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心得体会范例

法治心得体会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党员教育;党建工作;教育培训

在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巩固学习成果,筑牢思想防线,才能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进性,使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底线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强化组织观念和法治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和履职能力,从而懂规矩、守纪律、明底线、知敬畏,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党员教育培训渠道较窄,缺乏多样性。在各级党组织的党员学习活动中,普遍都是念念通知、学学文件,党组织书记念、党员抄写,形式较落后,党员学习效果不佳。培训内容指导实际工作效果不明显,教育效果不明显。党员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定内容。分析以往一些单位的党员教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几点就是内容设置单一、教育培训方式陈旧,从而导致党员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不透,学习兴趣乏味。此外,当前的党员教育培训成效考评机制较为单一,多以撰写心得体会、书面总结考核为主,存在个别党组织未设置考评机制的现象,从而导致教育培训活动侧重于形式,培训完成即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成效的问题。考核是促进培训学习成效的利器,学习效果也只有在服务群众和服务基层中才能检验真实的效果。因此,建立科学的党员教育培训考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意义

党委书记应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落实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强化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为党员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党委书记以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目的,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年初逐级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基层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实施方案,结合党支部工作实际制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安排,结合党员队伍思想工作实际,制定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确保教育培训计划落到实处。在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时,应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建设贯穿始终。把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作为第一任务,融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引导党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增强党性,提高能力。开展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各级党组织培训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学习落实贯彻党员的精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参训党员应高度重视,服从大局,协调好部门工作和个人事项,保证按时参加培训,无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请假。

三、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建议

1.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宽党员教育培训渠道

集中培训渠道。坚持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统筹协调。把集中培训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把党员享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与履行学习的义务落到实处。坚持党员培训与党员实际工作岗位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按照党员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渠道。党员教育的学习形式可在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增加观看视频等。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手机越来越智能化,其便捷、智能的特征,逐渐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视频学习资源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优化学习效果。例如观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组织党员观看大型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永远在路上》《榜样》等先进事迹视频。在党员集中学习时,党支部工作者可提前从网站上下载,集中学习时播放,可以很好地增加学习者的兴趣;在党员自学时,党支部工作者可将视频通过网络传输至各位党员手机终端或电脑终端以方便其收看学习。特别在现今无线WI-FI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党员在拥有了使用手机进行视频学习条件的基础上,观看视频学习显得尤为方便。另外下载或制作党建知识微课进行学习也是不错的学习方式方法,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在线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党建微课的兴起是紧跟教育前沿的一种进步。根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基层党组织的调查,高校中的各级党组织已开始着力从制作党的知识微课方面开展实践,微课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已成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实践活动渠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外出学习参观也是提高党员的党性,增进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有力措施。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等,追寻红色足迹,铭记历史;各类讲座和报告会中诚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正能量报告会,邀请优秀宣讲人员宣讲解读党的精神等。拓宽党员教育培训途径,着力点在于使其正确把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掌握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且在将理论成果转化成工作的指南针。

2.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形式

探索建立教育培训党员工作新机制,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培训可采取党校集中理论培训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线上培训及线下培训相结合。线下培训:内容应以原原本本读原著、悟原理为基准,例如学习《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基本教材,学习基础知识。线上培训: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观看专题辅导视频,上级党组织制作学习答题,党员学习后通过参加网络答题测试学习成效。综合运用测评、课堂讲授、经验介绍、交流研讨、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以理论延伸、实践拓展来丰富和深化培训内容。在新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在教育形式上积极借鉴网络教育发展的成果,采取思维建构法、翻转课堂法、协作探讨法等形式,借助多媒体教育用具,借鉴成熟的网络软件,如建立党员学习微信群、qq群等,搭建互动社区,党员可在互动社区内进行学习研讨交流、心得体会的抒发,彻底打破空间限制,完成相应学习内容。参训期间,参训的党员在党支部书记组织下进行一次主题研讨,集中进行或由党支部书记在参训平台上发起主题帖进行。例如:参训学员在“我的学习—党支部研讨”版块开展讨论,每人至少发帖2条,还可在“互动社区”中开展论坛版块,参训党员可在“我的学习—项目论坛”版块与全体党员进行交流研讨,分享学习成果。另外,还可通过国家认可的主题教育网站,学习最新党建实事、观看最新党员报道;各级党组织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党员教育平台,即党建微信公众号、党建APP;各级党组织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搭建特色党员微信平台,党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平台中,实名注册并绑定手机号码登录平台,平台中可包括头条新闻、要闻、党组织工作信息、“两学一做”、党员风采、互动广场、课程学习、交流研讨、专题辅导、成果撰写、在线考试、党费计算等一系列内容。有能力的党组织还可开通网络党校,除包含以上学习模块外,还可以增设专家工作室栏目,设立专家答疑与专题研讨区,参训党员可直接向专家咨询问题、申请学习案例资源,并与全国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在培训期间,专家工作室于培训中定期围绕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多次直播答疑活动。学员根据自身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进入专家工作室参与交流互动、直播答疑等专题辅导活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培训都要根据各级党组织实际、结合各级党组织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不能照搬、照抄、照套,要切实从工作实际出发,找准切合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普通党员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于线下培训或者线上的网络培训各级党组织要集中力量,统一组织,确保人员到位、时间把控、内容翔实、任务具体四落实。

3.建立合理科学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估是检验党员教育培训成效的关键环节,合理科学地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也是一种激励手段,同时有利于上级党组织对党员教育过程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提升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上级党组织在每次培训后期,参训党员结合培训内容,立足支部实际工作,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撰写研修成果,在网络学习平台提交。撰写要求要做到主题鲜明、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制定考核要求,如党员每年培训不能少于32学时,线上交流研讨发言至少2条,撰写学习体会1篇,在线考试1次,结果必须达到70分及以上等。培训结束后,完成各培训环节考核要求、考试成绩70分及以上的培训党员可以进入线上“教学服务-电子证书”栏目在线打印“结业证书”。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登记表,表中包含学习时间、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类别、个人总结、总学时等内容。该表可于每年的1月1日起开始填写,每年12月20日收取,党员签字,党支部书记把关审核进行签字后上交上级党组织审核存档。党员教育的培训考核除落实结果性考核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还应将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党员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考核中,党员在每半年召开一次的党员组织生活会上与年终的党员民主测评中说明学习培训成效,党员在自评和互评中可相互监督。

参考文献

[1]颜武,齐德琼.系统化整合党建资源全媒体服务党员教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1):17-20.

[2]薛冰.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S1):17-19.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0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勤练本领、成长成才、不容辜负的好时代。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和弘扬优良的教师作风,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这对助推学生提升素质,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1.1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需要

落实精神,就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探讨精神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2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但能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1.3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一门融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助于帮助学生直面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领会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进法治意识,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2.1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通过研读重要讲话,观看视频,撰写心得体会、参加培训学习等多种途径,能够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吃准吃透新教材,用好讲好新教材,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能够切实推进“三进”工作取得实效。笔者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针对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校园,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提高法治修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2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在当下,就是要用新理念、新论断武装头脑,时刻把握党的大政方针,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层,学通、弄懂党的指导思想精神实质,走在前列,成为示范,才能把党的理论成果传递给学生。身处新时代,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还包括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认为好教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1]广大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始终按照所要求的那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成为能力突出、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在授课中,应贴近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其特点,通过课堂讲授、案列展示、故事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应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勇于担当,增强本领,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

2.3坚持集体研讨,汇聚团队力量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我院思想品德教研室坚持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集体学习研讨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科学制订授课计划、合理分解备课内容、实时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整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讨教学案例,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实施集体备课时,由专门人员做好备课记录,具体包括备课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内容、发言、讨论、结论等,以便后期查阅和学习,充分体现出团队协作和互助精神。通过青年教师赛教、教学研究论文分享等多种活动,教研室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教研室在暑假期间,组织教研室全体人员集中研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版教材,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完善教学课件、丰富教学案例、选择教学视频、建立教学习题库等,小组代表进行集中展示后,根据教研室人员所提意见和建议,进行再次修改完善。根据实际需要,通常采用内容准备型集体研讨、具体实施型集体研讨、解决问题型集体研讨,在期初、期中、期末等关键的时间节点,通过这些集体研讨的形式,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也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

2.4创新话语表达,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断创新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身边故事,是新时代下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应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呈现方以及理论支撑等方面入手,并将讲好中国故事延伸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用新案例阐释新理论,理论讲授与鲜活案例相结合,搭建起师生间交流共享的平台。强调:“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2]应从广大学生关心的现象和话题入手,紧贴学生兴趣点,开展“经典品读”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切身感悟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认同、道德水准、文化品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领悟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国话语表达的立德树人实质之所在,以发现问题为切入,从人生观、理想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具体环节入手,注重讲中国故事,讲身边故事,开展对各章节内容的中国话语阐发讲解。例如,讲授“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一节内容时,通过展示音诗画“选择———以青春的名义”,讲述大学毕业生刘玲从烟台来到西安铁路局巴山工务车间,在莽莽大山中奉献着青春年华的故事。她带领的“刘玲工作室”完成施工方案设计并投入实际运用,她的青春力量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选择树立了榜样。

2.5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获得感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采用视频、直播互动课和小组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互动体验式教学为主,采用启发式讨论教学,结合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观看视频、成果展示和调查报告等教学方法和形式,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注重问题导向,收集来自学生中间的问题,由授课教师提出或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提问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解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成功转换。引导学生从授课中学习、从讨论中学习、从探究中学习、从观察分析社会中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每一章节内容学习完成后,通过演讲、朗诵、书画、视频录制等形式,由学生展示学习本章节后的心得体会,不但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2.6注重资源建设,增强教育实效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院建有铁路特色鲜明的文化广场、铁路发展史馆、窦铁成事迹展览馆、技能大师工作室、高速铁路综合实训基地、道路桥梁综合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加强资源建设,通过学生身边优秀校友的典型事迹和案例,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榜样的力量,进一步端正态度、树立理想,在行动中成就更好的自己。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通过工作中一个个生动的事例,用校友认真钻研、积极进取的奋斗历程,激励广大在校学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好专业技能,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7拓宽教学载体,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针对思想政治课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有:任课教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点评、材料分析等;院部带队的各种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学生自行参与的假期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活动;学校组织的素质教育讲座报告等;学校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网站建设或者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以学生社团为引领,带动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校园广播站、校园板报或者学生办报等。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我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校园主旋律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教育需要融为一体。学院建有红色文化长廊、专业知识长廊、优秀校友长廊等校内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赴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开展课堂专题实践,明确实践项目,学生可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完成项目内容,在课堂实践环节,进行团队汇报,具体包括活动展示、感悟体会等。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专业社会实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铁路建设沿线,深入群众中间,通过开展服务活动和实地体验,感悟实践活动的魅力。

2.8线上线下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对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采用复旦大学研发与“智慧树”合作的MOOC网络授课方式。首先,制定并实施MOOC授课方案。精心筛选班级,提出授课申请,进行选课等工作。在进行人员分工时,要明确团队人员、技术保障、授课班级多媒体等,完成本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工作。完成开课前的准备工作,创建班级QQ群,通知、上传资料,反馈问题并解决。成立班级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确定讨论要求,选择讨论课主题,讨论、制作PPT。要求PPT制作简洁,图文并茂,课堂展示尽量脱稿,学生分享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发挥课堂的引导性作用,明确每组发言时间,进行小组人员分工。课堂讨论展示阶段:教师提前布置讨论主题,大家分享最近的学习感悟,进行PPT展示,点评提升。在课后答疑阶段,教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包括,教师在批阅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平台数据的反映,学生易发和共性的问题。学生座谈会上,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建议等,以利于进一步完善。

2.9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素质

要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能力考核和知识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除了检验知识掌握程度外,更关注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情况,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品德情况、行为养成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把操行状况和公益实践活动纳入考评范围。[3]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模式,主要通过考核成绩结构体系予以彰显,即考核方式为“课堂实践+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总成绩”,其中课堂实践为30%,平时考核为30%,期末考核为40%。具体包括出勤情况、新闻播报、课堂讨论、案例介绍、读书交流、社团活动、知识竞赛、手机测验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语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只有不断提升广大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展现新的面貌,脚踏实地,勤奋刻苦,昂扬向上,实干进取,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大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为主题,以危险化学品安全为重点,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为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城管干部职工安全素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推动安全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全力促进城市管理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做好2019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各项工作,成立局“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此项活动的指导组织实施。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综合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局“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局属各单位要压实工作责任,层层建立活动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活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保障经费投入,分解细化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6月1日至6月30日)

1.开展“安全发展”主题宣讲活动。一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讲堂”活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主讲,深入宣传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二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公开课”活动。各单位要组织全体职工讲一堂“安全生产公开课”,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知识技能,深入一线班组面对面交流安全生产心得体会。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和安全诊断,精准指导管控风险、排除隐患,不断提高安全水平。三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宣传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市安委会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和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推动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引导本单位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四是组织开展全员培训。各单位再开展一次全员宣教培训,做到不漏一名员工,不漏一个岗位。要针对岗位实际组织培训,注重培训效果,着力增强职工群众安全风险意识,掌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知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6月16日是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各单位要按照县安委会统一部署,参加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活动,大力宣传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工作人员向广大群众发放并讲解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知识等相关的宣传材料,介绍了日常用气、用电、用火、生产和出行等安全常识及自救互救办法,并发放各类宣传材料,面向广大群众和社会提供安全生产方面的咨询服务。

3.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各单位要组织人员开展行业领域内典型事故案例剖析和安全科普为重点的警示教育活动,集中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公益广告,进行反思大讨论。要针对我局人员多、车辆多、一线工作任务多的特点,围绕“两违”管控、扬尘治理、清扫保洁、市场安全等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重点时间节点、关键薄弱环节,及时安全提示,进行安全拆违、安全执法、安全清扫、安全防范市场等方面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有效防范和处置生产安全事故。各单位要以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日志、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和重大事故举一反三制度为重点,剖析典型事故和灾害案例,“安全生产月”期间要开展不少于一次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专题培训,集中组织相关人员观看警示教育片、警示教育展,做到举一反三,严防事故。6月上旬前,各单位向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推送近期排查的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安全生产典型违法案件。

4.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坚持贴近实战、注重实效原则,广泛深入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完善优化预案,加大装备物资投入,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方面的培训等活动,提高城管干部职工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大学调研大落实活动。各单位在“安全生产月”期间要以专题学习会、研讨会、撰写心得体会文章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精神要义,进一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结合“安全生产月”现场宣传活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等,做好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的宣贯工作。

6.开展安全生产“七进”宣传教育活动。各单位要围绕“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继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一是进企业。各单位要深入开展具有行业领域特色的群众性安全生产共建共享活动,特别是环卫所要进入侨银、美中、一环等公司,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制度,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二是进学校。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联合学校开展各种安全生产活动,做到安全宣传教育从早抓起、从小抓起。三是进机关。各单位要把安全生产各项内容纳入到机关业务工作中,提升机关党员干部安全生产理论和业务水平,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四是进社区。各单位要利用社区帮扶开展安全生产宣传,确保社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有活动、有人员、有资料、有氛围,促进广大社区居民将“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主题转化为强烈的自觉意识。五是进农村。各单位要通过脱贫攻坚结对帮扶的契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六是进家庭。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为载体,开展家庭应急安全自救技能。七是进公共场所。各单位要利用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预防和减少公共安全事故和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二)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6月1日至12月31日)

1.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各单位要围绕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巡查,省、市、县安全生产综合督查,市、县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行业检查发现的问题,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邀请媒体参与,做好整改落实情况宣传和隐患曝光。

2.开展专题行活动。结合《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法制宣传日和消防日等活动,各单位要开展落实《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防震减灾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学习宣传,推动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到实处。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授课、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切实落实主体责任。

3.开展“网上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产万里行”活动。在全局开展“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活动,各单位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利用手机等抓拍和查找城市管理领域的各类安全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强力开展排查隐患,对重大隐患整改情况要跟踪处理。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纳入全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要层层建立活动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成立活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保障经费投入,分解细化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二)做好统筹,强化工作督导。各单位要及时上报活动动态,推动工作落实。要层层开展检查督导,将“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模拟法庭;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

模拟法庭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对选定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法学的教学方法。早在14世纪,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就在英国的法律教育中开始适用,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东吴大学亦开始引入。直至今日,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遍地开花,欣欣向荣。会计是注重实践的学科,会计专业当中的经济法更是注重实践,引入模拟法庭还是有其重要的意义的。

一、模拟法庭于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意义

1.模拟法庭有利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形成了,则法治国家的建设事半功倍。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各项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尤为重要。模拟法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第一,模拟法庭让学生全程参与法律纠纷的解决,了解纠纷司法解决的每一个环节,树立司法神圣的观念;第二,模拟法庭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并非是非A即B,有利于澄清对一些司法腐败的误解;第三,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去观看庭审实况,有利于接受法制教育,培养法治观念。2.模拟法庭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开展活动。模拟法庭中,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或原告方,或被告方,或法官,这几方的利益是不同的。原被告方是对立方,他们的利益是冲突的,各自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官则处于剧中裁判的地位,对法律负责。此时,教师也不会支持任何一方,去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指点迷津。要想获得己方的胜利,一切得靠自己。这势必要求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去分析案情、主动去研判证据、主动去查阅法条。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3.模拟法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势必要进行分组,每一组就是一个团队,要想获得胜利,团队第一要务就是必须得相互分工、紧密合作。这有利于学生全局观念、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制作大量法律文书,比如原告及其人要撰写起诉状、词,被告及其人要撰写答辩状、词,法官要制作判决书。这些法律文书的撰写、反复的修改,都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模拟法庭教学开庭审理阶段,唇枪舌战不可避免。对许多学生,尤其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所以,模拟法庭的的确确能够在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模拟法庭的课程教学环节

根据笔者本人模拟法庭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模拟法庭的课程教学环节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选择合适的案例。对于案例的选择,有人主张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本人实在不敢苟同。在教学中,应该由教师选择案例,本人通常选择自己过的案件。选择案例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意案例的性质。经济法课程自然不能去选择刑事案件,最好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案例,学生容易理解,兴趣也最大,比如简单的买卖合同案例、简单的侵权案例等等。第二,注意案例的难度。不要找很复杂的案例,一审两三天。一方面,学生驾不了,一方面,时间不够。应该选案情相对简单的案例,两小时能开完庭为宜。但是必须得有争议点、有模糊性,不能一方稳赢、一方辩无可辩。第三,注意为双方当事人提供证据。本人之所以选择自己过的案件,最主要就是证据这一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整个案件。其他渠道找到的案例,在证据这一块还是有所欠缺的。2.分配模拟法庭扮演的角色。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全部角色都是由学生扮演。比如一个班级45名学生,通常分作3类角色:法官,原告方、被告方,每类角色15人。然后每类角色中自由组合成3人的小团体。这样一次模拟法庭教学可以9个人完全参与进去,只需要5次,所有人都可以完全参与。分配角色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角色的首次分配采取抽签的形式,此后再按照角色轮换。这样做,一方面是一种程序正义的法制教育,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教师单方面分配引发学生的不满;第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历经法官、原被告不同角色,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3.指导学生做好开庭的准备。这阶段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整个一审审判程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民事诉讼法相关知识,一方面组织学生中国法院网上观看开庭实况。其次,要分组组织学生分析案情、研究证据,撰写好起诉状、答辩状以及词。最后,要指导学生如何克服庭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比如庭前申请回避等等。做开庭准备的指导,教师须注意的是:只是做程序上的指导,而非实体案件上的指导。4.开庭审理。开庭审理是模拟法庭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场地问题。如果有模拟法庭实验室那是最好,一般来说,会计专业是不会建模拟法庭实验室的,则可以向法学院系借用,实在没有也可以自己动手在教室布置。第二,真正扮演角色的只有法官、原告方、被告方3组共9人,但其他学生仍应作为旁听群众全程参与。第三,三组角色中,法官应居于主导地位,引导法庭调查、引导法庭辩论。第四,整个庭审过程中,法官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关注学生的表现。即使庭审过程中出现了突发问题,也得由学生自行解决。5.庭后评议。开完庭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评议。首先,应该有角色扮演者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其次,旁听学生分别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从程序、实体两方面进行。

三、模拟法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模拟法庭在法学教育中有其优势,但也有亟待解决的不少问题。1.师资问题。模拟法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指导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求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整个情况是不容乐观,首先,许多高校对于经管、会计类的经济法并不重视,经济法的授课教师可能都不是法学专业教师,理论功底堪忧,更不用说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双师型教师并不多,即使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教师难有时间去进行实践的历练。建议学校重视经管、会计类经济法的教学,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发展。2.课时问题。笔者查阅了许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经济法通常是安排3个学分,54课时,未安排实践课时。其实对理论教学来说,54课时都有点少,毕竟经济法要讲授的内容太多。建议学校可适当增加理论、实践教学课时,以60理论课时,12实践课时为宜。3.场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模拟法庭实验室,模拟法庭教学通常是在教师进行。此种情形可能会被学生视之为儿戏,于学生毫无裨益。建议:条件许可下,会计专业可以自建一个模拟法庭;次之,可到法学院系借用模拟法庭实验室;再次,可尽心布置好模拟法庭,师生态度认真,使其一如真正法庭庄严。

参考文献:

[1]刘春梅.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56.

[2]陈学权.模拟法庭实验课程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42.

[3]沈桥林.模拟法庭实训课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育.2010(8).63.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5

本人自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发现自己所在学院的学生法律意识相当淡薄。在例行班会中,我时常召开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从中发现非常多的问题,比如大部分同学知道怎么样是违法,但并不知道违反了什么法。而甚至有小部分同学,根本不懂怎样做是违反了法律法规,更不知道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同时我在担任法律相关选修课任务时,也大面积接触了全校学生,通过课程上的互动,也发现同样的问题。总结下来,高职院校作为专科层次的高校,起点相对于本科院校较低,但又没有跟本科院校一样开展《法律基础》必修课程,从而导致目前的现状。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与本科学校相比,三年的学制时间限制了许多基础课程的开展。

高职学生的基础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他们在大学里需要学习更多的基础性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加之较本科院校相比本来就少一年的学习时间,这样就直接导致部分课程被删减,最终变成基本没有任何法律课程的开展。尽管有少量相关的选修课程,但课程时间非常有限,受众面窄;并且能讲授的法律知识也仅仅限于皮毛,没有足够的课时为学生传递系统的法律知识,故而并无明显效果。

2.校园中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氛围营造欠缺。

在大部分本科院校中,开设有法学院和各类型的法律专业,因此在校园中时常有相关专业老师及学生组织开展的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和宣传活动,给有学习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且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普法、学法的良好氛围,学生能在潜意识中得到教育和影响。而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法律主题的推广活动,导致同学们只能局限于自学的状态。同时最多的相关知识来源于网络和报纸新闻等,而绝大部分同学并无阅读和学习的主动性。

3.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的学生起点较低,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同样开展的法律基础课程和法制宣传活动,本科院系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和吸收当中的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而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把选修课程当成应付,能逃课则逃课,即便身在课堂,也并没有认真学习,更不谈开展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如果不是规定必须参加,几乎是不会有参与的热情。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学习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为此,要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就是要传授给他们法律知识和培育其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法律至上、公平正义、权利平等、自由民主等应该成为法制教育中的基本理念和素质。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即使现阶段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如果没有形成和培养守法的精神,形成法律信仰,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想尽办法规避法律的现象,从而导致法律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知法是前提和基础,自觉守法即信仰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2.改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方法。

2.1改进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方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起点低,没有基本的法律素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思考如何从基本入手,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才是关键。如果课堂上一直传授的是比较高深的法律条文,学生们会完全提不起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应举大量的典型案例,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从实际的案例中采用启发式的教育。让他们通过对案例的了解,知道其中人员的行为有无违法,违反哪些法,对于当时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法律精神,体会法治过程和参与法制事件。同时鉴于现行的德育课与法律课合二为一且法律课时少的现状,教师也可采取专题的讲课方式,选择一些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2.2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

就目前高职院校法律宣传的不普及和法制讲座的缺失,可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每学期组织大家旁听一次公审或参加一次听证会,或进行一次法律精神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开一次模拟法庭等。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领会法律精神,从而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

3.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教师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对推进全社会普法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高职院校由于没有开设法律专业,也没有跟本科院校一样的《法律基础》必修课,导致学法律专业的老师只能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长期从事与专业知识无太大关联的工作,会导致专业水准下降;同时也因为专业所学无法实现最大化的施展,部分老师也会选择离开或不进入这支队伍。所以如何加强师资队伍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4.改进对学生的法律素质考核方式。

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依然是传统的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很显然的会促使老师一味的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法律信仰的培养,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记忆而忽视法律精神的领悟。如果能做到笔试和实际法律素质两者兼顾的考核方式,相信不仅对学生也对教师在授课方式和以身作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比如相关的法律选修课的考核,就不一定要以纸制的期末考卷来作为唯一的检验方式。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所学内容以小论文的形式来提交学习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是否按时上课,同时也让他们学习的同时,去认真思考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可运用性,达到双赢的效果。

5.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人们常说大学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想让他们懂法、用法和信法就会更困难。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里的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纪律教育,营造守法、护法的校园氛围。因为纪律和法律就是密不可分的,严格的组织纪律不仅是学校良好秩序的保障,也是培养他们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应急 改革试点 应急改革

“大家记住,行动前首先询问当地村民,寻找最近取水点,灭火时注意观察风向。使用灭火器记住动作要点:一提二拔三瞄四压……”9月21日,随州市随县新街镇平安法治文化广场上,新街镇40名应急救援队员集结,在专业森林消防员指导下,模拟扑灭了一场小型“森林火灾”。当熊熊大火被扑灭时,围观的群众自发鼓掌称赞。像这样根据当前重点风险组织形式多样的应急救援演练,镇应急救援队每月都会举行。2021年,随县20个镇(场、景区、开发区)统一挂牌成立了应急管理站,县委编办按照每站两名专职人员的标准,一次性划转40名事业编制用于应急管理站人员配备,统一明确各乡镇由1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应急管理工作。“今年分两批招聘的40名退役士兵已全部到岗,目前乡镇应急管理站‘五有’标准化建设正在推进。”随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靖华说。采访中,《湖北应急管理》记者了解到,随县正全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安委会实体化运作、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乡镇应急能力建设、编制区域安全生产风险地图,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创造条件在5项改革内容上“做深做实”。

硬核!小应急管理站“卧虎藏龙”

9月21日,记者在新街镇应急管理站看到,办公室墙面上整齐悬挂着新街镇风险隐患分布平面图、应急管理网格动态管理表、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应急管理值班制度、应急管理预案制度、应急管理站工作职责等,一旁的物资储备库里,风力灭火机、皮划艇、水泵、发电机、喇叭、救生圈等抢险救灾物资一应俱全。“应急管理站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哨’,别看站不大,但发挥的作用不小。”分管应急管理站的镇人大主席孙洪明介绍说。去年底,新街镇王寺村六组一户村民养的猪跑出猪圈后拱翻了家里的煤气罐,导致煤气泄漏引发火灾。还有一户村民煮肉时睡着了,肉汤煮干后引发火灾。这两场火灾都因为应急管理站接到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得以及时扑灭,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令镇上许多居民记忆深刻的是,今年大年初二,街上一户人家的小孩放孔明灯引发了火灾,火势蔓延较快,应急管理站工作人员赶到后迅速疏散转移人群,并在周边加强警戒,同时联系消防救援大队,10分钟后消防员赶到,扑灭了大火。“过去群众遇到险情打110,现在他们越来越信任我们应急管理站,有事会直接打电话向我们求助。”29岁的黄思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退役军人,今年考进新街镇应急管理站。他的搭档是30岁的张陈,在部队服役12年,两人都有丰富的应急救援经验和过硬的体能。在应急管理站,两人负责乡镇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任务。“日常工作大到险情处置、隐患排查,小到帮居民摘马蜂窝,感觉节奏和部队一样紧张而充实。”黄思维说。他们平常还会定期去辖内企业进行安全监管,排查隐患并督导整改,同时还指导企业及各村编写应急预案,协助组织应急演练。吴靖华自豪地说,乡镇应急管理站虽小却“藏龙卧虎”,全县招录的40名专职人员均为退役军人,三级以上士官是报考“门槛”,这意味着在部队磨炼了12年以上,个个身手不凡,成为基层应急救援的生力军。

“土专家”授课、视频问政“动真格”

“大家必须交了‘作业’才算培训合格,一是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二是写出自己所在乡镇应急管理站的现状及对策。”9月19—20日,吴靖华在该局组织的全县乡镇应急管理业务能力培训班“最后一课”上,给学员们布置了“特别作业”,“希望学习不流于形式,学员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因地制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这些学员包括乡镇分管领导、新任乡镇应急管理站站长(由乡镇干部兼任)、应急管理站专职工作人员。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县应急管理局请来“土专家”授课。“老师们都是各股室负责人,在各个行业领域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接地气’。”吴靖华说。吴靖华计划接下来开展安全监管执法时带上乡镇应急管理站工作人员,采取“以工代训”的形式,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乡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怎么样,要用事实说话,以视频短片形式呈现建设成果,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打分。”吴靖华说。随县应急改革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动真格。9月21—24日,按照县委书记陈良要求,县“两办”督查室牵头组织、县应急管理局参与,对全县20个乡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公开打分并公示结果,以“视频问政”的方式倒逼乡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

“要钱给钱,要编给编”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7

 

在教育行政部门干预以及市场的调节下,法学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政法大学和重点大学法学院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研究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一般学校的法律院系的培养目标被调整为“应用型法律人才”。[1]   就全国的法学教育来讲,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有层次,这是整个法学教育的需求,也是法律服务市场的需要。一般院校法学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应该符合这个宗旨,即培养比较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并能够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来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可以在社会各个部门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法学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体系也应进行改革,本文将分析当前法学专业实践课的现状并设计一套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考评的评价体系。   一、目前法学专业实践课的情况梳理   法学教学既要重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也要对实践教学足够重视。国内法学院的法学专业实践课主要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它包括课堂讨论、口试、专题辩论、模拟审判、观摩庭审、法律义务咨询、案例分析报告、专业论文撰写、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方式,对于不同的实践方式,考核应当有所区别。   1.课内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应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对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模拟法庭等形式来实现。讨论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法律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对疑难案例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课形式活泼、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充分。课堂讨论早在1904年进入德国大学,而哈佛大学首先将课堂讨论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课堂讨论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实践中,为了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认真组织,提前找到一个好的话题,设计讨论程序,提炼核心问题,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对法学教育管理者来讲,课堂讨论课如何进行考核是其所关心的问题。   模拟法庭教学是模拟法院审判的方式,将学生安排成不同的角色参与活动,将课堂上已经学习过的法律知识、基本程序运用于模拟法庭教学,在整个模拟审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已掌握的实体法、程序法知识,还要运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模拟法庭,学生可以掌握他们没有掌握的知识,促使他们课下继续钻研、探索。此外,模拟法庭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指导教师和学生必须认真准备才能达到训练实际能力的目的。   2.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1)诊所式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是指法学院的学生在有律师执业资格教师的指导下,处理真实的案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为来到法律诊所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诊断”当事人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通过实际案例的操作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并使其了解律师的社会角色。   (2)毕业实习。学生到公检法机关及律师事务所进行传统的法学专业的实习活动。由于近几年法学院的扩招,法学专业学生较多,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不进行统一组织安排,使其流于形式,学生多是找熟人盖个章而已。   二、目前法学教学实践环节考评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考核大多流于形式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普遍认为:“法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因此,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实践能力的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学生的成绩评估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测试项目,一般约占10%,所占分数过少,没有体现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由于学生的表现评定标准模糊,教师通常凭主观印象给学生评分,常常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更有甚者,大部分课程都没有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学生普遍反映在法律实践教学中考核的形式过于单一,很难发挥法学实践教学的实际作用。   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面过于狭窄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老师们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或实践过程中,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没有具体的考试范围,在拿一个案例让同学们讨论时,没有评分范围和标准,仅仅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出考核分数,这种做法即片面又主观性较强。其实法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存在于课堂讨论、口试、专题辩论、模拟审判、观摩庭审、法律义务咨询、案例分析报告、专业论文撰写、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中,考核的出发点及侧重点均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应当事先进行全面的安排,设置不同的考核项目,分别考察学生的不同能力。   3.实践能力的考核时间安排不够科学   通常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像理论课一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没有体现过程的动态管理理念。因此,这些考核要分散到平时的课内或课外进行,不要集中在期末一次性进行,时间安排上要讲究科学性及合理性。   4.诊所式实践课的工作量计算不合理   诊所式教学的工作量受大多数实践教学教师的关注。如果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合理,将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影响诊所教育的持久性。每间诊所通常有两个或更多的教师,诊所课程一般为3学分至4学分。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如何计算诊所教师的工作量,是教学管理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教师不仅在诊所讲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还要培训学生对整个案件的把握,处理应急事务,还要考虑社会效应。教师要运用法律及社会知识,教授学生从起草和修改法律文件,案件证据收集整理,准备开庭材料,撰写起诉书、词、辩护词等,教师都必须给予学生“一对一”、“手把手”的办案指导,并跟踪指导案件办理的全过程。教学工作量仅按3学分至4学分来计算,显然是太少了,不足以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p#分页标题#e#   三、改革法学实践课的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是由法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实践教学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考核的多样性,仅阅读书面材料,以确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公平的,书面材料对于许多学生来讲不是件难事。因此,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核。   1.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持续扩招,法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在形势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上,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选择的重点。没有受过实践法律训练的学生,缺少法律的逻辑思维,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激烈的就业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2.注重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   我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法学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有其特殊性,例如律师在选择解决方案时必然会面对伤害或不利于一方而有利于另一方的情况,律师可以为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法官不得对当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疾恶如仇,而应当保持中立,等等。法律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它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职业素质、树立法律职业者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将法律职业的最高理想传播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法学教育对法律人法律信仰的培植就是对法律人法治人格的塑造,应是法学教育的终极性或综合性目标。然而在我国由于深受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法学教育被视为是实现某种社会目的的工具,因而强调培养学生为这种目的服务的专业素养。在阶级斗争主导的时代,培养掌握刀把子人才;在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流的时代,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在法律职业化的时代,人们将目光转向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价值需要被无情地抹杀。因而法律信仰这一关乎法律人人格塑造的根本,成为法学教育的空白”[3]。这种教育体制导致的现状是许多优秀法学本科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法律知识,但不知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   4.学生参与法学实践课的评价   法学实践性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实践性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进行评价。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会比教师更真实地了解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因此,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应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例如可在毕业实习考核中增加一项现场考核,对于法律咨询等活动可采用口试与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4]   四、完善法学实践教学环节评价的具体措施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客观地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1.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法律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学科,法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法律应用人才的教育,应该有一定数量“双师型”人才,即一批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走进教室,他是一名教师,去了社会,他可以成为一名律师或法官,可以直接处理法律实务。一般高校的法律专业教师重理论研究,其本身法律运用能力不足,要创造条件让老师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去当地的法院或检察院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以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   2.考试方式多样化   可以采用口试,其程序可以参照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让考生抽取题目,学生当场回答评委提问,最后评委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成绩。口试能比较准确地考核学生掌握法学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并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敏捷。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模拟法庭的考核方式。模拟审判采取模拟开庭、制作法律文书与提交个人心得体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其中模拟开庭占50分,制作法律文书占30分,个人心得体会占10分,小组内评分占10分,四项相加之和即为总评成绩。   3.提高法律诊所教师的待遇   我们认为,计算每一个法律诊所教师的工作量应当独立,这样做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此外,由于法律诊所课程讲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这种师徒式的教授方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从长远来看,适当增加教师在诊所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这样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应打破现有的评价机制,建立独立的针对诊所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并设立专职和专业的诊所教师,除了诊所课程之外,无需承担其他的课程和科研任务。在课酬之外,通过补贴费、加班费等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之外的工作进行肯定,这样无疑会提高诊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能够把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诊所教育中去。[5]   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考核。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现实问题,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课程的设置、大纲等问题。对学生的考核,要实行量化指标考核。1)要求学生四年大学期间至少参与办理一个民事案件或刑事案件,使学生对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分析、法律适用和诉讼程序有一定的把握。2)要确保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学生年终实习和毕业实习累加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做出安排。3)要改变现有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以学生法律思维、法律实际操作能力、合理交流能力等为内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多点式”考核评价制度,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形成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指标。#p#分页标题#e#

法治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致力于实践课程的自主开发,尤其是在中小学,实践教育因其重视时间、寓教于乐的特点广受欢迎。法律教育是当前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在培育学生法律意识、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塑造学生法制思维中有着重要意义,是新时期法律教育的课程载体。法律实践活动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形式,相较于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重视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法律知识、理解法律运行、积累法律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对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公民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运动员)不仅是文化学习的主体,也是运动训练的主体,更是集体生活(大部分学生住校)的主角。这种特殊的“三集中模式”,为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成了我校老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以学生为核心的集体性活动,法律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在保证基本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展开,教师应当做好相应的活动设计与指导,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一、确定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是实践活动指导中的首要问题,也是进行法律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优先要处理的问题。法律实践活动应当以活动主题为核心展开,一个合格的、合理的主题有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主题的科学性决定了活动的科学性,主题的合理性决定了活动的合理性。在法律实践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立场和活动定位,要深刻理解法律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以实践活动的目的为依据明确法律实践活动的主题。首先,要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明确法律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找到法律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引、法律教育目标为依据给实践活动以准确定位,从而确定主题。其次,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实际问题,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的认知习惯与行为习惯,考虑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生本位”的角度完成主题确认。最后,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包括硬件设施、软件基础和学校周围环境基础,评价各类法律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突破物质基础进行法律实践活动,一切应当从实际条件出发,活动主题的确认也应当尊重现实条件。如以初中学生为例,中学的法律实践活动主题确认时教师应当考虑到中学阶段法律教育的目标、兼顾学生的认知条件,只有对不同阶段法律教育进行合理定位后才能够给法律实践活动主题予以合理定位。

二、充分收集资料

实践活动虽然重视实践的过程,但其不是无序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而是遵循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是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其本质上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就像正常的授课一样,实践活动也需要相应的备课准备工作,而备课准备工作就是实践活动的资料收集工作,收集资料是否充分关系到实践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法制教育实践互动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法制,另一个是实践。法制实践活动是将学生放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主动的、多元的环境中进行法制知识学习和法制技能锻炼,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完成法制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学”与“做”,教师“教”的职能在实践活动中会被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法制实践活动中就不能讲授、讲解或讲述,教师需要事先就实践活动进行资料收集,以便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为了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①由于网络媒体的普及,能够收集资料的途径增加,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需要对纷繁复杂的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和整合,对资料的类型、内容进行筛选,从中选出与本次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关联性较强的信息,建立相应数据库,便于检索、浏览和查询。②应当就资料收集和处理的方法进行讲解,在法制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感知、获取、整合、处理有用信息,那么教师不妨在资料收集环节就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必要训练,便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法制相关信息。③资料收集并非信息的无序堆积,而是对信息的有序整理和使用,需要妥善处理“为什么要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用途”以及“如何将这些资料利用起来”等问题,把握好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限度,用充分的资料数据来构建实践活动的理论框架和行动指导,提高法制实践活动的专业性、有序性。

三、行动方案的制订

行动方案是法制实践活动实施的具体行动指南,是针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活动开发工作,是对整个实践活动阶段的预设和行为规划。一个完成度较高的行动方案是法制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当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就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学生情况、软硬件设施配置确定具体的活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制订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准备,体现了活动规划的预设性,在保障实践活动有序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合理、科学、可操作的活动方案是实践课程成功的一半,规划和制订行动方案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整合已知、积累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行动方案制订中来能够让学生获得实践活动策划者的体验,从而满足学生心理诉求,对学生参与度、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从内容上看,行动方案应当涉及法治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行为和结束后总结等多个环节,应当考虑到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人事组织问题、责任分工问题、活动时间问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预期成果、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主要问题,这些信息均应当反映在行动方案中。学生小组或学生个体制订的行动方案难免存在缺陷或不足,教师应当以其专业性来帮助学生实现补强,实现活动方案的制订与完善。从结构上看,行动方案应当符合逻辑和认知习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行动方案应当符合逻辑,活动内容能够层层递进。②行动方案应当具备立体性,能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体现法制实践活动的价值,如“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能够感知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包含了听觉、视觉多个角度,那么“模拟法庭”的法制实践活动行动方案中应当体现视觉、听觉这两个角度,用行动方案指导行为,提高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这对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实效提高有所帮助。③行动方案应当符合认知、学习、教育的一般思路,就像烙饼一样有着特定的流程,改变流程虽然能够提高烙饼的效率,但并不能改变烙饼的起点和终点。因此,法制实践活动行动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实践活动的秩序,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进行设计。行动方案的制订是法制实践活动规划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首次制订行动方案时,学生缺少相应经验,很容易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出指导范例或带领学生完成一次行动方案设计,以此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方案设计。其次,教师可以采用量表来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采用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到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的内容、理清活动的流程,使学生通过填表或回答问卷的形式完成方案设计。最后,当学生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经验较丰富时,教师可以仅给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凭借其创造力、想象力自主设计行动方案,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积累。

四、成果交流

法制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法制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习惯和法律素养,让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青年。因此实践活动结束并非法制实践活动的终点,教师要致力于实践活动成果的深化和价值的升华,从而有效发挥法制实践活动在法律教育中的教育作用。教师要认识到法制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载体或组织形式,但相较于课堂而言,实践活动并非单纯地追求结果,其更重视体验。引导学生参与法制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加深学生对法制的理解,不能仅强调活动结果,而应更加强调学生在过程中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做好法制实践活动中成果交流的有效指导,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记录和交流,包括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客观感受和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就实践活动形成多样化的活动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日记、随笔等,甚至是短视频、录音、诗歌等,引导学生用多样化的形式记录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成果。②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应当持肯定的态度予以鼓励,但需要对学生存在偏差的观点予以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从而确保活动成果的合理性、科学性。③在实践活动周期结束后,教师应当主动开展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可以是论文撰写、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情报交换、即兴演讲等,鼓励学生表达自身在法制实践活动中的感悟和感受,鼓励学生相互进行成果交流,让学生在成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与视野融合,实现实践活动价值的升华。成果交流展示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在交流中也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增强法制实践活动的教育性,从而有利于法律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