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探讨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探讨

一、全市水利工程现状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共有两大水系,即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干流的钱塘江水系和以苕溪、运河为主的太湖水系。全市水利工程设施众多,据统计,市域内已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639座、5万m3以上的屋顶山塘或饮用水山塘289座、钱塘江南北两岸标准海塘169km、20年一遇以上江河堤防410.7km、各类水闸1059座、泵站554座、大中型灌区2个、日供水量200t以上的农村工程225处、装机1000kW以上水电站77座、国家基本水文测站94座。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的意见》(浙政办发﹝2016﹞4号)等有关文件规定,2016—2020年杭州市纳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名录总数为1481项,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167项(大中型水库14座、大中型灌区1座、海塘15段、堤防76段、水闸28座、泵站33座)、小型水利工程1314个(小型水库619座、海塘1段、堤防21段、山塘283座、农村供水工程221座、水电站76座、水文测站91个、水土保持监测站2个)。小型水利工程占总数89.3%,以小型水利工程居多。

二、标准化管理成效和问题

1.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共有831项水利工程通过标准化管理验收,占工程名录总数的56.1%。已创标工程基本实现了工程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景观化”,水管单位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工程管理能力有所提升,工程安全进一步保障。通过“定责、定标、定岗、定员、保障经费”,实现每个水利工程“有人管、有钱管、依标管”,有效形成水利工程管护的良性长效机制。①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2016年初刚提出标准化管理创建的时候,各地还存在不同意见,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认为标准化管理太麻烦了。如今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较好地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清、制度执行不严、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标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在规范日常运行管理的同时,有效降低管理人员失职渎职潜在风险,实现了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的转变。②责任意识增强。标准化管理通过梳理工作事项,每个水利工程均制定《事项—岗位—人员对应表》,明确岗位和人员责任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职工的责任意识,推动日常巡查、维修养护、调度运行等各项工作有效落实。③管理能力提升。加强职工对制度手册和操作手册的学习,从而熟悉工作内容、要求和标准,掌握工作预案、操作规程。标准化管理开展2年多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更好适应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④工程安全保障。标准化创建进一步规范了工程巡查、检查、监测、维护、保养、调度运行等各项管理工作,通过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保障了工程安全。

2.存在的问题

部分工程虽已通过标准化管理创建验收,但“依标管理”还未完全落地,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管理责任主体对职责不清楚,管理人员不熟悉标准化管理,缺少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二是管理手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部分小型工程的管理事项、管理岗位设置过多,不符合工程实际,其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管理手册要求执行。三是运行管理平台使用有待加强,个别已创标工程未按要求使用运行管理平台,向省级监管平台数据报送率低,工程巡查频次达不到规定要求;标准化管理平台与省级管理平台接口不稳定,数据上传后不能及时更新。

三、建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

标准化管理创建是一项阶段性任务,而工程运行管理需要长期坚持。以标准化管理创建为契机,落实责任管护主体,出台资金保障政策,积极探索优化管护模式,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断完善管理责任机制、资金保障机制、运行维护机制和行政监管机制“四位一体”的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为工程长久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1.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完善管理责任机制

强化管理责任主体履职,逐级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乡镇级管理责体主体责任意识。全市已创标工程均以机构批文、政府文件等有效形式明确工程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明确单位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通过印发制度手册、操作手册,明确工程管理各岗位环节的职责和要求。如桐庐县通过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了产权主体,按照“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工程运行体系,确保工程有人管,促进责任主体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

2.出台资金政策,强化管护资金落实保障

县级财政明确承担公益性任务的水利工程运行管护资金补助标准和资金监管办法,分类保障工程管护资金。拓宽资金渠道,确保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资金及时、足额到位。2016—2018年全市标准化管理创建共投入专项资金超2亿元,各地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余杭区于2017年8月出台了《余杭区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以来水利工程运维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局,彻底解决由于资金配套能力较弱、管护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管护难题。萧山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区财政联合印发《萧山区水库(山塘)安全运行和资金补助管理办法》,每年安排近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维护和运行管理。

3.深化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

全市按照集约化、专业化要求,积极创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深化小型工程管理“小小联合”“以大代小”“分片统管”等模式,解决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难题。鼓励加快培育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所需的市场主体,开展一揽子承接或分专业承接等不同形式的物业化管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落实工程管护单位和人员。各地积极开展探索,临安市东苕溪水权制度改革、淳安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桐庐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等3项工作通过申报评选,成为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特色创新工作。

4.强化信息监管,实现实时动态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已创标工程全部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平均动态数据完整率稳定在90%以上,已逐步形成和建立动态管理良性运行机制。①建成稳定的运管平台,在工程信息、管理责任、工程检查、工程观测、维修养护、调度运行、应急管理、设备管理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全市大中型水利工程均实现单独开发建设,如被评为全省大中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典型工程的青山水库,以工程运行管理为核心,开发建设集工情、水雨情、视频监视、办公应用等于一体的水库管理运行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科学调度水资源。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以集约化建设模式为主,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开发运行管理平台,将数据汇入省级平台,进行实时监管,实现了大数据的收集和共享。②开发易于操作的手机APP终端,将日常巡查、调度运行、水雨情和工程安全监视等工作事项在手机APP上实现。如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实时记录巡查轨迹和巡查内容,若发现安全隐患可及时上报,并拍照上传;放水调度、闸门启闭能通过手机APP接收调令,将开启高度、执行时间、操作对象、监护人员、操作人员等信息实时记录在数据平台中,确保每个事项、每个步骤都留有痕迹,实现留痕化过程管理。在规范操作步骤的同时,也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③强化实时动态过程监管。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管理监督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水利工程巡查、调度运行、维修养护、工程隐患等工作事项的实时监管,对未按时进行工程巡查、设备巡检,逾期未维养、超汛限水位运行的水利工程提醒警告。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责任主体)强化省监管平台的使用,目前全市在省监管平台上已注册用户183个,通过经常性登录监管平台,可及时查询掌握已创标工程运行管理情况,纠正管理不到位问题,切实加强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同时将水利工程动态管理纳入“五水共治”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对动态数据完整率和准确率进行定量化考核,以考核促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龙.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探索实践[J].中国水利,2017(6).

[2]赵鹏涛,陈春兰.绍兴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水利科技,2016(5).

作者:蔡红娟 单位:杭州市青山水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