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在苏丹的发展史

我国石油在苏丹的发展史

作者:金丹妮 单位: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0引言

苏丹的石油勘探活动起始于1960年初,在此之前苏丹并非石油生产国,而是一个依靠石油进口的贫困农业国家。最初到苏丹进行石油勘探活动的是美、欧等西方国家,但是直到80年代末,其在苏丹的勘探活动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于是这些国家对苏丹的石油远景储量做了悲观的判断,加之此时苏丹的国内政局发生变化,一些西方国家便相继停止了在苏丹的油气勘探活动,美国石油公司甚至退出了苏丹。但是,自1995年中国石油公司进入苏丹进行勘探后,苏丹石油工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苏丹变成了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工业成为苏丹的经济支柱,苏丹国家也出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然而,美、欧等国家看到这种情况后,不甘心自己被排除在苏丹石油利益之外,便利用苏丹原有的政治问题,最终推动苏丹南北分裂,为本国石油公司重返苏丹制造了条件,同时对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回顾并分析了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状况,为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未来中国在海外的石油合作有一定的参考。

1苏丹石油的早期开发

早期苏丹的石油勘探活动主要集中于红海,最初进入苏丹寻找石油的是美国的雪佛龙公司,1960年到1970年这10年期间,雪佛龙公司在苏丹南部的本提乌、马拉卡尔和穆格莱德镇附近发现了几处油气储量。1976年,在红海发现了萨瓦金天然气,这是当时唯一比较显著的海洋油气发现。这些发现曾使美国增强了在苏丹寻找丰富油气资源的信心,1978年以美国雪佛龙公司为主的西方公司开始在苏丹投入较大的力量。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雪佛龙公司退出了苏丹,并放弃了在苏丹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为什么美国雪佛龙公司会退出苏丹的石油勘探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从1978—1992年期间,雪佛龙公司对包括穆格莱德盆地在内的位于苏丹南部的苏丹六区进行勘探,但仅发现了两个含油构造,4个中小型油田。[1]23根据2004年BP公司的数据,苏丹的石油探明储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始终保持在4110万吨的水平上,这样的石油储量对于美国而言并不具备吸引力。美国当时认为苏丹全国只有这么多的储量,确实比较少。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和勘探人员的错误判断,美国人对苏丹的石油远景储量做出了悲观的判断,认为如此微小的收获与巨大的投资相比得不偿失。

(2)与经济上的挫折相比,苏丹国内的政局变化也对美国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自1955年结束英埃共治以来,苏丹就陷入长期内战之中,国内政局的动荡极大地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1983年,尼迈里总统“伊斯兰法”的实施使得第二次苏丹南北内战爆发。1985年,苏丹政府军队和反政府武装为争夺油气资源在油气发现地附近展开战斗,雪佛龙作业油田遭到反叛组织袭击,致使许多在油气区域工作的雪佛龙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1991年初,中东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海湾战争,美国为此大约耗资600亿美元。战争使美国可以得到科威特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向中东海湾国家展示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于是,雪佛龙公司毫不犹豫地抛弃苏丹这块“鸡肋”,向其它更有开发前景的石油生产国进军。美国石油公司退出苏丹之后,其它一些国家的石油公司在苏丹的进展也不顺利。1993年,加拿大独立凯勒丹能源公司获取了雪佛龙公司在本提乌镇北部的特许权,但由于技术和财力的限制,没有太大进展。同时期,法国的道达尔公司也是由于看不到苏丹的油气前景,并且受到苏丹动乱的政治局势困扰等原因而暂停了在苏丹的陆上油气勘探活动,只是在当地保留了开采石油的特许权。此后因为一些政治及外交上的判断,美国将苏丹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开始对苏丹进行经济制裁。[2]美国对苏丹的经济制裁在西方国家看来就意味着宣布苏丹是从商禁区,于是一些国家(如加拿大,法国等)相继暂时停止了在苏丹的石油勘探活动。

2中国石油公司与苏丹合作的发展过程

1995年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与主席会见时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这一提议得到中国领导人的支持。随后中国派出中石油的专家组赴苏丹考察,结果显示苏丹油区地质状况与我国渤海湾盆地十分相似,中石油具备相应技术和经验。于是中苏双方达成一致,同年9月16日,中石油获得了苏丹穆格莱德盆地6区块的石油开采权,由此揭开了中苏石油合作的序幕。在中国石油公司的努力和帮助下,苏丹的石油勘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与苏丹合作过程中,中国石油公司通过竞标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中标之后对合作领域进行积极的勘探,以合作的方式进入苏丹。在一些大的项目中(如大尼罗河项目),中石油采取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这样既减少了投资的风险,也加快了开发的进度。目前中石油在苏丹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就项目而言,中石油拥有开采权利的油田有6区块、1/2/4区块、3/7区块、15区、13区块,同时也修建了油田相应的原油外输管道,参与投资修建了喀土穆炼油厂、喀土穆石油化工厂以及其他3个炼油化工贸易项目。6区块位于苏丹中南部穆格莱德盆地,是中石油与苏丹合作中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中苏石油合作开始的标志。1996年,中石油开始对6区块实行开发,但是由于6区块勘探面积大、勘探工作量大,并且各凹陷勘探难度大等原因,中石油的勘探活动处于瓶颈阶段,1996、1997年两年时间都没有取得很大进展。[3]43-46经过总结经验和分析6区块地质构造之后,最终确定富拉凹陷为区域勘探首选目标,第一口探井就获得高产油流,于是将苏丹6区块称为富拉油田。直到2002年11月,富拉油田生产设施才建设启动,其中中石油占95%的股份,苏丹占5%的股份,这是中石油在苏丹勘探开发的第一个独资油田。苏丹富拉油田每天生产原油大约5.48万吨,2004年12月富拉油田生产设施按期建成投产。

1/2/4区块也位于苏丹的穆格莱德盆地,是中石油在1996年中标所得。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为了减少投资开发风险,1996年11月苏丹政府同意由中石油集团控股40%,牵头组建国际石油投资集团进行勘探开发,成立了大尼罗河石油作业有限公司(其余三国分别为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占30%股份,加拿大塔里斯曼公司占25%股份,苏丹石油公司占5%股份)。1997年3月,中石油公司获得在1/2/4区块的开发权。1/2/4项目启动后,先后发现了8个油田和38个油藏,据统计该地区累计可采储量达到9.96亿吨,远远超过了原雪佛龙公司与加拿大公司在该区近20年的勘探成果。[4]356-3891999年8月,苏丹1/2/4项目首批原油装船出海,标志着中国石油集团第一个大型海外油田的原油进入了国际市场。中国石油集团苏丹1/2/4区项目取得重大胜利,也标志着中国石油海外石油项目已经由建设投入期进入了生产回收期,走上了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道路。2004年7月,中石油公司在此区块累计产油约142万吨。截止2009年,联合作业公司在1/2/4区块共发现68个油藏和气藏,显示了这一区块可观的油气前景。目前此区块内已探明油田有黑格里格油田、团结油田和基康油田。3/7区块位于苏丹的东南部迈卢特盆地,中石油在2000年11月与苏丹签约开发此区块。联合作业公司刚进入的时候,此区块勘探难度大,油气资源不明。中石油克服了地质资料欠缺等困难,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并结合区块特点开展勘探生产作业。2001年1月,中石油开始进行钻井作业。2003年,3/7区块成功发现世界级大油田法鲁济油田,并陆续发现魔里塔亿吨级储量的油田和多个千万吨级储量的油田。2006年8月,产能千万吨的3/7区油田正式投产。15区位于苏丹东北部,其中绝大部分属于红海。2005年8月中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占股份35%)与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尼日利亚石油公司及苏丹石油公司组成联合公司,与苏丹政府签署了15区的勘探开发合同,开始对15区进行开发。15区的勘探开发活动是中石油第一个海上勘探开发活动,也是第一个天然气勘探开发活动。目前探明的是萨瓦金(苏丹东北部港口)和巴沙也两处天然气,但这两处天然气的规模较小,此区块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p#分页标题#e#

13区块位于苏丹红海北部水域及其沿岸地区,该区域勘探难度低,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2007年,中石油与苏丹政府签约获得了13区块的石油开采权。这是中石油第一个海外海洋重力勘探项目。中国不仅建成了独立的石油工业体系,而且掌握了一整套世界一流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中石油内部拥有一批卓越的地质学家,凭借着几乎100%的定井成功率逐渐向世人呈现出这一地区的石油潜力。[5]经过扎实的勘探工作,苏丹油田开发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中石油集团利用石油公司和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的优势,迅速开展地面工程配套建设,修建苏丹原油外输管道:1998年,开始修建位于1/2/4区块的黑格里格油田直至苏丹港的输油管道建设,此工程在1999年4月完工,且正式投运至今;2003年,从6区块的富拉油田直至红海的原油外输管道开始动工,并于2004年3月正式投产;2007年,修建3/7区块直至苏丹港的输油管线,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施工建设。这3条原油输油管道作为苏丹石油工业的基础设施,为苏丹原油、成品油出口创造了条件。中石油在苏丹的石油工业成就除了上述的石油勘探开发项目,还包括下面的炼油化工贸易项目,这些项目为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年5月20日开始建设的喀土穆炼油厂,于2000年5月建成投产,由中石油集团和苏丹各持股50%,这是中国海外最大的一座现代化炼油厂。喀土穆炼油厂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建设,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年,结束了苏丹石油产品常年依赖进口的历史。2006年6月30日,喀土穆炼油厂实现扩建工程,完成二期扩建项目并投产,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年。2009年,炼油厂轻油收率达到73%以上,综合商品率达到92%以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连续10年安全、平稳运行。目前中石油投资3.4亿美元对喀土穆炼油厂装置进行升级,并兴建从6区块的富拉油田到该炼油厂的输油管线,[6]69-73促使苏丹石油工业体系进一步完整化。在喀土穆炼油厂的带动下,喀土穆石油化工厂和石油贸易公司先后在杰里镇建成运营,不仅完善了苏丹石油产业链,而且以高标准的产品支持苏丹的经济建设。喀土穆石油化工厂利用比邻的喀土穆炼油厂含有丙烯的石油液化气作原料,加工生产聚丙烯树脂。此项目于2002年1月建成投产,由中石油集团持股95%、苏丹持股5%。喀土穆石油化工厂的投产,不仅使苏丹石油工业体系趋于完整,而且带动了苏丹塑料工业的发展。2008年完成扩建,产量达到2万吨/年,可生产4种规格的聚丙烯原料,不仅满足苏丹本国的需求,还可向邻国出口,结束了苏丹进口聚丙烯的历史。石化贸易公司是2000年5月注册成立的,由中国石油集团独资拥有。2001年起,中石油接连在喀土穆建成运营了6座加油站和1个成品油库,年销售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约10万吨,为苏丹成品油销售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3中国石油公司与苏丹石油合作对双方的影响

中苏双方石油合作的成功建立,对苏丹和中国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于苏丹而言,直至1990年代末期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0%~95%,工业基础薄弱。自1995年中石油进入苏丹开采石油之后,苏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石油工业,开始出口石油,成为一个石油出口国家,石油出口占苏丹出口总额的82%。1999年以后,苏丹经济发展迅速。例如,2005年苏丹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约768.6美元,而2008年苏丹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就达到2132美元。这些数据都表示苏丹已经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转变为一个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中国石油还帮助苏丹建设了医院、学校、水井等生活基础设施,改善了苏丹人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为苏丹人民提供工作岗位,解决了一部分苏丹人民的就业压力。也可以说,中石油的进入为苏丹带来了摆脱贫穷的希望,为苏丹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而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能源需求大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迫使我们必须放眼四海寻找能源。因为我国的石油工业起步较晚,世界上油源丰富的地区早已经是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囊中之物”,余下的都是由于油源不好,或者勘探条件恶劣等原因而被“遗弃”的地区,苏丹在一定程度上就属于这种状况。1995年中国石油公司进入苏丹之后,经过开发苏丹已成为中国第六大石油供应国,苏丹生产的原油60%出口到中国。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国内的能源需求,也增强了中石油进行海外勘探开发的信心。中石油在苏丹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也是我国政治和外交层面的成功。

但是,石油是一柄双刃剑。中苏石油合作不仅给双方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两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于苏丹这个政局原本就很复杂的国家而言,石油的出现已成为诱发战争和冲突的“导火索”。一方面苏丹国家内部各部族之间、各派系之间为争夺石油利益而频发冲突,如阿卜耶伊地区的争斗。另一方面,西方大国眼红中石油在苏丹的发展,垂涎于石油的价值以及中石油在苏丹的地位,便策划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例如达尔富尔问题,如今的南北苏丹分歧等)。[7]55这些以石油为目的活动,矛头直指中国,加剧了苏丹的不稳定性,影响了苏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同时,西方国家还寻找各种借口破坏中国石油在苏丹的存在,甚至唆使南苏丹的某些力量攻击中国石油公司。但是中国能退出苏丹石油事业吗?当然不能!首先,苏丹是中国第一个“走出去”的海外投资能源合作项目,它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和实力。我们在苏丹项目中应该表现出知难而进的精神和信心,为我国在海外的投资企业树立榜样,显示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捍卫自身利益的能力;其次,自1995年进入之后,中石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我们不可能放弃15年来积累起来的家业,那已经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最后,从我国的能源战略来讲,在苏丹能否坚持住,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能否在一切海外能源合作项目上取得成功。苏丹是我们在非洲石油合作最早的国家,如果从苏丹退出,将会引发连锁反应。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苏丹坚持下去,而且,还要争取更大的发展。

4中国石油公司目前在南北苏丹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苏丹南北分治后,对于都要依靠石油发展的南北苏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石油利益分配问题,控制80%原油产地的南苏丹和控制运输、冶炼的北苏丹在石油利益分配上矛盾重重。由于中国是苏丹石油的主要购买者和投资者,南北苏丹在石油利益分配方面的纠纷直接影响到中石油在苏丹的发展。#p#分页标题#e#

(1)南苏丹公投独立之后,中石油在苏丹的利益受到威胁。原本与苏丹政府签订的合作项目能否履行,石油利益如何分配,这些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南北分裂之后,可开采油田的归属发生变化,原苏丹四分之三的石油资源现在位于南苏丹境内。另外,处南北苏丹之间的阿卜耶伊地区(中石油在苏丹最大产油区1/2/4区块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地下石油蕴藏,南北苏丹至今对这一地区的边界划分仍没有确定。[8]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到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而由美国等国家支持独立的南苏丹是亲西方的,这就使得我国在南苏丹的利益很可能得不到保证。由于南北苏丹处于矛盾纷争之中,中国很难制定出同时能为南北双方所共同接受的方案。中国投资建设的石油运输和冶炼设施在北苏丹,但北苏丹目前石油储量只是探明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一。南方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却没有输油管道及炼油设备,借用北方相关设施则需缴纳很高的费用。又由于这些设备是中国参股并主导修建的,所以南苏丹把设备使用费居高不下的原因不适当地归咎于中国,任何一种结果都会影响我们在苏丹的石油利益。另外,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既定目标就是侵蚀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由于南苏丹亲美,目前美国的雪佛龙公司已经大举进入南苏丹油田,重返苏丹。而欧洲各国的石油公司从未全面撤出苏丹,如瑞典轮鼎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瑞士克里夫顿公司等也加大了在南苏丹发展的力度;在苏丹石油行业的12家二级承包商中,来自欧盟国家的多达6家。由此看来,欧洲各国的步伐可能还要快于美国。亚洲国家中,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均已在南部苏丹油田中持股,而日本正与南部苏丹就修建由南部苏丹通往肯尼亚拉穆港的输油管道展开谈判。[9]这些国家在南苏丹的活动必将会影响到我国在苏丹、尤其是南苏丹的利益。

(2)南北苏丹因为石油利益分配关系而起的争执将中国卷入其中。两国政府均以石油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至今没有就南苏丹使用苏丹石油设施的费用问题达成正式协议,南苏丹在2011年12月初声明愿为经由北方管道运输的石油支付平均每桶70美分的费用,但北苏丹的要价是每桶36美元,[10]差距极大。另一个问题是,苏丹称南苏丹独立后已拖欠了7亿多美元的运输费用,而南苏丹对此有异议。2011年12月苏丹宣布已经扣留一定比例南苏丹经由北方运输的石油,作为输油管道的费用。而南方却威胁如果其石油不能顺利通过北方港口,将停止向北苏丹输送石油,[11]这对于南北双方都是不利的。2012年1月,南方因未能就过境费与北方政府达成协议,关闭了石油生产线,停止生产石油,这危及到了中国的投资和石油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北方仍坚持收取每桶36美元的过境费,否则就扣留南方石油,而中方未能劝说北方改变这一条件,南方则希望这次停产会迫使中国说服苏丹减少对过境费的要求。双方的对峙使中国处于两难境地,南苏丹把一切问题推到中国身上,他们的外交部副部长埃利亚斯•尼亚穆莱勒•瓦克松就曾公开说:这对于中国所陷入的僵局是一个很好的暗示———这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的。[12]再者,北苏丹认为,分治之后由于石油产量减少,石油收入来源减少,故要求中国政府允许北苏丹推迟五年时间偿还债务。南北苏丹两国都想从中国方面尽量多榨取好处。

(3)中国工人人身安全堪忧。不论是在南北苏丹分治之前还是之后,绑架中国工人的事件都屡有发生。例如,2008年5名中国石油工人在科尔多凡地区遭绑架之后遇害,苏丹官员指责此事是达尔富尔的反政府武装所为,中方敦促苏丹政府确保中国公民的安全。南北苏丹分治之后,由于南科尔多凡州与达尔富尔和新近独立的南苏丹相邻,这里局势动荡,种族矛盾突出。2012年1月28日,29名中国工人在南科尔多凡州被武装分子劫持,同时,苏丹政府证实,一名中国工人已在交火中死亡。面对这样绑架事件的频繁发生,中国工人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为什么为苏丹人民做出这么大贡献的中国工人却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呢?在苏丹分治之前,中国工人是作为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武装分子争端中的棋子被绑架,实施绑架的武装分子以中国工人为人质,要求中国政府向另一方施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上面提到的2008年的绑架事件就是达尔富尔的反政府组织想让中国政府向苏丹政府施压,以满足自己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而近期的2012年1月的绑架事件,是新独立的南苏丹结盟的武装分子所为,他们的这次绑架事件是为了呼应南苏丹政府在中国与苏丹之间挑拨离间的计划。[13]石油工业是南北苏丹的经济命脉,中国既是南北苏丹石油工业的最大投资者,也是两国石油的最大买家。南北双方都把中国当作筹码。

5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未来发展对策

(1)巩固在北苏丹的石油成就,同时加大石油勘探力度,争取实现新的突破。因为中石油已经在北部建立了完善的输油管道和炼油设施,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北苏丹所存在的问题就是石油资源相对少,只有原苏丹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石油产油国而言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同样对投资国而言,现有的基础设施的效益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果中石油找到了新的油田,就可以一举两得。

(2)应该保持和南苏丹的合作,确保不退出南苏丹石油工业,尽力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层面改善与南苏丹的关系。南苏丹是一个刚成立的国家,其国家建设各个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南苏丹国家财政收入的98%都是依靠石油,经济结构单一,而中国是南苏丹石油的最大买家,中苏之间的经济合作也是必需的。在与其它国家竞争中,中国应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采用各种合适的手段与各大国相博弈,从而增强中国在南苏丹的实力。南苏丹目前缺少的是输油管道,他们计划修建不经过苏丹,而横穿肯尼亚和吉布提的输油管道。中国是南苏丹最大的石油买家,有在苏丹修建管道的经验和技术,而且中石油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愿意得到修建南苏丹输油管道的项目来帮助资金困难的南苏丹。另外,鉴于目前南苏丹国内存在很多不同势力,中国可以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维持并平衡南苏丹目前存在的各种矛盾,支持与中国友好的力量,发展和平友好的中苏关系,加强中国的外交博弈能力。

(3)中国应该加大在其它国家寻找石油的力度,与更多的国家合作,建立多元化的能源渠道。中国目前已在13个国家建立了油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公司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以及当地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治安、地质和油气资源的分布都比较了解,对油气合作的信息也比较掌握。应该鼓励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南北苏丹的周边国家寻找新的油田,使我国石油的来源遍布更多地区。(4)加快发展中国的军事力量,尤其要建设起强大的海军和远程投送力量,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经济发展做后盾。从中石油在苏丹的发展过程中,能明显地看到动荡的政治环境对商业活动的巨大影响。在过去的一年里,席卷中东和北非的骚乱扰乱了中国的一些工程项目。而在苏丹发生的多次绑架中国工人的事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了中国在苏丹影响力的上升,但这些事件更多反映出来的是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发展的同时,为之保驾护航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应该看到,经济领域中的中苏关系非常牢固,但是在军事领域和外交领域却比较薄弱。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军事实力,以此来保证中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