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档案论文范例

地质档案论文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1

抓好基础数据文件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认识,从管与监两方面入手,做为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提供资源保障,用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来要求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数据齐全,内容完整。要达到此目标,应该重视抓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地质项目建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与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同步,坚持档案部门与基层单位相结合,把地质档案资料、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等正确区分,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基础档案收集工作。抓好基础数据,比如地质档案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石油地质档案、海洋地质档案、物理勘探和化学勘探档案、水文地质档案、工程地质档案、地质科研档案等。其具体内容是在地质勘探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表报、总结和有关的依据、指示性文件,以及成果报告和有关的图件、附表等。所以在收集和整理时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有关规定与标准,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片、图纸、声像等资料,应根据数据文件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在便于利用和保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编号与编目、范围、术语与定义、规范性引用档、归档范围与分类、立卷归档要求等。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

2.档案信息化,纸质档案数字化

我院采用的是科怡档案软件,档案信息化就是把我院现有传统档案转化为信息化档案。档案信息化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收集、存储、转送,以信息化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过程[2]。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不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同。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地质单位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数据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进行收集、筛选、加工,使之转化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件信息电子文文件数据供利用的过程。把地质资料数据文件归档电子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例如在建立地质档案资料时,地质档案资料由分队,普查组提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及复制成果地质报告,经大队资料室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分类、编号、立卷、归档,经过计算机数字化转换处理[3],建立科怡档案查询服务系统,实现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其它档案如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也都根据上述情形,将纸制档案信息化,建立全文数据库,既是地质工作现实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必然取向。因此地质单位必须快速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为地质找矿工作服务,推动其它各项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效率,加强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但使地质资料信息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可以使匮乏的资源得到开发,适应较复杂的工作环境,体现出地质资料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3.1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档案检索效率。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方式,绝大多数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都依靠人工进行,收集数据相对麻烦、更新起来也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资料档案数据更新就慢。地质部门采用人工管理档案还会造成数据疏漏,首先从这方面来说信息化地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就比传统方式更为准确。其次,在对数据查找时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也比传统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可以输入任意一项检索词,如类别、资料名称、编著、矿种、勘查程度或几项检索词的组合等,都可从科怡档案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的地质档案信息,节省了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的时间,提高了检索效率。

3.2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比较系统、详细、及时的资料信息,为制定部门提供合理、适时的技术支持和数据。随着新技术、新理论越来越多的在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在管理方式上对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创新,地质工作就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适应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越来越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3.3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建立,在地质工作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化地质资料资源,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资料,可以为地质工作节约成本,节约无谓投资,提高地质项目成功率,为地质工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2

1)档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

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职责分散、不明确,不同单位的档案管理可谓是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存在着严重的档案资料重复保存且利用率低下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2)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人工收集、整理与检索阶段,可接触和获取的信息量较小,非常不利于档案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3)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欠缺协调、合作。

部分地质勘测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与同单位负责其他工作人员之间欠缺协调、合作,没有更好的利用协调、合作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单位里的一块“世外桃源”,档案管理工作效果始终不甚明为。

4)档案管理工作未与地勘行业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发展。

任意一个地勘单位都有自己的近期、远期规划,规划涉及地勘单位的未来规模、发展技术水平、形成何种人员结构等都会做出详细规划;而这些规划中却很少涉及单位的档案管理,导致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落后于地勘事业发展,势必会影响地勘单位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5)监督、指导工作不到位问题。

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离不开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起到把关下属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欠缺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本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6)管理经费不足问题。

部分地勘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可用于档案管理的经费严重不足,这样用于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就难以及时得到更新,严重限制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7)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问题。

较高的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人员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支持。存在部分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现象,这些“兼职”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势必不高,加之这些人员的频繁调动、调整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8)不能得到有效开放和利用问题。

新时期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档案及其管理工作作用,使档案能真正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开放恰恰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短板,原因一方面是数字化档案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很好支持档案开入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管理观念落后影响不能大胆进行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拓展档案归档范围

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来进一步健全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提高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伴随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比如,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档案科室,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职能,以及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单位其他工作共同纳入到单位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和考核范围之中。

(二)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文件收集是档案归档的重要环节,收集人员要与各部门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到重要文件、材料不分散、遗失,能够完好无缺的归档。

(三)促进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为保证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首先要增强地勘单位领导、职工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尤为重要。因为领导重视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视作为地勘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样重要,同样需要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上级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对下级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首先,在做好本级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上,要加强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效果的坚决予以表彰,不符合相关要求、规范的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其次,逐步扩大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范围,除对工作进行成果监督外,还要尝试监督其工作过程,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操作。

(五)加大档案管理投入,保证管理质量

各级地勘单位都应该有计划的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经费投入,目的在于确保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水平的顺利提高。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投入。档案管理专用设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条件,例如档案消毒灭菌机、防磁声像柜、除湿机、移动密集架等对档案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而档案管理系统则是软件条件,它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条件。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3

长久以来,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甚至部分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档案管理无足轻重,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不懂技术的低学历低素质人员,甚至在资料汇交过程中对其工作抱有轻视对立的态度。这造成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档案事业,档案工作队伍缺乏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技术的全面手,大多数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意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缺乏创新精神,技术知识层面上还不具备档案现代化管理素质。管理人员认为只要能维持现状,不出大的问题即可,档案信息渠道越窄越好,工作越少越好,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大量存在,这造成档案行业优秀人才引不进来和档案人员不思进取的因素。

二、地质档案工作者的协调管理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要求

地勘单位地质档案人员配备通常只有一两人,业务范围涉及资料汇交、地质档案实物借阅归还、库房管理、地质档案涉密数据发送等。工作任务交叉繁杂,服务对象除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外,还要面对上级档案部门、同级单位和顾客单位的业务交流。为了做好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通过交流,使他们尽快了解别人的先进经验,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工作者的协调能力与档案的齐全完整度正相关。如何才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顺利开展工作,减少摩擦,除了靠有关规章制度,更主要的是靠档案工作者自身协调能力的发挥。地质档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服务工作,管理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往,地质档案管理极为被动,将工作定位于实体保管为主。随着地勘单位市场经济的繁荣,项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按照传统的管理办法效率低下,必然不能满足技术创新要求。档案工作者应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地质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法规和保密意识要求

地质科技档案部分涉及国家机密,部分涉及单位经济秘密,应将档案工作者的法律保密意识优先于所有工作要求之上。地质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学习和遵守《档案法》《保密法》等通用档案相关法律,针对地质科技档案的保密工作,还需学习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政府下发的有关法规文件,如《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等。保密意识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上需要再三强调的。地质科技档案工作者需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对于保密档案妥善保管,绝密档案单独保管。严格执行档案接收、借阅、鉴定和销毁制度,认真履行登记、审批手续。定期进行保密档案、资料和物品的清查工作。

四、地质科技档案工作者的技术素质要求

地质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作为地质档案工作者,应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地质专业学科知识,了解分管档案所涉及的内容,可准确分类编写档案,能合理地综合使用开发档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办公软件、数据库和多媒体应用等操作应用能力,掌握档案网络化和信息化知识。

(一)具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素质。

信息时代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从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编目、编研利用等环节提出了更严格、更规范化管标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者需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办公软件、数据库和多媒体应用等操作应用能力,掌握档案网络化和信息化知识,在工作中有运用光学扫描复制、文字图像压缩、计算机智能检索、通信网络、远程信息传输等技术的能力。

(二)了解分管档案项目实施的细节。

随着地勘行业的不断深化,各种项目不断增加,以作者所在单位2014年为例,全年汇交项目47个,种类涉及地质灾害调查、遥感调查与解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勘查、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压覆矿产资源评估五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最终的成果资料外,还会形成各类中间文件,按类型可分为:1.质量记录。例如项目投标文件、政府批函、合同、立项申请、三级审核记录、野外验收记录、项目分阶段的评审意见等。质量记录能够全面记录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新项目的准备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利用意义和参考价值,对地勘单位的实际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2.原始资料。如野外记录簿、野外记录表、地球物理探测记录、钻孔记录、探槽编录表、土工试验结果等。然而,因为项目组成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把资料汇交当做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非对自身工作的总结,在资料汇交过程中普遍存在敷衍的情况。地质档案人员如只是被动的等待,必然会出现资料漏交情况。只有档案工作者主动了解项目实施的过程才能有效开展资料汇交工作。因此,地质档案工作者应在项目实施的各关键节点,如原始资料评审会、项目各阶段评审会等,全程跟踪项目进展,根据项目实施具体情况,为项目各个阶段与环节直接提供所需档案,并能及时收集整理所产生的档案资料。

(三)掌握各类主流软件用法和信息收集、推送技术。

地质档案涉及业务广泛,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和利用各类主流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用于地质资料汇交的常见软件有:地质资料归档汇交信息系统EDMAKER2014、全国地质资料监管平台2.0;用于测绘制图和遥感影像解译的主流软件有:MapGis、AutoCAD、ArcGis、Envi等;对于后一类专业软件,地质档案人员虽然无生产要求,因为本职工作涉及项目汇交质量检查和涉密资料借阅,数据读取和数据裁剪操作成为基本的技能要求。互联网资料收集也是现代地质档案工作者的技能要求重要部分。目前国内较重要的地质资料收集平台有:如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地质档案人员可预先查找工作区资料和借阅要求,并为前去收集资料的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中国地质图书馆文献资源远程访问门户为地质专业论文和各类技术规范的收集提供了一个集中窗口;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等网站是地调项目承担单位了解全国地学动态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渠道。此外,作为现代档案管理人员,还需掌握常见的信息推送技术,如办公网信息、互联网技术论坛等。

五、地质档案工作者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要求

地质档案工作者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改变、管理模式的改进、业务素养与技术技能的提高是地质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当前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遍应用,要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熟悉档案现代化管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等手段,以便了解国内外档案发展趋势。档案工作者必须摒弃以往那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工作做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共性的、规律性的新问题,提出创新的对策和办法。

六、总结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4

【关键词】岩土工程;档案管理;问题;策略

1引言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岩土工程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中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企业和事业单位中档案的关键部分,对岩土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了记录,为工程项目管理、改建、扩建、恢复、维护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岩土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

2.1岩土工程档案管理概念

岩土工程档案指的是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历史记录,是在鉴定、整理和归档基础上形成的项目文件,其主要内容是勘察合同和委托书、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本、野外地质编录、原位测试、岩土试验报告、水样分析报告等原始资料,以及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野外作业工作验收表、成果审查过程中的岩土工程勘测项目成果质量检查评定表。除此之外,岩土工程档案为后期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安全使用提供了信息支持,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岩土工程中的宝贵财富和信息资源。

2.2岩土工程档案管理的特点

①专业性。岩土工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使得工程档案管理呈现出专业性特点。岩土工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基础学科主要是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使得岩土工程形成的技术材料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②地域性。岩土工程的主要活动对象是岩土体,由于地质构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个地点的地质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地域性成为岩土工程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③价值的稳定性。岩土工程的地质构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使得岩土工程档案价值呈现出稳定性特点。④种类的多样性。岩土工程种类相对较多,如岩土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检测等,各个种类的岩土工程成果都会形成不同的岩土工程档案,这就使得岩土工程档案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3岩土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人员档案意识有待提高

在岩土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很多技术人员只注重工程项目建设效率,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档案意识还有待提高,尤其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很少收集档案信息和资料,这就使得原始记录的规范性相对较差,如野外勘探记录不完善、规范性差,存在涂擦现象。同时,岩土工程档案中还存在相关人员签字不全、漏签等问题,钻孔野外原始编录表中的内容不全面,不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并且,岩土工程涉及的项目比较多,相关人员为了追赶施工工期,在项目结束后很少进行存档,严重影响着档案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极易出现丢失和损坏问题。

3.2缺乏档案管理硬件及软件设施

在岩土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设施相对落后,如底图柜、防磁柜等档案装具配备不完善,未配备库房管理中的空气消毒机、除湿机、加湿器等[2]。除此之外,企业未建立岩土工程勘察项目成果数据库软件等,无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3.3岩土工程竣工档案管理不完善

第一,岩土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确定对工程实际情况的了解,由于人员变动比较频繁,未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且档案管理交替衔接工作不到位,导致岩土工程档案管理比较混乱,严重影响着工程资料交接的连续性。第二,岩土工程是一种隐蔽工作,且施工周期相对较长,这就对质量检验评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工程竣工后往往无法及时验收,使得竣工报告归档不到位。

4岩土工程档案管理的优化措施

4.1提高技术人员的档案意识

在岩土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定期针对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技术人员的档案遗失,在形成岩土工程档案后,需要根据档案管理要求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同时,岩土工程项目部需要设置专业的档案人员,负责项目的资料管理和归档工作。在质量管理工程中,需要提高对项目档案的要求,奖励档案归档工作好的项目和人员。同时,项目部需要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档案资料汇交工作后,即完成整个项目施工,项目档案工作不合格的项目不能审查通过,不能参加优秀项目评审。

4.2确保岩土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在岩土工程档案管理中,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制定权威性的岩土工程档案管理文件,明确岩土工程施工中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在未统一标准之前,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岩土工程的行业标准制定企业内部的管理细则,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控制。

4.3注重岩土工程全过程的档案管理

在岩土工程全过程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注重以下内容:第一,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需要将工程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作为合同的重点,为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实现岩土工程档案的完整性。第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质检人员在岩土工程实际施工中,需要认真检查岩土工程质量和工程技术资料。档案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为岩土工程档案的系统性、准确性提供支持。第三,在工程项目竣工阶段,相关人员需要提交工程技术档案验收报告,做好文件材料接收、整理、管理和验收工作,保证工程项目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第四,岩土工程档案中的竣工图需要符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在设计变更时需要在施工图纸中进行修改,确保竣工图和总图的一致性。第五,在岩土工程施工现场,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地填写各项隐蔽工程记录、测量成果资料和工程质量等内容。例如,隐蔽工程记录主要反映了某一隐蔽部位的隐蔽状态,在工程隐蔽施工之前,保证隐蔽体的原始状态;桩基础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材料、灌注桩施工记录、桩位竣工平面图等原始资料需要记录在案,为后期隐蔽工程提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隐蔽工程需要在验收合格后,允许进入下一工序,且大型、重要的隐蔽工程需要附有工程照片、实况录像等声像档案资料。

4.4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岩土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岩土工程的建设工作过程、档案形成的自然规律,掌握档案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3]。因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掌握岩土工程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岩土工程和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档案管理的新规定落实下去,按照新标准、要求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依法治档、安全保管、科学利用的预期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岩土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以满足岩土工程使用、管理、维护和改扩建的实际需求。工程档案为工程质量证明提供了支持,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共同努力,树立工程档案意识,将档案质量作为工程质量中的关键内容,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为岩土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黄立民.地质钻探岩芯档案整理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8(3).

【2】刘同海.工程档案管理对工程质量的促进意义探析[J].中华建设,2017(12):88-89.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矿业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提升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急切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两个目标下实现平衡发展,而本科毕业设计就是检测这两个目标是否达成的“试金石”[1]。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检验,其质量是判定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资格、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也是一个学校和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为此,学校、教师与学生应当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规范,认真履行三者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按时、保质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任务。

1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2015年成为贵州省首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两个专业之一,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荣誉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现有教师23人,其中21人有长期为地方煤矿企业做技术服务的经历,部分教师还在贵州煤炭企业或者煤矿设计院挂职。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专业利用教师队伍的优势,立足于贵州地方特色,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毕业设计题库,这些题目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因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经过这个教学环节,走出校园能直接为用人单位作技术工作。据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贵州大学毕业的采矿工程本科生获得较高评价;毕业后的学生也反馈,毕业设计是最有用的一个教学环节。

2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作为长期承担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工作中发现本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毕业设计大纲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

目前,贵州大学矿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由十个章节构成,覆盖面广,包含内容较多,涉及地质、采矿、安全、机电、环保、经济等相关专业的诸多内容。虽然采矿工程是龙头专业,学生对相关专业都应该有所了解,但本科的毕业设计重点应该放在采矿部分的开拓开采及采区设计上。首先,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要完成全部设计内容,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对核心内容做不到深入思考。其次,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偏少,我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任务安排在第八学期,从选题到答辩只有13周的时间。期间学生要完成选题、开题、熟悉资料、方案思考及比选、CAD作图、设备选型、论文撰写、毕业设计答辩等一系列活动,时间非常紧张,每个环节都要达到较高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这个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压力大,参加招聘会也会占用很多时间,使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情绪乱,部分学生只能应付了事,导致拼凑、嫁接、抄袭现象发生,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2师资力量与学生规模难以匹配

近年来,由于全国高校普遍扩招,生源激增,而师资与学生培养条件难以匹配。据统计,2020年高校招生1075万人,同期师生比为1∶20,造成教师工作量增加5倍左右。目前,贵州大学矿业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在60人左右,前几年最多时达到140人,但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师数量较少,出现了“一对多”的局面。这就造成了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面面俱到,对勤学好问的学生就指导多一点,细致一点,对被动学习的学生就只能应付毕业。

2.3指导教师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相关专业都非常熟悉,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搞矿压的教师对瓦斯治理就不是很清楚,而毕业设计是要求对采矿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教师对指导内容产生分歧,给学生造成困扰。另外,采矿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更新比较频繁,不仅学生不能及时了解,甚至教师都不可能对所有政策都能及时了解。也会出现不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的情况。

2.4理论与实际脱节

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学以致用。对于该专业来讲,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对某一煤矿进行初步设计,要求根据地质报告,提出相对较优的开拓开采方案,并进行该方案的设备选型、安全配套设施设计。但目前的毕业设计为了给学生降低设计难度,大部分都对复杂地质条件进行了修改。众所周知,一个矿山,地形地质条件都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对于井工开采的煤矿来说,更是如此。一份真实的地勘报告经过大量删减,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相差太大,从而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的东西就会相当局限,不利于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

2.5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监管体系

虽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检查制度,题目审核、周进步表、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但还是出现抄袭、拼凑、嫁接等现象,部分教师的责任心、学生的态度堪忧。体现出现有的部分检查制度不适合理工科毕业设计过程。

3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针对上述在贵州大学矿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指导经验以及认真思考,提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及思路。

3.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培养条件

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与指导教师水平以及培养条件的完备休戚相关。首先,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需要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应从多方面着手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导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储备。一是要建立健全导师培训机制[2],并定期组织矿山法律法规的培训,培养掌握前沿理念与方法、熟知煤情和学生情况的导师。二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环境、经费等方面,为导师提供有利于指导的氛围,营造出让教师能够指导、愿意指导的激励环境。要建立导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师资储备,让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三是加强指导教师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强化专业知识的拓展。其次,注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遴选。指导教师是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设计任务外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合格的指导教师应具有比较丰富的现场经验,熟悉贵州复杂的地质条件,对矿井整个开采系统必须熟悉。应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新参加毕业设计的年轻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教研室每年应组织毕业设计教师开展一到两次“优秀毕业设计学习与研讨”会,让指导教师间有比较、有学习,激励指导教师自我提升。

3.2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首先,学院应该建立健全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经过严谨的安全培训后,能够多次下井,而不是以往的“走过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现场认知,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设计中开拓开采方案布置的合理性。其次,对于给学生提供的地质报告,应该尽量保证其真实性。例如所提供图纸上的实际地质构造、房屋村寨等,尽量保持其先期开采条件,不做删减。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参与矿井开采设计,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3优化毕业设计大纲内容,做到主次分明,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节点

第一,笔者针对目前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纲具体内容,提出优化建议,使其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教学大纲总共十个章节,其中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第二章井田境界及煤炭资源储量、第九章矿井生产系统综述,这些章节从地形地质条件、内外部条件、煤层开采条件以及矿井六大系统等方面对矿井进行了详细介绍,重复较多,导致章节篇幅较大,内容冗长。笔者认为部分章节可以直接进行列表说明,精炼内容,使矿井开采条件一目了然。第四章井田开拓与第五章采区巷道布置是毕业设计中的核心章节,指导教师应多投入精力,加强学生对矿井系统的认识,指导学生结合现场实际,尽可能地多提出几种开拓方案,进行比选,得出最佳开拓方案。剩余章节也应该去杂取精,如矿井通风与安全、供电与设备选型、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只需学生掌握基础即可。总之,优化章节结构,使主次分明,减少学生在次要章节所花费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在矿井开拓、采区设计方面的能力,让就业与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第二,对于具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时间安排,笔者认为应在大二、大三就进行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介绍。大二开始上专业课,就要让学生了解每门课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哪些地方要用到,让毕业设计贯穿大学期间所有专业课的学习过程。在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前要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及开题方向,第七学期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最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完成开题。由指导教师填写《本科生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拿到毕业设计基础资料,经过研究分析后,要按要求填写《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就对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第八学期前四周,教学上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到现场,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在现场收集毕业设计需要的资料,在现场向工人或技术人员咨询自己不懂的专业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理解透彻。到了毕业设计的集中时间,主要就是完成方案的构思、比选及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这样把原来集中在13周完成的工作,分散到几个学期,把部分前期准备工作放到前面,能有效缓解毕业设计时间紧、内容多的矛盾。

3.4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优化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控制

针对理工科毕业设计特点,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的一系列监管措施。现有的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是题目申请、题目审核、下达任务书、中期检查、期末检查;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控制有:开题报告、周进度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针对理工类本科特点,建议将教师的题目申请提前到大三,根据学生生产实习的地点,让设计题目与实习现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提供给学生的设计基础资料应与毕业实习现场类似,并且做到一人一题,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毕业设计期间学生主动并定期(每周1~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进展情况。指导教师应定期辅导学生毕业设计(每周1~2次),并填写《本科学生毕业设计教师指导记录》,不定期进行答疑和抽查,督促学生执行实施方案,及时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结语

总之,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院本科教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鼓励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各位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素养[3],认真履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加强论文撰写能力训练,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及论文写作水平,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集中精力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4.

[2]李培根.高等教育还需面向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1(1):4-6.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6

设备物资管理工作是工程项目的关键一环,我们应意识到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紧抓设备物资的管理工作,使其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且有效衔接,使设备物资的储备及运转具有统筹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管理;措施

正文:

良好的设备物资管理能够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基础条件,保证设备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运行,并为项目的施工提供足够的物料;同时对设备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节省施工的开支、保证施工的质量,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目标,并确保不会拖延施工进程。对于工程企业来说,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因此应当加强设备物资的管理,使工程企业更好发展。

1管理的现状分析

1.1重使用不重管理

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的使用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其采购、维护保养等管理环节也是确保设备物资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大多数工程企业通常只重视设备物资的使用过程,却忽略了设备物资的维护保养、采购等环节,在进行设备物资的管理时,一味的要求设备能够按照施工的要求运转、调度,却在使用间歇期没能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这种只重视施工,不重视保养的做法,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磨损,并不利于设备的高效运行。而物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物资使用环节的收发和记账上,并没有有效的措施保证物资的运转的合理性,也无法做到回溯跟踪,物资的回收也缺少完善的制度。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某些工程企业中与物资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因此使得设备物资在运转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中缺少规范性的约束,使得设备物资的管理无从下手,另外有的工程企业也制定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但缺乏适用性,没有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设备物资的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并不好,相反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会流于形式化,甚至会对施工过程造成一定的困扰。总之,不完善、不实际的管理制度会使设备物资的管理失去规范性,甚至扰乱了正常的施工秩序。

1.3资料档案管理较差

在设备物资的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技术资料和设备物资档案,这些资料档案一方面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施工过程具有一定的回溯性,在施工公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行者对服务区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人性化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可以使人们出行的脚步慢下来,享受这个过程,为出行的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出行需求,同时也能更加充分的发挥高速公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石东浩、周江,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比较,《中外建筑》,2013(7):51-55。[2]丁宏、冀伦文,比较视域下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生态建设,《现代物流报》,2015年12月14日第B01版,生态文明金融专刊。[3]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职业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2017年版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原因分析时,能够起到回溯的作用。而在进行实际的设备物资资料档案管理时,有些企业并没有设置专业的岗位和人员进行管理,也没有形成定期整理资料档案的制度,不能分门别类的存放和妥善的保管,在需要这些资料档案进行技术参考时往往无法第一时间提供,甚至出现遗失的现象。而目前工程项目的验收环节,对于设备物资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进行良好的设备物资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保证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1.4采购计划混乱

工程项目的涉及面较多,有些大的工程项目中通常还包含着许多的分项目,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复杂而量大,同时施工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更使得临时采购、无计划采购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设备及其配件的、工程物料等的采购在制定计划时,适用性、合理性考虑不周,还会出现重复购买、错买的现象,使得工程项目投入的资金被浪费,工程项目的成本升高,究其原因还是设备物资采购的管理工作混乱造成的。

2应对措施分析

2.1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使得企业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能够有制度来约束其行为,从而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顺利的开展,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时,应当首先从企业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制度的可操作性,不要盲目的照搬模仿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应当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制度。再就是要对设备物资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不放过任何一个管理细节,避免出现管理漏洞。还要充分考察制度的执行效果,及时的进行优化改善,不断的改进。最后还要将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好,保证制度被高效的执行。

2.2加强盘查力度

设备物资的盘查能够使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其运转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设备物资管理工作的改进,每年应当进行两次对设备物资的盘查,并对一些不良物资进行清仓。盘查应当确保设备物资的账单、实物、标示的一致性,同时考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对于重要的设备物资还要进行评估。对于积压或无法使用的不良物资应当彻查责任人,并进行相应的处罚,保证设备物资的高效运转。

2.3加强设备的维护

设备的使用固然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但设备的维护保养能够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防止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故障率高、磨损大的现象,避免影响施工的进程。因此应当对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的记录和维修,并充分利用设备的运转间歇期,进行维护保养工作,使设备随时可以高性能的运转。对于设备的易损件或者需定期更换的零部件应按照要求做好备品备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4加强采购管理

项目工程设备物资的采购应当编制合理的采购计划,与施工进程相适应,投入较大的设备还要进行合理性评估,根据综合效益来评估是才有租赁还是购买,并对施工所需的各项材料进行记录,形成数据库,有专业人员统一管理。设备物资的采购还要遵从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尽量保证设备物资的性价比。严格控制临时性购买和计划外购买流程,制定严格的流程,使每一项采购均有记录、有审核、有监督,防止采购管理的失控。

3结束语

在企业施工建设过程中,设备物资管理是其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设备物资管理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中起着巨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损坏率,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施工单位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加速资金流动速率,保证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樊姝芳,冯耀栋,张小武,等.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7

农田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为当今云南水利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近代;云南;农田水利;灾害防治

云南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近代自然灾害频发。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云南遭遇干旱的现实也让我们反思云南水利建设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云南而言,有效的水旱灾害防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有助于推进边疆地区的治理,进而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因此,考察近代云南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水利建设的研究还具有学术史的意义,当今学者对中国水利史研究,就地域而言,集中在华北、关中,江浙和东北地区,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水利研究鲜有涉及。从学术史意义上讲,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另外,本课题通过研究云南水利反思既有理论,为“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提供佐证。

1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方面,对于近代云南水旱灾害和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关注很多,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①国家和云南地方的科研院所进行水旱灾害资料整理工作,突出表现为以《云南水旱灾害史料》为代表的水旱灾害资料集;②学者运用上述资料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吴瑞良《云南省水旱灾害概述》,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德宏分局编著的《德宏州水旱灾害规律及对策研究》,白树明等人《云南水旱灾害与粮食安全浅析》,尚志海《20世纪云南省农业干旱灾害脆弱性的成因分析》以及数篇博硕论文,等等。上述论文突破了资料整理研究思路,探讨了水旱灾害成因和防治措施,使云南水旱灾害研究逐步丰富和立体化。当然,以上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多数成果内容粗疏,缺乏精细的研究;其次,资料挖掘不够,尤其是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比较缺乏;最后,研究视角的陈旧。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从民国至今,学者一直关注云南的水利建设问题,有代表性的有丘勤宝的《云南水利问题》,吴绍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检讨》,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张琰等《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云南为例》等。以上研究为我们了解云南的水利,尤其是农田水利提供了参考,但是其侧重于常态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对于非常态下“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尤其是水利纠纷的研究鲜有提及,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国外方面,针对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的“治水社会”观点,行龙在《“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一文中,提出了“水利社会”范畴,并指出水利社会的四种类型:“流域社会”、“泉域社会”、“洪灌社会”、“湖域社会”,这为我们研究云南水利提供了分析工具。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在继承和批判魏氏思想之上而提出了“水利共同体”理论,钞晓鸿的《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则对“共同体”理论提出质疑,这些构成本课题提出问题和深入研究的前提。

2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课题首先通过批判和反思“治水社会—水利共同体”理论,接着引入“水利社会史”理论和环境史视角的分析框架,为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研究范式。基于环境史的角度,分析云南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论述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的措施,农田水利建设恰恰是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举措。在发展农业,进行水利灌溉的过程中,水案(水权的水利纠纷)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水案反映了国家与社会、个人的复杂的利益关系,是观察社会变迁的新维度。政府采取措施解决水利纠纷也是想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由个别地区的水案放大到一个区域的社会:湖域社会,这是“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的具体应用,这个社会是一个由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是整个云南乡村社会的缩影,它的变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通过云南地区水利和环境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不足,进而论证了“水利社会史”的合理性,进而做到前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云南水旱灾害和水利史研究新视野:“水利社会史”理论与环境史视角的新诠释,主要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以往云南水旱灾害和水利史研究的不足和改进之处。②近代云南的水旱灾害防治与社会控制,通过近代(1840-1949)云南所发生的典型的水旱案例,论述政府和社会的对策,分析水旱灾害之影响,评价政策的得与失。③近代云南省地方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论述云南省的农田水利政策,梳理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④近代云南省农田水利纷争及其调试,通过具体的水利纠纷案例,分析纠纷原因,阐述处理水利纠纷的原则以及影响。⑤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近代以来云南湖域社会的历史考察,主要考察滇池的水环境、水资源与水经济、水利组织与政治权利、水权与争水,水信仰与民俗。⑥反思水利共同体:以云南地区农田水利和自然环境关系为中心的考察,主要通过分析水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①注重方法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援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邻学科的学术资源,尤其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著作,以扩大学术视野,提升理论水平。②注重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除了运用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昆明市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外,还会去云南省各个农田水利区域搜集碑刻、文书、方志资料,并选择若干典型村落,对在世老人进行口述访谈,扩大资料来源,加强感性认识。③注重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虽然本课题研究范围是整个云南省,但是不同的地区也有自己的具体实际,对其特点应予以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①通过引入“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为近代云南地区的水利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促进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在分析方法上,利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拟采用文献解读法,统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充分完整地研究农田水利问题,并实现研究方法上一定程度的创新。②以水利为平台,关注国家、社会、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反思“水利共同体”理论,为“水利社会史”理论提供新的实证支撑。③本课题也能为今天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参考。④本课题运用新的材料,要支撑材料是档案资料,参考民国时期的报纸作为佐证,主要的报纸包括:《云南省政府公报》、《西南边疆》、《导淮委员会半年刊》、《旅行杂志》、《云南建设》等。在研究过程中,也搜集有关水利和水旱灾害的资料,这也能为云南水利史,乃至云南社会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来源,特别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档案资料和民间文献。

3小结

通过上述方法和创新,本研究的结论是:①“水利社会史”理论的引入,打破了“治水社会—水利共同体”分析中国社会变迁的范式,丰富了中国水利史和社会史的研究。②政府试图通过防治水旱灾害,加强基层社会的控制,地方基层和社会也与政府角力,也介入防治水旱灾害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旱灾害防治的无效性。③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动机,来源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边疆的稳定和服务于抗战云南作为大后方的现实需要。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因地制宜,资金筹措多渠道,工程规划长远性,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④水案是研究云南水利史的一个切入点,为我们动态地了解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可能。⑤湖域社会(以滇池为中心)是由具体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合力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分水,用水体系是这个社会的稳定“开关”。

作者:杨天虎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历史洪旱灾害史料实录(宣统三年1911年以前)[Z].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2]云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编:云南水旱史料(内部资料)[Z].昆明:云南地质矿产局印刷厂印装,2000.

[3]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天气灾害史料[Z].昆明: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1980.

[4]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Z].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5.

[5]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Z].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8

摘要:

近些年,由于受环境、能源等因素制约,传统化工行业正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由于订单、资金、人力成本等多方面问题,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正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格局。在此状态下,包括很多国内知名压力容器制造企业都面向国际市场;但在国际上,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缺少品牌效应;归根结底,由于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不到位,导致难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本文引用监理服务,从成本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以期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准。

关键词:

监理服务;压力容器;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管理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片信息化的东风;但是在中国众多的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内部,虽然也经常提及信息化管理甚至应用到实际,但是开展过程中实际效益远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内部经常存在指令下达不准确、交流不畅;导致工序出错、重复劳动等;在此状态下,无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监理服务,作为第三方切入,无论从生产制造环节、信息交流环节还是质量管理方面,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对生产流程、信息沟通等进行监督梳理,提高生产制造综合水平。

1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生产现状分析

在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中,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的主要形式是图纸、文件、报表和各种会议,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不连续的、缓慢而经常中断的,难以形成连续的信息流[1],因此在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多存在事倍功半的特点,不仅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信息叠代易造成重复劳动。从事实际生产制造,由于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混乱等,最直接反映在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各类质量问题。质保体系的运行,往往都呈现“一纸空文”的现象,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解决。因此,我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呈现低迷状态,生产管理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问题层出。

2第三方监理服务概念

监理服务,作为一个客观独立的主体,以公平、公正、独立为基本执业原则,依据相关准则,对某一行为的有关主体进行督查、监控,使之更加合理的达到预期目标。在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内,延伸言之,就是监理机构介入制造企业从事生产的过程,以过程控制为主要手段,结合成熟的实际经验,从而保证产品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3监理服务在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中作用

3.1事前预防、降低成本

优秀的监理服务,应该是建立在节能增效的目的之上开展,不仅仅是为业主方提供优质的产品监造质量,保证压力容器产品在实际运行中可以满足预期要求,避免中间因事故停车检修造成较大损失;同时亦督促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依据相应要求按规定执行,避免后期生产过程中应要求模糊产生各类问题;根据成熟的监造工作经验,对业绩较少、工艺不成熟的制造企业进行工艺、体系指导,针对易发问题进行提前梳理、产前预知,并做好切实可行的备用方案,从实际上降低生产风险,降低成本。

3.2问题控制、促进质保体系发展

如上文所述,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质保体系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有效实施,纵使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但是由于质保体系运行不完善,部门冲突。经常出现的就是质量问题工人或者车间自行处理,因无技术支持导致质量问题二次或者多次产生,不仅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监理服务目的之一就是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预期要求;在上述情况下,监造服务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梳理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促进体系文件精神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质保体系平稳运行。监造服务作为梳理质保体系的强心剂,在管理运行不完善的企业中是至关重要的。

3.3信息共享、引导管理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也是诱发问题的高危因素之一。一是业主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沟通不流畅,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3],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进行较量、甚至进行隐瞒;比如制造企业隐瞒实际工程进度、严重质量问题不敢进行澄清;严重情况下,个别产品延迟交货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开支。因此,业主多对各级制造企业多有持有怀疑的态度,而制造企业则多认为业主提及的要求严格或者不切实际。二是制造企业各级部门之间的沟通紊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生产企业都存在一个问题:生产大于检验;简单来说,就是生产部门权力大于质检部门,原则上相互独立平行的两个部门,现实中却存在检验围绕生产进行;这种状态下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商务、生产、检验、质保等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准确等现象,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引入第三方监理服务,在生产实施的不同阶段,依赖行业经验和外部视野,协助业主方与制造企业构建稳定的信息交流平台,促使三方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关系如下图所示)。监理服务的作用体现在:协助业主方及时准确掌握生产信息,把控整体进展情况,如实反馈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到后续工程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而与制造企业之间,既是协作又存在竞争的关系,监理方通过自身成熟的经验和对业主项目需求的理解,对于制造企业既是鞭策也是协助,业主方通过监理方将合理要求反馈给制造企业,反之,制造企业亦可以通过监理方反馈,三方共同协商处理,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外部因素的监理服务,更能清晰明确反馈制造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之处,协助各级部门进行有效信息的梳理传递(关系如下图所示)。监理与制造企业各级部门协作交流,及时掌握指令、信息流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发现指令传递错误、信息叠加等情况,便于及时对厂家进行反馈,避免重复劳动或者降低产品出现问题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理服务可以作为制造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的润滑剂,可以促使将信息流在各部门之间快速传输,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3.4信息判断

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冗杂的信息流,如不加以判断,容易造成上文中提及的信息叠加、重复、紊乱等情况,极易影响到各类工序的执行效率,增加各类成本。无论是业主方和制造企业之间还是制造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其中不乏有些信息延迟无效、指令不准确等;而监理服务其中的一项作用可以协助各方进行信息的梳理判断和筛选,将有效的信息流进行传递,规避可能因信息不准确带来的风险。

4监理服务从业人员资质及能力:

作为第三方监理服务的从业人员,除按行业要求具备相应的执业资质外,还应具备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综合能力、道德水平等以适应时展、行业变化所带来影响。专业能力:从业人员应具备行业所需要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可以协助业主方和制造企业有效解决处理各类问题;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对新技术、新科技、语言等要能迅速做出反应并学习掌握;综合能力: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分析判断、协调组织能力,能分析论断问题的关键,促进各方共同向预期目标前进;道德水平,第三方监造服务的本质是以公平、公正、独立为基石,从业人员应以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独立自主为基本职业素养。

5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竞争环境下,受人力成本上升、订单价格等影响,开源节流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必走之路。第三方监理服务,对内,通过协助制造企业处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或解决各类问题,降低生产中出现问题方风险、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内控达到节流的目标;对外,通过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提升制造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进而达到开源的预期。

作者:陆帅 王常青 单位:南京三方化工设备监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洁.张和平.禹言芳.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探讨[J],

[2]岳义春.浅析战略合作伙伴型监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2008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

第二篇:企业信息化管计算机技术理应用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计算机技术层出不穷,从而给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出发,对计算机的应用优势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保证企业朝着生产自动化、商务运作电子化以及决策行为智能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

0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可能,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还可以实现对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全面集成,以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应用当前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各种信息资源[1],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运作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应该以实现企业生产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决策智能化为目的。首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以拥有更加全面的数据参考资料,使得企业领导可以做出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决定,进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当然,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这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其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重点在于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深度发掘,而企业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数据信息,所以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多个平台,并分别将企业的采购数据、生产数据以及销售数据等等一一呈现在各自的平台中,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此外,现代化的自动感应装置也是获取数据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大部分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质量监管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营销的信息化管理、企业采购的信息化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其中,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职工的薪酬与绩效进行管理。企业质量监管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将企业购买原材料的数据信息、企业加工产品的质量信息以及企业加工产品的检验质量信息及时进行登记,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企业营销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的营销流程建立一个统一的营销网络,该营销网络需要囊括销售、以及售后等多个环节。利用这个营销网络,企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实现对营销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并接受各种反馈信息。企业采购的信息化管理实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采购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从而避免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谋利的现象出现。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规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使用统一的软件和方法对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在这个原则下确保流动信息的准确性。

2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优势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优势非常明显[2]。第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管理的集成化,而且还可以实现管理的系统化与动态化,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也可以进行实时的掌握与监督;第二,现代计算机技术在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方面发展较快,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随时对企业的经营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便于决策者适当对之前的发展决策进行适度更改;第三,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为企业的移动办公提供了条件,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可靠。总之,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而且对于实现企业的高校生产与最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企业普遍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3.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方面的应用

第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企业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的份额比较大,企业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进步和发展,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既定的程序,对企业职工进行工作分配。而且,借助计算机技术,企业还可以对职工的能力进行锻炼。例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风险或者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企业职工可以及时对风险进行防范,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此外,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企业职工的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而且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企业选择具备发展潜力的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物品采购管理方面的应用。企业采购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需求品的价格走势有一个统计分析,在价格低的时期采购所需物资,不同商家之间的价格有一个明显的比较统计,选择物美价廉且售后服务方便的商家,这样可以方便采购人员对于商品或服务的选择。为企业在产品采购方面降低更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数额。

3.2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企业财务数据监控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的核心部门就是财务系统,其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系统的数据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的集成性能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监控,从而决策层能够随时获取正确的财务数据,并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第二,企业的财务分析运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计算技术利用其自身的逻辑性,用于财务分析,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和分析结果,实现财务分析数据的科学化,避免人工误差,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4]。

3.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里各种管理及技术创新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5],人事管理方面,从档案登记,人才库盘点,招聘信息,网站信息维护等内容都需要计算机技术。这些工作方面有计算机可以方便人员做信息统计,及时提醒,对比分析等人事管理工作。另外在集团内信息共享及通知等工作方面,网络OA功能可以方便公司内的通知,使全员学习并关注。利用现代通讯软件,可以方便公司内的工作交流,以及对外工作上的业务交流。另外在技术创新方面,计算机技术可以实时做各种模拟实验,验证一些程序的正确性,或者是发现其中的漏洞。在生产工艺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图纸绘制,打印出图等工作的开展。利用计算机进行大数据运算,即快捷又准确,而且数据量大显示精度更高。在管理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远程视频会议,这样在高层想了解基层员工工作状态及现场情况时,可以通过远程会议,与各个部门之间的人们在同一时间召开会议,这大大节省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召集进入一个大的会议室进行会议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方便与客户的业务沟通。

4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企业开始利用一切手段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条件,使得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观念还相对比较落后,加上计算机技术人才短缺,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观念,对企业的发展做好整体规划,及时引进先进计算机专业人才,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作者:任戎 单位:四川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正.企业现代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中网络技术的应用探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17:74-75.

[2]张雪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8:232.

[3]袁楚章.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1:184+237.

[4]邢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4:23-24.

[5]余强.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07:135.

第三篇:矿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分析

摘要:

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信息化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工业科技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在现代矿山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最主流的经营思路,最主要的不仅仅是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也包括物理信息化、档案信息化,机械信息化等等多个方面,本论文正是基于此,探讨当前我国矿山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就各种管理模式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措施,希望本论文的观点能为我国矿山企业在安全生产、地质勘探和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方面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矿山企业的经营发展。

关键词:

矿山企业;信息化;模式

虽然我国的工业信息化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相对传统的矿山企业,信息化程度依然不是很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矿山,在信息化的管理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弯路,使得每个矿山企业在采用不同的信息平台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整体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不利于我国矿山企业的科技化发展,这有我国矿山企业自身发展的遗留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因素,同时在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领导的关心重视程度方面也存在千差万别。但由于信息化在矿石安全和矿产资源开采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因此其信息化水平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总的来说,矿山信息化模式的运用主要在于矿山信息系统的建设。矿山信息系统建设能有效地提升矿山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效率与水平,比如对地表地形地貌以及矿体赋存信息的数字化,三维信息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矿山的地表地下实体情况,地压检测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生产作业设备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等,这些对提升我国矿山企业,甚至是第一产业的整体科技化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矿山企业作为我国传统重工业企业,其为我国的工业建设及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全国各产业中的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始逐步应用到矿山企业之中,首先是国家科研中心开始进行相互合作探索计算机技术在矿山生产中的应用,然后各矿山企业与软件公司开展合作,研发适用于矿业开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到今天,矿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主要有矿山储量计算软件、矿山工作管理软件以及矿井通风系统软件等,这些软件系统所引领的信息化变革为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矿山企业之中得到运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小型矿山企业的信息化模式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运用与矿山实际情况的结合不太符合,比如,信息化数据不能及时更新现场的实际情况,阻碍了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其次,有些矿山企业由于对人控的重视,忽视了信息化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使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比例不高,比较典型的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对开采资源进行监控,对井下作业进程进行监控,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预警等,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上;同时,矿山企业的信息化整合程度不高,特别是现如今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移动互联网信息数据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矿山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

矿山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主要体现在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企业内各业务部门乃至全矿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实施对矿业开采现场的信息监控与管理,并逐步应用到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1.矿业勘察中的信息化应用模式。矿山企业的地质勘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矿业开采的基本形成条件,因此,对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具有较大的要求,而信息化则为矿业勘察带来很大的便利,比如在煤矿勘察过程中,矿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体现在探矿工程测量与化验结果数据库、矿床地质平面图,以及剖面图等进行勘测工作的描绘与设计的功能,通过地质勘测系统进行数据信息化计算之后,建立有效的三维模型,以更好的勘察现场进行布置设计,为后续矿业开采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为地质勘测的具体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和保障。

2.矿业开采中的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一直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很多矿山企业也研究并应用了成熟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主要由上下井考勤管理系统、安防系统(包括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周边防范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地压监测系统、井下设备跟踪系统、火区监测系统等几个子系统组成,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模式的应用深入,通过智能终端以及系统设备的结合,可以通过监控设备对井下施工作业画面进行监控,保证矿工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实施监控工人身边的环境,以及工人的行动路线,如对开采过程中的有害气体的监控,如果有害气体含量升高,数据信息会自动反馈并发出警报,及时疏散工作人员等措施和执行应急方案,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当然现如今矿山企业安全信息化管理模式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安全监控领域,比如对重要设备、地磅、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油库、炸药库等)、装卸矿点、矿井人员出入井口、井下马头门、地面堆矿场等地点进行实时的电视监控,以方便相关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安全响应。

3.矿山企业日常生产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矿山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模式应用是维系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在推动矿山企业有效运转和开采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可以对矿区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和系统的培训,提高矿山企业操作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可以根据大数据综合信息分析,考虑在矿山企业开采运转过程中的安全影响因子,并进行综合调控。同时,也可以对矿山企业的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档案数据只需录入一次,即可在档案管理系统内进行数据共享,提高了各个方面的效率,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便捷的进行查询利用,保证实物档案安全,发挥档案的使用价值。在矿山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一卡通的信息化应用也已成为普遍,通过引入门禁系统、读卡器、巡更管理软件等确保矿山作业区的人员管理,以控制外来人员的进入以影响矿区的安全生产。

4.矿山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矿山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对资产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则可以使企业的资产更加清晰,在资产查询和使用方面更加快捷方便,也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企业资产情况,增加企业的透明度,推动矿业产权的转移,建立矿业权审批程序办公系统,是矿产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应用模式。

5.矿山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电子商务在矿山企业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毕竟矿产资源属于特殊产品,其量大,产业特殊,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融合,但在现如今的煤炭企业,电子商务在降低煤炭积压现象现象,发展并增加经销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提高了企业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移动互联技术在销售方面的应用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还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费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是加深了销售人员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信息传输更加及时准确。同时在与其它矿山企业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专业的资源数据库对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安全制度都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促进移动互联的发展和矿山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作为传统产业的矿山企业,其在信息化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也存在大量的机会,信息化在安全管理上的广泛应用更是在消除矿山安全隐患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建立对各种安全要素的评价系统以及相应的综合数据库信息,以更好的评价矿业开采过程中的安全因素,而互联网在矿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则为企业的矿产资源开采、销售等提供了新的渠道,可见,信息化在推动矿山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作者:乔云峰 单位: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潘海军.移动互联技术在矿山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48(4):13-14.

[2]王耿.浅谈数字矿山和矿山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有色矿冶,2014,56(1):62-64.

[3]王帅华.信息化智能矿山建设[J].科技视界,2015,56(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