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索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索

摘要: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发展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深度结合,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践探究创新发展路径,即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注重学生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创业;大学生;创新指导;实践路径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互联网改进传统产业使得中国经济进一步升华和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产物。目前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引导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相较于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于此,高校应抓住时代机遇,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与实践。

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1机遇

第一,“互联网+”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转型,而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自然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新机会。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组织就业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走入社会的机会。第二,"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模式融入到教育领域,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受到了颠覆。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学校可以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引导,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第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市场。当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就业创业中实现自主创新,是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应立足市场需要,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融合,凸显市场导向作用,让学生的就业创业融入到市场环境中来[1]。

1.2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创业经验少,且对于“互联网+”环境适应不良,例如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无法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缺少战略眼光,对机会、挑战、优势、劣势分析不清;高校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延续传统模式,课程内容单一,与专业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实践平台难以发挥优势;校企合作模式不合理,双方针在“互联网+”平台上难以形成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

2“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路径

2.1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水平。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来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学生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难以获得系统针对的就业创业指导,导致学生在走上社会后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不得不面对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针对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完善就业创业课程,搭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第一,建立并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素养的基本前提。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调整课程教学形式,充实课程内容,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例如对于大一新生重点开展基础教学,进行普遍性教育,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对就业创业形成初步认识;针对大二学生则可以侧重就业创业知识教育、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应通过“互联网+”平台设计就业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模拟就业创业,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第二,针对学生就业创业需要,搭建“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在为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基地方面获得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高校一方面要通过物质投入,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或相关设施设备,形成就业创业模拟平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还应加强项目引导,利用线上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班、创客中心等,并通过项目运行开展各种线上创业比赛、训练、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就业创业信息十分庞杂,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针对此,高校应不断优化平台设计,加强对大学生基本就业创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同时为学生提供定制式服务,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效果[2]。第三,培育专业教师团队,促使其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创业。依托"互联网+"模式,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服务,例如与企业进行线上交流、参与校招宣讲、获得就业职前服务等等。为保证这些服务的实效性,高校还应积极建立"双师型"指导团队。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丰富其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配合网络会议指导、引入企业家资源、建立专业导师库,充实教师资源。这样高校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提升“互联网+”就业创业知道效果[3]。

2.2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应深入研究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方向,调整校企合作的方向,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拓宽空间。首先,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转变人才培养思维模式,探索校企协同实践路径。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而优质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互联网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促使企业转型创新的重要资源;同时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时代的适应能力,需要得到企业的有力支持。基于此,校企双方应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为达成双赢的目标共同努力。在合作中,校企双方最主要的是转变思维,高校应主动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合理调整专业课程,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并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企业则明确用人方向,依托"互联网+"平台探索校企联合招生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其次,基于校企合作需要,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中,高校应与企业积极合作,从多层面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例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积极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水平;同时在与企业合作中,还应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增加学生就业创业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上利用交互授课模式进行讲授,结合各种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互联网+"线上课程,借助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模拟企业环境,提高线上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再次,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化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基于共享原则搭建实训场所,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常态化共治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彼此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生育人实践基地和创业中心,并在资金投入、导师配置、学分管理和学业认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最后,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高校应同企业合作,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人、财、物信息的有效交流,同时完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发挥企业在人才就业创业指导中的优势,加深院校企合作的内涵。

2.3注重学生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要想顺利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创业,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用“互联网+”的发展平台,提高就业创业水平。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的转型会对人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应对压力所必需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经验少,无法从容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甚至在挫折中自暴自弃。针对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逆商,让其获得就业创业事业成功的基石[4]。其次,着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就业创业不是碰运气,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在就业创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空间。在教育直到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互联网+"环境下就业创业的现状,了解自己所选取的行业涉及到哪些的专业,还要认真分析"互联网+"市场环境中的所需信息,清醒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专业上进行弥补。这样才能有效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让自己在就业创业方面更加从容。再次,搭建“互联网+就业创业”指导平台,引导大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的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时展机遇。为辅助学生参与实践,高校应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理论知识+模拟实践+实地实战”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通过互联网促进信息的交换、交流和共享,为积累就业创业实践经验,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基地,提供场地、设施、师资、孵化等帮助,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此外,高校还应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组织话题讨论,让学生在经验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第四,加强学生团队建设,指导学生自主就业创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团队的培养。就业创业团队是指由具有互补性技能,为获得创新创业事业成功而成立的共同承担责任的群体。高校应加强指导,利用“互联网+”平台,密切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利用项目激发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彼此的互补性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能够为学生创业打造团队的雏形[5]。最后,深入政策解读,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在“互联网+”发展计划的推动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各种政策要求,高校应深入分析政策,明确政策指导,并利用政策优势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就业创业成功。

3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就业创业的生力军,依托"互联网+"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校应深入分析研究,给出相关对策。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也可以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燕芳.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21):197-198.

[2]狄远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0(21):128-130.

[3]吴慧丹.“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20(20):112-113.

[4]李燕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校创业就业指导平台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0,39(09):143-147.

[5]蒲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J].现代交际,2019(20):183+182.

作者:张 莉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