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答辩总结范例

毕业答辩总结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式

一引言

随着对工程教育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参与、接受工程教育的总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城镇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强国必先强教”,为此,教育部提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应用型本科是为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满足市场建设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广大企事业单位对第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本科专业。其宗旨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究其本质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上手快,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上看,突出“应用”主旨,据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型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的配合,与实际生产接轨,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进而根据实际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在实践环节中也更注重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来提升自学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应社会、行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人才市场来说,用人单位也迫切需要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2]。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检查,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设计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验,是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学生只有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与实习,经考试、考查及格后始可进行。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及格才能毕业。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深入实践、完成设计或撰写论文等诸多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毕业设计还可以使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将就某一课题检索相关文献,熟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他人的研究思路及方案,学会运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扩大、加深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夯实基础。与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有区别的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一次作业,更是深化、拓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与文科的毕业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构架除了论文之外,还应包含设计方案论证、重要部件的设计计算等,体现形式也不只是论文,还应包括体现设计者思路的图纸等资料。我们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设计理念的更新,各大高校对机械毕业设计的内容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在2000年左右,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毕业设计图纸+说明书(毕业论文),其中图纸更多是手绘或简单的CAD二维图。2005年以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结合工厂需求加入了三维建模设计、装配仿真、运动模拟、结构优化等内容。其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毕业设计图纸(三维模型+CAD二维图)+设计说明书(论文)。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83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数目急剧增多,但同时也面临教育资源分配到人的减少,由扩招引发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并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下,本科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毕业设计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极大降低,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贡献相当有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为了完善和充实应用技术型教育培养中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其它高校也进行了一些关于毕业设计方面的研究,如广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进行了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3-5],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6-9]。我校正处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阶段,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现就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如下一些问题。1.选题与工程实际的契合度较低。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实际生产接轨,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而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为理论课学习中选出的题目,与现实生产的技术发展有脱节现象,有些题目甚至非常陈旧,实用性相对较低。这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2.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较低。目前仍沿用的做法是:老师给定设计题目后,学生基本按照老师的思路确定方案,进行设计。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自主设计的自由度较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3.结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条件欠缺。毕业设计活动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无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企业、实验场所等环境,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需要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的缺失,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从指导教师角度看,虽然本专业方向的老师都在企业从事过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还需增强。4.学生毕业设计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目前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题目集中在结构设计,所应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对控制方面的知识点几乎没有涉及。原因之一是指导老师掌握的知识偏向与设计制造,对控制掌握不多;其二是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更多源于老师熟悉的领域。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的知识不能更好地构成完整的体系。5.严格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还有待完善。毕业设计涉及的环节很多,目前对某些环节的过程控制还不到位,无法真正保证设计质量。

三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贯彻执行。

(一)做好选题工作

1.加强资格审核。选题截止日期前,所有未修完课程学分(不含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学期应开设课程学分)累计达15学分及以上者,需提交书面申请并经专业导师、专业所属系审核通过后方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2.严格导师遴选。专业系配备了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鼓励组建指导老师团队,以较大的题目由多个学生选题设计。题目所需知识点不但包括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控制方面如液压与气压传动、电气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协调能力,实现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的三个专业均推进双导师制,即校内和行业企业教师联合指导(校内指导教师为主),行业企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含)以上职称,并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行业一线从业经历、行业从业资格。3.提升课题质量。严把课题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应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题目的范围和深度应符合本科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并且应涵盖毕业设计所需的所有项目,如计算、图纸、零部件加工工序及论文等。课题类型以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为主,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0%,课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研究项目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5%。以“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跨专业协作”为抓手,突出“真题真做”。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的契合度,我们让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由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从企业寻找题目。严格执行选题院系两级审核制度,严格审查课题的规范性、符合度、类型、来源等,重复课题原则上不超过两届,且应有所创新。学生自拟的题目须经指导教师认可,专业负责人审核,学院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4.丰富课题形式。选题一人一题,实行教师指导性命题与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命题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部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水平学科竞赛项目、“赛课计划”、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成果及就业单位实际情况自行拟定题目。5.加强宣传指导。各专业要召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指导教师要介绍题目来源、工作内容及要求等,供学生选题参考。

(二)加强设计环节管理

1.规范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应提供详细的设计参数或原始资料,明确设计内容及设计要求,指定的参考文献应与课题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尽量提供近三年的文献。2.做好开题工作。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审定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析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认真签署完整、详实的指导意见。3.加强过程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和管理,对学生的指导可采用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周指导时间不得少于2次,并认真填写指导记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要做好企业导师学生指导工作,形成固定的会议制度,每次企业导师见面交流指导,请做好见面交流指导会议记录(附件6)。4.严抓过程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做好考勤记录,学生请假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办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勤纳入评语和成绩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负有监督责任,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必要时可取消其答辩资格。指导教师应坚守岗位,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工作需要出差时,必须经主管院长批准,出差时间超过5天及以上,应委派水平相当的教师指导。5.加强工作检查(1)检查内容包括纪律,设计进度,完成质量。(2)在开题阶段、设计阶段和答辩前进行多次检查与指导老师自查。(3)各系应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并做好原始管理记录。(4)对于严重不遵守纪律,设计进度滞后,完成质量较差的同学将进行警告,整改后改善不明显的将延迟答辩时间,直至最终取消毕业设计资格。(5)专业系将不定期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查。6.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场所,提供经费保障。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以企业为主战场;以学校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契机,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性研究。

(三)严把答辩质量关

1.做好预答辩工作。学生参加预答辩时需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及形式审查表,专业系组成的预答辩小组对初稿形式及质量进行初审。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质量,将学校毕业设计规范进行梳理,整理出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的76个关键点,首先要求学生自查,然后由指导教师与评语教师进行审查,凡达到3项及以上审查点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将要求学生整改,并将论文将纳入延迟答辩环节。预答辩达不到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不准进入正常答辩。2.严肃答辩工作。采用按分组交叉实施的方式进行,避免指导教师影响成绩评定。在毕业设计答辩之前,由答辩组对答辩学生进行成果检查,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的学生,直接进入毕业设计延迟答辩环节,对继续完善毕业设计成果。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过程中,客观公正给予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能为了提升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放弃了毕业设计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做到“工作不缩水、质量不放水”。毕业设计总评成绩为优秀与不及格的论文,全部由答辩组进行重新审查,对有异议的论文进行修订成绩,以便各答辩组在成绩评定标准上,尽量减小差异性。3.规范答辩流程(1)毕业答辩采取各答辩小组间交叉评审与答辩,毕业答辩前,各系安排详细交叉答辩分组表。(2)对答辩成绩有异议者,可以向答辩委员会提出申诉,由答辩委员会最终审定毕业设计答辩成绩。3.严格成绩评定(1)总成绩权重:指导教师40%、评阅教师20%和答辩小组40%。(2)在第二阶段(设计环节)若有不合格的情况,则该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以不及格计。3.加强诚信检查。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提交论文定稿时进行,并将报告提供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和相关管理人员查阅,无报告或重复率超标的不能参加答辩。

(四)重视资料归档及总结工作

1.完善资料归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全部资料(含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图纸、磁盘、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成绩及评语、答辩记录以及其他支撑材料)经专业系检查合格后,交学院统一归档,学院将安排教学督导对教学资料进行抽查。2.做好工作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系(中心)应做好工作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材料并于答辩结束后一周内送教务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将作为对各系的教学工作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四结束语

按照提出的解决思路及措施,在毕业设计中贯彻执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式设计、专题研究设计等方法,使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更全面;构建了合理的过程监控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既能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便于指导老师进行最终成绩评定。这些在毕业设计资料的规范性及答辩质量上表现得尤其明显。2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总人数146人,优秀人数8人,良好人数41人,不及格人数7人。优秀率偏低,不及格人数中,5人属于降级生,2015级不及格学生只有2人,不到2%,不及格率属正常范围。从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上看,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基本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学校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围绕任务展开工作,能够基本做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数据详实,达到了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中林.面向2035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J].高教探索,2019,11:5-8.

[2]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3]徐莉莉,赵升吨,王朝晖,等.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2(16):25-27.

[4]王丽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7,28:91-93.

[5]刘朋,向立明,姚鹏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207-209.

[6]张孝远,吴杰.电气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验实践教学,2014,14:197-198.

[7]王殊凤,王颖.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毕业设计教学设计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122-123.

[8]任晓明,刘军.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实验实践教学,2014,36:161-162.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2

一、开题报告的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硕博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严格,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小于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流程和解决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形成过程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开题者可以通过开题报告把对课题的认识和想法加以整理、概括、提炼,并通过开题报告的答辩明晰解决课题的思路,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方法,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解决的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研究内容、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开题报告主要体现论文的构思和写作的大致思路,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但要侧重把计划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大致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说清楚。

1.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历史背景,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现实应用中存在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要写得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致相同,但更加精炼。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部分。

3.选题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主要介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基础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的确定。重点写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对解决问题的一些假想或构思,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

4.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收集的文献中的一些论点或论据;“研究方法”一般指归纳、分析、证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题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构思。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应以文献综述部分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主,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可参照一般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上的格式来写。调研计划中,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周期偏短,在这一部分一般不提倡难度较大的调研方案。相反,一些电子文献的查找、简单的实验或就某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三、开题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部分力求精练

简要介绍选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切忌长篇大论。关于这一部分的写作,很多同学常常是将文献综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来,冲淡了开题报告的主题。正如前面所述,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陈述拟研究的内容上而不是陈述文献综述。因此,这一部分的写作其实是单独文献综述的“综述”,即浓缩或提炼。另外,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叙述的术语表达。例如,许多学生往往在开题报告中作如下的叙述:“本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须知,开题报告是在毕业论文形成之前就要写的,而文章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改成“本选题主要对……问题进行……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在写作中要简短醒目,叙述清楚

很多学生在写作此部分时,常常叙述得很多,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成了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同学在写作时,把一些概念的定义也作为研究关键问题,给人一个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的感觉。关键问题一般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这部分要把关键问题和选题用到的基础理论分清楚。

3.关于开题答辩进行中的问题

为了使评委能对开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开题时最好能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在演示时,应重点展示研究的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边展示边口头阐述,以便评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3

1.规范性强,填写有“法”可依。

“样表”对以往过程文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均做出统一规定和注释。

2.示范性好,大量减少师生反复修改而增加的工作量。

工科学院毕业生文字能力普遍偏弱,Word软件使用不熟悉,导致过程文件中字体不统一、文字大小各异等,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给学生讲解修改,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样表”对各个部分填写内容的字体要求、文字大小、行间距、参考文献格式等做了详细的标注,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师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节约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实践证明,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文件的规范性显著提高。

3.填写内容更加清晰明确,避免填写内容过于空洞。

以往的工作表格对学生任务有规定,而对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的填写意见往往没有要求,很多时候都是填“同意”或“审核通过”,甚至有的文不对题。“样表”对该部分内容的填写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引导教师从合理的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工作。

4.学生成果要求更具体,成果质量有保障。

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成果要求为基础,针对建筑工程学院5个专业的各自特点,“样表”又对各个专业作了更具体的规定,促使成果质量的提升。如建筑学专业成果要求:(1)设计图纸不少于15张,A3版面排版(不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报优的同学必须有4张A1展板。(2)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团队项目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8000字,要把相应的图纸成果穿插到说明书中去,要图文并茂。(3)遵照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相关要求进行撰写和排版。

二、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阶段做好师生动员等准备工作,召开三个会议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会议。

会议主要是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部署,同时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协调工作困难、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参会人员包括全体院领导、正高职称教师、实验中心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务工作人员,体现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度。

2.新进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培训会会议。

主要针对学院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由教学院长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工作进行讲解和明确要求,教学秘书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操作进行讲解培训,让该部分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动员会。

会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目的、步骤、内容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纪律,让学生足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会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工作正式开始。

三、全过程监控,各阶段措施得力保质量

1.重视选题工作。

提倡教师将科研课题给学生真题真做和结合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到一人一题,团队项目选题要保证既有合作内容又有独立完成的任务。重视选题更新率,更新率不能只是个统计数字,落实更是关键。专业负责人要对教师申报题目的难易程度、广度、深度、工作量及合理性把好第一关。选题完成后,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二级督导,对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核,确保选题质量。

2.重视中期检查工作。

各专业分别抽取10%的学生进行中期答辩,同时有报优意向的同学必须参加中期答辩方能取得评优资格。其他没有参加中期答辩的同学应在场旁听,并接受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上交中期成果。学院专门设计了中期检查答辩表,要求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陈述前期的工作进展,后续工作计划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有效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重视答辩工作。

要求各专业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原则上每个答辩小组不少于4位专业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长,每位学生汇报10分钟,教师提问10分钟左右,学生答辩10分钟,答辩秘书要做好详细记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二次答辩,先进行小组答辩,再按评优比例确定部分学生参加大组答辩,评优答辩组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构成,最后成绩总评由答辩委员会确定,同时评选出学校及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四、细化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及时出台补充规定

1.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做到权责分明。

在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明晰了毕业设计工作中,系、教研室、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包括:(1)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答疑和指导工作,跟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与质量,做好指导记录工作,应避免记录过于简单,以备学院检查。(2)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统一格式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或计算书,同时各阶段材料从系统导出并认真核对,格式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填写。(3)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抄袭别人成果或由其他人代替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指导教师未发现且同意提交答辩,一经查出,学院将扣除该指导教师本环节一半工作量,等等。

2.针对新问题特别是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各自实习单位继续实习或者准备研究生复试等方面原因而未能及时返校。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4

(1)毕业论文的实践性,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结合科研、实践的要求与目标,学生通过解决时机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能使自己的写作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毕业论文的独立性,课程学习一般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知识训练,以教师为主导。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与研究,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用创新性思维来完成毕业论文。

(3)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探索未知世界。体现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就是逻辑要严密、分析要客观、论据要充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探索过程。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近几年,一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不在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随便应付了事,照抄照搬,东拼西凑等。这种情况对毕业生来说不仅仅是论文成绩不及格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甚至学校的声誉和教育发展都有负面影响。毕业论文能够全面的检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并且能够较为综合的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处理能力。所以说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很大的总结意义,一份良好的毕业论文能够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但是现在许多院校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对于毕业论文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指导都做不到位,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够用心,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2.2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性

毕业论文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如果缺乏实践性,对于毕业论文的意义就有了一定的折扣。当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学术型毕业论文的模式来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但仅仅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宗旨,也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不能有效完成体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操作性的、可应用性人才。而一篇学术论文不足以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及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更不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2.3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不强

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应对实践,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践、指导实践。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毕业论文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择当中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而且没有营养的题目,在撰写过程中困难程度较小,但是论文的实际应用性较差,题目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时常发生。个别学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无法将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在毕业论文中,脱离了论文撰写的根本目的。并且有个别指导教师给与学生的题目与其学生就业方向也不符合,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分离。这样学生毕业设计就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往往都是被动性去完成完成论文写作,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学生能够从论文撰写中得到的收益也比较小。

2.4毕业论文成果及答辩质量一般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一个较为广泛的问题就是论文成果一般,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另外在答辩过程中的答辩质量也很一般,不能充分的检验论文的质量情况,对于抄袭这种现象,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很多学生都面临实习及找工作同时进行的情况,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分身乏术,不能专心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往往采取抄袭或者找人的方式。另外就是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员对论文质量要求不高,久而久之,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局面。

3改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毕业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论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一个培养环节,更重要的是全面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及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冻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应当加强思想叫偶遇,从根本上转变师生的观念,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程度。

3.2毕业论文要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有着指导意义。毕业论文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论文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去理解自己设计的内容,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指导。当前高校师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毕业论文的应用性较低。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选设计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也要充分考虑论文题目的实践性考虑进去,能够有效地实现论文的实践性与指导性。

3.3提高毕业论文针对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通过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要求具有统一性,大部分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结合某一具体的现状或者具体的课题,对现状或者课题要具有独立的见解及看法。二是在毕业论文必须在学生毕业之前完成,要符合教学计划的安排。三是毕业设计一般都有字数的要求,往往要求毕业设计达到一定的篇幅。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往往都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许多学生在从业后往往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所以毕业论文的方向一定要有针对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但部分学生为了节省毕业设计所使用的时间与精力,往往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并且针对性不强的设计。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3.4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基本步骤首先要选定题目,一个良好的题目能够深入的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一般毕业论文的选择都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利于学生综合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能够结合多个学习的特点,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对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选定题目与方向之后,就是对论文进行分析,包括论文的整体背景、要求分析、总体框架的设计以及各个模块的设计。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及撰写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分析,还要对学生所选定的分析方式以及在撰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整个毕业论文的大方向进行把握。当毕业论文完成之后应当进行答辩。毕业论文撰写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毕业答辩决定的。因为在答辩过程中,不仅是对毕业设计实用性的一个检验过程,更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个检验。通过答辩,能够充分考察学生总成绩,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总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应变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份毕业撰写成功与否的标志,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学生对于撰写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针对当前毕业撰写抄袭率较高的现象,学校、师生应当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坚决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教师在答辩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关,以确保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4总结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本科教育;包装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探索与实践

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着重于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本科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过程性”的特点[1]。自2005年至今,国家教育部出台多项指导性意见,旨在于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2]。包装工程专业立足包装行业,面向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完整包装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自2018年负责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起,一直致力于完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下面就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1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

1)明确选题的工程设计背景,培养包装专业创新人才。根据工程认证需要,选题要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专业老师学习文件,把握选题方向,拟定任务明确、有针对性、符合专业要求的选题。明确每个方向的设计内容及流程、成果要求,细化评价标准,保证质量[3-4]。

2)实施校内外专家协同筛查机制,确保选题符合要求。在审核指导教师上报的课题时发现题目存在范围过大或内容与专业无关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和研究背景来自包装工程、材料、化学、力学、农学、机械、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教师申报的课题也主要与教师的学科背景有关。由此,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前,首先应对指导教师进行遴选,确定指导教师人数及每位老师所带的名额。为进一步确保选题符合工程认证和专业培养要求,对指导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进行初步筛查,返回题目范围过大、不符合要求的选题。汇总后提交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校外专家进一步对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筛查。学院组织进行定性分析,将不合格的反馈给指导教师,进一步整改,以保证立题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实际性。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及选题过程见图1。

3)优化毕业设计的双向互选,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完成主动选择的任务时,其积极性和任务完成质量要比被动选择时高。由此,专业根据立题论证后公布的题目采取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模式,充分尊重师生意愿,确保双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选择公布题目,也可以采用符合条件的自拟题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4)强化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论文撰写质量。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5]。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应具备文献调研和总结分析能力[6],但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总结分析时,经常有随意引用文献,“二手文献”引用不规范、文献质量低下甚至通篇抄袭的现象。这与指导教师管理监督不严和缺少规范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分不开的。在开题检查时,应对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和引用参考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开题报告的质量,也反映出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和监督管理质量。抄袭是当前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必须重视的问题[7],在答辩前,检测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复率(小于25%为合格),不满足要求的学生不得参加答辩。

5)严把论文语言、格式规范,提高论文规范性。语言与格式的不规范是历年来每届学生都会犯的常规错误。部分学生为了通过查重,对一段话进行重新编辑,通过改变标点符号或改变语序、表达方式等手段修改原本通顺的内容。由此,在答辩前,应专门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格式审查,设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不过关的学生直接进入二辩。在答辩阶段,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语言和内容给出客观评价。

6)优化答辩管理与分组模式,凝练包装特色方向。专业比较分析了班级分组和模块化的优劣,发现以班级分组利于管理,包括任务下发、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前中后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但在答辩阶段以模块化分组效果更好。因教师专业或研究背景的差异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运输包装设计、销售包装设计、包装机械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虚拟仿真设计、包装相关软件设计与开发、包装工艺设计和包装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根据题目方向及数量分为4个答辩组,见图2。

7)鼓励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学生基本是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配合,缺乏多学科方向的团队合作式选题,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由此,专业在校内通过组建教师团队、形成毕业设计兴趣小组、高年级学生协助辅导、研究生协助指导,在校外联合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拓宽师资来源,在领域内的企业和实习基地寻求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进行联合指导。这样的师资力量可以改善“指导教师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考研和求职的关键时期,学生经常以考研或求职为由对教师下发毕业设计课题任务书一拖再拖。由此,专业自2018级学生起,将选题和双选时间提前到大三下学期,同时鼓励学生在大学二、大三时尽早进入实验室,多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或老师的纵横向课题,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

8)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引领教师奋发有为。毕业设计仅靠负责人的个人推动不利于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对每一届指导教师建立档案,记录指导教师的过程表现,作为下一届所带学生额度的参考。同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一流专业的建设,并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8]。

9)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和探索精神、操作规范、安全意识、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考核。

10)促进过程管理信息数据化,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通常的本科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以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为核心,忽视了其本质上的过程特性和综合特性[1]。专业制定了涵盖选题、开题、中期、答辩前、答辩中、答辩后等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了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思想,定量评价方法和明确的考核指标,见图3,可进行有效考查和评估。

2结语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6

摘要:通过BIM大赛,开拓了改革的思路,指引了改革方向。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为例,从提炼教学内容、落实改革方案、BIM和专业知识的衔接、部分毕业设计作品参加BIM大赛等方面分享了改革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效,以期对土木工程专业信息化系列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BIM大赛;改革方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知识衔接

近年来,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并已趋于成熟,企业对BIM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更贴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和许多软件研发公司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和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各类BIM大赛共同商讨大赛内容,制定比赛规则,以促进学生BIM知识及技术的应用能力。各高校也积极探索BIM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继续加深BIM技术产学研合作为目的,与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深圳市斯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求实建设软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参加其举办的各类BIM大赛。结合赛况反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探索,本文通过毕业设计改革实际做法的总结,分享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及经验,以期对土木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起到启发和促进作用。

1基于BIM大赛共同特性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提炼

考察历年的BIM比赛,总结其内容有BIM土建建模及应用、BIM造价管理、BIM招投标应用、BIM施工组织设计、BIM5D施工管理、BIM装配式建筑、BIM智能建造等;涉及的软件类型有:Revit结构建模软件、计量软件、计价软件、模板和脚手架设计软件、场地布置软件、进度计划软件、漫游及碰撞软件等。土木工程专业有传统的建筑、结构、施工一体化的3阶段毕业设计,还有全周期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施工组织设计等。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进度计划、模板及脚手架设计、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等。从历年BIM大赛的内容上看,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考虑在传统毕业设计中对应融入BIM的内容,BIM大赛为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提供了改革思路和方向。

2毕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

2.1增加设计组类别

保留传统的毕业设计组类别,增加了“BIM施工组织设计”“BIM工程量清单计价”两个设计组。

2.2编写新增设计组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新增设计组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BIM内容。BIM施工组织设计中,与旧版设计相对应的内容有:BIM场布对应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BIM模板脚手架对应模板和脚手架设计施工图,BIM网络进度计划及BIM4D对应进度计划编制。在BIM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与旧版设计对应的内容有:BIM计量对应工程量计算、BIM计价对应清单计价及定额计价、BIM5D对应进度安排及资金安排等。把这些对应的内容,有效衔接并安排好学习步骤及学习时间是任务书及指导书编制的重点和难点。新任务书增加了使用BIM软件的类型、学习BIM视频的网址、BIM技术应用点、提交BIM成果等内容;新指导书的编制增加BIM建模步骤、BIM各软件及其应用范围、BIM及专业两部分知识衔接的进度安排等内容。新旧任务书及指导书的对照如表1。

2.3制定选拔学生方案

传统的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就业的方向自愿填报毕业设计组,然后由毕业设计负责的教师和学生组长整理大家的意愿,完成合理分组。新增的BIM设计组,学生不仅要完成BIM与专业两项设计内容,而且还要用部分设计作品参加BIM设计大赛。要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选拔学生这一环节也很重要。学生的选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识图能力、施工技术及工程造价理论课及对应的课程设计成绩等为主要依据,择优录取“有BIM专长”及“有BIM大赛经验”的学生。

3基于BIM应用和专业知识有效衔接的毕业设计改革

BIM应用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是毕业设计改革的重点。

3.1针对传统设计和BIM设计两者的穿插教学

内容安排要合理。建模和识图,合理穿插教学。建模结合软件的视频讲义和BIM教师操作讲解,识图结合“101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的图集和专业教师课堂讲解。内容细化到每一个房间,再细化到每一个构件,最后细化到复杂节点。实践证明,在不断修改纠错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识图能力和建模能力也明显提高。下图为新增BIM设计组建模的部分成果展示。利用BIM的可视化特点,可以发现图纸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对图纸进行修改(图1)。

3.2BIM及专业的有效衔接

保留传统毕业设计内容,增加BIM场布软件的应用,使BIM及专业达到了有效的衔接。专业教师先讲解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原则、步骤、内容、图例表示方法,页面布局等,并要求学生完成CAD的场地布置图。然后学生通过场布软件的学习,自然能够完成合理的场地布置,BIM教师需要指导软件的用法,学生可在BIM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动画模拟。如图2,新增BIM毕业设计组场布的部分成果展示。

3.3手工算量与BIM图形算量相结合

保留传统设计的手工计量计价内容,对照BIM图形算量,可加深对计量规则的学习及计价的实际应用。BIM工程量清单计价毕业设计,是BIM设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因为BIM计量计价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已经很成熟,各大公司软件的准确性也在逐年提高,学生就业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专业教师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学生结合图纸完成手工算量计算书,计算书要体现外边线、轴线、中线的概念及计算规则。BIM教师结合软件视频讲解计量模型的建立,学生学会算量公式设置,计算规则参数的设置等,并通过手工算量和模型算量对比,达到修正计算书,精准建模的学习目标。专业教师讲解如何确定清单项目组价定额项目,综合单价计价方法,学生完善计价软件的清单编制及组价。完成传统设计的招标控制价,并与软件导出的招标控制价进行对比,使专业知识和软件应用很好衔接,真正实现BIM的实际应用。新增BIM设计组的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部分成果展示。如图3,图4。图3工程量清单计量的对比-砌块墙的工程量计算

4BIM毕业设计成果与BIM毕业设计大赛的结合

用BIM毕业设计成果同时参加各类BIM毕业设计大赛。从2016年的BIM毕业设计试点改革开始,每年组织设计组的学生参加BIM毕业设计大赛。在传统毕业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主办方要求准备大赛的作品,因为毕业设计中使专业知识和BIM技术做了有效的衔接,学生对比赛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2016-2021年学生获得大赛奖励30余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同时在大赛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毕业设计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5结语

BIM是21世纪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发展技术,各企业、各高校都在努力尝试如何将BIM和专业相融合。本文结合改革实践,将BIM毕业设计大赛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相融合,专业知识将通过BIM可视化等特点被应用到每个工程阶段,BIM毕业设计成果同时参加BIM大赛。极大地提高了BIM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并实现了创新,BIM毕业设计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和深化了土木工程专业信息化的系列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张冰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篇2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四年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察,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传统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4]:(1)土木毕设以单一考查学生结构设计能力为主,这与多数本科毕业生从事施工、造价或管理工作的就业现状不符。(2)集中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大学四年期间的各类课程设计相互脱节,学生无法串联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3)多数大四学生因考研或实习造成毕设投入不足,使得原本时间紧迫的毕设无法保质保量完成。(4)传统土木毕设成果仍以CAD、文本等二维方式展示,与现代建筑行业追求的多维建筑信息表达方式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探索将BIM技术融入本科毕业设计,提出基于BIM的“横向拓展、纵向贯穿、分段递进、多专业协同”的全新毕设模式,满足现代建筑信息化时代对土木高级人才的需求。

2基于BIM的土木毕业设计新模式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一体化、参数化、仿真性、协调性、优化性、可出图性和信息完备性等特点[5],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对培养土木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基于BIM土木毕设新模式的总体思路:(1)横向拓展。突破以结构设计为主的单一模式,拓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任务,综合训练土木学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三大专业能力。(2)纵向贯穿。从方案优化、工程设计、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直至5D项目管理等建设环节,全程贯穿运用BIM技术,实现土木建造全过程数字模拟。(3)分段递进。将毕业设计分解为十个阶段穿插到各个学期,以课程设计方式分段递进,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及分解毕设排序依据BIM虚拟建造工序进行合理匹配。(4)多专业协同。以土木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组建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以多专业协同方式完成联合毕业设计。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3实践案例

3.1任务布置

以我校2016级土木卓越试点班毕业设计改革为例,毕设选题以校园在建的实际工程为案例,如《某大学学生宿舍楼基于BIM技术的虚拟建造》,总体任务要求:以某大学学生宿舍楼为工程案列,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包含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三大族群的核心知识,借助最新的BIM数字化和多专业协同技术对该工程从方案优化、工程设计、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直至5D项目管理等建设环节进行全过程模拟。设计内容分为六大专业模块,具体要求如表2所示。

3.2组织及流程

组建BIM导师组和学生设计团队,制定工作流程和阶段计划。本次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由以往的单一导师制改为BIM导师组,导师组成员以土木专业为主,根据需要加入建筑、设备和工管等相关专业教师,要求是具有丰富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学生团队组建时,借助BIM协同设计的工作思想,推行以土木专业为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帮助学生将土木专业相关知识横向拓宽,加深对工程建造全过程、全专业的整体理解。毕设任务在大学第3学期下发,直至第8学期全部完成,毕业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

3.3成果展示

采取毕设分解方式,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传统毕业设计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优秀毕业设计成果展示如下:

4结语

本次土木专业毕业设计覆盖设计、施工和管理三大族群的核心知识,并借助最新的BIM数字化技术对工程建造进行全过程模拟,专业知识宽广、应用软件众多、工作量远超传统土木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教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在现有课程中融入BIM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对过去只擅长理论教学的教师带来更大的教学挑战;(2)专业知识拓宽及大量BIM软件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上述困难可以通过“引导、奖励、选择、分流”等教学管理手段加以解决。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掌握BIM实操技术,基本实现本科毕业时达到对BIM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程度;多专业间协同和团队协作模式也锻炼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全局意识,为成为卓越工程师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明显提升,为今后从事更广泛的BIM教学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我校探索形成“横向拓展、纵向贯穿、分段递进、多专业协同”的全新毕设模式,可以为高校土木及相关专业的BIM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李文盛 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篇3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专业教育中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工程系统设计的综合性训练,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毕业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4]:选题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存在抄袭现象;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就业和研究生面试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高校老师对此都做了相关研究。马芹永[1]提出采取学校与就业单位联合指导方式,相近专业的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方式,建立毕业设计的教学基地。孙文彬[3]介绍了深化质量意识,加强过程质量控制。舒赣平[4]介绍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探索以工程为背景、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本文在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改革的基础上[5],进一步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研究,主要结合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的毕业设计实践,对毕业设计进行研究,从毕业设计分组、选题、指导方式、过程控制、答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毕业设计分组

湖南科技大学及其他高校[4]实行的是学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的方法,有可能会出现名人效应与从众心理,学生选择教授、副教授、院长、副院长、系主任作为指导老师,而选择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则很少。同时,每个老师所带学生也不一样,成绩好的集中在某几个老师,成绩差的会集中在另外一些老师。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每年承担本部地下方向和潇湘学院地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为克服上述存在的局限性,在大三下学期临近期末开始分组。第一步是根据系部老师的人数(如岩土与地下工程系是10人),按照学生前三年的成绩排名,每10名学生分一组(如第1名~第10名一组,第11名~第20名一组……,如果最后不够10人,则用空白代替,凑成10个)。第二步是把每组中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印或写在一个小纸条上,折叠起来,然后在系部办公室抓阄。第一组是10名的学生,每个老师抓一个;第二组是11~20名的学生,每个老师抓一个……;最后一组,如果老师抓到的是空白纸条,则该老师少带一个学生。通过上述分组,能够保证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中,既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一般的,比较均匀,也很公平。分组后,每个指导老师根据所带的学生情况,在本部和潇湘中各选出一名学生,负责联络该老师所指导的本部和潇湘的其他学生。

2毕业设计选题与实习工地及工作结合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离等问题,有些院校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建立毕业设计的教学基地,与设计院、施工单位联合,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工程进行毕业选题与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指导老师和教学基地指导老师共同指导。随着高校的扩招,岩土系每年所带的毕业设计有150个左右,并不现实,为此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扩展新的设计方向。岩土与地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大致为三个方向,隧道为主的毕业设计、基坑为主的毕业设计、边坡为主的毕业设计。扩展毕业设计范围,如将地基处理、道路路基设计、涵洞设计、特殊型式的隧道、基础及部分上部结构设计等作为新的毕业设计方向。②以研究报告代替毕业设计。因材施教,对于成绩非常优秀且已经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可以无需做毕业设计,可以写一份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设计。③以学生实习的工程为毕业设计题目。分组指导老师在安排实习的时候,要求学生提前在实习工地熟悉工程概况、地质资料,要学会看图纸,并把相应的资料拷贝或者复印,作为毕业设计资料及题目。④与学生的工作单位结合。学生签订工作单位的,则尽量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单位实习,并以工作单位提供的工程依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⑤以老师的横向课题或纵向课题的工程依托为题目。以岩土与地下工程系老师为主,如果岩土与地下工程系没有课题的老师,可以向其他老师或者其他系部老师的课题借阅参考,也可以向在施工单位、设计院、其他高校上班的同事、朋友寻找实际工程资料。⑥网上搜索和图书馆借阅相关毕业设计资料。网上搜索毕业设计方向的工程,可以出现很多,图书馆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但要注意这些资料必须经过指导老师的二次处理,才可以进行毕业设计。

3以指导老师为主,系部老师共同指导

分组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以分组指导老师为主。考虑到每个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则由系部老师共同指导。例如,由其他老师带领的学生,隧道工程的老师可以咨询与答疑。同时带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老师,也可以向系里其他老师进行咨询。为了更加方便答疑,要求系里老师加入学生的专业班级QQ群,在群里在线答疑。并把相关的最新规范、毕业设计模板与要求、图纸规格与要求发在群里共享。为了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学生不要只是局限于所学的教材与给定的毕业设计资料,要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规范,也可以网上搜索。确实解决不了的,再找老师答疑。老师的答疑应以抛砖引玉为主,答案还得学生自己去寻找。

4严格过程控制,每周开见面会

由于毕业设计用时2~3个月,时间很长,且又不需要上课。如果不采取严格的过程控制,很多学生会放任自流,到最后完不成设计。有的是仓促成稿,更有甚者是拿别人的毕业设计或请做毕业设计。这与毕业设计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为此,必须严格过程控制。指导老师每周至少开一次见面会,要求学生全部到场,不得无故请假。学生每周必须把所做事情及所有设计、计算进行汇报。每周见面会的内容主要是上一周已经做的内容,还有哪些部分本应完成的而没有完成,下周将要做的设计内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等。并且把老师的答疑写在专用的答疑记录本上,且上交存档。建立毕业设计QQ群,随时掌握进度和答疑。

5毕业设计中手算与电算及重复率查重的问题

5.1手算与电算

手算能让学生明白原理及公式的来龙去脉,能够验算是否合理,发现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与计算能力,缺点是费时、费事。电算算的快,能够一步到位,但很多学生搞不懂其中的原理,只知道输入相应的参数,就会出结果,至于结果对不对,则不做深究,更不会对结果进行分析。岩土与地下工程系采取的是以手算为主,电算作为辅助对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其采取手算与电算两种方式,并用电算做优化设计与多方案比选。

5.2毕业设计重复率问题

查重有其好的一面,防止抄袭,鼓励创新。但也有其不好的一面,重复率低,不一定就是创新。为此,系部采取学校及学院的方法,对于校优秀毕业设计查重,其他的不查重。或者只是扩至院优秀毕业设计查重。优秀毕业设计是在优秀组答辩中产生,要求其做的毕业设计要有一定的水准,不能生搬硬套。

6分组答辩、二次答辩及成绩评定

答辩采取分组答辩与二次答辩,第一次答辩分普通组和优秀组答辩。优秀组答辩。要求学生做PPT汇报,系部所有老师均到场。学生通过做PPT,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可以进一步提高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表达能力。普通组答辩。根据系部老师的人数,分成3个答辩小组,保证每个答辩小组都不会答辩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有利于公正、公平。第一次答辩不通过,采取修改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重新二次答辩。修改过程以指导老师负责为主,二次答辩则组成二次答辩小组进行答辩。成绩评定标准是平时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指导老师打分,最高分9分,最低分6分,并保证每组的平均分是7.5分。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推荐参加优秀答辩的一律9分,并且与最高分对应,每组给一个最低分6分;如果推荐2个参加优秀组答辩,则给2个学生9分,并给2个学生6分。答辩成绩由其他老师根据学生制作PPT及汇报的情况、图纸与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回答问题情况等综合打分,而后取平均分作为答辩成绩,学生的指导老师不予打分。

7结论

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毕业设计分组,保证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中,既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一般的,比较均匀,也很公平。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实际背景为主,与实习工地和以后工作结合。指导方式以指导老师为主,系部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自己专研为主,老师仅起抱抛砖引玉作用。建立毕业设计QQ群随时掌握进度和答疑,每周至少开一次见面会,要求带上书面的资料进行答疑,并做记录。答辩采取分组答辩与二次答辩,第一次答辩分普通组和优秀组答辩,优秀组答辩要求做PPT汇报。第一次答辩不通过,采取修改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重新二次答辩。成绩评定标准是平时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指导老师打分,最高分9分,最低分6分,并保证每组的平均分是7.5分。答辩成绩由其他老师根据学生制作PPT及汇报的情况、图纸与设计说明书的质量而综合打分,而后取平均分作为答辩成绩,学生的指导老师不予打分。

参考文献

[1]马芹永.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89-91.

[2]赵静,张瑞云.土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注重结构概念强化与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79-81.

[3]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5):101-104.

[4]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教学平台;高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管理;质量提升

自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升级,也刺激了世界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1]。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建设了一大批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也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多种可能,实现了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仍大有可为。如何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深入融入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发挥互联网优势,是高职教育管理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个过程环节多、历时长、参与人员广。从毕业设计选题拟定、任务下达、设计指导、评阅答辩、材料验收到成绩录入,需跨一个学年。参与主体包括毕业年级学生、指导老师、教辅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过程中多主体之间的沟通、信息的传达以及过程中的管理问题都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问题导向,总结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整合互联网资源,依托在线教学平台记录师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创新管理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毕业设计指导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指导和全过程监管提供支持。

2高职毕业设计管理现状及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学管理也逐渐融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毕业设计工作中,通过QQ、微信搭建师生间多种沟通渠道,使用学生个人空间记录实习日志,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毕业设计管理更加便捷。但是,在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师生有效沟通不足

毕业设计是一个双向沟通,反复修改的过程。根据毕业设计工作安排,毕业生在选题开题后就分散进入企业实习。由于多种原因,师生间沟通多为单向信息传递,有效沟通不足。第一,毕业设计线下沟通不畅。进入实习阶段后,线下指导需要师生提前预约时间,打印相关材料,到学校或约定地点进行单独或小组指导。学生向实习公司请假时间与指导老师上班可能有所冲突,且多个学生的请假时间不一,纸质材料的多次打印等情况都会加大线下沟通时间、精力及财务成本,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放弃线下沟通。第二,线上沟通大多停留在指导老师单方面要求和任务安排,学生回复“收到”二字的层面。由于没有统一的上传及沟通平台,师生通过QQ、微信群保持联系,使用邮箱或单独发送QQ文件等形式给指导老师批改;然而,在指导老师毕业设计要求和相关任务信息后,迟迟未有学生响应或根据要求提交任务的情况普遍存在,更不用说和老师反复沟通自身想法和修改意见。老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创意和想法,监督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流于形式,很难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由于学生不在校内,没有固定的地点,其更换手机、更换联系方式后,甚至造成指导教师与学生“失联”的情况比比皆是,更无所谓有效沟通。

2.2管理信息传递不对称

为了方便管理,学校各级层面都建立了教务信息QQ管理群,用来传递教务管理信息。由于指导老师、学生的加入的群过多,无法及时看到相应通知;导致相关通知和工作安排在经过二、三次传递后,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在校级教学工作群中,由于所有教务干事都在群内,经常出现多条教务消息刷屏,毕业设计工作安排无法及时、准确的传达至一线,指导工作跟不上计划。从而出现毕业设计已完成中期检查,甚至到毕业设计二稿完成时间,还有指导老师咨询本届毕业设计格式要求等情况。另外,教务处成立了毕业设计抽查专用群,用来传递毕业设计管理信息,但因每年指导老师有所变动,未及时更新人员信息,导致专用群形同虚设。

2.3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

毕业设计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质量监督应贯穿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尤其是在中期质量控制阶段及后期质量提升阶段。通过总结历年工作发现,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在毕业设计各环节中,二级学院提交的过程性材料,多为应付式交差,根据往年材料修改人员名称及时间,未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在教务处进行中期检查提出整改意见一段时间后,发现各学院仍未有效整改。第二,后期提质阶段疏于把控。各学院在组织毕业生答辩过程中,答辩工作小组针对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于没有通过答辩的学生,安排补答辩。答辩过后,因为学生急于离校去往工作岗位,部分指导老师也认为“过了就行”“交差了”等想法,在答辩后应有的提质阶段,放松警惕,不再认真修改提质。学校层面,并未明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标准,即使有些专业制定了,到执行时又会打折扣。

3互联网+毕业设计管理实践

3.1建设“毕业设计”系列课程,形成有效沟通体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使用超星学习通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学生“毕业设计”、老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务处“毕业设计管理”系列课程,形成有效沟通体系。教师或管理员在平台建课后,可通过生成课程二维码或直接在系统中搜索姓名等方式添加成员。在课程中,管理员可以单独与某位成员互发消息,也可以发起班级、小组讨论、任务等,还可以通过在线直播来进行指导交流。另外,在任务后,可实时解成员参与动态,若发现学生或者指导老师没有查阅通知或未完成布置的任务,可一键通知对方。多种交流方式不仅加强了师生、各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也解决了QQ群信息被忽略,管理信息传递不对称等问题,促使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整个过程。

3.2平台多用,实现便捷化过程管理

明晰的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记录,更是总结经验、推动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在师生使用方面,长沙职院对标省厅文件要求,充分考察各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理清毕业设计工作中过程管理关键点,使用超星平台,统一规划学生毕业设计课程栏目,成果展示清晰明了。师生可通过手机,使用学习通APP上传相关材料,资料上传方便快捷。在管理方面,管理员通过超星后台大数据,实时监控学生材料上传情况,按时公布数据,推动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另外,在后台可直接导出毕业生成果展示链接,简化毕业设计成果展示梳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

3.3构建多层督查工作流程,完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

毕业设计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为完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长沙职院基于在线教学平台数据,构建毕业设计多层督察体系,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稳步提升。多层督查即毕业设计教研室督查、二级学院院内自查、学校聘请专家抽查及教务处普查。在毕业设计进行的中后期,即完成初步定稿后,由教研室导出本专业全部学生链接,组织对所有学生进行第一轮质量督查,合格者进入答辩环节;在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答辩一星期后,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通过指导老师自查、教研室交叉督查等方式进行二级学院自查;院内自查整改后,教务处聘请专家分专业按比例抽查各学院学生毕业设计,并将结果反馈至各学院进行二次整改;最后,教务处针对所有毕业生毕业设计相关材料进行普查,再反馈至学院进行最后整改,确保毕业设计无差错。

4结语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教务处通过总结往年的经验,分析毕业设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超星在线教学平台,系统建设了“毕业设计指导、管理”系列课程,规范了毕业设计管理过程性文件标准,基于平台大数据,构建了教研室、二级学院、教务处等多层监察工作流程,完善了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在线教学平台便捷的资料上传式和多种沟通模式,大大减轻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一规范建设的系列课程,明确了过程管理标准,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过程监管的效率。平台大数据的实时更新,让管理层和指导老师实现了全过程监察,促使各层面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的责任心提升。从而推动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5):43-74.

[2]杨飞,陈玉平,于金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材料专业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7(9):46-48,51.

[3]蒋桃.全面质量管理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25-27.

[4]钟桂英,吴巧荣,王文博.高职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81-83.

[5]杨孝辉,郭君.提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8,47(17):150-151.

毕业答辩总结范文8

关键词:卓越计划;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提出了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高校,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除了按照“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卓越班”试点探索外,更应该基于“卓越计划”的特点,按照“卓越计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中最后的总结性教学环节,是实现“卓越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为使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实践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需要,就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不到位。毕业设计应是严格的、规范化的过程。无论是学校的宏观教学环节管理还是学院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环节均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要求和管理办法。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将考研率、就业率作为高校考核的指标加以强调,致使学校相应的主管部门为了保证上述指标的实现,对学校制定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未能严格执行,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未能严格管理。许多指导教师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大事,因此,对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培训等有利于就业的活动富于“同情心”,对毕业设计中与指导教师少有见面的学生疏于管理。最后答辩阶段,即便学生一问三不知,教师仍然“不忍心”给出不及格的分数,即使进入二辩、三辩,学生也只是在文档上做做表面文章。上述原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

2.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够,部分指导教师工程教育能力缺乏。毕业设计期间,教师依然有一定的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完成,这两项指标均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息息相关。相比较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不足,对学生宽容迁就、把关不严。此外,部分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校园走进课堂,由于没有从事实际工程的经历,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无论是对规范的应用还是关键点的把握都凸显出自身工程教育能力的不足。

3.就业、考研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下半学期中进行。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时期是他们进入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然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找到了工作就什么都会有。所以,他们不重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对将来工作的“打基础”作用,而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各种各样招聘会的单位面试上,导致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均不足。具体表现在:对教师各阶段安排的任务,全然不针对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做相应的思考,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个拼拼凑凑,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别人的成果。一些已经签约的学生,由于有些企业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就到应聘单位实习,导致学生往往在时间过半后才回校开始做毕业设计,时间的不足使得他们只能草草应付了事。部分考研的同学面临复试准备、调剂学校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将精力放在认真做毕业设计上。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地方高校应在毕业设计这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积极探索行业企业的参与、结合卓越计划的标准指导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培养途径,以提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院在总结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1.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1)控制好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过去,对于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多为指导教师自己进行检查指导,然后汇总上报学院,这样走走形式难以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进行实质性的控制。现在,除了最终的答辩环节外,增加了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答辩、推迟毕业答辩的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也由过去最终答辩“一锤定音”的形式改为由各个阶段的答辩成绩综合确定。这样每一步都严格把关,严肃了毕业设计的纪律,改变了过去学生对待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态度,避免了学生前期在外找工作、实习,答辩之前匆匆回校通宵加班做设计的现象,使学生毕业设计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指导教师也通过每个阶段的答辩环节,掌握了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情况,对不合格的设计作品不允许进入下一流程,从而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毕业设计有了质量上的保证。(2)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之初,学生对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进行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比较迷茫,尽管他们在校期间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做了很多相应的课程设计,但就如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最新设计规范相结合,并将其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之中,这对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限于照猫画虎地完成“计算”和“画图”的工作。要按照“卓越计划”提出的行业标准指导毕业设计,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毕业设计就是走走形式的现状。学院通过土木国际班的试点,提出并试行了全程跟踪辅导的毕业设计模式。首先,将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搭配分组。其次,将工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划分为建筑设计要点、建筑施工图绘制、结构选型及布置、基础设计等多个具体的设计阶段,对每一阶段实行集中上课讲解—学生消化完成—分组检查进度—答辩检验成果的循环模式。即每一阶段进行之前,先安排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实际工程为例集中上课,课堂上对该部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点、规范的要求等进行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设计内容。再以指导教师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检查、答辩,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和方法是否正确,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是否正常,通过答辩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年轻教师熟悉了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工程设计步骤,知道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在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整体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都得到了控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要实现“卓越计划”指导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合格工程师培养,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针对青年教师学历高、教学科研任务较重、难以做到真正参与工程实际的问题,学院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例如:结合青年教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利用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阶段,安排他们去对口的设计单位实习,增加他们工程实践的锻炼机会;教学中对于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一对一地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作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一起带学生进行相关的实习内容,这样青年教师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科研课题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提升自身的工程实际经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新老教师搭配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这样为毕业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师资保证。

3.以“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实现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根据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是在一线从事工程施工,工作侧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除常规的工程设计或论文模式外,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有必要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将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丰富毕业设计题目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通过毕业设计,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针对年轻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特点,学院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所申报的各级教学改革及科研项目,指导那些有意愿进一步读研或应聘到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课题或项目阶段性研究中来,参与完成课题或项目中的基础性和重复性工作,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既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又提高了学生就业后的科研能力。对考研的同学来说,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前进入到研究生角色,为后续即将开始的科学研究阶段作准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2)校企结合,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去向,部分学生希望在应聘单位一边工作一边做毕业设计。因此,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模式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就毕业设计的题目而言,其形式除常规的工程设计和论文以外,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意向,结合学生本人岗位实习的具体情况,可以增设实践报告性学位论文的毕业设计题目形式。例如以某个深基坑的加固设计或施工、某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参与施工过程中某个技术难题的攻关、获得国家专利主管部门授权批准的实用新型专利等均可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将实践工作过程、解决的问题和方法以及形成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并加以整理,形成规范的实践报告性学位论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了毕业设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深入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法及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其次是对学生的指导形式。学生无论是在设计院还是在建筑公司施工现场,毕业设计工作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由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校外兼职导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其中,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岗位实践,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现场学到一些课本上难以涉及的专业细节问题及具体的生产实际问题;校内教师负责学生把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实际、最终论文的写作整理、排版及答辩等工作。这样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利用了校企两种不同的资源,大大缩短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体现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的“卓越计划”特点。要实现“卓越计划”背景下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需对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改革,只有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