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期美术创作讨论

二十世纪中期美术创作讨论

二十世纪中叶,在绘画方面,摄影术的发明使再现自然物象的任务从画家的手里转让给了照相机。艺术家以模仿人所共知的自然造物的表面形状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削弱了了,他必须深入到感情世界中去,像电影改变了舞台剧一样,摄影和现代印刷也改变了绘画的面貌。钟孺乾说:“照相术的出现,犹如一记重拳打在写实绝迹的要害之处`,造成职业绘画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自从照相术出现以来,手工绘画已经多次收到死亡通知书,至今却依然存活,只是威风已经大不如古典主义时期了。”前卫艺术家发动了各种“主义”和“运动”,形成了他们表现个性的艺术创作思想。

一、构成主义风格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艺术领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运动是俄国的构成主义。构成主义为主的设计与艺术探索是有其深刻意识形态背景的,构成主义艺术在精神上饱含着特定的激进性格和建构新社会的文化意识。“构成”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但这种逻辑思维与感觉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感觉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抓住形态的本质特征。在形式上,展现工业意志所带来的冲击;在理想中,艺术创作和设计工作被视为完整的工业化生产。

构成主义不仅是设计形式、设计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奠定了现代设计的本质基础,即“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应该为全社会服务”,这与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学基础建立在社会经济学之上的认识是一致的。“唯这些形式才能把生活建立在上面。因此,艺术必须是构成的艺术”。“构成”一词便出自这篇宣言之中。艺术家必须成为工业化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必须学习如何利用工具及现代生产材料,必须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实践理性的结构表达方式,以结构的表现为最后终结。

构成主义给西欧前卫艺术运动以极大的影响。构成运动又在欧洲大陆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启蒙了同时代其他的设计艺术流派,包括德国包豪斯、荷兰风格派,它们共同影响了后世的设计风格,如瑞士苏黎世和巴塞尔的冷抽象风格,西欧的国际主义风格,等等。至今,已形成广泛多样的构成艺术。

二、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提出抽象派风格,并运用在美国艺术上的。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一跃而起,独领风骚。抽象表现主义是一种思想,继承了苏俄构成主义的影响。抽象表现主义对后继的美国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欧洲艺术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思想是:追求艺术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整个创作行动本身作为创作的重中之重。一些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是纯的抽象,不以描绘具象为目标,通过点、线、面、色彩、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其特点是:认为艺术是抽象的,是即席创作的。从技巧上说,抽象派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

它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运动,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康定斯基——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他认为艺术家应该离开现实,从主观出发;艺术应该摒弃物质,转向精神,提出“伟大的抽象主义”以及“抽象的绘画是必有物象的更广阔、更自由、更丰富的内容”等论点。蒙德里安——荷兰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他强调,人类今天离开物质向精神方向发展,只有抽象形式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

M•托比在中国书法与印第安的艺术中寻得灵感,创作出用平面表现深邃时空的抽象画面,在狂热行动”中产生作品。杰克逊•波洛克,他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其创作很有个性,方法是:“把画布紧绷在地上,围绕画布踏着舞步走动,并用棍棒占油漆,任其在画布上流淌。”以“行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绘画,这充分说明了抽象表现主义所要表现的是“最大限度的自由”,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入,是一幅画形成其“独立生命”的关键所在。他的代表作《熏衣草之物》中,我们可以领略抽象表现主义的精神。抽象表现主义理论不仅在欧美产生影响,而且在我国艺术界也同样有这种思想。天津美术学院的贺建国老师说:“我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能够使天然契合的同构关系,就像音乐家能够借助一种乐器来演奏出埋藏于心底深处的歌。”

三、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是法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主要代表是科罗、卢梭等。他们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此刻劳动者才真正走进艺术殿堂,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对所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要具备两方面的品格:在内容上是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在语言上是写实的。只有这两种的统一才是完备的现实主义艺术。”现实主义既有原苏联占主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有欧美艺术及采用写实手法进行创作的现实主义思想。

二战期间,现实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如法国出现“悲惨的现实主义”,意大利的古图索组织了“新美术战线”,英国出现了“厨房里的污水槽派”。

现实主义把艺术反映的基点放在现实生活之中,他们认为: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就是今天,没有“明天”,当“明天”来到的时候,“明天”已成了今天。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地、按生活原貌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观点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模仿论,他认为艺术要按现实本来的面目去模仿。文艺复兴时达•芬奇也指出:“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创造”。18世纪狄德罗更具体地提出,艺术是真与美统一的观点。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其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

在中国,徐悲鸿等美术的先驱,继承了古代画论中“外师造化”的传统,主张艺术家要“追求真理,探究人生”。他的国画《愚公移山》、油画《九方皋》,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等都是以历史或神话故事影射现实的主题性创作,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和忧国忧民的情操。#p#分页标题#e#

总之,二十世纪中期,美术创作的观点引导艺术家把描写对象转向精神世界。他们把描绘艺术家主观世界的艺术称为“内向的艺术”,而把过去那些描绘艺术家自身以外世界的艺术称为“外向的艺术”。现代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