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现状调查

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调查连云港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分析现存问题。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通过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表,对连云港地区4所职业学校的236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了解并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但少部分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服务。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方面,80.74%的学生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其教育形式及教学方法应丰富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规范化,咨询、辅导人员应专业化。③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目前各职业学校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心理健康管理部门,配备专业教师,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及活动,但成效不容乐观,形式大于内容,并未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结论:连云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步开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管理体系,依据学生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合适的教材,丰富教育内容及实践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识别、上报、预警、咨询、干预、追踪反馈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有效、动态管理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现状;职业学校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体系,在搭建心理关爱服务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俞国良等[1]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而流于形式的阶段,该现状直接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重视并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将是大势所趋,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组织与管理、师资及其专业化情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2]。了解当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推进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进程,为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参考。为此,本课题组于2020年对连云港地区4所职业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认知、需求及工作现状的调查,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苏省连云港地区4所职业类学校(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的2368名学生进行调研。

1.2研究方法

在查阅文献和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调查,如性别、学制、年级、专业、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等。调查问卷结构主要围绕职业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需求及现状展开,被调查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问卷编制过程先根据文献综述形成初始问卷,后经过课题组讨论形成问卷初稿,并对小样本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修改,再次讨论形成正式问卷。经检验,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3,具有良好的信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分别对各项目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2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情况

70.23%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74.41%的学生关心自己心理健康问题。81.67%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76.6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81.5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所有学生,81.21%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41.43%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另有23.56%的学生认为有点关系但具体说不清楚,9.76%的学生认为两者没有区别。26.77%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28.97%的学生了解心理辅导,28.72%的学生了解心理危机,68.25%的学生认为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对自己是重要的,56.67%的学生相信心理教师或咨询人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烦恼,65.20%的学生不同意看心理医生,认为是没面子的事情。

2.3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80.74%的学生认为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提高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能力,78.25%的学生认为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及素质,74.58%的学生认为是解决生活中的困惑,73.06%的学生认为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8.62%的学生认为是预防心理疾病。①学生希望心理教师帮助解决的问题,依次是人际交往问题(79.43%)、性格与情绪管理(77.96%)、适应性问题(66.68%)、学习问题(61.2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57.60%)、择业与就业(57.43%)等。②学生对心理教育形式的需求包括:课程(73.31%)、咨询(71.54%)、讲座(66.68%)、心理影片(55.28%)、主题班会(51.48%)和网络学习(44.26%)。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78.6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于教学方法希望包括:生活案例分析(69.93%)、心理影片分析(64.02%)、游戏引导(63.13%)、角色扮演(57.81%)、传统课堂教学(56.97%)、课外实践(54.52%)。③对每学期课时量有不同需求,36.57%的学生认为9节,32.73%的学生认为18节,24.41%的学生认为36节以上。④其他,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如果有心理问题,70.02%的学生自我解决,73.14%的学生寻求帮助;求助途径,74.66%的学生去心理咨询室面询,其次为网络咨询咨询(69.89%);寻求帮助的对象主要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及心理咨询人员(71.16%)、好朋友(62.58%)、心理专家(60.39%)、父母家人(60.09%)、班主任(52.07%)、心理委员(44.68%);在咨询机构选择上,65.67%的学生首先选择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58.99%的学生愿意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或私人心理诊所,47.55%的学生选择专科医院或网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咨询质量需求依次为解决问题(79.48%)、保密(77.28%)、理解并信任(75.89%)、精湛技术(59.59%);对于咨询人员的学历需求,31.76%的学生对学历无要求,23.27%的学生认为博士研究生,19.43%的学生认为本科,19.30%的学生认为硕士研究生,6.25%的学生认为专科就可以;79.22%的学生希望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55.36%的学生认为咨询人员的性别无所谓。

2.4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2.4.1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情况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仅有52.11%的学生清楚知道,11.1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2.4.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况在课程上,45.06%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认为每学期课时数0节占31.55%、1~9节占31.42%、10~18节占20.99%、19~36节占9.20%、36节以上占6.84%。在教材选择上,21.62%的学生选择表示无教材,5.62%为自编教材,12.54%为自选教材,25.46%为国家规定教材,还有34.76%的学生不清楚。在教师配置方面上,学校配有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2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总体上,学校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2.3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他们有帮助。2.4.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44.85%的学生表示学校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90.3%的学生愿意参与活动,目前活动形式有讲座、班会课等,举办情况各不相同,从来没有(19.93%)、1周1次(19.64%)、1月1次(10.81%)、一学期1次(13.18%)、1年1次(3.08%)、不清楚(33.36%)。28.80%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程度欠缺。54.33%的学生认为基本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已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源于学校课程、讲座、活动等(57.81%),互联网、电视、书报等(62.58%)。2.4.4心理异常识别、上报情况36.70%的学生表示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32.64%的学生认为学校根据心理测试给予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36.79%的学生表示学校已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体系,42.10%的学生表示班级里设有心理委员,且认为心理委员对他们有帮助的占32.90%,心理委员每学期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次数分别为0次32.01%,1次或2次19.00%,3~5次14.44%,5次以上7.69%,不清楚26.86%。2.4.5心理健康预警、咨询、辅导、干预情况30.57%的学生表示学校对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已建立预警制度。4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下设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配置咨询热线电话,45.40%的学生能清楚描述咨询室或辅导室的位置,35.89%的学生知道热线电话,50.72%的学生认为咨询、辅导对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帮助。在心理问题干预上,35.34%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了积极的心理干预。在学校是否出现过心理危机事件的问题上,18.54%的学生表示“是”,同时30.02%的学生表示学校已建立了危机干预体系。对于干预过的学生达到持续跟踪评估反馈该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占17.30%。

3讨论

3.1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现状

3.1.1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方面本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学校学生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仅占18.3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占76.65%,81.5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所有学生,有81.21%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肯定态度,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且正确的。另外,了解或非常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学生仅占28.97%,有68.2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处理技巧对他们非常重要或重要,有56.67%的学生非常相信或相信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烦恼。显然,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识别、干预能力的培训。3.1.2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发现,80.74%的学生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心理问题,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78.67%的职校学生认为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7.14%学生认为课时要每学期18节以上,且教育形式应丰富化,除传统课堂授课还需要一对一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影片展播、心理主题班会及心理剧等多种形式,并希望老师在传统课堂授课时多结合信息化、生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因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迫切存在的,这与汲新波等[3]对5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出现心理问题,70.02%学生选择自我解决和需要帮助(73.14%),71.16%的学生首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与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这说明学生不仅仅是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更需要能运用专业知识维持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郝颖[4]研究也证实目前课堂教学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比较忽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讨分析和积极情绪的感受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选择上,74.66%的学生愿意面询,其次是网络在线咨询(69.89%);在帮助人员上优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71.16%),其次是好朋友(62.58%);对于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的性别55.36%的学生没有要求,但要求其具备3年以上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占79.22%,学历要求上有61.99%的学生认为需要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于需要解决心理问题的排序为:人际交往问题(79.43%)、性格与情绪管理(77.96%)、适应性问题(66.68%)、学习问题(61.2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57.60%)、择业与就业问题(57.43%)、心理危机干预(39.10%)。因此,学校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课程及内容调整、师资建设等,可利用朋辈辅导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及能力,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3.2.1在管理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调查发现,仅有52.11%的学生知晓存在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方面,44.85%的学生明确表示开展过。11.19%学生表示学校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21.71%的学生认为学校普及或非常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袁惠莉等[5]研究也表明,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基本配备场地、设施与相关制度,但在制度运行和落实上并不理想,形式主义较重。虽然4所学校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的挂靠单位各不相同,形式大于内容,其管理体系构建并不明确,制度上缺乏规范性,责任分工上也有些模糊不清。3.2.2在内涵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师能力有待提升合适的课程、生动易懂的教材和优质的教师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明确规定:主干课程作为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共32~36学时。而调查发现,仅有45.06%的学生清楚知道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且每学期课时能达到18节以上的仅有16.05%,可见目前的课程设置无法保证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这与黄金来等[6]的调查研究一致,36所高职校中只有3所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同时,教材选择上也各不相同,无教材占21.62%,自编、自选教材占18.16%,国家规定教材占25.46%,不清楚占34.74%。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其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校专职教师仅有1人或2人,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未经过正规培训即充当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调查显示仅有个别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并要求进行继续教育,保证其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康钊等[7]研究表明,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偏离常态,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其核心是追求专业精神。总之,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课程必修课,必要时可增设选修课,增加课时量以保证教学效果,其次还应开发完善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材,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及专业能力。3.2.3在实践活动层面上,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形式、载体、数量有待丰富调查显示,明确回答学校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占44.85%,有88.80%的学生不排斥心理健康活动,31.83%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宣传的心理健康知识。王红瑞[8]调查研究陕西省44所中等职业学校结果显示,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方式较单一。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不到位,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低,而开展宣传活动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渠道之一,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开展相应的实践教育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月品牌活动长效机制,开展如“感恩人生,快乐成长”贫困生心理辅导训练、“说出你的烦恼”新生校园适应心理征文、“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心理危机预防教育、“魅力女生,美丽心情女大学生心理专场”[9]等活动,后续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月系列、“5•25”心理健康节等形式的主题教育,创新活动载体,如校园广播、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幸福校园文化。3.2.4在心理问题识别上报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识别、上报能力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测验是心理健康教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情况的常用方法之一。然而,调查发现仅有36.70%的学生表示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32.64%的学生认为学校根据心理测试给予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绝大部分学校只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不能达到利用心理健康测验有效、持续观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心理问题通常在日常学习生活体现出来,这就需要辅导员及同学的及时发现,36.79%的学生表示已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体系,42.10%的学生表示班级里设有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对他们的帮助作用不大,认为有帮助的仅占32.90%,心理委员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并不能及时发现异常的学生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识别层面,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普查次数不够,未完全根据相应心理测试结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缺少持续、动态的密切观察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未达到正确运用心理普查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早评估环节有待加强;朋辈识别层面,班级虽设有心理委员,但其对班级学生的帮助作用力较小,要注重调动学生自身存在的潜能和力量,提升学生识别心理问题和自我救助能力,做到早发现[10];问题上报层面,学校-系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其应用率较低,不符合目前心理健康提倡的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11],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努力做到早汇报。3.2.5在心理问题处理层面上,预警、干预及反馈系统有待加强调查发现,4所学校均有固定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并配置咨询热线电话,但只有45.40%的学生知晓咨询室或辅导室的位置,35.89%的学生知晓热线电话,50.72%的学生认为咨询、辅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帮助。在学校是否出现过心理危机事件的问题上,18.54%的学生表示“是”。而学校对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已建立预警制度的占30.57%,在心理问题干预上,仅35.34%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了积极的心理干预,达到持续跟踪反馈心理健康状况的占17.30%。目前,连云港地区职业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场所并加强了设施建设,从硬件及师资上保证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的有效开展,但数据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及反馈系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深入开展心理问题干预、心理危机预警的研究,加强建设心理健康干预及反馈评估系统,实现早发现、早汇报、早评估、早干预。这与郝颖等[4,12]研究结果相一致,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新,积极预防是关键,并完善心理预防干预体系,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4小结

综上所述,连云港地区大部分职业学校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管理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外实践活动,初步构建了心理健康预警、干预体系,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可以依据学生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教育内容及实践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识别、上报、预警、咨询、干预、反馈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有效、动态管理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与俞国良等[1,13]观点一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进行常态性监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作者:孟飞 陈敏 石秋实 陈曦 单位: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药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