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鸡灭蝗技术推广

牧鸡灭蝗技术推广

 

在草原蝗灾的治理中,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化学防治。这种防治方法虽然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随着化学农药品种及数量的增加以及无限制地使用农药,已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蝗虫抗药性、蝗虫天敌被杀、生态平衡破坏、产生残毒等等[1]。为此,广大科研人员和草原工作者在长期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经过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用生物技术防治草原蝗虫的方法,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支持生物灭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草地牧鸡灭蝗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生物灭蝗新技术,它利用鸡与蝗虫之间具有食物链关系的原理,把鸡群投放发生虫害的草地上放牧,通过鸡取食蝗虫来有效控制蝗虫种群数量,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种群密度之下,从而达到保护草地资源的目的[2]。赤峰市顺应时展潮流和灭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开始推广牧鸡灭蝗技术,配合机械喷雾防治,很好地完成了当年草原虫害防治任务,不仅有效遏制了蝗灾的危害和蔓延,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当然,在推广和应用牧鸡灭蝗技术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赤峰市牧鸡治蝗工作开展现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做好以后的牧鸡灭蝗工作。   1赤峰牧鸡治蝗工作开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科研人员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先后成功开展了利用牧鸡防治草原蝗虫试验,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生态效益[1,3,4,5]。为此,2010年赤峰市首次在克旗进行了牧鸡灭蝗试验,在达里苏木发生蝗虫危害草场放养1000只珍珠鸡进行灭蝗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此次放养的珍珠鸡具有活动灵活、抗病力强、易饲养的优点,且以草原蝗虫为主食。2011年,按照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对草原植保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草原保护工作要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不断增加生物防治面积,扩大生物防治比例,以促进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赤峰市开始加大牧鸡灭蝗工作推广力度,全市共引进了2.9万只珍珠鸡,分别在北部克旗、阿旗、右旗、左旗、喀旗和松山区等六个旗县区开展了牧鸡治蝗推广工作,当年共计完成草原牧鸡灭蝗面积27.02万亩,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2主要做法和技术措施   2.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确保牧鸡灭蝗工作的顺利开展,赤峰市草原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与相关旗县、放养牧户就牧鸡、孵化、育雏、驯化、放养、防疫等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沟通和协商,同时与各牧鸡放养户签订了管理合同,明确了责任,从而保证了牧鸡灭蝗工作的顺利进行。简要工作流程为:由市草原站统一订购珍珠鸡,经短暂驯养后,发送给旗县草原业务部门,再由旗县区草原站根据虫害发生分布情况,选择虫害发生区内的农牧户,按户数分配牧鸡,让符合一定条件的农牧户进行饲养和放养治蝗。   2.2加强治蝗期间的饲养管理   首先,要做好牧前各项准备工作。2011年赤峰市所投放的2.9万只珍珠鸡为市草原站统一订购的为20日龄的雏鸡,在当年6月下旬左右分别运送到虫害发生严重旗县的有关乡镇苏木的农牧户手中。同时,为了确保牧鸡成活率,要求牧鸡放养户根据鸡的饲养量准备鸡笼,水槽、遮阴网等相应饲养设备物品;其次,适时开展牧鸡放养治蝗。在当年6月下旬,蝗虫大面积出土孵化后,进入快速生长的爆食期,待雏鸡35日龄后,开始到草地放牧,直至9月中旬结束,大体放牧80天左右。选择放牧的虫害草场平均密度要在每平方米10~30头左右,无噪音,附近一般要有水源,并保证草场面积至少在500亩以上,以保证采食量。鸡群大小按草场面积和虫害发生程度及蝗虫数量来确定,一般每群鸡为500~1000只,需要1~2个牧工进行放养管护。   2.3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放牧方法   赤峰市开展草地放养牧鸡灭蝗,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放牧方法:一是将鸡棚舍固定,以棚舍为中心,依次向周围扩散觅食,由于多数灭蝗牧鸡种群大,不利于随时迁移,故大多数牧鸡采用该种方式。二是棚舍不固定,采用游牧的方式,每天随鸡取食过的草地向前移动。两种方法牧鸡的时间基本相同,每天早晨5~6时,鸡给水后放牧,到10时左右天气变热时将鸡群赶回,饮水后休息,下午4时后再给水放牧,直到天黑前7时左右,召回鸡群给水、补料,进棚舍过夜。雨天不出牧,正常给水、给料;放牧时应精心看护,以免鸡群走散或遭天敌(野狸、黄鼠狼等)袭击,放牧人员要固定,以便于管理鸡群。   3牧鸡治蝗效益初步分析   利用牧鸡灭蝗,可以弥补机械灭蝗对地形地势的局限性限制,对不断出土的蝗虫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即可以灭虫,且无农药残毒,减少了草牧场污染,又可以给草原增加有机肥料,提供绿色鸡肉食品,在保护草原的同时也给广大的农牧民又增加了一项收入,起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作用。赤峰市草原站将统一订购的雏鸡以500、1000只为单位分别投放给蝗虫危害严重的旗县有关乡镇苏木的牧户。根据有关测算,一只牧鸡在近三个月的防治期内可防治约10亩草原,且防控效果较好。据有关灭蝗效果调查,牧鸡放养区域内的虫口密度由投放前的20~35头/平方米,下降到每平方米5~10头左右,有效遏制了蝗虫灾害,生态效益显著。另外,牧鸡灭蝗具有防治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根据旗县区测算统计,一只牧鸡前后总的成本价约在40元左右,到防治期结束,根据现在的市场价位,每只牧鸡售价为50~60元,这样每个放养牧鸡的农牧户纯收入可达到0.5~1万元,可见其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4存在的问题   4.1牧鸡死亡率较高   由于农牧户缺乏足够的放养管理经验及相关知识,加之看护时疏忽大意,饲养管理不善,放养后期珍珠鸡死亡和丢失现象增多,导致珍珠鸡损失率在20~30%以上。   4.2部分牧鸡进场时间偏晚  #p#分页标题#e# 由于2011年是第一年大面积开展牧鸡灭蝗工作,对于有些方面工作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和不足,加之当年蝗虫孵化出土时间偏早以及牧鸡孵化场未能按期提供鸡雏,导致部分牧鸡点进场时间晚,致使一些牧鸡未能及时进行驯化,就匆忙上阵,直接影响到防治效果。   4.3宣传工作不到位,牧鸡销售渠道不畅   灭蝗后的牧鸡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畜产品,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价格应该远高于其他鸡,但由于草原牧鸡的宣传报道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牧鸡的市场认知度较低,与本地肉制品企业、酒店饭店等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导致销售渠道狭窄,存在珍珠鸡滞销等现象,直接影响到明年牧鸡工作的开展。   4.4管理粗放,对防疫工作不重视   受到农牧户自身条件、文化知识、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存在饲养管理不科学,放养时间不固定、放养管理粗放等现象,部分牧户对牧鸡认识不足,还停留在农村家庭养鸡的传统落后观念上。加之农牧户配套基础设置建设严重不足,棚舍不是过于简易简陋,就是没有遮阴、饮水、喂料等饲养设备,更缺乏方便拉走的移动棚舍,从而影响了牧鸡灭蝗的整体效果。还有就是对防疫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一旦出现疫病,不能做到有效控制,而遭受较大的损失。   5几点建议   5.1切实帮助解决好牧鸡的销售问题   研究探索为牧鸡放养牧户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联系的桥梁,以切实解决好牧鸡的回收和销售问题。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灭蝗牧鸡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牧民饲养珍珠鸡,走“农户+企业”产业化模式,并在牧鸡产品的销售、深加工、创建特色品牌上做文章,逐步把珍珠鸡灭蝗培育成一种带动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产业。   5.2加强对牧鸡蝗虫捕食能力及宜牧期的定量研究   由于牧鸡对不同种类蝗虫的捕食能力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日龄个体的日捕食蝗虫量也不一样,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推广工作中加以定量研究。另外,选择好适宜的牧鸡灭蝗时间,对防治效果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虫情的预测、预报必须准确、及时。鉴于我市虫情盛发期一般在7、8月份,所以,牧鸡灭蝗应从6月份蝗虫未羽化时开始放牧,鸡群的驯养工作应在5月份前完成,育雏不晚于当年4月份。   5.3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过于盲目推广   珍珠鸡灭蝗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是,牧鸡治蝗对地理条件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牧鸡灭蝗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扩大和跟风。考虑牧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少,草场面积大不宜管理,加上牧民缺乏养鸡传统经验,建议以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展牧鸡灭蝗为主,有条件的牧区可以适量放养。另外,牧鸡灭蝗的防治速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蝗虫大面积、高密度暴发时,应采取速度快、效益高的化学防治措施。   5.4要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分清草原“养”鸡和“牧”鸡的区别   考虑到大多牧户缺乏系统的牧鸡放养管理技术知识,应每年定期对参与牧鸡灭蝗的农牧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放养管理水平,减少死亡率,提高育成率,以取得更大的效益。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避免进入野外养鸡的思想认识误区,要分清“养”鸡和“牧”鸡的区别,我们进行牧鸡灭蝗的出发点和初衷是进行草原虫害防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而不是野外饲养家禽及追求经济利润,如果忽略了虫害防治这个前提,那么草原放养牧鸡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