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调查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仓储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仓储调查报告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工作过程

根据对毕业生、企业及行业的充分调研,结合《中国职业大典分类标准》对职业的分类,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为仓储管理人员、采购员、运输管理人员、配送管理员及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岗位。其中仓储管理人员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面向。故仓储管理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设计是保证授课效果的关键,其效果将直接影响毕业生“质量”[1—2]。本文遵照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六步四结合”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以项目为载体,以岗位任务为引领贯穿课程设计始末,符合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切实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课程设计思路

“六步四结合”是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提升内涵建设期间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旨在以职业教育推行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等作为理论指导,创新“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工作”的整体课程设计思路[3—4]。其中“六步”指:根据课程定位为课程制定详细的课程目标,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前提下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训练平台,课程内容与训练平台完善后进行课程实施,最后进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四结合”指: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任务结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结合、考核评价与职业能力养成结合。为严格贴合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每门课程设计前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学校要求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顶岗锻炼,顶岗期间针对对口工作岗位进行深入岗位任务提炼,并对岗位任务工作流程进行梳理。顶岗期间教师还需要不断与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对接,对提炼出的岗位任务及作业流程进行确认,并让企业人员对每项工作任务的考核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确定。

二、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企业岗位任务的要求,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基础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三方面展开:

1.基础能力目标

理解仓储概念、仓储管理内容;掌握仓储企业组织架构及各组织要素的工作职责;掌握仓库选址策略及选址方法;掌握仓库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了解仓库规划的基本原则;掌握仓库规划原则;掌握仓储合同制定的要求;熟悉合同主体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熟悉仓单的法律特征;掌握商品编码的方法;了解货架标号方法;掌握入库作业计划编制的方法;了解影响入库作业的因素;掌握物资入库前验收要求、基本内容及物资入库流程;掌握商品盘点的程序和方法;掌握商品保管、养护要求;掌握商品保管中堆码、苫垫的要求和形式;了解商品在库安全管理;掌握货物的出库要求、出库原则、出库作业流程;了解仓储成本的构成、计算方法;掌握仓储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仓库用途对仓库进行分类并为仓库配备适合的设备;能够运用仓库选址策略、方法进行仓库选址分析,解决相应仓库规划问题;能够结合企业要求为企业制定仓储合同、制定具有法律效应的仓单,并根据仓储合同为企业解决纠纷;能够根据入库商品信息独立完成仓库作业计划的编制工作;能够利用各种编码方法、结合企业实际为入库商品、货架进行编码;能够正确填写入库单据并运用检验方法进行货物验收;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入库作业并解决入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按照盘点作业要求准确无误完成盘点工作;能够完成入库商品的堆码操作;能够依据商品保管、养护要求制定商品保管、养护方案;能够依据出库作业要求制定合适的出库作业计划;能够填写出库各种单证;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出库作业操作;能够解决货物出库中发生的问题;能够为企业进行仓储成本核算并提出降低仓储成本的改善方案;能够运用对比法、因素分析法进行仓储企业经营效益的绩效管理;能够根据仓储企业资源利用程度和服务水平方面的具体指标,分析仓储企业绩效管理水平。

3.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通过编制入库物品作业计划及为入库物品编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出入库出现问题的预警、发现、处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在库物品盘点工作的完成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通过物流仓储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异常问题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对仓储成本的核算和企业绩效评估方法分析,培养学生对仓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控制能力,进而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小组成员通过制定仓储合同,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沟通能力、谈判能力;通过完成出库作业操作培养学生工作认真、细心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四、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更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真实反映。故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3—4]。仓储管理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所以课程讲授效果对于提高毕业生质量非常关键。本课程设计在考核设计环节采用过程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方式进行,既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检测采用工作任务解决过程判定,又对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后需要形成书面的工作总结、作业过程分析、单据填写、视频图片等纸质性材料作为形成性考核评价依据。具体以表2入库作业流程为例。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均有较高的要求。基于“六步四结合”的仓储管理课程设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训练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为仓储型企业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较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铁峰.高职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6):250—253.

[2]胡佳.仓储管理实务[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

[3]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说项目”活动的通知[Z].2015:10.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2

处在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我国物流企业,几乎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已有的客户。目前,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已在大型物流企业初步体现,物流企业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客户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取得物流企业的共识,有效客户管理带来的价值也正获得企业的认可。从长远来看,推广客户关系管理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将物流企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

(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客户关系是物流企业实实在在的资源,企业的长期价值和未来的竞争力,都取决于物流企业如何成功的管理自己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下,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虽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具体体现为:

1.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物流运输客户就是委托物流运输企业承担委托人的物品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委托企业或个人。运输型物流企业,由于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除了继续改善设备和技术之外,如何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增加客户忠诚度,成为运输型物流企业稳定客源的一个关键环节。物流运作是否出色,取决于物流灵活能力的大小。灵活操作包括物流服务协议的变更、产品回收、特殊客户的一次性客户化服务和对物流系统中的客户化运作。

2.仓储型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据PWC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于客户分类的标准,以销售额作为标准的占83%,以行业作为区分的占56%,而以客户价值作为区分的仅占到了17%。这样的区分标准在仓储型物流企业中更是常见,因而也就导致了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客户采用统一标准、不同时期采用统一标准为不同的客户服务。由于仓储型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增多,面临的客户数量也增多,这也就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是企业对于客户信息的分析能力不足,多数的仅是关注的一些基本信息,对于客户的深层次的需求和客户内在情感的波动,缺乏一定的了解。

3.综合型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意识在企业内已经得到认可,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往往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各部门条块化分割管理,各部门员工之间对于客户基本信息缺乏一定的共享,因而易造成客户资源的浪费和客户价值的流失。企业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也仅仅是基于利润和市场份额,没有客户保留度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员工的积极性。

三、物流企业改善客户关系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运输型物流企业可采取的对策

加强对客户期望的认识,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客户在与物流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得到服务的满意度成为其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说,对于交货的及时性、运输的安全性和途中是否有破损的关注度要高于运输的其他影响因素。因而运输型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对客户期望的认识,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根据客户期望的轻重缓急来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提高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快速响应客户企业对客户的要求提供快捷、有效响应的意愿程度,表明了企业的服务导向。

(二)仓储型物流企业可以采取的对策

通过检测物流客户的历史记录、检测并预测客户关系带来的价值划分客户,并据物流企业与客户建立的关系,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快速高效的获取客户信息,对客户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及时为客户提供服务,不仅是抓住市场机会,更是发展和客户关系的关键。仓储型的物流企业通过与客户的交往记录来把握客户的需求动态,及时主动联系客户,将客户每个季度或是几个季度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客户,为客户提供一些有效地促进产品销售的方法。对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深度挖掘出客户的潜在需求、关怀客户、主动和客户联系,按照特定主题、融合、激活信息集合,产生新的提供问题方案的知识,实现客户支持。

(三)综合型物流企业可采取的措施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渐建立起来,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物流专业的人才,因此高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拥有十分广阔的就业前景。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从这些现状出发提出民办高校物流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希望可以为提高当前民办高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带来帮助。

关键词:

民办高校;物流专业;就业前景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产业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是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物流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较落后,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等滞后因素,所以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大。一方面,国家对老储运企业进行改造、重组,以适应新的形式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我国也在积极建设一些现代物流企业。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专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和法规、技术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管理基本上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物流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为铁路、交通、民航、海关、商贸等部门,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物流中横向联系被纵向的管理体制隔断,使物流资源分散化,物流企业效率低;每个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制定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导致企业间运行不通,整体的运作效率低下,运作成本上升。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不合理、不科学并且投入不足。特别是自动化信息设备方面,对客户不能提供咨询、跟踪服务。许多物流的环节都没有做到合理化,特别是运输、装卸搬运。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以及货物的损坏、丢失,严重影响物流质量。

2.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的各大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更加促进了物流的发展;而中西部是在东部的带动下发展的,没有自己的理念和先进思想,在加上经济欠发达,因此物流的发展很坎坷。对于我们中西部的大学生来说,这又是制约我们就业的因素。

3.信息技术水平较落后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能在诸多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2010年9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调查报告表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约70.5%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客户关系管理(CRM)这些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比例占70%。那么,如何运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亟待解决。

4.物流管理人才短缺

我国物流业正在快速的发展,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很大。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到十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25%。但是具备物流管理知识的人才却很匮乏。

二、如何帮助民办高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实现就业

1.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

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实践环节。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内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和各种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在校外,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最后毕业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不实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合理、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改革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以网络为基础教学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课堂内小组模拟游戏,案例项目讨论。三是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操作可以有效解决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

3.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专兼职“双师”素质与结构的师资团队,鼓动和支持现有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每年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一线的操作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聘请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来作兼职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聘请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做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上岗实践,通过企业上岗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把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请入学校,为广大师生讲学,通过由专业教师或外请专家举办有关物流管理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跟踪到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而增强他们的专业信心。其次,可以带领同学们到社会实际工作部门中进行实习、实践教学,提高了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确立科研项目为对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上都比较薄弱。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坚持培养应用型、职业性以及开放式物流管理人才,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校企协作,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物流产业。

作者:张洁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电子商务;人口流失;技术人才缺失;物流配送成本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新常态下电子商务的地位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在拉动社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网络和电子信息产业依然保持其在经济增长领域的优先地位。十八大会议中,重点提出:电子商务发展要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形势,充分体现其在发展市场、拉动消费增长、解决就业和刺激消费等方面的核心地位,在扩展应用领域上,要实现电子商务进军农村社区。农村地区依然属于一个具有发展潜质的市场,电子商务在促使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其进一步拉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为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淘宝村、淘宝镇数量飞速崛起。近年来,国内“淘宝村”迅速崛起,无论是规模,还是数目都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淘宝村表现出裂变增长、集群化发展模式,2018年全国十大淘宝村呈显著集约化发展趋势,主要分布在浙江的义乌、乐清县、慈溪、瑞安、温岭和永康;江苏省的睢宁、宿迁宿城区;广东省的普宁以及山东省的曹县。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淘宝村已经发展成阿里巴巴系统下振兴乡村的新组织形式,淘宝村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交易持续增加。农产品生活服务电商蓬勃发展,《2018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年度报告盘点》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度我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线上交易金额突破15620.7亿元大关,其中到店服务业务消费金额达到9976.3亿元,到家服务业务消费金额突破5644亿元,其中餐饮外卖领域消费数据达到4450.3亿元,增长率达到114个百分点。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新零售模式的诞生,预计2019-2021年期间本地生活行业依然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农产品生活服务电商也将随之迅速发展。农村网购消费比例增长。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农村地区线上交易资金达到1.2万亿元,而农产品在线交易金额占比为2成。2015年时候国内农产品电商交易金额为1505亿元,2017年国内农产品电商交易金额增长到25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国内农村电商交易金额将突破8千亿元,而2015-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39.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海量的市场需求,匹配中国分散的小农户、小生产者的供应现状,我国的“农产品上行”存在着巨大上升空间。电子商务增长中的人口回流。城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农村地区成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集聚地,农村地区经济缺少生机。伴随着农村电商的诞生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和高校毕业生回到农村进行创业,并且农村电商被国家提上了振兴乡村战略中,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同时也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与扶持政策来推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吸引大量人才回乡发展和创业,农村人口呈现出一定回流。农村地区交通、物流和通信水平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得到了提升和优化。农村环境得到了显著性改善,在这种政策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回家乡进行创业发展,在家乡做起了农产品电商,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收益,农村经济得到显著性增长。

二、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以及挑战

(一)农村电子商务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市场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可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农村电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村电商未来发展空间一片大好,具体表现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电商的诞生与快速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相继拟定了多项扶持制度,为推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9年1月1日《电子商务法》实施,将促使农产品电商进一步规范化发展。此外,2019年1月29日,国务院拟定并实施了首个网络直播团体规范:《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直播主播管理规范》,将加强包括电商在内直播行业的整顿和规范,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农村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增长。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底,国内农村地区上网用户达到2.22亿,占国内互联网用户的26.7个百分点,较2017年同一时期上网用户新增了1291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2个百分点;城镇地区上网用户达到6.07亿人,其占国内互联网用户比重为73.3个百分点,较2017年同一时期新增上网用户4362万人,年增长率达到7.7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国内城乡地区的普及率实现了同步增长。截止到2018年底,国内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6个百分点,较上一年上升了3.6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率已经超过38.4个百分点,较上一年上升了3.0个百分点。

(二)农村电子商务的挑战

农村人口流失与人才缺乏。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失。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着城镇地区转移,并且这一现象在近些年来有着逐年增强的发展态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末,我国城镇地区常住人口超过83137万人,较2017年同一时期增长了2.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为56401万人,较2017年同一时期减少了2.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技术型人才缺失。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离不开技术型人才的大力支持,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地区,很少选择回农村地区发展。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居住的大部分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这导致农村地区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技术型人才的缺失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高额的农村物流配送成本。当前,国内农村地区物流业尚属于最初发展阶段,农村地区交通有待进一步完善,影响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特别是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因为冷藏与储藏技术原因,导致农村地区部分生鲜食品无法及时运送到目标市场,农产品只可以实现短距离配送和运输,并且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企业的物联网也很少涉及到农村,大部分以县域市场为终端。而在乡镇设有快递点的也仅仅为中国邮政等,这也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原因之一。诚信系统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有着明显不同,电子商务发展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商品交易。交易双方无需见面,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渠道主要包括商家对产品的介绍、其他用户对商品的评论和商家信誉等。但是这些渠道并非完全证实了产品没有质量问题。近些年来,“淘宝刷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个别商家为了实现所谓的“信誉优良”,花钱请一些“刷手”进行商品交易,这些“刷手”在商品交易完成之后对其所“购买”的产品进行好评,对真正有消费需求的用户形成误导。除此之外,店铺中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买卖双方的交易也通常是在卖方的承诺下进行的,此时诚信问题就不容忽视了。目前,电子商务中的诚信系统还未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中以假充好的现象较为常见。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监管系统也有待完善,政府机构和工商部门很少介入电子商务交易对其实施相应管理,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也存在一片空白,导致电子商务在法律层面监管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保守的思想意识和落后的消费观念。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居民在商品交易中以现金为主,因为农村地区信息较为滞后,人们对外界消费信息的接触较城镇地区晚。再加上社会诚信系统不足,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为缓慢,这也是影响农民进行电商支付使用的原因之一,农村居民对这种新兴消费模式并未完全接受。因此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交易模式要被农民接受和认可依然有待发展,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新路径

(一)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可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硬件建设刻不容缓。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和信息技术运用主要涉及到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农民对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观念较为薄弱。在国内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较快,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应用得到普及,互联网信号稳定,在这种发展条件下,提高硬件基础设备建设水平,关键在于向农村居民普及电子商务理念,为农村居民提供合适的发展平台,对农村居民应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尤其是在农村居民发展电商的路上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二,农村居民对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认知存在一定片面性,国内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整体经济增长水平较为缓慢,在农村,居民保守型思想较为常见,对网络的认知和学习存在逃避行为,甚至部分农村居民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电商。在这种条件下,要加强电商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向农村居民讲述农民电商发家致富的成功案例,政府机构在财政上要进行大力支持,通过让一部分农民接触电商致富,来影响并带动其他村民发展电商。农村居民思想转变过程中,互联网基础硬件设备建设水平也要得到相应提高,提高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水平,实现互联网宽带村村通,并且保证宽带速度,最大程度保证农村地区宽带服务质量和城镇地区同步发展;第三,要加强网络基础配置建设,针对国内西南和西北部地区来讲,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很大挑战,在互联网基础建设水平较为滞后的情况下,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财政投入,增加网络覆盖范围和覆盖面积,对农村地区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以村镇为单位配置电脑与移动通讯设备,为电商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和保证,从而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稳定、有序发展。

(二)积极构建农村智能信息平台

要实现农村电商高速、稳定发展,大数据的应用非常关键,农村居民的购物需求和农村可以提供的产品种类、数目都可以借助信息平台被网络用户所了解,如此一来,电子商务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农业信息网站中很少涉及到上述信息,导致农民在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无法通过大数据了解市场发展动态。所以,加强农村智能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现阶段国内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中,阿里巴巴作为影响力最大、信息最为丰富的网站,与大部分农村专业网站较为类似,阿里巴巴网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农民可以通过阿里巴巴来搭建自己的销售平台,进行产品,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站来查找所需要的农产品供应信息。类似于阿里巴巴这种服务型平台较多,加强专业型农业服务网站建设,从而实现信息平台化的发展目标。

(三)多元化提高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

推进国内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务必加强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建设,具体可以通过物流、仓储以及售后三个层面来展开。物流上,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村物流基础硬件建设水平,渐渐形成物流企业向城市边缘进军的物流园区发展格局。政府部门要加强指导,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对迁移到园区的物流企业表示大力支持,从而实现物流产业化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推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物流支持。在仓储上,第三方物流可以向着资源共享方向转化和发展,利用整个农村物流资源,加强物流服务,优化其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而减少物流方面的资金支出,尤其是推出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业务,将显著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物流仓储难题。除此之外,政府机构还要加强对农村和城市地区大型商场的合作,将商场视为仓储基地,发展成线上购买,线下拿货的模式。在售后上,针对农村地区居民进行农产品生产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将各村镇为单位,成立中心型的综合服务维修点,和线上商家达成合作,发展成流动售后服务点,从根本上解决并保障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售后问题。

(四)加强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引进

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人才这一关键因素不容忽视,但是国内大部分农村地区电商人才严重不足,建议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展开人才引进:首先,对当地知识青年加入电子商务领域表示大力扶持,当前农村地区人才储备明显不足,高校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城市工作,为了引进人才支援农村建设和发展,当地政府应该推出各项扶持政策;其次,引入外地人才,农村地区应该提高推广和宣传水平,利用高薪资高报酬来引进复合型人才;最后,采用和高校合作的模式,订单式培养电商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杨杨.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4)

2.张亚翠.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协调创新发展对策——以陕西省农村地区为例[J].农业工程,2018,8(10)

3.王丽君.浅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18(7)

4.刘宏,艾春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扩散理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8(20)

5.牛媛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设计;现代学徒制

1背景介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强调实践性,毕业设计是其中一项重要教学环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设置的目的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所学为所用,而非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论文。2017年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物流管理为试点专业。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与安徽苏宁物流有限公司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形成“双主体培养、双导师指导”人才共育局面,共同培养54名学生(徒)。文章主要结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提出改革方案。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选题过大,脱离人才培养目标。2.1.1选题过大,难以驾驭。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有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师在设计选题或者学生自主选题时,有时候会将题目设计得过大,如全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某某省或某某市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等,此类题目为研究型论文,并非高职学生所能驾驭,没有研究的意义。2.1.2选题缺乏应用性和实用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物流企业生产、生活实际,能体现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信息检索、方案设计、资源利用、作品制作等能力和创新协作等意识的培养要求[1]。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选题理论没有结合实际,缺少应用性和实用性。有些选题类似于毕业论文,如某某知名企业的相关物流现状,互联网上相关文章较多,学生行使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或是题目设计的研究对象过于具体,如某某公司物流管理现状、某某公司仓储管理现状等,此类题目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相关资料学生很难搜集到,就会出现学生套用别的企业相关资料的现象,那么就导致毕业设计的内容不真实。在毕业设计数量较多的选题中,只有一小部分选题能结合物流管理岗位实际的工作任务,这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偏离。

2.2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毕业设计质量不高。2.2.1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毕业设计的相关资料,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信息搜集的手段,但有一部分学生整篇或者整段地复制粘贴现成的文章“创造”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更有甚者,出现个别学生几乎全文照抄的严重的抄袭现象。2.2.2学生的态度不端正。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的毕业设计撰写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学生不听指导老师毕业设计各阶段工作安排,撰写工作拖拉;一些学生根本不按照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导致毕业设计提交后或者答辩时不能通过。

2.3学校的管理制度欠缺。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有的要求,但更多的高职院校无要求,无率的比例规定,更缺少对率高的毕业设计的处理意见。学校对于毕业设计制度的欠缺,导致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重复率过高的学生很难进行有效处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和体例说明

3.1选题说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主要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毕业设计偏于工程实际,而毕业论文则偏向理论研究。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前进行的具有总结性质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对学生进行所学专业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可分为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毕业论文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体现的形式是学术性文章。二者差异显著,下面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3.2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体例说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体例要求不同,两者各有特定格式,具体说明如表2所示。

4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建议

4.1关于选题方面4.1.1毕业设计选题要具有实用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毕业设计的定位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实用性,要结合物流企业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应灵活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4.1.2毕业设计的形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的方式可以有实践性课题、物流业务方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和企业项目导入毕业设计等。①实践性课题。学生组建小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实践性课题。比如学校学生完成的“德邦快递服务站校园快递创业计划书”,几个学生对学校周边快递点进行调查,筛选最合适的校内快递服务站点。再比如“2017级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报告”,学生创建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下发问卷,回收问卷,并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最后撰写出一篇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班学生的专业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这些课题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性,考验了学生的组织和团队的协作能力,运用了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和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②制定物流业务方案。物流业务方案指的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学习中的具体数学方法(如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最短路径法、节约里程法等)解决物流企业(或相关企业物流部门)实际业务中的问题,制定出相关仓储、配送、运输、成本核算等物流业务方案。物流管理专业常用的数学工具(方法)和对应拟解决的问题如表3所示。③调研报告。指导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或者在工学交替企业学习期间,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问题,最后提交一份实习调研报告,如企业库存的控制方法是否优化、人员管理是否合理,如果存在问题,能否提出解决对策。哪怕是工作中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更加贴合实际,只要学生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解决了,这就是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毕业设计的应用性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④企业项目导入毕业设计。此种选题的前提条件是校企双方要基于较深层次的合作,比如现代学徒制等。企业用实际案例或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实施企业实际项目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毕业设计整体的水平。学校指导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深入到企业中,和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以实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在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期间,学校派出专任教师进行企业挂职,挂职教师和工学交替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生(徒),同时参与了“苏宁物流零售仓系统建设项目”和“前置仓研发设计项目”企业技改项目,为苏宁物流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师生提供合理化建议若干条,对项目的流程改进提供了帮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将企业项目经过整理细化,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选题,做到结合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来完成毕业设计。

4.2在思想指导方面。高职院校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系部或二级学院应做好关于毕业设计学生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学生对专业学习效果的一次检验,是对职业技能的一次总结。同时也要让指导教师明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关于毕业设计质量意识。

4.3加强校企双指导团队建设。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加强校企双指导团队建设。指导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技能。建议物流管理专业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尤其深入到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和用人需求。同时指导教师要时刻关注物流管理专业前沿发展情况,获取物流管理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将有用的信息加工改造成具有实用性的选题,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同时聘请一些学历高、业务水平高的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教师,给学生进行岗位实践指导。通过校企双指导团队建设,切实将毕业设计工作做得更加贴合企业实际。

4.4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方面。建议高职院校建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制度,形成制度化管理。4.4.1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建议高职院校继续完善毕业设计制度、评价标准、考核标准。过程监控体现在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和答辩等环节,要求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均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意见。系部或二级学院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对各教研室的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4.4.2制定管理制度。针对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欠缺的现象,建议高职院校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率提出具体要求,并对率高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知网系统,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在知网系统不得高于30%的率,毕业设计低于30%的率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答辩。学生根据检测报告对作品进行修改,直至达到学校要求。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大大方便教师指导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约束。

5总结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性举措,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举措[2]。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关于职教改革新举措,对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属于财经商贸类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其物流职业技术和技能,对自身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不能侧重研究型论文的撰写。物流管理专任教师要学会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真正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者企业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具体业务运作,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增强了,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水平,提高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生产物流;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中国制造2025”战略

《智能制造202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职业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加快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应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来专业定位基本为培养面向仓储、运输、配送、国际物流等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局限,增加培养面向制造企业内部物流岗位群(例如采购、储存、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员等)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以职业(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为准则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生产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显得犹为迫切。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速的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制造企业需要的企业内部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笔者下面就根据多年的任教经验及在制造企业工作的经历,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生产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适合高职层次的教材少,缺乏实践教学内容

市面上的相关教材汗牛充栋,但真正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教材并不多。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在整个制造系统中循环流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所以说生产物流管理是生产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企业内部物料的实体移动,综合考虑企业的各种因素,以提高物流整体作业效率。而教材中缺少企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即使有相关知识也只是泛泛而谈,不重视与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的关系,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与不连贯性。另外,大多数教材只强调本课程知识点的学习,缺少可操作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采用理论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产物流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思维,是随着生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各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及场地方面的限制,再基于现代物流技能大赛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将实训室建设投入到了仓储配送方面。即使有生产管理相关的实训室,也是由简单的生产线和更加简化的ERP软件组成,学生在实训中基本上充当简单的操作工,教学仍以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参与课堂互动不积极,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

(三)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没有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以学生出勤情况和课后作业为考核依据。期末闭卷考试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很多学生只在考前突击就可顺利过关,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无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生产物流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学情,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内容应针对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需求、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同时教学内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和质量意识。考虑当前高职学生学情,变“教材”为“学材”,让学生了解在相应的岗位上,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必须会哪些操作,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联系先修课程《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和后修课程《跨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对现有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与调整。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元化,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学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项目一生产物流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视频观摩、参观校办工厂、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宝马工厂汽车制造过程、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和典型机械零件加工的视频,让学生对生产过程有感性认识,并能直观地理解生产中的一些术语。在观看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产过程的组成,讨论分析不同生产类型的生产过程有何不同,并为下面学习生产物流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流与生产的伴生关系,以物流实训中心为背景,模拟配送中心按订单要求发货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心设计货物入库、拣选、流通加工、打包、发货等流程,并画出标有物流路线的实训中心平面布置图。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同学们设计的流程是否合理,实训中心现有的平面布置是否合理,如果新建一个配送中心应该如何规划与布局等问题,从而为学习项目二打下伏笔。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将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施“学、教、考”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并真正体现“以能为本”的理念,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主要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1.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外,还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每个教学项目分别设置考核,比如:流程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课堂测验等,分阶段进行,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自主性、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团队协作精神等。考核内容不同,考核成绩的评定根据考核方式不同,可以是教师自己,也可以是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共同决定。2.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可以是开卷或闭卷等试卷考试,也可以是调查报告的形式。试卷内容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外,可以增加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课程开始就将专题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完成一份报告。3.奖励加分。为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那些学习表现突出,学习任务完成良好,对解决问题有自己见解的学生,可以适当奖励加分。

三结语

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必然要改革,顺应这种潮流,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生产物流管理》的教学需要基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实效,为以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毕业生面对就业激烈竞争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伍玉琴.“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新要求[J].时代农机,2017(12):237.

[2]谢月梅.基于职业(行业)标准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6-47.

[3]孙克武.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河北企业,2008(11):7-8.

[4]吴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7):4-5.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7

关键词:乡村振兴;茶叶电子商务;茶产业融合

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茶产业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茶产业承接着中华千年的传统茶文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创造了深厚支撑,为人民未来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周国文,蔡昕佚,王虹媛,2021)。促进茶产业发展壮大,通过优化电子商务模式等升级茶叶贸易,构筑稳健的茶产业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薛小飞,2020;冷杨等,2021)。茶叶电子商务打通茶叶供需对接,消费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比较并锁定目标商品,生产者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响应市场的需求,以更优惠的线上价格提供茶叶,达到供需平衡、实现交易的要求,提升茶叶电子商务效率,激发农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降低疫情、地理因素对偏远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对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制约因素、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有利于提升茶叶电子商务效率,实现茶叶生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共同富裕。

1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1.1茶叶电子商务规模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国内茶叶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从2016年148亿元,增长到2020年2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84%(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见图1),估计2021年将突破300亿元。疫情期间,茶叶电子商务销售量快速增长,有效地培养了茶叶消费者线上购茶习惯,也吸引电商平台更多关注茶叶产品。疫情缓解后,人员流动仍没有完全放开,使得形成的消费习惯得以延续,茶叶市场线上份额持续扩大。据艾媒网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消费者选购茶叶的三大渠道分别是电商平台(56%)、茶叶专卖店(55%)和线下商超(49%)。同时,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带动茶叶消费升级,也促使电商平台在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途径中占比逐渐增大。另外,新式茶饮电子商务也得到快速发展,如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的“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在其发布的《2021年报告》,线上点单占比超7成,线上订单数相比2020年增加64%。

1.2农村电子商务政策支持不断强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电子商务做出全面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要求“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1年6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也对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企业、数字基础等方面进行规定。三年来,中央、国家相关部委和各地相继出台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保持了较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围绕服务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效率,进一步有效开发农村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1.3茶叶电子商务模式持续变化

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深度应用,茶叶电商从业者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掌握和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较为精准提供个性化的茶叶,满足线上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的需求。茶叶电商平台利用线上主推差异化产品来甄选和满足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京东主打“品质认证”,严控品牌入驻与产品上线标准,推出茗茶无忧险等方式,让消费者在线上放心购茶,大益、八马、小罐茶等线下高端品牌在线上也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头部品牌。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茶叶电子商模式呈现多元化,自营平台、社交小程序、直播平台、外卖平台等第三方应用也广泛使用。

1.4茶叶电子商务消费群体逐渐扩张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升级及疫情的影响,茶叶健康、免疫的特点为人所接受,茶叶消费者呈现年轻化趋向,茶叶电子商务出现快速增长。艾维网2021年茶行业数据显示:从茶叶电子商务消费者年龄分布来看,26-40岁用户占比超过6成,其中31-40岁用户占比最高为37.60%,26-30岁用户占比为29.40%。此外,19-25岁用户也不在少数,占比为17.4%(见图2,数据来源:艾维咨询)。同时,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1年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茶叶电子商务在下沉市场的潜力逐步释放,2021年相比2020年,茶叶电子商务在五、六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增长,由2020年的占比3%攀升至2021年的13%。特征多元、体量巨大的下沉市场已经成为茶叶电子商务成长的新阵地(见图3,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

2制约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2.1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

茶叶种植的地理环境以丘陵为主,受制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采摘和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产销售成本较高,导致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建设滞后、产销衔接不畅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茶叶标准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可使用的机械有限,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在目前条件下标准化生产很难实现,从而造成茶叶产量、品质、成本和消费体验等存在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在网上甄别和选购茶叶。二是茶叶供货能力不足。茶叶分拣、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成本高,分散的茶农较少能按照电商平台要求对产品进行分级包装上线交易,主要是将茶叶出售给批发商,经过繁琐的中间环节,最终销售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购买成本、降低茶农的利润率,影响其生产积极性。三是茶叶品牌同质化问题突出。目前,茶叶电子商务面临产品质量同质化、促销和广告手段趋向同质化的困境,商家在提供茶叶种类、服务体验以及配送等方面创新没有什么有效进展,不约而同的将价格战视为相互竞争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从而在茶叶线上交易时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挫伤茶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茶叶电子商务市场健康发展。

2.2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茶叶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备的交易体系、物流仓储加工配套和健全的产业体系支持。但在大多数茶叶产区,还没有形成适应电商发展需要的服务休系,在软件开发、仓储物流、销售运营、摄影美工、溯源防伪、人才培训、交易支持等产业链环节缺乏为茶叶电子商务提供支撑的服务商。另外,目前国内茶叶产区多数山高路远,“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成本很高,多数快递企业不愿意将营业网点延伸到这里,只愿意将布置在县(区),至于乡镇层面的快递服务覆盖面还不到一半。无力建设成本昂贵的完整冷链物流,造成需要通过冷藏运输的绿茶和青茶很难保证高品质和好口感,从而使茶叶线上交易的消费体验不佳,也制约了茶叶电子商务市场健康发展。

2.3人才瓶颈尚未突破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农村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城市扎根下来,农村人口呈现老年化、空心化。加上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还有很大差距,电商人才“培养难、引进难、留住难”问题暂时无法解决。而且,在实施“科技特派员”等支农扶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指导的情况下,由于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户个体差异比较大,面对大同小异的培训专题,知识性的培训方式、碎片化的培训内容,加上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导致茶农未能有效地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也不能熟练运用互联网,顺利开展茶叶电子商务。

3提升茶叶电子商务效率的对策建议

3.1健全供应链,补齐茶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短板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茶叶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建设、产业园区、信息网络、乡村公路等基础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引导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头部电商企业投入农村电商“新基建”,加快茶叶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茶叶线上“最后一公里”。

二是强化销售渠道建设。以“832平台”“供销e家”为载体,积极整合茶叶生产者、合作社和电商企业等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功能,精准定位消费人群,完成交易,提高茶叶电子商务效率。组建茶叶产区电子商务运营主体,主动与产区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撮合交易、质量管控、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服务,打造产、供、销全链条可溯源的综合茶叶电子商务平台。

三是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借助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动所形成的新的商机,吸引各类专业服务商进入茶叶产区,提供第三方运营、仓储物流、拍照摄影、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网店装修、品牌推广、法律咨询、售后服务等系列配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茶叶产区出台优惠政策、设立电子商务服务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兴建茶叶电子商务服务设施或服务实体,适时组织开展业务交流、跨区域协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2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茶叶电子商务的品质与效率

一是健全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作用,建立产学研定期研讨机制,推进我国茶叶标准体系建设。严格对照现有的茶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茶叶产区的行业标准化价值体系。鼓励茶叶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茶叶电子商务的分等分级、分拣包装等全流程标准、开展茶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工作。

二是丰富品牌内涵。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以2022年茶叶品牌年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评价、宣传、推广。茶叶产区企业通过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等交流活动,加大茶叶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茶叶品牌的知名度。茶叶电商利用产区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将茶产业、茶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旅游、文化、采摘、品茗一体线上线下结合的茶叶体验活动,提高茶叶品牌价值,丰富茶业品牌内涵。

3.3建设人才体系,夯实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基础

一是坚持人才聚集。推进统一衔接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优良的农村发展环境,让智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让各类人才回得来、聚得起、留得住,为茶叶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的人力资本储备。出台各类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搭建支持茶叶电子商务人才的服务平台,及时解决小微茶叶电商创业初期所面临的资金、技术、土地等问题。

二是坚持人才培育。按照培育全方位立体式农业农村人才的要求,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项目,开展茶叶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培育职业农民,孵化茶叶电商达人和直播带货网红。发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教育优势,开展茶叶产区农民定向学历教育和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紧扣实用、实战安排学习培训课程,紧盯实效、实时动态跟踪反馈学习培训效果,将学习培训效果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推动力。茶叶产区政府应组织专家举办电商创业研讨、座谈、实训等活动,引导茶农创新创业、增强品牌意识,培养一批茶叶电子商务创业者,树立一批厚植于本乡木土的茶叶电子商务品牌。

仓储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高职;配送网点;生产性实训

2011年,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高职办出特色,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高职院校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然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校企双方存在着利益主体相关度差异、合作质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等特点。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在寻求校企合作共建生存性实训基地契机的同时,也可以自发的融合产业和教育,进行工学结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自建配送网点,由相关老师和学生来运营维护,既培养人,又服务高校市场。针对市场行情,本文就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自建配送网点不仅可以解决校园和周边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给与学生真实的生产实践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施可行性[1,2]。

一高校配送服务现状分析

(一)高校配送服务市场行情

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比例为88.8%。新网民的不断增长,手机网民的快速提升,让网络零售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另据2015年北京市居民家庭网购调查报告显示,网购者6成多为大专、本科学历。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高中/中专/技校,分别占37.8%、25.8%和22.8%。这些调查报告均显示大学生目前是网络购物的庞大生力军。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和晚上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学校的后门口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包裹,高校师生的网购行为非常频繁且网购总量非常大。

(二)当前高校配送服务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公里”配送目前存在4种不同的配送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最普遍的一种是计件制快递小哥从各家快递网点将快递包裹装到电瓶车上,风驰电掣送至校园或小区门口,然后不停打电话通知取快递和焦急等待。收件人这边呢,有可能正在上课,不方便接收;也有可能出门在外,无人签收,无奈之下只得跟快递员另约时间。这种投递方式让快递小哥和收件人都倍感头疼。为了提高一次性妥投率,快递小哥更愿意以他人代收的形式投递包裹,于是产生了第二种方式,将快递包裹放在第三方寄存,收件人自行前往领取。然而有些快递公司甚至在未通知客户的情况下,擅自将包裹转交他人或不经交接扔至物业,包裹的完好性、存放的安全性都没有保证,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更无从谈起。第三种设立集中快递柜,快递小哥将包裹投入快递柜,收件人凭收到的电子编码自行前往快递柜取件,这大大缓解了快递小哥的辛苦程度,并使客户信息得以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快递员们也因此接到了很多投诉,“明明可以送货上门,为什么得自己跑去自取?”最后一种是如同顺丰“嘿客”,将门店开在社区,贴近用户,但成本高昂。很明显,传统的投递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各大快递企业、电商企业各自为政、近距离服务社区也成本高昂;单一的配送模式不够人性化,总让人吐槽,作为电子商务重要支撑以及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大动脉”的快递业需要改善[3,4]。校园快递配送这边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摆地摊式的快递包裹接收形式将校园门口围的水泄不通,不利于高校形象和校园治安;如快递员近乎声嘶力竭地不停打电话通知正在上课的高校师生取快递,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小小的一个快递既涉及到校容校貌和校园安全问题,也涉及到师生满意度问题。为此,有小麦公社在校园内建立配送网点,通过“众包”模式鼓励学生派件,以物流配送为入口做电商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园快递乱象众生的现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服务质量不高、业务系统不够完善、营业时间和学生的作息时间不匹配、错领、冒领等。从对小麦公社的各种吐槽来看,校园用户对其配送模式并不认可,普遍认为小麦公社让快递员轻松了,但是让消费者辛苦了。更有甚者,如南京某大学因广大师生对小麦公社的不满将小麦公社请出了校园。

二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运营思路

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其目的并非在于盈利,而是打造一个真实的仓储配送生存性实训基地,可以让相关专业的师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这个生存性实训基地中来。为此,这个配送网点需要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引入校园,将高校快递相关专业学生吸纳为配送队伍,将岗位训练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解决高校虚拟实训的非真实感。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规律和特点,学生的岗位训练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为初级学员,通过配送网点的现场参观、演示和学长师傅的传帮带,对配送网点的工作岗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完成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最初的、直接的感性认识。在学长师傅的带领下,初级学员需要熟悉收货、录单、入库理货、仓库管理、出库复核和揽件这七个不同岗位。第一阶段考核合格后,初级学员就可升级到第二阶段,变身中级学员,独立工作。中级学员需要在前面七个岗位进行轮岗,并接受严格考核,一个岗位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岗位、下一个级段。第三阶段即高级学员,高级学员不仅能独立完成任务,还是学长师傅来教导初级学员,同时要负责配送网点的运营管理。

三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的优势

随着近几年网络消费额爆发式的增长,快递业出现井喷。高校学生以其青春活力,爆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尤其是在互联网购物方面。在学校内设立配送网点,并由相关专业的师生来运营维护,优势明显[5]。(1)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并由相关专业的师生来运营维护,相当于建立“校中企”,可以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此举不仅培养学生,也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顺应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也可以有效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从政策上看,校内“配送网点”作为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获得学校和政府的支持。2016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对“双创”进行部署,国务院层面出台至少7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对于校内建设配送网点的这类创新创业模式,不仅可以得到国家层面的诸多政策支持,也可以获得力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校支持。(3)从整个社会来看,该配送网点作为一个快递集中配送平台,可以减少多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同为一个校区配送的现象,实现共同配送。传统的快递服务通常是各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订单向社区居民进行全程门到门配送。多家快递公司在校园或者小区门口摆摊式送快递和包裹随意堆放的乱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打造。同时,这当中出现多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同为一个社区配送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配送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了订单配送效率,同时还延长了配送车辆的停靠时间,进而导致其余货物延迟配送等问题。在校园内建立配送网点,整合高校及其周边社区、快递、电商三方资源,将各家快递、电商整合后统一出口,相当于进行共同配送。共同配送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物流快递行业人员、网点等末端资源的高效整合,缩减双方交接快件时产生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使交易时间更趋灵活,并可推动其朝区域物流集约化方向发展,解决末端物流配送的难题。另外,进行共同配送,送货车辆在路上的无效运行将大幅减少,能发挥减轻交通拥堵和降低大气污染的环保效益,同时还有利于校园及周边社区和谐。

四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存在的困难

高职院校在建立配送网点初期,可能会面临初始资金不够、软硬件设施设备与现有市场不匹配、配送网点运营不畅、配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学生的课堂上课和生产性实训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在提供优质的配送服务的同时不耽误课堂学习。这些困难,除了需要获得学校的全权支持外,很多管理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时间去协调控制。不可否认,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将是人才培养之路的机遇与挑战。但只要突破初期的瓶颈,给与学生真实的生产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43-148.

[2]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3,(28):65.

[3]葛君山,王菲.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28-30+38.

[4]朱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441

[5]王伟.高职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