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特色行业高校建设探索

水利特色行业高校建设探索

一、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截至2019年6月15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在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中,行业特色高校约占1/2;在“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高校约占1/3;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高校约占3/4。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服务于水利、农林、地矿、石油、交通、能源、环境、建筑、医药、师范等行业领域,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国家重点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服务、支撑、引领行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为行业院校建立阶段,主要指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快速恢复国民经济,构建自主的工业体系,国家进行了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重点,组建了一大批行业特色专门学校。第二个阶段为行业办大学阶段,为了深化行业的发展,中央各部委开始兴办行业院校,行业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又隶属于行业部门。第三个阶段为行业院校划转阶段,主要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以1998年国务院进行的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导下,行业特色高校迎来了跨转、并转的过程,行业特色高校一部分划转到教育部直属,一部分划转到地方直属。行业特色高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具备显著的核心竞争力。[3]一是学科相对集中,办学特色突出。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学科专业体系,一般拥有若干代表国家先进水平和战略需求的特色优势学科,得到本行业领域的普遍认可和社会广泛认同。二是某一领域科研实力较强,引领行业科技进步。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优势明显,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拥有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能够解决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问题,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三是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和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一批行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水利行业特色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河海大学是水利行业特色高校的杰出代表,在1952年院系调整过程中,由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水利专门高等院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2000年划归教育部管理,现在是以水利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河海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以“治水兴邦”为使命,始终围绕水利事业重大需求,先后培养了20多万名毕业生。学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源头性技术支持。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水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缔造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奋斗的身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作出的贡献”的佳话。进入新时代,多次就系统治水发表重要论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考察长江、黄河时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还特别提到“我们自己迎难克艰,不仅取得了三峡工程这样的成就,而且培养了一批人才,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能力感到自豪”。河海大学作为中国水利的最高学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办学指引,积极践行关于系统治水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治水思路发生重大转变之际,深入研判新时代水利人才培养新要求,主动对接、积极作为、乘势而上,以质量为生命线,以特色发展为核心竞争力,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行业重大需求,以世界一流水准为牵引,在服务中追求卓越,在贡献中谋划发展。

三、水利行业特色高校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学科战略布局,构建良好学科生态

集中力量、资源打造一流学科平台,聚焦发展方向,强化内涵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引领水利学科建设发展。建成一批学术大师领军的全球“水”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引领行业科技进步的前沿学术高地;水安全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智库;水利、环境等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高端平台。

1.实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提升学科内涵

学校制订了《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包括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学科实力提升计划、交叉学科发展计划、学科动态调整计划。强化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引领作用,通过提升通用基础学科的支撑水平,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全面营造和谐发展的学科生态,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2.分层建设、分类指导,明确建设目标

以“双一流”建设和国家重点学科等部级高峰学科为引领,积极打造省优势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等江苏省高峰学科,重视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明确不同学科的建设目标,构建了部级、省级、校级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以“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交叉发展、开放发展”为原则,发挥一流建设学科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水利土木学科群、资源环境学科群、信息电气学科群、海洋数理学科群、人文经管学科群五大学科群,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实现学校学科整体发展。

3.加强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条件支撑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加强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基础,紧密围绕学科前沿和行业需求,打造水科学、水工程、水环境以及水生态等研究和野外试验基地,建成野外观测、数字模拟、综合试验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联合清华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建设标准,建设了支撑我国水利行业科技发展、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水安全与水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双一流”建设,建成大规模地震水下振动台、水利大数据技术应用平台;开发了流域—河口—海岸水动力水工程耦合数值模拟系统,设计打造国内顶尖的水工程物理模型综合试验系统———L型风浪流港池系统。

(二)培养拔尖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全面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施一流本科建设行动计划,构建一流专业建设体系、基础教学提升体系、教学模式改革体系、专业动态调整体系、全程育人管理体系,打造十大教学工程,聚焦水工程、水环境、水经济、水管理等专业方向,引进行业优质资源,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切实提升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具备“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一流人才。

1.实施思政强基建设工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推动课程思政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课程教材。通过建设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实施专业内涵建设工程,建设专业水平提升项目、专业认证推进项目

按照“竞争申报,分类建设,过程管理,滚动提升”的原则,将学校本科专业分为一流专业、争先进位专业、新兴交叉专业等三大类,明确不同建设目标和考核标准,促进专业争先进位,共同发展;大力加强专业认证,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专业质量的提升,构建国际实质等效水利类专业认证体系,创建“认证标准、工作程序、认证队伍”三位一体水利类专业认证体系,得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肯定并推广,已有34所高校54个水利类专业通过了认证,直接受益学生2.5万余人,该项教学成果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培养水利行业需要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实施基础教学提升工程,建设基础课师资力量建设项目、基础课教与学能力提升项目、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以工程力学为例,通过创建优秀师资、优秀课程、优秀教材和高水平实验实践平台的“三优一高”教学资源,构筑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特色的工程力学创新人才,使学校工程力学成为国内拥有教育部“质量工程”教学平台最全、项目最多的力学专业,促进了工程力学创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该项教学成果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切实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4.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建设“四新”建设改革项目、培养方式创新项目、国际合作育人项目、教学竞赛培育项目、学科竞赛育苗项目

推广了本硕博拔尖人才联动培养,创建了校企协同“三全育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通过依托行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建立研究生成果产出与共享机制,形成校企“双向投入”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00余家,聘任企业导师1600余人,该项成果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

5.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工程,建设在线课程建设项目、仿真实验建设项目、智慧教室建设项目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质量优、水平高、影响广、社会评价好、展现学校水平和实力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国家、省、校三级“金课”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

6.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项目、实践育人培养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实施“100%的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50%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25%的学生取得创新创业成果”的“152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计划,赋予学生探究新知识领域的意识、敢闯敢试的精神,勇于创新创业的能力。

7.实施综合素质增进工程,建设优良学风锻造、强心健体建设项目、审美劳动涵养项目、生涯教育推动项目

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坚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明确所有专业均要开设不少于32学时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

8.实施教书育人激励工程,建设教书育人激励项目、新型评教体系建设项目

选树一批对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遴选一批校级教学名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充分认可教师投入教学和教学成果,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熔铸浓浓的河海情怀和关爱。

9.实施管理效能提升工程,建设教务规范化创新项目、学生学业过程管理项目、教研活动品牌建设项目

定制网上办事大厅功能,挖掘教学管理过程大数据,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突出学生学业过程管理,从单次评价向多次评价转移,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科学化;定期开展品牌教研活动,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行为。

10.实施专业动态优化布局工程,建设专业诊断性评估项目、新设专业遴选建设项目、培养方案动态调整项目

对综合排名30%以后的专业进行诊断、预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设置新的专业,近五年设置了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11个新专业,促进专业规模、质量、效益与特色协调发展。

(三)促进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加强事关国家重大战略的水安全保障研究,依托水利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强科技攻关,把成果应用到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输出中国先进水利技术和标准,培养知华、友华的水利高层次人才,扩大水利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4]

1.服务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

以两个一流学科牵引,学科群联动,主持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立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积极打造新型智库平台,成立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成果在以三峡水库为龙头的长江上游流域实现了全年常态化短中长期水情预报,成功应用于多个流域的多目标水力调控实践。

2.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探索建设改革试验区,深化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黄河研究中心,采取首席科学家制,汇聚高端人才,围绕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工程及区域经济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培训等,形成黄河水问题的年度“蓝皮书”。

3.服务国家水资源管理战略

紧密围绕新要求,成立全球首家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打造河长制湖长制智库平台,为国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提供科技支撑;为水利部、中组部等举办20多期河长制培训研讨班,培训全国河湖长1万余人次;组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情况进行了现场系统核查和评估。

4.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以水环境治理与水质改善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目标,开展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和复杂河网水环境水质改善技术研究工作,取得重要的创新性、突破性成果,成果入选科技部、水利部联合编制的《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技术目录》,广泛应用于50多个大中型灌区的生态节水工程之中,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5.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首倡发起“一带一路”水战略联盟,设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基金,搭建“政、产、学、研、金、文”复合型协同平台,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实施“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建立海外办学基地,已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人才1625名,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有力提升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路径与展望

2019年5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调研河海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充分肯定了学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指出水利行业特色高校要依托行业,掌握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全方位为行业和地区发展服务。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5]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水利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第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水利人。河海大学将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全面落实“四个回归”,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健全三全育人格局。聚焦行业人才需求和现代技术发展,推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本为本,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深化行业协同育人,将更多的行业最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更多的行业大师走进大学讲堂。第二,聚焦治水兴水国家战略,打造水教育与水科研世界高地。当前国家水安全问题仍很突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急需面向未来统筹考虑水资源问题。水利高等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联合行业创新力量,面向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打造我国长江、黄河大保护的科学中心、技术高地和人才基地,把多学科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中国乃至全球大江大河治理保护贡献力量。第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水利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河海大学将进一步贯彻为新时代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总要求,努力打造一支“传承治水兴邦、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恪守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术操守;坚持开放融合、守正创新的科研追求;升华上善若水、博纳宽广的精神境界”的水利教育工作者队伍。第四,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服务水利行业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围绕行业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的规划、共建、互享等方面,探索建立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助力水利行业精准施策,做好治水兴水重要政策的培训和宣传,保障其落地落实。第五,加大参与全球水治理力度,推进水利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河海大学将协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开展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人文交流;加大在水利类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的力度,提升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围绕前沿水科学问题,加强国际高端科技合作,加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力度,提升沿线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进而推动中国水利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8):14-18.

[2]李枫,赵海伟.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2(1):66-67.

[3]王亚杰.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9(3):4-6.

[4]王亚杰,张彦通.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J].教育研究,2008(2):47-52.

[5]张庆晓.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定位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2):1-6.

作者:董增川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