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遗迹保护探索

水利工程遗迹保护探索

【摘要】介绍了临沂市在水利工程设施遗迹和水利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做法,分析了当前保护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临沂市;水利工程;遗迹(遗存);文物保护

2017年,临沂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实施了水利工程设施遗迹和水利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临沂市已经分3批对全市60处水利工程设施遗迹和水文化遗存进行了公布命名、立碑挂牌保护工作。已经命名保护的水利遗迹、遗存中,既有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人民整山治水实践过程中建造的水库、渡槽、扬水站等水利工程设施,也有历朝历代修建的古泉、古井、古桥等珍贵文物。其中,位于沂南县的信量桥、位于蒙阴县的迎仙桥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主要做法

1.1深入调研,确定保护对象。临沂市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市水利局多次下发通知,在全市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水利设施遗迹、遗产调查工作,对历代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末,各个历史时期建设和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各类重点水利设施遗迹进行深入挖掘调查。通过前期调研,立足临沂水利实际,临沂市确定了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的对象及内容,时间下限为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确定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在全市范围内自古以来临沂人民在整山治水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地域性特色、历史意义、时代特征,以及可供开发利用的水利设施、风景名胜等。对于已经确定的保护对象,既要保护好遗迹遗址,也要深入挖掘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治水人物、重大水事事件等内容,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例如位于平邑县的遇圣桥,相传2000多年前孔子和老子在此相遇,故而称为“遇圣桥”,其悠久的历史堪比著名的赵州桥。清代重修之后,200余年过去,饱经风霜的遇圣桥,桥梁主体结构至今仍保存完好,发挥着交通道路的重要职能,供后人出行。该桥无论是造型工艺还是实用价值,均堪称研究清代桥梁的典范制作。

1.2纳入考核,提高保护意识。在完成第一批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临沂市认真总结了前期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认识到多数县区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调查不全面、不深入,调查成果报送不及时等现象。对此,市水利局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水利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对各县(区)的日常检查、通报和年度考核,对这项工作不重视、任务完成差的县(区),将取消推荐相关水利先进的资格,同时要求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具体的工作班子,明确办事人员,明确要求和时限,明确责任,以便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保护工作。

1.3投入资金,建立长效机制。为了加强对已评选公布的水利工程遗迹(遗存)的保护力度,临沂市水利局申请了财政专项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标准,统一制作标志碑和标志牌(用于可移动的文化遗存)进行明示保护,并聘请专家设计了具有临沂特色的保护标识。二是对每一处认定的水利工程遗迹(遗存)都拨付等额专项补助资金,提高各基层保护单位开展管理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保护体系尚不健全。临沂市的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一方面,临沂市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由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区)水利局配合,文旅、住建、农业等部门以及水利遗迹所在辖区政府没有参与此项工作。水利部门唱独角戏导致当前的保护工作成效有限,而且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尚未出台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相关管理办法,导致当前保护工作无章可循。

2.2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临沂市对于评选认定的水利工程遗迹(遗存)通过命名、挂牌、立碑等方式进行明示保护,保护方式单一,管理保护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临沂市大部分水利工程遗迹都在田间地头,管理维护单位多为村级组织,由于管理权限问题,水利主管部门对于当地如何使用管理维护专项补助资金、如何修缮遗迹设施等问题无力干涉。

2.3专业人才匮乏。水利设施遗迹(遗存)的普查、研究、鉴定、保护等工作涉及到水利史志、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文物修复等多个学科领域,而当前临沂市的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主要由水利系统专家组织开展,跨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亟待建立。

3对下一步保护工作的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由于各地水情、保护条件等实际情况不一,从省级乃至部级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暂时难以实现,建议临沂市结合前期实践经验,先从市级层面制定水利工程遗迹(遗存)的保护管理办法,纳入当地文物保护利用总体框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从保护对象、保护标准、权责划分、部门协同、资金投入和使用、遗迹保护修缮等方面建立水利工程遗迹(遗存)市域保护体系和配套政策,为下一步更加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提供遵循。

3.2加强管理保护,探索多元的保护方式。在命名、挂牌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和水利服务业发展,探索多元化的保护方式,进一步发挥水利遗迹、遗址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是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收集整理水利工程遗迹(遗存)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第一手资料,为水利工程遗迹(遗存)建立多媒体电子档案,一方面挖掘其治水、管水、用水理念,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结合水情教育基地等场馆建立数字博物馆,发扬传承水利文化。二是将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与当地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传统习俗等结合,挖掘其旅游观光价值,创造经济效益,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思路。

3.3加强人才培养,组建专业的保护队伍。为了加强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的专业化和可持续性,一方面要广泛召集水利、史志、地理、文化、文物等各个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遗迹的发掘、评定、保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建立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专家库。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传帮带”、外出培训、院校进修等方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队伍。

3.4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在做好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加强对水利遗产和水文化的宣传推广,引导人们提高对于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凝聚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水利工程遗迹(遗存)保护工作共识,为今后做好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贲婷华.以水利遗迹保护促进东台文化传承之浅见[J].江苏水利,2016(7):62-68.

[2]邱志荣,傅列成.保护、传承绍兴水文化的认识和实践[J].浙江水利科技,2007(3):44-59.

[3]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25-33.

[4]赵雪飞,戴昊,张建,等.水利工程遗产保护策略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17(12):67-70.

作者:刘阳 张欣单位:临沂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