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规划设计范例

城建规划设计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为更好地贯彻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在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方面,要求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实现城区排水系统优化,降低路面径流水污染,提高雨洪水的控制效果,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由于传统城区路面多不具备透水性,再加上排水管线布局不合理,城区水涝现象多发,而且水资源利用率也低。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坚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制订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优化选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1生态城区及海绵城市概述

1.1绿色生态城区

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建筑节能降耗水平显著提升,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得以改善,而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绿色环保的理念也得以贯彻,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当然,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仍有较大不足,建筑资源配置仍不甚合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也面临较大阻力。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既要重视城市空间布局,又要注重于绿色建筑的普及,提高城市建设资源利用率,促进城市生态更好优化。

1.2海绵城市

为优化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备雨水资源的调蓄、利用以及净化等功效,也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促进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有效限制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性作用,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市发展。传统城区雨水排水系统是由管道、泵站、罐区等构成,虽用作雨水的收集与排放,但仍有问题存在,对排水管线的布局及建设有较高要求,而且雨水直排所带来的水体和土壤污染问题也存在。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逐步地完善雨水排水系统,提高其对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发挥雨水净化和存蓄等功能,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2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分析

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要求下,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可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更大限度避免地表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危害,促进城市环境效益提升。而经调查研究,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表现为:首先,伴随城市发展,占地规模增大,雨水径流量及其峰值也有显著增长,如遇暴雨天气,会因排水能力不足,而造成城区内涝问题发生;其次,由于雨水有较强的冲刷作用,会将空气、建筑、地面等中的有害物质在地表径流中积聚起来,最终汇流进城市排水系统,但若雨水直排,还会带来水源的污染问题,对土质也有较大危害,对城市水环境有破坏作用;最后,由于传统城市地面的铺装,多采用不透水的下垫层结构,难以对雨水形成有效的保蓄和吸收,同时也使地面水分蒸发受阻,会使地面空气严重缺失水分,导致发生干岛效应,不利于城市生态的保护。经分析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可知,现如今在城市规划方面,未能做到水资源有效利用,城区内涝、水污染、干岛效应等问题存在,极大限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不利于海绵城市的有效落实。为此要贯彻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促进水资源开发及保护力度提升,完善城区排水系统,提高雨洪水控制效果。

3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的开发,应尽量降低对环境影响,坚持生态优化与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有着科学的城市规划,统筹海绵城市建设各方面。积极地开发与应用绿色雨水设施,要使海绵城市更具雨洪水的自我渗透、净化以及积蓄的能力,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实现城市生态的有效保护。对于雨水径流量的控制模式是分散式的源头控制,而且该技术还有较好的环境污染控制效果,最终实现海绵城市自然水的有效循环。该雨水控制机制在实际应用中能邻近源头控制效果,并区分雨水管理、弃置区等功能。在绿色生态城市开发中,绿色雨水设施在增进城市环境和谐关系方面有重要应用,有助于城市水环境的健康,既符合海绵城市开发要求,又有助于水资源的循环控制,较大程度地提高海绵城市环境效益。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如下。

3.1生物滞留技术

由于生物基质具有较好的过滤及吸附效果,生物滞留技术主要用于径流雨水的污染及流量控制。雨水在流经基质时,会滞留其间,并缓慢地渗入地下,不仅能减小雨水径流,还能对径流污染有控制效果。在城市环境中,生物滞留技术有着多种应用形式,常见的有绿化缓冲带、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等,可用于公园、广场、道路两侧等环境。以市政道路为例,其两侧多设置生物滞留绿地,并预留排水孔洞或者道牙等,可使路面雨水径流至滞留绿地内。为保证雨水滞留处理效果,道路排水口直接进生物滞留池,并在高度设置上要在道路与滞留池中间范围。滞留池通常为多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砂砾层、土层及植被层,并且有100~300mm的下凹深度,还要设置必备的进水及溢流所需构造。除此之外,还要有效考察道路走向、地质及绿化条件等,并作为道路绿化带的设置重要依据,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原绿化区域,用作雨水生物滞留绿地。海绵城市的降水在经历多重滞留及消减作用下,最终会通过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流入生态湿地,需合理规划该生态湿地的面积,科学地考量城市区域降水量及管道汇水面积,确保生态湿地设置合理性。

3.2透水性铺装技术

为提高铺设材料的透水效率,多采用透水性铺装技术,一般会在材料铺设时预留一定的间隙,缝隙有着更高的透水量,有助于降低雨水径流的峰值。透水铺装方式具体如下。(1)采用缝隙透水的铺装方式,通过设置充足的路面砖间隙,并在间隙填充料的选择多以陶粒、草皮或碎石子等,该透水铺装方式所用的砖材通常透水性能较差,其雨水渗透效果主要依靠路面砖间隙,在城市环境中应用较多的为植草砖铺装,多见于停车场、公园等。(2)自透水铺装方式,其结构较为完整,不存在铺装耗材间隙,路面透水效果取决于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能,能够达到雨水渗透标准。在使用中,降水将经由透水材料进入路面基层,同时也有较好透气性,有助于土壤生态的维护,较为常用材料如透水混凝土。(3)复合型的铺装方式,有效结合了上述2种透水铺装方式,也实现了优势互补,这类新型透水砖材既有着较高的自身透水性,而且可用于缝隙透水铺装,在双重透水作用下,对于地表径流峰值的控制效果更佳,优势也更为明显。然而,上述3类透水铺装方式在路面整体结构基本相同,具有透水面层、垫层、基层以及找平层等结构,构成完整的路面透水系统。在其最底层,还应设置排水盲管,其具有半透水的特性,主要用于雨水管网的连通通道,这样透水路面系统整体构成全透水结构。而若盲管并没有铺设,该路面下层也就无法有效排水,会产生雨水积聚效果,影响雨水径流的控制作用。

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4.1扩大绿色建筑规模

不同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绿色建筑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关键,由于城区建筑用地的50%以上均为居住及公共建筑,通过加大绿色建筑建设力度,不断地扩大绿色建筑规模,能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并且所用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特点,还能优化城区环境,可视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4.2海绵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发展中,海绵城市将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大趋势,充分融合绿色、生态的城建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对城市用地予以科学规划,涉及到居住、绿化、工业、道路等基本用地。为更好地优化海绵城市规划及设计,需做好以下内容。

4.2.1海绵城市规划流程

首先,应重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考察及评估,详细地了解其地形、地质、植被等情况,为海绵城市规划奠定基础;其次,考虑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主要针对雨水排水,也要对该问题展开调查,并以此优化排水设施及技术的选择;再次,要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同地域特点适应性,在充分了解排水设施适用性的基础上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最后是规划指标的正确选取,这也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较为重要的是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代表城市对地表雨水及污水的排放效果,具体来说指的是城市范围内雨水滞留及调蓄总量比重,通常统计周期为年度。对于该指标,应依据城市区域内的经济、自然等条件合理的判定,并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明确后,还要依据不同排水设施工程予以细化,更好地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4.2.2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既要明确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如地质、经济、环境等),又要以海绵城市的规划内容及建设方向为出发点,制订合理的建设措施。通常来说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并不包括城市湿地及水体,而对于道路、广场等有着较大占地的基础设施所用铺装材料要具备透水性,常用的有多孔沥青材料、透水砖材等。还要依照城市道路设计内容,合理地规划滞留池、下凹绿地等。要加强雨水重复利用,通过充分利用景观水体,发挥其雨水调蓄功能,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同时,还作为浇洒水源使用。若设施条件许可,所调蓄的雨水还能用作厕所冲洗、建筑用水等。必要时,还可采取雨水净化措施,更好地开发雨水调蓄功能,此外,生态驳岸的建设也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举措。

4.2.3配套基础设施与技术

为更好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还应结合绿色、生态的规划要求,还要重视基础设施与技术的配套工作。(1)对于屋面雨水的收集与存储,应配置相应的装置,实现雨水再利用,如绿化、路面浇洒等;(2)高透水性地面材料的应用,较为典型的是透水沥青路面,在防滑、排水等方面效果较好,还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且其材料源自废渣回收,经济和环境效益较为显著;(3)雨水调蓄池的建设,可实现雨水的汇集存储及再利用,对于存在较大污染的,还可使其流经市政污水处理装置,避免环境污染。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已成为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建设标准,而海绵城市正是未来城市建设主要趋势。当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确保其规划设计合理性,充分掌握城区地质、经济、环境等因素,合理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制订详尽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并完成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配套工作,更好地提升雨洪水控制能力,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79–97.

[2]李杰,吴华洋.海绵城市建设在绿色生态居民区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41,49.

[3]刘广忠,林旭.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8(39):122–123.

[4]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31(6):16–20.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国土空间设计;城市改造;城市规划

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技术日益成熟、方法日益完善,为城市改造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优化了现有城市的布局。但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的手段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只有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才能满足时代要求,保证自身水平。

1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城市都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改造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可以保证城市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也可以做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提前规划工作项目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改造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举措,帮助减少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污染现象。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也能做到提高城市改造的效率,通过对空间规划使用帮助提升城市改造计划的设计,提升计划的科学性,为改造工程的实际施工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提高改造速度和质量。当前我国城市人口较多,城市结构也日趋复杂,进行城市改造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优化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重大,因此其实施方法必须得到足够的优化,进而促进城市改造水平的提升。

2国土空间规划质量提升的方法

2.1重视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中比较主要的工作项目,想要提升国土空间规划质量,就要做好区域规划工作。首先,要做好各个区域的状况调查,结合区域的实际发展需求分配进行区域规划。例如,在对山东省某市进行区域规划时,相关工作人员就要保证明确市、县、区等不同等级区域的不同发展需求,对区域规划计划进行分层设计,保证不同等级区域的发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其次,在进行区域规划时,也要充分考虑城市改造实际进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细节问题,保证区域规划满足城市改造的实际环境条件。在进行区域规划时,相关人员需要考虑到城市环境的复杂程度,对城市中各个设施的改造要求有所了解,脚踏实地地设计区域规划方案。最后,也要注意做好对区域规划的审核工作,有关人员要定期将区域规划设计相关文件上交审核,保证区域规划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领导层,进一步保证区域规划的科学性。要重视区域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中的重要性,为城市改造工程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空间规划基础。

2.2做好顶层设计

相关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的最高要求,并在此要求下保证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从大局上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的质量。有关部门要坚持“普适性”原则,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保障规划方案能够满足多种需求,尽可能扩大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可应用面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改造工程中的指导性作用。有关部门也要做好规划过程中各个项目主次关系的安排与协调,例如,如果在规划过程中发现该城市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就要把国土空间规划中改善环境的工作项目作为主要工作项目,适当加强该项目的工作和管理强度。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进行范围,做好不同工作项目的范围划分,尽可能避免部分范围职权交叉的同时部分范围无人负责的情况,保证国土空间划分工作的高效性。顶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框架作用,是该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上层保障,因此,顶层设计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保证环境优先

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证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共同和谐发展,因此,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要保证环保理念在各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中都能得到体现。首先,要做好土地划分,在规划过程中明确区别有害土地和无害土地;尤其对城市改造用地要重点进行检查,避免土地问题影响尘世居民的正常生活。其次,要做到节约资源,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考虑到城市各个区域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在保证城市改造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设计出所需资源较少的空间规划方案,进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重视生态地区的规划,在进行城市改造空间规划时要尽可能在城市中设计更多的生态绿化空间,以完善城市的生态网络,打造全新的生态布局。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命题,也是城市改造工程无法避免的问题,对此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提高城市的清洁度,为居民提供更加良好的城市环境。

3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下城市改造的方法

3.1建立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

要想提高城市改造的水平,首先要做到建立起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保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和城市改造进程能够得到必要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做好管理层级的划分,对于不同层级地区的城市改造工作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做好管理侧重点的区分。例如,在管理市级地区的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工作时,就要更注重工作进行的整体性,保证市级地区内部多个区域的改造工作可以得到统筹,强化工作整体的稳定性。其次,要做好体系内部管理职能的划分,要为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过程中的编制、审核、施工等多方面工作都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不同工作项目的管理进行区分,保证满足不同工作的管理要求。最后,要充分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例如,互联网、大数据等,丰富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手段。

3.2顶层设计多规融合

上文提到,顶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工程改造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上层作用,因此,要想加强国土空间设计规划下的城市改造质量,就要对顶层设计方法做一定创新,采用“多规融合”的方式,提高顶层设计水平,促进顶层设计的发展水平提升,进而促进城市改造质量的提升。多规融合是指将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的规定和需求融入城市改造的顶层设计中,保证顶层设计的全面性。有关部门在进行多规融合时,要处理好这三方的关系,保证顶层设计中同时包含三方面内容,保证顶层设计的平衡性。同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也要加强国土库建信息化建设,在上层为城市改造的信息数据交流传达提供稳定的平台,促进城市改造效率的和质量的提升。

3.3制定城市改造指标

城市改造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因此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首先要设置好城市改造的指标,帮助城市改造工程宏观调控的实现。首先,在设置城市改造指标时要以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为基础,根据国家要求预估城市改造工程的上限,在上限内进行指标的确定。其次,要明确当前的城市土地使用情况,根据不同区域土地基础设施、建筑的数量等条件判断城市改造的难度,将改造指标制定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最后,要做好各类用地指标的分别设计,保证指标要求符合该类用地的发展特点,例如,在进行城市工业用地的改造时,就要考虑城市的工业化程度,对于工业程度较强的工业用地则要对其实施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改造,避免过快改造影响城市工业的发展进程。

3.4促进城市改造开放化

在传统的城市改造工程中,工程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此基础上城市改造工程能够时刻保证稳定性,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需要进行城市改造工程的开放化,将企业、组织、个人等力量都引入到工程中,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改造工程体系。例如,城市改造工程可以适当扩大融资渠道,并采用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在丰富资金种类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各界对城市改造的诉求,使城市改造工程更加贴近实际。只有城市改造实现开放化,城市建设的水平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土规划和城市改造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的手段,从顶层设计、指标制定、管理体系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国土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水平,强化城市建设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工作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施水平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孔庆灿.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路径探讨[J].美与时代,2021,06:46-47.

[2]孙冬玲.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路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03:87-88+90.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城市改造路径

0导言

国土的空间规划主要是将城市资源加以整合,综合进行保护和利用,以战略性部署,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当前,我国在土地空间规划方面倾向于城市空间以及生态本底。国土的空间规划应从互动、协调型空间的打造为主,逐渐对破损的生态加以修复,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城市空间的改造,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

1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不同区域的功能和布局,要按照区域发展的理论进行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比如,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划等都是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区域规划要能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约束作用,在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指标来实施,同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方案。但是,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时效性不强,导致很多指标在落实的时候无从下手,没有参考价值;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指标也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逐级落实,进行任务分解,这样能充分保障我国农业生产需要的基本农田和基本建设的用地管控得到落实。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弹性不足,尤其是一些无法预计的线性工程或者独立选址的项目还不能做到很好的处理,同时地方决策也对国土空间规划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城乡规划方面,通过规划能避免土地资源浪费,让国土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也让城乡空间布局更加科学有序。但是,在实际的空间规划中存在重视城市规划、忽视农村规划的情况,在规划过程中以人口规模作为规划的参考,导致一些国土空间规划不合理,导致规划管理无序。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城市改造

2.1加速多规融合开展顶层设计

在国土空间的整体规划过程,应把握“权限收放”,加大其顶层的设计,集中空间管理分基本权限,同时制定统一的管控标准,各个管理部门应将各个管理要素逐层下放,按照职责分别管控。将“城镇”“农业”和“生态”三个区域,“城建底线”“农田控线”以及“生态红线”综合考虑在其中,展开空间规划,制定出量化绩效指标。建设国土空间信息化数据平台,确保规划指标可以顺利传达。

2.2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

国家要制定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同时对于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不同的部门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在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程序中,要加强编制、修改、审批和监督等职能。建立完善层级管理体系,建立国家到县级的空间规划管理层级规划,尤其是要强化国家和省级国土规划管理部门的管控能力,要求市级和县级对于上级的约束指标进行严格的贯彻落实。同时,根据当地区域发展的特色,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指标,满足当地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另外,要建立国家信息处理平台。利用现在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各种自然资源和测绘地形数据进行搜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对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化和现代化。

2.3明确国土规划利用的规划指标方面

在国土规划应用的规划指标方面,需要采取分级发展与资源方面的配置。土地资源的利用计划需要按照国家宏观的规划、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控制作为基础,制定各类约束与预期的目标。主要包含耕地、农田和土地开发以及新增建设和复垦等生产指标,利用从国家到地方进行逐层的分解,分别选取管控形式,并通过使用土地年度计划和转用,以及报批等方式,将实际方案落实到各个地块之上,并进行全面的管理与土地控制开发。

2.4重视区域规划

在空间规划环节,应把握城市内需,结合发展不同阶段,各个区域要求,并以此为导向,制定出城市发展主要目标。明确内部优势,调整空间开发方式和布局,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实力。积极统筹周边资源,和各个要素之间有效对接。如广东省在国土规划过程中制定增设城区发展规划,将设计任务加以分解,形成市、县、区三方联动的协调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环节的准确对接。将新增城区的编制方案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制定、调整、提交。各个阶段由市级工作组为主导,积极组织各级机构审查提交材料,之后建设信息化平台,及时将工作进度以及要求加以审核,形成上下联动、及时反馈的工作局面,保证各项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2.5城市改造工作程序应由过去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在过去,城市的改造大多依靠国家拨款,当前的城市改造已经转变为通过融合外资、全社会共同支持的建设体系,出现了政府、合作组织、单位、私人以及开发企业共同参与城市改造的新局面,使得城市改造不再单单是某一方的任务和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横向联系的开放体系。换句话说,城市改造规划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是由多方面共同参与制定的,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战略技术以及专家的相关建议,然后通过分析外部环境的各类信息,以合理的接受能力作为基础,制定出最为现实、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城市改造方案,保证改造方案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发展性。

3结束语

总之,国土空间规划主要的内容较为复杂,城市规划为顶层设计内容,需要制定总体的土地利用计划,将“多规融合”作为城市空间改造的切入点,探索出全新的空间编制规划方法。统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加速产业的均衡发展。根据人口聚集特点,合理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坚守生态控线,科学改造城市空间,保证土地规划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促使我国整个城市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衍毓,陈美景.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11-21.

[2]袁茜玲.浅析当代城市改造中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16(10):123-124.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规划;重要性

1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

所谓建筑规划设计,主要是指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建筑设计者利用城市有限的场地,依据各种规范、法律、规程等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从而实现一个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在这个设计中,需要考虑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交通环境等,通过各种环境的结合,展现建筑规划的格局、建筑规划的布局,以此达到城市经营管理者的建设发展需要。而从狭义上讲,则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区域进行建筑群体的整体设计,设计需要考虑区域内人群的生活习惯、交通出行、排水与供电等需要,以及开发经营者的经济利用性等因素。由此可知,建筑规划设计是一个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理论。而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由此设计者们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发展范围,从而运用专业的设计技能来实现城市发展的目的。

2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2.1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从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中发现,建筑规划设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目的是引导进行建筑设计,科学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者当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运用建筑规划设计时,则必须利用现代城市的规划发展语言进行系统性的调整,以此体现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从而合理、有效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融合。例如建筑物的造型,需要与当地的历史环境相融合,既要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元素,又要通过特有的造型,来呈现城市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特色,由此既能尽显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又可以有效避免因内容局限而失去城市自身独有的元素,这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2建筑规划设计的场地需要受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一个项目建设用地位置确定后,只有结合城市规划设计要求,才能综合考虑确定工程的类型,进而实现开发商建设的目的。由此可见,建设方要想体现自身建筑的经济效益,也为使后期自身发展应用时不至于失去投资的目标和方向,则要综合考虑其所在位置的城市规划发展的总体要求,从而才能确定其在规划地上的建设需要。所以,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是业主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建筑物周围环境是否能够符合城市规划的需要,进而才能确定建筑规划设计的设计方案。故此,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也就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城市发展与业主开发的共同利益,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设计者在获得业主的设计方案后,必须与当地的规划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而实现设计与规划的合理结合,做出一份合格的建筑设计图纸。

2.3建筑规划设计的规格受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人士都清楚,在进行项目立项时,必须考虑当地地区的城乡规划发展要求,而这些要求从某些方面限制了项目的规格,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项目的很多功能发挥。如在建筑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项目的层高、容积率、交通状况、绿化覆盖率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限制了建筑的规格设计,因此业主和设计人员进行方案确定时,必须对此进行相应的考虑,才能保障建筑项目能够顺利通过审批。由此可知,建筑规划设计的规格也受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这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3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城市特色发展

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特色,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环境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达到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完成建筑规划设计,从而适应城市和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以此从本质上摆脱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多元化的内容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由此通过将特色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来真正达到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例如对于江南的水乡城市,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中的“水”因素,利用水来完善建筑设计,通过水展现建筑的独特风格,通过建筑体现水在城市中的特色。

3.2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应用

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所使用的场地要求,既要在全面保证经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完成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又要从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要求中,达到对场地的合理利用。如在进行小区群体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小区的容积率、绿地覆盖率等因素,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效果,如果掌握不好这些因素,不仅不能与城市的规划设计相协调,也会给业主开发项目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使其失去开发的价值。所以在进行建筑规划整体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布局,以此有效地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一项城市建设的主要条件,而建筑则是这个城市建设的基础,要想有效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做好建筑规划设计工作,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喻婷.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住宅与房地产,2019(9):85.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5

1.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设置、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的,在设计时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促进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的设计必须以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更要接受和延续城市现有的历史景观,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级,促进城市的发展。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6

GIS技术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引起规划领域的新时代,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愈显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基于此,从GIS技术的内涵分析,介绍GIS在规划设计中的优势,利用GIS技术更系统、更全面的把握城市的空间要素,建设美丽的城市空间环境。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与设计;GIS;城市化

随着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我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因此,对城市进行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GIS技术的运用可以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严谨。

一、城市规划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全社会带来一场转折性的信息革命,其影响范围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同样也影响到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信息技术通过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等技术更好地服务城市规划,改变了城市规划的运作方式,加快了城市规划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反馈,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空间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等的提出以及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愈加繁重。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规划相关专业工作者们正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更完整、更准确地获取城市及其周边空间环境动态特征的有效措施。

二、GIS技术以及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优势

(一)GIS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决策与支持功能的地理学研究技术。GIS的原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和数据库对地理空间的信息进行描述、采集及整理,把地球表面的空间事物的位置及其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门集合了地理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高新技术。在传统的“3S”技术中,相对RS与GPS,GIS的突出性在于分析和数据的可视化。GIS的显著特征表现在它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多种复杂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并能够实时对信息加以分析,再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的地理分析方法,生成与设计相关的信息。也正是凭借独特的优势,GIS逐渐应用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二)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GIS是一种综合技术,由多种信息技术、计算和分析方法组合形成,为各种地理相关领域的应用服务。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发展,GIS也参与其中,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应用也很广泛,主要在城市规划、规划管理等相关领域。

1、地图处理——改善地图制作。城市规划的日常业务几乎每天和地图打交道,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传统之徒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相比纸质版的地图,屏幕显示器能够更好地显示地图的利用率,不同地块之间的组合、移动、缩放变得更加灵活;GIS技术使得地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等,这或许是规划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使用GIS技术进行操作的最频繁的途径。当然,毫无疑问,现在我们熟悉的CAD系统在制图方面也有很多优势,特别是设计图的输入、编辑,反映设计意图、符合工程要求方面有优势,更有效地查询、检索。经多年实践检验,基于查询、分析,以及数据库系统而带来的地图处理能力,GIS特殊优势难以替代。

2、协助日常管理——快速、广泛地获取信息。在城市规划日常管理业务中,城市规划编制城管管理、建设申请与审批过程的记录,日常管理信息流转,GIS的作用已被普遍接受,主要体现在数据管理、地图处理、空间查询,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比较稳定的管理机构,依靠GIS技术平台,计算机和日常管理业务几乎是形影不离。除此之外,GIS技术还可运用在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再如,道路交通、电力、燃气、以及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分布遍及到各个角落,管道的工程设计以及日后的维护抢修均可以借助GIS技术来辅助完成,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3、分析、决策和支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决策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可能复杂,也可能简单。例如,一个新学校的选址,和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学校的服务半径有关,简单分析后就可判定大致位置,这是比较简单的决策,可借助GIS来完成。又如,某大城市内有若干老工业区需要改造,是引进类似的加工工业,还是变成新型产业区,或者改为住宅区,就要做多项分析,属于比较复杂的决策,GIS也可在其中发挥作用。目前,简单分析、决策支持在规划编制过程,以及日常的规划管理中发挥着作用。城市规划空间设计是GIS的主要应用领域,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城市空间环境在设计过程加以辅助,也可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效控制城市的建设,从而影响城市设计。

4、公众参与——便于和公众、非专业人员沟通。在全民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各种规划的内容,同时可以查询到与之相关的坐标、地图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规划方案提出看法,甚至可以用简易的图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西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行为比国内更普遍,很多西方规划者普遍认为GIS是可以作为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也有部分地区已经把GIS用于公众参与规划的全过程。相比西方,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还落实的不够完全,但是相邻专业之间、不同机构之间共享数据、交流观点、相互协作、推进规划,GIS会有很大潜力。因此,GIS是有利于多方专业人员参与规划,提高规划过程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渠道的重要工具。

三、GIS技术的运用对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启示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应结合城市空间自身发展的特点,从GIS专业技术背景的视角出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空间设计提供服务,更好地建设出美丽的空间环境。

(一)多元技术结合,促进GIS发展

GIS的信息数据是和空间地理要素相关的数据,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操作工具,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对地理空间要素的管理和查询,因此,完善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为城市科学发展提供了详细的参考,其次,把我们日常熟悉的CAD与GIS结合在一起运用,可以把CAD绘制的规划图作为GIS的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对空间要素进行分析,更好地指导规划设计;再有,把GIS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加以结合,发展三维GIS的仿真功能,便于为城市规划空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用GIS提高建设效率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单位都应建立GIS系统,实现电子政务和商业管理,使政府、城市规划设计者、城市建设管理部门都可以围绕GIS所涉及的部分加以补充,实现有效数据多方共享的效果,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公众在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GIS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既能落实公众参与规划和决策的全过程,也给市民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服务。如此,通过GIS将各集团联成一体,可以避免缺乏信息交流所造成的管理失误。GIS信息系统的建立,把政府、规划工作者、企业以及公众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协调多方利益的矛盾,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好地空间,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空间设计的科学性。

四、结语

城市规划和GIS相互影响、相互促进。GIS作为复杂的空间信息系统,不仅能够辨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的属性,而且还能对复杂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潜力巨大,除了自身独立发挥作用,渗透、融入其他计算机系统之中,也是一个趋势。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它,更应该主动使用它,从旁观者、被动适应者,成为应用主导者,从查询、制图,走向决策支持,从而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美好城市。

作者:张欣 冯四清 吴庆松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卫,王继尧,刘照永等.浅谈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0.

[2]刘友欣.浅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而言,因为整体的设计水平以及质量并不是很高,直接的导致了在实际进行运行的过程中依然是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同时也是限制了我国公共空间功能发挥。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提高对地上以及地下空间资源能够有效的利用,使其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整合去实现整体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1轨道交通建筑的一体化公共空间具有的功能分析

1.1可以对建筑单元的空间进行整合

在一体化的建筑公共空间之中,可以更好的去整合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以及周边的建筑空间,也是可以让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关联的整体,这种其中任何的一个局部功能将会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则是,不管是两者之间的整合方式是如何,局部的功能以及整体的功能之间都是需要相互的渗透以及结合,从而可以一同的去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然而其属性上也是直接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样也是直接的表示了需要承担着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功能,使其能够对其弹性要求较大。

1.2关于转换以及缓冲人流的分析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的属性主要是为交通,同时相互之间也是通过交通去实现进行整合的,从而对人流进行汇聚以及输送,这样也是表示出具有着一定的交互性。所以在一些特殊的驱动之下,轨道交通的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复杂的程度也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是直接的刺激了周边的每一个公共空间。在此之外,在公共空间当中,根据其功能的不同也将会汇集不同的人流,所以在空间上是需要能够具有着缓冲人流的一个功能。

1.3关于建筑单元的活力催化分析

要是建筑空间的系统自我独立封闭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情况下,那么便直接的便使功能也是出于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之下,在一体化的建筑空间当中,每一个彼此相熟独立的系统之间也是提高了相互联系的元素,同时在空间结构以及功能上也是相互渗透和复合的,这样也是更加有效的去提高了整体的功能,使其人们自身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都是可以更加的方便。通过采取这种方式人们的相互之间交流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使整个空间的活力将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2.1空间的组织以及布局分析

一是整体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整合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提高每一个建筑单元之间的同化以及功能的渗透,提高城市的复合化以及密集化的程度,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复合的媒介主要是公共空间,同时在功能上夜市需要具有着多重的一个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需求,建筑的空间内部和外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公共空间之中的城市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之后,自然便可以有效的去延伸建筑的功能,使其可以提高周边空间的整体活力,带动两者之间可以互动。二是叠层式。因为土地资源存在着紧缺以及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促进了高层建筑的一定发展,也是提高了城市的复合化以及集约化的程度。然而叠层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公共空间具有着的层叠交互,这样对于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以及提高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也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叠层式的空间组织模式之下,公共空阿金的建筑内部功能分布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对地上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能够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仅能够全面的去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也是能够使其空间的容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拓展,使其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和人口拥挤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城市化进程可以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水平和人生生活质量的提高。

2.2交通的流线组织分析

一是交通流线的立体分层分析。所谓的交通流线立体分层主要是为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空间站会中,分别的对其城市轨道交通以及车流和人流等不同的交通流线进行差异化的组织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其城市之中的层面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层面之中能够设计出差异化的交通方式,之后则是根据其竖向步行交通系统可以将其统一到一起,在能够保证相互的独立性也是能够让每一个系统可以协调的运转。二是交通路线的三维交叠。针对于交通流线的三维交叠而言,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交通流线的组织立体分层,然而原则是相互之间能够彼此独立,之后对其各个空间的系统进行交叉和重叠。通过三维交叠每一层都能够实现水平的转换,并且也是可以在垂直的方向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从而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相互转换,更好的去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

3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每一个城市都是在逐渐的去开展着轨道交通的建设,但是逐渐凸显出来的整体功能不协调以及空间脱节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这样对于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一个作用,并且带动人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凯旋,缑小涛,孙天轶.轨道交通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以杭州地铁一号线乔司站为例[J].建筑技艺,2015,10:112-115.

[2]杨佩云.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J].设计,2015,21:111-113.

[3]李政,王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空间的导向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换乘站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0:56-60+4.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联系与协调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众多的建筑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要保证建筑物之间互不干扰,且整体的建筑效果没有太大问题。这就体现出了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是否可以合理的配合,从而提高整体建筑物的综合效果。

1城市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建筑规划的设计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的文化、未来城市的定位、绿色环保的理念和国家政策的要求等,首先城市在建筑风格上进行抉择时,就可以参照本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来决定建筑的风格。对未来城市的定位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整体的建筑规划中保证未来的居住、教育、交通、适宜居住指数等等,其余的绿色环保和国家城市定位都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总体来说,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必须满足城市当前的发展态势,而且对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帮助。

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建筑设计的直接交付对象就是住户,在建筑设计中要保证交通的便利、教育资源的充足、绿化植被的覆盖率、小区的安全性、建筑物的美观性、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周边建筑物的协调性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到建筑设计中,在设计中既要达到以上的所有要求,而且在城市规划中该建筑物还不能过于特立独行[1]。就是指建筑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还必须要求一定的联系和协调性,这样可以保障在以后的建筑物和现有的建筑物没有互相之间的纠纷,将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体现出来。

3主要联系

在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中随时制约着建筑设计,主要是由于建筑设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和任何的外界没有交集。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由于没有城市规划的制约,常常会出现占地面积超标、绿化植被不达标、建筑设计的高度的空间性影响到了周边其他的建筑物。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标准的不断更新,现在的建设设计单位的方案和图纸都必须经过城市建筑规划的审核通过,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是有利于城市规划设计方向的。建筑行业是一个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行业,很多城市的GDP都是依靠建筑行业带动的。但是城市整体建筑规划设计又是通过建设设计来具体体现的,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将所有的建筑物和已有的建筑物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分类。可能之前由于建筑行业在城市中起到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在整体规划中没有对建设设计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不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地制约,会严重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发展。必须对每一个将要施工建设的建筑设计进行严格的把关,统筹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对该建筑设计做出改进建议,直到该建筑设计的方案满足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开工建设。在设计理念上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又是相辅相成,建筑设计方案既体现了住户的消费理念,也体现着城市的整体建筑理念。每一个建筑设计时,都会参照当地的人文情况、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等等各方面的资料,争取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好建筑,再经过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指导后,相信建筑设计一定是非常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非常吻合的。

4协调工作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协调性的工作关系,其中建筑设计就会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组合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的自然环境、该城市的人文历史等,通过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不断协调使得建筑设计更贴切当地的生活环境,同时建筑物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体现出了该城市的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在当地可以起到的实际效果,要让建筑物的设计符合当地的交通情况、用地面积、周边环境等。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带动起周边很多的附属行业,所以说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合理的进行建设设计,在空间性、外观性、实用性都要保障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且不能违反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求。这就需要城市建筑规划人员多去和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协调,让建筑设计进行改动,保证建筑设计的方案能够满足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战略要求[2]。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时,不能将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设计分离开来进行,两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之间已经建设好的建筑项目不能进行改动,后期的建筑设计必须要之前的建筑物有一定的联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不做改动,这样的建设设计是根本行不动的,不仅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阻碍,而且很可能对以往的建筑物进行一定的损坏。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建筑规划的整体设计,城市规划的整体建筑设计也是要根据现有的和准备建设的建筑项目进行对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所以说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两者要互相协调共同改进,在进行设计方案确定时,还是要以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为第一标准。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共同进步的一个关系,两者都对对方的设计方案有着一定的影响,这样在协调中确定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城市未来建筑规划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力和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婉君.简析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建材与装饰,2017,2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