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实训总结范例

编程实训总结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1

针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传统实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系统化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和实训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化的综合实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且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系统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模具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且总体素质也不高[1]。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综合能力上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片段化,“技能单一,专业潜力不足”[2]。为此,针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

在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校实际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选取了一套简单的垫片冷冲裁模具的设计和加工作为实训内容。所谓系统化综合实训,即是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一副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因此,在系统化综合实训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首先,在完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后,教师提出此套垫片冷冲压模具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套模具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显然,实训内容仍贯穿了几门模具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比如垫片模具的设计任务体现了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还能够将AutoCAD、UG三维造型设计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纳入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学生所学到的普通机床及其切削加工知识则能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还可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凸凹模的加工则需使用特种加工课程的知识;模具钳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则能指导模具的装配与试模。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上,整个实训涵盖了整套模具的设计、模具各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实训的实施流程也贴合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整个工作过程,并使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较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获得单一的技能,而是模具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作为实训组织、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实操的重要依据,实训指导书在学生的实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专门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师为系统化的模具专业综合实训量身打造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的内容在排列上仍然遵循实际的生产过程,并将指导部分与学生书写部分结合到一起。首先将模具设计列为第一模块,内容摒弃了繁杂的公式,将设计所需查找的图表截取相关部分附在指导书后面,缩短了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实训时间较短时,我们还可以将整副模具的设计计算过程部分印刷出来,学生只需填写相应的设计内容或选择相应选项即可。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书写时间,统一了书写格式,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并便于教师评阅。设计所涉及的图纸,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和UG软件代替手工进行绘制,图纸格式采用企业常用格式,如尺寸标注等,使学生将来即使刚开始在企业工作也不会对图纸感到陌生或不会读图。第二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指导书中列出相关机床及其基本操作,由学生编写工艺过程卡并进行相关加工。与以往机床操作实训由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加工不同,这里是由学生自行设计零件并制定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第三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视情况可选一个零件的数控加工为代表采用UG软件的数控编程模块进行自动编程与机床对接,还可选一个零件进行手动自主编程,前者能体现实际的生产情况,后者则能检验学生对数控编程知识的掌握。第四模块为模具凸凹模的特种加工,根据我院的实际实训条件可采用快走丝、慢走丝或电火花加工。该模块重点检验学生对加工过程中参数的设置的合理程度。第五模块为模具的装配与调试。实训指导书在内容安排上除了要简单扼要地列出操作步骤和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对各工量具的合理应用及对试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实训的组织与安排

联系到实际的工作生产过程,我们将整个系统化综合实训也是分阶段实施的。另外,学生分小组讨论模具设计方案,实施模具的生产加工,以每组不超过5人为宜。第一阶段为模具的设计阶段,学生从这个阶段起即进行分组。设计时间不超过7个工作日,设计完毕交由相关教师审核通过即可进行下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提前完成设计。第二阶段为零件的加工。目前,我院在实训实施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普通机床(除普车外)、特种加工机床数量少,难以同时容纳数量较多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的部分院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在完成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时间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本院除普车外,其他铣、磨、刨、钻机床合计10台。当同一时间进行此阶段的小组较多机床不够用时,要错开各小组加工的时间段。为使此阶段有序进行并便于安全管理,机床的使用采用预约制,先完成上一步骤并检验合格的先预约。从另一方面来看,预约制减轻了同一时间多人实训的安全隐患,同一时间教学学生数量少,教学效果好,教学双方劳动强度降低,教师在没有预约的时候可以同时任教课堂教学课程,时间灵活。车、铣、磨、刨、钻、特种加工、数控加工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指导,以满足学生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工序的指导要求。第三个阶段为零件的装配与调试。这一阶段可以单个教师指导多组学生,但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教学质量。第四个阶段为答辩阶段。答辩阶段每组成员全员参与,是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训内容的全程回顾、分析与总结。教师对每组的实训表现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系统化综合实训总结与分析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到系统化综合实训实施的优点:①学生分小组,设计时相互讨论,加工时分工协作,答辩时总结汇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②各实训阶段时间上灵活安排,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压力,减少了同一时间实训人数多带来的安全隐患,便于管理;③实训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了模具专业的各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理论指导了实践,以实践巩固验证了理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弥补了传统教学各门课程知识脱节的情况;④提出了实训设备预约制,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间接地加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人翁感和时间的紧迫感。

五、结语

通过前面对模具专业系统化实训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综合性系统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出了“预约式实训”这种新的实训安排方式,合理高效地使用了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也更好。然而,这种实训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是我们对专业实训系统化实施的初步尝试,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比如建立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由于系统化综合实训时间的灵活性,如何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性而不拖沓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实训指导书也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作者:吴丽霞 李慧娟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2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3

一、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一项必不可少的核心设备,数控设备的操作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对各职校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非常迫切的需求。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课堂教学上想办法、下功夫。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和各兄弟学校的做法进行分析发现,基本上是延续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适当降低一些专业课的理论难度,然后增加一些实训课时。各学校受限于实训条件和耗材量较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学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实训也是按照教材中的样题,以设备的使用与操作为主,不能很好的体现岗位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大部分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雷同,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许多学校因为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开出率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应用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滞后于教学计划的安排,甚至可能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课的安排与理论学习不能很好的衔接。作为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训课的安排应该与相应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应有其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实训课时的安排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课时需求安排开足开全。同时,在不少学校,期末考试主要考核理论课,而实验实习课缺乏考核办法和操作标准。这也是专业课老师不重视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理论课教学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脱节

随着新工艺、新方法的出现,数控技术的发展也异常迅猛。作为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却很难跟上其发展速度,导致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技术的出现。学生实训的内容往往还是以前的老内容,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有些学校的设备过于陈旧,与教材中使用的设备不一致,这也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学校实训与理论课教学是分开进行的。首先时间上间距较大,学生容易忘记,甚至是不同老师进行教学的,这也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

(三)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环节,都是按照教材中的零件进行加工验证,与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这很难使学生从实训室直接走到生产岗位,使人才培养目标很难达成。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时,应以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实践教学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它应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要实现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要求教师要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外,还需要结合中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一些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课,比如《数控编程与操作》这门课程,就应该将课程中的加工实例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重新调整课程框架和实践教学安排,力求学生加工的零件,在企业中均有所应用。只有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顶岗工作,不会出现不适应和无法衔接的情况。同时,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岗位业务知识、企业基本的规章制度贯彻其中。这就需要我们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思维,将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项目教学法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学校数控专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的情况,我们应该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通过分析了解,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的达成这一目标。它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直接挂钩,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它很好的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等各种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和应用条件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对他们提出的观点和专家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项目教学法可以归纳为:它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特定的实训条件下,师生共同完成一个能体现企业生产价值的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框架设计、项目管理和反馈评价的全过程,整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考核目标,有规范的评分标准,有严格的项目完成时间。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很好的体现职业素养、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必须是以制作一件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的产品为教学总目标,同时要与教材中的知识点完美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才能设计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呢?以《数控编程与操作》为例,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该项目的设计能解决课程中理论知识的重难点,所加工的产品与企业生产实际无缝对接,即加工的零件在生产生活中有所应用。同时,理论与实践又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其次,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企业生产过程,学生要能参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能独立思考,可以自行组织生产环节、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最后,项目结束时应有具体的成果呈现,学生应能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技术难点。学生除了能实现该项目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还应该能对相关知识进行积极的拓展和延伸,师生应该有共同参与的项目评价方案和评价结果。

(二)项目教学法在《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4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机电产品设计向高速化、高效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CAM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能极大提高企业制造、管理的能力,在机械行业中已经广泛采用。我院于2007年增加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在我系各专业中开设了“CAM技术”课程。“CAM技术”课程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建模的基础,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需依托的课程,更是学生就业后岗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几年来,中职、技校和高校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高职生竞争力定位是:理论水平比中职强,实践能力比本科强。   但事实却表明高职生在求职中陷进了“理论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场面。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教育部十六号文精神为导向,把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作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是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是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建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工作。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与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强调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企业以后所用的,努力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与“在企业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一个CAD/CAM实验室和一个CAD/CAM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另外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每年从我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p#分页标题#e#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认识机械的基本构造、原理,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并进行“车、铣、刨、焊、钳”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   4.精选课程练习,考核综合能力   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应知应会及考核准则,归纳和总结教材的要点,精心组织、严格筛选习题,建立了习题库和自测题,各工种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数控加工案例库。学生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熟练掌握了软件应用,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和省级数控操作技能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CAM仿真加工;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课程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设置在线解题指导、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检阅平台。通过设置这样一扇改革的窗口,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么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就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评价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制度缺陷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鉴于此述,将“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培养的“高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当然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总工会、省机械机车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重大赛事,目的是为了积极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技能创新、人才强省”的主题,引导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该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企业、院校。2010年10月,我系派出六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竞赛,我院参赛队伍克服人员紧张、时间短任务重、软件版本和设备型号不匹配等困难,完成了紧张的赛前集训。通过比赛软件上机考试、理论笔试和机床加工实操三轮竞技,在有28所高职院校179名选手参赛中,获数控铣工第四名、五名、七名、数控车工第七名和第八名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学生参赛成绩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010年6月由我系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代表我校参加“博亚杯”2010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共44所,参赛作品有266项之多。在此次大赛中,我院学生精诚团结,配合默契,能学以致用大胆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参赛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和作品制作特色、选手演示作品时默契的配合均给评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并获组织奖好成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实训环节;软件工程;教学模式

1引言

“新工科”是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围绕如何培养具有开阔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解决负责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公开专业人才而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益的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被誉为“新工科的探路者”[1-2]。培养能够适应软件产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目前的主要任务。面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日益凸显的缺点和短板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2]。软件工程专业是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且创新能力不足。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对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出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软件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2现状和问题

目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主要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实验实训环节教学主要是由任课教师负责,课题组教师根据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即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由个人独立或团队完成,最后由负责教师评分。当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开发类的真实项目很少接触,导致只能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建议或方法;对于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由于任课教师很少接触一些最新的真实项目,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很多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归纳综合而来,不新颖,创新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3)效果评价过于关注编程。实验实训环节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4]。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是否实现了某个模块或是否开发完成了某个系统,而忽略调研、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分析等其他环节。编程在软件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最多不会超过一半的时间,通常在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在编码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编码效率就会越高。因此绝对不能忽略文档编写和设计的重要性。

3教学改革实践

由以上可以看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急需改善。立足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的现状,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

3.1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按需引进、以用为本、加强培养、提升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同时在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上的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到对应的企业或行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5]。同时,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学院教师为团队的发展尽职、尽责、尽心,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目前,一支熟悉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规律、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强的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已具雏形,正在不断完善中。

3.2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对引领学生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6]。目前很多理论课程也都融入思政元素,但实验实训环节很少涉及。而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设计和编程的,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6]。例如在实验实训开篇讲述程序的设计时融入软件工程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基础知识夯实,通过实验实训积累经验,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不出现错误或少出现错误;同时融入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学会担当、勇于担当。在2019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已经开始积极学习课程思政建设,软件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覆盖全部课程和实训环节。同时学院在教学环境中也融入思政元素,目前已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7]。

3.3项目驱动式教学

由于软件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实验为主,学生实验学时大部分占整个课程学时的一半,因此实验实训环节的设计应该采用结合理论课的进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实验课与理论课能够无缝衔接的实训环节。同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四年相应的学期,打破以往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某个学期末进行的惯例[8]。实验的内容由课程组团队根据章节设计成一个项目,或者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一个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成若干小项目,每几个学时完成一个小项目,引导学生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分享和讲解学习心得。最后负责教师分析学习中的错误和总结问题,以实现学生们的共同提高。实训环节的内容根据企业真实案例或行业经典案例进行设计,个别环节邀请企业工程师或专业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

3.4校企合作

由于软件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需要实现与企业无缝衔接。软件行业发展迅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肯定会出现有部分内容与社会脱节。为了更好地与社会、企业接轨,需要合理地设计校企合作环节。校企合作主要基于实训环节的内容,实训期间主要由企业委派技术强硬的工程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校内教师主要负责辅助管理[9]。企业的工程师一般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针对真实的问题、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针对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实训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基础实训由本校教师负责,主要是根据课程章节合理地设计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第二类是专业实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基地[10],邀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指导实训。第三类是综合实训。这是面向大四学生的实践。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企业为学生委派指导教师,并提供参与项目开发或管理的机会和平台,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项目、岗位领导、工作压力和工作机会等,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就业机会[11]。目前郑州轻工业大学与东软集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等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定期邀请企业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指导。2020年学校成立了鲲鹏产业学院,打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为学校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助力[9]。

3.5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比较抽象、枯燥,仅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的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科竞赛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巨大乐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快速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同时,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使学生在助研工作中锻炼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提高其在学科竞赛中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12]。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加大经费投入,并针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创新学分认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竞赛排行结果中,郑州轻工业大学共获得相关奖项703项,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70位,其中软件学院学生在2021年“第十二届蓝桥杯”大赛中获得部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1名的佳绩。软件类的学科竞赛较多,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中软件学院学生也获得了不错的佳绩。目前学院有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答疑。

3.6考核内容

由于实验实训环节主要是以代码和文档形式提交的,因此验收考核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相应比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课的考核分为上机操作、实验报告、提问与讨论。另一类实训课的考核分为实验日志、实训报告、实验验收。其中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如图1所示。(1)实训日志、实训报告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不仅仅是编程,调研分析报告、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和测试同样重要。同时要求学生每天编写实训日志,针对每天发现的问题和新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和回顾。(2)实验验收主要是对学生实训成果进行验收,针对功能模块逐个演示实现的结果,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答辩陈述是检验学生在编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并能检验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实训环节的考核主要由这三方面加权得到。这样可以做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践效果

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共同努力,软件学院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0%以上。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软件学院毕业生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21年软件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82.98%,其中用人单位对软件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77%,每年招收的学生素质也越来越高,同时学生升学率也在逐年攀升。

5结语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德国4.0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当中,出现了各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火爆场面,现在大中型加工制造类企业生产线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式,从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啤酒生产等企业一系列智能化的表现可以分析,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型人才有着广大的应用空间。现在通过把传感器技术、电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互结合进行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创新,使机电行业有着更多的发展动力,智能化的制造在机电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对于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变得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有着不错的操作实践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能力、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的抗压能力、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化的素养。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院校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把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当中,实践操作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很欠缺,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因此在提升实训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老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创新,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多利用一些先进性的设备和综合性实训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中心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进行一线生产和服务管理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抽象与形象进行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样在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实训中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所以对学校中实训室的建设和利用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实训室不断进行加强建设,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训练环境当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有着更好的实践环境。让实训室变得更加先进、实用并且具有扩展性的优势,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操作教学变得更加先进智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训室,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

(一)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在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当中,实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相符合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训室的建设目标和方案进行,要考虑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建设,保证综合职业化的能力培训目的。实训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际应用性,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的更好发展,更好地实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训室的使用状况,让学生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让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显得更加重要,更好地促进专业化知识的开展。需要按照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并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更好地实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的结合,更好地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让学生的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把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和管理融入进来,形成一种职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当中和实际的工作更加接近,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实训室的建设,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工业机电一体化领域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当中包含了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很多专业化学习方向,实训室可以很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形成“职业化”的综合性实训中心。根据现在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并且对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发展规划,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先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可以更好地进行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除了这些之外,实训室可承办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竞赛,还可进行师资培训、学生学员鉴定等,这样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还能服务于社会,所以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方面还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和应用性,把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建设成集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国中高职及技工院校教师培训、校内外学生学员实训鉴定和世界技能大赛选手集训的综合性实训中心。

(三)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训室建设过程当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建设。建设前要走访和调研多家本区内的大中型加工制作类企业,把企业的需求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建设更适合现代企业生产需求的实训中心,所授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除了让企业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应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室的规划当中,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形成更加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模式打好基础,可以很好地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过渡。与此同时,实训中心在承接企业的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员工的技能竞赛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还可以聘请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交流与授课,保障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的技术要求,这样在学校和企业相互的合作下可以实现更多的发展目标,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很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四)有效锻炼教师队伍在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要让本专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使其对实训室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可以更好地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专业教师要参与前期多种多样的调研工作,分析调研数据,提炼企业实际需求,了解实训室建设的目标。每年寒暑假都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新技术,掌握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为以后开发课程、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基础。在实训室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调试当中,要积极参与了解硬件的性能和实训室整体规划以及对开发教学项目课程和实训指导等工作的准备。这些复杂多样的工作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其对职业模式有更清楚的认识。实训室建成之后教师要参加新设备的培训,掌握设备的各项功能,写好培训总结。通过教师队伍的锻炼,让教师对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夯实基础。

三、实训中心建设功能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机电一体化领域也在进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智能制造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加工制造类企业更多地吸收他们的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促使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方面的职业技能,实训室引入了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及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设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维修排故等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

(一)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可以用于学生对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学习、实物对象控制设计、各种传感器及工业元器件的认识与使用,同时还可完成多个PLC实际应用的模拟及实物控制等教学。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PLC模块至少有多个模拟实验模块,各模块间相互独立。配套的便携式机电控制创新开发装置,使用工业级元件再现实际的工业生产流程,能够完成从基础的编程训练到控制实物对象再到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的学习任务。

(二)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学生以“工作单元”形式综合实训,可以以模块方式自由组合形成多种模式,训练学生进行机械装调、电气管路连接、程序设计、传感器应用、计算机应用、检修排故、伺服、步进驱动控制等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

(三)整体功能及应用。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和模块组合而成,能够进行分组训练及系统构成练习。系统的每一个组成单元,相当于实际生产车间中的一台加工设备,学生在充分掌握了基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这些知识的相互关联,训练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更高层次的训练要求,还可以进行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管理、生产过程的流通管理及工作小组及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工作配合等课程的练习。为了更好地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使其和实际相互结合,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更快发展,进而形成职业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和智能制造相互结合,更好地促进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解决智能制造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使其和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融合。根据经济发展建设的目标,确定实际的教学方向,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建设具有先进性的设备,让学生的实践学习变得更加方便,不断促进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形成,让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新型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Z].2015-05-19.

[2]特约记者.“互联网企业”:通往智能制造之路:访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程杰先生[J].中国仪器仪表,2016(9):19-21.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 项目教学;数控铣床;实践教学

0 引言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工程训练重要环节,需要对旧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探索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对工程训练培养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改革创新传统工程训练模式,提高人才工程训练素质,加强培养动手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把教学方法改革也不断融入到工程训练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实训质量和教师的的教学水平。工程训练必须以工程项目和制造加工为背景,体现工程设计和产品制造方向,为学生提供全套的亲身参与产品的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关于产品从设计到完成产品生产的工业环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到产品的整个过程性知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继承“工程训练”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装备与技术,把传统的训练放方法与现代工程训练方法有机融合,构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训练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法鼓励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这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以教师为指引者”、“项目为引导线”、“学生为主动参与者”。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密切联系,有机结合。

1.1 教师为指引者与工程训练

教师在工程训练基础项目的实践操作中的指引,主要体现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置与选择,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实训设备操作演练,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解答及过程评价等方面。教师在实训实践过程中,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手把手演示设备操作,教授训练内容转变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转变传统的“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改变的全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1.2 项目为主线与教师及学生

在基础训练完成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教学。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根据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完成零件制作,围绕教师所提供的零件图纸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对图纸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零件加工工艺分析,选取合适的毛坯材料和合理的加工方法,进行设备加工实践。通过完成所有加工工艺,实现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目标,最后对零件的整个加工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项目是实现教学活动的引导线,所有的实践过程都是围绕项目来执行,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整体加工工艺分析能力,项目工程的管理能力。同时,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充分体会到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零件制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项目的设置。项目的难易程度、综合性以及适应性都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合理设置。教师对设置的项目进行一一汇总,形成项目清单,学生在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和制定加工工艺。最后通过实训教师设定加工工艺路线和学生自己设定的加工工艺路线进行比较,得出最优工艺路线。

2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实训中的实施过程

2.1 安全知识考试

每次实训前一周学院统一组织实训学生安全知识考试,只有安全考试通过才可以参加上机实训。

2.2 加工准备

通常情况下,项目教学法在上机实训过程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①读图,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读懂零件图(如凸轮、壳体、板状、支架等)。②制定加工工艺,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编制由直线、圆弧等构成的二维轮廓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文件。③零件定位与装夹,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合理选择铣削加工常用夹具(如简单压板、虎钳等)装夹零件,会选择定位基准,并找正零件夹紧。④刀具准备,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用数控铣床刀具。根据数控铣床特性、零件材料、加工精度、零件批量等合理选择刀具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并确定数控加工需要的切削要素。

2.3 数控编程

数控编程包括两部分:①手工编程,根据教师所提供项目图形编制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运用固定循环、子程序等进行零件的简单加工程序编制。②计算机辅助编程,能使用 UG 等软件绘制简单零件图,利用 UG 等软件完成简单平面轮廓的刀具路线生成和 NC 代码生成。

2.4 数控铣床操作

 数控铣床操作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操作面板,按照操作规程启动及关闭机床,熟练操作系统操作面板和机床操作面板操作面板。②程序输入与编辑,能通过手工或者 DNC 输入加工程序并能完成程序的调用,修改,删除等工作。③对刀,对刀并确定工件坐标系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合理设置刀具参数。④程序调试与试运行,程序校验、单步执行、空运行并完成零件试切。⑤参数设置,通过操作面板设置机床有关参数。

2.5 零件加工及检验

包括以下加工类型:①平面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平面、斜面、阶梯面等的铣削加工,并达到图纸设计要求。②轮廓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由直线、圆弧组成的平面轮廓铣削加工,并达到图纸设计要求。③曲面加工,运用软件生成加工程序进行圆锥面、圆柱面等简单曲面的铣削加工,并达到图设计要求。④孔类加工,运用孔循环指令(如 G81,G83 等)进行孔加工,并到达图纸要求。⑤槽类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槽、键槽的加工,并达到图纸要求。⑥使用常用量具进行零件的精度检验。

2.6 任务评价及交流总结

在每个同学项目完成后,会有两份成绩评定表,分别是项目过程评价成绩和项目展示评价成绩。项目过程评价和项目展示评价分别有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两部分组成,如表 1 所示。而教师成绩评定表则包括安全文明生产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测与教师检测成绩相比较来测试学生工件检测能力及水平。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总结项目所学知识点,交流改进。

3 结束语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数控技术;实施策略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面对机械制造类行业企业,能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操作、装调维修与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分析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该专业是培养动手能力强、掌握数控关键技能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而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施:一是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即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数控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二是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即组织数控技术学生到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企业里去,通过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在真实数控技术岗位上工学交替,学习和掌握数控技术技能。

2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起着将学生引入数控技术专业领域里的作用,是学生掌握后面更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主要通过“点”型实践教学和“线”型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实施。

2.1“点”型实践教学。“点”型实施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施专业必修课程里的课程实践,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点点滴滴地传授给学生。数控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有: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90课时、MasterCAM软件应用64课时、数控机床与PLC控制60课时、UG软件造型与编程60课时、模具设计与制造60课时等,合计334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合计达到234课时,占比70%。在实施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项目式教材、以课程实践教学为导向,深度挖掘课程里包含的数控知识和数控技能,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课堂讲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将数控技术关键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2“线”型实践教学。通过技能专周实训课程来实施“线”型实践教学。数控技术专业开设的专周实训课程有:车工实训二周48课时、钳工实训一周24课时、铣加工实训一周24课时、线切割电火花实训二周48课时、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三周72课时等,合计216课时。在实施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更加贴合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接近工厂实际的环境中,感受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掌握数控技术知识和技能。

3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通过实施校内实践教学,将专业关键技术和技能传授给了学生,怎样使用这些技术技能服务于实际生产需要,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此活动,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反思校内实践教学中所学所用,总结专业技术和技能,最终达到真正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目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又分为企业工学交替阶段和企业顶岗实习阶段。

3.1企业工学交替阶段。工学交替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里参加为期80天的企业工学交替活动。在80天的实践教学时间里,笔者将实践教学按学生掌握数控技术技能的水平层次划分为初级实践教学阶段、中级实践教学阶段和高级实践教学阶段。在高级实践教学阶段里,学生应该能够独当一面地从事相应岗位上的工作。为了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活动,校方需要与校企合作企业提前制订《企业工学交替教学实施方案》,方案应充分预估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可行。根据笔者多次组织实施企业工学交替的经验,安全是工学交替阶段里的头等事务。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里,驻厂教师必须开展一次名为《数控加工设备危险源辨识》的专题讲座,向学生讲清楚实践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危险源头和处置潜在危险的方法。企业方也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即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学生参加完三级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到相应岗位上参加实践学习。

3.2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是指在完成上述企业工学交替教学活动之后,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里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数控技术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技术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里安排六个月来实施。为了实施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工作,需要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分组,为每组学生选配实习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解决学生在此阶段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实习生在真实工作环境里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数控技术技能,是为“面”型实践教学。

4总结

高职教育的特征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这就要求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实务知识的传授,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都要通过专业的实践教学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平台,从点型实践教学到线型实践教学,再到企业工学交替阶段和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的面型实践教学,丰富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安排,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卓有成效地实践机会,充分地体现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关键作用。总之,布局优良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出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实施好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孙月发.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4(2):62-64.

[2]陈立岩,姜大伟.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