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及创新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及创新

[摘要]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在我们人类发展历程中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方面的经验也愈发丰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以及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随之加快,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其技术创新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愈发增多,提高了对土木工程建筑质量的重视程度。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土木工程的建筑质量,当前人们对于土木工程的功能以及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土木工程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现有施工技术的优化,同时还应该积极地探索新的施工技术,从而保障自身企业持续的发展下去。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以及特点

1.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

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性的行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极大影响。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一旦其发生问题,那很有可能为后续工作埋下严重隐患。我国当前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很多土木工程所使用的技术还未达到先进性这一特点,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经济因素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属于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内容。(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理念以及体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较大的革新[1]。我国当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全国范围内所有工作进行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理想的成绩。而从土木工程角度来说,施工技术还是偏向于传统层次,还未能进行大量创新,而这一点严重的影响到国家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具备综合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有些土建工程项目从表面来看并无差别,但在实际施工中就会发现所使用的施工技术不可能完全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在施工技术的选择上不仅仅需要考虑到业主的实际需求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工程所处地区的环境影响。每一个土木工程都是各具特色的,所以选用的施工技术也具有极大不同。除此之外,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十分复杂,首先就是因为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条件不确定,虽然在施工之前能够预测到一定情况,但是却不能把所有情况都预测到。另外,实际施工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施工复杂度提升。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2.1创新深基坑支挡技术

现阶段,创新深基坑支档技术主要表现如下。①锚和桩相结合的支挡体系。②承重结构和支挡相结合。③旋挖等方面,其中地质条件复杂的施工地区,可以创新设置锚和桩相结合的支挡体系,利用锚套管,灌注桩等工艺来进行施工活动的开展。而承重结构和支挡相结合,这主要就是在土木工程中一体化建设地下连续墙,临时支档桩,永久性桩等结构,在满足承重和支档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减少各方面施工经济成本[2]。而在桩孔柱状施工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旋挖技术,其能有效保证成孔质量,消除其他不良因素干扰。

2.2创新新型预应力

预应力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体外应力技术,是现代预应力施工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通常在一些特种结构,混凝土道路以及跨度比较大的土木工程中会运用到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在钢筋张拉力施工开展时,将预应力钢筋放置在混凝土截面,实现预应力技术功效。而创新预应力技术形成的新型预应力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无粘接和有粘结两方面[3],其中无粘接预应力施工操作方式相对简单,摩擦损失较小,可以有效应用于单根张拉施工,而有粘结的体预应力技术则能使后期施工维护工作更方面进行,其摩擦力也较小。由此可见,不同于传统的预应力施工,体外预应力使用更加的合理,并且对于工程施工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探究更先进的施工理念和施工技术是保障土木工程建设动力不断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建筑施工人员应在现有施工理论和施工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高效,有机整合资源条件和施工技术,促进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企业还得认清自身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应该进行改善,同时还要不断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以及创新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9(21):139-140.

[2]许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以及创新探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34(8):26.

[3]章泉龙,严丽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以及创新探究[J].装饰装修天地,2017,39(1):345-346.

作者:叶子涵 单位:浙江省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