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论文范例

改革论文

改革论文范文1

在教学中,旅游文化概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实践性也体现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旅游文化是为了服务和指导旅游实践活动,只有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复杂性。旅游文化是由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多种文化现象组合而成,包括旅游主体文化(即旅游者的动机、爱好、消费心理等)、旅游客体文化(即旅游目的地以山川河流等为主的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以及以宗教、民俗等为主的社会景观)、旅游中介文化(即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等),其复杂性显而易见。再次是广泛性。旅游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广泛性。广泛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求学生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而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是大众性。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突破了阶层、地域的限制,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活动当成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开展。

2旅游文化概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他们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理论性强的学科比较有利,但却不利于实践性强的学科。这种缺陷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应对考试进行片面的机械性记忆,使学生既失去了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其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3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改革分析

3.1提高旅游文化概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项带有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应该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艺术性地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语言应该准确、生动、形象;语速应该快慢适中;语气应该抑扬顿挫;在讲课中将讲述、提问、讨论贯穿其中,使课堂气氛和谐愉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丰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3.2利用相关文学、艺术作品,扩展学生视野

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尤其是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作品,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例如,在讲授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时,可以引用古代文人学者创作的诗词歌赋来表现这些自然景观的美,杜甫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现泰山的高;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来表现庐山瀑布的壮观,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表现黄河水的滔滔不绝;白居易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表现江南水景的多姿多彩;苏轼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表现西湖的美景等等。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将旅游景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用诗歌感染学生,强化了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感官认识,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鉴于《旅游文化概论》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旅游资源进行介绍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它图、文、声并茂,直观性较强,能让学生近距离多角度了解相关内容。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因为语言再生动形象,也无法让学生产生真实感。比如,在讲“佛光”时,“佛光是在阳光斜射的条件下,由云海雾珠发生的衍射分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佛光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成色彩华美的光环,光环随人而动,人在光环中如身临仙境,是高山地区特有的天象奇观”。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佛光的成因、颜色和形状有所了解,但是,没有图片,学生仍然不知道“佛光”为何物,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就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学生不仅了解了佛光,而且看到了佛光,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其次,引入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在讲中国饮食文化时,中国的饮食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所谓的八大菜系:八大菜系的代表菜,如鲁菜的葱爆海参、糖醋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锅塌豆腐、火靠大虾等;川菜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怪味鸡块、干烧岩鱼、干煸牛肉丝等;苏菜的三套鸭、蟹粉狮子头、常熟叫化鸡、大煮干丝、香脆银鱼、松鼠鳜鱼、羊方藏鱼等;粤菜的三蛇龙虎会、油泡鲜虾仁、脆皮乳猪、东江盐焗鸡、瓦缶掌火屈水鱼、脆皮炸海蜇等;浙菜的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蜜汁火方、清汤越鸡、干菜焖肉等;闽菜的佛跳墙、炒西施舌、鸡丝燕窝、沙茶焖鸭块、荔枝肉等;湘菜的麻辣仔鸡、生熘鱼片、清蒸水鱼、腊味合蒸、洞庭肥鱼肚、吉首酸肉等;徽菜的黄山炖鸽、问政山笋、红烧划水(旺火急烧青鱼尾段)、符离集烧鸡、李鸿章杂烩(李鸿章设宴款待美国公使的杂烩)等。这些菜学生有的见过、吃过,但大多数既没见过也没吃过,所以如果没有多媒体图片的帮助,学生很难对这些菜有深刻的印象,通过观看欣赏大量菜品的图片和教师仔细的介绍,学生就会对我国的饮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颇多。最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和容量大增,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从而扩大了知识面。

3.4将讨论引入教学中,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讨论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旅游者形成的条件时,可以先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将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最后教师再对结果进行补充修正,最后得出结论:旅游者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有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健康的身体等;主观因素主要是外出旅游的需要和动机等。经过讨论—完善—总结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完成授课内容。这样的方法比单一的授课法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

3.5将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案例分析法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国旅游报》中《火车火了西藏旅游业》为案例:旅游业成为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通车至拉萨以来的最大受益者,并且迅速跃居西藏“三产龙头”。“火车开通以来,飞机、汽车、自驾车旅游一起旺。”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廖礼生对记者说,“火车进藏”使得西藏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统计显示,西藏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7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9.6%,创历史新高;全年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农牧民达6900多户、2.9万人,人均收入达5300多元,同比增长153%。今年前5个月西藏旅游业“淡季不淡”,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万人次,同比增长82.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78.6%,其产业规模还迅速扩张。因看好“火车商机”于2006年7月在拉萨开业的雅鲁藏布大酒店,去年客房日平均入住率50%左右,总经理周韶西说,今年至11月全部客房已被旅行社订满。据自治区旅游局预计,2007年全区接待游客总数将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让学生以此报道为例来分析交通业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交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先锋和促进作用,发达便捷的交通会极大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学生对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印象会更深,更有体会,从而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3.6改革期末考核方式

改革论文范文2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几套科技英语教材和观摩本校及周边高校科技英语授课,笔者发现当前科技英语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不实用、教材编写不合理和授课模式传统三大不足。在教学内容上,现行科技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重语法、句法、文本特点、翻译技巧等语言能力,轻语篇分析、阅读技巧、信息汲取和观点批判等学术能力,而后者才是提高学生专业内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在教材编写上,首先,作为课文的文章或写作年代久远,不具时代性,或观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或知识太过专业,给学生理解造成很大障碍,或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其次,课后练习题型死板,多为传统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词组翻译、单句翻译和段落翻译,而缺少交际能力中重要的一块———听说训练。在授课模式上,由于大部分院校的“科技英语”课程由“大学英语”的授课教师教授,其授课模式与精读精讲的综合课类似。即: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细节尤其是词汇的讲解,甚至逐句翻译,轻视文章的语篇布局和观点辨析,阅读成了单纯的语言活动,造成学生获取的新信息少,阅读速度慢,分析能力差。显然,这种费时低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今信息密集的时代要求,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二、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一)充分发挥以内容为依托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科技英语属于外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它的理论依据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理论或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教学法将目标语作为获取学科内容的工具,而不是作为直接的学习目标。Leaver和Stryker(1989)总结了CBI教学法的四个特征:1.围绕学科知识而非语言形式进行教学,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2.教学中使用的课文来自真实语言材料;3.教学任务是学习新信息,即学生未知,需要探索的信息;4.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满足学生特定需求,即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需求服务。Kasper(2000)提出:如果语言教学能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或某种主题进行,效率会大大提高。其优势有四:第一,关注内容能降低外语学习的焦虑感;第二,引入学科内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三,内容学习的阅读量较传统语言教学大大增加;第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知识和一定深度的认知互动有利于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CBI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区别于传统基础英语教学,由精读转向泛读,由关注语言本身转向关注信息的获取,由侧重语言技巧转向侧重篇章结构,由教师翻译讲解为主转向学生探索分析为主。

(二)教学改革的原则

蔡基刚(2012:233)指出,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分科英语(科技英语属于分科英语)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就是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的汲取和交流、搜索本专业的文献、听本专业的英语讲座、用英语写论文和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等。因此,课堂提问是围绕文章信息的汲取和理解,而非对中心思想的挖掘;分析是对文章观点(尤其是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论,而不是接受文章传递的思想;活动就是学生通过在项目中搜集信息、辨别信息对课文加深理解,而不是开展无病呻吟的活动;讲解就是讲解阅读、引用、写作技能而非解题技巧。由此看来,《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学术技能来开展,包括阅读、写作和词汇技能,专业内的听说技能,以及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技能。

三、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课文选择

为达到上文提到的教学目的,笔者建议科技英语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要遵循语言真实,内容实用多样,难易适度,阅读量大的原则。课文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而非人为加工或编写的,且写作规范,能为学生撰写学术文章或一般议论文提供示范;2.文章主题是当今主流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体裁和题材多样,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3.文章难度适中,内容主要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介绍和热门话题讨论,尽量包含大部分该领域的基本词汇,不应太偏,太专业,以对学生的理解稍微构成一定挑战为宜;4.为保证阅读量,每单元设置三篇长度在1500词左右、同一主题的文章,前两篇文章为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或视角的学术文章,供学生在课内分析总结使用。例如蔡基刚(2012:235-236)提到了香港城市大学Stephen Bolton教授在一堂介绍环境科学的英语课上使用的两篇阅读材料。一篇是关于米老鼠象征含义的学术文章,另一篇反驳了第一篇文章的观点,并提出了关于如何看待米老鼠象征意义的不同观点。每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为课外阅读,主题要轻松有趣,用于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

(二)教材编排

笔者建议科技英语教材按教学时长安排8-10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学科主题,均设置如下三个部分:1.与单元主题相关且有趣的导读问题2-3个,用于学生课前预习。通过课前搜集导读问题的答案,该学科领域的背景知识被激活,引起学生阅读兴趣。2.三篇课文(上文已论述课文的选择)。并提供主要专业词汇和其它实用生词的注解。3.课后练习。每个单元的练习设置借鉴教育界公认的较成功的分科英语教材English for Psychology(由美国Garnet公司2010年为准备攻读心理学课程的高校学生编写,其目的是教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内的听、说、读、写的技能)的练习模式,分为词汇练习和技能练习两个板块。词汇练习包括解释该学科常见术语和词汇,介绍学术词汇的词根词缀、复合词、缩略词、同义词、词汇搭配、讲座词汇、衔接词汇等。技能练习涵盖听说读写的训练。听的技巧有:如何准备听学术讲座、如何预测讲座内容、如何理解讲座结构、如何判断讲座重点、如何有效记笔记等,练习形式是让学生听或观看一段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讲座后做选择题、填信息或做笔记。说的技巧有:如何用笔记做小组发言、如何做小组讨论、如何提问、如何要求讲座人澄清观点、如何做陈述演示、如何回答问题等,说的练习可与课文或听力材料结合开展。读的技巧包括预测、略读、寻读、搜索关键词、推测词义等,练习是基于课文的阅读理解题,形式尽量多样。写的技巧包括学术写作规范、如何报告研究结果等,练习形式为分小组进行项目研究和小论文写作。

(三)教学模式

陈国华(2008)指出“语言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文秋芳(2008)也用实例论证了增加学习密度的观点。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科技英语”总课时为32、48或72,每周2-4课时,开设1-2学期,这种断断续续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笔者建议“科技英语”课程实行集中强化教学。每周开设6课时,开设8或12周,一学期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各部分活动的设置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来开展。课前活动为学生分小组就“导读问题”搜索资料,并就搜集的资料在课堂进行讨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1.阅读技巧和词汇知识的介绍。2.阅读训练。建议的活动形式有:学生自己就文章设计问题,要求老师或同学解答;学生总结整篇文章或某一段落;区分文本的主题、论点、论据;全班限时快速阅读;两篇同主题文章对比阅读等。3.课堂阅读笔记。要求学生阅读时将主要概念写在左半栏,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写在右半栏,并就自己的学习笔记在小组中讨论。4.学科知识学习。师生讨论课后阅读理解题,澄清学科知识点,同时教师分析语言难点,学习专业词汇。课后活动可采取笔者践行有效的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课后阅读每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或教师提供相关主题的课外文章)并填写阅读记录表。记录的内容包括“文章题目”“阅读时长”“有用的句型”“有用的生词”和“阅读反思”五个部分。一方面监控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知识和思考文章观点。二是学生分组就每个单元的主题设计一个子论题,鼓励他们通过网络、期刊杂志、学术论文和图书馆等资源搜索与论题相关的信息,就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写作陈述报告。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综述文献观点、评价不同观点的学术思维和写作能力。

四、结语

改革论文范文3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不太了解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教学在要求学生学会基本概念、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进行,以便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任课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就到学校任教,理论知识基础足够,可没有到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只能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充实理论知识,造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局面。而且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一些管理游戏组织实施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任课教师安排了实践教学,大多也是安排类似看影片、参观等象征性活动,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操作,更没有良好的管理意识,难以达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难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条件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完成一些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因此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教室里,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的过程及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对学生而言,讨论时间较短,而且本来自律性较差,有些讨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没有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变成了陪衬和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三、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我校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考核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卷面考试题型以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考核,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脱节的。平时成绩的计算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可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能难度,因为班级人数100多人,对平时成绩的认定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激励程度不够。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未能形成管理思维,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为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学生是否有兴趣听,是否在认真听,教师无法确切把握,尤其是100多人的大班级,学生睡觉、玩手机现象严重。为了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不仅要听,而且要说、看、动手等。《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的课程改革首先从课堂开始,采用任务式教学方式,以宿舍为单位,因为同宿舍的学生之间较熟悉,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在宿舍的时间讨论练习,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将小组成员打造成一个同心协作的团队。例如在讲授企业组织结构的知识时,可以让小组搭建一个汽车4S店的组织结构,小组讨论这种方式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既学习了管理学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讨论本身又是一种决策的过程,是对管理技能的锻炼。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通过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解决了学院实习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并增加了企业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校讲座、和教师交流沟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去企业参观、观摩,接触最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实现企业优质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三、改革考核形式,提高考核实效

我校《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后,注重过程考核、定量考核和技能考核,加大了实践考核的比重,由原来的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的模式改为卷面占50%,实践占50%,实践部分实行百分制。其中实训态度及表现(可根据学生遵纪守法、劳动表现、学习态度等)占40%,实训日志占20%,实训报告占40%。以上三项加起来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分五个等级评定。

作者:魏云暖 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针对性不强

教材是教师讲授课程的根本和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资源,选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同一院系的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程中大都使用同一本教材,这就忽视了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多样性的特点,也忽视了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此外,很多版本的教材都偏重理论逻辑性,强调结构严谨,忽略了高职教学侧重工程实际的应用,工程实例介绍得不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时安排不足,实践教学缺乏

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为例,根据2.5+0.5的学制安排,建筑力学课程每学期的学时数基本在60学时左右(若个别学期短时,再除去假期甚至只有50个学时),按这个学时来安排授课内容,经常是基本理论要讲完都很紧张,更别说安排实践内容了。而事实上,理论源于实践,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前人对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课程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对本课程理论原理学习的兴趣。

3.学生基础差,教师教法落后

近几年,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生数量猛增,甚至成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这就造成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学生容易受到力学难学、难过关的传言影响,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存在抵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教师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都习惯于“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课堂上讲得很多、很细,但缺乏新意,没有融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时甚至会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场面。

4.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是教学环节重要的一种反馈形式,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环节。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建筑力学考试仍多采用闭卷笔试,以期末试卷成绩定学生的优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希望寄托在教师最后一节课的考点复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这样难以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还容易出现作弊等违纪现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方面问题,笔者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整合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选用教材需要从培养目标、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太深,会增加学习难度;内容太浅,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结合实际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我院为例,每年暑假期间,教师都会进入现场学习培训,培训结束后结合当前现场情况更新知识,然后结合专业所需内容并加入现场视频、图片等汇编成讲义,以讲义形式进行授课,可以说讲义本身就是一本以够用为度、贴近实际的教材。教师编写讲义,一方面可以统筹规划教学内容,避免出现知识内容分散、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更多地与工程实际相联系,充分地保障了学以致用。在汇编讲义时要注意将所讲知识进行归纳汇总成系统,比如,在讲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时可以先从平面任意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入手,把平面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力偶系等作为平面任意力系的特殊情况来处理。在讲述材料力学部分时,可将四种基本变形统一在一起以“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变形分析→强度条件及刚度条件应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来讲授,这样就避免了每种基本变形讲授内容出现小循环的重复。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实践所得知识多引入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和有特色的例题,例题讲解时要贴近现场,要有工程特色。比如可以结合现场施工用塔吊的平衡问题讲解力系的平衡方程应用;学习弯曲时应力时,通过将一根矩形截面的木杆平放和侧放,计算两种情况的许可载荷,总结材料的安全与经济的问题;在讲压杆稳定时可以结合施工搭设的脚手架实例进行讲解,通过比较施工现场有扫地杆和无扫地杆的搭设形式来比较两种情况下压杆的临界应力,指出扫地杆的重要性等。

2.合理利用有限学时,加强实践环节

建筑力学课程实践环节不仅是对力学原理的验证,而且是理论知识向工程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实践课程是最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顺利掌握理论知识的途径。在有限的学时下,可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实践学时。要充分利用学院内的实训教学基地,参观结构构件的实体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材料力学性能测定实验,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有关实验过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利用课外时间熟悉仪器设备及实验程序,然后再上机操作。这样既可缓解设备不足的矛盾,也可减少试验材料的消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到材料σ—ε曲线这样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后,再经教师启发和讲授,能够很好地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此外,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力学模型。从工程实际受力构件中抽象简化出力学模型,选取模型结构计算简图,既要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性能,又要尽量简化,以便于计算。通过杆件简化、节点简化和支座的简化,计算分析结构内力,绘制出结构内力图,并讨论结构优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让学习到的整个力学知识变得系统化。通过力学实践环节将建筑力学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力学实验实训,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减少学生对力学概念、原理理解的难度,同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增加学习的信心。

3.改革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转变思想,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可采用引导归纳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每个内容讲授前要先根据生活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来学习。如生活中右手提一较重物体时,身体向右倾斜,人感到吃力,可把物体分成两半,分别用两只手提,人感到比较轻松,这是为什么?接着就可以引入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了。在讲授轴向拉压部分时,引入学生经历过的拔河比赛的例子,双方争取胜利时绳索受怎样的力?比赛时每个人应该怎样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接触到压杆稳定问题时,可以根据建筑工地上井架四周立有钢管,组成承重体系,中间起吊建筑材料,这是为什么?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简化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同时,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可以穿插介绍力学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介绍力学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介绍力学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知识,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4.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平时学习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临到期末时往往采用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甚至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采用作弊通过考试,为改变这种现象,可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读书报告、开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采取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核方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只是考学生的记忆力。在评价方式上,改革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价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可以出一些灵活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试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习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学生平时的查阅、收集和利用有关资料的技能也可进行考核,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分析、归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后的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的全程性考核方法。

三、结束语

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必要的任务,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革应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在授课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丽静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讨

一、高职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总体来说,当前高职生的思想主流持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职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增多,自杀等校园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归纳起来,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往压力无法抵抗

走进大学,他们的人际交往面拓宽了,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问题。绝大多数高职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有的高职生从小就缺乏交流的环境:他们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的,性格偏于内向,不善言谈;有的高职生由于父母对其过于溺爱,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团结友爱精神,这导致他们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较差。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和协作精神,他们极易出现人际冲突,进而陷入孤独,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交流恐惧、心理失调甚至偏激的性格。

(二)就业压力无法排解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幅扩招,高职生人数逐年增长,但就业率却不断下降,如何提高就业率成了高职院校的难题。往届高职毕业生的不断沉积,再加上高职学历无法与本科类相比,让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这种压力在即将毕业的高职生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迫切需要考虑的是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工作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但由于学历不够硬,知识储备不充足,再加上职业追求过于理想化,缺乏求职技巧,导致他们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和期望的压力,导致高职生偏执焦虑的情绪增多,且无法得到有效缓解。

(三)学习压力无法缓解

高职生的生源往往是成绩中下等的高中生或中专学校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容易对全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态度不积极,缺乏主动性。虽然高职院校的学习是以社会实践为主,但高职生相对缺乏过硬的理论知识支撑,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提高。在学习上,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抵触情绪,认为反正也学不好,对自己也没有帮助,不如不学,时常出现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

(四)情感压力无法释放

高职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定型,处于情绪波动最强烈且最动荡的时期。他们的情绪富有冲动性,经常摇摆不定、跌宕起伏,容易缺乏冷静思考,因而常会因做错事而懊丧悔恨。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校园恋爱早已不再是学生难于启齿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都匆忙加入“恋爱一族”。但他们对爱情缺乏正确的理解,经济上又不独立,心智也不成熟,遇到感情波折不能正确对待,轻者会出现“难以自拔”的精神萎靡不振,重者也可能出现“剑走偏锋”的精神失常,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

(五)生活压力无法摆脱

很大一部分高职生来自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农村,因此他们往往承受着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为了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他们只好向学校申请贫困生补助或向国家申请助学贷款,或是勤工俭学、兼职打工。经济上的窘境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致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不能坦然面对困难,在与同学相处时既敏感又自卑,常常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压抑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心理扭曲变形,遇到矛盾则很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高职院院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应该偏重知识的易懂性和实用性。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除了教材封面标注是高职院校专用之外,教师授课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这显然不符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匮乏

过去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高职院校建立的普遍较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总体实力不强,数量严重匮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专任教师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量、教师自身专职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传统观念认为心理健康课一般教师都能讲授,只是存在讲深讲浅的偏差。所以,现在高职院校很多的政工干部、行政干部或辅导员都兼职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复杂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只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此项工作。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简单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主要由平时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笔试成绩等综合而成。这些考核是必需的,但也只是检验学生熟悉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衡量和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能充分掌握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自我感知程度,也就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延误了及时调整心态、在纠偏中达到完善自我的时机。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力度不够

除了日常授课之外,学校开展的一些寓教于乐的互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辩论赛、联欢会、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也是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职生的政策要求[5]。但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个性张扬的新时代,这些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仍然没有跳出传统教育的框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程度依然不够,特别在将高科技手机与传统教育方法有机结合方面的力度不够。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不足

国家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并对课时做出了相关要求。由于高职院校专职心理教师缺乏,所以多数教师疲于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定课时,稍有点空闲余时,还要完成学生心理咨询、学生心理摸排等任务,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即使有个别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对课程改革进行了特定的研究,推出了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教学成果,但更多的也只是涉及这门课程问题或个别现象,而对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深入思考、关于课程改革根本方向问题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总体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够积极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史上也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常会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紧密配合,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不良的情绪。高职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引发心理障碍。但是,出现了心理问题,他们却不好意思进行心理咨询。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改变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就是丢人现眼的认识误区。只有合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及时告知老师,学校和老师才能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困惑、解答难题,才能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是对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补救的措施,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高职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顶尖级大学强力推崇的课程不是最热门的经济学,也不是最前沿的信息学,而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决定着人的心智能力的发挥,也决定了人一生的走向与成就。在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美国高校的老师围绕什么是幸福、如何感受幸福、如何积极追寻幸福、如何努力实现幸福等话题,进行全方位和多视角的剖析,与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积极向上的幸福观,使他们获得正面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高职的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的,每个高职院校都有本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专业不同,施教方式和施教内容就必然不同。所以,学校要从本校专业出发,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围绕学生的职业需要以及心理特征编写适合本校专业的心理教材,切忌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观念来施教。学生在学习毕业后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基础上,要有选择地接受专门的行业心理教育,加深对该职业岗位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这也有助于学校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要营造一种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个展示风采、张扬个性、感知温馨的精神需求平台,以此减轻高职学生的心理烦恼、心理紧张,创造一个融洽、友爱的校园氛围,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开展拓展活动、演讲比赛、论文比赛、道德讲堂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2011年,有着“中南六省第一校”美誉的华中科技大学在短短九天时间发生了三名学生相继跳楼的悲剧。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危机干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亟待关注和解决。心理危机是个人内心世界无法克服的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当个别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和危机时,就不能再单纯地依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了,而应遵循国家推广的“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模式,积极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它由五大环节的工作组成:一是发现环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定期排查;二是监控环节,辅导员、学生骨干等进行随时观察;三是心理咨询治疗与干预控制环节;四是转介环节,由学校转到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五是回归保健环节,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的学生,仍要持续关注,避免复发。

(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实力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考虑通过四条途径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师资队伍的总体实力。一是以编写本校专业心理学教材为抓手,推动心理健康公共课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二是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转岗培训或通过人才引进来充实师资力量。三是开展深入调研和挂职锻炼活动。组织心理学教师深入专业系部和用人单位,将存在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从而制定出属于自己学校学生专属的心理健康培训。四是组织心理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所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优秀人才。

作者:杨辉 于芙红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途径分析

1.1做好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革新

在进行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全面综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要求以及与学生的联系在一起,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加充足的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可以适度的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对整个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并要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并要强调高职数学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保证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高职学校也不能为了一味的满足学生接受能力而不对高职数学的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能力和片面的追求高难度的课程改革,因此,在高职数学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该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1.2做好高职数学课程结构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高职数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足和知识要求进行有效地明确,确定好不同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教学基础和专业数学技能。并且构架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并与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和项目教学等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对高职数学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新的组合,并制定与高职数学教学向适应的教材,积极的建立适合于高职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结构域,从有效的提高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程度。

1.3做好高职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在高职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高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认真的对高职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模块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的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立足于不同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组,全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有效的开展。

2、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需要的几个问题

2.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高职的数学教师不仅是做好势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决定了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能否进行有效改革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现如今高职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忽视学生在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错误认识,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突出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

2.2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之间的关系

学数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用数学,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基础性尤其突出,它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和必备工具,同时为了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更应体现高等数学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因此,以高等数学基础教程为教材传授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适度的数学基础和素养,根据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增强高等数学课程的应用性,为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服务。

2.3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要实现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准确把握,其最佳途径是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效合作。这是因为,数学课教师往往不能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而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因此,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教学中应用高等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必须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关系,以保证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时地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

作者:崔志新 单位:牡丹江大学

第五篇:高职儿科诊疗课程改革

1儿科诊疗课程改革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载体是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实施的原则是行动导向,课程目标是完成工作任务,这是高职教育特点的体现,即体现了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一致,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相一致。因此,要寻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就应按照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使之成为培养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非常普及。而目前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以工科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而在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充分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领域探索具有临床医学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培养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之路。

2儿科诊疗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2.1根据市场调研和临床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标准

在充分进行岗位需求调研、与校外实习医院密切合作、与临床医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合作开发课程,以高职临床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据儿科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果,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儿科临床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儿科医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来设置课程标准。

2.2基于能力培养设计教学过程,实行“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见习—校外实习”

递进式的工学交替教学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并通过技能训练、病例分析、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使学生具备运用儿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儿科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3儿科诊疗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根据完成工作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打破传统课程按系统疾病章节顺序授课的限制,将课程内容分为儿科基本技能与儿童保健指导、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儿科常见病诊断治疗、儿科急症诊断治疗4个教学单元情境,15个子学习情境,共66学时。

3.1单元情境1:儿科基本技能与儿童保健

本单元情境包括3个子学习情境,主要介绍儿科的内容与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儿科基本诊疗技能和儿童保健能力,共12学时。子学习情境1(2学时):认识儿童。项目载体:儿童图片、视频资料。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小儿年龄分期。子学习情境2(6学时):学习儿科诊疗基本技能。项目载体:儿童模型、典型病例、病案资料等。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科体格检查特点;知道儿科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方法;能说出儿科基本诊疗方法。子学习情境3(4学时):学习儿童保健。项目载体: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能说出小儿营养需求与喂养要求;能说出体格锻炼的具体方法;能说出预防接种的内容和程序等。

3.2单元情境2: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

本单元情境包括4个子学习情境,主要介绍新生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新生儿常见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共12学时。子学习情境1(3学时):新生儿黄疸;子学习情境2(3学时):新生儿呼吸困难;子学习情境3(3学时):新生儿惊厥;子学习情境4(3学时):新生儿反应迟钝。以上各学习情境的项目载体均为新生儿常见病的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新生儿常见病的诊断过程、病史询问重点、体格检查要点、常用辅助检查方法、诊断思路;知道新生儿常见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3.3单元情境3:儿科常见病诊断治疗

本单元情境包括6个子学习情境,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儿科基本诊疗技能后,训练学生对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能力,共36学时。子学习情境1(12学时):发育障碍;子学习情境2(4学时):发热、咳嗽;子学习情境3(8学时):腹泻;子学习情境4(4学时):青紫;子学习情境5(4学时):贫血;子学习情境6(4学时):颜面水肿。以上各学习情境的项目载体均为儿科常见病的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科常见病的诊断过程、病史询问重点、体格检查要点、常用辅助检查方法、诊断思路;知道儿科常见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能够掌握儿科常用临床操作的时机并能在模型上熟练操作等。

3.4单元情境4:儿科急症诊断治疗

本单元情境包括2个子学习情境,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儿科基本诊疗技能后,训练学生对儿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处理能力,共6学时。子学习情境1(3学时):惊厥;子学习情境2(3学时):心跳呼吸骤停。以上各学习情境的项目载体均为儿科常见急症的案例。主要内容及标准:能说出儿科常见急症的诊断过程、病史询问重点、体格检查要点、常用辅助检查方法、诊断思路、急救措施;知道儿科常见急症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能在模型上熟练进行腰椎穿刺操作并能够准确判读脑脊液检查结果。

4儿科诊疗课程改革关键及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并不断思考、总结,同时在过程中完成具体工作,从而提高整体专业能力。因此,为使儿科诊疗课程能有效实施,必须创设真实的临床儿科岗位工作情境,让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儿科诊疗工作环境,使儿科诊疗课程的学习任务和儿科临床工作任务相一致、课程学习过程和儿科临床工作过程相一致、课程学习领域和儿科临床工作领域相一致。因此,学校必须实施校院合作,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真实临床工作环境,为临床专业教学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提供保障。同时,为满足教学的需要,还必须大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学校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此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对儿科临床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熟悉儿科临床工作过程及工作要求;其次,教师要有儿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能力,通过整体教学设计,能将理论和临床儿科实践有机结合,并且能将儿科临床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适合儿科教学的内容。

5教学方法的改革

儿科诊疗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突出临床儿科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讲授理论、观看多媒体录像、角色扮演、病例分析、医院见习和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

6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

教师应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儿科病例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7结语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儿科诊疗课程改革中,教师及教学管理者转变了教育观念,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儿科诊疗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将在医护类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周建林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高职专业核心知识管理课程改革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原因

按照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来描述课程改革知识管理,是在课程改革团队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团队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不间断地累积个人与团队的知识,形成团队智慧的循环和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效提高课程改革的绩效,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特点

1.课程改革理念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思路,教师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转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2.课程改革对象上,实现了知识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更加强调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3.课程改革内容上,遵循了课程资源建设“积累—创造—应用—形成平台—再积累—再创造—再应用—形成新的平台”的循环过程。

4.课程改革重点上,形成了课程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共享与转换。

5.课程改革策略上,实现了以课程资源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为基本策略,智力性和创新性是其特点。

6.课程改革团队上,建立了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课程改革越来越依赖于课程改革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的质量,利用知识创造先进、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资源,对课程改革团队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原因

1.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要求,创新速度的加快,客观上要求课程改革团队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课程改革创造核心价值。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需要运用知识管理为学生成才和发展创造更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

3.教师的流动,特别是每届学生的流动,要求开展好知识管理,以避免因教师的流动可能失去课程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积累的知识风险。

4.课程改革团队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能力,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稀缺资源。

5.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和手段推陈出新,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作用

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课程改革的绩效,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创造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管理是课程改革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课程改革创新机制,从理念、对象、内容、重点、策略和团队上创新,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显著提升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课程改革教师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提供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通过知识分享可以检验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师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常常是经验性的、个性化的,通过知识分享和互动,找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成功因素,剔除错误因素,并加以推广。

2.课程改革教师包括学生要在知识管理学习中成长。彼得•圣吉指出,真正的知识分享不是给他人什么,或是从他人处得到什么,而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的过程。

3.课程改革知识分享帮助教师发展新的行动能力,体现教师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外,取决于他能为他人做出什么贡献。知识拥有者通过知识分享使接收者获得了知识和有效行动的能力,也为所在团队的绩效做出贡献,其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承认和提升,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4.课程改革知识分享使知识与其原始拥有者分离,由个人知识升华为团队知识,减少了团队对个人的依赖。团队不用担心由于教师的流动导致团队失去某些重要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也减少了团队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5.课程改革知识分享的发展,团队学习绩效将发生指数倍增的提升。美国安达信公司提出的知识管理要素公式KM=(P+K)S明确指出,知识分享对于知识管理的绩效和团队学习的重要性。

6.课程改革借助于知识管理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构成知识分享平台,教师在此平台下将更易创新出特有的课程知识和经验,并且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形成了课程改革特色。同时,创造出一种持续的动力和优势。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也是对教师和学生知识活动的管理,即知识沉淀、共享、应用学习、创新等环节的管理。由此就会延伸到对教师和学生知识行为的管理,即管理制度、团队文化等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转化。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作用

1.通过知识管理使课程改革信息资源得到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与以往的信息管理各阶段不同,知识管理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和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因此,在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课程改革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使教师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2.通过知识管理培育课程改革团队创造力。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知识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力以及科技、教育等各个因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商誉、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以及员工的经验和技能等一些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也需要进行评估和管理。因此,通过知识管理建立课程改革学习型团队组织,并运用课程改革知识管理系统的发育和建设,培育和提高教师和团队的创造力。

3.通过知识管理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创新。创新是技术行为与经济行为的有效结合,主要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动力,管理创新是保证。课程改革中,知识管理的作用就是要促进课程改革团队内部、团队与外部、团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流通、加强知识联网,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创新。同时,知识管理通过培训使课程改革新知识向团队全面渗透,加大知识在团队内部的流动,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实质在于提升课程改革的效率,整合课程改革信息资源,提高课程改革的绩效。同时,教师如果能在不断的课程改革教学工作中更加有意识地对个人和团队课程改革知识进行管理,形成一种行为习惯,那么,知识管理工作会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知识管理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简单有效的原则,另一个是经济的原则。一个是期望教师和课改团队能够根据知识管理实施方法对知识进行管理,另一个是教师和课改团队的知识管理实施不需要额外去投资什么,以利用能得到的工具为主。

(一)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策略

1.通过保守系统化策略,降低课程改革成本。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是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着力建设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传播、再利用和高复制等课程改革绩效。

2.通过保守个性化策略,提高课程改革价值。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优势。着力建设具有隐性属性的、不易被模仿或复制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

3.通过积极系统化策略,利于课程改革管理。标杆学习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活动。着力学习和领会课程改革新理念和要求,分析和吸收标杆课程改革优秀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和绩效。

4.通过积极个性化策略,开展课程改革交流。学习和交流是获得创新的基础,应鼓励教师开展校内外课程改革交流沟通,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新成果,适应环境新变化,形成课程改革优势。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革,是对现有教学工作习惯的一种改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性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要从教师的角度,转变促成知识管理。

(二)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方法

1.降低教师对知识管理的敏感性,增加知识管理的透明度。每个教师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开展课程改革管理管理项目之初,要向团队教师说明管理的目标、愿景、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对个人的影响等,调动教师运用知识管理开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科学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师能力综合评估。运用知识管理开展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和实施,关键是看教师的能力能否符合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对于一个刚刚组成推行知识管理的课程改革团队而言,希望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和经验都发掘出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3.强调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依靠相关制度保证。教师运用知识管理开展课程改革态度的改变,才能促成其行为的改变。通过相关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课程改革运用知识管理,实现由外部强加到内部自发进行的知识管理工作。

4.教师课程改革目标应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通过教师将自我设定的课程改革目标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知识管理课程改革成果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

四、总结

运用知识管理开展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如果简单地将其看做是课程资料、知识的搜集与总结,那么,很多课程很久以前就做过。如果课程改革不把知识管理作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增强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和手段,那么,知识管理永远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说到底,知识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是发掘人的潜力、协作、分享、创新的管理。

作者:韩肃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中,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比较多采用纯理论的讲解气压传动系统和液压传动系统的构成,还有系统元件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选择一些书本上比较典型的例子,对照书上的教学图进行讲解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方式因循守旧

在目前,许多机械类专业的老师,由于受到自身情况、仪器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在教学中比较因循守旧,常常使用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或者是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当中,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占用时间较多,而缩短了学生进行实践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打击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热情,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2.缺少专业的实训基地

职业学校一直存在钱不够花的现象,因为专业多,课程种类多,需要花钱购买的仪器设备多,导致学校实践模拟实验室的内部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现在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没有专业的实训基地则无法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学校在缺少相关设备的情况下,设置课程时难免有不合理的地方,同时专业教师比较缺乏,无法使学生拥有专业的操作能力,阻碍了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热情。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多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使得课堂教学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

4.学生操作能力不强

现在许多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存在操作能力不强,实践经验匮乏的情况,许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学习,并且学校安排的企业调查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1.改变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安排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上课时间比较少,而且学校对课程的编排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液压与气动技术。另一方面,老师通常向学生讲解一些复杂的元件回路时,由于没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接观看,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无法进行正确理解,更不要谈可以熟练掌握了。另外液压气压元件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只是按照课本的解析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方式,即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学习。同时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可以要把元件的内容时常穿插在回路的内容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改革教学大纲

教学的学时与内容设置是按照由教学大纲进行操作的,教学大纲是让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改革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时间。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安排,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要结合信息化时代对机械人才的要求,更新教学大纲的内容,减少液压与气动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尽可能地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授液压与气动技术时,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操作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内容包含比较多机械的知识。例如,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动力元件等部件构成了完整的液压体系。其中元件的工作位置不仅可以控制回路中的油液流量与流向,也可以影响元件的工作情况。液压与气压系统中不但在操作方面比较复杂,而且系统中的某个元件操作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系统中的溢流阀,其是由不同作用的零件构成的,其中组成结构的安排也是非常复杂的。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其操作过程无法进行准确理解,从而无法真正掌握元件的知识。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难懂,极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失去耐心,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其中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了解系统的运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做实际项目时,可以更快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内容,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4.建立实训基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学校需要提供专业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当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实训基地包括机械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机械模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机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机器的运行情况,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课本的知识;建立校外实习场所,校外实习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匹配的技术与设施,让学生在暑期进入一些大型机械生产的企业。通过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统一的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训中,更好地理解元件的作用,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知识。

三、总结

改革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成效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序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涵盖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与表达问题等诸多层面,对于其树立逻辑思维判断理念、增强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亦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不同领域均已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刘然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张杰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2];李玉中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扩展专业知识面、撰写学位论文等有重要指导意义[3]。硕士研究生是一股重要的科研力量,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望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并进入科研岗位,故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课程,但未根据学科背景的差异性来设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要求等;同时,对于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对科学研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论文的阅读与研究积累相对较少,甚至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缺乏对论文写作常识性规则的认知,不清楚论文结构、投稿流程、期刊选择等基础知识[4-5],导致部分高校在学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笔者结合多年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经验,在深入剖析“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创新,以期达到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之上,须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消化。首先,当前许多高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侧重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授,甚至将语言和词汇作为重点[6-7],而忽略了对文献综述方法、科研思维与论文架构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其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经常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比如,进行实用工程技术研发的工科专业、开展基础理论探究的理科专业与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文科专业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往往差异较大,若教学内容不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则“教”与“学”间易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

(二)缺少实践环节。科技论文的撰写相当于烹饪美味佳肴,论文中题目、摘要、引言、结果及结论等板块相当于基础食材,如何将论文“烹饪”成一道有理、有据且有趣的“大餐”需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在“烹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添加各类“佐料”,即写作方式方法。目前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传授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论文写作实践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上大部分学生本身论文写作基础较差,无法充分掌握论文写作的整体思维框架及各类“佐料”的使用技巧。

(三)考核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学生期末完成一篇简要的科技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8]。大部分学生则根据所查找到的文献照猫画虎,随意堆砌文字,论文本身与流水账无异,课程教学内容收效甚微,学生也无法掌控科技论文写作的深刻内涵。由于缺乏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只根据一篇匆忙完成的低质量论文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持续改进教学体系,学生亦学不到真材实料。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优化。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被安排为每学期32学时,授课内容划分为文献检索、写作技巧、投稿方法三个部分,并在期间穿插个人经验分享。1.文献检索。教师在讲授该部分时要在授课前假定硕士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己只需讲授给学生如何根据写作目的来检索和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信息,熟悉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方法、步骤及获取全文的技巧,并着重讲解如何利用布尔检索、截词检索、邻近检索、字段限定检索等技术提高检索效率,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常用的SCI/SSCI(WebofScience)、EI(Compendex)、Scopus文摘数据库及中国知网、Elsevi-er、SAGE、Taylor&Francis、SpringerNature、ASCE、IEEE等全文数据库。同时,介绍ClarivateAnalytics的MasterJournalList、Google学术、ResearchGate、小木虫等论文写作交流站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掌握检索技巧的基础上,教师还会为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顶级期刊,并对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进行详细的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总结自身感兴趣研究内容的发展动态,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为下一步写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2.结构化写作技巧。该部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授课学时长,知识点多。与以往粗略介绍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不同,本部分将完整的科技论文拆解成篇前、正文及篇后三大板块,教师要分别讲解每部分的写作要点与内容要求,并通过典型案例详尽剖析常见写作错误,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特别注意事项。篇前板块包括标题、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四部分。首先,教师要系统讲解主副标题与名词词组、动宾、疑问等标题的写作形式,并对标题的作用与写作要求也要进行深入阐述,同时还要介绍作者及单位的写作要求,以及涉及到作者排序、作者贡献阐明、通讯作者选择等问题。在摘要与关键词的写作讲解中,教师也阐明结构式摘要中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的写作要求,并分析如何从摘要中提取关键词,最后要着重讲解如何根据关键词来拟定恰当的论文标题。正文板块包括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从引出研究对象、阐明重要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及研究目的四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方法的讲解。数据与方法部分无固定写作模式,阐明如何获取和使用数据即可,须特别注意的是是否涉及到伦理问题。结果部分要通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科技论文的研究结果该如何写作,其中图表制作和阐述是关键环节。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插图能第一时间抓住审稿专家与读者的眼球,激发其进一步阅读全文的兴趣,而表格的优势则在于集中展示和对比数据结果,二者各有所长,优先选择插图,对图表内容的阐述须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点,切忌面面俱到。讨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升华,须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并与既有研究结果相对比,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该部分最考验写作能力,也是整篇论文写作的精华所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侧重于讲解结论的作用、结构与写作内容,并从研究成果总结、论证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讲述。篇后板块重点讲述了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须对照作者投稿指南来规范参考文献的标注形式,可适当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工具,但对直接导入的引用文献格式还需一一核查。同时,还讲述了基金资助、致谢、数据声明、个人贡献、利益冲突等环节的写作注意事项,强调了对各部分内容的细节把控,避免因较低级的错误引起审稿人反感,或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反复修改中浪费时间。3.投稿。这部分课程首先讲述了投稿期刊的选择。初次投稿或经验不足者可考虑中东欧、南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的小语种国家主办且影响因子偏低的期刊,待有一定经验积累后再向美英德荷等国主办的高水平期刊投稿。作者也可选择先向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投稿,这类期刊通常拥有大批量高水平审稿专家,可快速拿到富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和建议,这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大有裨益,如再投低一级刊物往往能快速录用。另外,该部分还讲解了ScholarOne、EditorialManager两大常用投稿系统及投稿流程,并详细剖析了投稿信(coverletter)和询问审稿进展、请求撤稿邮件的写法,重点讲述如何有效回复专家和编辑的审稿意见,以便于让学生掌握投稿技巧,避免走弯路。

(二)教学模式改革。“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PPT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理论授课与实践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故亟需推行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课程注意调动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卡在了如何创新的问题上,限制了其深入研究的热忱。因此,本课程通过讲解三种简单实用且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学生快速构建起创新性研究思路。(1)弥补缺陷法。所有研究工作都不是完美的,解决其中一个关键点、改进某个参数或引进一种新方法来处理传统问题等均为创新,针对研究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等找出存在的“researchgap”,进而根据缺陷弥补方案展开研究。(2)新型方案法。针对某个研究问题,从目标、数据、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通过不断磨合、修正、完善形成研究新方案,借此展开创新性研究工作。(3)减少约束法。研究假设为约束条件,对研究所涉及的约束条件进行简化、合并,在有望取得突破的方向上深入探究,往往能“柳暗花明”,收获意外之喜。其次,课程加强了科技论文的日常写作训练。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有计划、有序、有系统的训练,逐渐积累才能确保效果。教师在课上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要在标题、摘要、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环节的讲授过程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并利用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课堂派)向学生。比如在讲解摘要写作时,教师可提供一篇科技论文的正文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写出摘要,并进一步探讨标题的拟定,以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两次,课程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环节。在学生完成各阶段的写作训练后,教师可根据作业批改情况,抽取不少于10%的作业作为典型写作案例在后续课堂上进行讲解,并在部分环节的评分中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分析写作问题并分享写作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及写作能力提升的成效。最后,课程还充分利用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建立QQ群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学生若对作业有疑问或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均可在群中进行讨论。该教学辅助方式的实施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借此优化调整授课方案,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其学习主动性。互动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经验的分享是深受好评的授课环节[9],该课主要讲述科技论文“读、写、改”三步流程。在“读”方面,强调在“读”行业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最新成果,并通过回溯主线,彻底读懂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不同时代研究的关注点与技术手段突破。在“写”方面,首先注意论文前后环节的连贯性,尤其是引言与结论相呼应、结果与讨论间做到逻辑一致、境界升华,并提醒学生注意加强日常写作训练和记录,从点滴进步中积累经验和实力。在“改”方面,则强调了论文反复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意见建议尽量采纳,逐条回复修改方案,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对个别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要清晰解释、引经据典、不卑不亢,切忌直接拒绝修改、语言粗鲁。

(三)考核方式创新。由于课程结束时的大论文是整个课程总体掌握情况的呈现,所以需要在总体考评中保留并占有一定权重,且还要在降低其总体权重的同时为灵活性较强的综合考评留下一定空间。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但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由于课时作业是根据特定课程内容单独制定的,相关内容缺乏连贯性,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可以同时考察学生的总体写作和创新能力,以及行文逻辑严密程度,是不可或缺的考核环节。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以学生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作为评分依据,该考核方式有诸多缺点,如缺少平时训练,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强化记忆,容易遗忘;期末提交的论文大作业数量众多,任课教师仔细评阅工作量繁重,难以准确为学生提供反馈,仅告知其期末考核成绩,缺少师生互动及查漏补缺的环节,学生完全不清楚自己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缺陷等。因此,要在保留最终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新,通过“五次平时作业×40%+大作业×50%+考勤/课堂表现×10%”来系统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过程考核,润物于日常。

三、结语

改革论文范文5

2012年7月1日,由北京友谊医院率先开展了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公立医院改革,是日零时,全院1670种药品全部按照进价销售(包括1007种西药,292种中成药、371种中药饮片),取消了原有的挂号费、诊疗费,建立了医事服务费,新设立的门诊医事服务费分为4个档次,分别是普通门诊42元/人次、副主任医师60元/人次、主任医师80元/人次、知名专家100元/人次,急诊60元/人次,住院80元/人次/天。医保基金对门诊患者每人次报销医事服务费40元,急诊患者每人次报销医事服务费60元,且不受医保起付线限制;住院患者医事服务费按比例报销。将药品的批零差价取消,实行进价销售,同时将医院挂号费和诊疗费取消,出台医事服务费。医事服务费做为整个医院医疗服务的代名词,突出了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智力劳动,知识劳动的结果。发改委出台文件,对于改革医院废除批零差价,增设医事服务费予以认可。财政部门对于医改要求的六项投入,包括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采购、重点学科支持、离退休人员工资、政策性亏损补偿以及公共卫生服务购买给予足额到位。物价部门、财政部门、人力社保等多部门的协同,使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形成合力。继友谊医院之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分别加入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行列,市医管局对改革试点医院每月的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对患者而言,改革前后在同一家医院看同一种疾病,次均总费用降低,其中药品费用降幅突出,患者支出减少,负担有所减轻。对于医院,医生的医疗行为在改革措施的引导下得到进一步规范,以往大处方、药品滥用、过度检查有所减少。考量医生工作最根本的指标是诊疗的质量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奖惩制度就从以经济核算为依据向以患者诊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为依据转变。这五家改革试点医院,对出现的不合格处方定期点评、处罚、通报,对于医疗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通过内部讨论配合处罚措施进行规范。我们在进行“医药分开”改革之初的顾虑是,取消药品批零差价后医院是否还能正常运行,通过改革施行一年多的观察,5家试点医院没有因为取消药品加成出现医院财务运行困难的情况,总体来看,改革后患者次均费用在下降,医生的诊疗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医改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财政可承受。5家试点医院的年门诊量均在150万以上,门诊量最高的朝阳医院达到198万,这几家医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核心区,建设问题基本完成,大型设备购买结束,财政投入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性补贴。据统计,5家试点医院医保病人占50%,在朝阳医院和友谊医院达到70%,同时医保提高了报销比例,经过这两年来看,财政承受能力基本情况令人乐观,说明取消药品批零差价先期设计比较周全,结果也符合初衷。这就为下一步在更多医院推广医药分开改革打下基础。

二、以“医联体”为抓手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一)确保“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按目标推进

区县卫生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包括区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对区县级医院,通过与北京城区三甲医院以“结对子”的形式形成若干家市级医院帮扶一家区县医院的格局,以此提高区县医疗水平,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持续推进了四五年的时间。

(二)在“医联体”框架下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

以最具代表性的平谷区为例,平谷区地处北京远郊,区域内大部分处于山区,与市级医院“结对子”前平谷区医院服务能力较弱,大部分在区医院诊治病情较重的病人都要转院,后来通过与安贞、同仁、妇产等市级医院的优势学科对口支持,经过几年时间的支持,现在平谷区医院已经可以开展心脏支架和脑瘤手术,医院已发展成为平谷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大多数病症都能留在区域内治疗,这就使平谷区到北京市区就诊的患者大幅减少。2013年,平谷区医院的病人转出率为11%,医院的水平提高也有力地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提升。平谷区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整个的区域内医疗机构联接成网络,网络以视频作为联接途径,平谷区医院与上述4家医院通过视频完成联合门诊。北京市朝阳区地处城区,区别于平谷区的是朝阳区内有多家三级医院。朝阳区结合自身特点摸索出一条以三级医院为网络核心的模式。朝阳医院做为朝阳区中部的网络医院核心,朝阳医院“牵手”辖区内共10家医院,包括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医疗网络,使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实现紧密连接,三级医院医生定期定时到社区医院出门诊,到二级医院兼职做主任、副主任,定期定点查房,定点看病人。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直接可以挂到大医院的专家号,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就可以转到大医院,病人到社区后首先经过社区医生的初筛,这就避免了病人的盲目流动,这个设计就是要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有形有神”地进行互动,基层的病人可以转到三级医院,三级医院一些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转到相适宜的二级医院进行康复和恢复治疗。

(三)将“医联体”工作与康复护理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

通过建设医疗联合体促进患者有序就医,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除了增加床位,更主要的是通过不同的医疗机构间功能的紧密衔接,形成医疗联合体,畅通转诊通道,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使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的床位和医疗技术在不同的疾病方面的诊断质量上都能够达到最优的配置。缓解三级医院压床问题,朝阳医院和平谷区医院是医联体的代表。今年的计划是在北京的城六区,每个区建设两个医疗联合体,十个郊区县,每个郊区县建设一个医联体。将来的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也要纳入到医联体中。

三、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规划的措施

目前北京市医疗服务体系还有进一步细化优化的空间,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在行政审批方面差异性比较大。北京市现有134家二级医院,80家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中大多数为公立医院,三级医院全部为公立医院。

(一)康复、护理院应大力鼓励

目前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以及临终关怀的护理院没有有机的规划衔接,综合医院在整个医疗机构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大。北京康复中心现有床位600张,八大处康复医院床位800张,小汤山医院床位450张。据统计,占北京市居民死亡率前3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以往的规划偏重于治疗,对于康复和护理资源投入不足,全市护理院床位仅400多张,从现行治疗疾病的资源来看,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空床率较高,使用率较低。全市范围内一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仅67%,郊区的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为85%,城区二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82%,三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2%。在医疗机构总数中,一级以下医疗机构所占比例最多,三级综合医院比例最低,呈现金字塔状,但目前收治病人情况呈现倒金字塔状,这就给病人在就医上带来不便。在下一步的规划中既要考虑到医院的合理分布、合理使用,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设置和规划。未来计划每一个区都要安排一家医院做为康复医院,还要采取具体措施促进护理院发展。

(二)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分布要考虑就医的可及性

公立医院规模要控制。北京市政府在全市医疗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五环路以内对公立医院规模严格控制,核定床位增加不再批复,公立医院如果无规划地发展对基层医疗机构起到了排挤的作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如果基层被淘空,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全部由大医院来解决,那么医疗服务就要崩溃。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大医院就能解决人民群众所有的医疗服务需求,多数的医疗服务需求需要在基层解决,下一步将着力将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今年要出台关于康复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要求,从更合理的布局和更方便解决病人就医需求进行规划。

(三)社会资本进入的空间得到支持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医疗市场。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北京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3735家,占全市总量的37.47%,北京市医疗机构的总床位数约为11万张,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有床位占比达17.15%,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诊量约为2.2亿人次,诊疗人次数占比达11.42%。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我们迫切希望社会资本能够投入到妇产科、儿科或者康复院建设上来,在规划中我们为康复院、护理院留出的空间是每千人0.5张床,现在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约2164万,总计约需10000张床位,北京现有护理院床位400多张,康复院床位1800多张。单独放开二胎政策后,每年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三万至四万新生儿,下一步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床位建设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市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开设儿科,儿科一定要开设病房。对于妇产医院,一是鼓励新建医院,二是在现有的结构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扩大妇产科床位。“十八大”中有关精简下放审批内容的精神,我们将贯彻到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准入审批上。关于行政审批,下一步将做到审批的标准统一、程序统一、时限统一,将医疗机构审批权力下放到区县。以往规定中社会资本只能建设专科医院,中外合资的中方必须控股等规定为社会资本进入到医疗行业设立了重重障碍,将来这一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善,政府将在政策环境上为社会资本创造条件。

四、紧随国家战略发展步伐

带动京畿医疗事业协同发展今年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这就要求以往我们按照北京1.6万平方公里的医疗发展规划要有序扩大,对现有医疗布局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改革在深化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内涵。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约2.2亿人次,其中约有8000万人次为外地患者进京求医,这一现象在知名医院的知名科室尤为突出,这些医院的重点科室的门诊患者中有70%~80%来自外埠,外埠住院病人达到90%,患者主要来自华北地区,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居多。通盘考虑京津冀21万平方公里,1.7亿人口,协同发展就是要帮助河北省提高医疗水平,如何根据当地人民群众需求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是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五、深化扩大医改成果

改革论文范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我的战友》一文时,考虑到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对战争的直观感受并不十分清晰。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当时身处烈火的艰难,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的电影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烈士在就义前的那种坚持与痛苦,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又如在给学生讲解《五彩池》一课内容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课文,而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五彩池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纷纷惊诧五彩池仙境一般的美景,再加上配乐的渲染,学生迫切地想了解五彩池到底有何美妙之处。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课文展开得更加轻松形象了。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既可以是一个视频资料,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作品,或是一首朗诵诗。对于剧情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小话剧的形式进行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展现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开始新课程的学习,从而让小学语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二、通过目的激发,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还引入了一些应用文和常识性的文章,这些课文内容要相对枯燥一些,不太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但这部分内容又是不能省略的。对于这部分知识,笔者在讲课的时候采取了目的性导入的策略。在课堂开始之初,就给学生明确地指出了学习该课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讲解《给表妹的一封信》一文时,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该文采取了书信的写作方式,通过书信来反映主人公是如何逐步喜欢上邮递员这份工作的。大家在学习了该文以后,会深刻地感受到这名邮递员在送信的过程中,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通过该文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一种重要的文体,即书信。书信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虽然书信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已较少使用,但是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书信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诗人就曾经说过“家书抵万金”的名言。通过该文的学习,可让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写作规范。最后会给学生布置一封写信的作业。”这样,课堂展开的目的性就比较强,也较好地落实了三维教学的目标。

三、借道具导入,让课堂生动形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则不如乐之者”的道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道具,让语文课程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展开。笔者曾看过一段讲课视频,讲课者是黄河边的一位教师,而他讲的课又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名教育同行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展示了自己提前装好的黄河水,同时又通过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了不同区域的黄河水的颜色,让学生首先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对黄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灵活地使用身边的道具,比如在讲和水果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水果,这样学生自然觉得生动有趣,提起了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改革论文范文7

1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技术课程,高校中开设的电气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都要学习电子技术这门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基础课程,其教学要适应就业方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技术这门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2改革教学模式

第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技术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技术,且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环节,给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设计任务。第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除了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以外,还可以帮助小组其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优点;此外,还掌握了电子技术设计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查阅和收集资料,选择要用的仪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认识到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在合作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是非常为有利的。

3改革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选用生活中的工程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在开展课题设计或探讨活动时,应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选取的素材要有研究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虽然,每一学科的教学和发展都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学的内容也不是说变就变的,但是教师要学会灵活的变通。当前社会的科学和技术正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快,如果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教学必然会滞后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深度地挖掘教材内容,并将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掌握更先进的电子技术,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

4改革教学手段

第一,加强练习和互动。在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要讲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延展,引导学生明确电子技术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维的空间,在讲授电路计算和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推导电路公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对于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更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技术中有各种比较复杂的电路图,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这些图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电路图。第三,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将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5改革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对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型学科,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他大部分都是实践技术的应用学习,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实践课中,教师一般只看重学生实践的结果,其实践课的考核和评价也是以实践成果为参考依据,教师忽略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因此最终的考核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也无法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考核应该以比例进行划分,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考核分为基础知识、实验研究、课题设计等环节,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划分这些考核环节所占的比例,综合以上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

6结束语

电子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新型的电子技术。社会对于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高校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跟上时展的潮流,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电子技术人才。

作者:陈瑶 单位: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了解学情

在校学生中,许多人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他们的事情多由家长包办,所以他们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有一部分同学来至单亲家庭、低保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虽然在初中阶段,他们学习过德育教育课程。但是,时代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还要对毕业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还是升入全日制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然而,他们对辩证法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还有难点和误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2.有针对性的备好课

教师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是前提条件。备课有很多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人为本”,备学生。据了解,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想法是进入学校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就业问题;有的学生的愿望是根据改革后的现行政策继续升学。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课呢?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上课前,每个老师采用单独备课的方式。而实际上,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老师将个人初备教案拿出来,在教研室进行集体研讨,这样可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对于不同愿望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备课。对于毕业以后想就业的同学,可以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备课;而对于想继续升学的同学,则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备课。

3.科学的使用教学方法

据了解,13-18岁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会产生对其一生都有益的影响。(1)讨论法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讲,学生会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教改实践证明:组织他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小组讨论,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全班组织辩论的时候,找一、两个思想活跃的同学起来带头发表他们的观点,很快就会把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2)兴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同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的讲解,任课老师是否采用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呆板僵化的教学不会令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例如,直接把教材第六课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之矛盾的观点拿出来讲解,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改变一下,则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先讲周星驰,讲他如何从香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从一个跑龙套的配角演员,成长为华语喜剧巨星的。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入手,引出内因和外因,进而阐述矛盾的观点。那么,学生在好奇心、兴趣的驱动下,会饶有兴致的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

4.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教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需要理性思维来把握,而学生理性认识水平有限,学习抽象的哲学原理有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效果。教改的实践显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老师把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采用授课、问题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老师可以事先把《哲学与人生》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下载到教师机中。上课的时候,根据教案的安排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对于教学难点,老师还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课程的学习来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在计算机机房,老师可以运用局域网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把课程相关的教学图片、案例分析等同传到全班每个同学的电脑上面。让同学们都来了解成功人士的典型个案,以及道德楷模、教育专家对相关问题的解读。

5.总结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同学们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期间,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让每个同学健康成长,让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国家建设的栋梁。

作者:王更生 单位:武汉市交通科技学校

第三篇: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1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教育制度,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革策略、人才培养计划和办学定位等,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1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对健美操就业岗位、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等进行合理分析后,结合健美操的教育特点可知,其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设置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训练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上述所说的人才。

1.2教学改革方面的目标

根据健美操教育的发展需求,注重健美操基本技能的提升,加强健美操基本创编方法、裁判方法等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编排和裁判等方面的能力,以确保他们可以担负起小学生的健美操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掌握健美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以帮助小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提高小学健美操教学水平。

2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2.1.1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有大众健美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竞技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在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软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拉丁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要领和步法,并将一套拉丁健美操完整地演绎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

2.1.2高度重视教学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促进其改革不断创新。在所有的教学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在本科层次的教学中需要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与此同时,大众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竞技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拉丁健美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舞蹈啦啦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

2.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来看,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分层教学、实验教学、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多媒体演示、模仿练习、讨论和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2.3合理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

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目前,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技能,必须对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并在教学期间设置各种自主形式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李俊杰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古代汉语”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说“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是因为这门课程要讲解有关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古代汉语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古文的技能。说“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程,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古文字、音韵学和训诂学知识,要阐述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的发展特点,并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使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奠定重要的语言基础。“古代汉语”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和文化传承课。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记载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中,通过学习“古代汉语”中的经典文章和优秀文选,可以洞察到蕴含于这些优秀篇章中的古代哲学、文艺、经济、社会、外交、军事、医药、政治思想等,深刻感到古人在语言艺术、天文认识、社会交际、礼仪制度、风俗文化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验到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中获取优秀的中化精髓文化、先进的社会礼仪文明、优美的语言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学习“古代汉语”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文化殿堂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从初中到大学都要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以外,秘书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外国语言历史等专业也都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无论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是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学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材针对性不强

从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所使用教材来看,除医学类专业所使用的古汉语教材偏重于医古文和医古汉语外,其他专业在“古代汉语”的教材选用上专业重点不明显,还没有紧密结合专业而编写“古代汉语”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汪业全、孙月香筛选了国内普通高校20部《古代汉语》教材:“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196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981),曹翠云《民族院校古代汉语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990),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重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91),荆贵生《古代汉语》(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995),沈祥源《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998),宋学农等《古代汉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王彦坤等《古代汉语教程》(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000),蔡正发等《古代汉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汪启明等《古代汉语》(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胡安顺等《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7/2006.9),殷国光等《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周及徐《新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7),施向东等《古代汉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俞理明等《古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蒋冀骋《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董志翘等《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宋绍年《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毛远明等《新编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36着重对它们的体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论部分包括文字史、词汇史、语法史及音韵学。这些教材是比较有影响力,但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或者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理论性偏强,应用性不突出,切合度不大、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繁富,除了在通论部分要讲解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史、语法以及诗律、词格等知识外,古文选中涉及的知识更是广泛,囊括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制度、经济学、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学、艺术学、军事等,包蕴的知识异常丰富。想把文选部分讲解得有声有色、生动、透彻,使学生真正领略、体味到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内涵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中不断加强选修课、通识课,对像“古代汉语”这样的基础课或专业课非但不增加课时,反而还在进行省简,使教师只好压缩原计划详细讲解的内容,造成原本生动、立体的语言文化课变得索然无味。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赶“进度”而很少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三)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小古代汉语作为一种过去使用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和涉及。因此,应该像对待一种新语言教学那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借鉴外语教学或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可以因内容而异。当前,不少应用型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仍采用“学究式”和“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互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笔记和文章片断。例如,在“辞书”教学部分,教师用很多课时对各类字书、韵书、辞书的体例、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操作性,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如果“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不注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势必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形体演变”时,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几个象形字符,滔滔不绝地讲不同阶段汉字的形体特点、载体材料、发展变化等,缺少直观表现,使学生很难理解或领悟汉语形体演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课程教学思想上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定位,并将之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课程应该是为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实际专业的不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调整和设计其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古汉语的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重新改革、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深化“古代汉语”课程对古代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古代汉语”只当成一门语言工具课而重点讲解古文字、音韵等知识,而要给学生讲解传授语言和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文化。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搭建古代汉语与汉代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感受和学习古代语言文化。再次,要加强专门教材建设。应用型院校不同专业在“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不应相同,要结合专业特点,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借鉴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多样化地组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和效果评价。

(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补充和删改,突破传统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使用古汉语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讲解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时,可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语言学、文字学理论进行阐述。还可以向学生讲授古汉语文选中涉及到的古代历史、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补充新知识、拓宽新视野,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语文教育等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理论讲解不必太深,要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突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首先,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和专门训练来巩固古汉语理论知识、提高古文阅读技能。这种阅读训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边读边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翻译训练;也可以在课下进行,由任课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和篇章,采取措施督促、检查阅读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古文碑林、博物馆、图书馆、古迹名胜等,让他们亲自见识古文字形体,认识古籍原貌,感受古代文化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关于用字、用词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诗词格律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填词,锻炼学生的思维,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必备的条件。原来通行于普通本科教学的《古代汉语》已经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中有几部《古代汉语》教材,但其编写初衷和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专科学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前,适合应用型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没有。不同的专业应该选用或编写适合本专业使用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应该组织教师编写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加强教材建设,突出针对性和专业适用性。例如,“秘书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不应与“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材相同。

(五)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习其他课程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式教学法,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小组学习式教学法、学术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网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起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当注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从教师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学习等都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手段。早在1960年,陆定一所做《教育必须改革》的报告就指出,教育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充分配备必要的仪器、模型等新式教具。”P40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应紧跟现代科技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科技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既可利用院校内部专门的教学资源库,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上各种音频、图文等资料。在课堂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展台将古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题材通过已有的影视资料、三维动画、教学视频、相关图片播放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教学立体效果。

(六)加强网络教学

现代网络技术日益进步,网络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信息化、数字化,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教学资料,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古代汉语网络课堂”网站,将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要求、课程作业放到网络上,实现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协作讨论、多元化评价等全部环节的网络化。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种网络资料综合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MOOC),优化了在线课程开发与学习,使得网络学习更加便利。“古代汉语”课程应加强网络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要适应应用型院校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培养掌握古代汉语言知识、具备古汉语应用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重新定位课程性质和目标;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技术,加强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督导和信息反馈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作者:李永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第五篇:变频器实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计思路

本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职业岗位调研,根据具体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课程任务和学生实际基础,明确了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变频器的操作与维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确定本课程具体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贯彻“必需、够用”原则,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组合。

2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设计思路,本项目坚持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改革实施。

2.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课程整体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本课程共有四个项目,其中项目一为变频器的认识与安装、项目二为变频器的基本功能训练、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运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维修与维护。项目一分解为三个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对此产生学习兴趣,并在对变频器进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变频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接线练习,并通电运行,体验变频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功能。项目二分解为七个任务,分别是变频器面板的使用、变频器的数字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模拟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异地控制、电动机的多段速控制、PID控制、网络控制。前三个任务是变频器的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任务4、5是变频器的一般功能,任务6、7是变频器的特殊功能,通过这部分的训练学生能熟练操作变频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应用,本项目选择了“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的应用”和“变频器在通风系统的应用”为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变频器的操作,并能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变频器应用知识,了解工作流程,仿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四可分解为四个任务,通过这四个任务.使学生能拆装变频器;能对常见模块进行测试与更新;能对变频器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排除;会对变频器进行性能测试和维护。

2.2课程单元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项目组成员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课程单元设计方案以两学时为单元编制,每个单元一个教学方案。单元设计方案中包括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过程控制、作业布置等要素。通过课程单元设计方案,教师与学生按设计步骤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2.3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对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坚持预先设置的标准,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本项目的课程考核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项目实施成果、实操考核、理论过关测试四个方面。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占10%,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勤、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组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此方面的考核以教师跟踪巡查中掌握的情况为依据。项目实施成果占40%,主要考核学生在每项任务完成情况,以项目组工作日志、任务报告单为依据。实操考核占30%,此方面的考核在学期末对每位学生进行实操考试,以对变频器的基本操作为主。理论过关测试占20%,本方面的考试始终贯穿整个学期,每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进行理论过关测试,未达到过关的同学再次通过自己的学习再次测试,直到过关为止。

3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从任务要求出发,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安装、调试。既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职业素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寻求对策。1.关于教学考核的思考。本项目设计的教学考核能够公平公正的考核出每位学生的真实成绩,但是教师的工作量繁重。能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此评价方法简单化、智能化,需在此方面进一步研究与实践。2.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改革也迫切要求教师需要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要求,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作者:梁波 田亚立 单位:宁夏工业职业学院

第六篇: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背景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兴起,物流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校特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在此背景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的说明。“物流工程”是物流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改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逐步实践研究性教学机制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并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建议

1.以教材为本,结合文献研读

在传统本科教学中,教材通常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平台。在物流工程的教学改革中,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教学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构建教学结构,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宏观上,把“物流工程”课程教学划分为教材专业知识讲解、参考书籍阅读及文献学习、物流企业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具体方案等几个阶段进行学习,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周期内,至少在图书馆借阅三本与“物流工程”相关的专业书籍,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关文献的研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的同时并对文献重点进行引导式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们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为今后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物流工程的基础理论、实践知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

2.启动研讨式教学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世界很多学校中得到广泛推广

2.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学期中段,指导学生自主搜索文献进行独立研读,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3-4人),对文献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模型建立以及文献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的形式,或采取同学提问的形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本课教学中,相比讲解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文献研讨包括小组成员研讨和师生研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纯式教学,研讨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而通过问与答的形式,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开展“双师”教学

开展“双师”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与苏宁和顺丰速运等物流公司洽谈合作项目,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缺少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经验,而教材内容又相对滞后,这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物流企业现状存在一定距离,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差距尤为明显,这使得学生所学非企业所需,直接影响了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实验室设备相对落后在信息化时代,物流企业的设备、设施更新换代很快,由于学校对物流企业现状缺乏了解,再加上专业建设费用有限,学校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使得现有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鉴于以上分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至少邀请一次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学校进行实践性教学。通过介绍企业背景、业务流程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明确把握未来学习及就业方向。通过开展“双师”教学,安排学生与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中组织一次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的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

4.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物流工程”课程采取多样化成绩评定方式,包括试卷考试、小组文献讨论、实践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20%,10%,10%。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大大降低了试卷成绩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研读文献,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通过校企合作和“双师”教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来逐渐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对象,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阐述了开展研讨型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进行教学改革提升物流工程教学质量,将物流工程系的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作者:郑琰 张骏 黄银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第七篇: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措施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

3总结

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周本胡 曾爱华 刘英 单位:邵阳学院魏源国际学院

第八篇: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课程性质目标定位

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定位,首先需要思考“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之后,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了解英文专业文献中的语法和句型特点,能较流利地阅读并较正确地理解一般的专业英文资料。然而,在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中,一方面许多专业课程需要在外方学校学习或由外方教师在中方学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顺利获得国外高校的学位,学生需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这些变化,决定我们必须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基于此,我们在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将“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了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并在教学目标上做了重新设定。具体地,一方面我们要求本课程与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相互配合,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我们还将本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即以理解和掌握食品类专业相关基本术语和基本理论作为另一教学目标。亦即,我们将专业英语课程既作为整个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部分,也作为一门专业导论性的课程。

2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为此我们在综合现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科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门类划分的相关规定,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深入的思考,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提高英语综合水平,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食品类专业的全貌。具体地,我们将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了8个主题(表1),每个主题既相对独立也密切联系。

3教学模式手段探索

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进而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概况起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手段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强化课程“穿透力”,构建课堂讲与课外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每堂课之前教师将教学课件提前与学生共享,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学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课件中的新词汇和新术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今网络MOOC资源,要求每两位同学在课外共同研修一门与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并安排一定学时供学生用英语汇报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外网络课程研修的情况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评体系。二是,突出学生“参与度”,构建学生问与教师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预习教学课件的时候,需根据课件内容凝练出2~3个具体问题,并用英语向教师提出;课堂上教师综合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况,以答疑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

4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课程考核体系的科学设计,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参照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了以“突出过程考核”为特点的课程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堂考勤,出勤课堂是学生的基本要求。每堂课以签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勤,考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5%。(2)课堂小测验,通过随堂的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每一个教学主题结束进行一次小测验,小测验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课程参与度,参与课堂的情况能够反应学生对课程的付出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每堂课提问的情况,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对其课程参与度进评价,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4)课外研修情况,课外研修情况能反应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课外网络课程学习的情况情况进行评分,并以25%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5)期末考评,期末考评是对课程的整体考核,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对专业基本术语的掌握情况。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5结语

我们按照上述措施进行食品类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逐步由应付式的被动学向兴趣性的主动学转变。二是,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雅思等考试的通过率有一定的突破。三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食品类专业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进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这些措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但同时,上述改革措施中有部分措施我们仅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另外还有一些改革措施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作者:贺江 李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

第九篇: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在我校开设有20年的历史了,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该课程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用四个词概括了这个课程的四个主要鲜明特点:由点及面、承上启下、与时俱进、以静制动。1)由点及面,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先修的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分散知识点综合应用到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如何运用计算机、微机、嵌入式等工具进行项目设计,如何运用各种现代系统仿真工具解决近代电子技术有关课题。2)承上启下,主要是如何通过课程中各个课题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顺利地过渡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及科研训练,3)与时俱进,主要是如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近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专业水平。4)以静制动,主要是如何通过课题训练,给学生说明设计的方法及设计的思路是可以举一反三,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这四个特点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课程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的改革基本思路

如何把握课程的四个特点,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主要是把握课程中的“变”与“不变”,主要是要做到:(1)课题取材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水平,尤其是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技术、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2)如何使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相对不变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来解决课程中提供的实验内容。(3)如何结合在课程中,通过工程系统设计的方法结合教学中的创新要求,在较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的改革和实施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共有64学时,分布在连续的2周时间内。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电子技术知识,掌握一些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制作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全面性的设计素质;在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方面根据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在课题取材和实验方法上进行更新,课程实施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训练。

3.1课题取材

在课题的来源上,做到与时俱进,课题取材反映当前主要技术的发展,同时,能涵盖通信电子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做到由点及面,承上启下。根据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发展情况也更新了课程设计的电路搭接部分,去掉了原来“锁相环原理实验”,引人了“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子课题;去掉了“pic单片机实践”课题,引人了“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从而全面更新了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组的老师每年都会根据课题的变化调整讲义的相应部分,目前更新的讲义有《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大胆创新,使用适合自己实验设备,自主创新的自制实验设备。课题设计组的老师,就课程设计的电子系统设计部分做了专项研究,按照本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定制的自己的实验箱系统,同年使用了自主设计的“综合创新实验箱”;

3.2分阶段的训练

课程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综合训练阶段及创新训练阶段,各占32学时。(1)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硬件方面及系统设计的总体概念的培养,学生根据既定的课题目标进行软件仿真和硬件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及模块联调的方式,最终在面包板上实现设计方案。该阶段规定了课题的设计参数、原理框图及器件,通过软件仿真等辅助设计手段来设计电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设计电路,同时,在实际设计中必须对器件的数据表有所了解,不至于原版照抄,一定程度上学习了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方案的实现是在面包板上进行的。该阶段我们一直坚持在面包板上进行方案实现,这是因为面包板是问题的“放大镜”,很多直接使用PCB制版的电路不会出现的问题,在面包板上都会出现。例如,在面包板上很容易看出不同模块之间的干扰,电源线上的干扰可以通过示波器看到,器件使用去耦电容前后的电源波形,长线与短线对电路的影响,模拟电路中干扰的产生,测试点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在面包板上能很容易观察。在面包上问题容易产生,调试过程的难度也增加了,必须想办法来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训练的题目是不断在变化的,目前使用的题目是“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主要侧重以下电路的设计调试:时钟产生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放大和低通滤波器设计,噪声信号产生电路,加法器和衰减器设计,同步提取和译码电路设计,数字信号观测,低通滤波器性能分析,同步提取模块测试,眼图观测实验。(2)创新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掌握对电子线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根据所给定的题目要求,拟定设计方案,利用辅助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原理分析、电路设计和模拟仿真。在仿真通过的基础上,经过选定元器件、制板、组装、焊接、调试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项目。和综合训练阶段不同的是,本阶段侧重的是软件和硬件综合的训练。同时,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项目设计的方法,通过团队(一般是3人一组)的运作配合完成给定或自选的项目设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还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供了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课题研究,如“手持示波器”,“模拟驾驶装备”,“四轴飞行器”等课题研究。其中拟定的基本题目是“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主要内容是CORTEX-M3核心板硬件资源及开发环境,CORTEX-M3核心板的主要外部设备实验(按键、lcd显示,AD/DA实验),正弦信号失真度仪原理,音频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信号频率分量的功率值表示,提高输入信号动态范围测试,提高测试灵敏度实验。

4结语

通过几年来得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综合训练及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使他们的专业素质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林和志 谢作生 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十篇: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之利敝

多媒体课件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形式新颖、信息量大、授课方便、教师授课劳动强度相对减小等优点,目前在我校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比例在逐渐增大,由于它的上述优点,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目前的工科数学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和概率统计,笔者在文中对上述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抓住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但是,这些传统的、根据学生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难以表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狠下功夫,把各种可能的想法和推导方式写进课件之中,如果这样,其超量的信息又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相悖。另一种解决方式则是,课件制作简捷,大量推导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但这往往又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初衷。笔者曾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评价,结果令人惊诧,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多媒体授课,其理由非常简单:速度快、信息量大、印象不深。笔者认为: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以达到多媒体课件的最佳使用效果。首先。从课程特点方面考虑,多媒体课件更适应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量使用文字语言,更多地反映概念内容,反映系统的各种分支结构关系,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动画幻灯放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趣味性。而数学等理工类学科具有大量的推导过程,这些推导不能以制作完毕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而必须将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推导中还须说明各种可能的想法,基于此,对数学课程的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抓住两个重要环节:课件的制作和课件的讲授。在课件的制作方面,尽量让课件只反映陈述性内容如定义内容、定理叙述等,而对定理证明和例题讲解应当使用传统的板书为宜。在课件的讲授方面,注意授课节奏,给学生以足够的阅读课件时间,尽量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已逐步意识到板书教学的优越性,认为这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志,要求刚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必须在第一年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板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合理回归的明智之举。其次,从学生特点方面考虑,对层次高的学生可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尽量少使用。因为高层次的学生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他们对课程的了解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他们对题纲结领的东西更加感兴趣,而对具体推导过程他们则可通过课外时间来完成,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他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中,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容量大、表述清楚、占用时间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欢迎,正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可替代的学术报告形式。总之,多媒体课件更适用于文字型学科的讲授、授课对象以高层次学生为宜,同时,它完全适合于学术报告场合。要在低年级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在网络上展示的如加州大学、MIT、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显示了它们的数学课程教学大多使用板书,这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另一角度诠释。我们必须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讲授上狠下功夫,探索一套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色的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辅导答疑及作业批阅程序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前公共数学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大班授课以及辅导答疑与批阅作业的程序化是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与教学规模的矛盾而不得不为之的措施和手段。在这个大前提下,怎样避免把学生当作批量生产的产品、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则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五十人左右的小班,教师可以熟悉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到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程度等。而目前教师所面临的都是150人以上的大班学生,而且除了高等数学的总学时和周学时略多一些外,其他几门公共数学课的总学时和周学时都很少,也就是说教师与所授课学生见面机会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所授课学生信息的了解就基本上来自于辅导答疑和作业了。当前的集体答疑制度和作业的助教批阅制度充分发挥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但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教师对学生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延缓了教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反应时间。那么,怎样弥补规模化教学的上述缺陷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以解决此问题。1.实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的随机抽检制度教师在大班授课时,以专业小班为单位,每班定期抽取1~2人,检查其作业完成情况,并指定他们在本教师辅导答疑时间与教师见面,询问其学习情况及对课程教学存在的意见,这样即可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习题中大面积出现的错误,教师在授课时安排专门的时间予以讲解。2.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校园网建立已初步完善,校内以学院为单位的网络站点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网络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交流媒介。如何完善地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利用好网络,必须处理好发挥集体智慧和保留个体特点的关系。在答疑站点的建设上,必须成立专门的站点建设小组,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搜集完整,建立一套完善的答疑数据库,使学生能在网上能最大限度地查阅到他们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教师值守,使教师和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当然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问题。

三、我校在数学基础课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途径及其思考

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本科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尽早融入各自专业的科研团队,学校在本科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逐步推出如下措施:1.在大面积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拟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布置给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长时间(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要求其以小论文方式完成并在教学课堂上展示。这种方式极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展现了个性,初步明白什么是科研,对其后续学业及工作极其有利。但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相应政策予以保证。2.在全校范围内选?学生组成“英才班”,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加深课程难度拓广课程宽度的方法,这也是国?高校的普遍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分层次教育,有利于尖子学生的脱颖而出。但这种模式对大量的非“英才班”的个性化教育无关,即使入选“英才班”,也因为没有在具体学院的“归属感”而难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文化氛围。因此,对这种学生集体的管理方式只能在过程中摸索。

四、总结

改革论文范文8

一、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工作

2012年3月,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并授牌。主管校长及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带领职工认真学习、研究,提高了对推广开源软件目的的认识,并承担起国家开源软件辽宁省师资的培训工作。在做了详细的培训需求调研之后,学校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组织了强有力的培训团队和师资,展开培训工作。2012年4月、5月举办了两期师资培训,受培训的教师达187人,95%的受训教师,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颁发的开源软件“双师证”。

(二)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了深入实施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围绕知识更新工程确定了7个重点领域,省人保厅在90多个申报的选题中遴选确定了20个省级高级研修项目。沈阳理工大学承担的“沈阳国际软件园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是20个被遴选确定的项目之一,沈阳国际软件园200多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百余人参加了培训。学校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计划和课程,认真制定培训方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培训特色,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为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聘请在全国有知名度的行业专家及学校知名教授,讲授面向服务架构SOA、新一代信息产业的产业升级、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未来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辽宁省中职、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工作

1.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精选培训内容,选聘高水平师资学校深入细致地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中、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训等方面的需求,根据需求开设培训项目。学校为省中、高职骨干教师开设了机械、模具、汽车、三维软件UGnx、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培训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及学科,也是中、高职院校教学需求。认真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和精选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职业教育培训特色,突出案例教学,选聘高水平的知名教授授课,选聘有影响的行业专家作讲座,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安排学员的实际操作训练。切实帮助学员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紧密结合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中最关注的前沿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做到让学员在学习及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迎刃而解。

2.培训成果自2012年7月至今,学校培训基地为辽宁省培训了中职、高职骨干教师300余人。一些项目由于课程安排得好,教师教学效果好,学员都慕名而来。通过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共同授课与培训,使中、高职骨干教师开阔了教育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获得了新知识,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了本专业教学现状、发展趋势及创新技术,提高了学员本专业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完成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了学员继续学习和教育创新的能力,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校企合作新建了三个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

1.与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模具生产为特色,拥有各种设备齐全的模具生产加工系统,拥有相当数量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为院校和社会培训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2012年1月双方签约之后,该公司成为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培养了四期模具、机械等各类专门人才。

2.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签约建立了数控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2月,该数控实践实训基地签约建立。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拥有部级的数控培训中心。2013年11月中、高职骨干教师将在此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

3.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2月学校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11月~12月国家培训项目,中、高职骨干教师到该基地顶岗实训两个月。学员们深入生产实际,加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场发生的实际问题,收获很大,实践实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与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

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专门推广开源软件及LUPA项目培训的技术支持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培训IT专业学生,使其成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云计算”时代变革的信息技术人才,为辽宁省“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六)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2012年3月,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

(七)承担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学校承担了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2012年已经开展了一期两个月的实训,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21人。2013年11月还将承担国家培训任务28人,为期两个月。

(八)开展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2012年9月,学校“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为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开展了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培训专业人员25人。

(九)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培训项目学校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已经调研了几个专业,正在开展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高级研修班、中国光大银行培训项目,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非学历培训机构合作单位的选择

为了能培养学生不仅有成人本、专科文化水平,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校选择具备良好的办学资质、能够给学生提供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培训机构具有较好师资队伍、较好实训条件、较强培训能力。培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培训结束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

(二)招生工作及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由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招收培训学生,除了参加培训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学生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由辽宁省招考办录取,学生在学校既完成成人学历教育,又完成专业技能培训,毕业后真正成为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计划及培养模式

由学校完成成人本、专科基础教学工作,培训机构完成技能培训工作的教育培养模式,简称“学历+技能”培养模式。“学历+技能”的培养计划是以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计划为基础,在聘请校内外专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完整的本、专科教育教学计划,并加强了实践实训内容。

(四)培养成果

“学历+技能”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既完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习计划,又熟练掌握了一门技能,获得了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同时,他们到岗位工作时能够独挡一面,受到用工单位和企业的肯定和欢迎。目前,已招收了五届学生,合计900余人。前三届毕业生已经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全部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种办学模式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和欢迎。

三、为兵工行业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据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面向兵工行业,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兵工特色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为兵工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专门人才,为兵工行业和兵工院所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骨干和研究人员,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合作单位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深入兵工行业调研,了解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学校选择了123、5503、5553、375、724等军工企业进行联合办学。

(二)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兵工特色的办学优势,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放在兵工行业发展和国防事业建设需要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文化、业务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层面,紧密结合军工企业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军工企业联合开发急需的、受学员欢迎的军工专业。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

与军工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计划是在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聘请军工企业的专家与学校教授广泛研讨、论证的基础上产生的。把军工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与成人教育教学计划融合到一起,经过改革、创新,服务兵工,主要是为军工企业开设机械专业特种加工、特种化工专业的火炸药等方向培训。

(四)培养规模及社会效益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与军工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军工企业亟需的专业,为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专门人才。近几年共为这些军工企业培养人才近千人。这些学员满足军工企业的需求,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设计与建设

学校已设计和建设了一个依托于本科教学工作与校园网技术的远程教学服务平台,该教学服务平台是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远程教学服务模式发展的技术保障。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继续教育的远程教学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五、结语

沈阳理工大学“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还将继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为辽宁省不断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兵工行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适应新形势发展、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沈阳理工大学继续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使“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在继续教育体系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何伟胜 魏香君 李梅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条例》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接受远程教育;其他符合规定的继续教育方式.可见,教师继续教育形式面临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在完成了年度继续教育学习后,都感觉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日常课堂教学和科研、教研工作结合起来存在相当的难度,成为教师心中难以消除的困惑.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系统的统计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与动机不明确

教师对继续教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能申报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时数,参不参加学习培训是无关紧要的事.多数教师不是为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去参加学习,而是迫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用、年终考核等需要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学习无主动性,为了拼凑学时,学习什么内容、听什么讲座报告,不是针对自己的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学习,而是有讲座就去听,或是为了拿到学习证明,人坐在报告厅却在做别的事情.

2.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类型单一

从教师个体情况来分析,教师学习方式及类型单一.如:青年教师以考研、考博来提高学历层次,以其就读院校的考试合格成绩,作为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准备评职称的教师则以、参与科研项目为主,来折算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已评职称不急于再次晋升职称的教师,则以听讲座报告形式为主,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至于报告内容是否与自己实际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没有目的地选择,而纯粹为完成学时去听报告.从各高校情况来看,由于各高校发展层次的差异,在教师进修培训要求上也存在着眼点低,注重短期行为的问题,导致支持教师参与学习的方式内容受到限制.如:有的学校侧重于支持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有的学校侧重于支持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内容方面的培训,有的只重视高层次人才的研修,有的仍偏重于学历学位教育的提高.

3.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滞后,制约了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是以提高学历教育为主,对专业知识的培训过于重视,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训内容上未能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差异性,未能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造成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高,也制约了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4.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的落实是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物质保障.近几年各高校已大大提高了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但师资培训经费仍然存在不小的缺口.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面临着自主办学提高办学效益的问题,一些高校因为经费有限,需要用钱的地方又太多,从而对师资培训经费投入不大;另一方面,学校主管领导观念上的问题,没有处理好人才培训与引进的关系,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

5.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过程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对培训形式进行规范,而对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所要达到的要求未进行规范,更没有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估.多数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基本上没有培训的中期考查、培训后质量跟踪检查等检查、监督环节,致使学校缺少对教师学习培训情况的反馈,对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后的整体绩效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价、激励机制,导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教师主动学习的动力,挫伤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具体对策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师资建设工作的一部分,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高校应针对师资发展的状况制订出符合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如针对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培养学科带关人和骨干教师、更新学科及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掌握学科前沿动向、提高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教师发展需求,设计出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性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让准备参加学习的教师有明确的目标,参加学习过的教师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明显效果.

2.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终身教育学习体系,根据教师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和年度进修计划,制订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管理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促使教师及时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使得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行为也由行政干预式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观自愿的主动学习状态,并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目标.

3.建立合理的保障体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出台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并保证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高校必须建立合理的保障体系,如: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审核制度、考核制度、成本分担制度,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的新形式,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和信息服务等,真正为教师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保障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发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精神,解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建立健全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出资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政府方面可统一安排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学习,费用由财政直拔到培训基地;学校方面应结合学科、专业需求和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从培养教师角度有针对性地编制教师专业科目学习内容,以教师国内外合作交流、研修项目、学术访问、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开发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提供产学研实践场所、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践考察等项目形式去完成专业学习,并从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中支付相关项目费用或在教师参加培训结束后结合考核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教师方面则根据实际教学工作去修学专业选修科目及个人选修科目,适当地支付学习费用.这样形成政府直接财政补贴,学校及校企以项目经费资助,教师个人自费学习多方投入机制.

5.优化教师发展的激励与评估机制

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学校组织协调、院系积极配合、教师个人踊跃参加的继续教育机制.在具体实施中,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建立校企联合,优劣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基地,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工程,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中,逐步形成一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高校与社会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激励教师内在潜能的开发.同时,应优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必须对教师培训条件、责任目标、培训活动过程内容和学习效果实行评估.如:通过科研量和教学评估来衡量对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前后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师自己或其领导、同事、所教学生来进行评定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工作行为上的变化;通过学校师资结构的变化、教师学历学位构成等指标来评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谢妙芳 单位:广州航海学院人事处

第三篇

一、国内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一)办学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不到位

继续教育在高校事业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继续教育常常被看做是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识上的不足就会导致投入的不到位,一些高校把开展继续教育定位于学校富余资源,对其没有专项事业经费投入,办班收入中留成的有限经费成了其拓展新业务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

(二)教育资源缺失,人才培养能力受限

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作为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继续教育学院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侧重管理,各教学院系侧重教学,再加上教学院系常常把继续教育看做一种创收的手段,重经济效益,难以规范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受限。另外,从事继续教育管理的人员也很难与教学院系及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一样获得同样的培训和提高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制约了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程度不高,教育资源共享不够

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其必须“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为指导的“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模式。目前的现状是,继续教育学院仍作为事业单位下属部门来运行,按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计划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很少有高职院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基本上停留在靠政策、凭经验来开展继续教育状态,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四)教育质量低端徘徊,缺乏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权力过于分散,轻管理和投入,教育质量一直在低端徘徊,长此以往不利于继续教育长期而稳定地发展,也不利于建立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没有很好地与人事政策、劳动政策、工资待遇、职务聘用等有效挂起钩来,甚至根本没有联系起来,让人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很多培训计划落空或仅仅让培训流于形式。

(五)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相对比较集中,往往一个部门或是一个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实行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有效管理机制。同时,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人员队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需要更科学、多层面、全方位的一套评估体系,以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新局面。事实是,我们的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提要求、看结果的表面管理上,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估体系。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一)分类办学,定位明确

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是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面向企业、社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社区教育,统筹规划职前和职后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要建立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设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和继续教育学院。二要具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要加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营销队伍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三是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多头办学、多头管理,对内争资源、对外争生源的现象,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职能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四要建立和完善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实施统一政策。五是加大投入,加强经费管理,确保学费收入主要用于继续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

(三)深化教改,提高质量

建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质量体系(保证和监管机制)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优选教法的关键在于创新。为了达到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探讨、体验、感悟,帮助受教育者探求新知识,学会新本领的目的,在继续教育教法创新的过程中,应避开以往惯用的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技术,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结构。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继续教育应针对在职人员的需要和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的距离,加快知识和智力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这需要高校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能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强的优秀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要不断提高办学声誉,必须以突出的办学质量为保证;办学质量的提高,必然需要严格的教学管理。首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其次,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责任追究制度、通报制度等管理体制,确保继续教育管理高效开展。再次,逐步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监管制度,不断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监督管理。力争以完善的制度,确保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促进成教教学质量的整体稳步提高。

(五)拓宽渠道,推动共享

能形成若干个被社会公认的教育培训品牌。有很强的资源掌控和整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能力。成立“继续教育城市联盟”(搭平台)汇集各类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学员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公务员、企业家培训;城市发展咨询服务;城市招商引资等。启动筹建“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结对子)研究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质师资———双师型教师,打造精品课程,推进实践教学。

三、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出了迫切要求,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继续教育必须强化面向市场的意识,主动研究服务对象,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市场预测机制,把握市场脉搏,创新继续教育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运行机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制度建设有新建树、体系建设有新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高、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有新进展,全面开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新贡献!

作者:曹冬美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无序竞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机制的引入虽然使部分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短时间内的扩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与引导,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办学中的恶性竞争,一些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因要求严格、办学规范而受到排挤,被其他机构夺取了应有的生源市场。

(二)经费投入与条件保障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地位比较特殊。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来说,一方面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扩大办学渠道,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办学收益;另一方面,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学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投入较低。

(三)学习者较强的目的性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在职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出于工作岗位对个人知识技能的更新要求,抱着较强的目的性来求学,这是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要求教育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可供选择的菜单式的教学安排,按需学习,注重实效,提高能力。而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仍是按照普通学历教育的模式制订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相对固定,目标是培养某一专业的学科人才,而不是查遗补缺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四)管理体制不畅

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方面,不同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常常由于政出多门,导致不同办学形式之间标准不统一、制度不统一、要求不统一,造成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有些政策缺乏连续性,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办学主体、不同院校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度各不相同,区域差异较大,造成了部分高校在跨区域招生与办学中的诸多实际困难。另外,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还未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五)政策限制多于政策疏导

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尊重教育规律,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些限制性政策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近年来招生人数急剧下滑,如全国性一刀切取消成人脱产,没有考虑到地区、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区别,如在不占用大校普教资源的情况下可否保留脱产教育?医学等专业业余形式能否保证培养质量?再比如开放大学的建立,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是否考虑到对现有教育体系的冲击,能否保证培养质量?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疏导,许多学校给成人高等教育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招生和教学体系因政策问题而前功尽弃。

二、促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

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文件,梳理过去的有关政策,重新出台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办学定位等政策性指导文件,尽快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中各级各类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成人高等教育的准入机制、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等,加快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另外,国内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各异,对成人教育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地区差异。

(二)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使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成人教育学费普遍偏低,国家对成人教育要有固定的投入机制,各个高校也应有一定的投入,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

在宏观管理方面,要切实协调好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种办学形式,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不同优势,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引领和提升作用。进一步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整体架构,建立灵活多样的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制度,打通成人高等教育、在职学习和正规学习的通道,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以学分银行为特色的学分互认制度。陕西省已在相关学校进行高等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改革,试行“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机会和便利。目前拟定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欧亚学院高级培训中心、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航天职工大学为试点院校。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终身学习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平台

加快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建立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平台,提供功能完善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服务、学习认证服务、学习资源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

(五)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推进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

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开展社区成人高等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渗透到社区成员的生活中,满足社区成员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文化需求。

(六)创新体制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注册”入学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人高考不应成为选拔性、竞争性考试,而应是对考生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测试,体现“人人可学”的宽进思想。传统的全国成人高考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往往忽视了地区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三、结语

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全体社会成员只要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且有一定的基础,就应允许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应该创新体制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注册”入学。经过学习,是否可达到本科毕业的标准,是否可授予相应的学位,则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效果,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衡量,从而充分体现“宽进严出”的思想。

作者:张平川 张稳宁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院卫校

第五篇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形式

高职院校在大力开展全日制高职教育的同时,努力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2011年,100所高职院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数为142551人,非学历培训人数达到299636人。函授、网络教育、职业培训等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调查的100所学校中分别有70所高职院校采用函授教育方式,34所高职学校通过网络教育方式,28所高职院校通过夜大教育方式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87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等。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培训各类各层次企业职工6076人,其中,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200人,开设短期培训班97期,培训人数5876人,提供的企业职工培训服务覆盖了宁波各县、市、区的1560余家企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班,与20余家企业合作开设“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班,学生达800多名,培养了一批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浙江省教育厅将该院的“双元制”成人教育经验在全省21所国家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中推广。同时,高职院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大多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江苏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由政府、学校、企业、周边优质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太仓企业联合大学”,与德国商会联合建立了“中德培训中心”,构建太仓市企业人才教育培训、行业企业知识沉淀及推广、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学历教育达到3500多人,每年开展高新知识和技术培训3000人次以上,其他实用技术培训近4000人次。又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无锡新区政府支持下与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共同合作组建无锡IBM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本科后学生实训,为IBM公司、Tata公司、Infosys公司、海辉软件、无锡大展、软通动力、无锡华夏、新思科技、宇信易诚、恩梯梯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培养了近5000名本科后学生,实现了“学校人”向“职业人”、“知识人”向“能力人”的转换。

(二)共享学校办学资源开展继续教育

利用高职院校开设的全日制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开展继续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所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97所高职院校开设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与全日制专业相一致,并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开展继续教育。在所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90所院校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98.8%的任课教师是本校教师,85%以上的培训教师是本校教师。在设备共享上,继续教育使用的教学设备与学校全部共享的达75%,基本共享的达23%。

(三)形成了归口和分级管理等多样化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是提升继续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所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54所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采取统一管理方式,从招生到教学全过程都由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统一管理。37所高职院校采用分级管理方式,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教学由各院系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学院实施归口管理(见图四)。有的学校继续教育实施公司化运作与管理,如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构建“邮电通信行业员工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继续教育实施公司化运作与管理。按照公司化要求设置组织机构,建立培训业务员工的薪酬体系,梳理并固化培训业务的工作流程,按照市场规则洽谈和实施培训业务。学院组建研发团队,围绕产业转型对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需求,开发培训项目,形成了岗位培训、岗位认证和鉴定、技术咨询服务及其他培训服务等“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强化继续教育教师的考核管理,以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有66所高职院校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有79所高职院校把参加继续教育的业绩纳入教师教学业绩日常考核。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发展继续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把继续教育等同于培训,或把它作为学校创收的重要渠道,以多招收学员、多创收为目的,既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没有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完善结构与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业余教育,对从事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把承担的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额外负担。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忽视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质量的考核,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声誉。

(二)继续教育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缺乏规划和设计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和定位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认识。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继续教育作为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学院创收的渠道,而没有把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没有建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三是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继续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缺乏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继续教育的规模目标,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继续教育发展目标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力,阻碍了解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继续教育发展缺少经费支持调查显示,在100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60所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学费进行运营。由于政府对继续教育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投入的渠道单一,影响了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客观上造成了继续教育不需要多大投入,是低水平教育的印象,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四)招生市场乱象影响继续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一些高水平大学以创收为目的举办低层次、低水平的继续教育,将继续教育招生权、办学权下放给教学点,只管收费,质量得不到保证,对高职院校举办继续教育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据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现在继续教育招生中介在一些地方非常猖獗,甚至垄断了一些地方的招生市场,带有黑社会性质。他们先控制生源,再与高校谈生源组织费等条件,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办学声誉。如果教育部门查处,他们就采取恐吓、威胁、污蔑、恶意举报等手段。由于法律不完善,现在对非法中介的打击很不力,中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获利丰厚,高校成了受害者,影响了高职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政策引导,构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继续教育体系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将会对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职业生涯的发展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终身教育体系内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个人提高的学习需要。因此,要加强在宏观政策上对继续教育的引导,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核心,打破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适龄青年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界限。通过“学分银行”搭建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和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立交桥”,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转变观念,明确继续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呈现出终身化发展趋势,单纯学历形态的高职教育将逐步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形态转变,学校独立发展将逐步向学校与社会结合并为社会提供服务转变。高职院校因此要克服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增加收入的错误观念,把认识统一到继续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度上,充分重视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整合学校各类办学资源,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多样化的学习教育平台,使符合基本要求的不同学历结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类型、不同身份归属的人员都能在高职院校找到适合的、便捷的学习场所,满足社会上各类人员的学习能力提升需求,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三)增加投入,改善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政府要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可以通过培训项目招标的方式,对中标的培训项目政府给予经费支持。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投入新机制,如通过教育资本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培训,以教育资本优势换取企业经费投入,扩大继续教育办学经费来源。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收入用于教学的比例要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继续教育的教学经费,改善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四)强化管理,为高职继续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高职院校为社会其他部门提供各类型继续教育,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国家和地方教育机关、高职院校和企业、事业用户单位等多个相关利益者,要使继续教育的效果能够达到各方满意的预期目标,科学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首先,在国家层面要整合继续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全面实行宽进严出,控制高水平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督促高水平大学举办高水平的继续教育,防止将继续教育招生与办学转移给教学点及变相买卖文凭的现象发生;其次,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考核,对办学质量不高,办学声誉差的继续教育机构取消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三是尽快将有关招生中介的立法或规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厉打击非法营利的招生中介,净化继续教育市场。

作者:任君庆 陈解放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第六篇

一、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

“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时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是一种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理念,更是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从工作对象看,高校“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特定的高校学生群体;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还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高校“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征,又有其特有的特征。

二、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师资状况的好坏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资状况除师资数量、质量外,突出的是具备“双师型”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展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而“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自然成为高校建设的关键之一。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持续不断地补充与更新知识,才能提高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保证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与社会需要同步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教师的知识要更新、知识结构要重建。随着一些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出现,要求学校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比较偏低,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还有相当差距。这就需要高校“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通过各种培训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逐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吸收新知识扩大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教学艺术性;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效能。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性。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还要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教师也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业务培训,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手段,从而激发对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三、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对大学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有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要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继续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重要手段的观念,加大“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要注意到继续教育的投资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效益,使得学校最终获得收益。

(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为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契机和平台。由于现有多数教师实践性有所欠缺,造成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致使培养的人才会理论不会实践、会模仿不会创新、会从业不会创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实习调研等机会,让教师在企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地加深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企业的劳动组织过程。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力度。

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和现有自身教育资源,对教师分类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职业培训。如,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新进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践;对于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教师,可以参加交流会、学习进修和科研活动;对于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可以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支持。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的或行业特许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把实现“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四)提供“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