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和方向

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和方向

 

1 西湖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和成效   1.1 发展都市农业,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理念   发展都市农业,使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逐步树立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的理念。在指导思想上,突破农业是第一产业、农业工作就是指导种养业的观点,注重了农业开发与二、三产业相结合;突破农业资源开发主体就是农民的观点,注重了农业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突破农业资源开发就是依附于其他产业的观点,注重了以农业资源为主体吸附其他产业资源。在经营理念上,逐步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植入农业,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发展都市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提高了农业竞争力   1.2.1 不断完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在2002年制订全区都市农业发展初步规划的基础上,近年来结合西湖区分区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重新修编和《杭州市市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投入人力和财力,不断对规划进行深化完善,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充实,进一步明晰了西湖区都市农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农业功能分区等。今年5月,此规划已作为《杭州市市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1.2.2 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4年全区农林牧渔副业总产值达到6.15亿元,农、林、牧、渔、副业产值结构为42.1:1.1:12.5:43.6:0.7。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畜牧业的禁养和限养政策,畜牧业产值从2001年的第一位下降至2004年的第三位。2004年,六大主导产业的现价产值排序由2001年畜牧、水产、茶叶、蔬菜、粮食、花木调整为水产、蔬菜、畜牧、茶叶、花木、粮食。农业产业结构在平面调整余地不大的情况下,加快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调整,单位面积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五大优势和特色产业平均667m2产值达到7258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6%,比2002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02年以来,已累计新增农业结构调整面积1000hm2,重点发展了水产、蔬菜、苗木和休闲观光等产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布局,全区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1.2.3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重点扶持了一批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此来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区已培育和创建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共带动农户3000多户,连接基地666.7hm2。2004年底,7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366万元、利润1256万元,分别占全区农业企业产值、利润总数的29.7%和58.1%。这些龙头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促进了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近年来,西湖区还充分利用农展会、招商引资洽谈会等平台,大力推介宣传西湖农产品,提高了西湖区农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加快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步伐。每年都推出一批农业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工商资本来西湖区投资。2002年以来,西湖区共引进农业投资实际到位资金16763万元。   1.2.4 有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 近年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   全区已制订(修订)了主要农产品的地方标准7个,全区60多家农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都制定了产品生产标准,有力地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建设,全区已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面积达到800hm2,已通过认证的部级无公害农产品5只,市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工企业2家,列入部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1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着重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和上市农产品的安全检测,确保西湖区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区已有2家企业通过GMP认证,1家企业通过QS认证,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另有3家茶叶加工企业正在开展QS认证。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近年来已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50多个,其中2只产品获浙江名牌、2只产品获杭州名牌,2个商标获省著名商标、2个商标获市著名商标。   1.3 发展都市农业,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1.3.1 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并落实了《加快都市农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西委办发[2003]53号)、《西湖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委[2003]11号)、《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西委[2004]4号)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临时性生产管理和生产设施性用房审批实施意见(试行)》(西政办[2003]18号)等一批支农惠农政策,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2004年,区财政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达到100万元,比2002年的60万元增长67%。   1.3.2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每年引进优良新品种20个以上,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8%。2002年以来,已实施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64项。着力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4年启动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3041人,其中农业适用技术培训3337人,提高了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以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和区农业资源网为依托,初步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全区60%的行政村已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点。   1.3.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钱塘江上泗南北大塘24.3Km的标准堤塘全线贯通,赤通浦排涝闸站配套工程建设完工,此外还建设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三墩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工程项目及滨龙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龙坞片)、2座小(二)型水库保安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到2004年底,全区已兴建经省(市)命名授牌的市级以上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6个,今年各有1个园区被列入省和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点。目前,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120多万m2(温室甲鱼设施面积10万m2左右),其中钢管类蔬菜大棚占70%以上,同时还建设了一批档次较高、自动控温的花木智能大棚。#p#分页标题#e#   1.3.4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到2004年底,全区已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7个,其中行业协会6个、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供种、技术以及农产品流通渠道等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通过政府鼓励和引导,还涌现出了一批营销大户,促进了西湖区农产品的流通。   1.4 发展都市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加快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近年来,西湖区依托杭州大都市,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相继开发建设了生态旅游区、茶文化村、休闲垂钓园、休闲农庄、名贵花木观赏园等一批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项目。2004年,各农业休闲观光点共接待市民游客20多万人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回归自然、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33家、在建10家,其中有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1家。   1.5 发展都市农业,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都市农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效益增长明显,2002~2004年,花卉苗木产值增长96.4%、茶叶增长52.3%、水产增长24.4%、蔬菜增长19.3%、食用菌增长31.7%。2004年,西湖区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达1951元,比2002年增长24.7%;2002~2004年,农民家庭经营来自一产的收入平均增幅8.2%。各大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区农业经济收入7.52亿元,比2002年增长9.6%;农村经济总收入135.63亿元,比2002年增长35.0%;农民人均收入8099元,比2002年增长21.4%。   2 西湖区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技推广体系需要创新   西湖区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老化、人员不稳,技术推广与农民需求有一定脱节,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要求。   2.2 结构调整越来越难   政府积极鼓励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欢迎更多的工商资本来西湖区投资农业,但由于受到严格的用地控制政策制约,导致开展农业产业调整结构、发展都市农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2.3 农业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西湖区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与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农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不相适应。况且农民自身积累不足,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仅仅依靠自身能力,难以快速发展。同时,扶持政策到位率不高的问题也困扰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如省、市已经规定农业龙头企业在供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至今也没有兑现。   2.4 区域性优势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西湖区已建成了不少园区,也创建了较多的农产品品牌,但就整个区域而言,虽然区域化的雏形开始形成,但在同一区域中没有实现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没有真正形成区域性产业竞争力。   3 西湖区下一步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总体思路   根据西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十一五”农业规划的编制,初步确立西湖区下一步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即围绕一个主题,夯实二个基础,优化三大区域布局,建好四大千亩园区,发展五大主导产业,打响六大品牌,建设七大体系。   3.2 主要措施   3.2.1 加强领导服务体系建设    区政府要牵头成立都市农业规划的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建设、规划、国土、财政、科技、发展改革与经济等部门以及乡镇的负责同志参加,同时成立若干个专业工作协调小组,全面负责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和协调工作。   3.2.2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有效解决目前西湖区存在的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大力引进良种良苗,重点抓好袁浦特种水产新品种引繁基地、周浦蟹种与鳖种基地、蔬菜新品种引繁基地的建设,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与推广,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3 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加大财政扶农力度,努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工商企业等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新体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3.2.4 加强加工与流通体系建设    围绕本区水产、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加工型、流通贸易型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流通增值率。积极扶持农业品牌建设,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级农博会、交易会,扩大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西湖茶叶市场的扩建,使之成为功能齐全、辐射全国的茶叶交易市场。   3.2.5 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工作,打响西湖区“绿色”农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全面提高西湖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引导农民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环保型投入品。   3.2.6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以“杭州龙网”、“西湖区农业资源网”和“农技110”建设为载体,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逐步形成区、乡(镇)、村逐级配套,连接千家万户的信息网络,为农业经济主体提供产品价格、市场供求、适用技术等信息服务。#p#分页标题#e#   3.2.7 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 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农田水利、林网等基本设施建设和“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污染、易降解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充分利用域内山、水、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抓好龙坞茶村、周浦十里围塘休闲农业区建设,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业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