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引领乡村产业综合发展思考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产业综合发展思考

摘要:乡村产业具有单一化、分散化的特点,产业结构上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缺乏第二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与技术,发展第三产业所需的人员流动与经济基础也并不具备。因此,以城口镇为例的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一个造血的活力源头———红色旅游,以及一套系统的、协调的产业体系———以农业为支撑、第三产业为纽带的产业融合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产业;产业综合开发;产业融合

1城口镇产业综合发展存在的困难

城口镇,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下辖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距仁化县城38km,是粤湘两省交界地。以城口镇现有的本身资源与外部支持来看,完全具备产业综合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城口镇是典型的农业小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劳动人口也不充足,第二、第三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产业融合而言存在着不少待解决的问题。

1.1人口构成

首先是人口构成问题,2020年末城口镇户籍人口3402户共计10884人,平均每户人口约3.2,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共计830人[1]。这个人口数据反映了几个基本情况,第一是学校规模普遍较小、教育接收能力较弱;第二是小学数量远大于幼儿园与初中数量,而根据教育部2021年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幼儿园与小学的比例是1∶0.54、幼儿园与初中的比例是1∶0.18,城口镇的学校数量比例相较全国而言不太合理;第三是《公报》中全国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47%,而城口镇的这一比例为7.6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了城口镇人口构成的几个可能:一是劳动人口不足,青中年带着子女流向城市,导致本地适龄入学儿童不足。二是城口镇近年来人口增速放缓,人口增长转为静止型甚至缩减型,导致幼儿园数量减少。三是城口镇教育工作推进不佳,适龄的辍学儿童较多。第一、第二个可能应是造成城口镇人口构成现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农村教育工作的普及与巩固,第三个可能存在的概率很小,不足以造成明显的数据偏离。

1.2产业现状

城口镇绝大部分人口属于农业户口,这表明城口镇绝大部分劳动人员从事着农业生产,第一产业为城口镇的绝对经济支柱[3]。这也是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状态,第二、第三产业较为空白,且缺乏受教育时间长的高质量年轻劳动力,导致第二、第三产业的空白填补发展较为困难。截至2019年,城口镇共有工业企业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相比同属仁化县的周田镇、董塘镇,城口镇的工业能力远远不足[4]。全镇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支柱,第二、第三产业基础较差,发展困难。要盘活经济,既要稳住农业经济基本盘,又要找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逐步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摆脱产业单一、发展不完全的局面。

2“红色小镇”:红色资源助推旅游经济

城口镇被韶关市委、市政府列为“红色小镇”重点打造,并作为历史文化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是发展旅游经济的绝佳小镇。同时,城口镇作为户籍人口仅有10884人、农业人口占比85.6%的典型农村,旅游会带来大量具有更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流动人员,这是带动消费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发展其他产业的支撑。

2.1红色资源带来直接旅游经济

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这些红色资源发展的红色旅游,已然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动力。据国家历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4.1亿人次,实际增长了10倍;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收入高达约4000亿元。我国首部红色旅游蓝皮书《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指出,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红色资源能够带来直接的旅游经济[5]。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的红色旅游对恢复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仁化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可知,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680.61万人次,同比恢复58.27%,实现旅游收入36.99亿元,同比恢复50.98%[6]。通过数据,可以直观感受到红色资源带来的旅游经济效益。

2.2引入流动人口,促进商品消费

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仁化县城口镇吸引了许多游客,扩大了当地的消费市场,有利于促进当地商品消费。旅游人流的增加可以促进和扩大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消费,可以带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发展。同时,红色旅游与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行业关联密切,流动人口的增加也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业、民宿业和交通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指出,红色旅游市场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群体愿意参与到红色旅游活动之中[7],仁化县城镇口也应采取相关措施,发展“红色+”模式,吸引更多游客,带来更多消费。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仁化城口红色文旅产业的受众以在校学生、党政机关人员为主,在游客参观景点的过程中同步售卖手工业产品、文创产品,着重展示学习用品、办公用品,吸引游客消费。同时,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可以发展“红色+影视”“红色+剧本杀”以及“红色+游戏”等模式,并且开发周边产品作为纪念品,诸如手账本、钥匙扣、文件袋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体验感,吸引游客消费。

2.3打造城口品牌效应,扩大影响

红色旅游依托于革命文物旧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全面提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质量和水平。2021年3月,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8]。在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应积极研究红色旅游发展趋势,明确旅游品牌定位,为消费者提供多样性消费、个性化服务。作为粤北红色文化之都、红色教育基地,仁化县城口镇的旅游定位应在于红色研学旅游,为游客提供精良的研学旅游路线和沉浸式学习体验。以红色研学为中心,延伸发展红色休闲旅游,与大美丹霞圈共同打造“红色+爬山”“红色+温泉”“红色+农家乐”等全民共享的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擦亮红色旅游名片,做好优质城口镇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3产业综合开发关键在于产业融合

商务部于2021年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简称《考核评价办法(2021版)》)聚焦部级经开区发展定位,考核评价指标和权重设置充分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导向[9]。这意味着“综合发展”概念并不只是单纯GDP的增长,并且经济增长也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必须做到各产业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实现经济的多向度协调发展。

3.1以红色旅游为产业融合发力点

产业融合需要产生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产业形态,共同的技术基础是产业间分工得以在农村内化的前提。原本存在于两个产业之间的分工要统一在一个产业之内进行协调,其中必须要产生使原本互相不联系的分工存在联系的基础[10]。在生产过程中,正是人与人的分工深化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了产业,产业与产业之间又深化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产业融合,因而产业的融合与其自身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农村不比城市,人口少而相对固定,无论是从人口基数、消费习惯、经济能力而言,都无法满足和支撑多种产业带来的需求。因而具备工业实力的农村相当稀少,且大多是承接从城市退出的低端产业,绝大部分的农村不但缺少工业人口,还因远离城市无法承接城市转移的产业而表现出以单一的农业为经济支柱。产业单一、低端导致劳动人口受到城市“虹吸”效应而流失,劳动人口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发展的窘迫。因而城口镇的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根源上扩大消费需求,红色旅游所带来的大量旅游人口是产业融合的发力点。

3.2以农业发展为支撑

城口镇作为典型农业小镇,农业是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产业综合开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不可“自废武功”放弃自身基础,而应以农业为本,借用红色旅游的助力发展其他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农业特色集中连片经营[11]。城口镇所在的山区地貌十分有益于南方牡丹产业、红色辣椒产业综合开发,红色辣椒又具有红色文化的象征意义,与红色旅游发展相辅相成。

3.3以第三产业发展为纽带

当今,我国城市人口都把乡村旅游当作休闲、放松、体验农村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使得乡村民宿、农家乐等形式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乡村民宿是利用农家的闲置房屋,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及旅游资源等,以家庭副业的形式提供给游客住处,是村民自主经营的私人服务。乡村民宿等第三产业可以将游客从单纯的旅游、农副产品的消费扩展至其他领域,是将各产业串联起来的纽带[12]。

作者:陈雷圻 刘容池 杨名刚 单位:韶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