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下降,推动流通体制的改革;6.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最重要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简政放权,建设与经济市场发展阶段和改革目标共生的政府权力体系。

(二)企业自身的转变

除了政府为企业提供降成本的调控政策,企业也需要从内部挖掘潜在的问题,降低成本。针对企业具体如何落实成本管理新框架有以下三点的建议。1.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创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文化。在如今的经济形势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强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及重视度,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思维。企业应该将成本管理的意识及控制工作按照相应对象的不同,深化分解到对应部门的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去,使每一位员工意识到自己对企业肩负着责任,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正面激励手段鼓励每一位员工对自己的岗位及工作内容提出有关强化成本管理的方法,提高员工参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也要紧跟国家政策措施,加强成本管理的学习,树立成本管理目标,建立起自身的成本管理文化。2.创建企业成本管理新方法,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企业应该在降成本政策的基础上修正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弊端,再在结合自身的情况,创建一套适用于自身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养,定期进行成本管理培训等。除此之外,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该注意在计划、生产、销售三大生产过程中全方面的考虑企业成本的支出与结构的配置,强调成本管理的方法是否科学。通过上述手段使成本管理的水平有所上升,使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很快的察觉到无效的投入并减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能力,做出适应消费需求及市场的经济决策。3.规范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结构,完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要想进行高效率的管理,需要其有一套标准化且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要有与制度相对应的部门。针对这个问题,建议企业以相关的管理及会计法则(如《企业会计制度》等)为依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除此之外,为了有效的落实成本管理新框架,还需要建立成本管理监督监测机制,以提高成本管理新框架实施的可操作性,加快实现降本增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促进了企业成本结构的升级,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想要将这个机遇牢牢的抓在手里,企业就要深刻理解成本管理对企业结构及发展的重要影响,也要迅速开展有关降成本的行动。为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推动“十三五”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跃进“搭一把手”。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16(09).

[2]张杰,宋志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战略内涵与具体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6.

[3]赵?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与突破[J].财会学习,2016.

作者:杨景海 张盟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成本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