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研究范例

产品设计研究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1

目的研究极简主义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从极简主义的设计精髓、极简主义风格中的召唤结构以及设计伦理的诉求这3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解读。极简主义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极简主义的广泛应用同产品受众的审美倾向、产品自身的功能要求、现代社会生产环境等因素有直接关联。结论产品设计的发展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向,掌握当代人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诉求,更加贴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极简主义;产品设计;召唤结构;设计伦理

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将产品信息综合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产品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需要,明确产品的核心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准确地确定整个生产系统的布局。时代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师倾向于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极简主义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从以下3个方面来阐述。

1把握极简主义精髓

极简主义的概念最早是在1965年由美学理论家查德•乌海姆[1]提出的,他主张以客观、理智、非叙事性的态度和形式来完成艺术的表达[2]。极简主义要求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最简洁的艺术效果,将线条简化成最基本的类似于圆、方、三角形等的二维样式,色彩方面也提炼成最基本的原色,将空间整合成最简单的二维样式,营造出一种无感情、无渲染、无空间的“纯粹的虚无”的氛围,给受众最本质、纯粹的视知觉体验。删减掉繁琐庞杂的形式与内容,用最简洁的造型语言来传递设计信息[3],是极简主义的精髓。把握极简主义的精髓,需要设计师以简单明朗的产品外观来凸显产品本身的品质与特色,不进行过多的、外在的修饰与添加,还原产品作为实用物本身的特质,拒绝附带其他渲染信息,凸显产品自身的典雅气质。以依云天然矿泉水瓶为例,该水瓶的设计以透明的白色玻璃为主,近似水滴状的瓶体线条、极尽简化的文字标识、明显的logo使该设计极富极简主义风格,这种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十分简约时尚,同时也给人一种纯粹、干净的感觉,表现了依云品牌对矿泉水天然、无污染的品质要求,使品牌理念通过外形就能直接传递给消费者,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设计既迎合了现代人对时尚的追求,又能以简约的包装彰显出产品的高品质。苹果的成功体现了乔布斯极致的极简哲学,其极简主义风格也引发了众多厂商的效仿。苹果的产品不仅注重外形方面,而且对内部系统也十分重视。无疑苹果成功了,产品强烈的视觉效果成功地打动了消费者,凸显出了极简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它打破了工业设计的视觉语言,通过设计的线条和色彩,含蓄地表现出了产品的个性。产品设计的极简主义不仅是用单纯的几何造型、考究的材质,精湛的做工和简约的界面来突出产品的纯粹和精致感,而且还要追求其内在的精神层面,从纯粹的外形设计中反应其内在的精神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不是简单地注重外形设计的减少,而是把握极简主义的设计精髓。

2启迪极简主义的召唤结构

极简主义风格的产品设计在外观上倾向用较少的造型元素来实现产品信息的传递[4],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风格不仅使受众能在较少的视觉元素中不受干扰地接受产品本身,而且还使受众在理解产品外观的同时,能够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能够引发受众自身情感的复杂体验就是召唤结构,它以空白或者不确定的视觉呈现自觉地吸引着受众的关注。引发受众的思考。召唤结构由沃尔夫冈•伊瑟尔[5]提出,他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性能够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真正意义,从而赋予了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它使读者以自身的社会经验、情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将文学作品中的那些不确定或者空白的点通过联想与想象加以完整和补充,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彰显,使读者不自觉地参与了作品的创造,获得了自身对作品的真正感悟。召唤结构的这些特质与极简主义风格的特征不谋而合。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作品通过简单的外型和纯粹的色彩等元素,给受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受众不仅能感受到产品信息,而且还能与产品之间进行精神交流,使受众能用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情感积累去感受产品在精神方面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例如深泽直人设计的产品海报见图2,他是极简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6],他所创立的品牌“±0”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风格。深泽直人设计的产品的形状大多是最基本的几何形状,色调大多是单一色调,然而他的设计作品却能融入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既不突兀又不张扬。在受众眼中,他的作品虽然造型极尽简洁,但是却蕴藏着无限丰富的精神意味,能够引发人们对禅学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就是极简主义风格的召唤结构。产品设计通过简单的设计元素留给受众许多不确定的空白点,留出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和中国国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受众不同,设计产品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也会不同,这使产品本身的艺术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启迪和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极简主义风格的召唤结构体现在设计作品与某个场所或环境的和谐共融上,它能把欣赏作品的观者带进作品当中去,将观者融入到无主题的极简主义艺术作品中,根据观者的不同思想、角度、情绪、文化认识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3抒发极简主义伦理诉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逐渐背离了人们本来的愿望,生存压力带来的精神负荷使人们无暇回望自己的内心。在《新极简主义——新千年的建筑设想》中提到:现在人类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难题就是喧嚣,如果人们想让自己感觉舒适一些,就需要用一种几何秩序来满足自己身体的爱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提炼和发展[7]。设计的作用就是给生活带来便利、美化生活,给人们带来精神与物质上的的双重体验。在设计伦理中,极简主义倡导一种简单、轻松、宁静的生活方式。极简主义风格的产品设计虽然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快捷式生产方式的体现,但是这种便捷和简约的实用物品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还创造了美的空间。它以极易辨识的几何图形和干净的用色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视知觉体验,解除了人们的精神束缚。它是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最鲜明的代表,强调以最适合的形态展现出产品的本质[8]。它不仅代表一个品牌,而且还指向一种自然、简单、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诉求。无印良品的产品设计既简洁大方又朴素典雅,以产品本身的功能为重点,实用范围广,色彩上以素色或材质本身的色彩为主,既亲切又平和,还能够消除视觉上的美感疲劳,回归到最天然的色彩状态[9-10]。遵循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既能缓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审美疲劳,又能引领受众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心灵的喘息与精神的愉悦,回归到人最适宜的生存状态,这也是设计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伦理原则应与产品的实用、经济、审美原则相互结合,产品设计的伦理诉求成为了提升产品设计品味、推动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伦理诉求以一种合理的关系和高尚的境界来协调产品设计和使用需求之间的关系。从宏观领域来说,伦理诉求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各个时期和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微观来看,设计诉求贯穿于每一设计活动的始终,从理念制定、过程实施到结果的检验评估,都离不开伦理诉求。强调极简主义产品设计的伦理诉求,既是对传统的尊重,又能推动产品设计的发展,对把握设计方向、提升设计品味、丰富设计理论大有益处。

4结语

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高科技产品,都会涉及到极简主义风格,它的流行体现了人们在当下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品设计的发展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向,更应掌握当代人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诉求,使现代产品设计更贴近市场需求。

作者:王朝侠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娟燕.产品设计的“后极简主义”特征[J].艺术评论,2015(8):117—119.

[2]黄奕佳.极简主义产品设计研究及内涵探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郭林森,杨明朗.极简主义在日常用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6):127—130

[4]林丁格尔.乌尔姆设计:造物之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王钟陵.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J].复旦学报,2011(6):28—36.

[6]段鹏.无意思为至简返真——基于人“下意识”思维的产品设计探析[J].装饰,2010(2):76—77.

[7]张晓春.新简约主义——新千年的建筑设想[J].时代建筑,2010(2):48.

[8]朱锷.无印良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2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在设计中,人们往往侧重对精神层面文化因素的应用。因此加强文化因素在产品领域的设计应用是我国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必然要求。

1.是我国社会需求结构转变的必然要求。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大类。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主要属于低层次的物质性需求,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主要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性需求。一个国家的社会需求结构与其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不发达时期往往物质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这一时期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价格等物质因素较为关注;而在发达时期则相反,通常精神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消费者对产品物质因素的关注逐渐降低,对非物质因素的关注则不断提高。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出现的波普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众多设计风格就是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在设计领域的体现。我国目前也处于类似的状态: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并于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大众的需求重点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逐渐向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转移,对趣味性、时尚性和艺术性等产品内涵的关注度持续上升。由此可见,加强文化因素在产品领域的设计应用是我国社会需求结构转变的必然要求。

2.是我国制造产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制造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以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文化创意作为“中国创造”的重要手段受到国家和制造行业的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深入应用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此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也开始意识到产品内涵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将竞争重心从产品价格转向产品内涵。文化作为产品内涵设计的核心因素被企业普遍重视,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改善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索产品设计和文化因素各自的特性,并创新性地加以应用,才能塑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产品形象。可见加强文化因素在产品领域的设计应用也是我国制造产业和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因素的设计特性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在整体上依然存在不少共同的特性,就设计应用而言较为重要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性。

认同性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文化影响人类的主要方式之一。认同性是指文化背景相似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也比较一致,其意识、行为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例如西方文化传统讲求独立自主性,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因此西方人普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往往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要位置,从好莱坞的影片中就能体会到这一文化特性;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合群依赖性④,因此中国人普遍具有群体至上的忘我精神,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个人保全整体。文化的认同性是产品设计必须深入研究的特性,它既是筛选具体文化载体、元素等的重要依据,也是增强产品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2.异质性。

异质性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使世界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而异质性则是不同文化相互区分的根本所在,如果某种文化失去异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将逐渐消亡。就产品设计而言,文化的异质性既是塑造产品个性的有效手段,也是避免产品同质化的有力武器。

3.延续性。

延续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文化起源于人类的劳动,每一种文化都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人类每一个阶段的文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前一阶段的文化成果。文化的异质性使不同文化相互独立、彼此区分,而延续性则保证了同种文化的统一性,免于被其他文化完全同化。合理利用这一特性有利于在同一产品当中或系列产品之间塑造出统一的文化气质和产品个性。

4.教化性。

教化性也是文化影响人类的主要途径之一。文化自古就承担着教育、感化等社会功能,所谓“以文教化”就是指对大众品德的教养、性情的陶冶;而现代产品设计除了服务经济之外,也同样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如倡导健康生活、普及科学理念以及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等。文化与设计的结合不仅能充实产品内涵,还能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社会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文化设计特性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的本质属性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能否合理利用这种影响力是设计应用成败的关键。在设计实践中必须结合产品的个体特征,充分利用文化的设计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具体的文化载体、元素、表现形式等,实现产品个性与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合。

1.认同性的设计应用。

文化因素是一个抽象性概念,设计应用的首要环节是将其具象化,即明确具体的文化载体、元素等。文化本身无色无形,没有固定的物化形态,但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加以表现或传播,比如语言、文字等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中常用的文化载体有文字、图案、色彩、造型、材质以及工艺等众多类型,而每一类载体中又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因此首先必须确立合理的筛选依据,才能对文化载体、元素等进行有效的筛选。一般而言,应用于产品设计的文化载体或元素除了必须与功能、材质、设计风格等产品自身特点相符之外,还应该与产品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近,利用文化的认同特性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特定的情感关联,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认同度。如韩国首尔设计工作室tale推出过一套名为“moon-glass”的茶具,其特殊之处在于随着杯中水面高度的变化,杯底会呈现出与月圆月缺十分相似的状态变化。对于汉文化圈的消费者来说,很容易从中体悟出“月有阴晴圆缺”的文化意境和情感氛围,进而认同这一设计。而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来说就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社会内涵,也难以产生认同感。认同性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市场培育,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大众对某一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为相关文化载体或元素在产品中的设计应用创造良好时机。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国内和国际上形成了众多消费热潮,“金镶玉”饰品就是其中之一。“金镶玉”饰品的热销源于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该奖牌采用传统“金镶玉”工艺,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卓越的奖牌设计使“金镶玉”这一原来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在短期内家喻户晓,关注度急剧上升。不少企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设计开发了款式丰富的“金镶玉”饰品,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与丰厚的经济效益。

2.异质性的设计应用。

在设计应用中,文化因素不仅要与产品融于一体,以形成出特定的文化个性,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将其文化个性尽量显性化,以利于提高消费者对其文化内涵的感知度,并进一步建立情感上的关联。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文化的异质特性将特定文化的“非强制性影响力”转嫁给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品质魅力。如台北故宫博物馆与阿莱西公司合作推出的清宫家族系列玩偶家居小产品,虽然材质、功能与其他类似产品并无不同,却因为加入了清朝宫廷文化元素而流露出了浓厚的东方民族风情,显得个性十足、“萌”态可掬,备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

3.延续性的设计应用。

文化的延续性保证了同一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和相容性。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替换、变异、象征、隐喻等手段文化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性编排,利用文化的延续性形成特定的文脉,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迈克尔•格雷夫斯就善于利用西方传统建筑元素赋予产品奇特的人文内涵,如“城堡”梳妆台、“茶与咖啡的建筑”杯具、“壁炉”台钟等,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

4.教化性的设计应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又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此,不少设计师、学者提出了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等设计理念,试图通过产品设计引导大众形成科学、健康、节制的生活习惯,但收效甚微。如果将这些设计理念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利用其教化性增强社会功能,就能明显改善应用效果。比如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的消费欲望极度膨胀,强行推广绿色环保、低碳无害等理念并不能取得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相关产品也难以得到市场认可。但事实上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设计理念与我国“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传统哲学思想有颇多相似之处,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如果将传统文化引入相应的产品中,就能够在无形之中强化其社会功能。

四、结语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3

关键词:旅游衍生产品;旅游资源;设计事理学;平台化设计

引言

当下中国各种旅游目的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显现消费构成不均衡的问题,旅游衍生产品带来的营收仅占旅游收入中的15%~20%,而在发达国家占比普遍达到40%~60%[1]。目前市场上旅游衍生产品大多为旅游纪念品,很难受到消费者青睐也难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伴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日益流行,旅游衍生产品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建设和高星级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在设计事理学基础上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研究,探索平台化设计方法,寻找适合各类型旅游资源衍生开发的合适方法,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经营者开发好产品提供信心。

一、旅游衍生产品与设计事理学

(一)旅游衍生产品

明确旅游衍生产品概念前,先对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进行分析。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多为指代一类事物。对于旅游产品的概念,可以认为是旅游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一定地域上生产和开发以供销售的物象和服务[2]。而旅游衍生产品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衍生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或不同形式欲望的东西,其载体形式包括有形和无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旅游衍生产品可以带动消费,刺激消费回流、再次访问旅游目的地,带动旅游流量。对于消费者,旅游衍生产品可以保存对当次旅游回忆的同时也具有欣赏价值、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设计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是由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家柳冠中教授带入国内的一种先进设计思维。设计事理学以协调事物本身内外因素为核心,在此过程中优化外在资源并发挥其创造性。设计事理学进行有意识且系统性地协调并组织了内在目标的外部因素。设计事理学是研究事情本身的两个基本因素,即“事”与“情”的道理,故称事理。事理学中是研究通过理解需求、确立目标、分析并明确外部因素的方法。设计事理学的起点是以研究事情本身为基础,进行观察、分析问题了解、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进而提出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设计事理学与旅游衍生产品的关系

设计事理学是产品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方法论。旅游衍生产品以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文化内容为核心,以产品形态供给市场。因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产品设计方法和要求进行考量,从文化、人文、技术、艺术、商业五个维度上进行思考,并以设计事理学作为方法论指导设计,提高旅游衍生产品的价值:辅助旅游目的地提高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

二、国内旅游衍生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衍生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国内现在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尚未建立旅游衍生产品的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的旅游纪念品的形式。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深度依赖于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挖掘深度,对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呈现消极态势。在全国各种类型的景点都可以发现,大量的纪念品形式单一,多为廉价的字画、仿制文物、玉石制品、竹木制品、儿童玩具以及酥糖类点心、零食、文具、抱枕等,区别仅在于印制了不同的景区名字和LOGO,对消费者而言毫无价值,无法形成消费转化。即便出现了类似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系列产品也会随着模仿者的增多和同质化日益严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无法持续新城消费刺激,更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和欲望。旅游衍生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的根本原因还是创意贫瘠。

(二)旅游衍生产品内容价值浅薄,缺乏深度和准确性

不论旅游目的地是何种类型,销售的是何种旅游衍生产品,但其核心价值必须围绕旅游资源,以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为核心进行合理、适度开发,挖掘文化符号、形象符号、情感符号,并进行有效推广、宣传。旅游衍生产品开发过程中应以文化内容基础,通过衍生产品将文化内容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叙事。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旅游目的地都没有专业的设计研发团队,缺乏对文化内容的挖掘、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大量核心的文化要素发生丢失,无法精准地用过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功能、使用体验、情感体验等多种维度表达、体现旅游目的地核心价值。难以让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游玩结束后快速理解衍生产品上所使用的文化内容,无法形成共鸣对衍生产品形成认同,二次消费转化率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旅游衍生产品质量低劣,定位尴尬

旅游衍生产品作为产品大类中的一个分支,是应符合质量标准、健康无害的人造物,而其中工艺品、民间艺术品占据了较大比例,更应是独具匠心的精品,是体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文化的重要途径。其表达的应是长期以来民间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文化和时间的物化。制作生产过程应保持对于传统艺术、技术的尊重,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将文化凝聚在衍生产品中。面对现在大多数旅游衍生产品的质量低劣,其根本原因旅游目的地不愿承担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无法建立专业的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团队和完整的产业链,继而选择了外包团队负责设计、生产。如外包团队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也无法获得旅游目的地经营者的帮助和支持,很难设计得到和旅游资源相应且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且由于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市场策略,旅游衍生产品定位重叠,质价不符,削弱了产品附加值和定价空间。当产品销量低迷时,进一步打击了旅游目的地对于自建设计团队专门开发旅游衍生品的信心。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导致旅游衍生品长期处于低质低价的尴尬境态。

(四)销售渠道单一,缺乏市场运作

旅游衍生产品是具有特殊符号意象的产品,在限定的环境和市场中销售。在旅游目的地中应该穿插在整个游览过程,配合游览过程的体验感受和特定的文化内容,这样既可以突显旅游衍生产品的文化内容,也可以强化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记忆和体验感受。同时旅游衍生产品应该配合不同的节日、季节推出不同内容、形式的衍生产品,追求更高的产品力,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现今的旅游衍生产品的销售方式趋向单一,沿用传统销售方式。在销售内容上,大量同质化、不具有明显旅游目的地特色的产品和低劣产品一同销售,缺乏对旅游衍生产品单独有针对性的展示。在推广过程中,面对一年四季、各类节假日、特殊事件都缺乏响应,难以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市场推广,使得市场认知度差,旅游衍生产品复购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旅游目的地经营者在缺乏专业企划团队的基础上,缺乏与市场同步的眼光,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基于设计事理学方法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优势

旅游衍生产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容的一种特殊展现形式,是代表了这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挖掘旅游资源、文化符号,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提高附加值,提升旅游体验。优秀的旅游衍生产品研发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引入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创新的科技技术,提高旅游衍生产品本身的产品力,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让旅游衍生产品走出旅游目的地,到更大的市场中感染潜在消费者,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带动消费回流,助推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形象和影响力。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应用现代的科技技术,让商品拥有丰富的功能,更需要从文化符号、情感化、设计思想、产品内涵等角度思考,让旅游衍生产品提升产品自身价值,更扣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一)优化旅游衍生产品合理性,满足消费者需求

设计事理学指导下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是探寻在旅游目的地特殊环境下由外部环境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构成“事”的元素在这样特殊的外部环境中进行重组后得到的设计目的。实事是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求是是解决问题;实事是望闻问切,求是是对症下药[3]。设计目的是符合消费者在特定环境、特定时空、特定地点下所产生的消费需求的,从而指导设计出符合消费者行为习惯、认知逻辑、情感需求、所处环境,解决消费者痛点,满足消费者欲望的,合乎事理的产品。突显旅游衍生产品在普通环境下的产品价值和情感价值是提高旅游衍生产品产品力的切入点,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旅游衍生产品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

设计事理学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角度:微观、宏观。基于微观下对“事”本身各个元素进行研究,把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了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过程,研究人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为设计本身提供求是的设计依据。即上文提到的,保证设计产品的合理性,从微观角度了解消费者需求,改进产品合理性。基于宏观的设计事理学研究的是整体的“目标系统”。为了达到回忆旅程的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录制视频、拍照、买纪念品、定制产品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可能千差万别,就是由不同的“目标系统”引起的。“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4]。选择这些目标系统的过程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代表是消费者对一种身份象征、思想理念、生活态度、信念理想的认同。在设计事理学宏观思想指导下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通过对不同目标系统的研究,赋予旅游衍生产品超越产品本身事理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内涵和精神象征。引起消费者共鸣、精神愉悦,甚至其所倡导或代表的目标系统可以优化、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所带来的回购率和推荐率上升也是必然的结果。探寻如何扩大旅游衍生产品的内涵价值、提高附加值是在更高层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延展旅游衍生产品的消费场景、时空、过程也是众多旅游目的地经营者所关注的问题。

四、基于设计事理学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旅游目的地类型基本根据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山水型、都市商务型、乡野田园型、宗教历史型、民族民俗型和古城古镇型[5]。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开发方法研究中,宏观的结构化思考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的整理、提炼、分析、符号化研究,产生核心设计资源。旅游衍生品开发的关键是对某一经典文化符号的强化与传播[6]。2.通过“事理目标设计系统”理论框架综合设计事理学,得到多种目标系统,保证设计合理性,满足用户需求,丰富产品受众多样性,提高产品附加值。3.借由旅游资源提取的符号与内容核心,结合“表征设计系统”中得到的设计资源,匹配由“事理目标设计系统”中的不同目标系统,以合适、恰当的组合形成解决不同目标的产品系列和具体产品,最终完成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如图1)是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化设计架构,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就“表征设计系统”部分不进行展开论述。(如图2)是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化设计框架的基于基于设计事理学的“事理目标设计系统”。

(一)平台化设计方法对于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的作用

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以设计事理学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作为横向应用平台,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和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都可以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融合不同内容、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特征,建立差异化的设计机会,根据实际需求建设符合不同预期的产品线和产品内容。实现旅游衍生产品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多重效益价值挖掘,避免重复开发、无效开发、低价值开发,并实现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促进多种文化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转型升级,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影响力。旅游衍生产品平台化设计架构的提出,以一套完整的架构系统解决了中国当前各种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各异的背景下旅游衍生产品开发难度大、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也通过平台化的设计方法,运用结构化的思维方法,将这种设计方法扩大应用在民俗民艺的抽象化研究、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产品设计等各种另计领用中。平台中的各个条件模块和目标模块是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具有独立性的小模块,根据不同目的的组合、排序能够共同服务于整体目标的完整设计过程。经过层层逻辑的严谨推理和各模块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构成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的核心,也是产出禁得起推敲的,符合需求的,优良设计的必要基础。

(二)构建事理目标设计系统

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不论是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科技产品还是属于特定时代的产物亦或是民艺复兴或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复兴、创新的新工艺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都必须把握“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可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式的设计,遵循设计内容、文化内容与环境情境三者之间主次关系的平衡。平台化的设计理念中,其核心在于利用核心技术或设计,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需求使用不同的模块,设计不同目标的产品线,低成本、高效、有规模地实现产品多样化。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表征设计系统可以建立核心文化、设计资源,包括精神表征内容和物质表征内容。尽管中国各种旅游目的地民俗特征显著,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对于设计而言就存在视角众多的问题。如果不经过科学的规划,简单机械地融合民俗文化和产品功能,容易导致产品线混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更无法帮助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利用事理目标设计系统有步骤地完成目标系统建立,辅助表征设计系统中的核心文化、设计资源升级改造,进行有条理、有规划、有节奏的产品开发,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平衡人、产品、环境三者之间大系统的关系。

1.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赫伯特•西蒙说,“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因素是设计过程中的镣铐,圈定了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条件和基础。外部因素是设计过程中的围合,确定了设计服务对象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下方能实现明确的设计目标。自拍、摆拍、集体摄影、延时摄影、录像、装扮摄影、写真,这写方式方法都是为了同一目的:记录当下。但因为不同的外因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记录方式。通过事理目标设计系统解决了两个问题:具象化目标系统和重构解决问题的办法。人在环境中通过产品达成目标系统的目标。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对产品进行不同的限定和要求。纸胶带装饰精致的手账,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记录心情;防水胶带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保证封口处不会漏水,这也是环境的要求。在外因和内因工作作用下要求产品必须适应性存在于当下环境。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困扰设计师最多的是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再利用。在通常的设计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产品不同功能的是外因,防水胶带就是为了满足防水功能而产生的。但是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于旅游资源的深挖就要求设计师从民艺、民俗、当地文化出发,整合现有材料,寻求与外部因素耦合的机会,匹配合适的需求和使用环境。(如图3)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世家”,就是深挖了故宫文化中的国画元素,提取了非常具有特色的色彩符号、服饰符号,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套极富有趣味性、高识别性同时符合厨房环境使用需求的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带来了高达6个亿的产值。

2.Storytelling

Storytelling可以理解为故事环境,相较于外因中的使用环境Storytelling更侧重于对使用全过程情境的预设。完整的Storytelling由消费产品的初始动机、消费者的初期认知、抽象的产品功能范围和产品愉悦度预设共同构成,用于指导外因和内因耦合的目标系统建立,是目标系统成熟与否的评价标准。对于消费环境而言,旅游衍生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旅游衍生产品过程中的初始动机相对较为集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7类:宣告动机、纪念动机、性价比动机、实用动机、原产地动机、馈赠动机、文化动机。这之中最为普遍的是宣告动机和纪念动机。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逐渐了解、接受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人情、民俗、民艺和当地文化,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往往会选择具有宣告意义或纪念意义的产品,满足展示、分享或纪念的目的,获得他人的羡慕和尊敬。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建立不同的初始动机,展开系统性的分析,限制、评估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让消费者在情感性消费过程或感性消费过程中快速找到定位,获得愉悦、个性优越感的满足。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人群可以从年龄、消费能力、展示对象和旅行目的4个角度进行分析,捕捉消费产品的初始动机。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前意识,分别对应自我、本我和超我。消费产品的初始动机可以认为是人在前意识中部分的活动结果。譬如,凤梨酥很好吃,作为伴手礼送给好友得到了一致的赞赏,满足了宣告动机,下次再去别的旅游目的地就会自主地想去再购买到类似的优质旅游衍生产品,获得类似的心理感受。而当消费者在使用旅游衍生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会和由这个产品带来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综合感受进行比对。旅游衍生产品本身五觉的体验构成了消费者的初期认知,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情感共鸣。Storytelling围绕消费者初期认知,探讨构成Storytelling的各个元素是如何相互配合产生效果。在Storytelling建立的过程就是再现消费者从建立认知、建立需求动机、捕获类似体验、确认安全感、明确体验评价到判断价值回归的过程。Storytelling叙述过程中各个要素将在不同维度建立关系。价值也在于事理目标设计系统通过Storytelling的作用,让消费者的体验和情感交互更为沉浸,成为整个旅游衍生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要素之一,让产品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体验价值上升到对生活方式、心理感受、道德体验、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的正面影响。通过Storytelling可以让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设计之初进行部署,指导事理目标设计系统进行有规划地迭代设计,将“实事求是”体现在对消费者的生活关注。通过Storytelling建立的目标系统指导旅游衍生产品优势在于可以更加贴近生活、符合消费者情感上的潜在逻辑,引导生活方式。希望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达成了自己都未曾想到的目标。

五、结语

旅游衍生产品的设计方法是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本身特点发展而来。当前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更多关注产品本身或文化挖掘的研究,鲜有针对整个产品规划、用户体验、情感价值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提升作用的研究。本文对旅游衍生产品的整体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提出平台化的设计架构,通过表征设计系统和事理目标设计系统共同完成产品布局,进行产品低成本快速开发。其中事理目标系统以Storytelling为核心建立目标系统,从根本上优化产品合理性、提高产品内涵,避免传统的贴标式设计方法。成为保障旅游衍生产品不再是简单纪念品、工艺品而是具有生活性、实用性以及更高价值的产品的重要手段。希望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架构可以为同类设计提供思路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斌.旅游商品由弱变强尚需努力[N].中国青年报,2017-11-02(008).

[2]张勇.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55-159.

[3]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4-75.

[4]柳冠中.设计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

[5]邹统钎.旅游目的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6]朱涛,杨韶军.以秭归为例探讨地方旅游衍生文创产品的相关问题[J].设计,2016,29(19):112-114.

[7]周承君,邓小庆.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维与度——以“武汉印象”为例[J].设计,2017,30(9):82-83.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4

关键词:CDIO;产品设计;课程建设

引言

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群。课程群重视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追求跨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整体性和综合性[1]。我系引入工程教育的CDIO教学模式,结合产品系列课程群建设,提出有利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运作”为目的产品设计课程设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其内容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倡导“做中学”及“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学习”。其理论显示出从理论到实际运用过程的递进关系,“运作”是整个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模块,对应到产品设计课程的内容,则是产品的市场化。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将每个设计做到最后一步,最大化设计的完成度,才能提高产品设计课程讲课效率。将不同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有利于初学者快速掌握学习节奏,对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也有一定的缓解。(如图1)中显示的是现有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也是大部分院校采用的形式。这种T形课程设置的好处,能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弊端就是没有太多的实际的设计环节,既“运作(Operate)”部分无法在课程中显示出来。各个课程群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学生对于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无法很好理解。这就可能出现,有些学生课程作品都完成得非常好,但无法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一)层进式课程设置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在产品系列课程的改革中,提出层进式课程设置。层进式课程设置是在递进式教学的基础上。递进式教学源于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在集体教学和个体教学间构建最佳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2]。而层进式则更强调不同课程中同一项目的衔接,在调整授课方式的基础上,重点调整项目与课程的融合。在每个课程中,都要求实现构思(Conceive)→运作(Operate)的过程。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设置,将设计理论与项目结合,强调学习内容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为方便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将项目分为几个阶段,对应CDIO的几个内容。其中产品设计Ⅰ的课程,主要进行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的学习,即是设计方案的构思部分。在对应的项目引入后,我们一般将项目的第一阶段交由学生来做,学生在产品设计Ⅰ中完成的项目部分都是构思、草图、建议等内容。项目后面的部分对应的是“设计”和“实现”的部分,由产品设计Ⅱ和产品设计Ⅲ的课程对应完成,(如图2)所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项目引入下,参与到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训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简单的将项目行进阶段进行分割、对应并分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并不完善。实际的产品设计过程并不能单纯地分开几个部分给不同的人进行操作,不能等同于流水作业上的零件组装,设计师在其中的过程必须是连续的,甚至是反复进行修正的。因此,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进行了参与,则需全程进行跟进。根据自身的情况在项目中参与度不同,来验证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内容。具体的参与程度应该是如图所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的参与度有所有不同,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可能造成在项目的参与度。因此,根据需要我们将产品设计三个课程中设计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软性分割,(如图3)所示,学生都在每个产品课程中都有接触到了完整的设计过程,但学习重点有所不同。这种非硬性分割项目阶段的做法更适合产品设计课程的设置。同一项目单纯由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可能无法进行到最后,由高年级加入组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同年级学生的构思中课程中进行,授课教师进行把控,能避免组队中高年级过多干预低年级学生的设计过程。

(二)向心式教学

由上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线性的发展。而CDIO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技术创新)、传播知识(沟通交流)。产品设计系列的课程,设置在大学的中后段,这是因为需要较多的设计基础课进行支持。以本地特色产品——电饭煲设计为例,除了常规的产品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外,需要工程基础课程群及CAID系列课程作基础,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实践课程群同步补充。若基础并不扎实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必定会有困难,但并不是无法继续,项目的压力会迫使设计者进行更多地自我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现在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也为自学营造了更好的环境。以实际的案例为中心,不断进行自我知识的补充,向项目完成目的中心进行填充。这种自学方式及团队合作的过程完全对应了CDIO的教学理念。

(三)交错式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中的常常用到的“课程(course)”是一个兼具内容和培养过程的重要概念[3],无论是实际课题还是虚拟课题,产品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单纯一门课的理论知识可以解决。以座椅设计为例,如果设计的座椅主要是儿童玩耍应用,除产品课程外还应将材料加工工艺、色彩设计等课程纳入课程群中,进行知识的补充;如果设计的座椅主要用于办公环境,则需加入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等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开放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打破固定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4]。不同的课程群交错,补充了单一课程群中的不足,又避免内容过多课程群的臃肿。设定课程目标,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设置具有一定模糊性,为机动调整课程提供可能。通过复杂课题的训练,在既提高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累计了实践技能经验。强调的是不同背景前提下的课题解决方案,寻找众多研究问题或实践方法之间的共性。

二、合理引入自主研学部分

(一)共建工业设计课题平台

在CDIO理论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作。对于设计专业,“运作”最重要的表现是将设计进行市场化。每年课程中学生的设计作品数百件,没有针对性的设计,这些设计将没有意义。相对学生也无法在设计作品中得到适当的市场引导。因地制宜进行平台建设。我系经过多年的发展,经过调整和改革,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研团队。其中,智能电器研究团队主要的合作对象是本地的电饭煲生产企业。每年固定为合作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课程中间开设实践环节进驻企业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平台能不断累积自我产品设计的经验,保持设计的手感,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有感染力。作为企业的非专职设计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而这样的累积也为长期与企业合作提供基础。学生在实际的课题训练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提高设计能力。而有地方特色的项目训练,能增强地方学生特色,避免教学结果同质化。

(二)课堂内的课题制

“课题制”是设计专业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其前提是以工作室为依托[5],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对应课题训练。大部分的课题都是依托院校所在的地理位置,与本地企业进行的合作。这种做法的优势是学生能在多种课题训练下,设计能力得到较好提高;缺点是这种“课题”大部分都安排在课外时间,如果“课题”多则会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甚至部分的课题因为时间问题,学生会牺牲上课时间。这样的课题训练完全脱离了教学轨道,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将部分课题引入课堂中进行,少量课题课外进行,能有效地改善时间不足的问题。以实际课题为目标,贯穿全部课程。同一时期,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相同课题,还可促进不同年级的团队合作。导师制的引入,能有效调整师生比问题,不同的学生根据导师的引导下,在任课教师的时间安排下在课程中行进。

三、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

首先,核心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生整体的工作量。无论是层进式课程设置还是交错式课程设置,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消化。课程设置需以人为本,合理安排难度的同时也需考虑学生的精力分配。否则,学生对设计可能产生倦怠感,课程的持续,甚至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课程群的概念,在课程开设初期能从宏观角度把握这类问题。其次,合理安排产品设计课程群外的课程系列。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锻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大环境下,产品设计已经不是唯一的出口,现有设计方向还有服务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系统设计等。与产品设计课程群并列的相关课程,对其他方面设计有一定的补充。这样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既完善了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以UI设计为例,由于热钱流入的缘故,UI设计需要的人才缺口非常大。而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有扎实的设计基础,转型进入该行业压力很小。多设计方向设计课程群能有效补充核心课程中没有涉及的设计方向。

四、总论

工业设计专业距今也已发展近三十年,在不同层级的校园都开设这个专业。本文从岭南师范学院这个普通本科院校出发,引入CDIO理念建设核心课程——产品设计课程群,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课程的研究也将先进的“课题制”、“导师制”优化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建设良好的优势课程建设的机制。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为工业设计的核心课程群,具有带动作用,将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等有效联系在一起,对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6]。在本次的课程改革中,重点是合理地分配学生的精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规律性和规范性[7]。如果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后的课程很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过饱”,无法消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翔陈晓鹂.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5(6):94.

[2]王玥.高校产品设计本科专业“递进式”基础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129.

[3]张帆赵一鸣.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构想[J].中国培训,2017(06):55-57.

[4]辛向阳.设计教育改革中的3C:语境、内容和经历[J].装饰,2016(7):126.

[5]陈江.“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为例[J].装饰,2013(3):125-126.

[6]伏虎.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工匠”精神[J].艺术与设计,2017(07):143.

[7]吴放王玥胡晓军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学周刊,2017(09):17.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5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心中,竹的地位很高。而复苏传统竹文化的生机、活力,将其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提升产品的内涵,优化产品的品质是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材料方面入手研究了现代产品设计中竹的应用价值,并从现代生活与审美方面探析了竹文化的审美价值,概括、总结了竹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传统竹文化;竹材特性;现代竹材产品;创新点

1竹文化的核心与概述

1.1竹文化概述

在探索中国竹文化时,先收集、整理了竹材在传统产品中的运用情况,然后对竹材在现代产品中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收集了相关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观点和理念,并将竹材运用于现代产品中。纵观全球,我国是竹资源比较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开发、使用竹子的国家。竹子的生长周期短,砍伐之后仍然可以再次生长。对于环境不够好且天然林数量极少的我国而言,竹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材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态环保材料。结合现代加工制造技术,目前,已经研发出了全新的现代竹材料。新型现代竹材料的出现为创新主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竹材产品天然的纹理使产品具有大自然的魅力,带有简约感和朴素感。无论是现代电子产品,还是家具,都没有充分运用竹材,只是简单的尝试。其实,借助现代技术可以更好地推广竹材产品。

1.2研究总体思路和框架

本研究主要从3个角度探析了我国传统竹文化,即人文价值角度、审美价值角度和生态意义角度,最后把焦点落在现代产品设计应用方面。经过前期调研、分析,简要研究了竹材的创新运用设计,并将其融入相关改良产品和创新产品的设计实践中。经过相关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竹材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和途径。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理论研究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在充分阅读、研究哲学、审美专业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方式和调研方式探析审美方面的内容,并参照材料学等一些领域的理论成果,结合具体实践项目完成研究。

2竹材的可行性

竹材具有丰富的特性——纹理清楚,用竹材制成的产品典雅、清新;竹质细密,而且硬度大,有较好的韧性,用它制成的产品比较结实,表面光度好且不滑溜;竹材不易膨胀,特别是经过碳化处理的竹材,不会轻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用它制成的产品耐潮、耐干,不易形变。

3竹材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切入点

3.1不同材质的搭配设计

通过对市场中竹材产品的调研可知,竹质产品不多,除了一些竹制地板、竹制工艺品、家具外,还有部分款式常见的竹纤维衬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材质方面的创新。但是,现代设计对这些竹制品的影响微乎其微。金属材质能够展现出坚硬、挺拔和简约的特性。与原竹或者竹压板表达出来的自然、朴实的感觉完美结合,不仅能够展现出竹材完美的纹理,而且竹材原本的色调也与不锈钢相辉映,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竹压板与金属型材的组合极其协调,表现出了一种极其明显的现代感。尽管有些设计颇具新意,但是,普遍表现出了一个共性,即突出竹材与其他材质,特别是现代材质的组合。经过比较可知,我国大部分竹材产品选用的材料比较单调,竹产区的优势只表现在竹材的加工方面,在新产品的设计、研发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竹材与塑料材质搭配在一起体现出了产品的创新性,也增加了产品的看点。陶瓷与竹材的结合将两种不同材质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搭配不仅美观,还传达出了产品本身的简约、朴素之美。

3.2竹板材作为设计载体

传统的竹材产品还停留在竹原材的加工上——采用雕刻、编制等工艺制作产品,但是,现在利用竹原材设计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批量化生产的设计要求。竹原材经过加工、压制成形,变成了性能稳定、结实、坚固的竹板材。这样做,有效解决了不能批量化生产竹材产品的问题,扩大了竹产品的使用范围。优秀的竹丝编织工艺师凭借手工艺术能够做出各种各样的竹工艺品,展现出竹的美,重焕其光彩。将竹这种古老的元素融入现实生活中,能够让人们体会到手工艺的温馨和自然的美妙。

4结束语

此次研究让人们对竹材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好好利用竹材这个强大的可再生资源,将传统的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其融入到当前的设计中。当前,木材资源紧缺,乱砍乱伐现象严重,再加上木材的生长周期长,直接破坏了生产环境。因此,开发新的资源迫在眉睫。在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下,竹材具有优越的性能,所以,它必将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也作为将来设计行业的从业者,笔者去了解竹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精彩篇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设计是一种态度,它不是简单、肤浅地给出造型——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会有它无法复制的精彩。然而,赋予设计产品精神与内涵的莫过于深远而厚重的文化,莫过于对本土文化深刻而出色的解读。

作者:于淼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竹材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C]//2008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深圳: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8.

[2]芦希.竹文化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佛山陶瓷,2010,20(3).

[3]卢艺舟,陈斗斗,陈海燕.浅谈竹材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2006,25(3).

[4]陈俊宇,徐人平,张海敏.竹应用于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1).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6

概率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以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主,应用广泛。而在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对设计过程的要求较高,概率法是分析其产品尺寸、设计误差和配合间隙等参数的主要方法。例如对间隙配合Φ60H7/h6,其公差带如图所示。假设零件的实际尺寸可以达到极限,则其间隙范围为0~+49μm。而在实际工业产品生产中,能够达到极限尺寸的概率极低。在机床规格相同或者刀具尺寸固定的情况下,被加工工件的实际尺寸大小或偏差将呈正态分布。

而孔、轴的均方差表示为:σx=30/6=5μmσy=19/6=3.2μm;从而根据存在的偏差可计算出零件间隙范围为:+6.5~+42.5μm。其中最小间隙为+6.5μm,最大间隙为+42.5μm。与理想状态下的间距范围相比,范围缩小。通过其发生概率和更多实验证明,大多数零件在设计时其实际配合间隙尺寸范围小于理想状态下。从而说明了概率法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另外,在特殊情况下,孔、轴的实际尺寸将呈非正态分布,根据实验证明,此种情况下可按三角形分布或者梯形分布处理,此时将影响以上结果。因此在设计时应控制孔轴尺寸呈正态分布。

2.最小公倍数在齿轮齿数设计中的应用

齿轮通过与蜗杆、齿条等零件之间的传动实现扭矩和转速的改变。在机械工业中应用广泛,实现了传动效率的提高和传动功率范围的扩大。因此,作为机械产品中的重要传动零件,齿轮的设计要求较高。尤其是轮齿参数的设定。轮齿是指齿轮上的凸起咬合部分,轮齿参数设计不合理将导致性能下降,从而出现破损。机械产品齿轮齿数的选择上应在的确定确保最小分度圆直径的前提下增加齿数提高重合度。数学中最小公倍数可用于计算和确定轮齿数。

例如:设齿轮主从动轮的齿数分别为Z1和Z2且Z1=40,Z2=70,由于40与70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280,也就是说,主动轮每转过7圈,就要和从动轮重合一次。这样,咬合次数过多易造成齿轮磨损。因此依据最小公倍数原理,我们采取改变齿轮齿数,增加最小公倍数,改变传动比的方法,如将该齿轮的齿数改为主动轮41,从动轮72,此时其传动比为72/41=1.75,满足条件。而两齿轮齿数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41×72=2952。此时由于最小公倍数增大,说明当主动轮转动72圈时才能与从动轮重合。因而降低磨损概率,提高齿轮的使用时间。并且,传动比仍为1.75左右,我们在设计时也可尽量降低传动比,实现齿轮性能提高。

3.总结

机械产品零件在设计时要求较高,原因在于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设计误差或设计错误,将影响工业甚至军事生产。因此对于机械零件的设计过程应具备一定的方法。数学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在机械行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7

文章探讨了产品设计中的美学元素,通过具体分析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产品设计美学的价值;产品设计中美学元素的运用来阐述产品设计与美学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两者关系对立与统一的探究以期自身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做出好的,符合美学标准的产品。

关键词:

产品;设计;美学

产品设计行业的源于工业大批量生产后,是一个综合性的创造设计过程,它通过多种要素如造型,工艺,材质,肌理,色彩,符号等方式把产品以立体形式展现出来。而这些要素的形成无一不考虑美学元素,如何认识产品设计的美学元素,分析设计美学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产品设计的美学元素是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议题,也是设计学习者的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

产品设计的美学元素大致可细分为:产品造型的形态美;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美;产品材料的材质美;产品表面处理工艺的肌理美,产品符号含义的语义美以及产品细节的形式美等等。这些美学元素构成了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优秀设计师往往注重把这些美学特征赋予到产品设计流程中,以此提升产品的品质最终获得很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造型的形态美应该是符合形式美法则,具有一定的轮廓美,用户第一印象认定是好看的产品;产品的功能美是指产品所表现的功能与用户的期望相吻合,用户通过产品的功能解决了生活的需求后,对产品的功能产生美的好感;产品的材质美是通过赋予产品合适的材质,解决了一定功能需求的同时又兼备了一定的美感度比如材质的光泽,肌理,颜色等;产品的细节美则体现在产品的处处细节中,伟大产品则不会放过每处该有的细节美,而用心的消费者往往通过观察产品的细节判断产品的品质。

二、产品设计美学的价值

从商业角度而言,产品设计师职业宗旨:就批量化的工业产品而言,通过自身的训练,技术知识,审美程度以及经验而赋予产品结构,材料,造型,色彩及表面装饰以新的品质来促进产品的商业化销售,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美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在产品结构,材料,造型,色彩及表面装饰中赋予美学元素提升产品的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此外对于用户而言,产品美感的价值还在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书中通过实验论证过,美的产品能使用户身心愉悦,这种愉悦的情绪能减少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出错率,最终提升产品使用效率。而回顾现实生活中,当消费者购买了外观看起来很美的产品,会不自觉的用心使用它并包容它一切的不足。比如当遇到产品使用展现的不清楚时,会耐心细读使用说明书;当产品遇到障碍功能问题时,会小心摸索问题所在,谨慎使用避免发生错误。

三、产品设计中美学元素的运用

1、产品形态美

产品形态是指通过设计,制造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产品状况,它由点,线,面三个要素构成,它是最能体现消费者对产品第一印象的产品元素。而产品的形态美则要遵循形式美法则,比如对称均衡,单纯统一,调和对比,节奏与韵律和多样统一。产品形态美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为用户生长在不同时代,拥有着不同的精神向往。在物质匮乏时代,产品只要满足了人类生存基本需求,它的外观就是美的产品,那时我们称之为机械美;而到了近期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普及,人们对产品形态的审美要求发生了质的改变,产品的设计已不是形式追随功能,而是形式追随人类的情感需求,通过新材料,新工艺设计了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产品形态自此产品形态的美学运用进入到多元化发展形势。

2、产品色彩美

色彩是人类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效应。用户对不同的产品色彩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而不同的产品色彩也表现不同的符号,例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力量、欲望、速度等;蓝色象征着平静、和谐、统一、信任等;绿色寓意着自然、健康、青春、环境等;白色表现为纯净、简洁、谦卑、清白等。如何合理的运用色彩到产品中,要把控产品的功能性是什么,产品使用在什么环境下,通过综合考量添加产品不同的色彩来突出产品的功能性,保证产品的色彩美观度。同时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合理运用色调配色,近似配色,渐进配色,对比配色,单重点配色等配色技巧。

3、产品细节美

产品的细节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常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产品设计无论多么简单,当你仔细分析和观察时候,会发现它是有很多细节组成的。而伟大的设计公司往往会做出很用心的细节产品来吸引着消费者购买。以苹果公司为例,当我拿起苹果手机时,会自然而然觉得这不仅是部手机,而是件杰出的艺术品。手机整体的弧面造型的设计;手机玻璃材质与金属材质的巧妙搭配;手机边缘金属切割留下来的反光切面;手机按钮中心对称特点以及听筒的排列和距离把控等无一不流露着这家设计公司对细节的偏执喜爱。优秀的产品一定是好用的产品,而伟大的产品一定是有细节的产品,有时候一个好的细节往往能扣人心弦,让用户爱不择手。因此产品的细节美是区分于好的产品与伟大的产品的标杆,深受到广大有品位用户的偏爱。

四、结语

美学元素的运用提升着设计的品质和规格,设计的不断发展也提高着消费者的审美标准,设计与美学相铺相成,互相发展,一方面设计的美学元素加入刺激着消费群体购买商品,促进着产品的商业化需求;另一方面产品设计的不断更新迭代也在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标准。而作为一名设计从业者,要不断的积累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积极在产品设计的实践中运用美学元素,以期能够在未来设计出优秀和伟大的产品。

作者:冯戈 王爱红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帆.产品造型与功能的关系[J].现代装饰.2012年07期.98页

产品设计研究范文8

关键词:智能物联; 人与环境的交互; 智能设计; 产品载体角色

一、智能物联时代

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智能网等名词我们早已熟悉,接连不断的信息、海量的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智能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人类不再是单一的与环境接触,而是被环境和其中的物品所包围,我们与环境,环境与环境都彼此交互,我们与环境之间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获得来自彼此之间的反馈。在现如今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数据正不断记录着我们与环境的交互的过程、特点并及时给予我们反馈现如今我们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其实也是对信息的提取与规整,从作为周围环境中一员的我们也在不断地从中获得价值从而指导生产生活,更好的与环境交互。

1.智能技术

信息与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智能技术开始逐渐融入到我们的日常之中,从数字智能加工中心到日常生活的家用电器,设备产品可以自主感知环境的变化、在机器学习技术的帮助下产品能够学习不同工作模式、预测和判断环境中的事态并作出相应行为,从而不断解放劳动力和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物联网技术

作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代表——物联网技术——正在让物物相连成为现实,物联网通过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信息收发射频技术(RFID)来作为物物相连的基础。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的飞跃亦促使物联网技术开始向多个领域渗透。

3.智能物联时代下的人与环境的交流

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通过产品载体来传递信息数据,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数据的传递会更加高效与精准。智能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拥有很多交集,传感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使得人与环境交互过程中产生数据、在数据挖掘的支持下寻找信息,并发送给具有自判断自决策的设备终端中传递开来,这其中的数据又会被收集与分析。

二、智能物联时代下的产品

产品的角色现如今已经从最初的解决问题向交互载体的方向转变。智能技术为产品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并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物联网又使得应用了智能技术的产品相互连通。智能物联基础下的产品不仅更加智能,作为信息交流载体的角色也在不断改变。

1.智能化的产品

相较以往,当一个产品具有智能则会有诸如感受知晓环境的变化、主动收发共享信息、对运行状况的判断的能力,如果产品有机动性则会决策自己的行为,产品还会像生物一般具备语言和交流的功能。智能化的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人机交互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样在摆脱了机械指令的情况下,产品自身可以完成任务,并以一种载体角色实现人与其他物之间的信息连接。

2.如何赋予产品智能

智能产品的智能之处在于能对环境做出感知和反馈,繁多的传感器、处理芯片、软件、工作后台等可以将产品外部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在芯片里计算后作为输出来控制产品的工作状态,而这种电信号又可以作为信息实现与用户间的传递和共享。传感器于智能产品就如同皮肤感受器于人体,处理芯片则像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通过传感器与芯片的组合可以让智能产品拥有类似生物一样的特性。如图1所示的智能设备所具有的传感器与数据处理和共享单元是目前智能产品的共同特点所在。

3.智能技术助力产品设计

大数据和算法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产品设计行业,不论是在产品前期调研还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乃至是用户反馈阶段,都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和改良依据。目前在产品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还属遗传算法,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遗传学理论遗传算法运用广泛,诸如交通、工业、经济、调度等领域都需要遗传算法的优化来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在设计领域一些设计排版已经从以往的人工设计转变为如今的算法辅助设计,类似Squarespace、Medium,Readymag的排版工具大大简化了设计师们的工作强度,通过算法判别设计内容,智能模板可以自行推荐适用的版式供设计师使用。其他的一些设计网站所采用的算法则可以起到字体辅助设计、图片优化组合、图文配对等功能,算法软件同样为设计工作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欧特克公司为工业设计师提供了AutodeskDreamcatcher服务的工具,其工作理念是“生成设计”——一种应用在表演、工业设计、时装和建筑设计等领域多年的设计方法,也有业内人士称其为“参数化设计”。Adobe公司最新版本的Photoshop设有内容感知的功能,当用户用了裁切工具后旋转图像,把画布扩张到超出图片本身大小时,它会自动填充和裁剪出拥有重要内容的部分。

三、智能产品的设计原则

前文主要分析了智能技术及其基础之上发展出的智能产品,产品的智能化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则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在进行运作并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交互,所以通过对智能产品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智能产品的设计原则。

1.保证产品对信息的准确获取与反馈

准确地获取环境的信息并及时反馈,产品才能不断促进着“人—货—场”间的信息流通,产品上应用的各式感应器与集成芯片,都是为了保证产品能够准确获取数据、计算后实现信息交的互。信息的准确获取不仅要从用户一方获取,智能产品自身也需要通过自带的传感设备主动洞察与探寻用户的现实需求,并在机器学习技术的支持下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

2.遵循并感知用户

为用户解决问题是产品的主要任务,智能化的产品借助其自身的感应与计算优势,可以更加全面的去识别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在智能产品设计前期就需要尽可能考虑产品如何去感应识别用户的需求,并由此合理布置产品的感应与计算单元。

3.构建良好的人机交互与信息共享

物联网背景下的产品可以随时随地的让人机之间的数据做不间断的交互与传输,信息交互的速度、方式和准确度是用户所关注的,同时良好的人机交互与信息共享机制对于智能产品自身的工作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在信息共享方面,需要考虑尽可能完善的软件应用与后台系统,形成完整的“产品—人—产品”的信息闭环。

四、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产品的载体角色会愈发重要,产品对环境的感知和反馈的能力在得到加强的同时,用户与环境之间的信息流通与交互的频率与准确性也会不断增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沟通将会得到加深并且会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大的人机信息交互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楠,李世国.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产品原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6):55—58.

[2]李世国,昝赤玉.论物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创新思维[J].创意与设计,2014,24(1):51—55.

[3]谭浩,徐迪.基于情景的产品交互设计思维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22):12—16.

[4]高振斌.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设计方法[J].电子机械工程,2000,87(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