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画的价值评判标准探讨

装饰画的价值评判标准探讨

作者:张颖 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装饰画(DecorativePainting)起源于战国时期,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装饰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器身上的装饰性纹样,如动物纹、人纹、几何纹,都是经过夸张变形、高度提炼的图形。在从古至今的日常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装饰画的欣赏和品鉴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是与阅读书籍、欣赏音乐同样性质的精神生活内容。装饰画发展到现代,已有了远比古代的丝绸帛画等等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形式,如来自西洋的油画、现代科技成就的金箔画、动态画、层次感强烈的木质画、质地感鲜明的编织画等种类。装饰画作为艺术产品(theproductsofart,有别于theworkofart.作者认为,具有装饰作用和价值的绘画作品是至少可以被称为是艺术产品,但遵循的评价标准各异。),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而它的经济价值又是由它的艺术价值来保证的。

以油画为例,它是装饰画里最具有贵族气息的一个种类,属于纯手工制作,有时也可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临摹和复制,主题内容一般有人物、风景、静物等。一幅油画的好坏,比如田园风景画,它的成功与否,并不全在于画面的真实感是否强烈,更重要的技术体现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渲染和烘托等方面是否合理和协调,油画注重堆叠和渲染,它的美是通过带给欣赏者一种晕染开来的气氛和感情,激起观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实用主义是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哲学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有威廉•詹姆斯,皮尔斯,以及实用主义发展到当代的集大成者杜威。实用主义是作为与分析主义哲学相对立的一个哲学派别存在的,历来广受争议。对于美国人来说,实用主义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曾经一度取代实用主义哲学的分析哲学相比,实用主义似乎更能代表一种“美国精神”,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由于语言的差异和翻译技巧的局限性,实用主义历来没有一个固定的确切定义。“实用”和“有用”这一对近义词容易使人们把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划上等号,也使得这二者变得难以区分。而事实上,对实用主义的理解要避开汉语语境中的“实用”的含义,对人来说,任何审美对象,凡是“有用”的,就是美的,具有审美价值。表面上看来简单的配色、画面构图等标准之下,却暗含了实用主义对装饰画等一切审美对象的要求和衡量,简言之,这幅画必须对于把它挂在墙上的人来说是“有用的”,无论是为客厅的现代简约家居做了完美注释,还是与居室的户型设计格调一致,无论它的艺术价值被诠释得多么神秘莫测,它的存在和被选择,都只有一个原因,即“有用”。这看似废话的解释,本文将用以下篇幅从装饰画的配色和线条运用两个方面来做出简单的阐释。

杜威将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艺术理论成为“鸽笼式艺术理论”,这些理论总要做出一些假想的二元区分,却同时阻碍了艺术与生活的原始联系,“把艺术写成大写的‘Art’,变成博物馆和美术厅艺术,变成一种认知、一种趣味,却始终将艺术与我们作为一个‘活的生物’的全部经验和习惯(habit)隔离了开来,把艺术与我们的于世界之中的居住(in-habit)隔离了开来”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人们的共识。杜威在他的《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对艺术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人所创造的艺术和人的审美经验是人的幸福的基本成分,人的生活经验就是艺术本身,“审美经验或艺术品,究其实质,是感知(perception)”②。杜威这样界定艺术作品,并非不重视艺术品的至高无上地位,相反,正是因为他清楚的看到了艺术产品相对于人的经验的外在性,在承认和肯定生活的本源地位前提之下,确定了艺术在关于人的性格养成、成长生活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有关幸福感的讨论中,杜威认为人的幸福只能从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奇怪的是,甚至那些认为愉快是人的唯一动机,追求幸福是人的唯一目的的哲学家,在描述愉快发生的过程中和追求幸福的过程时,也是枯燥乏味,毫无想象力可言”③。

1色彩

梵高的油画《丰收》是崇尚欧式家居设计的宠儿,市场上以水平不同的临摹作品为流通的主要产品,画面以黄色为主色,黄是即将被收割的小麦的颜色,整个画面采用中长调。中长调是大面积的中性色,配上小面积的暖色加上明度、纯度变化的色彩搭配。中长调的画面给人强壮有力,丰厚的视觉感受。这幅画的主题是丰收的场面,取材于瑰丽的法国南部。有别于他其他时期诡异的画风,这幅作品显得直白而踏实。首先,丰收的主题,本来就是非常贴近生活内容的选材,令观赏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收割的场面,这就在心理接受上拉近了欣赏者与创作者的距离,使人印象深刻,通过作品反映的庸常生活贴近了艺术的本意。其次,这幅画所用的色彩活泼简洁,天空的湛蓝和麦田的金黄毫不晦涩难懂,较之于抽象派的刚硬线条,这样平实温暖的风格被大多数人在第一眼时候接受和认可,人们会因为这幅画而更深刻的记住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快乐,麦子被收割加工成劳动果实,这样的场景被抽象到画幅中,给人的启示是劳动也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老生常谈。这样,艺术的作用就得到了成功的发挥:艺术将现实的生活提取和凝练在艺术品中,集中而精确的反应生活的内容,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表现;之后,艺术又通过唤醒人们对生活的关照,从而实现了艺术向它的来源--生活的回归。

“一个国家中最英俊的将军与最朴素的铁匠相较,也不及铁匠一半英俊。”④尼采的这句话是有关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生动比喻,将军代表至高无上,权力,以及最重要的距离感。如果对艺术的领悟停留在与俗世生活拉开距离,抛开脚下最坚实的油盐酱醋,嬉笑怒骂,爱恨情仇等等生活内容,艺术将只是个虚无的名词而已,终将被人遗忘和丢弃。

2线条

当然,也有不少人偏爱像荷兰画家彼埃•蒙德里安的著名画作《灰色的树》那样的“非具象”派画风。画面如题目所描述,是无彩色,不同明度的灰。用交错的刚硬线条勾勒出树枝的纵横交错,画面色调冷清萧瑟,令人联想起冬天。彼埃•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姆尔福特,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他的作品对建筑、工艺和设计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他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悉的“纯粹抽象”。#p#分页标题#e#

“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例如对红、绿色彩的不同生理感受)。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⑤线条所能表现的意义比色彩更能显出艺术的厚重感,对线条造型艺术的审美比色彩视觉吸引更需要更多的智力投入,人类的生产生活进程是文明进程最直接的反映。

“审美经验或艺术作品,究其实质,是感知(perception)。”⑥杜威的这句话解释了艺术品与人的审美之间的有机关系,人们对于艺术(例如装饰画)的态度是建立在彼此融汇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即“人--艺术品”的一对一关系,对一幅画的欣赏和喜爱,是由于这幅画“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每一个人对艺术的感知和选择都是独特的,而这种“审美需求”,是某种必要的精神需求,而精神的需要和被满足,归根到底是人的生理诉求,是有机体发展需要的延伸。人作为一种进化历史相当漫长的生物,其成长和成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除了吃饱穿暖的日常物质需要之外还有被人们形容为“高雅”的精神消费,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件类型,但是这种精神消费在精神被满足的目的达到之后并没有停止这个过程,审美产生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那种浮于表面的“精神得到满足和升华”,这种升华和提升,带来的或是放松的感觉,或是道德的重塑,或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展望,总之,是落到生活这个实处的。

杜威认为,艺术之所以对人非常有价值(significance),之所以神圣,正是因为它是经验中能够突出重围、发挥其整合作用的一个部分。撇开这种联系谈艺术的价值和艺术的神圣,杜威认为,是纯粹的无知。他坚决反对把艺术与“高雅”艺术(以及相关的“崇高”、“天才”)的概念等同起来,称之为“博物馆”艺术观(museumcon-ceptionofart)和“故弄玄虚的高雅艺术观(esotericconceptionofart)”⑦在他看来,艺术是普通人经验的一种特征,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任何艺术理论的提出和运用也必须以此为基础和目标。艺术必须有助于改善我们当下的经验,因为只有那样,艺术对大多数人来说才会更亲切,才会融入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