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年中总结范例

仓储年中总结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趋势;专业化;大数据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现代科学技术更新迭代速度飞快,强调服务的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迅速崛起,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以及对国民经济、民生等各领域的影响日益显著,使得物流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开来[1]。中国物流产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现代物流产业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企业的重视,在顶层设计上,赋予现代物流以时代重任,助力现代物流在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力量,不少生产企业也把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机会,经过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产业已迈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是由注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向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转变,物流产业也将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同时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

1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可谓巨大,经济总量持续增长,GDP几十年都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8万亿元,到2018年达到91.9万亿元,增长了2.3倍,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新兴的复合型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物流产业即为其中之一,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1.1总体规模扩大速度较快

物流产业总体规模可以参考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以及物流业增加值等几个指标进行梳理、判断。社会物流总额: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5.4万亿元,2018年达到283.1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增加。社会物流总费用: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2018年达到13.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达10%。物流业增加值:2010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2018年达到10.1万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可以看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与此相关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其一,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GDP的9%以上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即可看出,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这使物流业在全社会的需求量急速增加,促使物流产业发展;其二,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重要的原因,经科技之手改造后的物流产业,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拓展市场和扩大产业规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1.2物流市场需求日益增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经济快速发展与物流市场产业需求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物流市场需求存在着拉动和提升作用,经济发展的增长促使物流需求的不断上升。同时物流市场的发展迅速,供需两方面都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运输仓储业是物流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以货运为例,2009年全国货物运输总量为278.8亿吨,2018年超过506亿吨,年平均增长10%以上。

1.3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

物流产业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正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物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逐年增加。据统计,2009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2.6万亿元,2017年达到6.1万亿元,增长了2.3倍。在物品运输、包装、储存、装卸、搬运等领域,物流产业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以包装业为例,2009年中国包装工业的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2016年突破1.9万亿元。从仓储业的投资情况看,2006年起,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断提升,2008年中国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22亿元,2017年达到6855亿元。由于物流固定资产的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3]。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总体规模、物流服务供需市场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较强优势的发展基础。

2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

2.1宏观政策利好不断

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何为化解过剩产能,它包括“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2016—2019年,物流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这足以见得物流发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物流运行更有效率,那么成本有足够的下降空间,因此物流产业能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政府对物流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提升。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陆续提出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规划,这些规划有利于跨区域物流的发展。2016年10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在全国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公布了283家试点企业名单;同年5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开始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运行监测。从鼓励到支持,从“放养”到“试点”,“无车承运”模式可谓风生水起,而试点工作的启动,也推动了“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看,2013年3月至2019年年底,政府部门已多项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既有综合性指导意见,也有涉及专项性的园区规划、信息互联、绩效考核、税收改革等政策,进一步凸显了政府决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简政减税减费。同时明确指出,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2向专业化和规模化迈进

传统的物流产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可持续性发展不足,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发展方式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同时,明确了要完善法规制度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零而不乱、散而有序”的新业态。效率较高的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逐渐独立,演变为专注于某个产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效率不高的内部物流逐渐被淘汰,外包给第三方物流。这个过程中,运行不规范或者经营状况不佳的物流企业会被淘汰,经营状况较好的物流公司能够承接部分生产企业的外包业务,网络型、高效率的物流公司将获得兼并收购和承接市场份额的发展机会。因此,交通运输部在全国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旨在为鼓励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完善与新时期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物流产业降低成本、加快效率。有利于去掉运输的中间环节,提升物流行业效率,降低空驶率,减少运输成本。

2.3第三方物流快速普及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效应明显,成本低;二是灵活性强,能为企业在选址、库存管理、精益生产等方面提供更灵活的选择;三是专注与专业,能让企业集中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下游行业市场竞争在不断地加大,社会分工在不断地细化,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从单纯的合同物流逐渐参与到客户的虚拟生产、物流金融等业务环节,升级为第四方物流,即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物流呈现两大发展优势。一是行业发展空间大。目前中国物流发展落后,经济的转型、升级会促进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从第三方物流的渗透率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二是赢利点有望增加。在物流规划和信息服务方面,仅少数物流企业开始发展,多数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带来高额回报。未来,这可能会给供应链公司带来新的盈利点。

2.4大数据构建物流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多项政策重点扶持大数据领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要求从政府层面推动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产业在物流业等需求的推动下迎来年均超过100%的增长率,市场规模将达百亿级别。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将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物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兴货超服务平台已经能够实现车货的智能匹配、货物状态实时跟踪、精准货物推荐等服务功能,这种搭乘大数据产业发展快车的“互联网+物流”模式带来了注册用户、交易数量等业务指标的翻倍式增长,并逐步向着生态化、智能化产业链的目标发展。随着“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地应用,智慧物流将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实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未来,在国家宏观政策利好的持续作用下,中国的物流行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为基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规划和广阔市场为依托,不断走向专业化、规模化,效率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并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将会发展成具有助推中国积极发展、加快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

2.5新技术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

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现代物流已经由传统的货物仓储、运输向物流作业一体化、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物流体系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4]。系统集成是现代物流的本质,它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部门活动有机结合,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围绕服务客户的宗旨,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且这种集成可以节约流通成本,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5]。现代物流不仅活动范围广、涉及部门多,且不断整合、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品及相关生产要素加入了这场全球大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物流业的发展,其活动范围、速度也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扩张、加速。信息和智能化,EDI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物流业走向全球化和网络化,信息管理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计算机和条码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信息管理更加系统科学,满足了货物流动的不同需求,使之更加方便快捷。在物流领域,信息化已成为创新的核心和动力。夯实信息化基础,逐步向自动化推进,包括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引导车、自动货物跟踪系统等应用普及。这些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可以迅速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生产率,减少误差。随着智能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智能化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基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也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通信网络,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化,配送中心与下游客户的网络化,借助EDI等技术自动实现订货流程。二是网络通信模式,利用物流组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组织各种制造、需求、供应和人力等方面资源,以充分利用。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分工细化,专业之间合作也愈发紧密。不同的物流、批发和配送中心分别向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提供原材料等产品,物流资源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特点,这一特点所代表的趋势,是社会发展及物流行业形成与之匹配的发展层级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下,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综合、专业的物流园区、中心、基地,已在大城市中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朱廷军.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2]吕悦.大连市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陆滢.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4]魏际刚.迈向物流强国: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2

 

1引言   2011年我国钢铁年产量6.83亿t,同比增长达到9.2%。由于过去几年产能快速扩张,创历史新高的产能给2012年钢铁供应市场造成了巨大压力。目前中国的钢铁需求开始进入低速增长时期,预计2012年中国钢铁市场将表现出“低价格、低成本、低库存、低利润”的格局。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预计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为7亿t,增长4%左右。按照调查企业销售总额与货运量比值推算,钢铁企业产生的货运量30多亿t,钢铁物流规模巨大,且发展速度快。但钢铁流通方式比较落后,钢铁物流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钢铁物流现状   目前,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为每年2.22次,钢铁流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为2.66次。如果周转速度提高一次,相当于效率提高50%,利润相当可观。由于钢铁物流缺少全国市场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把物流变成干线运输、加工配送两个层次的格局,把多对多的网络理顺,找到合适的结点,结点之间是干线运输,结点周围是区域配送,把全国的网络变成这种构架,物流的布局就成功了。在整个钢铁流通行业中,生产厂商缺少物流外委理念,缺少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商,致使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很难形成。   针对钢铁物流普遍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已开始对物流进行新的探索。如武钢着力打造钢材物流中心,目前华中钢材物流中心被列为武汉市重大建设项目,该中心规划占地200公顷,投资10亿元,用于现代仓储、钢材加工、钢材交易、运输配送和信息系统。广钢股份转型发展物流业,将逐渐退出钢铁冶炼业务,在2015年建成中国南方现代物流中心,争取成为华南地区最大冶金产品物流中心和气体生产中心,物流将成为广钢股份新的利润增长点。宝钢加大直供,减少中间环节,改变生产方式;按订单生产,与下游汽车、造船等签订直供合同,在全国建立物流分销网络,建立具有加工职能的加工配送中心,把流通与加工捆在一起构建全国网络。钢铁分销企业也广泛建网络,业务从销售领域延伸到物流领域。国内钢材销量最大的五矿公司,原来的优势在海外市场,现在着手建设国内销售网络,还要延伸到物流加工等领域。中储物流公司在原有网络基础上,以库存抵押贷款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延伸网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生产商正在走出生产环节,关注流通,关注物流;流通商抓住网络延伸增值服务,物流商也在积极与企业合作,取得整合资源的良好效果。中铁科技物流公司与包钢合作,把供应物流与销售物流结合在一起,有效整合资源,包钢在铁路的终端,解决好资源的进与出,把上下游连接起来,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中铁科技物流通过与包钢的合作,成为国内较为成功的钢铁物流供应商。此外,钢铁市场的电子化,成为钢铁物流的新探索,并开始向物流配送领域延伸。钢铁物流包括供应(采购)物流、生产及回收物流、销售物流三个方面。其中生产物流和回收物流也被合称为工厂物流。目前发展较好的是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供应物流较为滞后,回收物流就更为传统。   3宣钢物流整合概况   宣钢物流分公司自2010年12月成立以来,在宣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优化物流供应各个环节和人力资源配置,取得了降低成本的良好效果。   3.1理顺关系   宣钢物流分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大物流、大仓储”为思路,以物流管控一体化为方向,向优化整合要效益,创造高效畅通、仓储有序、优质服务、安全和谐、生态园林式物流新环境。以此为文化建设主导理念,采取合理定位、规范运作、量化管理,推动精细化管理,提高各项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健康稳定地发展。随着宣钢公司物流优化整合的进一步深入,物流分公司的管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把物流优化整合做实做精,向优化整合要效益,物流分公司抓住机遇,瞄准一流管理水平,不断把管理做实做细,练好内功,实现由经验型、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型。宣钢物流分公司以“管理观、工作观、功过观”为主要文化理念,在管理观上要求广大员工沟通合作、执行有力、民主科学、精细优化;在工作观上要求广大员工攻坚克难、张弛有度、综合发展、快乐工作;在功过观上要求广大员工做到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既要苦劳又要功劳。在此理念的推崇下,物流分公司狠抓队伍建设,精心设计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到目前为止,机构设置为:综合办公室、生产技术科、机械动力科、安全管理科、物流运转车间(负责全厂区内各种物料的短途倒运)、原料储管车间(负责原料储运)、炉料储管车间(负责原燃辅料等储运)、焦煤储管车间(负责炼焦煤储运)和成品车间(负责成品钢材、生铁块等储运),在职员工1000多人。   3.2加强管理   围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借助大流程再造和系统优化,从根本上理顺物流管理业务职能。通过掌握物料消耗、实际库存量、物流成本等情况,有效减少和杜绝账物不符、成本不真实及降低物流中间费用的现实问题,进而实现物流优化、压缩库存和减少资金占用的目的,全面完成物流整合、生产经营、技改工程建设项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物流分公司编制了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制度母本,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全年陆续编制下发了行政文件、党务文件、工会文件、会议纪要等共计200多个。这些制度和政策性文件的及时下达,使各项工作的开展以最快的速度走上了“管理讲制度、工作讲标准、办事讲程序”良性轨道,并在此后的落实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   4优化物流供应   4.1合理调整库存   针对2011年原料库存少、冬储时间短等特点,及时调整各种大宗原燃料冬储方案和传统的冬储模式,比往年少储铁精粉140万t(由往年的260万t减少120万t),焦煤库存16万t,比往年少存4万t,既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两项降低库存资金积压14.9亿元),又成功规避了经营风险,同时促进了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公司物料供应平衡。#p#分页标题#e#   4.2优化库存和货位   本着“能直供的不落地”的原则,合理优化库存和货位,在充分保证为焦炉和高炉提供优质服务、让高炉“吃好、吃饱”的服务宗旨下,大力降低短途倒运费用,取得了优化物流供应降成本的目的,圆满完成了公司下达的挖潜增效目标任务,原燃辅料机具及倒运费比2010年同期降低400多万元。   4.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兼岗、并岗做到增库不增人,及时优化清理在册不在岗人员,在没有增加定员且自然减员(包括辞职、去世和内退人员共计35人)的前提下,很好地保证了生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4.4提高钢材火车运输比例   从宣化到北京,每吨钢材火车运输比汽车运输成本低55元;从宣化到天津每吨钢材火车运输比汽车运输成本低62元。借助宣钢公司的路企合作和合署办公外请车皮数量增多的有利时机,积极配合做好路车的接卸和装车外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细化量化考核奖罚制度,进一步提高火车运输比例,并克服在线生产与火车运输外发装车经常发生“撞车”的不利因素。在批车少、拉兑时间长等客观条件下,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弥补客观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细化组织管理环节,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对库区、线路名称、各线兑车数、装车品种、完成装车时间、用吊台数、每勾正常拉兑时间、重车出库过磅、空车回皮入库时间、正常日均装车能力进行详细的分解,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了成品各库兑车后,查车、抄车号、与销售分公司调度联系时间。建立装车攻关会议制度,详细分析每天的质量、数量攻关工作,对装车质量、数量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解决,稳步推进质量、数量攻关工作,做到日分析、周总结、月考核。提前了解每日请批车计划,对各成品库做到早安排、早协调、早处理。进一步加强各种装车设备的管理,发挥岗位点检、专业点检、精密点检三级点检的作用,按标准、按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及时处理,保证设备运转良好,做到将影响装车事故的因素控制为零。2011年9月份,火车运输外发5954车,平均达到198车/日;比8月份平均多发10车/日,仅火车运输外发1项,比8月份多创效益21.52万元。成品钢材铁路外发量比2010年提高了30多万t,年创效益1900多万元。   4.5规划钢坯等工厂内部短途倒运   宣钢正在积极筹划将全公司的所有短途倒运,包括钢坯、废钢及废旧物资回收等工厂内部短途倒运职责划归物流分公司管理,以利于实现“大物流、大仓储”的物流管控一体化。   5结语   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降本增效显得就更为重要,钢铁企业必须多元化发展才有出路,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降低物流费用是一个必由之路。宣钢物流分公司自成立以来,以“管理观、工作观、功过观”为主要文化理念,把管理做实做细,练好内功,实现由经验型、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型,降低了原材料库存和运输成本,取得了较好效果。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3

 

(一)“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省物流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业态快速涌现,在物流标准、社会物流统计、A级企业评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物流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2590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0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35.3%、16.1%,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6.2%、3.0%。2017年以来,全省物流景气指数保持在52%较高区间,行业活动活跃。全省物流总额中,农产品物流总额1878亿元,占比5.8%;工业品物流总额19471亿元,占比59.7%(其中,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总额占比接近九成);外省流入货物物流总额为8280亿元,占比25.5%,推动形成以大宗商品流通全过程为主的供应链服务供给体系。

2.质量效率稳步提升。我省获批全国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省,探索煤炭物流降成本措施。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7.3%,纵向比2015年降低5.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均增幅3.3%,明显低于全国同期7.3%的年均增长,并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运输组织方式不断优化,2020年,全省累计完成货运量19亿吨,比2015年增长17.3%。以高价值产品为主的航空物流得到发展,民航2020年货邮吞吐量达到5.9万吨,比2015年增长18%。为适应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邮政快递物流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业务量达到5.4亿件,比2015年增长350%(其中,异地和境外快递占比为88%),快递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农产品流通、工业品下乡等形成良好支撑。

3.基础设施得到完善。2020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247公里,高铁动车全覆盖,与京津冀、西安、郑州形成三小时高铁圈;公路里程达到14.4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744.6公里,覆盖11个市和112个县(市、区),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群、经济圈;形成“一干六支”机场布局,通航城市国内69个,国外18个,建立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和3条洲际航线网络,在省内基本形成以干线机场为基础,以支线机场为支撑的航空物流网;中欧(中亚)班列2019年开行107列,比2018年翻一番,辐射至10个国家23个城市,2020年中欧(中亚)班列开行206列,比2019年全年增长92.5%。太原成为首批国家物流枢纽,作用逐步显现,晋中获批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省建成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200多个,大秦、瓦日、侯月和朔黄线晋煤外运主通道运力不断增强,“太原-集宁-二连浩特”中蒙通道、“太原-中卫-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际物流通道助力企业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基本建立内外联通的骨干物流网络。

4.市场主体集聚壮大。2020年底,全省有A级物流企业69家。其中,5A级3家,4A级47家,3A级17家,2A级2家,全国优秀物流园区4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家,初步体现物流企业大型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涌现出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代表性物流企业。实践中形成多种创新发展模式。一是积极开展物流供应链管理创新。太原市在快消品多仓共配、医药领域单元化配送、家居领域标准化智能化物流等方面,依托新零售、医药、大宗商品、网络货运、跨境电商等物流园区打造供应链。制造业物流方面,太钢不锈实施以基地建设为核心、战略伙伴培育为重点的供应链战略,与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强化战略伙伴关系,探索基于物联网、依托物流企业构建工业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二是积极开展网络货运平台创新。网络货运新业态快速起步,建立集全方位卡车后市场消费服务、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全流程金融风控等为一体的大宗商品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三是积极开展城乡共同配送创新。太原入选首批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依托供销网络开展农资电商运营服务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积极开展物流+新业态。晋城市全域构建了“城际+城市+城乡+镇村+旅游”五级公交体系及乡村物流、旅游运输服务体系。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物流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提升;煤焦钢物流占比大,存在重出空回问题,物流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规模小,集聚度低;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快;物流服务以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功能为主,需加快向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全面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二)新阶段面临的良好态势和发展机遇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拓展现代物流发展新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将推动我国产业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费空间重构,在城乡间、区域间、国内国际间实现新的均衡布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处于“一带一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流通要素交汇,发展潜力巨大。迫切要求现代物流顺应市场供需空间格局变化,优化调整要素布局和流向组织,拓展网络化发展新空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求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省积极打造十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现代物流与制造、农业、商贸等深入融合,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应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完善服务国内大循环的现代物流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将产生规模扩张和品质升级的庞大消费需求,迫切要求建立能够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现代物流体系,支撑和引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连接商品生产、消费全过程,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现代物流加快技术创新和业态升级。现代信息技术、新型智能装备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深入推进,为现代物流组织方式深刻变革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迫切要求现代物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二、精准聚焦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以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物流降本增效提质为目标,积极构建“1359”现代物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设施网络化、平台智慧化、产业融合化、内外一体化,形成“高端增值、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水平,培育集陆空合作、铁海联运为一体的国际化物流新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北方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融合联动共享。以多式联运为切入点,强化物流枢纽建设,健全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物流与交通融合联动发展新优势;以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为途径,促进物流与制造业、农业、商贸、金融等联动协同发展。

——坚持短板查补导向。突出项目支撑,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完善、智慧物流设施建设、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等为重点,实施物流提升工程,促进物流高效、绿色、协调发展;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业物流,提升全省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业态模式创新。全面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积极推动物流业迭代更新,大力发展“六新”物流;加快推进物流适应新型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物流管理创新,切实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绿色安全发展。坚持树立低碳环保、绿色安全发展观,全链条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维护物流安全,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定位

重要生产资料流通中心:发挥我省地处黄河(青银)物流大通道与二连浩特至北部湾物流大通道交汇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煤炭、钢铁、焦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流通基地,积极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工业品分拨中心。

特优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我省特优农产品产地优势,叠加国家农高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和平台优势,布局建设“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专业物流基地,打造覆盖全国的特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特优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

“一带一路”重要集散中心:发挥至二连浩特、霍尔果斯、满洲里通道优势,建设装备制造、铸件等十大出口基地,持续扩大明斯克、莫斯科等固定班列开行规模,开通乌克兰固定班列,“十四五”末力争实现中欧班列本省产品发运超800列。

(三)发展目标

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互联网+”新业态,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到2025年,力争在物流降成本、补短板上取得突破性成效,基本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慧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成为物流强省和物流创新发展示范省。

——物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25年,全省物流总额达到5万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物流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确立。

——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基本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货物周转量突破8000亿吨公里,航空货运吞吐能力突破10万吨,培育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推荐优秀园区成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

——物流组织效率全面提升。全社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公铁联运量达到5.6亿吨,铁水联运量达到3.5亿吨,快递业务量达到9.5亿件。

——物流服务品质显著增强。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物流国际化运营组织水平和通关便利化程度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到2035年,基本建立“全链条、大平台、树标准、创模式、优环境、促民生”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创新、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创新、陆港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四大创新领域,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通汇聚,现代物流实现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建成立足、引领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物流发展标杆省份。

 

三、优化空间结构,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适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扩大内需战略和流通体系重构要求,积极构建内外联通、高效协同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向以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海陆空统筹布局方向转变。

(一)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聚焦双循环战略需求,实现省内物流通道与国家物流通道有效衔接,精准布局物流枢纽,以信息化为抓手,构建“1359”物流新格局。“1”是建设太原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3”是建设大同、临汾、长治三大区域物流枢纽,“5”是布局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医药、大宗商品五类专业物流基地,“9”是畅通九条物流大通道。

1.打造太原国际化智慧物流枢纽。

突出数字经济引领,鼓励“互联网+”物流创新,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中枢。加快物流枢纽设施群建设,实施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新建国际监管场所、国际邮件互换局扩容升级等重大项目。依托太原市、晋中市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和区位优势,特别是综改示范区“2+9”千百亿产业集群,以及陆港、空港、口岸、保税、跨境电商等资源和集聚优势,增强物流服务新兴产业能力。运用大数据提升物流中转集疏、分拨配送能力,形成快速响应的城市配送物流枢纽。

2.建设三大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大同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大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统筹朔州物流发展,强化陆港、空港、口岸、铁路、高速公路、管道等物流设施联网协同,加快构建高效的铁路集疏运体系,强化货物集散分拨功能,做强煤炭、煤机制造、轨道交通、陶瓷等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重点对接至二连浩特、呼和浩特、满洲里、京津冀等四条国内骨干大通道,打造中欧国际物流北部综合枢纽。发挥大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特色药材等冷链物流和跨境物流,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快建设海关监管区域,打造全国重要的肉类冷链服务基地。

加快建设临汾国家物流枢纽。发挥临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战略作用,构建临汾运城物流协同区,推动重点物流园区提质扩容、转型升级,补齐铁路专用线短板,开行与二连浩特干线集装箱循环班列,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大列和五定班列,建设煤炭、焦炭、钢材、矿粉等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平台。依托铁路专用线,开展“公+铁+海”多式联运班列;加强与日照港等港口业务合作,大力发展“无水港”模式。支持临汾市、运城市加强粮食、果蔬等物流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扩大跨境贸易、保税物流规模。

加紧培育长治国家物流枢纽。强化长治、晋城毗邻郑州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原城市群的联系与协作,整合铁路、公路、保税中心等物流资源,拓展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等物流服务,加强多式联运货源基地和枢纽功能建设。支持长治市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布局建设货运基地和全货机航线,为半导体、信创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物流支撑。支持晋城市承接郑州异地快递物流功能,建设区域性仓储分拨配送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快递枢纽。

3.建设五类专业物流基地。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产业需求和物流基础,统筹布局建设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医药、大宗商品等五类专业物流基地,打造成为促发展保民生的有效载体。

制造业物流基地。按照各地市十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聚焦成套设备、汽车、大型工程机械、电子元件等制造业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供应链,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重点在太原、大同、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制造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集物流资源调度、物流信息、市场交易、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基地、物流贸易基地。

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聚焦“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特优农产品,延伸物流仓储功能,满足冷链物流需求、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打造农产品供应链枢纽节点。推动大同、晋中、运城、临汾、长治、吕梁等地区加快建设一批冷链设施先进、检验检疫功能齐全、公铁空联运设施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布局大同-忻州-朔州、太原-晋中-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4个粮食物流枢纽节点,形成集仓储、中转、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物流园区。

快递物流基地。建设以太原为中心,北有大同、朔州、忻州,南有侯马、运城,东南有长治、晋城,东有阳泉,西有吕梁的“大”字型快递网络架构。完善快递服务体系,聚焦寄递便利化和服务精细化,打造多元化快递末端派送网络,解决快递进校区、进社区、进商区、进农村等难题。鼓励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冷链快递、跨境寄递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快递物流与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一批涵盖集散、中转、分拨等多种功能的全国区域快递物流基地。

医药物流基地。依托分布于太原、大同、长治、晋中、忻州的大中型医药物流园,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满足原料药制造企业、中医药制造企业的医药物流需要,布局发展一批集交易、储存、保管养护、转运、包装、商品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医药物流基地。

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围绕煤炭、焦炭、铁矿石、粗钢等生产资料型大宗商品,依托现有物流资源,新建或改扩建智慧物流园区,加强集疏运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改造升级,培育发展一批集储存、保管养护、中转、分拨配送等多种功能协同发展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

4.畅通九条物流大通道。

四条国内物流大通道:至京津冀物流通道,西起太原、忻州、朔州、大同,东至京津冀地区,强化中北部资源和能源外运。至长三角物流通道,西起太原,东至长三角地区,强化中部及长治、晋城东南部地区与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发达地区间的制造业合作与贸易往来。至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通道,北起太原,南至粤港澳大湾区,强化我省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品、农产品互通。至青银、青兰物流通道,西起银川、兰州,贯穿太原、吕梁,东至青岛、日照,强化货运中转功能。

四条国际物流大通道。至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物流通道,东起太原,西至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强化与中亚、欧洲地区货运联系。至二连浩特物流通道,南起太原,北至二连浩特,强化与蒙古、欧洲地区商贸往来和经济合作。至满洲里物流通道,南起太原,北至满洲里,强化与欧洲间的商贸往来和经济合作。至凭祥口岸物流通道,北起太原,南至凭祥口岸,依托二连浩特至北部湾物流大通道,连接沟通南亚、东南亚地区。

“一点多线”航空物流通道:以太原为中心,统筹运城、大同、五台山、长治、临汾、吕梁等支线机场,构建与京津冀蒙互通、全球直达的华北机场群。加快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建设国际航空货运基地,拓展全货机航线,强化太原与全球主要国家城市的航空货运联系。

充分发挥公铁港航等综合交通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以大宗商品集装箱运输、大宗物资中转集散为重点,加强铁路集疏运设施建设,提升公铁海空多式联运枢纽和设施水平,提升跨境物流和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地区、主要物流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建成公铁海空联运、干线成网、省际互联、面向国际的物流通道体系。

(二)完善城乡物流体系

优化城市物流集散和配送网络。优化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城市三级配送网络建设。依托重要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地规划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交易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加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动传统公路配货站向现代配送中心转型,推广高速服务区综合仓配模式,实现大中小型配送车辆无缝衔接。推进城市配送车辆接卸平台建设,推广箱式运输、带盘运输。推进快递营业场所标准化建设,鼓励在居民小区、地铁站周边、商务中心等进行智能快件箱的布局。提高大型商圈和商业连锁企业的集中配送比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物流企业、社区物业、社区商业网点等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医药等需求,提供专业、便利的老年人物流服务和帮助。研究城市内物流园区外迁方案,在环城高速公路新建布设组织高效、功能完备、要素聚集、绿色智慧、服务多元、优惠扶持的货运枢纽项目。

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推动物流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广邮快结合、交快结合、快快合作等农村物流模式,统筹建设县域仓储配送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等物流设施,因地制宜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服务农村电商发展新格局。整合提升邮政、交通、供销、商务等农村物流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共享,加快形成网络规模效应。加快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乡镇村末端配送网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质量。

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以园区建设市场化、规模适度化、功能精细化、运营高效化为导向,促进物流园区健康科学有序发展。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围绕铁路、公路场站等交通枢纽和空港布局,围绕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和专业市场等物流需求集聚地,围绕中心城市等,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着力提升物流设施水平。进一步完善示范物流园区分级培育和认定机制,形成国家、省、市分级培育、层层推荐、示范发展、全面进步的良好氛围。开展智慧物流园区试点,率先在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以及重点物流园区,推动“六新”运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立物流区域协同机制

加强物流区域协同。推进物流业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统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物流信息、人才、平台等资源共享,实现物流服务融合发展。完善京津冀晋鲁豫地区物流集疏运和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强与天津、郑州、青岛、大连、济南等重要物流枢纽和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建立通畅高效、服务融合、协同运作的跨区域物流联动机制。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物流协同合作。推动太原、大同、临汾、长治一体化衔接国家物流枢纽,与上海、大连、青岛、秦皇岛、宁波、苏州等港口、口岸、自贸区深化合作,实现异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升货物集结能力。

建立现代陆港体系。依托大型物流企业,围绕太原、大同、临汾三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与全国物流枢纽、国际陆港组建现代陆港发展联盟,开行“一带一路”干线集装箱循环班列,全面提升陆港集聚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和国际商品交易集散,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陆上桥头堡,打造在全球具有一席之地的现代化国际化陆港枢纽;深入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城镇体系布局,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

(四)提升参与全球物流资源配置能力

构建国际物流节点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强优势产能、装备、技术合作。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共营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推进海外仓、边境仓、港口仓建设,拓展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跨境物流全球配送能力。打造全省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推动组建物流联盟,加强进出口货源组织,积极开展国际快件运输和国际中转运输,构建高效畅通的国际铁路联运通道网络。加强保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提高通关效率。推动建设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交割和实货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国际进口商品交易展示分销中心、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和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中心。

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全力支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建设,着重建设综改示范区潇河片区为全球“材料革命”策源地、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综改示范区阳曲片区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建设以生物质新材料为主导的合成生物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以合成生物产业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贸易、保税物流、仓储、加工制造全产业链。太谷片区重点依托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依托物流枢纽、保税区、陆港,加快推进国际中转、区域分拨、保税物流等功能建设,推动港口共用、园区共建,打造一批国际物流联动基地,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推动武宿综保区、中鼎物流园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功能,积极申请整车、平行车、冰鲜水果、肉类等海关指定查验场地。

(五)壮大物流市场主体

打造本土物流旗舰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与全球重要制造、商贸、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主动参与国内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重构,全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国际陆港综合运营服务商、国内现代物流产业旗舰劲旅。积极培育机械装备、纺织化工、汽车整车、大件运输、农副产品、快消品等细分市场的领军物流企业。聚焦新能源物流车辆、智能化仓储、搬运装备,做大做强物流装备制造业,培育若干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物流装备骨干企业。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发掘细分市场需求,做精做专创新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努力使成为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

培育本土物流领域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推动品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效应。鼓励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示范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创新,对外进行模式复制和管理输出,推动品牌园区的网络化发展。加快推进物流咨询、规划、设计、物流金融、境外服务等服务品牌的建设,扶持一批物流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

 

四、强化“六新”赋能,全面提升物流价值创造

强化“六新”驱动,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服务领域拓展。提高物流通道网络支持经济要素高效流动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空间合理布局,发展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一)“六新”赋能物流发展

布局物流新基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跟踪、认证、交易、支付、监管、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推广;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产品可追溯、在线车辆调度、产品自动分拣、智能快递和智能配货;完善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的设施数字化,形成可感可视可控的智慧物流体系。

突破物流新技术。支持核心企业完善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通信等于一体的智慧化的新技术架构。支持物流企业构建集网络安全、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安全等于一体的物流安全体系。推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在物流服务管理中的创新运用。

发展物流新材料。支持核心企业研发高密度超轻合金,构建公铁运输轻量化部件特色产业链条;运用太阳能光伏、功能性建筑、超白压延光玻璃、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等技术,加大物流园区仓储设施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利用力度;探索物联网智能包装、自动化物流包装和生物降解塑料包装等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打造物流新装备。实现无人化叉车、机器手堆码垛、机器手真空抓取、自动装车伸缩机、分拣机器人等新装备的普及推广,开展“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场站”等“无人军团”的集成创新试点。加强自动化立体库对接适应多场景、大规模、定制化发展的高速分拣系统,实现物流仓储中智能机器搬运、智能调度和自动监管新突破;支持开展搬运码垛机器人、自动引导搬运车、手持终端、基于射频识别和北斗导航的可视化技术等智能设备的应用。

做强物流新产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特优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电商物流等专业物流,创新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形成有特色的物流服务产品模式;积极发展新零售物流、金融物流等新服务产品。

培育物流新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云物流、云仓储等“互联网+”物流新业态;加速物流业迭代更新,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临空经济、国际陆港、高铁货运、航空货运、跨境物流、物流供应链等新业态;拓展支撑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需求的物流新业态,发展网约物流、个性化定制物流、即时配送、社区配送等新业态,推广家居“仓买+仓配+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城乡“客货邮”一体化等物流新模式。

(二)科技推动产业融合

1.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完善先进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空航天、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集群,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示范工程,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开展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试点,评定两业融合标杆企业,积极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推动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建设工业供应链平台。鼓励主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视觉识别、智能语音导航、高精度定位、电子围栏、智能调度算法的协同高效的智能供应链物流管控平台,实现一体化生产组织、自动数据采集、精细作业控制、全程运输跟踪的供应链物流管理。鼓励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开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

2.推动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完善冷链物流设施。适应流通和消费需求,加强中心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场的冷链设施配置,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太原国家物流枢纽、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线运输、快速转运、多向调运等核心组织功能;完善口岸冷链设施,服务生鲜农产品和温控食品进出口贸易。围绕“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区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冷鲜初加工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构建集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于一体的全冷链农产品物流体系。

发展冷链物流新模式。建设城市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发展直供大型电商、连锁商超及消费终端的冷链物流模式。推动冷链服务拓展,推广冷藏集装箱、保温箱、冷藏车等标准化装备。依托公铁运输优势,发展铁路集装箱冷链服务,积极发展航空冷链物流,有效对接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和集散地,提升冷链中转分拨配送功能。着力改善陆港、口岸、保税区冷链物流配套条件,加快完善公路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冷链集疏运服务能力。

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支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交易中心围绕小杂粮、干鲜果、反季节蔬菜、牛羊肉等特优农产品,建设加工配送、交易展示、冷链仓储、信息平台、废弃物处理等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积极打造晋中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大同陆港、运城果蔬园区等国际化农产品供应链平台。

3.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

加强流通设施建设,推动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既有流通网络设施智能化改造和云、网、端等智能基础设施新建。围绕太原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一批特优农产品电商平台,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前置仓”等设施设备,构建适应电商发展的物流服务网络。总结推广太原市快消品、家居、医药供应链经验,发展分销型供应链,推广使用标准化单元技术,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招引国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全国和区域总部、分拨和转运中心、运营和研发中心等落户,支持本土流通企业与国内重要制造、商贸、物流企业深化业务合作。加快传统批发市场向与物流、电子商务、商品会展等有机融合的现代市场转型。开展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经营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集聚集约发展等升级改造试点。

(三)构建物流供应链体系

研究完善现代供应链政策,分行业设计物流供应链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建立供应链中断风险监测、预警、应对工作机制。鼓励物流企业依托物流业务发展供应链服务,做大煤焦钢、大宗商品、特优农产品等领域部级供应链平台,强化供应链在生产、消费组织中的纽带作用。打造物流枢纽供应链中心,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和示范物流园区在区域物流活动中的核心组织作用,进一步深化产业上下游分工合作,拓展交易担保、融资租赁、金融保险、信用评价等价值链增值服务;提高物流枢纽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等服务水平,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县域特色产业,促进县域供应链创新发展,培育优势品牌和特色产品。鼓励龙头企业“抱团出海”“走出去”参与全球供应链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和运输分销等环节资源高效配置。

(四)发展物流经济新范式

发展通道经济。依托我省九条物流大通道,与“四横四纵、两沿十廊”的国家物流网高效联通,重点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我省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多式联运和物流服务能力,推动形成通道化物流运作和产业组织,高效串接农产品、工业品产地、集散地和主要消费地,密切通道沿线经济产业联系,优化通道沿线产业分工,提高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依托综改示范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临空经济。

发展枢纽经济。率先在太原、大同、临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以及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地,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带动区域农业、制造、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形成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推动航产集团与国内一流现代航空物流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空港型、口岸型枢纽经济,提升快件分拨、跨境清关、落地配送等航运枢纽功能,促进国际贸易、制造、快递等产业提质升级。推动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布局“一核三港五园六中心”重大物流载体,发展陆港型枢纽经济,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

发展平台经济。完善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监管办法,优化顶层设计。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扩大能源电子商务平台、焦煤在线等市场占有率,提升煤炭交易指数全球影响力,支持陆港商等打造钢铁、化工、建材等大宗商品供应链平台,发展大宗商品期货、指数经济等新交易模式。大力发展网络货运、数字零售、跨境电商等平台,形成千亿级平台经济集聚区,支持潜力企业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

 

五、降低综合成本,全力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升级版

(一)破除大宗商品物流“中梗阻”

完善大宗商品物流设施。在煤炭主产地、市场集散地、交通枢纽地建设煤炭集散、中转储配中心、储煤基地、煤炭交收库、煤炭超市等,推广应用从坑口到装车点的自动化传送带技术与装备,推进战略装车点智能化配套设施改造。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完善大宗商品铁路集运系统。逐步建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煤焦销售网络。加强现代化管道运输设施建设,培育以煤层气为主导产业的物流园区。在不影响原产权主体“产供销一体化体系”的基础上,支持整合全省铁路专用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创新管理新模式,实现全省铁路运输降本增效、铁路资产证券化,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提升大宗商品物流效能。高质量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中的占比。拓展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海铁联运通道,扩大铁路货运班列、点对点货运列车、重去重回示范班列等,发展集装箱运输。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向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领域拓宽服务功能,签订量价互保协议,形成大宗商品铁路运输规模效应。增强陆港的大宗商品储备中转、通关保税等功能,打造至天津港、舟山港、厦门港的铁海联运重去重回专列。围绕我省煤化工资源和油料需求,积极发展危化品物流多式联运,从基本服务保障向专业化定制、高品质生活服务和全程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提高大宗商品物流增加值。

发展多式联运。打造重去重回可持续铁海通道,以大型物流企业为基点,构建—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等港口的物流出海通道,实现铁海联运、重去重回。建立多种运输方式自由换装、甩挂运输、各种货物类型自由集散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提高货物流转速度。研究制定统一的多式联运规则和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率先在集装箱公铁海联运、重去重回示范班列等关键领域开展“一单制”多式联运试点,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发展“互联网+多式联运”新模式,依托核心物流企业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一键竞价、在线支付、货运保险、货物查询、车货匹配、线路优化等;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方式,探索“集线、集拼、经停、加挂”等集拼集运发展新模式,积极应用“运贸一体化”“仓贸一体化”等新模式,打破运输方式间的联通壁垒,形成“点轴式”的跨区域多式联运网络。

(二)发展专业物流

积极发展高铁物流。率先在电商发展快、快件量较大的地区,研究设计高铁物流线路网络,加强沿线高铁场站功能设施改造升级,强化接卸货、存储、转运等物流功能。推动太原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符合条件的高铁场站间开行“点对点”的高铁货运班列、专列,努力打造高铁物流枢纽品牌。鼓励电商、快递企业参与高铁物流枢纽建设,就近或一体化布局电商快递分拨与配送中心,完善与高铁物流高效衔接的分拨与配送中心,完善与高铁物流衔接的物流网络,推动高铁快运“当日达”“次日达”。探索建立业务受理、跟踪查询、结算办理等“一站式”高铁物流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持续拓展太原武宿机场直飞全球主要国家的国际航线,积极发展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金融和维修服务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航运服务基地。抢抓华北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机遇,发挥太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势,加快太原武宿机场改扩建,建设航空货运基地,拓展全货机航线,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枢纽机场和航空快件中心。加密与国际重要城市的快递网络,建设一批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和海外仓,形成高效的国际快递配送网络。

推动快递物流提质发展。深入推进快递物流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网络协同和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快递服务与普铁、高铁、航空等干线运输服务对接融合,突破快递服务网络效率和效益提升瓶颈,推动现有服务网络体系降本增效。加快建设太原国际邮件互换局扩容升级等重大项目,拓展国际快递服务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跨境服务能力。鼓励快递企业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快递“进厂”“进村”,推进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

促进医药物流专业化发展。发展专业化医药物流企业,支持建设大型自动化医药配送中心,提升医药产品仓储管理水平和集约化配送效率,保障各级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网点的医药供应。提升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支持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加强冷链能力建设,发展专业化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服务,针对具有温控要求的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剂、生命科学样本等提供全程冷链物流服务,对冷链数据实时监测,建立从厂家到患者全程可控的医药冷链物流及可追溯体系,确保医药用品流通安全。鼓励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合作,探索开展医药物流服务外包,提升医药物流专业化管理水平。鼓励开展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构建服务医药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医药物流配送体系。补齐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短板,提高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能力。依托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和医药物流基地,建设医药物流平台,以太原为中心,构建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医药供应链体系。

(三)建设智慧物流平台

建设行业引领性智慧物流平台。支持主要物流企业建设多式联运、供应链管理、大宗商品交易、大数据综合服务、金融服务等重大平台,对省内物流园区、铁路场站、公路场站、铁路专用线、运输车辆等物流要素进行数字化改造。依托现有铁路信息资源,拓展公路、航空等交通信息资源,连接省内重大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串联全国骨干物流枢纽,打造物流要素聚集、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物流业务平台,努力发展成为全国重要门户物流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细分领域服务信息平台。强化对分散、小规模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和衔接,发展干支线运输、仓储配送、运输、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服务,提高物流组织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建设全省物流信息公共管理平台。整合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信用等信息资源,建设有效串联产业供应链环节、物流运作环节、生产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平台,深度挖掘物流大数据价值,提供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增值服务,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提高全社会流通效率。

(四)优化减税降费政策体系

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确保物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商业同价。将符合条件的快递企业和快递业发展项目纳入重点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支持范围。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省级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智慧平台、航空物流试点企业支持政策。

完善物流领域税费政策。总结网络货运交通运输业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实现方法,避免重复征税。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继续优化高速公路通行费差异化收费优惠政策,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对标物流业发达省份,规范税费政策。严格落实涉路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一事不再罚和罚款收缴分离制度,在当地政府网站公示货车年度处罚情况。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切实降低鲜活农产品运输成本。

加大物流用地支持。保障物流用地需求,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新增物流仓储用地给予重点保障。保障冷链物流设施用地,永久性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用地按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基金,为优质物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扶持公益性、公共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鼓励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吸引资金回晋。探索建立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和合理使用存量资产的新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挂牌上市和并购重组,引导物流企业综合运用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物流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盘活国有企业铁路专用线、港口、仓库、车辆车队等存量物流资产。总结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经验,扩大特定领域社会资本进入。切实加大对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服务。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治超执法标准,维护道路货运市场正常秩序。改进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工作,放宽标准化轻微型配送车辆通行限制,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通行便利,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管理。加强对物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六、立足标准绿色安全,增强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构建物流标准化体系

构建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动物流全链条标准化,加快完善货物运输、物流园区、冷链、大件、药品和医疗器械、危化品物流标准规范制定和修订。重点完善包装、托盘、周转箱、货品编码、物流信息交互等标准,加强以托盘为基础单元的单元化物流系统系列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快运输工具、载运装备、设施体系、政策管理等标准对接。加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短板领域标准研究制定。加快制定智慧物流、供应链服务、即时配送、城乡物流配送等新兴领域标准研制。积极推进面向数字化与智能化需求的物流装备设施的标准修订。

强化物流标准化应用。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指导行业发展,加大物流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开展物流标准化专项培训工作。构建物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物流标准服务。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物流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培育重点物流标准化企业,推广物流标准化应用,带动提升社会物流标准化水平。

(二)推广绿色物流技术

深入推进现代物流节能减排。加快物流行业“机器换人”,鼓励物流企业采用自动化、标准化的仓储、包装、分拣、装卸等设施设备,提高物流企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加大货运车辆适用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力度,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货运车辆在城市配送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广铁路集装箱应用,大力发展专业化公路货车车型以及经济高效、节能环保船舶,鼓励发展厢式运输、带托盘运输、甩挂运输和重载化运输。加强物流安全管理,加大物流安全监督与惩罚力度。探索建立物流领域碳排放监测体系,推动企业完善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的管理流程和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研究与应用,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和生物降解包装材料,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包装循环共用,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促进包装减量化、再利用。推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促进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标准化、循环化。

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逆向物流发展模式,鼓励逆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针对产品包装、物流器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物资及电商等退货产品,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

(三)推动物流安全发展

健全应急物流体系。深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经验,统筹规划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布局,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大型储备基地。做好能源、粮食、医疗等重要产品应急预案,健全平急转换机制,构建平时服务、急时保供、战时应急的供应体系,重要产品实施政府储备、商业储备、分级储备结合,适当扩大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防范供应风险。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及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布局,建立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快递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联动的应急物资运输网络,打造智能化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调度平台,加强应急物资产供销企业全链路追溯管理,加快形成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建立应急物流体系保障企业名单,健全应急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物流服务资源,完善应急物流干线运输和支线辐射网络,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水平,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督促寄递物流业经营者依法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寄递业“三项制度”和物流业“两项制度”。督促寄递物流业经营者落实业务流程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寄运件的全程跟踪和实时查询,并将寄运信息数据实时推送公安机关,提升寄递物流业安全监管水平。

强化危化品物流安全。依托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危化品专业仓储物流基地。实施危化品物流仓储、运输数字监管,实现全程信息可查询。建设危化品供应链管理平台,推动应急管理、质量技监、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信息互通,强化危化品运输车辆24小时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危化品充装,查验环节监管,建立危化品物流安全联合执法机构。加强危化品仓储场地、运输资质、运输条件等标准制定、推广和执行。危化品储存场地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使用。强化对具有爆炸危险性危化品储存场地的监督检查,严禁超设计量储存。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提高特定品类危化品的铁路、水路运输比例,发展危化品多式联运,推动甲醇等产业优势危化品物流从基本服务保障向专业化定制、高品质服务和全程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

 

七、坚持项目支撑,深入实施物流七大提升工程

(一)物流枢纽工程

依托太原、大同、临汾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创建一批国家物流枢纽,主动融入全国物流战略布局。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务完善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推动物流枢纽和示范园区在多业融合、多式联运、共同配送、智慧物流、公共平台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形成物流产业发展的创新试验区。

(二)多式联运工程

重点依托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示范园区、专业基地等重大物流设施,加强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先进的装备技术,培育壮大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公路、铁路中转联运设施及机场货运中转站的新建和改造,发展铁路驮背运输和水路滚装运输等新型联运模式。着力构建中转联运设施高效衔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运营服务标准规范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打造一批多式联运“一单制”示范项目。

(三)供应链管理工程

适应现代产业柔性、智能、精细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提高面向线上线下双重渠道的供应链整合能力。重点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建设与制造业配套衔接的公共外库等仓储配送设施。积极推广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

(四)智慧平台工程

以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重点,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推动重点行业、重点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与物流相关的政务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打造一批集信息、在线跟踪、展示交易、服务监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网络货运、数字零售等平台。重点提升本土物流电商平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冷链物流工程

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强产地预冷、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销区冷储等冷链设施建设,推广冷藏集装箱、保温箱、冷藏车等标准化装备。以生鲜肉类和果蔬为突破口,建设全程一体化、低损耗、可追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粮库,保障粮食仓储供给。研究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断链”问题。

(六)电商物流协同工程

加快构建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推进面向国际和区域的快递转运中心和分拨中心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电商物流运作主体,加快培育具备仓配一体、智能分仓、快递集散、电商孵化、展示体验等功能的电商物流园,推进电商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部署海外物流基地和仓配中心。积极推进电商物流企业渠道下沉,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延伸服务网络。

(七)旗舰企业培育工程

制定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实施方案,完善支撑政策和保障体系;支持核心物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全省陆港资源,全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国际陆港综合运营服务商;深化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努力对标一流、追赶一流。围绕大宗商品、机械装备、煤化工、大件运输、农产品、快消品等领域,扶持和培育一批“小而优”的物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规范、高效的现代管理制度,积极通过上市挂牌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开展资本市场融资。

 

八、健全完善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一)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全省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理顺物流行业管理体制,完善物流行业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指导、协调推进和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对试点示范的总结推广,进一步提升物流行业管理和服务效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责任分工,适时开展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有序实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抓好规划重大任务落实,认真组织实施。

(二)创新物流运行统计。研究完善反映物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深化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扩大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范围,增加统计指标。开展企业物流成本统计调查试点,深入分析物流降成本。研究物流业增加值等指标统计制度。强化全省物流行业运行发展趋势研究。

(三)强化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对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完善信用查询和应用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逐步实现物流信用系统的联网互通和共享应用。依法依规完善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提高违法失信成本。在信用平台建立农产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追溯板块,实现采购、交易、管理、结算等全流程服务可视化。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4

网络科学传播模式是对通过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公共事务等,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对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很难选择“科学共同体专业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子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等概念,类似说法比较冗长,难以理解。考虑到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之所以没有选择科学同行这样的字眼,主要是因为在当下的语境中,科学同行容易被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学科同行的确定,一般依据它的最高课题、专业团体的成员情况和所读期刊。

一、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简析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主要指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论文的传播模式对会议报告、开放课件等具有参考意义。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论文、网络、学科同行,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本文提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见图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个拥有反馈机制的循环模式,学科同行以网络为载体,在同行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对论文而言,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传播或者其他传播途径,要想在作者、读者、资助者间建立互信,必须保证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在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中,同行评议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中,同行评议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同行评议在传播模式中的位置并无定规,既可以在于网络之前进行,也可在于网络之后进行。该模式中的网络,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实时发表,另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典藏,即论文仓储数据库。学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论文得以典藏并能实时查阅,是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该模式中的学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论文并能进行反馈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该模式中的公众,除了非科学共同体成员还包括非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他们也难以对论文进行反馈,与非科学共同体成员并无太大区别。图1是对学科同行内部科学传播模式的抽象概括,这其实是一种无阻碍的理想描述———论文生产完毕,快速发表典藏于网络,学科同行阅读使用并进行反馈。在实践中,相关工作者正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其中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Access)为代表。

二、开放获取思想与其特点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也即专业交流,除去面对面的交流,一开始是通过写信等方式来完成,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发表学术成果为目的的学术期刊出现。1665年在英国出版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是一种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到目前为止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决策制度。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期刊,几百年来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第一,学术期刊体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学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发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学术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载太多文章,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无疑问就被浪费。第二,时效性不强,不能及时捕捉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当代,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的周期过长,会影响科学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进行了统计,审稿时间不低于2个月的超过50%。第三,期刊价格快速升高,读者不堪重负。纸质期刊价格升高,出版商又通过IP和密码等控制电子版,信息费用被抬高。据LibraryJournal的统计,2004年到2008年,平均价格相对上涨最高的为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期刊,上涨幅度达到178%,最低为数学与计算机学科领域,上涨幅度也达到27%。第四,传播价值无法最大化。学科同行之外的公众,基本不可能订阅学术期刊,当其对某论文有需求时,路径依赖导致其不知也难以查阅。纸质期刊数量有限,不易保存,后来者很难继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期刊涨价与图书馆经费减少、网络使用范围扩大与学术期刊电子版访问受限、学术研究速度加快与学术期刊出版滞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渐凸显,并导致学术交流危机,于是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渐得到认可。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费而用户免费,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获取该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与公众见面,避开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机构,促进了信息传播。在网络作用下,文献检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术保证。

三、开放获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在美国的开放获取政策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政策出现最早,得到了美国政府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对其他国家或机构相继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开放获取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政策要求得到NIH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学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在发表时应将作者最终手稿的电子版提交到国家医学图书馆管理的一个网络化知识库PubMedCentral(PMC),以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本文总结论文纸质出版后的网络开放获取模式见图2。这种模式下出版商认为,若论文内容的复制版在别处可以免费获得,出版商将没有能力收回投资,也无法对科技出版持续投入。最后的妥协结果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提交到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时,其文本只能是作者接受同行评议后的文本,而不是期刊编辑加工后的出版定稿。这虽有遗憾,但期刊编辑改变不了论文的科学思想、实验数据,只能在文字上进行润色或者统一格式等,对学术价值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图2仍然使用论文字眼。

很显然,图2描述的论文出版模式,本质上仍是期刊电子版,但它与电子版仍有区别,区别体现在两点:其一,用户免费使用;其二,论文进入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典藏更有保证。在图2中,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的购买、维护等费用由机构或者政府等资助,但这里的论文仍然是同行评议后的论文,其质量与纸质版没有区别。图2模式的缺陷是明显的:其一,中间多了期刊(出版商)这一环节;其二,期刊的出版体量决定了开放获取的论文的数量;其三,论文的出版仍然需要纸质期刊读者订阅付费。虽然只要有纸质期刊出版,这一模式就可以维持,但这种模式是比较被动的模式。开放获取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开放获取期刊,其中作者付费取代读者付费,该模式的初衷是减少论文获取障碍、增强论文交流性,其代表是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LibraryofScience,PLoS)。在PLoS模式下,科学家提交论文的同时也要支付一定费用,这笔费用主要用于同行评审、存档以及编辑费用等。PLoS强调,向作者收取出版费,其目的并不是把出版费作为额外的经济负担转嫁给科学工作者,而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出版成本只是研究成本很少但又必须的一部分。论文经过同行评审后,就进入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用户可以免费长期使用。PLoS于2003年10月创办的第一份开放获取期刊PLoSBiology定位于学科领域的高端期刊,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然而,对这样高成本的运作来讲,仅仅靠论文作者的版面费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于是,PLoS推出一种高级的科学出版模式———依靠较低质量论文的大批、廉价出版来资助和养活少数高质量旗舰期刊,甚至在某些期刊上采取了轻度同行评审体系,可发表任何在方法学上合理的文章,但其接受率高、发行文章的量较大,因而版面费远远高于其运行成本。除了版面费,PLoS类开放获取期刊其实还应通过广告等各种模式来增加收入。有学者曾担忧开放获取期刊文章的质量不高,但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证明,开放获取论文比传统论文更容易被引用和使用。有研究者通过对PLoS旗下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得出结论:PLoS的质量认证机制是健全和有效的。#p#分页标题#e#

在开放获取实践中,还有一种免同行评议的预印本模式,这种模式以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建立,现由康奈尔大学维护和管理的arXiv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不用同行评议,作者只须按照一定格式将论文排版后就可以自由上传到网络,满足了且快速发表的要求。作者在论文上传的同时,也可以将其提交给学术期刊,如果论文在期刊上正式发表,文档库相关信息中就会加入论文正式发表期刊的卷期信息。arXiv论文在开放获取前并没有同行评议环节,即没有质量控制措施,其质量控制体现在论文在正式期刊发表后的补充信息环节,这种同行评议前就开放获取的模式在中国也存在,创办于2003年,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速度快。作者提交论文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编辑只进行简单的格式调整后就将其到网上,该时间周期缩短至7天以内,可以满足科研成果快速的目的。

其二,同行评审体系在后有效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聘请专家担任同行评议专家并形成专家库,只要作者同意,后可自动分配给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进行评议,并根据评审情况给论文标注星级,对一些质量优秀的论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结集出版专门的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

其三,采取强制性开放获取。2006年,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由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的课题实行强制性存取政策,规定所有在研课题结题前课题承担人必须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2篇以上论文,并注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及编号,结题时认定与其他刊物等同。

其四,完全的公益性。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李志民介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评审费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提供,在网站上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查阅、下载论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其五,有效保证作者的知识产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其作者提供打印刊载证明的服务,列明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时间,可有效确认科学发现优先权,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它没有采用开放获取运动所提倡的开放档案计划(OAI)协议,开放获取资源至今未被任何数据提供商(SP)收割,影响论文在线学术资源的使用和共享。10并且承认“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论文为学术成果的研究机构尚不够多,权威度也需要提高。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预算管理;企业运营;成本控制

一、企业预算管理概述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预测和决策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经营目标具体化。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企业经济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以计划形式具体地、系统地反映出来,以便有效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确保企业既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因此,企业的预算管理,其实质是优化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二)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对各项经济业务的运作指挥,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企业成本、合理控制资源及资金的运转调度和企业协调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有助于明确未来工作目标,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企业未来工作目标是决策层对企业未来一年订立的工作目标,是通过信息沟通、综合分析、科学预测、量化分解等确定明确的指标,有了这个明晰的目标,对企业各部门之间做好协调管理、科学运作、相互配合、健全管理体系起着促进作用;对员工之间的互相学习、竞争提高、争赶目标起着对标对表的作用。2.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预算实际编制操作过程中,企业往往都将预测未来一年的各类产品的销售量及销售收入作为重心和重点。但在对企业的生产成本,一般都没有进行精细化预算,没有有效的挖掘成本和管理成本,没有节约成本从而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效益产生好的效果。企业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对成本进行合理量化和细化,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对标操作,培养企业员工形成节约成本与成本控制意识,降低企业成本。3.有助于科学分配与合理运用企业资源,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对企业内现有的各项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分配、控制,整合资金流转、业务往来、人力资源、产品物流等各个方面,可有效将各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降低资产、资源、物力闲置,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

二、目前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编制中的问题。1.预算编制的机构设立与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存在不足预算编制的质量高低对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起着指导作用,特别是结合年度工作的实际分析制定的成本预算,对于产品生产成本的节约起着可调可控的作用。作为一项系统化、专业性要求高的任务,要实现预算管理对成本控制的预期作用,首先要有专业的编制机构和专业的人员,能够完成好预算编制工作。但是,目前多数企业由于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的人员不多,并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多数企业人员的惯性思维就是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2.预算编制中存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一是由于预算管理是对未来一年中所做精细化、量化的预测,一但确定下来后,就要在整个企业中执行,需要全公司员工共同努力遵守,以实现预期目标,并且对预算目标的实现与绩效考核挂钩,因而,在各部门编制预算时将与自己部门密切相关的事项有着不同程度的缩小或夸大的情况,特别是针对成本的预算,为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毫不费力达到成本控制的指标,存在将预算放松、放大,没有达到节约成本、控制成本的目的,预算编制的效果不甚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部门有本位主义思想,减少本部门预算执行操作时的压力。二是对于成本预算的编制,需要跨部门协同参与、充分沟通、科学分析、做实预算。生产成本的预算编制,是年末根据当年的各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对下一年的销售收入进行预算,再根据销售预算编制下一年度的产品生产预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都由料、工、费三方面组成,看似简单,但要做好生产成本的预算编制,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生产管理、采购、销售、财务、仓储、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例如要对未来一年的生产成本进行预算安排,首先销售部根据对各类产品的销售特点和销售季节(淡旺季)的变化的情况,预算出各类产品的在各期的销售量,生产部门再根据产品的预算销售量,结合现有各类产品的库存量(需要仓储部提供)预算各月的生产的各类产品产出量;采购部门再根据生产部门的各月生产预算量,同仓储部根据现有的原材料库存量及核算原材料的经济库存量,结合预测未来一年所需原材料价格走向趋势来预测各月的生产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既要保证原材料的经济库存量,又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的需要。财务部门再根据原材料采购的预算和销售资金的回笼情况,结合现有的资金存量及未来流量变化,编制所需的资金需求,若出现流动资金不足,还要提前做好融资的预算。因此,在企业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不强,企业中跨部门协调预算编制就会存在停滞现象,结果编制出的预算与实际情况会严重不符。

(二)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影响及问题。1.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执行力不够有了一份完整的、可操作的预算,已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还远未结束,还需要企业在运营执行的过程中,严格依照在预算的范围内操作执行,才能取得预算编制的预期功效。对于已经批准的预算,企业在未来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执行力不够的现象。对于企业在运营执行过程中,与预算有一定的偏差或小的偏离,都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未按预算编制控制执行,有时还存在着随意性,追加、调减支出随意性仍然存在。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员工往往按老办法,老惯例来操作,造成在用料、用工等方面不按核定的定量执行,没有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对于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这种局面,是有的企业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的思想。企业也没有组织员工对已批准的预算进行学习培训。没有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2.预算执行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要想实现预算设定的目标,不仅是要有精细化的预算编制,还要设立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反馈分析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这样,在整个执行行过程中,形成有目标依据参照执行,有反馈分析解决执行中问题的手段,有考核评价结果的奖惩机制。形成从上到下,有始有终的预算编制执行体系。然而在有些企业中,没有形成完善的预算编制执行体系,没有客观有效的执行评价体制,员工往往在执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偏离也无人无渠道反馈信息,问题也未能及时有效反馈解决,最终的执行结果也不与员工的考核挂钩。最终,成本超出预算的目标,产品的竞争力下降,预算设立的目标未能达到。

三、完善预算管理促进企业成本控制的具体建议

(一)优化企业预算编制方法。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预算编制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带头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指定专业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在企业各部门中抽调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成专业的预算协调编制机构,打破笼统而模糊的概念,部门之间充分沟通协调,防止推诿扯皮,进行成本分析,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对于预算编制时形成的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应该通过成立跨部门的专业预算编制机构,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本位主义,通过深入分析调研,合理核算预测,充分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能将成本预算的指标定的过高或过低。通过细化预算制度、责任、成本指标、费用等各方面,分解到各个部门,保证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制订出可控可操作的成本预算目标,在预算编制的源头就能真正做到业财融合,为后续的预算操作执行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落实企业预算执行力度。首先,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执行力不够,企业要扭转重编制、轻执行的观念,要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在思想上认识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重要性,促进员工更新观念,在各部门管理和生产操作过程中,运用新的操作方法,及时组织员工进行新技术操作培训,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注重预算执行的过程,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执行监督反馈机制,严格考核奖惩机制,将预算执行评价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合理挂钩。要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必须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过程,考核预算的执行结果,要依照责权匹配的原则,针对成本控制同步实施成本绩效考核措施,建立预算考核、评价、奖惩制度。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建立成本纠偏追踪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成本核算,分析成本操作过程中偏差的原因,及时解决成本超出预算现象,对由于外部环境等因素变化引起的预算与实际执行有偏差,可结合实际对预算进行微调。最后,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实行有效的奖惩,可以避免预算的执行流于形式,也能促使各级部门都能加强责任心,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有效节约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全面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总之,以全面预算管理对成本进行控制优化,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导向,需要以财务控制为基本手段,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控制,通过精打细算的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翁伟.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实践与探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24):155.

[2]朱金凯.试析全面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20(02):54.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

0引言

二战后,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工业以实现经济转型的主流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第一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中国家要从落后的农业基础上快速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追赶发达国家。20世纪60到70年代,普遍施行主流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拉丁美洲、非洲及南亚国家均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采用“结构主义”思想同时期的的经济成功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开始转向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流的第二展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逐渐形成了“华盛顿共识”。推行“华盛顿共识”制度安排的转型国家出现了长达20年的经济剧烈波动和萧条,经济增长较推行“结构主义”时期还低。在这期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均未采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为发展中国家转型开出的药方的中国在经济转型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自此,西方主流发展经济理论很难较好解释中国经济崛起。运用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主张的经济政策使发展中国家成功转型很难秦效。理论是对解释经济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西方经济理论用于解释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成功的,但解释和分析中国经济现象可能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异,甚至出现大的偏差。用西方经济理论主张的政策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由于条件不同,就会失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区别于结构主义思想,是应用新古典分析方法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迁,认为经济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强调要素禀赋结构和这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主张一个国家应该根据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即产业发展要建立在特定要素禀赋结构上。在没有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引导市场主体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重新配置资源。如果存在市场扭曲,国家应该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进行干预引导和纠正扭曲,使市场主体实现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一般认为生产要素由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组成,所谓要素禀赋结构就是三者的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很好的解释力。经济增长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产业快速发展要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为依托。本文将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产业发展角度系统解释甘肃的经济发展。

1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外贸对经济贡献度

蔡?(2002)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或地区比更为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具有更为优异的经济增长绩效,扩大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比较优势。东亚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原因是加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得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对经济贡献度有极大提升。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东南沿海城市运用比较优势和政策便利,融入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甘肃处于内陆腹地,与国内整体和东南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相比,经济发展程度较为滞后。从改革开放到2018年的40年间,全国GDP翻了249倍,人均GDP翻了174倍;甘肃40年间GDP翻了127倍,为全国的51%;甘肃40年间人均GDP翻了81倍,为全国46.6%。2018年全国GDP已超过97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甘肃自2015年以来连续5年成为全国人均GDP倒数第一的省份,2018年甘肃人均GDP4735美元,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跟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在拉大。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对甘肃GDP贡献不足,在全国排名中处于末位。2018年甘肃进出口总额395亿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0.1%,对外贸易比率4.8%,这三项数据均处于全国末位。发改委《2018年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报告》对过去10年统计显示,甘肃对外开放程度弱,过去十年一直没有大的提升,2018年综合对外开放指数全国倒数第二,仅比西藏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让甘肃这样的内陆省份首次有机会成为开放前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总人口近30亿,消费和投资需求巨大,甘肃可以凭借区位优势提升对外开放度。面向亚太经济圈,甘肃在和中亚地区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上具有区位优势,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富足,但工业技术较差。而甘肃在矿产资源开发、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建筑等工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可以与中亚国家深度合作。国家信息中心《2018“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出口贡献度上,排名前5的新疆、四川、重庆、陕西和云南总计贡献了80.8%份额,甘肃所占份额较少,而且甘肃对沿线国家的出口额较2016年出现了下降。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贡献度上,排名前5的广西、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贡献了80.4%的份额。表明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与欧洲经济圈开展经贸联系上,甘肃试图要成为中国内陆连接欧洲的中转站和贸易集散中心,作为重要支撑的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和国际班列“兰州号”非常重要。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可以打造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加工贸易基地,通过半成品加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再通过国际班列“兰州号”将货物运输到沿线国家。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自2013年规划至今仍未全部建成,国际班列“兰州号”开通干线和开行量较少。2019年1-10月份,“兰州号”开行量总共不超过120列,而同期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出发“长安号”达1700的开行量。2018年,“长安号”货运班列开行量、货运量等指标已居全国首位。表明在连线欧洲经济圈上,陕西已形成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以后,甘肃处于内陆,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必然处于劣势,在近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下,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与沿线国家合作的经贸合作相较其他省发展较慢,对外开放程度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垫底。充分显示甘肃对外开放水平一直没有显著提高,导致甘肃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程度弱。甘肃外贸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对经济贡献度不足,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因此,甘肃需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挥甘肃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加外贸对经济的贡献度。

2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增强产业合理性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经济结构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要根据要素禀赋发展产业,这样的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干春晖等(2011)认为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就是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自身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的过程,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对实现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实际解决的就业来看,2014年-2018年间,甘肃第一产业就业均保持在总经济活动人口的54%以上,但对经济的平均贡献度不足10%;第二产业上,过去5年,第二产业就业占总经济活动人口均低于17%,对经济的贡献度从2014年的45%下降到2018年的35.1%;第三产业解决了不到30%的就业,但对经济的贡献度最高,从2014年的45.4%持续增加到2018年的54.9%。从第二产业的结构来看,1949年后甘肃作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业省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甘肃工业生产总值中包括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电力、煤炭业在内的重工业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又制约了经济增长。表1表明2014年-2018年期间,甘肃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自2014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后一直没有起色,过去5年平均增长率为-2%,远低于同期GDP增速。说明过去5年重工业对甘肃GDP增长率的贡献为负值,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不足。只有第三产业在持续明显的拉动就业增长。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转移的过程就是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自身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从甘肃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产业转移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进入到第二产业就业,但转移程度较为缓慢。甘肃第一产业聚集的劳动力人口多,劳动力成本相较东南沿海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这种劳动力资源非常适合在轻工业领域就业,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甘肃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薄弱,劳动力无法在当地就业,大部分选择去往东南沿海就业。在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向第三产业聚集时,甘肃并没有强劲的第三产业,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企以及甘肃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的消费需求、投资机会少等因素,使产业间劳动力人口流动受限。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要地区,甘肃应在继续发展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在贫困地区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这是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由于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的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不可能迅速跨越到资本密集型和高新产业就业,需要第一产业释放的人口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大量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口方面优势明显。在产业结构上,甘肃最需要关注的就是重工业占比过重的现状。1949年以来,国家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快速建立中国的工业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的兰州、天水、嘉峪关、金昌、白银5个工业城市主要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在甘肃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比相当高,曾一直是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甘肃近年数据表明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因此,甘肃需要根据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产业合理性。

3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逐渐调整产业结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人工资逐渐升高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日本转移,出现了“东亚经济奇迹”;20世纪60年代,日本劳动力工资上涨,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四小龙”,经济实现了腾飞;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目前由于中国东南沿海成本提升,使得产业有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产业是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减弱,产业逐渐会转向资本密集型。二战后国际产业大转移的逻辑支持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表明产业发展是内生于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并不是所有省市区都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产业,适合的产业是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甘肃作为落后省份与其他较发达省份情况不同,在原有产业很难短时间内根据要素禀赋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的情况下,需根据本省的要素禀赋结构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是能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和能解决大量就业的产业。2018甘肃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包括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甘肃十大产业中,中医中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应该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为什么中医中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呢?甘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中国中药材主产区,已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市场交易、深加工、仓储物流、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2018年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大宗中药材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由于实现了本地种植、仓储、加工,其原材料成本、仓储成本、劳动力成本及运输成本较低。甘肃中药材产业符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所有特征,相对其他省份具备比较优势,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甘肃中药材产业现已初具规模,但长期制约发展的问题有:一是农户分散种植导致质量层次不齐,无法实现标准化种植。二是出于产业链低端,主要以种植和初加工为主,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研发制造较弱。需要政府出台更大力度支持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使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化、深加工本地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中药材产业爆发式发展,成为甘肃支柱产业。旅游资源作为独有的自然资源,甘肃旅游自然资源富集程度位居全国前列。旅游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甘肃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是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具有比较优势。近年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增长迅猛。2018年数据显示,甘肃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已占GDP的7%,成为占比最高的产业。2018年接待人数增速、综合收入增速分别达26%和30%。表明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甘肃支柱产业,对经济贡献度越来越高。综上,甘肃应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和文化旅游产业,提高这两个产业在经济结构的占比,逐渐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拉动甘肃经济快速发展。

4结论及建议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7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紧抓项目建设工作,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先”理念,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切实为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我县安排市重点项目19个(省重点项目3个,省大中型项目17个),总投资11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23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34.0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94.05%。安排县重点项目73个,目前开工44个,完成投资20.8亿元。修改并完善了《县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狠抓项目服务和要素保障,每月至少主持召开一次重点项目协调调度会,并不定期采取项目现场调度方式,调研各项目实施状况,协调解决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加强跑项争资成果显著。紧盯国家政策方向,加强分析研判和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债券资金。争取到政府债券资金为7.9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6亿元,全市排名第2;一般债1.9亿元;国家抗疫特别国债1.1亿元;同时,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2021年地方专项债项目申报,截至目前,已组织申报2021年地方专项债项目15个,总投资28.89亿元,申请地方专项债18.2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4813.5万元,其中:老旧小区改造资金1462万元,城市棚户区改造资金1800万元,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资金1100万元,义务教育学校改厕资金154万元,应急救灾防涝项目资金150万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30万元,森林草原资源培育专项资金50万元,国有垦区危房改造67.5万元;此外,围绕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养老托幼、城乡冷链物流、生态环保等领域做好申报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已组织申报2021年新增中央预算内项目28个,总投资14.17亿元,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6.58亿元。三是项目储备更加充实。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政策机遇,加快项目谋划与储备,有针对性的谋划储备项目55个,总投资193.58亿元,为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根据市里要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升级、公共卫生等方面初步谋划县重点76个(含省大中型项目17个、市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215.97亿元,为2021年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两山”理论转化。全力推进我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工作,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道。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我县实际,科学制定并印发了《县2020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责任分工,明确了工作任务,统筹推进价值实现试点工作。二是加快创新绿色金融。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围绕特色产业和生态资源探索创新,开发生态信贷产品,创新将胭脂柚特色产业与“两权抵押”贷款有机结合,探索开发了“百福蜜柚贷”“智慧富农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生态信贷(“两权”抵押)金额12.39亿元,全市排名第2。三是抓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成立了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县2020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持续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作,落实长江经济带审计问题整改,目前,涉及我县问题共8个,整改完成6个,正在整改中2个。四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央视摄影组就生态环境宣传片“长江之歌”方面来我县进行取景宣传,举办大型”6.5”环境日宣传活动,开展“保护蓝天,我是行动者”绿色长跑主题实践活动及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宣传活动,宣传引导全民共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

(三)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发展新趋势。聘请国家信息中心编制我县“十四五”规划。目前,已到我县完成实地调研,并围绕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美丽建设、深入推进幸福建设、构建内陆型开放式发展新格局、推进基层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与会谈。近期编制单位将拿出“十四五”规划初步纲要,为我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思路与方向。

(四)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奋力完成目标任务。一是落实企业减负。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赣发改商价〔2020〕12号)的文件要求,落实降低水电、电价、天然气价格。截至目前,分别为企业降低用水、用电、用气成本12.97万元、281.53万元和1213万元。二是加强惠企政策宣传。编制《惠企政策汇编》,组织安排发改、财政、税务及驻黎金融机构到全县55家规上企业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活动,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共梳理出问题22个,已落实到相关单位进行协调处理。下一步,将对全县中小微企业进行宣讲,落实政策规上规下全覆盖。

(五)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工作,保障全县粮食供应稳定。一是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开展保障放心粮油供应、实时价格监测、严控哄抬物价等有效措施,确保了“放心粮油”供应保障有力、市场价格稳定。目前,全县库存粮食总数103412吨。二是全力做好粮食收储工作,制定《县国有粮食仓库“退城进郊”工程实施方案》,确保不因仓储设施及条件造成农民“卖粮难”或影响储粮安全。目前,全县有空仓容7500吨,可满足最低收购价收购需求。三是加大粮食监测力度,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今年以来,共投入37.8万元购置重金属检测仪4台,完成粮食检验站计量认证,增强了我县粮食安全检验监测能力。

(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以信用建设为抓手,推动社会诚信持续向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制度并出台了《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联络员制度》,在全县范围推广社会信用承诺制,并对具有双公示职能的县直单位进行培训。目前,共有20多家县直单位出台了信用承诺细则及实施方案。二是在信用,等新闻媒介上诚信红黑榜,进一步推动我县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我县共4期红黑榜,其中:红榜人数19位,失信企业12家、失信人18位。三是积极推进并联审批工作,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业务办理,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人在缺少次要申请材料的情况下实施“容缺办理”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运营成本。

(八)园区争先创优稳步前行。今年以来,我委积极应对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聚焦抢时间、保进度、强弱项、补缺口,有效推动复工复产,积极落实省、市、县出台的《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文件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全面落实联点包干制度,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下沉到50家规上企业,对每家重点企业、每个重点项目落实一名县级以上领导、一个服务单位和一名干部,明确工作职责,按照“重要出口企业、重点制造业企业和亩均效益高企业”优先的原则,有序推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平稳有序推进开发区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上半年,我县工业园区排名68位。

二、存在问题

(一)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目前,我县重点项目开工率仅有61.6%,仍有29个项目没有开工,主要原因有:一是有些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往往为了上项目,而仓促开展前期工作,项目用地未及时与自然资源局沟通,导致项目用地不明确,自然资源局无法给出选址意见,从而影响前期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二是由于土地、林地指标有限,导致项目建设用地落实困难,进度缓慢。

(二)跑项争资工作仍需加强。一是部分部门在跑项争资工作方面主动性不强,平时疏于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项目谋划,导致项目申报通知下达后,仓促的提出一些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的项目,各项申报材料准备不足,导致难以向上推送。二是对国家政策了解不透彻,在筛选、包装项目工作中出现政策偏差,导致项目申报方向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设计规范不符合国家标准,影响项目申报质量。

(三)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出口企业,由于订单减少、货物滞留海关、延期交货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回笼”困难,影响投资信心。另外,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可用于向银行抵押贷款的资产有限,且抵借比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的投资信心。

(四)粮食收储困难。由于今年早稻托市价格为每百斤127元,只比去年增长1元/斤,而市场收购价格增长远远高于托市价格增长幅度,达到每百斤138元左右。导致收储粮食困难,而今年国家晚稻托市收购没有启动,国有粮食企业没有收购政策性粮食,故无法进行?稻粮食收储。目前,已收储早稻842吨,较去年下降43.9%。

三、2021年工作安排及打算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委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调研,做好参谋工作。做好全年经济运行调研和分析,重点是研究分析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及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确保全年经济健康运行。认真总结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编制好2021年计划草案。

(二)加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紧盯时间节点,加快项目推进,按照“月跟踪、季通报、年考核”的督查考核,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定时通报,对措施不力,项目进展较慢的下达《工作推进函》、《工作提醒函》和《工作督办函》,并将项目情况实时上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挂点领导,推动重点项目早竣工、早见效。二是狠抓项目服务和要素保障,每月至少主持召开一次重点项目协调调度会,并不定期采取项目现场调度方式,调研各项目实施状况,大力协调解决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合力。三是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围绕陶瓷、家具、中医药、文化旅游、油画等主导产业,常态化开展招商活动,深化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发挥现有企业、落地项目信息源、客商源优势,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力争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质量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三)做好跑项争资,为项目建设打下基础。一是做好跑项争资。对照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各项资金投向和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政策机遇,对已上报项目,加大跑市跑省力度,逐项落实,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做好项目储备。在做好资金争取的同时,建议各行业主管部门认真分析研判“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形势,了解国家、省投资动态和资金安排,围绕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方面做好2021年县重点项目储备工作,并积极向上级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省市“十四五”规划,实现我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仓储年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存货管理会计;企业;资金

1总体设计

(1)基于存货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目标。企业在进行存货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存货数量准确以及存货所占用的资金与财务账面一致,还要加强对存货的分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优化存货配置,提升存货的使用率,有效降低库存,在保证企业生产环节所需原材料正常供应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存货数量,减少库存压力。根据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生产过程中零库存短期内无法实现,但是企业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引进先进的ERP系统,开发存货管理模块,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库存数量,盘活企业资金,降低因管理存货而增加的库存管理成本,提升内部资金的周转效率。

(2)基于存货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内容。少数企业在对仓库进行管理时,由于并未定期清查盘点存货,导致部分产品原材料没有被及时发现并使用,长时间堆积,使得存货的价值、使用年限以及功能都有较大的损耗。存货积压时间过长,未能被及时利用,导致企业内部资产和资金浪费流失,给企业的经济利润带来较大的损害。虽然及时转手出售部分具有一定价值的资产能够帮助企业挽回一定的损失,但毕竟杯水车薪,而且在实际的仓库管理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仓库保管人员往往会忽略积压库存出售这一问题,企业所承受的经济损失难以有效减少。

(3)基于存货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创新。企业借助引进的ERP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全面搜索企业中的存货数据,及时发现存货管理中的异常情况以及呆滞物品,而且企业也可针对存货管理设置合理的预警指标,以便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快速处理呆滞资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定期筛查库存数据,根据当前的管理需求,筛选出近一月、一季度、半年、一年中资产的使用、维修、处置等信息未曾变化的资产,也可在资产登记入库时,制作二维码或者是条码,将资产的使用年限、性能、保存要求、价值等信息录入二维码中,以便于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条码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仓库管理人员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得知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有效降低人工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管理人员能够对存货及时进行清查。

2应用过程

(1)存货的计价方式及运作方式。存货的计价原则,各种存货应当按照购置时的实际价值进行计价入账:第一,购进的存货计价,应包括采购价格、运输产生的资金费用、人工装卸费用、存货材料的包装费用、针对存货购买的保险费用、运输过程中的合理损耗等。第二,自制存货(自制材料、自制半成品)按制造过程中实际支出成本计价。第三,委托其他机构加工的存货,根据加工过程中耗费的材料价值以及委托费用等其他费用作为实际成本。第四,盘盈的存货,按照捐赠的存货的实际成本或者是市场价格入账。第五,按受捐赠的存货,根据同类实物的国内或国际市场价格等数据确定的价值入账(如有发票报销单所列金额等,按实际计价)。第六,投资者投入的存货,如联营单位投入的物品。根据第三方机构的准确价值评估以及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进行入账。第七,按照计划成本或内部结算价格进行存货核算的企业,在按计划成本入账的同时,还应核算存货的实际成本,计算存货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2)应用模式。第一,存货应当根据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第二,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产生的运输费用、人工或机械装卸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中,也可以先对成本进行归集,期末根据购置商品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进行费用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成本,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重要性要求。

(3)应用流程。存货管理的流程主要分为采购、验收、保管、出库和盘点五个部分。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可以减少存货占用资金,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资金风险,避免出现存货账实不符的情况。一是存货采购环节。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全面调查企业的存货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管理人员根据存货管理制度进行采购工作,同时存货采购计划必须要经过上级领导的审批恢复,得到批复以及采购资金后方可进行存货采购。二是验收入库环节。存货的验收工作和采购工作必须由不同部门负责,采购工作和验收工作不能混为一谈,针对存货的实际情况设置严格的验收标准;外购存货的验收需要将验收重点放在合同、原始凭据的核对方面,要保证存货的实际数量、种类、价值等与票据中的信息相一致,同时还应检查存货中是否存在残次品;自制存货的验收,重点关注存货的质量,质量达标后,对于其中不合格的存货应当立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存货仓储保管环节。企业针对存货仓库管理应当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对存货仓库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严格设置进入仓库的权限,禁止无关人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私自进入仓库,接触存货。四是存货出库环节。企业要积极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通过扫描存货的二维码或者条码,对存货进行跟踪管理,而且存货领用和使用人员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五是存货盘点环节。企业要定期清查和盘点库存,及时发现使用年限到期的存货或者市场价值跌落的存货,及时处理减少损失,最关键的是要核对存货的实际价值,保证其与财务账面中的数据相一致。笔者公司一直使用日事清模式进行存货管理,日事清通过看板按照项目、部门、时间等维度组织团队工作清单,创建团队工作计划,让团队工作可视化。任务会自动分解至团队相关成员的个人日程中去,让个人的日程和团队的工作安排相通,并可以实时跟进。

3经验总结

(1)对改进存货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效果的思考。存货管理会计工具成功引用的关键是企业高层提高对其的重视,高效推进,提高库存周转率,而企业若是将管理会计看作事前控制,那么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则分别是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对企业的具体作用,杨继良先生用球赛做了一个浅显的比喻:管理会计的责任在于帮助球队提高得分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球艺;财务会计就好比是球赛的记分;审计人员则是对记分的结果进行复评,以确认是否正确。一个球队“业绩”好坏,决定于进了几个球即两队的球艺,而不是记分。

(2)基于存货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应用中的优缺点。优点:内容完整,对公司的各方各面都有具体的体现,给管理者最全面的企业报告。缺点:由于编制的内容较多,且均需要从最底层数据开始汇总,工作量巨大,时间长,因此需要配备良好的财务管理系统及专业人员,并且资料和数据也必须及时上传汇总,避免滞后性。

(3)对推广应用存货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建议。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环境也不断变化,因此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粗放式管理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要求,企业要加快推进落实精细化管理。在财政部的推动下,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推动性,是对全面预算最直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继良.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反思[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5).

[2]程晓华.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王红.ERP在库存控制分析中的作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