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总结范例

毕业典礼总结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1

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艺术专业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和全体艺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与档次。因此,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形成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

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会,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快速成长;同时,艺术教师开设并打造的“精品课程”、艺术教研室“名师梯队”的建设等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通过全面规划、强势推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最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其次,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特色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点面结合、凸显特色”的格局。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形式了解全校教师特长状况;其次通过组建教师艺术团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技能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艺术特长教师人才库,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三、艺术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开展学校所特有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使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舞台,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什么是真、善、美,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育人的关键所在。

校园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常规、形成系列,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形成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青春放飞”十八岁成人仪式“、青春杯”才艺大赛、十大杰出学生评选等主题活动以及国庆晚会、元旦游艺晚会、作品收藏、咏诗会、红歌会、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系列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除此之外,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艺术育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达到了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

四、总结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2

1.教学资料与内容的单一

目前,庆典环境设计的市场已相对成熟,根据其形式可分为两类,分别是社会庆典与商业庆典。如佛山“秋色”、孔子文化节等,这一类文化活动为社会庆典;农博会、演唱会等以盈利目的的活动即为商业庆典。正因庆典形式的多样化,其产生的作用具有深远性,因而人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此。目前,庆典环境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以及教师对教辅资料的选择或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庆典设计有关的资料多围绕婚礼、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论述。展示设计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侧重场景设计,以目前由朱瑞波与于忠编著的《现代庆典策划设计》一书为例,该书侧重讲述的是策划活动,但在课程细化讲授中还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庆典类别看,该书讲述了除节日外的开业庆典、开盘庆典、封顶仪式、奠基典礼、搬迁典礼、毕业典礼、会展典礼等,在这些类别里,如开盘庆典等都是跟随社会发展而增添的反映时代的内容。然而,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追赶社会发展步伐时却忽略了历史,遗漏了古时就已存在且非常盛大的祭祀典礼。

2.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

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法依然是以讲授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法等,提高其参与意识。为转变现状,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特别要求,实际操作的课时量要占总课时的70%,要打破常规,让学生主导教学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硬件设施的制约,一般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积极性不高,因此实操环节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该形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自身需要提高与改进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总结性评价则是针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作出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多为教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思考与调整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课堂的教学评价集中体现在作业评价方面。如学生方案设计中的讲评,通常是学生将方案分享后,教师针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总结性评价也更多地流于形式,变成最终作业的讲评与打分环节,这对于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都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二、庆典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1.教学内容

在社会中,某部门、团体或者个人,因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而开展的有条有理的活动与仪式,统称为庆典。而举办这类活动或仪式之前,以空间为载体进行的场景、灯光与流程的设计,即庆典环境设计,文中简称为庆典设计。其实,庆典设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得益于现代多媒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庆典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使用频率与范围也愈发高与广。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面了解庆典设计,笔者除了针对教辅资料中的庆典内容进行讲述外,还补充了两种类型。

(1)祭祀庆典

查阅中国古代典礼仪式可知,传统“五礼”中的“吉礼”即为祭祀的典礼,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祭天、祭地与宗庙祭祀。除此之外,还有狩猎祭祀、求雨等具体的祭祀活动。笔者认为,古时的祭祀活动是庆典活动发展的源头,在教学中不应忽略,无论从历史还是专业角度都应让学生知晓这部分历史。

(2)其他个性典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无论在吃、穿、住、行各方面都追求创意与个性的表达。在现代庆典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思想的开放,众多新奇的仪式活动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中最为典型的为离婚礼。2007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了首次以离婚为主题的展览会。无独有偶,2009年3月15日,在英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布莱顿举办了一场名为“重新开始”的离婚主题博览会。在中国,让“离婚”一词变得不再十分敏感,而转向平常与诙谐的,不得不提及电影《非诚勿扰2》。在银幕中,离婚仪式的现场与结婚仪式不同,在白色的基调中,点缀以黑色女方也是一袭黑色礼服亮相,用来突出“离婚”这一主题。现场司仪将二人自恋爱到离婚的过程向亲朋简述,紧接着进行取下婚戒的仪式,与此同时,司仪庄严地宣布二人离婚,成为单身。虽然此等场景是影视剧的艺术化处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引发了一些潮男潮女的相继效仿。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高效授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兴趣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除讲授法外,还使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教师有意地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如,课堂中对陈奕迅“DUO”演唱会的场景设计赏析,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愉悦地、主动地参与案例的赏析。笔者认为,讨论教学法是对常规教学方法中项目实训法的有效补充。庆典环境设计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一样,在授课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优秀的方案在课堂上的诞生,需要思想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间对各自方案的讨论,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显著地感受到学生设计思维逐渐变得活跃与开阔。指导自学法是根据本门课程教学资料匮乏这一特点提出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内容,佐证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特别设置了部分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假设、证实假设、修正并得出答案。笔者在实践后发现,相较讲授法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理解率、运用率都有所提高。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实训的同时,笔者还根据课程的需要,适当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利用实地考查的方式,使学生置身市场中感受庆典环境设计的气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堂知识点的体悟。

3.教学评价体系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是方案设计说明,其中包括小组主题的确定说明、风格定位、素材整理分析、方案初定、修改、方案完成等环节。一般情况下,评价多发生在方案的初定、修改过程中,因此总会出现学生不愿意修改方案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最初方案的构思开始,每个环节都可设有讲评及讨论的部分,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设计思维过程更为清晰、流畅,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大幅度修改与重做的几率。作业讲评环节的实施者多数为教师,一方面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教师的个人倾向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性。为此,笔者特意加入了学生互评、公司专家讲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力图使该课程的作业讲评建立在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上,使评价更为公平、公正。至此,本门课程的评价体系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第三方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组成,学生评价教师也是为了促使教师不断进步,学生的评价是教师授课情况最直观、最实际的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反馈的问题微调授课计划,课程结束后可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三、结语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3

1.教学资料与内容的单一

目前,庆典环境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以及教师对教辅资料的选择或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庆典设计有关的资料多围绕婚礼、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论述。展示设计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侧重场景设计,以目前由朱瑞波与于忠编著的《现代庆典策划设计》一书为例,该书侧重讲述的是策划活动,但在课程细化讲授中还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庆典类别看,该书讲述了除节日外的开业庆典、开盘庆典、封顶仪式、奠基典礼、搬迁典礼、毕业典礼、会展典礼等,在这些类别里,如开盘庆典等都是跟随社会发展而增添的反映时代的内容。然而,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追赶社会发展步伐时却忽略了历史,遗漏了古时就已存在且非常盛大的祭祀典礼。

2.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

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法依然是以讲授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法等,提高其参与意识。为转变现状,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特别要求,实际操作的课时量要占总课时的70%,要打破常规,让学生主导教学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硬件设施的制约,一般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积极性不高,因此实操环节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该形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自身需要提高与改进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总结性评价则是针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作出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多为教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思考与调整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课堂的教学评价集中体现在作业评价方面。如学生方案设计中的讲评,通常是学生将方案分享后,教师针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总结性评价也更多地流于形式,变成最终作业的讲评与打分环节,这对于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都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二、庆典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1.教学内容

在社会中,某部门、团体或者个人,因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而开展的有条有理的活动与仪式,统称为庆典。而举办这类活动或仪式之前,以空间为载体进行的场景、灯光与流程的设计,即庆典环境设计,文中简称为庆典设计。其实,庆典设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得益于现代多媒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庆典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使用频率与范围也愈发高与广。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面了解庆典设计,笔者除了针对教辅资料中的庆典内容进行讲述外,还补充了两种类型。(1)祭祀庆典查阅中国古代典礼仪式可知,传统“五礼”中的“吉礼”即为祭祀的典礼,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祭天、祭地与宗庙祭祀。除此之外,还有狩猎祭祀、求雨等具体的祭祀活动。笔者认为,古时的祭祀活动是庆典活动发展的源头,在教学中不应忽略,无论从历史还是专业角度都应让学生知晓这部分历史。(2)其他个性典礼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无论在吃、穿、住、行各方面都追求创意与个性的表达。在现代庆典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思想的开放,众多新奇的仪式活动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中最为典型的为离婚礼。2007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了首次以离婚为主题的展览会。无独有偶,2009年3月15日,在英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布莱顿举办了一场名为“重新开始”的离婚主题博览会。在中国,让“离婚”一词变得不再十分敏感,而转向平常与诙谐的,不得不提及电影《非诚勿扰2》。在银幕中,离婚仪式的现场与结婚仪式不同,在白色的基调中,点缀以黑色女方也是一袭黑色礼服亮相,用来突出“离婚”这一主题。现场司仪将二人自恋爱到离婚的过程向亲朋简述,紧接着进行取下婚戒的仪式,与此同时,司仪庄严地宣布二人离婚,成为单身。虽然此等场景是影视剧的艺术化处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引发了一些潮男潮女的相继效仿。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高效授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兴趣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除讲授法外,还使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教师有意地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如,课堂中对陈奕迅“DUO”演唱会的场景设计赏析,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愉悦地、主动地参与案例的赏析。笔者认为,讨论教学法是对常规教学方法中项目实训法的有效补充。庆典环境设计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一样,在授课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优秀的方案在课堂上的诞生,需要思想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间对各自方案的讨论,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显著地感受到学生设计思维逐渐变得活跃与开阔。指导自学法是根据本门课程教学资料匮乏这一特点提出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内容,佐证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特别设置了部分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假设、证实假设、修正并得出答案。笔者在实践后发现,相较讲授法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理解率、运用率都有所提高。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实训的同时,笔者还根据课程的需要,适当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利用实地考查的方式,使学生置身市场中感受庆典环境设计的气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堂知识点的体悟。

3.教学评价体系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是方案设计说明,其中包括小组主题的确定说明、风格定位、素材整理分析、方案初定、修改、方案完成等环节。一般情况下,评价多发生在方案的初定、修改过程中,因此总会出现学生不愿意修改方案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最初方案的构思开始,每个环节都可设有讲评及讨论的部分,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设计思维过程更为清晰、流畅,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大幅度修改与重做的几率。作业讲评环节的实施者多数为教师,一方面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教师的个人倾向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性。为此,笔者特意加入了学生互评、公司专家讲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力图使该课程的作业讲评建立在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上,使评价更为公平、公正。至此,本门课程的评价体系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第三方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组成,学生评价教师也是为了促使教师不断进步,学生的评价是教师授课情况最直观、最实际的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反馈的问题微调授课计划,课程结束后可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三、结语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4

学分制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风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该院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度及选课制度,选修课使得一些行政班级弱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一起上同一门课程。老师的管理难度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律性差,学习的主动性变弱。经过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分制改革下,学风建设面临着困难。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可以反映该院学生认为学分制对学生约束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常常出现无故旷课的现象。

2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分制度还不健全

该院学生对学分制并不太了解,对学分制的内涵没有认识充分,许多学生不知道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区别,学分制有什么特点,每学期通知选课只是忙于修满学分为目的,只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选课就行,总是没有计划和安排随意选课,不顾及学习效果,不考虑自身的专业修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盲目选课,甚至让同学代替选课,必然对课程和老师都存在意见,从而对所选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有,由于各学院专业的要求,对于一些课程限定专业,就会出现一些学生认为选课的空间不大,备选的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学分制的实行确实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对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学生完全打乱教学班,学生的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就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疏于管理,指导力度变弱,各种教学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在同学中间传递,直接导致了教学组织松散,学生之间感情淡漠,同时也影响学风建设。

2.2缺乏有效的常规管理

该院常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品德、体质等等进行评价。但因为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经验,学生同时受多方面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学分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约束力减弱,学习的过程主要靠学生自主的学习。没有常规的约束机制,使得不少高校“恋爱风”“、作弊风”“、上网风”盛行。有些学生课余时勤工俭学,甚至有些学生中途退学在社会上创业,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大多被“推向社会”或趋于“放任自流”,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正面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有时对高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加强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的对策

3.1坚持应用型会计人才办学定位,促进学风建设

学分制的改革,首先必须完善管理制度,结合该院的实际确定了“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学院办学特色”,培养“适应强、上手快、后劲足、有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坚持专业能力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坚持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统一,坚持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统一,全面落实“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该院学分制的要求,认真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个学生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熟知学分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好,学好习,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优良的学风

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分制,该院加大对学分制学习的力度,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呼伦贝尔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

3.2.1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宿舍文化节等各类课外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办迎新晚会、院系风采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得到锻炼、成长。

3.2.2强化学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院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加强日常管理,坚持“严细实恒”的工作原则,规范学生行为。经常召开“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诚信教育”专题会议。每学年还隆重召开表彰大会,颁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进步奖”、“外语学习成绩突出奖”、“体育突出贡献奖”、“文艺最佳表现奖”等奖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培养优良的学风。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优良的学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该院十分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新老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传、帮、带”等措施,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加上学生自身需要的多样性,所以,所学课程的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学分制下实行选课制,高校根据需要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学分的要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自主选课留出充足的空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自由选课。通常情况下,如果师资基础不牢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难以发挥到最佳状态,势必会对学院的学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任课教师的导学作用,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3.4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巩固优良的学风

为了解决学生盲目选课,对平时学习放任自流,应付考试的情况,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教学管理和监控。教学管理队伍健全,责任明确,组织督导运行有效。该院建立了由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部分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确保实际教学工作状态与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坚持每学年日常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导听课外,还结合阶段性目标,针对薄弱环节,开展重点督导。通过强化教学督导,有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4总结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5

关键词:仪式活动;德育功能;异化;以人为本

仪式是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及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十八岁成人礼、颁奖典礼、升旗仪式、国家重要纪念活动等。学校仪式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通过借助学校自身的文化象征符号,引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动机,进而影响和重构参与者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德育功能。然而,在特定制度、文化、教育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有的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已悄然发生异化,亟待修正与回归。

一、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异化的实践表征

学校仪式活动作为学校生活中约定成俗的活动形式,既内化于师生的精神追求又外化于师生的行为方式之中,并有力影响、制约和规范着学校全体成员的道德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有的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逐渐畸变并异化。

(一)漠视学生地位,德育主体被客化

学校仪式活动因其特殊的德育价值和作用,而成为一种规定性要求嵌入学生的学校生活结构之中。但在这种规定性要求之下理应成为仪式活动主体的学生,实际上却成了仪式活动被要求的“客体”。

(二)轻视价值挖掘,德育内涵被窄化

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道德的折射,学校作为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育人场所,学校仪式活动理应凸显更加深厚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内涵。但在现实仪式活动中,轻视价值挖掘、仪式活动德育内涵被窄化的现象十分明显。每个学校都有相对固定的仪式活动,也会因特殊年份、特殊事件而额外增加。但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明确举行它的原因是什么、举行这一仪式活动又要达到何种目的,“如开笔礼是培养学生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最佳载体;升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常性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形式”[1],这些都需要不断深化和挖掘。学校仪式活动轻视价值挖掘的另一个表现是把仪式活动的目的简单化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纯而又纯的教育并不存在,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刻有政治的印记。”[2]但如果把仪式活动的意义只简单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学生无法体验到仪式活动带来的神圣和愉悦,反而使其对此类活动和教育从内心产生抵触和抗拒,最终只会使其宽广的德育内涵被挤压和窄化。

(三)忽视操演规范,德育意蕴被浅化

学校仪式活动的操演场域和参与群体具有特殊性,操演方式理应更加规范和符合程式。在很多学校中,仪式活动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社会化”,如请专业主持、搭建漂亮的舞台、专业的灯光设计等。然而,透过喧哗的音响、浮华的舞台表演,仪式活动本应具有的规范、庄重的氛围被虚华的形式掩盖得面目全非。当仪式活动在这样的操演形式下进行时,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学生沉浸在喧闹的音律中不能自已,但仪式活动本身应具有的德育意蕴究竟传递得如何,我们却无从知晓。

二、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异化的原因分析

由于仪式活动是在特定时间和场域之下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活动,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必然会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对仪式内涵认识浅薄制约了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

学校生活中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是道德,而如果对学校仪式活动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则必然制约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彰显。以学校开学典礼为例,开学典礼作为学生一个新的学习旅程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学校对这一仪式活动的内涵认识较为浅显。以开学典礼邀请的嘉宾为例,财富地位较高的成功企业家及拥有较高权力的官员成为一些学校的重要嘉宾,而文化学者、科技界人士却很少出现在仪式活动中,即使被邀请出席也很少会成为关注的焦点。类似这样的仪式活动一次次无形间重构着学生的道德认知,长此以往,学生内心会又构筑出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取向?这种对仪式内涵认识的浅薄毫无疑问影响了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彰显,制约了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应试教育过于功利的价值取向扭曲了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由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无法客观检测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只能用分数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并决定其享有何种教育资源。在此情形下,对学校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关注就显得不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很多仪式活动变得“简约”和“高效”。有的学校在举办仪式活动时会更多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参加仪式活动时也会有同样的想法,从而决定是否去参与以及用不用心参与。举办仪式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仪式活动应有的效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方法。从学校领导策划、组织、参加到最后评价反馈,所有的环节都处于“真空”之下,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肯定会被弱化。

(三)操演规范和方式失当削弱了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程序。”[3]学校仪式活动就其活动方式来讲具有规范性、严肃性、重复性等特点。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升国旗仪式花费一二十分钟组织学生集合,升旗前没有任何宣导就直接开始升国旗、奏国歌,有些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升旗就已结束,然后主持人宣布各班有序带回。还有一些学校为了得到社会的商业赞助,使原本庄严、富有德育意蕴的仪式活动成了一些企业、公司大肆进行商业宣传的阵地。这种忽视操演规范、操演方式严重扭曲的做法最终导致仪式活动无法实现其本真价值的引领和传递,其固有的德育功能也无法得到彰显和发挥。

三、回归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策略思考

学校仪式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对学生的感染熏陶,引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凸显校园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以此实现德育目标。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德育主体地位

学校仪式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全校师生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一种集体活动。“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4]在仪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认知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同时也是道德的主体。学校仪式活动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与选择,培养、调动和激励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学生的德育主体价值予以充分关注。在学校仪式活动中,老师要有目的地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如在举行仪式活动前可以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合理引导学生自主策划活动、设计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内容、编排参演节目等。只有引导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到各项学校仪式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主体价值,使其融入仪式活动中,才能最终促使其良好德行的形成。

(二)调动学生情感投入,重视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心灵体验

判断学校仪式活动的作用、价值及效果的主要标准是仪式活动是否对学生的情感产生触动。“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5]情感的体验、思想的触动是学生对外界事物接受度的一个显著标志,仪式活动的内涵要旨只有被参与学生实实在在通过内心体验与感知,仪式活动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学校仪式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力求将仪式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统一。“产生体验最基本也是必要的特征就是产生情绪情感变化和生理唤醒。”[6]在学校仪式活动中,要多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唱一唱”“做一做”,以交流促情,以演绎移情,以声音抒情,以行动唤情。只有让仪式活动指向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使仪式活动的德育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三)挖掘仪式内涵,充实仪式活动的德育意蕴

德育贯穿于学校各项活动中,仪式活动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潜在的德育内涵应进一步充实。学校仪式活动要充分考虑参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准和德育需求,同时要不断反思总结以期实现仪式活动德育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同时,要根据时代需求、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地方文化传统及学校具体情况等因素,不断挖掘固有仪式活动的德育价值,不断增强其德育内涵。以升旗仪式为例,很多学校都举行升旗仪式,但是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国旗、国歌究竟代表着什么?对此,很多学生认识得并不充分。因此,我们可以在升旗仪式前或升旗仪式进行中通过讲解、观看影片等方式引导宣传,使学生深入了解关于国旗、国歌的由来和故事,这样一来,升旗仪式就很好地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促进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德育目的。

(四)规范仪式操演,创新仪式活动的德育形式

学校仪式活动总体体现出规范性、长期性、重复性等特征,但其形式的固化、单调、重复等特点越来越影响到其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十八岁成人礼为例,很多学校举行成人礼和往常的开会形式一样,程序是熟悉的领导讲话、教师寄语、学生宣誓。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可以进行家校互动,邀请学生的家庭成员一同参与,把学生既置于学校也置于家庭之中,并加入时代流行元素让学生和家人一起走“成人红地毯”,然后书写对自己、对家庭及对社会的成人宣言,并借助媒体技术把每个学生的宣言及成人礼这一天和家人、同学的影像分类收集,作为校史珍藏。只有像这样不断创新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一步促进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怀明,伍建清等.中小学仪式教育规范性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2015,(12):69-72.

[2]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审思[J].教育研究.2016,(8):4-12.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

[4]邓超.德育管理化倾向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3):100-104.

[5]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46.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6

幼儿教师要懂得倾听幼儿语言,给予幼儿正确的回应,加强与幼儿的互动交流,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帮助他们积累良好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身愿望

幼儿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尊重幼儿的身心发育特征,注重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选择合理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并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表现出的缺点,给予幼儿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避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和挫败,为激发幼儿积极性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并在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中提高综合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阅读活动是促使幼儿交流经验、分享体验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阅读活动,可以引发幼儿新的认知冲突,构建幼儿新的认知体系,促使他们在共同分享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做法为:在“低结构”活动中投放与阅读材料相应的录音,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倾听录音,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在“高结构”中要求幼儿回忆刚才听过的内容,引导他们针对倾听材料提出疑问,以加强幼儿与教师的良好互动;在“高结构”活动结束后,将相关材料投放到语言区,让幼儿自主参与阅读活动。

四、创设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境

语言教育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语言积累。幼儿的年龄较小,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为此,幼儿教师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幼儿参与趣味性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意在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在真实场景中获得进步、体验成功。首先,教师应在活动开展之前引导幼儿与伙伴互动,并在互动中解决人员分工、任务分配等问题;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幼儿与环境、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促使幼儿交流能力得到发展;最后,要引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回忆,以开发幼儿智力,巩固活动成果。例如在组织实践活动“小红帽在行动”时,活动主题为“毕业典礼大行动”,在教师引导下,幼儿经过商讨最终形成三个小组,组名分别是:资金小组、接待小组、节目小组。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这三个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协作,并积极在相应的环境中与人互动交流,围绕自己的任务大胆提问,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开始学着与其他小伙伴商讨问题。例如,资金小组在回收垃圾时,对于一大堆垃圾只卖了15元钱感到非常困惑,于是他们开始与废品收购人员讨价还价,最后多卖了一元钱。这一行为不但增强了幼儿的成就感,而且有效提高了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采用直观教学法丰富幼儿语言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为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创设条件,鼓励幼儿多听、多看、多说、多想。实践表明,只有充分调动幼儿各个感官的感知能力,增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官认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能丰富幼儿的语言。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共同发展,根据幼儿的感知水平,为其创设相应的表现机会,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六、采用情境游戏刺激语言发展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是参与思维形成,如果幼儿有了表达欲望,但由于语言发展没有跟上思维的步伐,就会导致幼儿胆小、羞怯,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而利用游戏活动,可以改变幼儿的这一现状,游戏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无拘无束、轻松愉悦,语言自始至终都伴随游戏,为幼儿表达自身想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活动来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7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四四二”战略体系,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1.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是三个“全覆盖”抓深抓实学习教育,即书籍发放全覆盖、活动参加全覆盖、专题研讨全覆盖。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累计组织集中学习29次、知识测试2次、专题学习研讨4次、参加升旗仪式4次、讲师团专家宣讲4次,并开展了“学三老、守初心、担使命”大讨论等。二是两大课题调研精准把脉破不足,确定社区教育工作和学历教育质量提升两大课题,由领导班子分别牵头,深入社区、乡村、在读学员中开展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三是三个层面多维度检视问题,将检视问题贯穿始终,认真开展自查找问题、对照巡察反馈理问题、积极寻访学员征问题,经梳理共征集到意见建议38条。12月9日高质量地召开了领导班子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暨党员组织生活会。四是两张清单整改落实促成效,形成“主题教育问题整改清单”,与“巡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责任清单”一道同落实。截止目前,巡察整改清单已基本整改到位,“主题教育问题整改清单”中,12项已整改到位并将长期坚持。

2.全面落实巡察整改工作。根据县委巡察工作统一部署,2019年3月18日至4月4日,县委第三巡察组对学院党总支进行了巡察,7月19日反馈了巡察意见,共指出6方面49项问题。学院党总支于反馈当天成立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5次党总支会议,专题研究整改工作,逐条细化反馈意见中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责任清单》。对县委巡察组反馈的6个方面问题,提出54条整改措施,由班子成员牵头分解落实,并已基本完成整改,共通报问责处理2人,提醒谈话6人,清退违规款项24175元,追缴2013年以来毕业生欠费37286元。

3.规范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小微权力清单》,完善《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包含“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招生、办文办会、资金管理、组织人事、教务管理六大类,涉及30余项小类150余个操作环节。通过周一夜学等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小微权力清单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各处室工作流程,做到各项工作阳光透明、规范有序、有理有据。制定出台《代管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开放教育学生学费减免的实施办法(修订)》等财务制度,规范学院费用收支行为。制定完善了《电大2019年各处室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加强对处室工作的督查考核。

4.稳步推进教学教务工作。一是教材征订、发放工作到位,通过提前预订、开学后追订以及库存及时整理等方式,在开学前保证95%以上的教材到位率。二是课程注册双核对确保无差错,全年完成1399位学员共13612人次的课程注册。三是强化论文质量建设,全年安排4次本科论文书写讲座,共有277位本科学员参加毕业论文书写,通过率达98.6%。四是制定出台了《开放教育统设课程的非网上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加强网上作业评阅和班主任管理工作,2019年共安排184门课程,4500人次的网上作业评阅。

5.做细做实学籍管理工作。一是做实学生学籍管理工作,2019年共完成毕业生电子摄像427人次;办理课程免考5人次,网考免考44人次,学籍异动4人,学生成绩更正24人次;完成了531名新生信息核对和学生证办理。二是做细毕业办证工作,2019年毕业学生376人,其中本科212人、专科134人、“一村一”30人。三是做好评优评先工作,共获国家开放大学奖学金3人、省电大奖学金11人,省电大优秀毕业生3人、市级优秀毕业生10人。

6.招生工作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家开放教育共招生531人,其中本科231人、专科221人、“一村一”专科78人、“一村一”本科1人,同比增长9.25%,其中招生62名村两委干部(村后备干部),学费全免,为乡村振兴积淀农村实用人才。2019年度奥鹏教育共招生22人。

7.特色发展社区教育工作。在《“喝彩”非遗文化传承》获评社区教育优秀工作品牌基础上,推进喝彩培训项目进学校,在二中开设的喝彩歌谣第一讲堂,被列为2019年度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讲堂学生参加市全民学习活动周开幕式表演。《田园宋诗》获衢州市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学习品牌,《孝善文化》等五个项目获衢州市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特色课程”建设对象,王阳君等3人获衢州市百姓学习之星,徐世梅等4人书画作品在浙江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画作品展”中入展。应广大越剧爱好者的需求,在社区学院开设主体班“越剧班”。

8.开展建校四十周年系列活动。2019年是学院建校40周年,组织力量编纂四十周年电大校志,建立荣誉展示室,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院办学历程。开展“大走访”活动,积极走访优秀校友,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举办首届农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会,搭建创业平台、分享创业故事、浓厚全县创业创新氛围,服务乡村振兴。改善办公环境,投入近30万元对各楼层厕所进行了维修改造,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共建共享五楼报告厅。

9.突出党建思想统领。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院各项工作全过程。制定主题党日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按月按期有序开展,强化党建阵地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课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堂教学、网上教学;开设思政讲堂,举办教师思政比武,组织外聘教师、教科研骨干开发具有电大思政特色的专题讲座,弘扬传统文化、地方特色,讲好新时代的“电大故事”。

10.加大宣传力度发出电大声音。关闭学院官方网站,接入政务网,及时更新信息,扩大知晓面。创建“”微信公众号,定期发送信息,宣传电大各项工作,尤其是主题教育期间,将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以周报的形式予以推送;及时推送建校四十周年相关报道,集中宣传优秀校友先进事迹,让广大群众了解电大、走近电大,发出电大的声音。

一年来,学院被评为2018-2019年全省电大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度全省电大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电大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务管理先进单位、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分别各有1位教师被评为全省电大教材发行管理先进工作者、全省电大2019年度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工作总体思路为“党建强基础、招生稳规模、教务强质量、社教拓新篇”。具体为:

1.党建强基础。结合全县“三年”活动,抓党建促治理,重点突出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一是抓作风治理。深入贯彻执行县委作风治理“1530”行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检视、大整改、大提升,切实抓好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八小时之外“两圈”、出入境证件照管理等关键举措。二是抓制度执行。针对县委巡察反馈的意见,持之以恒抓整改,继续修改完善《小微权力清单》《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学习、严格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不折不扣抓好制度执行。三是抓风险防控。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风廉政工作贯彻业务工作始终,找准找实招生、教学、财务等方面的短板漏洞,举一反三、强化整改,以严的作风推动实的举措落地见效。

2.招生稳规模。参照历年招生人数,2020年招生保持相对稳定。一是加强生源调研,摸清全县生源分布情况。进乡村、入企业,进行大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开展问卷调查,拟定接地气的专业,满足学员差异化需求。二是加强行业联手,走合作招生之路。主动加强与县域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挖掘系统资源潜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招生宣传的内容、方式、手段和途径,让“学历提升到电大”的理念得到强化。利用电视广告、LED大屏幕、今日等传统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利用钉钉、QQ、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最大限度传递招生信息。四是招生考核。通过日常考评与实际招生相结合,加强对招生人数、材料审核、差错率等指标考核,评选招生先进。

毕业典礼总结范文8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内在逻辑,比较剖析古今中外相关教育性仪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在强调“扬弃创新、转化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进一步找准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效果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规律,由此提出构建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教育;扬弃创新;转化继承

在对国外“批判性学习”和对传统“继承性创新”的基础上,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势必将面临一轮新的构建:既要把转型期各种社会关系、伦理规范和权利义务重新系统化为新的仪式理论,又要把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或重塑成新的仪式实践形式。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演变的历史性考察

根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研究,普遍意义上的“仪式”具备三个要素,即特定形式、特定活动与特定内涵[1]。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主要是学校通过一系列由象征符号聚合起来的、具有表演性、正式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行为系统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上把握这些仪式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并使学生在道德情感上得到激发和丰富,最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规范、引导、凝聚和激励。由于目的性和手段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也会受不同变量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调适”甚至“变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形式及内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也是大学以及中学仪式教育同名不同实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国家及社会灌输的道德规范、政治要求和社会价值观有所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设定的目标和方法也难免会出现变化。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变迁为例,可以看到,在革命中强化特定阶级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都曾陆续使用过相似含义的词汇,而我国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50年的教育部文件[2]。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仪式形式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年):整顿旧学校、旧思想、旧风俗,重置升旗、入队入团、国庆大典及各种群众教育仪式,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创设期”。二是“”时期(1966-1976年):以政治仪式为主导,通过“大框架”和“小细节”竭力规约仪式中的个人行为,属于“固化期”。三是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至21世纪初):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和差异性增强,受西方和传统文化影响,在保留固有学校仪式的基础上,新仪式、新礼仪被不断开发,属于“转型期”。四是深化改革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进行新的建构,属于“升华期”。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一些历史时期的专制政府从维护自身统治、强调政权合法性和意识形态正统性等角度也曾搞过控制人民思想、禁锢人民行为的所谓“礼仪教化”活动,如清朝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等,但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虽未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但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各地军政大学中普遍开展开学、毕业、入党、校庆、大型讲座等政治仪式,这为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3]。回溯历史,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仪式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手段与有效载体,一直得到我国教育界的持续重视和广泛应用,而仪式教育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极具国情特点的德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毋庸置疑,长期以来各类、各级、各层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学校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方面做出巨大成绩;而且不容否认,这些教育仪式还将继续发挥重要功效。但以往过分强调学校、教师的单方面主导作用,同时忽视仪式教育方式与内涵的与时俱进,也逐渐导致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学生参与度、接受度和影响力不断被削弱。中央16号文件要求各级学校“善于结合传统节庆、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近几年,党中央又连续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开展礼节礼仪教育”“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的改革要求,这对我国现有仪式教育改革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更高标准。其实,我国仪式教育活动不乏成功案例,如举办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性哀悼仪式、创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直播北京奥运会各类仪式,以及启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各项仪式,都极大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强大的民心与力量。但是,部分日常学校仪式背后显示出的“苍白无力”和“变样走形”也同样堪忧:一方面,在“欧风美雨”下,部分青年学生对西式宗教仪式的趋之若鹜与恣意纵情;另一方面,国内有些地方借所谓“复兴国学”之机大搞祭天祭孔祭祖,甚至罗致中小学师生曲从附礼以点缀门面,将其与“唯物论”“无神论”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混为一谈。这些“吊诡”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视为一种偶然。应该看到,仪式运作的关键在于通过组织化程序来编排或约定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关系,达到强化各种伦理规范和价值使命认同的终极目的。透过仪式的外在形式,应当直面其背后隐藏着的核心问题———“关系”,这些“关系”往往依托于各种权力、义务和利益诉求。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共同促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转型,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然无法自外。所以,固有的学校仪式越来越难以发挥以往功效,而造成这种不适应性的根源即在于此。因此,当下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体系,增强仪式教育活动的感染力,从而强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无疑是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古今中外教育性仪式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明确指出,随着全球化深度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因此,以往“闭门造车”“严守门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学者认为应向西方国家学习“隐性教育”的优长,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工作的弊端,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但也要警惕其中存在的误区:一是认为西方无思想政治教育却依然运行“良好”,由此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仪式不足为凭的“取消论”;二是认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完美”,由此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仪式可照抄照搬的“复制论”。这两种论调显然是有意无意地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唯物论”、“无神论”教育与宗教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社会化且群体认可的行为活动,仪式具有“再生产”“再塑造”的特性,故而对社会的稳定、道德人格的养成、价值观念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尽管形式上可能有变化,但特定集体仪式的实践对于巩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均有很好的教育功能,这是当今世界各国从未放弃思想和政治上的仪式教育的根源。以下从国外仪式教育、中国传统礼教以及宗教仪轨、社会现行仪式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国外仪式教育。世界各国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仪式都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强调通过仪式教育将个人与国家、社会或群体联系起来,促进个人社会化并分享社会文化价值观。其中,有些国家的做法不乏亮点,值得借鉴。比如,美国强调生活情境、多元文化、多种样式的仪式教育形式,它在“9•11事件”后更注重以权威爱国主义象征性仪式来强化国家归属感。又如,德国在公立中学里坚持开设圣诞节、耶稣受难日等宗教仪式活动,并采用讲经、忏悔、祈祷等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同时它还注重家庭教育仪式,采用协商性范式使学生从小参与家庭重要决定及事务处置。再如,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强调传统、公共精神与“爱国心”,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等学校仪式,而普通民众也更加热衷于神道教“渡火式”、民间传统成人礼和“而立”礼等带有宗教性的仪式。还有一些亚洲国家,如韩国也开设专门礼仪课并由国家主导实施“忠孝”教育和“身土不二”爱国主义教育等仪式;新加坡也过《共同价值白皮书》以理论说教与社会实践并重,并由政府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举办大型公共仪式活动。此外,苏联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制定并推行过《学生守则》,强调学校必须执行与国徽、国旗、国歌有关的集体政治教育仪式,要求学生必须参与自治组织与共青团组织活动。

2.中国传统礼教以及宗教仪轨。中国传统礼教仪式包括政治、社会、人生、文化、军旅等五种教育性仪式。第一,“政治教育仪式”是指对“天地人神鬼”的国家祭祀仪式,其样式有封禅大典、宗祀、郊祀、社稷坛祀等;其内涵是统治阶级向民众宣传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合法性的重大国家性仪式;其本质是强化封建社会中各对关系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第二,“社会教育仪式”的样式有乡饮酒礼、射礼、燕礼以及士相见礼,历朝历代既有变更也有损益;其内涵是传播和灌输社会规范、社会价值与社会秩序的社会礼节性仪式;其本质是强化儒家思想“五伦”及社会价值观所规范的人际、人与社会之关系。第三,“人生教育仪式”的样式有冠礼、笄礼、婚礼和丧礼等;其内涵是在人类生命周期某个节点、以培养个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个体性仪式;其本质是强化儒家思想基于生命、情感、孝道等血缘宗法主题设定的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以及人心理与生理的关系。第四,“文化教育仪式”主要指历代庙学,其样式有释奠礼、束?礼或开学礼、释菜礼、养老礼、视学礼等;其内涵是通过左学校右孔庙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文化符号与表现其意义、价值的特定仪式来实现“礼乐教化”;其本质是强化封建礼制基于长幼、尊卑伦理而设定的师生关系,以及国家教育体系中个体与朝廷的关系。第五,“军旅教育仪式”是指治军仪式和战争仪式,其样式有和平年代的天子巡狩仪式和战争年代的出征、作战、献捷仪式等;其内涵是从思想上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忠诚度;其本质是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内不同阶级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及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至于宗教仪轨的内涵则是教职人员向信徒实施传播教义、道德规范、灵修方式等一系列信仰体系所采取的教习性仪式活动,其本质是强化信仰世界中凡人与神灵的关系,以及遵照神谕、戒律、教条而设定的人际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

3.社会现行仪式。它主要分为政治、戏剧、民俗和展会等四类社会化仪式。第一,“政治仪式”的样式有表达规训、惩罚和忠诚等仪式;其内涵是社会群体或政党借助象征方式和手段来制造权威,隐喻地传导意识形态,促使参与者接受并认可;其本质是强化个人与群体、民众与政党、社会与国家的服从或信仰关系。第二,“戏剧仪式”的样式有联欢会、舞会、情景剧等;其内涵是通过事先安排好的固定剧本表演个人真实经验,达到自我了解、领悟或启发他人自我探索的仪式过程;其本质是强化个人心理不同层面的关系以促成和谐健康状态。第三,“民俗仪式”起源于巫术仪式或宗教仪式,但它更强调人性关怀,其样式有节日庆典、祭祖、乔迁、跨年仪式等;其内涵是通过人员组织与仪式表演传承人民生活和文化中连续不断的意识形态和习俗惯例;其本质是强化物质及精神文化谱系中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以及基于这组联系而设定的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展会仪式”的样式有博物馆、纪念馆、博览会、运动会等;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组织活动展示人类或文明进步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表现;其本质是强化由示范、激励、导向、隐喻而连接起来的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国家、自然、历史的关系。综上所述,这些仪式教育的目标、样式、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内涵与本质却有一脉相承之处,即把各种关系的联通、规范、协调和强化,作为仪式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为准则,根据时代、空间、情境、人物等要素变化,对各类型仪式形式进行“损益”或“调适”。这将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依据国情特点与“扬弃”原则实现新的建构,提供巨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效果的影响机制以及基本规律研判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政治性仪式”,如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二是“礼仪性仪式”,如上下课师生之间的问候礼等;三是“纪念性仪式”,如校庆、运动会、颁奖典礼等;四是“通过性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汇报、成年礼等[6]。现有研究已从现象归纳和理论概括的角度,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分析,即目的模糊、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符号短缺、结构失范、运作低效等情况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信仰整体性缺失之责,也有学校应试教育排斥、宣传动员效果不佳、师资力量匮乏、组织实施能力薄弱、激励监督评价反馈机制缺位等抗阻性因素的制约影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分析,可以得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效果的基本规律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由于从众和模仿机制,个性在有意无意间会化为群性。第二,在教育仪式中,群性可以在框架上或细节上修正个性。第三,教育仪式既可促成师生的社会化,也可导致师生的异化,即能动性丧失。第四,只有内化的教育秩序感,才能建构出真正的教育秩序。第五,教育仪式不能忽视“特殊场效应”:仪式“语境”可产生超越现实的控制力,从而营造出师生共同信仰、期待和愿望的“共振”场域。当然,仅掌握影响仪式效果的基本规律仍不足以有效引导其效果最大化体现,还必须进一步分解其内在机制,并正确认识和控制其中的关键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效果的内在机制可能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一是“价值观认同机制”,即通过道德范式建构产生价值认同。二是“凝聚力强化机制”,即通过礼仪礼节营造和谐氛围,通过典礼产生文化推力,通过庆祝实践共建群体效应。三是“持久性运作机制”,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生活化和例行化,提供持续性的运行动力。四是“秩序转化机制”,即通过教育仪式再造秩序感并转化成真正的道德信仰秩序。五是“网络化协同机制”,即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党团共同参与立体式教育网络,扩大仪式教育效应。六是“全周期管理机制”,即通过仪式环节监控,实现事前指导、事中组织和事后总结。众所周知,任何仪式中那些超出日常生活的、极具浓缩的特殊场景和意义世界之所以能被布置和创造出来,主要归功于人物、姿势、语言、音乐、器物等要素在时空中的排列组合,以及每个要件及过程的特殊含义赋予。因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效果的关键因素就隐藏在这些要素和程序中,它们可能包括:第一,“凸显性”:仪式地位越高、崇高氛围越足,仪式感越强。第二,“重复性”:仪式重复频率越高,强化效果越明显。第三,“主题性”:话语对象越清晰、评价色彩越浓烈,仪式权威性越强。第四,“规范性”:程序设计越有意义,仪式共识越大。第五,“表演性”:辞令信息越直接,礼仪配乐越紧密,仪式空间越匹配,其说服力越强。第六,“发展性”:仪式结构及内涵更新越快,其吸引力越大。此外,还必须指出的是,重视“仪式专家”(可以是有相关经验的领导、教师或学生干部)的“杠杆”作用,能够使仪式效果事半功倍;而重视“后仪式”的跟进反馈,也能够使仪式效果历久弥新。

四、推进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建构的对策建议

面向未来的新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建构,应当做到“各要素良性互动、各方面统筹兼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内核要素”:明确不同类型教育仪式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而非空泛的“口号”或标语,如汶川大地震哀悼仪式中预置的勇于斗争、同舟共济的“人本精神”宣传等。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在当下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建构中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系统要素”:坚持“与时俱进、系统更新”和“顶层设计、基层完善”两大教育仪式改革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上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形式传播”的开放式教育仪式体系,即把教育内容同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媒介等因素系统串联起来,通过情景化、生活化、社会化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和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及行为。三是“结构要素”:在仪式内容上,精心设计仪式教育载体以突出内容和形式的匹配,注意实施环节管理以实现互动交融和个体与群体的共鸣;在仪式方法上,使用有代表性、贴近学生生活的象征符号体系,强调删繁就简,以提高仪式的可参与性,坚持“大方向不背离”与我国正式制度的社会化进程相结合。四是“资源要素”:树立仪式思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仪式符号的象征含义;充分挖掘社会和市场资源,注重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等资源的创新和整合,如将产学研用合作、“依法治国”、“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理念融入教育仪式,实现青年学生深层次自我体悟与反思。五是“保障要素”:首先,“时空保障”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日常运行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崇高性;其次,“制度保障”即确保教育仪式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组织人员的专业性和运转资金的丰沛性;最后,“文化保障”即确保教育仪式的受重视程度和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持久性。为实现上述目标,应积极把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发展的最新趋势,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在教育主管部门方面,就宏观层面而言,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挖掘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对不同类型具体仪式的深刻认识,把握其规律及本质,完善固有仪式体系和规章制度,努力建构符合时代潮流的、承载仪式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的时空结构;就微观层面来说,还应深入学校基层,不失时机地预设“虚拟仪式”(主要指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仪式化”互动)、“创业仪式”(主要指“双创”背景下“社会化”的大学生创业形式)、“仪式再生产”(主要指学校优秀实践教育成果展示形式的“仪式化”创造)等实践命题,并展开具体部署与行动。第二,在各级学校层面,应针对不同对象的认知程度、不同仪式的意义特征,在时间、地点、设施、环境、程序、人员及衣着举止等方面厉行规范、勇于创新,既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号化、形象化和生活化,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掘转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第三,在教师群体层面,应发挥“仪式专家”的加权作用,注意在日常仪式操演中把握时机、赋予蕴含、布置合理、引导得当,保证仪式有序高效运行。第四,在青年学生层面,应将仪式教育效果与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紧密挂钩,做到仪式前积极准备、角色预热,仪式中心态端正、全情投入,仪式后认真总结、深刻反思。第五,在社会环境层面,应在开放的社会场域中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允许多元化思想共存和适应,确保学校仪式与社会化仪式之间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和发展性。

作者:吴超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27.

[3]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5.

[4]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5-18.

[5]平章起.成年仪式的德育功能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01.

[6]李荣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