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运动培训教材构建情况

反思运动培训教材构建情况

作者:王雷 黄志豪 冷荣清 冉春燕 贺振 刘慧 李平平 单位:贵阳学院

1(略)

2运动训练学教材概况

我国运动训练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始于1983年过家兴教授编写的《运动训练学》.其后主要经历了1986年北体版、1990年人体版、1999年人体版(函授)、2000年人体版、2006年高教版、2007年北体版、2009年广西师大版共七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其中,1999年由徐本力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属于成人函授类教材,2007年李宗浩等人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导论》主要面向研究生,2009年王家宏、姚辉洲主编的广西师大版《运动训练》主要面向专科生,加上83、86和90三个版本已不再出版,故目前高校采用最为普遍的均是由田麦久教授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主编并出版的《运动训练学》,也是目前最权威的两本《运动训练学》教材[1].特别是前者,近十年来一直再版并已发行50余万册,为我国运动训练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其受欢迎程度,但与此同时也衬托出了目前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匮乏与无奈.就这两本教材内容的概况简要分析如下:从表1可以看出,就教材章节结构而言,两本教材整体结构大致相当,新版增加了运动员选材和参赛准备两个章节,将老版的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压缩为第一章第三节,将项群训练理论和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两个章节在顺序上与老版进行了调换,处于教材核心内容的第四至第十二章基本未作大的变动.从教材内容看,两本教材基本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科范畴内的知识点,在运动训练学的核心内容方面,如:训练方法和手段、运动员体能训练、运动员技战术训练和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等环节亦能够按照其重要程度做到详略得当.从表1可以看出,新版与老版相比在内容上增加了20多万字,这部分主要为新增章节所占.

3运动训练学课程的本质讨论

本质是指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讨论运动训练学课程本质首先要研究什么是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运动训练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是什么.关于运动训练这一概念,目前比较统一的解释为: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从概念上不难看出,运动训练实质上是一种体育活动,它是由教练员或教师的“训”和运动员或学生的“练”组成的.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其根本任务有以下几点:揭示并探索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利用科学训练理论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4].作为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运动训练学的目的和意义显然不会是前面两点,而是为了学会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安排和指导训练实践,即学习该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学生具备科学训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重心不在课堂上的说教,而是在训练场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体现的.这种能力的获得第一步是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各项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项合理运用相关知识,这才是学生学习运动训练学真正的意义所在,也是本课程的价值所在.由此可见运动训练课程从本质上讲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与统一,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核心,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才是运动训练学课程的根本.目前我们的教学往往只走完了第一步(理论知识学习),而把核心的第二步(合理运用知识指导实践)留给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慢慢完成,这显然不符合运动训练学的教学目标.

4对现行教材内容的反思

教材作为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的身份决定了其内容要符合其课程本质的实际要求.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存在着多种要素,从广义的教学概念分析,教师、教材、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要素.一般认为,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要素在教学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是互为矛盾的三个主体.即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三对矛盾,在这三对矛盾中又以学生与教材这对矛盾为主要矛盾[5].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背景下,具体到本研究中,学生与教材的矛盾体现于运动训练学教材未能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运用这一诉求.

4.1教材内容未设立专门实践性内容作为一门具有典型实践性特点的课程,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合理运用到训练实践中才是重点.目前看,现行的两版教材均未考虑到该方面的内容,只是2006版在每章的后面附上了习题.目前运动训练学教材主要使用者是各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教师,除去现实中基本没有训练任务的小学体育教师外,就是初中或高中体育教师.这些未来的中学教师面临最主要的训练任务是什么呢?就目前看主要有两点:第一,指导高考体育生的四项素质训练.虽然各省在考试项目上略有区别,但主要集中在100米、800米、铅球、立定跳远或立定三级跳远这几项上.第二,指导学生应对初中升高中时的体育中考.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铅球、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等项目中.上述训练任务是学生就业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属于共性问题.如果教材能够有针对性的安排以上项目的训练实践课,通过对常用训练方法的现场运用进行训练,相信对学生会有极大帮助,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教材内容时效性及实用性较差以2006年新版运动训练学为例,其内容未能在2000年旧版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更新,内容仍以旧版为主.为能够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标注了引用时间的参考图表进行了统计.选取处于核心内容的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和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进行研究.通过表2可以发现,第五至七章合计引用标注来源时间的参考图表22幅,其中只有一幅来源时间为2000年以后.剩余的21幅图表中有11幅来源时间介于1990~2000年之间,有10幅来源时间更是在1990年之前,最早为1983年.一本著作的参考文献发表时间是衡量其时代性的重要指标,作为2006年出版的教材,在其核心章节中几乎没有近五年的参考数据,从这一点可以管中窥豹,说明其时效性不够理想.此外,通过对教材所选示例的研究发现,教材所选示例(如:训练计划安排和训练方法及手段的运用)以国家队及类似层面为主.这虽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但从学生角度出发,该类示例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需求存在脱节,如何能够选用一些更贴近学生现实需要的示例值得著者们考虑.#p#分页标题#e#

4.3教材内容科学性有待加强作为指导竞技体育训练的一门学科,运动训练理论对竞技体育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而是在竞技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竞争日趋激烈,此时传统的经验式训练已不足以满足竞技运动需要时而产生的[6].如果以1969民主德国的迪特里希•哈雷博士出版的《训练学》一书,作为运动训练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那么该学科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这与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相较,运动训练作为一个学科无疑仍处于一个潺潺学步的年龄.这提示我们在专业的研究方面,要以一种发展的思维来看待这一学科.近些年的一些研究也已经不同程度地质疑一些之前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理论(如:二元训练理论、超量恢复理论、周期安排理论)和训练原则质疑.具体到教材内容的选编上,我们认为,作者在提出主体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应当对不同的训练理念和质疑加以介绍和分析,这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训练实践上的创新精神.由于采用了不同作者负责不同章节的编著手段,教材内容从表面看采用了逻辑式组合的组织方法,即按照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但具体到内容细节,感觉教材整体系统性不够,各章节编著者各自为战的感觉较为明显.章节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衔接不够流畅,突出表现在一些章节上对训练方法的重复描述.

5结语

本文以运动训练学课程本质作为切入点,对现行教材提出了一些反思和质疑,目的是想通过本研究为今后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贴近师生的实际需求.限于作者水平,文中观点形成难免有不严谨之处,欢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