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论文范例

存款保险论文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1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3.1村镇银行的作用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存款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闲散资金少,在吸收存款方面比较困难。其次,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的服务是否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也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成立,面临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

(2)贷款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村镇银行面对的放贷需求较大。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金限制,服务区域受限。这使得村镇银行不可能拥有大集团客户。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仅超过底线。

(3)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因受到业务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之间并不存在业务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即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等。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拥有了庞大的金融网点和固定的客户群。而村镇银行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大多数客户还采取观望态度,,因此村镇银行在竞争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

(4)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4.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2010年3月22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乡银监局批准,河南新乡新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百姓。目前其人员还未全部到位,业务还未开展。

5.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明朗;(2)资金短缺;(3)人员素质问题;(4)盈利能力

5.2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缓慢;(2)新乡市地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经济不发达。(3)专业人才大都流向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4)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农户及中小企业,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

6.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争取政府正当扶持,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营业税、所得税、分红、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进行融资,解决村镇银行创立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政府不当干预也是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在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以使其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2)严格进行市场化操作,建立合理的银行制度

首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村镇银行内部的各种责、权、利的关系。再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经营情况进行公开,方便存款人查阅。应建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最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大。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展开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该地区,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关注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受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与大型银行抗衡,吸引更多的客户。

(4)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风险防范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和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是外部监管,即要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管,鼓励存款人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其次是专职监管,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的信息披露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完整、及时;最后是内部监管,要充分发挥银行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7.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一)绪论;

(二)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三)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四)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六)研究的结论

8.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案例,对当前我国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村镇银行体系给予系统地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全面系统地分析。接着,针对作为特殊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给予剖析。再者,对作为农村经济金融流通形式的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和地位作用给予分析。最后,根据现代全球经验发展趋势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新乡村镇银行、河南村镇银行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9.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研究视角,一点带面的对河南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分析,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典范,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特征、作用给予详细分析。同时,在科学辨证分析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以及存在的困境给予分析。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求未来发展的良好对策。本研究课题以河南新乡村镇银作为研究案例对我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给予研究,在河南银行业发展中是一种创新研究。

10.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的视角较新,本文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从新乡市的角度来研究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支持问题,而国内外文献中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大多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宏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的观点较新,从多角度构建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有:(1)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之处;(2)如何构建整体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11.预期目标

本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有:(1)农发行新乡市分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信贷投入的意见;(2)研究的理论成果既要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客观规律,又能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与政策支持;(3)论文研究水平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要求。

12.可行性论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支持粮棉油收储向多方位、宽领域支农的转变,初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农发行新乡市分行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乡市新农村的建设。新乡市农发行作为当地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将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一体规划、一并推进,新乡市农发行按照总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新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新乡市农发行信贷支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工作多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的业务情况比较了解,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论文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对于论文的写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结论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2

【关键词】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激励;参保率

1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现状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主要面向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工作者。欠发达地区灵活就业人员年龄多在20~60岁,受教育水平不高,多数为初中或高中毕业,工作岗位不稳定,工作强度较大,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文件了解较少,更无法准确理解国家的政策,对自己是否应该参加养老保险比较迷茫[1]。相对于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远低于各类企业职工的参保率。欠发达地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参保意识淡薄

灵活就业人员中,30岁左右的青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年岁较小,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较远,还有部分灵活就业者错误地认为参保收益和支出不成比例,参保动力不足。45岁左右中年人逐步意识到自己身体素质有所下降,且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最少缴费年限时,认为应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却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状况,且此时子女多数正在就读高中或大学,双方父母多数已经步入老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慢性疾病,生活和医疗成本都在增加,中年家庭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收入水平低,缴纳养老保险的费用占总体收入的比例较大,为了缓解当下生活压力,部分人员选择放弃缴纳养老保险来换取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1.2缴费负担较重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一般企业员工来说,企业缴纳20%,个人缴纳8%。对灵活就业人员来说,总计缴纳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12%计入社会统筹基金[2]。虽然相对于企业工作人员来说,总计缴费降低8%,但是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没有单位承担,全部为自己缴纳,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多低于社会一般平均工资,相对来说缴费负担更大。参保人员发生退保时,只有个人账户部分可以退保,纳入社会统筹基金的大部分不得退还个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积极性。

1.3收入不稳定导致养老保险断缴

由于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未及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超过政策规定期限后便产生断缴现象。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稳定工作,流动性大,行业竞争激烈,不同阶段的收入变动较大。收入中大部分花费为日常吃喝住行、医疗、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基本生活支出,由于工作不稳定,多数会将结余部分存入银行,以防某段时间没有收入来源维持日常生活,忽视了长远利益。在外务工的灵活就业人员,单位不为其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碍于情面或害怕失去工作机会,很少敢于提出参保的要求,部分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返乡后由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导致中断参保。还有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在缴满15年后,达到了最低的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限,也会中断参保。从社保基金安全角度来说,断缴为国家的社会保险事业增加负担,从参保人角度来说,断缴会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损害其切身利益。

2激励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对策建议

2.1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和相关基层工作部门应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采取制作宣传海报、现场宣讲以及借助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宣传方式,多手段、立体式地宣传,提高政策的宣传效果,使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了解相关参保政策。必要时,可以针对初高中或大学生举办相关讲座,宣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在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也容易准确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讲座不仅对其今后参加工作保障自己的社会保险权益有好处,也可以将政策宣讲给家长或身边的亲朋好友,增强全民参保的意识,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

2.2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尽早尽长参保

出台相关鼓励政策,鼓励青年灵活就业人员尽早参加养老保险。一般青年人的生活负担相对较小,多数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以避免拖到45岁以后,由于种种因素,个人收入难以支持参保支出,贻误参保机会,难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和政策。对于参保缴费满15年的人员,鼓励其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尽可能长地缴费。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在缴费15年后,认为就不用缴费了,不如存银行合算。我国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原则为多缴多得,参保人员缴费满15年并达到退休年龄领取的养老保险待遇,与个人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余额均有关。而且缴纳计入个人账户部分是计息的,以2016年至2019年为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同期银行利率如表1所示,可知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要远远高于同期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并且国家自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16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每年的调增金额都与缴费年限相关,灵活就业人员增加缴费年限要远比存银行获得的收益更高。

2.3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力度

针对2020年的疫情情况,为缓解企业困难,国家出台了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的政策。具体以河北省来说,对中小微企业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单位缴纳部分免于征收,对大型企业的养老保险费用单位缴纳部分减半征收。疫情对灵活就业人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也会降低,再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就更为困难,相关管理部门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考虑灵活就业人员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台适当的减免缴纳政策或财政补贴政策,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渡过难关。

3结语

我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灵活就业人员作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群体日益庞大,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灵活就业人员年老后,将逐渐失去劳动能力,影响生活经济来源,其享受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完善相关的机制政策,激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妥善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让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社会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玉阳,王国辉,赵海珠,等.阜新市灵活就业问题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517-520.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3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金融活动已日益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内外金融活动的频繁变化,使微观金融领域和宏观金融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金融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传统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地落后于金融实践不断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必须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必须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最新研究成果及时纳入其教学体系,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新信息。根据最新的金融领域发展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与更新,及时吸纳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确保本课程的前瞻性。

2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性、应用性、时间性教学内容三大类,按各类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对于理论性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理论性教学内容主要是对金融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思维方法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宜采用科任老师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2.2对于应用性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应用性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对其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先在课堂讲授,然后对应用性内容作简要指引,再安排课后讨论题,让学生回去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增强他们的分析应用能力。如在讲到货币政策时,教师先教授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再分析货币政策的应用,然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安排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然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比如,在讲完存款准备金政策,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我国近些年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并结合实际分析每一次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讲完公开市场业务,同样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安排讨论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最后由老师点评。

2.3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宜采用现场调查、走访及交流等方式

实践性教学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我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是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证券交易所及企业联系,建立金融实训基地,通过调查、走访、作报告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或课题论文,并做出成绩评定。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金融学模拟实验室,课程相关的书本知识学完后,学生可以到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比如,在学习完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知识后,可以到模拟实验室模拟商业银行存款的实际操作,这样通过实践实验教学验证了课本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趣味性,缩短了从书本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3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培养人才,教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教师要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师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材有深刻的研究,对所授课程的内容熟悉,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道德高尚,富有爱心,正直无私。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学生和教化学生。

4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师和学生要经常性地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每一章的内容讲授完之后,可鼓励学生针对本章难以掌握的内容或现实中的问题对老师进行提问,然后由老师进行解答,或积极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回答。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和发明的过程,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表扬和鼓励,甚至可以根据情况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由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或课后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同学们之间分组展开讨论等方式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再做点评。这种双方互动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及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增进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5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关注经济、金融方面发展变化

要求学生经常阅读财经类报刊,收看财经新闻;通过参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以某一热点问题作为深入研究的目标,不断地收集资料,掌握其发展动态,扩充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与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一可以扩大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二可以增强金融术语的语感,三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面向世界,为我国培养一批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具有较强国际意识,能掌握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高等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培训中心。为尽快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的院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其方式有联合培养学生、师生互换、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既可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提高自身师资水平,也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出国门就实现国际化教育的需求。要提高货币金融学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还要与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大资金的投入,开办网上教学和金融学教学模拟实验室,不断改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7结语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4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三)金融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学好金融学必须首先培养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极差。这反映在金融专业方面就是国内只有极少数院校有能力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实行全英语授课,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仍远离英语,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在金融专业开设了诸如金融英语之类的专业课程,但从实施效果看仍是难如人意。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Finance》等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由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总是认为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金融专业的学习中,只有将这些现实问题与课本中的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金融学的真谛,进而获得金融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笔者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特别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习在课上,而功夫应下在课外,要多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虽然在笔者的努力之下金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感觉受到多年来固有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我国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两者成为了争夺教师工作时间的竞争对手,本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任务反而变成了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障碍。#p#分页标题#e#

(六)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

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改革建议

(一)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拥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金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作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3年12月4日,美国国会颁布了FACT法案,其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并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金融教育。事实上,现在中小学的政治等课程中也有少量经济学的知识介绍,应该继续充实这些教学内容或直接开设一门与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明白现实社会中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常识。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首先压缩合并部分与金融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部分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如将现行的基础课英语直接调整为金融英语应用,这样可以突出金融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并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金融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从而使金融教育能真正反映出当代金融学发展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大力开设各类新课的同时,一些新开课程与旧有课程以及新课之间都存在较多的重复,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期货与期权》等课程本身内容设置上就存在大量的重复,究其原因,还是国内金融学教育在追求过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科课程自身的合理规划,一些课程只是从国外教材中简单“照搬”,缺乏整合意识,因此这种课程本身也必然是粗放型的。因此,在高校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和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金融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三)考试改革———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

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考试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注重考试,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注重考试,学生的成绩最后以一篇学业论文来决定,很多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平时不认真学习专业课,期末之前临阵抱佛脚粗制滥造一篇论文应付了事,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而不让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极端均不可取,第一个极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第二种极端则容易使很多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完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考试应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学期论文不能简单地代替考试,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

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金融专业的授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金融问题(如助学贷款与个人诚信、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开启一扇大门。

(五)科研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

普通高校应改变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活动中优先教学型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即使不开设专门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也应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坚持以诚信道德教育、规则教育为主线,并通过国内外金融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发生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现实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按规则办事”、“诚实”、“守信”等观念,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很高金融素质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学质量;应用型人才;保险专业;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是保证教师达到预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重要保证。而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管理要素的分析与研究,达到提升管理质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一、保险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分析

(一)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保险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初期的跑马占荒式发展,逐渐走向今天的内涵式发展。而能够实现保险企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素就在于高素质的人才。表面上看,保险行业的主要人员构成是营销人员,而整体营销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这实际上是一个制约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容易出现在我国曾在多地发生的老年人“存款变保险”事件。这个事件当时是两个监管机构银监会和保监会(现在的银保监会)合力才得以有效解决。而究其根源,保险从业人才素质不高,才导致重展业、乱承诺的乱象频发。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在人员招聘、员工培养、岗位职责确定、绩效综合考核等方面建立严格的标准,完成高素质人才在保险业员工中的更新,最终实现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高端行业人才的需要

在现在的保险公司员工中,具备高级管理能力或者技能细化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不多。很多从业人员仍然靠的是原有的工作经验,而很少主动学习新的技术或技能。在保险经营的某些环节,也不容易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在保险经营的某些环节,也不容易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如保险资金运用环节,自设的投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薪酬标准就难于确定。保险公司目前比较急需的高端人才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同时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中高级人才,另一类则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才,如具有极高水平、极具投资经验的资本市场操作人员。

二、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途径

(一)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因时而异是说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室,综合使用课件、视频、音频、图表、板书等方式完成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而异则是要根据授课时的实时形势灵活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比如根据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正确的导向,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容。

(二)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

大学的课程设置要形成一个有效衔接的课程组合,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形成一种带有专业导向的课程前后理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效果。如保险学专业的线性课程设置中,人身保险这条纵线是下面的课程设置顺序: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营销—健康保险—再保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先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推手

在专业建设进程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严格控制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全面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重点研究如何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严控主要教学环节,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交互式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针对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有效落实措施。

(四)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修正回馈

在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时,其评价指标应该合理设计,要覆盖课堂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并全面覆盖教风、学风的主体要素。教风中包括教师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技能、教学秩序、辅助环节、师生交流、教学资源等环节。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认知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精心设计评估办法、严格把握评估流程,教学评估模式应由多方组成:包括领导主导、教师互评、学生参评。评估结果出来后,向任课教师提出建议,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教学评估—结果汇总—评价反馈—质量提升—再次评估”,构建教学效果评价的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三、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对培养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的效果分析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先制定好人才培养计划。而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制定时,需考虑多方因素。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定位,比如是应用型本科还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有着很大差别。另外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课程的合理配备。而社会需求的来源大多都是对该校毕业生的社会认知,这种社会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该校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体现,这种效果体现的根本决定因素就是该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在完善时,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能力都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一般来说,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建设师资力量。可以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座谈、讨论、演讲、讲座、展示、实验、成果发表等方式,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师资建设中,可以引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国内重点院校的专家学者,带动学科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推进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发展促教学水平提高。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包括提高学历,增强实践知识,扩展专业视野等。其方法可以包括到知名高校进修、参加业界会议、参与业界热点、到实训实践基地学习等。

(二)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建设高水平课程和教学团队

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学成果的凝练、总结,积极形成教学成果,积极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同时对使用的教材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有改进的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选用新近出版的教材,坚持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原则,让学生接受行业最新知识。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可以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编写适合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需要设置明确的奖罚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积极关注学生反应,真正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机制。

(三)加强科研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科研促教学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推动学科专业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教学单位需要创造良好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入科研活动。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如参与课题、撰写论文等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资料组织能力、思想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如小组互动教学法,完全可以实际应用于教学,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四)引导学生参加科创等活动,提升培养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地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炒股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对参加活动或大赛获奖的学生,应该设置相应的奖励举措。通过参加上述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应用型本科以能力为导向地开展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刘金霞.地方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保险学专业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70-74.

[2]王晓珊,方睿,胡佳琪.保险学专业毕业生需求分析[J].时代金融,2017,(35):268-269.

[3]张挺,范功端,李中圣.全员参与式教师本科教学水平综合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8):109-112.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上银行;监管

一、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

1、关于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指利用互联网为产品、信息等提供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储蓄和贷款、转账支付、账户管理等,打破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易的便捷程度,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甚至给我们带来“无现金社会”这样一个新型的消费观念。

2、我国对于网上银行的监管现状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而中国现有的法律对电子商务普遍缺乏强制性,借由网络这个虚拟的载体,存在着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理清的现象。目前,中国有超过20家银行,200多个网站和网页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可想而知,每天通过网上银行交易的数量之大,却都在网络这个大背景下悄悄地进行着。如果对于电子商务、网上银行没有明确的立法,随之而来的问题会不断的爆发,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二、为何需要完善网上银行监管

1、网络银行如何保护客户隐私

互联网交易,电子货币、电子支票等代替了现金,客户需要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登录网站或网页进行交易,那么与此同时,网上银行系统运营商将获得大量的他人个人信息,网络应该如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问题呢?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完善《民法》,加大对隐私权的保护,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网上银行应确保个人信息的积累和使用受到限制,以此确保交易安全。

2、网上银行的赔偿责任问题

一旦实现了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合同责任,还是侵权责任,只要是网络银行的责任,最终都逃脱不了赔偿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客户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获得赔偿。(1)网上银行疏忽迟交支付信息,其责任仅限于转账或付款令加利息,除非事先就预见会发生这样的损失。如果银行故意或非法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或企业的商业秘密,或涂改、污损客户的交易数据,他们应该补偿客户的全部损失。(2)需要制定强制性责任规则,以解决电子银行和客户责任问题。(3)没有法律规范,客户和网上银行将被要求协商,达成双方明确法律责任有关的协定。(4)客户可以为若干专业投保,以获得损害赔偿保险。

三、从发达国家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得到的启发

发达国家在网上银行这个方面发展的比较早,时间上也比国内的长,因此针对网上银行的法律监管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的。本文以美国为例,在网上银行以及法律监管制度上处于领先的水平。作为使用网上银行的发达国家,美国充分认识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认为网上银行是创新性的银行,而技术更新是其生命。因此美国对于网上银行的发展采取的监管态度是比较宽松的,并且立足于现有的对于传统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美国银行业监管局还制定了一些特殊的监管规则专门针对网上银行的特征。1.监管机构和立法的概况。在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上,美国采取的方式和对传统银行是相类似的,货币监理署、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要监管网上银行,纯网上银行的监管则是由储蓄监管局负责。2.美国监管机构采用的是现场检查这个方式,同时明确银行董事会和高层的管理责任。由此可见,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管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的,可以制定一系列专门用于规范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不一定需要全部重新制定,可以在原有的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并且,必须具备一套有效的风险监督机构和体系来进行对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督。网上银行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督和完善,要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建立专门的网上银行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就先降低风险,补充一些适用于网上银行相关业务的法律条文,更要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避免发生网上银行的信誉风险问题。

四、如何完善我国网上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针对网上银行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逐步完善。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主体,将其他一些规范和规章进行修改和整合,明确网上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监管的职责,另外,针对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原则和推出都要进行立法明确。第二,建立健全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构。需要注意对网络银行的公司董事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网上银相当于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企业,因此要加强对网上银行的风险分散,可以在银行的网站上将风险进行详细的说明,做好提示,银行的基本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等也需要公示出来。第三,完善网上银行的监管体制。改善传统的监管模式,建立一个全国可以进行共享的数据系统和银行信息系统,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和全国数据系统可以进行联网,这样就可以确保风险监管部门可以及时的从中了解到网上银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跟踪和监管,发现了问题也能及时进行整改,另外,明确监管的主体和责任,加强金融行业内部和外部监管主体对网上银行的风险进行监督,这是以政府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约束体系,指信息技术主管部门等。第四,对网上银行的信誉风险监管进行完善。注重保护客户的利益是保持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首先在保护客户的利益的基础上明确好双方的职责,其次对于网上银行的客户,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安全风险提示,更要保护好客户的个人信息,防止泄露出去。

五、结语

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成熟的例子,在原有的传统银行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补充,提出适用于网上银行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监管信息系统,同时维护好客户的权益和个人信息安全,使得客户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金晓辉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具体建议中国商界2010

[2]于皓月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吕露李玲浅谈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法制与社会2007

[4]应妮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7

一、引言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的起源在理论界并无统一说法。从银行业及保险业相互联合的发展历史来看,自19世纪开始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LaCaixa以及法国的CNP等公司开始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Deniel,1995)。1973年,法国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互助会成立的Soravie保险公司和法国投资银行Pari-bas旗下的银行保险公司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两家银行保险公司。20世纪80年代,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增长率下降,政府为缓解压力,着力刺激私人养老金计划,银行保险在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逐渐兴起(闻岳春,2007)。欧洲在1989年通过的《银行业合作第二指令》解除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这激起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大举进入保险业务的高潮。到本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奥地利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已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约60%,而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荷兰、德国、英国、瑞士、芬兰和爱尔兰等国也在20%至35%的比例之间(宋明岷,朱旭东,2000)。欧洲各国银保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其宽松的法律环境,一体化的合作模式,薪酬激励机制,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多样的销售渠道(袁成,裴平,2009)。1999年11月,美国颁布《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相互渗透,在彼此的市场上竞争”,至此,美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拥有了法律上的依据。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在2002年异军突起,成为了寿险公司重要的销售渠道(陈丽,2003)。

银行保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可以从外部性的角度进行解释。外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这一概念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ell,1980)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后逐渐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外部性主要来自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在某个区域内的大量集中有利于知识在企业之间的外溢和扩散,这种效应被称为MAR外部性,用以解释组织变化对于产能增加的影响,理论源于Marshall(1920)、Arrow(1962)、Romer(1990)的论述。上述观点是一种正外部性的表述,由于外部性是指当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者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性直接受到经济中的另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影响时,称经济里出现了外部性。这种影响可能产生正的或者负的效用,如果存在正的外部性,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当事人会为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展开“竞争”,由于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所以期间会产生诸多的成本使总剩余下降。负外部性同样会使当事人为消除额外的成本不断进行交涉,使市场机制达不到帕累托有效。罗纳德•哈里•科斯(Coase,1960)在其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最先将这种成本称为交易成本,并与产权建立了联系。按照科斯的观点,交易成本主要由发现相对价格以及相应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构成,但科斯并没有给交易成本下定义。张五常把交易成本看作“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兹经济中的成本”。

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由于金融产业的大发展,金融产业的集聚现象开始显现,由此形成的熟练的劳动力市场、专业的服务性中间产业和技术外溢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同时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服务内容、资金来源的相似性也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哈尔•罗纳德•范里安(Varian,1995)指出,有三种方法可有效的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第一种是庇古提出的管理者制定庇古税以处理外部性的对策(Pigou,1912),这种解决方法的难度在于管理者如何准确的计算庇古税的水平;第二种是阿罗研究的建立市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Arrow,1969),这是一种产权交易的方式,是新制度经济学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最为典型的是排污权的交易;第三种是科斯所研究的协商问题(Coase,1960)。前两种方法如用于解决银行与保险间的外部性,其难点在于外部性的量化,而科斯的“协商”方法可以不受限制。科斯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且权利已准确定义,那么参与者可通过协商达到有效的状态①。如参照科斯定理,则银保合作便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为解决外部性而自由协商的结果。选择何种银保合作方式则主要考虑权利是否界定清楚,交易成本是否接近于零。科斯认为,庇古在设定庇古税时忽略了政府行为的成本,同时指出交易成本的不可避免。但科斯并未否定庇古税的作用,而是否定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庇古税在某些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其效果优于科斯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二、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和产生依据

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理论界通常是对现有银行保险综合经营形式进行总结,比较各种形式的特点,并做一定的改进,以寻求最佳的银保合作形式进而推广。银行保险发展根据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银保形式,广义即银行与保险共用渠道,获取范围经济,以股权关系形成资本纽带;狭义即委托关系的合作(高洪民,朱军勇,2005)。如将投资银行业务考虑在内,根据业务涉及的范围,全能银行模式(银保业务涵盖其中)与银行保险模式也是一种探讨的选择。全能银行在美国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前最为典型。而银行保险是欧洲特有的事业模式,也称为“一体化金融服务”、“全金融”或“保险银行”(徐为山,杨朝军,汪有涛,2005)。通常市场机制可为资源的配置构建最优的方式,科斯指出企业的本质便在于此。环境的改变及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往往是解决市场中所存在问题的根本诱因,也在银保合作形式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实践中存在的银行保险发展形式为分类的依据,众多学者也称之为一体化的程度变化,分别是: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分销协议是最简单的银保合作方式,银行与保险公司以签订销售协议的方式允许保险公司使用银行的销售渠道,银行从中获得佣金,而保险产品仍完全由保险公司负责。分销协议在法国最为流行,法国的CNP保险公司完全没有自己的人队伍和销售队伍,其保险产品除团险产品外全部委托法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法国财政部门销售。我国银行保险合作主要是“一对多”的协议,分销的渠道主要是银行柜台。战略联盟是银行与保险公司间通过达成战略协议以开发特定客户或特定市场。如英国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其利用银行的现有柜台和网络销售保单,同时要求柜台员工将那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向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推荐,再由理财顾问用现场服务、电话服务和直销的方式向这类客户提供专门的保险服务。国内比如建行和新华、工行和联泰大都会。#p#分页标题#e#

合资企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一家独立的保险公司,银保双方按投入资源分配利润,对合资公司共同拥有、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业务拓展能力,拓宽资金投资渠道(庄慧彬,2009)。如20世纪末的瑞士人寿(SwissLife)是由瑞士联合银行(UBS)和Rentenanstalt组建的合资公司;Columma保险公司是由瑞士信贷(Credit)和Winterhui保险集团组建的合资公司。中法人寿是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国家邮政局合资的保险公司,某种程度上具有合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的性质。金融集团化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相互持股、并购,银行新设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新设银行多种方式,形成了金融集团下银行保险的一体化经营。处在一个金融控股集团下的银行保险双方拥有共同的品牌、渠道、技术后台、客户,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如荷兰的ING集团,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德国安联保险(Allianz)对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Bank)的兼并,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CreditAgricole)新设了专营寿险的Predica公司和专营非寿险的Pacifica公司,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Bank)设立了巴克莱寿险(BarclaysLife)等。国内如中行和中银保险,工行与太平,汇丰与平安、平安与平安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中国人寿与工行,中信和信诚合作等。许多学者发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所以可以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结合,在于它们的相似之处多于差异。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属于金融中介吸收个人存款,然后再把这些资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本支出。大数定律、规模经济、流动性创造和风险管理是银行与保险机构所共有的。它们提供相似的产品争夺公众储蓄,这一点并不奇怪(L.PaigeFields,DonaldR.Fraser,JamesW.Kolari,2007)。银行与保险的差异在于其业务和职能的本质区别,其产品尽管相似,却不起到完全替代的作用,因此保险公司在与各银行展开竞争的同时,并不能等同于银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将保险公司等同于银行来看,则它们的竞争完全构成了竞争市场的必要条件,价格机制的作用便可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调节市场使其尽量趋于最优化的配置。但银行与保险所具有的相似处,使它们易受到对方营运过程中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价格机制得以体现,本文借用“外部性”的概念对其进行解释。银行与保险的外部性是银行或保险企业在运营中给对方直接造成的影响,使银行或保险企业个体的收益与其带来的社会收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这种外部性可正可负,且影响是相对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对消除银行外部性或保险外部性影响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只考虑银行外部性的影响,保险外部性可做相同处理,因此本文只从银行外部性角度对银保合作的形成及演进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银保合作的发展,银保合作形式的变化是银行保险业务一体化的演进过程,通过这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逐渐使两者在业务中的权力明晰,降低交易成本,减弱银行外部性的的影响。银行保险产生初期,银行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可替代性,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型产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客户在购买时主要关注的是收益率,几乎将它们当作完全的替代产品,银行产品的表现便会影响保险产品的销售,其商誉出现“外溢”;金融的关联性,银行的借贷会形成风险的集聚,而一次贷款以上的行为会形成前次债权人对借贷者的错误评估,造成借贷利率低估,使前次债务人承担过高的风险,这也同样适用于被保险人经过多次银行借贷后使保险人的风险进一步累积;产品的创新,银行在新型储蓄类理财产品的开发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法律并不赋予这种产品创新以专属权,新型产品容易被保险公司等借鉴改进,节省了开发成本①;客户资源,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维护,银行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因其与保险极大的相似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保险客户资源的损失。保险公司为克服上述银行外部性影响,与银行协商,通过分销协议形式构成银保合作,产品的权利得到明确,克服了部分的外部性,但分销协议的形成,从“一对一”到“多对多”模式的变化,增加了协商中的摩擦。同时,分销协议下,银行只收取佣金而保险公司需承担所有的后续责任,银行员工会更多的追求绩效,而忽略产品本身的特性,引发道德风险。这些都构成了分销协议形式下的交易成本。战略联盟形式进一步对产品的创新与客户资源明确了权利,使银行外部性进一步减弱,较之分销协议,多重协议以及道德风险在联盟形式的管理改进中得以改善,然而共同开发产品与市场的联盟条约并不能如股权划分方式中的权利与责任分配一样清晰,致使其协商的过程构成了战略联盟形式的交易成本。合资企业通过股权划分了权利,银行外部性得到了有效的内部化,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是形成这一银保合作形式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金融集团化的尝试甚至规避掉了这种企业文化的差异,是更为彻底的外部性内部化,从银行外部性角度来看,它是当前最有效的减少交易成本,由协商促成权利明晰,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银保合作形式。

本文将银行外部性作为银保合作形式选择的根本因素之一。在银行与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并不十分了解促成合作的本质因素,而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着尽可能获取利益,降低成本的各种实践尝试。银行保险合作带来的银行与保险业利润上升促进了这种合作方式的推广,然而银保合作的施行并不意味着实践尝试的终止,由于权利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清晰,交易成本在现有的合作形式下依然在总成本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通过成本—收益权衡中发现银保合作的收益依然为正,则“协商”便继续下去,进一步创造更多的新银保合作形式投入实践当中,以追求更小的交易成本。

三、数理证明

考虑双边外部性问题,首先假设只有一家银行X与一家保险公司Y参与,生产和销售金融产品是二者创造收益的方法,X的产品数量用x表示,Y的产品用y表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外部性,可表示为:e(x|E1,E2,E3,E4,…)。其中,Ei表示某种银行外部性,如产品的替代性、金融的关联性等。本例中,e(•)>0以正负号表示正负的外部性,且?e?x>0,假定除x外,其他影响因素皆不变,则银行外部性也可表示为e(x)。由于保险公司Y受到银行外部性影响,因此?πy?e≠0。#p#分页标题#e#

(一)银保合作的产生现在考虑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润问题,假设两者在银行市场与保险市场上都存在众多的竞争者,因此其价格是给定的,银行产品的价格为px,保险公司产品价格为py银行每生产和销售一单位x都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一定的外部性。社会最优化情况是X与Y的共同利润最大化:maxπx+πy=pxx-cx(x)+pyy-cy(y)-e(x)(1)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px=c'x(x0)+e'(x0),py=c'y(y0),x0、y0是达到社会最优化时的X与Y的产品数量。一种解决银行外部性的方法是根据科斯定理,将外部性的产权进行明确,即将银行外部性在两者之间进行限定(讨论的假设是交易成本接近于零,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但正如科斯所表述的,它是我们讨论外部性的基础)。假定此时Y具有处理外部性的权利,即没有Y的许可,X不能进行引发外部性的活动。

(二)银保合作形式演变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中将企业的出现解释为决定市场价格的成本,当由看不见的手构建需求与供给之间联系的成本高于由企业(或组织)这一看见的手进行协调时,企业的存在便是理所当然的。将这一思维引入到银保合作形式的演变中,可以理解为银保合作逐渐增强业务及部门的控制权以使交易成本逐渐减小过程。现假设X与Y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设为t2(•):t2(•)=t2(x|M1,M2,M3,M4)其中,M1,M2,M3,M4分别表示构成银行保险合作的四种形式的交易成本因素,且?t2?M>0,则分销协议交易成本由M1+M2+M3+M4,战略联盟由M1+M2+M3构成,合资企业由M1+M2构成,金融集团M1,即随着银行保险的一体化形式加强,其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在不断减少,而交易成本亦随之减小。将t2(•)引入,考虑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由于M在银保合作形式变化前并不改变,所以证明时只考虑x的变化)。依据上述分析,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况下,无论正负外部性,明晰产权都是有效解决外部性,追求社会最优化水平的方法。但由于现实状况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在明晰产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操作的成本,因此,单纯依靠银行保险的协商无法完全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政府可在此发挥作用,如能有效量化外部性,庇古税在某些情况下较之科斯明确产权的方法更为有效,但操作难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论证来看,银保合作形式的不断演化,也正回答了如何解决交易成本的影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可逼近交易成本的理想状态,为产权明晰的科斯方法提供理想环境。

四、结论

存款保险论文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持续关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满足了各学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要,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商业银行业务的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商业银行实务、实训和实践教学中,更强调的是运用将虚拟仿真思想搭建虚拟真实场景、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平台及后台数据库、模拟金融的现实问题作为实验项目,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有效地弥补了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实操性差的缺陷。

一、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面临创新性要求的挑战。教学研究要思考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商业银行是金融、会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和优先选择,该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经管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完成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促进本学科建设并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无疑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方法。

(二)创新经管学科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不断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本科生的实践性技能要求不断提升,经济管理类的实务课程更加需要一个模拟仿真实际业务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务操作来完成相关实务课程学习。同时金融专业中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高校财经专业通常会依据培养计划和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金融模拟交易系统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实时模拟银行、证券、外汇等交易机构的实时交易过程,建设金融专业综合实验中心,模拟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时交易过程,让学生有一个虚拟仿真的教学环境,完成金融机构的实际金融业务操作。

(三)金融业行业私密性的特殊要求,必须借助新的模拟教学工具和手段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会与货币资金直接接触,其业务的特点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私密性。在商业银行实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实训及专业实习等金融专业实操性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机构现场实习是不现实的。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要求应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系统,引入相关实务案例,营造模拟的金融环境,构建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通过模拟教学项目的建设,建立商业银行业务的操作平台,供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对促进和提升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作用

(1)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能够模拟金融机构交易的实际过程,要求学生能进行模拟实际操作的同时进行风险分析和测评,并能初步尝试相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这种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有利于教学、科研以及创新性人才培养。(2)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银行业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了解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如开户、存款、贷款、结算、交换等;运用金融业务风险分析方法进行金融决策,提升金融业务和产品设计等创新能力。(3)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能够更新原有的教学体系,接入新的教学案例和数据资源,侧重模拟实际交易情景,注重在实务操作基础上的风险分析、产品创新等综合能力提升,在较为完善的虚拟仿真模拟教学系统中完成业务实训。

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和设想

(一)工作设想

金融学科培养计划中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一般都是该专业的学位课和必修课,是打造专业基础、培养专业能力重要的核心课程。同时,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金融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证券交易等金融交易。多年来,很多多学科高等院校、财经专业院校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实践条件等方面累积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国外经典理论与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在综合业务训练中应用虚拟仿真模拟银行业务系统的创新教学模式,必将有力推动各高校金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应该依托专门的金融实验中心或者经管学科综合实验室建设,在金融专业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上进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过程,同时进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与控制、金融产品设计与创新等方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练习,掌握现代银行业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为学生进行金融实务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模拟实践环境。商业银行实务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实习中的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建设在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具备突出重要的地位,应该得到所在学院专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学科专业和学院实验中心的积极配合和维护。

(二)工作思路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面向金融业发展的电子化、工程化,集开发、研究、实验、培训为一体的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项目,是金融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教学探索。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开发设计的金融教学系统,构建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的案例库、数据资料、研究报告、文献资料,通过与原有教学系统对接,在模拟的银行实际运作环境中完成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交易,实现高等院校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或经济类相关专业进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的教学用途。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管理业务的模拟交易,以最新的银行业务规范,完全按商业银行实务流程要求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和风险分析。在教学模拟系统中实时模拟仿真银行业务,依据给出的银行实务案例,学生通过对本系统对业务进行模拟操作,系统给出考评得分。通过这一虚拟仿真系统的运行,学生可以全面熟悉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将银行理论知识应用到银行实际业务中,充分达到理论结合实际、对实务知识进行实践性学习的实践教学目标。

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重点和难点

(一)依托专业实验中心建设,打好前期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项目一般要依托经管类或者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这种实验中心建设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里有比较长的建设历史,在建设过程中很多中心获得过省市、教育部和国家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的资助。同时需要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并得到金融系所和跨专业实验中心的积极建设和维护。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各项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适用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实践教学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看,需要明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平台,建立课程教学梯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的规划建设以及实验课程管理建设的综合管理体系。课程管理统一规范,包括实验实习教学计划、实验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流程管理、实验实习结果评价等系列环节。在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运行下,推动金融教学和研究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效果显著,也为其他相关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借鉴。

(二)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团队,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的教学团队需要教师具有较强专业教学能力,团队成员所承担的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有的教学平台要求团队负责人和主要成员需要具备一些专业资质,如CPA(中国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从而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能力。商业银行教学课程中都设置相关的实习、实验或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师资团队更要充分锻炼实践教学能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团队在学生中扩大影响力,逐渐成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教学骨干,并随着平台建设的开展,开设多个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块,满足学生们多方面的需求。

(三)建设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实施的基础和硬件条件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需要依托在经管学院的金融实验中心或者综合实验室,经管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打造,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平台。一般需要在高等院校高速光纤网基础上建立中心局域网,所有计算机均可通过千兆光纤共享Internet、CERnet上的各种资源。通常综合实验室或者金融实验中心会为诸如银行、证券、期货、外汇模拟系统等这样的模拟教学软件配置专用服务器,通过中心的局域网实现了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中心同时需要配备资源数据库和专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常用软硬件系统,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和教学课件以及相关参考文献等,对于探究性、研究性实验或开放性实验项目可能还需要专业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所以这种实验中心一般需要与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等联网进行信息和数据检索。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需要在此软硬件基础上运行。

五、商业银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内容及投入经费

(1)构建《商业银行实务》《商业银行实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所需的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电子教学资源,需要投入图书资料、文献数据、研究报告、数据资料等购买费用、下载费用等以及相关资料发生的印刷邮寄费。(2)购置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的模拟软件和交易终端,并能进行交易结果显示。如采购商业银行岗位技能实习平台软件、信贷实验室教学软件等,同时购置相应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做终端,以及投影仪及幕布做显示等。(3)教学团队应该参加金融学科和商业银行方向模拟教学相关会议和培训,需要投入差旅及调研费用。(4)建设《商业银行实务》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实习所需要的模拟操作平台和模拟商业银行实际交易环境,按照柜员分工实操的需要,能完成模拟银行业务情景下的专业实训。一般需要购置打印输出设备、点验钞机等相关硬件,同时需要购置专用工具有练功券、各类空白凭证、印章(盒)等。(5)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完成包括教学课件、参考文献、影音资料、教学案例、数据报告等,在实务课程、课程实训、相关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涉及需要委托外部机构将项目建设的信息资源接入仿真教学平台,支付相关劳务费用等。(6)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参加金融机构进行实习实践实训,同时指导撰写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补充实践教学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库;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撰写发表相关教学、科研论文。投入经费包括交通费,学生劳务的补助支出,金融机构相关人员(校外)的劳务费、咨询费等;相关图书资料、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论文版面等相关支出。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