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探微(4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探微(4篇)

第一篇:新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摘要:

新预算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后,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预算法的修订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进程的需要,它的勘定和实施是我国政府财政体系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其对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促进预算细化、规范财政收支和提高财政透明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并实行新预算法,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重新制定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机制。本文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以新预算法对预算、核算、规范公开和财务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次修订并施行的新预算法突出了预算的完整性,强化了预算约束,要求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并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事业单位预算作为政府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新预算法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新预算法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指导

(一)进一步突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并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财务管理高效运转。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做了很多创新,如:新预算法强调“全口径预算”,就是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其目标定位于构建一个覆盖所有收支,不存在游离于预算外的政府收支,是将所有类型的财政资金收支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的制度框架。以特种设备检测检验事业单位为例,目前,其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各类事业性收费,如检测检验费、业务咨询费,还包括利息、出租出售及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等收入,这些已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根据新预算法的精神,经营性等收入也将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这表示预算收支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预算年度将进一步延长,根据新预算法跨年度平衡预算的政策,从目前的一年一预,到下一步的跨年度预算,预算在顾及当年的同时,还要兼顾长远,这些变化势必要求事业单位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二)进一步促进预算精细化管理。新预算法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预决算对比等方面对部门预算提出了系列精细化管理要求,重点强调了预算的科学性与严肃性。在新预算法中规定,支出既要按功能分类,又要按经济分类,更加全面细致地突显了政府各项职能的具体支出差别,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的精细化水平。此外,新预算法对预算调整与预决算对比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于支出是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双向管理,使得在目前的预算体制下,事业单位如果内外预算不统一,预算将很难执行,资金也很难支付,这给预算编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实际编制预算时,事业单位务必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法律制度和单位内部的实际需求,根据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部门预算和内部预算时,做到内外预算高度统一。另外,事业单位编制内部预算应早于部门预算,以便于内部需求对接上级要求,形成统一细化的预算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财务规范化管理。新预算法对提升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关于促进预算公开、加强审查监管”等。当前,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财政性资金使用的规范、效益和公开情况。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的规范、公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预决算公开。二是“三公”经费公开。三是支出绩效,尤其是专项经费的绩效。新预算法增加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的条款。这要求事业单位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一分钱的同时,更应注重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注重投入产出的分析。四是资金管理规范,新预算法强调了“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的条款。这两项内容对规范资金使用,明确规定资金使用年限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期集中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新预算法规定“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事业单位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应当依据这一规定对支出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并行核算。在日常会计核算中,要通过财务信息化手段,在财务软件中设置不同的项目、科目及核算主体进行多维度核算,使得会计核算更加精细化。事业单位要严格预算执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全面真实地反映单位全方位的财务状况,以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二、新预算法实施后事业单位应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真正发挥预算的“指挥棒”作用。(1)建立内部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认识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带来的影响,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结合新预算法的基本规定,深入探究新预算法的内容,领悟其精神实质,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需要的科学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新预算法施行后,事业单位应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在编制预算时,严格按照全口径预算的相关规定,将各类资金都纳入预算范围内,不漏报、瞒报、违规编制预算报表,有效杜绝私设小金库,强化监管力度,有效防范腐败行为,进而更好地维护法律权威,确保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另外,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对预算编制种类进行区分、对预算功能进行定位、对编制原则进行明确,对整个预算编制、执行与监控、分析与调整、考核与评价等全过程做好流程管理,从而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事实上,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单位共同的大事,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作为单位的一份子,每位职工都要有预算管理的理念和维护执行好预算的责任感。事业单位各个部门既要责权分明、恪尽职守,也要信息联动、互通有无,提高财政性资金的科学配置,真正发挥预算这一“指挥棒”统筹规划的切实作用。

(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改善预算项目支出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只有有效的监督,才能确保预算管理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推进新预算法的实施,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起权责清晰的执行监管体系,保证预算监督管理机制高效运转。在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对预算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对预算的责任进行明确。新预算法要求预算监督应贯穿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始终,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做好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强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预算管理责任,细化审查各项内容,对于一些重大项目支出应在预算编制前加强可行性评估。另外,预算监督还应包括预算政策落实、财政制度执行、财经纪律维护,如发现违反新预算法规定的部门或者个人,应追究其责任,确保预算管理顺利进行。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外部预算监督管理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审查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预算监督工作,可以有效发挥预算的民主性。(2)改善预算项目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新预算法要求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事业单位需要对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评估,保证预算资金使用合理有效,对于有些预算额度较低但绩效较好且总体效益较高的项目,可以保持或追加预算额度;对于有些预算额度较高的重大项目,需要严格审查预算安排,检查其投资项目预算资金安排是否科学、合理。通过绩效评价,对绩效较差的项目,要查找原因并加以改进;对于长期绩效较低的项目,则应该撤销该项目或者直接减少项目资金投入。同时,要长期追踪预算执行情况,防止出现预算项目支出不合理的现象。

(三)提高领导认识,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新预算法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务的运作、执行和监管带来重大影响,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及相关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单位领导应当深化认识,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只有在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才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财务人员要提高认识,结合实际工作全面透彻地理解新政策的精神内涵,要明白预算不仅是数据更是政策;要树立依法理财、节俭办事和改革创新的意识,强化资金时间价值的观念,既要追求资金使用效益,也要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还要处理好部门内与部门间的协调关系,充分认识到财会工作与其他行政工作、当期预算与长期规划、经常性业务与临时性业务的关系,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和单位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总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新预算法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和指导,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监督管理预算支出项目、规范财政资金收支行为及提高日常会计工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必须深入理解新预算法的内容,充分掌握其精神实质,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预算管理机制,以提高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要以新预算法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健康发展。

作者:戴安容 单位:台州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

参考文献:

[1]蒋业.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

[2]申瑾.新形势下预算绩效管理再探[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1).

[3]孙雪.浅议新预算法对交通事业单位的影响[J].会计师,2015,(22).

[4]陈洁.新预算法环境下如何促进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J].商业会计,2015,(16).

[5]赵亚平.浅议新预算法下如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交通财会,2015,(08).

[6]周昕.初探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当代会计,2015,(8).

[7]朱大旗.着力加强人大对预算全方位的审查监督[J].中国财政,2015,(1).

[8]楼继伟.认真贯彻新预算法依法加强预算管理[N].人民日报,2014-09-01.

[9]雷少阳,许国峰.关于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的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3,(3).

第二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改革

[摘要]

本文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中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从建立财务预测系统、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成本管理、完善财务核算、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等几个方面,探讨在新的经济时期,如何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单位内部的经济行为更加合理,并对单位内部各层次财务关系进行有效的监控,为领导层决策提供财务依据,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保障事业单位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形式与行政机关单位相同,主要任务是以接收上级拨款、支付各项事业开支为主,财务管理工作主动性不足,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也确立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企业一样要求进行会计预算与核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逐步显露出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在潜力,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问题。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事业单位账务管理体系,使单位各种经济行为合理合法,为领导层与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监控内部财务,防范风险事件,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一、建立单位内部财务预测系统

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宏观管理系统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预算会计,也可以说,预算是事业单位会计的第一步。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各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都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还有的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在预算过程中多要指标与计划,给上级财政部门的资金预算造成了很大压力。与此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浪费创造客观条件。在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如何科学合理地对资金进行预测,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财务预测系统,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其目的是编写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具体规划各年度财务活动的收支预算的内容及指标是财务预测系统的重要内容。在编制预算前,要针对单位近些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对于财务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除去偶然性因素,客观合理地分析单位年度预算需求,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制定各项财务活动的内容与指标。对于收入预算的编制工作,要坚持稳健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保证收入预算的可行性。对于支出预算的编制工作,要坚持抓住重点、各项兼顾、勤俭节约的原则。财务预算的内容可以为定额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可以为考核预算的执行提供依据。

二、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事业单位如何管理资金创造更好的效益?资金管理工作应做好筹集与运用。(一)多渠道筹集资金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一些单位进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除去已有的资金来源,开拓多渠道资金来源,可以参照企业模式,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也可以引入民资本,或引入外资。但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必须防范风险,确保筹集资金的总需求量与成本,优化内部结构,降低风险系数。

(二)实施财务监控制度

为了保证资金的合理调度,重要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要在财务的收支方面严格实施财务监控制度,不能随意挪用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超出支出与年未突击性支出行为。

(三)发挥分配制度的杠杆效应,拓宽资金管理范畴

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问题,要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杠杆效应,努力协调各项账务关系,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要拓宽资金管理的范畴,重视资金的预测、组织与管理工作,为单位的资金运转提供更多的渠道与方式。

三、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有效地配置货币与实物资源,提高对于违法违纪等行为的监控力度。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健全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从资金与资产、采购到付款、投资到收益等各个方面加强建设,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将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一)关于货币资金与实物资产的控制

为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货币资金的收支与保管应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相关机构与人员要互相制约。为防止实物资金的毁损、丢失与流失,要建立审批、记录与保管等相互分离与制约制度,由专门人员控制实物的领发,以便于实物资产的保管、领用与清理。

(二)关于对外投资的控制

为降低对外投资的风险,规范对外投资的决策程序,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有会计人员参与,对于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证,加强投资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度,对于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与实施环节加强会计控制,对于重大投资失误要实行问责制度。

(三)关于工程项目的控制

为打击、遏制与预防项目招投标、承发包过程中的犯罪行为,要抓住关键环节,实施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的决策程序与责任制度,如情况需要可委派专门会计,监控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关于采购与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

为防止单位在采购与付款过程中存在的回扣问题,预防资金流失,必须建立完善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规范申请、审批、验收与付款程序,防止“一言堂”决定采购的种类、数量与品牌。通过对于采购环节的制约与监督,强化内部管理。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薄弱环节。对于事业单位高额的固定资产,多数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管理不善状态。加强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必然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从清查资产开始,健全资产明细账,清理产权关系,严格执行资产出入库管理,定期清查,做到账物一致。为合理有效地使用与管理资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不同类别的资产要进行分类核算,要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防止固定资产的低价流失。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的管理机构与专职人员,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优化资产配置与优化,有效防止固定资产的贪污浪费与流失。

五、加强成本管理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涉及成本管理的内容。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以绩效为主的考核标准,应用“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单位内部各部门应明确目标与责任,加强成本控制,建立考核制度,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效益。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包括人员成本管理、物资消耗成本管理、专项成本管理和产业成本管理。人员成本管理主要是指控制员工的数量、性别、年龄及职称等人员结构配置。在工作安排等方面,要注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配备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要注意控制数量,防止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增加单位经费负担。物资消耗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单位日常公务费用的支出,包括办公经费、水电费、差旅费、维修费、培训费等,是成本核算中最易控制的费用,事业单位对于这部分经费要加强管理。专项成本管理是指购置设备与项目建设经费支出。产业成本管理是指单位在保证自身本职工作前提下开展的有偿服务活动,目的是增加自身发展能力,对于各种收入与支出项目要正确核算成本。

六、完善财务核算

财务管理中的核算管理是按本单位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内部各种经济现象进行核算分析,提供动态的财务信息,为领导层提供决策的依据。

(一)转化会计信息为内部财务管理信息

会计信息是由专门的处理方法生成,不能完全反映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必须对于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满足管理的需要,有利于为领导层进行决策。将财务报表及时转化为财务分析说明。

(二)加强财务分析的定期性

对于不同财务报表间的数据分析,表中相关指标的分析、收支费用的分析及资金运作效益分析等。

(三)建立核算工作责任制

建立单位各项核算的责任制,通过实际支出与计划间的对比分析,对于预算的实际支出与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市场经济具有其风险性。资本结构的多样性与投资渠道的复杂性,使各种风险不断出现。事业单位如能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则能从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两个方面防范风险。

(一)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因为负债筹资引发的到期不能足额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由于筹措资金的方式与渠道不同,偿还压力也大小不一。合理的资产结构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于现金的流程进行监控,确定相关财务分析指标:如偿还能力、获利能力、经济效益与发展空间等。对于存在的风险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散、控制、降低风险。

(二)防范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来源于在生产活动与投资活动中,资金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事业单位的风险是以投资过程为主,对于投资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对于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在决策前提高风险意识,获取高额回报。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账务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对于事前管理的有预算管理;对于事中管理的有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成本管理与核算管理都是为事前与事中管理提供相关资料与依据;内控制度是保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风险管理贯穿事前与事中管理的全过程,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为事业单位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纪凯辉 单位: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鲲鹏,姚钢,王蔚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1(02).

[2]安永红.论如何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山西科技,2010(05).

[3]兰新锐.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05).

[4]胡晓梅.浅议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3).

[5]郝春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06).

[6]周昌红.构建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第三篇: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内部监督的一项有效措施,我国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就可以说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本文从内部控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特点,通过强化岗位责任、完善会计核算等方式对财务工作进行监管的管理手段。它对保持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资产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对提高事业单位的廉洁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对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争使这一措施更加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让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领导者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存在内部控制意识。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缺少这种意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1]。在这样的资金来源之下,对财务支出往往没有明确规划,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这就为一些经济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此外,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财务支出没有明确规划,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就不会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加以重视,以至于让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成为了应付上级机关检查的一种方式。这样也会导致干部职工也缺乏一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进而导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控意识的一种表现就是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对成本的合理控制。在日常的运行中,行政事业单位会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获取软硬件实力建设资金,但是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缺乏对资金的有效利用,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要多次向银行寻求贷款支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往往都是非营利机构,这种非营利性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偿还贷款能力有限,这样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自身实力发展的过程中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单位在借贷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债务风险,这样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危害[2]。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最大漏洞就是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正常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由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凭证检查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内部审核制度等若干制度组合而成,这些制度之间应该是彼此之间环环相扣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机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就会使得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职责分工制度等相关制度也不算明确。财务管理职责分工不明会导致领导干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为假账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的一种体现。国家于2012年曾经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但是司法机关并没有对控制单位内部监管做出一定的司法解释,但是由于这部文件并不是特别为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因此这一规定并不完全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因此,这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明确规定的现状也容易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一定漏洞。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基础相对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基础的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一个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专门机构。在这样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由单位的财务人员担任。由财务人员负责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是把至关重要的财务监督工作当成了财务人员的副业。财务人员本身就是财务管理内部监督的执行者,这就为财务人员隐瞒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财务人员的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因此,这样的现象就会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一种不规范的局面。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保障政策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那么该政策就有难以得到真正执行的可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自然也是如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之中,行之有效的内外监督体系会对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转起着推进作用[3]。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对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提供法律支持,这样,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政内部控制缺乏一种强有力的监督,就使得监督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并不完善。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也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检察机关都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外部监督,但是在这些部门之中,没有一家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形成定制,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

二、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

(一)增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单位领导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的重视,才能推动单位财务管理措施的改善。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增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意识,不但要加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而且要把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作为财务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可以让财务干部对内部控制的工作加以重视,也就可以促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的增强。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增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的方式,这种管理模式通过把财务管理工作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小部分的方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责任到人的目标,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也就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的增强有一定的帮助。

(二)健全内部规章制度

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虽然针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的立法还有待完善,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4]。要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首先要让领导干部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对本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执行环节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领导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对内部控制落实到位。第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编制、审批执行、决算、评价等环节的内部管理。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让单位的每一项财务活动都有据可查,这样可以避免资金流失、贪污挪用等现象,保证财务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财务管理队伍是保障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引进一些财务专业人员,以充实财务管理队伍。在充实财务管理队伍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有所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单位财务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确保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在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对一些涉及到财务管理方面的经济犯罪案件进行公示的方式,这就可以通过向财务工作人员提供反面教材的方式,增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四)强化监督机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是保障财务工作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要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入手进行监督。从内部监督的角度入手,事业单位首先应该设立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财务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惩处。在设立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以后,要避免财务管理人员兼职财务审计工作的现象,以保障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转。第二要完善举报机制,调动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进行监督的积极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以设立举报平台,为职工揭发本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一个便利渠道。在设立举报平台的同时也要加强检举人保护制度,对揭发本单位财务问题的干部职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对检举人打击报复行为的产生。在外部监督方面,要强化审计、纪检监察机关以及检察机关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司法机关在监督审核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协同合作的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违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于严重违法的行为,司法机关要及时立案处理。这样通过内外监督环境的强化,也可以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转。

结论:

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外部的监督机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唯有制度透明,监督得力,才能让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郑英明 单位:抚顺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雷学果.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科技大学,2013.

[2]邓慧娟.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3,10:49-50.

[3]黄克辉.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3:31-32.

[4]周茜.内部控制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分析[J].企业导报,2016,09:45.

第四篇: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

殡葬事业单位是由政府设立的,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殡葬服务,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民群众对于殡葬的消费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的转型和发展,殡葬的市场化需求和现代财会制度的完善,现有的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与之相匹配。本文从分析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如何提高财务管理效力的有效措施,从而规范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促进殡葬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殡葬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殡葬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专门针对殡葬行业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殡葬事业单位自建立以来就经历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随着多次深入化的改革,其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的主要特征就越来越明显,但是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对殡葬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

殡葬事业单位是一个国家政府设立的、为群众提供殡葬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模式,因此它的设立同时要考虑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不管是低收入人群还是高层次需求。除了为人民群众提供殡殓、火化、骨灰安放等基本的殡葬公共服务外,还提供殡葬用品、墓穴安葬等服务,满足不同的殡葬需求,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仅要满足财政预算的管理方式,还要符合消费市场的经营模式。殡葬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机构,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殡葬服务涉及到群众的利益。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体制逐渐改革,特别是近几年,管理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工公共服务体系也逐渐健全,因此原先的殡葬事业单位的弊端逐步体现出来。因此,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点,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来源复杂多样。由于要对不同的资金来源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方式,因此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多种多样。第二,殡葬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公益性、服务性的政府职能单位,所以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为日常符合计划的财务支提供支持。第三,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严格,管理机制的设立必须与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相符合,管理的手段也必须遵守法律。第四,殡葬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就必须要节约资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时期我国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会计人员的工作配备存在着问题很多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在配备上不符合相应管理制度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发展程度不高的城乡地区,往往多出现一个人在职多个职位、在编内却不在岗、在岗却不在编内的现象。甚至有的殡葬事业单位人员的流动频繁,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的在编队伍,甚至严重影响了单位财务会计的管理的稳定。有的会计人员基本素质偏低,缺乏相应的会计知识和新政策制度的学习,根据贫乏的知识和老旧的财务管理制度,错误的频发是难免的。

(二)缺乏恰当的预算编制管理殡葬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政府事业单位,就应该有预算编制这样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时刻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而我国现在的殡葬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存在着许多问题。编制的预算与实际不相符合,由于在编制的前期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在不能与其他单位进行财务信息的交流、缺乏对于实际情况的认知和可行性的调查的条件下,导致编制与实际不相符合。在编制预算的时候缺乏合理的计划,尤其是某些部门的预算指标不达标,听从领导的随意性建议。就算预算编制完成,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推理现象,尤其是在支出方面,不能按照进度支付。

(三)缺乏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殡葬事业单位财务规章制度包括很多细小的方面,要想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稳定关系,就要加强对财务规章制度的重视。第一,缺乏对殡葬事业单位工作运行流程的全面认识,无法把握关键点,特别是成本费用支出的问题上,无法形成有效的、可行的风险评估,导致习惯的浪费。第二,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没有有效的监督落实,再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一张纸,没有贯彻落实的过程。偏离了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就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可行性。

(四)未形成综合的评价体系

在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重分配、轻管理”的思想跟根深蒂固,对履行殡葬职能、完成效果如何,未形成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指标难以确定,由于殡殡葬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很多支持难以计量,因此评价指标难以确定。二是殡葬事业单位的评价指标难以实施,殡葬事业性质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此行业的特殊性,不同单位在评价体系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

(五)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财务体系

第一,从我国的整体环境来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对殡葬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运营及管理方式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这些国有资产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因此导致了资产流失和闲置的现象。第二,从殡葬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来看,其财务管理的方法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再加上财政预算的限制,殡葬事业单位时刻面临着资产运行失控的危险。

三、如何有效的解决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的问题

(一)加强殡葬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意识

面对我国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此提高全单位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制定与多变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财务计划和预期目标,时常地对财务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验收;深刻地分析和调查将要进行的活动计划的可行性,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通过制定严格的预算执行机制来消除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在预算方案和可行性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要进行阶段性的反馈,及时发现潜在的错误,拿出快速、合适的解决方案,从而从根本上对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方法进行改革,全面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加强殡葬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

第一,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控制度的建立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殡葬事业单位来制定,根据殡葬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内控管理制度。对于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应该做到加强、加紧。各个殡葬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要对实际财务支出和收入的目标进行实时考核,有效地发挥监督机制从而加强对殡葬事业单位财务账目和项目进行约束和监督,强化管理。殡葬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应该严格遵守与财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分清正规的票据,退回错误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对不在年度的预算内资金项目坚决不予支付。及时清点存活的数量和核对账目,各个单位资金的往来也要记到账目内。另外,殡葬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和人员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对内控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内控制度的预测。

(三)全面提升殡葬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行政水平和综合素质

殡葬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招聘的大关,保证进入殡葬事业单位人员的质量和素质,从而保证单位整体的综合素质。另外,殡葬事业单位要经常聘请财务方面的专家进行财务管理技术的指导和学习,积极学习有关的法律和政策,从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来提高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殡葬事业单位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需要单位指派专人管理,这个专门的资产统计人员的任期至少要三年以上资产统计人员。每次盘点固定资产时,一定要做到账本与实物相同,出现固定资产盘亏或者盘盈时,一定要及时查明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提高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制定资产配置的确定额度标准,根据人事管理和资产的确定额度标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超配的资产可在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进行资源调整分配,从而实现资源的全面有效的合理配置。

(五)重视对殡葬成本的管理

严格审查原材料、燃料的收付手续,保留原始登记和传递手续,对于遗体的整个处理过程都应该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还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应该按月份进行归结,进行合理的费用和成本分配。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政策的实施,要想全面提升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就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有关规定,还要符合时展的趋势,改进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结构,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财务管理的工作落实到各个工作重心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促进我国公益性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德芬 单位: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应早.淡谈殡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250

[2]高秀娥.探析新时期如何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2):193

[3]许春燕.对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5(4):269

[4]孙立贤.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今日科苑,2008(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