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是多元素图形建构的前提与目的

秩序是多元素图形建构的前提与目的

作者:庞胜勇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被人理解认识的结构表现为规律存在,是人认识到的秩序和秩序的可能走向。程式是人依据规律而建立的用于建构人工事物的秩序方式。人在认识和建构较复杂的事物时,都要寻找和依据事物客观的规律。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认为:“人类制作和构划各种简单结构而不顾这些简单结构指的是自然界里的什么,这就是人类用运用秩序的方式。一般来说,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世界是一个由简单几何形状构成的世界。”[1](P.6)人们在再造自然中,基本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方形体和圆形体等这些简化的形体,来构建他们自己的栖居之地,这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睿智的表现。一是为了简化加工程序,二是更符合人类认知的理想要求。人具有认识事物的高度概括性和去伪存真的本能,会不由自主地找到事物的本质存在,并力图以理想化的方式使之现实化。我们对几何之类的简化图形的偏爱,来源于我们认识事物和剖析事物的天性———为自身存在而力图知己知彼和化繁入简的天性。人简化的方式主要是清理不必要的“枝蔓”和多余的“污渍”。简化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更易于识别的秩序结构,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秩序程式。认识事物时,有这样一种规律:在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以简化的方式认识事物;然后比较自然物和已经秩序化的人工物,并试图从自然中修正和丰富初步获取的秩序认知;再把修正和丰富过的秩序重新以更科学的方式简单化;如此反复,以得到更为准确和洗练的秩序。这就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如饰品纹样,从装饰简易的陶土纹样到春秋的繁复的青铜纹,而汉唐以来则是更简约、更接近自然形态的图样,这是生产力发展导致人们认知和审美观变迁的结果。

多元素图形的秩序形式

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形成的复杂图形形态,其意象更加丰富,含义更明确有力,形态语言也更加细腻。同时,也使其语言表述更加具有难度。复杂图形涉及到不同形态图形元素之间的相互对立又协调的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秩序关系)。图形之间的对比和调和关系主要可以从方向的变化、形状的统一、大小的变化、主次关系、呼应关系、层次秩序、聚散关系等这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调整。图形按其秩序形式可以分为重复形式和主次形式两大类。重复形式就是以单元图形元素作为基本元素,进行重复放置、排列而形成整体图形的方式。主次形式就是以形成图形元素的主次关系组成图形的方式。一般可以根据图形元素的类别关系来分类和分析———即同一元素、弱对比元素、对比元素三个方面来分析图形的秩序关系。

(一)同一和类似图形元素的秩序关系图形物象都以近似的姿态出现在同一作品中,会给人强烈的整体感,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呆板、缺乏生气的感受。图1中每幅图中都是同一元素,显得比较统一。图1(a)中形状大小都一样,幸好左上角的方形方向有所改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图形的单调和呆板感。有点类似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对比关系。图1(b)中图形的方向一致,形体基本一致,但有大小变化,位置也有较大变化。因此,图形的整体感很好,也有节奏变化,属于高度统一中寻求弱对比的秩序关系。图2(a)中元素形态比较统一,但有大小的变化,所以也属于高度统一中寻求弱对比的秩序关系

(二)弱对比图形元素的秩序关系弱对比元素,是比较常见的多元素图形构成方式,这样的图形一般比较容易协调,也不会有单调乏味的感觉。只要形成良好的层次关系,都可以获得统一感。如紫禁城的建筑主要元素是方形(屋基、房屋主体等),次要元素有带曲线的屋顶、圆柱等,它们中也存在主体元素的直线形态,因而获得了很好的协调呼应关系。图2(b)几何形态的圆和方形的弱对比图形,是属于主要和次要的构成关系。脸部占了大部分面积,方形是次要元素,但也有上下呼应关系。这类图形方式中,主次关系要明确,元素之间在本质上应该是协作关系。

(三)对比元素的秩序关系对比元素因为元素之间比较多而复杂,一时没有统领的主要元素,显得不好协调,这类图形关键还是在于加强主导性元素。白居易的《忆江南》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使用了对比比较强的元素,它们是以形象同一的江南美景来获得统一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可以成为差别比较大而独立的画面,类似于电影中的镜头切换一样,两者之间类似于“相生相克”的关系。图2(c)基本上是对比比较强的图形构成方式,手绘乱线和几何圆形之间在图形形态和绘制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如果这两种形态没有主次关系,就会比较混乱。这类图形主要靠调整主次关系、层次秩序关系、聚散关系和呼应关系才得以协调起来。图3(a)元素比较多,但次序和主次关系都不好;图3(b)缩小了几个三角形态,形成了秩序层次,画面也产生了协调。

多元素图形的意象

图形元素的意象与图形本身的意象和元素的组合方式有关,同时也要看这些图形对现实事物的“替代”③方式和程度。根据事物的视觉表象相似度,替代方式可以大约分为:直观替代和隐含替代,它们替代的表现形式分别是写实图形和抽象图形。

(一)直观替代物(写实和近似于写实图形)的意象直观替代物基本上是为以写实、近似于写实的方式表现的图形,以及能够直接引起相应视知觉反应的图形。它们更容易获得不需要背景知识的直觉心理反应,因而能被大众所理解。这类图形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具有易于传播的价值和用途,商业性的图形形象基本都是此类图形。它们的意象主要来源于被替代物④本身的含义,而图形的表现方式可以强化和提炼原物体的特色意象。而这类多元素围绕主题思想的组合可以带来“1+1>2”的视觉意象,比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寒蝉凄切”、“对”和“长亭晚”的结合派生了超越本身的意象。再如,电影中一组简单的主角对视的正反打镜头会超越每个镜头意象之和,这是“蒙太奇”现象。

(二)隐含替代物(抽象和半抽象图形)的意象根据图形对应现实物的隐含程度,可以分为两小类:抽象图形和半抽象图形。抽象图形表现为类似于符号的抽象形式,这需要一定的共同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审美形式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直觉心理反应。比如:文字、具有象征意味的抽象图形(如国旗)等。半抽象图形是指高度概括性的具有抽象意味的图形,其中也隐含了一些现实对应物的图形形象。人们总是比较倾向于在现实中寻找类相应的对应物,而这些对应物因图形外延过于宽泛,会因个体主观经验差异而指向不同。不过这正是艺术“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神所在,也就是艺术的二度创造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p#分页标题#e#

具有历史传统的现实生活也是抽象图形意象的内在来源,文化传统中存在许多前人的经验,除了接近自然的方式和方法,也有许多既定格式、图式、程式方式等间接经验和成果存在。这些与生活一起成为抽象类图形的源泉,比如京剧脸谱它们就是一种既定图式,是一种间接经验。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在自己的创造物前,不断地强化和修正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知。比如,高楼大厦会让人更加敏感于垂直图形的挺拔和向上延伸感,如图4(左图),这实质上是抽象图形意象在新自然(人造自然)中的生活来源。而像文字、符号之类的图形,它们的意象则主要是文化传统和生活体验结合产生的。图4中的图形,并没有明确的现实指向,但依然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情感意象。这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意象在非“替代关系”图形中以潜意识方式作用的结果。图形从现实中积淀的潜在意义和图形之间协作关系下的现实类似性是多元素图形意象的主要来源。在图形设计中,特别是非写实性图形,其元素本身的意象将非常重要。图5的三个图形中,圆周围的形都不一样。图5(a)线比较柔软,有类似于花的意象感受;图5(b)主要是直线,有光的穿透感;图5(c)主要是乱线,但总体的形还是尖的三角形,因而保留了光的穿透感意象,同时具有类似于火的爆发感。在图形特别是抽象图形中存在一种“自在”现象,即此类图形的目的并非出于对现实事物的替代,可能仅仅存在于视觉思维的活动中,图形之间发生秩序和逻辑关系。比如,舞台表演在形式上与生活现实就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形式与生活有关系,但不一定有直接联系,很大部分是舞台形式本身的推演发展,就像文字产生后的后续发展一样,主要是本身形式规律的发展。所以,我们在研究此类的形式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它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好像树干下的树枝没有必要直接伸出根系到土壤里一样,但要保留通达根系的管道,意象就从管道和既定的图式中来。从最基本的直觉意象到丰富并完善这个最初的设想,是任何图形创意采用的一般方法。最初的灵感来源虽然比较多样,不过终究会涉及到一种整体的规划和整体的框架构想。

了解基本形态及其意象含义对图形图像设计就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像建构房子一样,它开始是一个大的框架结构,所有的其它细节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当然,也必须知道框架不是目的而是基础,而且框架本身的外延的丰富性,会提供广阔的自由细节空间。有时候,“计白当黑”才是作品意象真正衍生的源地,“不似之象”⑤是留给观者的自由空间,也是作品意象敞开的天窗。如果涉及到变动框架的基础部分,则可能会带来根本的改变,不过这些变动也并非无根之水。不管如何,最重要的是了解任何既定程式都不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教条存在,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就有修正和否定的可能。“一切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生活的总结是一个反复验证和否定的过程。经验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最终将会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