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急诊实习生学习积极性

提升急诊实习生学习积极性

作者:刘诗怡 辛莉 纪晓栋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书本理论学习向实际工作的过渡阶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以中医为主,而急诊科危重病人多、急症多,诊疗过程中运用的西医知识也较多,故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急诊科实习望而生畏,实习时产生畏难情绪,感觉所学中医理论无可用之处。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掌握中医理论与急诊临床的结合办法?有同道提出了“三步教学法”[1],包括充分了解古代名医典籍对急症的论述和贡献、掌握常见急症证治文献汇要、了解和掌握中医急症证治研究现况。也有同道总结经验[2],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强化“急诊临床思维”、培养“强烈事业心”两条主线,围绕主线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临床教学手段和方法。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找好切入点,通过讲解、示范,令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医理论对指导急诊临床实践是很有作用的。学生们觉得学有所用,自然逐渐产生兴趣;同时,一些中西医所共通、相类似的知识点,用学生们更熟悉的中医理论表达出来,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掌握。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切入:

1诊断思维与技能方面

1.1整体观念三因制宜整体观念,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人与环境、社会也有密切的联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诊疗疾病要考虑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可通过举例向学生说明此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一个突发意识障碍的病人,若发病季节为盛夏,发病地点为室外,则需注意中暑;若发病季节为冬季,发病地点为室内,则需警惕煤气中毒;若所在地点为大城市,则应留意药物滥用;若为农村,则农药、鼠药中毒必须小心。另一方面,人体是一个整体,一个突发腹痛的病人,既可能是腹腔脏器的病变,也可能是胸腔脏器的问题,还可能是全身系统疾病。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体会到中医理论在急诊的诊断思维中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生易懂易记。

1.2七情致病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感情,一般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则可能使人体脏腑气血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3]。现代医学模式也已从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非常关注社会和心理因素在患者个体的影响。由于各种情绪刺激过大而致病的病人在急诊科并非鲜见,最典型者为情绪刺激造成的癔症,也有因为七情刺激导致自杀自残的。引导学生牢记中医七情过甚皆可致病的理论,随时注意观察患者及其家属的情志、情绪,充分运用中医七情致病理论,对学生提高急诊观察力、判断力,提高诊断水平,很有帮助。

2治疗方面

2.1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学治则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指在各类外感性疾病的初、中期阶段,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其他疾病的病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或继发病症时,由于病情急重,则应先治、急治。在西医理论中则常表述为“对症支持”治疗和“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在急诊临床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医标本缓急的理论教育学生。急诊科常有不少危重病人,原发病因尚无法明确时就已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此时就应牢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也即中医常说的“留人治病”,将对症支持治疗、针对生命体征进行治疗放在第一位。学生通过此理论,比较容易掌握急诊科把握主要矛盾、优先处理危重情况的治疗原则。

2.2辨证使用中医应急针剂随着中医剂型的改革进步,出现了不少中药针剂,其中包括不少抢救时的应急针剂,如参附针、参脉针、丽参针、醒脑静、清开灵等。在急诊临床教学中,应教导学生,临床运用中药针剂也应尽量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平时了解各种中药针剂的组成成分,急救应用时尽量辨明患者证型,对证用药。

3病情危重度判断方面

对急诊病人病情危重度、预后的评估,是目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西医针对不同的病种,建立了大量的评分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均有不足之处。对于工作多年的急诊医生尚感困难,学生们在急诊临床实习中则更为害怕,总是感觉无法快速准确的判断病情危重,进而无法建立自信心,心理上永远依赖上级医师、老师的帮助。这样的依赖心理对于学生毕业后独立从事医疗工作是极为不利的。临床教学中,应该教导学生,充分发挥中医理论中各种对病情判断的方法,从而逐步对急诊危重病的判断掌握方法。中医理论中对各种危重病证的判断方法非常丰富,且具有快速简单,易行,可随时重复的优点。例如望诊中的“望神”、“望态”、“望形”、“望舌”,闻诊中的“闻声”,观察病人的出汗情况,触摸病人四肢厥冷的发展程度等等,均包含了大量判断危重病证的理论和方法。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理论较为扎实,故而上述方法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容易接受,临床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以上所谈各点,是笔者在中医院校急诊科临床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将中医理论与急诊科临床实践相结合。只有将二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而帮助他们掌握好急诊的思维方法,取得临床教学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