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双一流”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宿州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深入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理清了重构思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模式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认真研判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双一流”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打破身份壁垒,鼓励各高校公平竞争,为我国“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同时也给地方高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创建“双一流”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1-2]。“双一流”创建的关键在于一流的本科教育,而实现一流本科教育就必须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正处在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实施将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通常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对相关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以土木工程为代表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演变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主要受高等教育苏联模式和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共同影响,并尝试对两种模式进行有效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改善和解决,尤其是一些尚处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阶段的地方本科高校,其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5]。

(一)课程目标针对性欠缺。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制约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等各个环节,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但是大多一线青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陷入课程目标理解困境,不清楚究竟什么是课程目标以及如何结合应用型专业特点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设定,照搬其他高校相同专业课程目标的情况比比皆是,课程目标模糊宽泛与本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严重不足。

(二)课程结构体系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在地方本科高校新设土木工程专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早期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基本都是照搬或模仿同类及专业办学悠久的高校,如今则在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照搬和模仿。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的研究。

(三)课程内容更新迟缓。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和实现课程目标为前提,而实际上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时代的发展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存在部分陈旧且不合时宜的内容,缺乏交叉性及应用性,脱离了社会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课程评价形式单一,涉及面窄。课程评价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反映的是课程的有效性、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劣。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对于课程的评价往往脱离于课程体系,仅针对单一课程及其任课教师在学校内部按照学生考试分数以及评教打分等各种指标进行评价,鲜有对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整体评价的,然而在既定的课程体系之下,课程与课程之间是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且相互影响的,难以客观地评判孰优孰劣,只有在课程体系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下进行内部课程的评价才是有意义的。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借助新一轮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契机,在最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框架下,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宿州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旨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有力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宿州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新课程体系涵盖四大平台教育课程支撑不同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按照课程类型可分为思政类、外语类、军体类和计算机类,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与美学教育类,通过“思政类+军体类+人文社会科学类+美学教育类”相关课程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正确的三观,以“英语类+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知识工具,实现学生工程与社会能力、职业规范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契合“大土木”背景下的工程教育趋势和要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开设大土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以支撑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所设课程内容以“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形式上则采用“理论+”的方式,如通过“理论+实验”“理论+实习实训”“理论+课程/毕业设计”等方式,同时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尤其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做好数学类与力学类课程之间的融合,旨在培养学生项目管理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专业方向课程平台。考虑到“大土木”涉及多个专业和领域且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本课程体系设置了建筑工程方向课程选修模块以及环境岩土及地下工程方向选修课程模块,以保障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关课程的开设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如在建筑工程方向设置BIM应用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工程概论等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建筑信息化对新形势下建筑类人才的需求,相关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拓展与双创课程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对学生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以及使用现代工具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相关课程的理论讲授主要采用专家讲座的形式展开,实践环节则跟专业教师的纵向与横向课题、“互联网+”“挑战杯”以及土木类的专业赛事(如结构设计大赛)等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满足个人与社会的需求。

三、实施新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实践性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目前教学的最薄弱环节,因此,新的课程体系要想顺利实施并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就必须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提升专业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首先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学校、学院以及教研室建立常态化的随机听课、评课制度,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在教研室内部要求每一位土木工程专业授课教师都必须熟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并参与到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当中,各自承担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与某一项或几项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建立明确的支撑关系,每位教师选取承担课程中对毕业要求指标具有强支撑关系的内容,深入研讨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其次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学校和学院要积极融入到地方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为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搭设平台;青年教师必须主动作为,勇于到工程一线从辅助性工作入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最后就是青年教师必须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认识到自身与学生在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上的巨大差距,不断反思是否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如何提升自身教学与实践能力。

(二)规范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关键环节必须要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一方面是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配备专门的实验员或是适当提高负责实验教师的待遇,提高其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即学生实际动手制样和仪器操作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就是建立一些与专业和就业对口且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分批次地组织学生进行各项实习实训,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行多元化的选题和分层分类的指导并加强过程监管。

(三)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育人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以及学院的管理部门应当切实做好服务和对接工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定期组织行业与企业专家学者来校或是教师去企业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将企业的意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当中,积极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研究以及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四、结语

宿州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学院最具潜力且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其今后的发展对学院整体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在全国高校都在积极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这一大背景下,从目前宿州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尝试从专业认证的视角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在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上进行深入思考以满足学生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课程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最终实现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

[2]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光明日报,2016-05-17.[3]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4]刘兴国,张玉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8(4).

[5]杨忠平,夏洪流,王志军,等.“大土木”背景下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3).

作者:孙磊 孙林华 单位: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