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程常见建筑防火施工问题

消防工程常见建筑防火施工问题

摘要:“非遗”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将“非遗”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国风潮牌的灵感来源,对于丰富国风潮牌的文化承载能力,提升其品牌竞争力有着积极意义。目前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显著提升,被大众认可的传统文化元素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接受度也在相应提高,从而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风潮牌设计中进行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文章从品牌竞争力、核心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对“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风潮牌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当前的实际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国风潮牌;应用

对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在2011年的时候潮牌市场获得了爆发性增长。发展到2016年的时候,全球的潮牌服饰规模达到了1500亿美元,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0%。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优秀国潮品牌瞬时崛起,成为消费者的青睐对象。我们要承认国风潮牌获得了普遍发展,但是也得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市场分析中发现有不少的国潮品牌存在着原创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等显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国风潮牌的持续、健康发展状态是难以维系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国风潮牌的设计提供灵感,所以国风潮牌在设计工作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并强调其科学利用,这样,国风潮牌的设计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会获得显著性提升。

1国风潮牌应用“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

结合目前的实践做分析,在国风潮牌的设计工作中之所以要强调“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主要是因为“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价值是非常突出的。就目前的研究总结来看,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化传播价值[1]。“非遗”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其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传播价值。就具体的研究来看,虽然表现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将内涵丰富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和国风潮牌的人文情怀进行结合,会产生化学反应与共鸣。在国风潮牌的设计中把握“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提炼与加工,使其寓意更加的丰富,这对于升华国风潮牌设计形式、文化内涵等有积极意义。2、审美趣味价值。“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种类与表现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其不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点,同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将“非遗”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国风潮牌设计中的文化载体,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国的审美情感,而且对于本土特色国潮品牌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国风潮牌的发展现状

对国风潮牌的发展进行总结可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国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国风潮牌作为中国年轻消费群体重视文化和文化自信心增强的主要表现,在时代潮流中获得了显著发展。作为消费大国,我国有国风潮牌迅速发展的肥沃土壤。就目前的发展实践来看,国风潮牌已经从小众视野进入到大众视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国风潮牌发展虽然规模在不断增大,势头也在逐渐加强,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现阶段的国风潮牌在设计方面存在着同质化倾向,这种情况使得品牌的差异性难以体现[2]。再者,在国风潮牌的设计工作中,传统元素和偏离元素的寓意应用使得国风潮牌设计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让国风潮牌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必须要立足于现状积极的解决问题,要强调本土文化优势的充分调动,要实现“非遗”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的巧妙融合,这样,国风潮牌的未来发展才会一片光明。总的来讲,国风潮牌目前的发展现状还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国风潮牌的市场受欢迎程度在不断提升,消费对国风潮牌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国风潮牌的发展呈现出了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使得国风潮牌的市场口碑和形象难以得到有效建立。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于国风潮牌持续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基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国风潮牌需要抓住机遇,并从设计等其他环节入手积极的解决现阶段国风潮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促进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国风潮牌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

3“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风潮牌中的应用

对国风潮牌设计工作进行分析,“非遗”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为国风潮牌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高“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风潮牌中的应用实效,需要结合目前的情况掌握“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创新策略。就现阶段的调查研究来看,国风潮牌设计中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应用需要强调两点。

3.1“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风潮牌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立足于目前的实践对国风潮牌中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做分析,要实现“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需要强调如下策略的应用。

第一是强调信息的提取。文化存在着地域性等特点。在国风潮牌设计的初期,需要通过调研来汇总可能使用到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同时需要对元素本身以及内在的文化因素等进行充分分析与认识,并做好准备工作,实现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整合[3]。一般来讲,“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从色彩、材料、形态以及传统哲学意识4个方面做具体的分析,并通过提炼造型、色彩以及线条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对“非遗”传统文化元素有记录和传承意义,对设计本身也具有突出的价值。而且基于这种设计方式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具有比较强大的传达性和共鸣性,其更容易被本土消费者所接受。

第二是需要强调设计定位。在国风潮牌的设计工作中要以国风潮牌为载体进行“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创新,需要以潮流文化和传统文化概念为基础,要通过相应的色彩、线条、形态以及传统哲学意义等文化特色的提炼来实现上述内容与国风潮牌的合理结合,这样可以使产品设计的定位更加清楚。在国风潮牌设计工作实践中,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第三是国潮产品的设计。在国潮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创新,需要强调多个层次的转换[4]。比如在外在层次,可以通过隐喻等设计方法将抽象的文化元素进行具体化视觉表达。在中间层次,可以利用国风潮牌产品的穿着或者是使用来强调特定场景下的功能需求满足。在内在层次,主要是强调概念的建立与转化。就具体的设计来看,可以基于外在、中间以及内在层次的设计目标对“非遗”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装饰、重构、借用等方法,这样可以设计出更具文化表征的国潮产品。第四是强调记忆感知。对设计工作进行分析,其不仅仅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更是国风潮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让消费者能够通过观看、触摸以及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国风潮牌的产品感知,会与产品设计中借鉴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产生共鸣[5]。生活在相同时代、相同地域的人所拥有的共同回忆会在时间的洗礼下形成情怀,将情怀与设计进行结合,这样可以抓住人们的情感痛点。文化感知在消费者与产品之间形成了纽带,消费者能够基于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而加深对文化以及时代的记忆。

3.2国风潮牌中“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方式

在明确了国风潮牌设计中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策略之后还需要对“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方式等进行强调,这样,设计人员在应用“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候会有更加科学、专业的方法和手段。就目前的分析来看,在国风潮牌中强调“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需要注意的方式如下。第一是直接对“非遗”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借鉴。我国的“非遗”传统文化元素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剪纸、皮影戏等,其中包含着很多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的元素,所以在进行国风潮牌设计的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这些元素的借鉴和应用[6]。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一点,直接借鉴并非奉行“拿来主义”,需要对元素进行了解,要在元素所代表的文化寓意范畴和精神前提下,结合国风潮牌的特点以及设计需要来寻找“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并对该部分进行联想和借鉴,这样能够让设计更具特色。第二是需要强调“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就解构和重组工作的具体落实来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风潮牌设计工作的组织开展中,强调“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的应用,这不仅对表现“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提升国风潮牌的文化蕴含,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具有显著的价值。结合目前的社会实践对国风潮牌中“非遗”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进行分析与强调,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全面提升设计有效性、专业性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澔,陈政宇.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应用[J].今古文创,2022(38):99-101.

[2]扶娟.“非遗”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22,44(17):109-111.

[3]阿丽莎.食品包装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评《食品包装设计》[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7):5775-5776.

[4]王振友.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纺织报告,2022,41(09):69-71.

[5]白珀.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22,44(10):57-59.

[6]王英花.新商业时代下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商展经济,2022(16):76-78.

[7]臧小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皮革设计中的应用[J/OL].中国皮革:1-4[2022-09-20].

[8]苗淼.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入与体现[J].环境工程,2022,40(08):332.

[9]诸葛锦慧.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运用[N].中国艺术报,2022-08-22(007).

[10]周莉,曾俊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J].包装工程,2022,43(16):343-346.

作者:叶宇桦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