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全文范例6篇

二十四孝图全文范文1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讲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十四孝图全文范文2

2011年7月28日上午,我跟随着县农业系统关工委的领导来到了永定孔庙。永定孔庙,在今永定县府大院内。在孔庙门前,有一座状元桥。

走过状元桥,进入孔庙,我首先看到的便是右边长廊挂着的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这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的《二十四孝》,每一孝都有一个小故事,如:哭竹生笋、恣蚊饱血、尝粪忧心、弃官寻母、亲尝汤药等二十四个故事绘画,每个故事都讲述了一个孝子的故事,启发后人要孝敬父母、孝顺长辈。"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着二十四孝图,我回想起了平日自己对父母偶尔的任性及不敬,同时也在懊悔自己昔日的表现,我应该像先辈们一样孝敬父母,孝顺长辈。

接着,我又走向左边的长廊,这里挂着孔子画像、孔子的生平介绍及《论语》中孔子的经典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十句话,还有永定县明、清两朝的进士名录。这又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

二十四孝图全文范文3

【关键词】智孝;愚孝;古代文学作品;启发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46-2.5

一、孝文化精华与糟粕

中国人极其讲究孝道,孝道意识十分强烈。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文化在中国延绵几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且看下文分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提及《木兰诗》,人们自然对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而又机敏活泼的性格特征以及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的崇高品质给予高度肯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木兰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与崇高品质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精华的典型范例。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诗》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诗写天子征兵,木兰家中无长男,又不忍看到年迈的父亲参战,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结果战功显赫,受天子封爵。而木兰却不慕高官厚禄,回家与父母团聚。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实现双重孝道,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精华的典型。第一,木兰身为一名织布女子,却不辞辛苦,大胆代父从军,不仅保护了父亲的身体,使父亲免遭战争之害,且为父亲赢得了高尚的荣誉。这完全符合曾子“小孝用力,中孝用事功”的孝道观。第二,木兰从军,是听从天子命令,忠于天子,热爱祖国的表现。这符合曾子对于传统孝道理论发展的内容,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事君不忠,非孝也!”因此,木兰从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忠于君王的表现,实现了大孝。当木兰夺得战功,完成君王的命令之后,不慕功名,回乡与父母团聚,赡养父母。自古忠孝难全,而木兰却巧妙地处理了忠与孝的关系,做到既孝敬父亲,又忠于天子,为天子夺得战功。这是忠孝两全的典范。木兰忠孝两全的孝道观,为传统孝文化增添了精华,这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在传统孝文化中,不伤害孝子则是另一种孝道观。这种孝道观体现了古人的博爱与仁慈。李逵刀下放“孝子”的明智之举,就体现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孝观。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讲述:“李逵来到树林边厢,只见转过一条大汉,喝道:是会的留下买路钱免得夺了包裹!’……李逵挺起手中朴刀来奔那汉,那汉哪里抵挡得住,却待要走,早被李逵腿股上一朴刀,搠翻在地。一脚踏住胸脯,喝道:‘认得老爷么?’……李鬼慌忙叫道:‘爷爷!杀我一个,便是杀我两个!”李逵听得,住了手问道:‘怎的杀你一个便是杀你两个?’李鬼道:‘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小人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此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一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杀。’李逵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听得说了这话,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佑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放将起来。李鬼手提斧,纳头便拜。……李逵道:‘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李逵便取出一绽银子,把与李鬼,拜谢去了。李逵自笑道:‘这厮却撞在我手里!既然他是个孝顺的人,必去改业,我若杀了他,也不合天理。我也自去休。’拿了朴刀,一步步投山僻小路而来……”这段内容讲述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回家接母亲往梁山孝养的途中,丛林处遇到冒名“黑旋风”的李鬼“剪径”(拦路抢劫)。李鬼斗不过李逵,便假装可怜说是为了养赡九十岁的老母,杀了他必将饿死其老母。孝道观念很强的李逵听信此言,便放走了这个“孝子”,并给他十两银子做本钱改业养母。我们暂不议论故事中的李鬼。就李逵而言,他能做到听信李鬼要养赡母亲的一面之词,放弃杀死李鬼的举动,这足以说明李逵的宽厚、仁慈与博爱。李逵刀下留人,是因为他具有孝心,能设身处地地为李鬼尽孝着想,从孝敬自己的母亲考虑到李鬼也应有孝敬自己母亲的愿望。这种孝道观,完全符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无论是当时,或是在当今社会,都是难能可贵,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二十四孝图全文范文4

第一幅为“仲由为亲负米”。图中屋内有位老妇人,一男子身背粮食口袋正往家中赶。这位男子就是春秋末期的仲由,老妇人是他的母亲。仲由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学生,字子路。仲由自幼家中贫寒,常年在外求学,吃糠咽菜,将省下来的粮食背回家中孝敬父母,有一次竟从百里之外背了一些米回来供奉父母。由于仲由对父母孝敬,深得孔子的厚爱,又加上他虚心好学,学业大有长进,品行更趋完美。父母死后,仲由先后当了鲁国季孙氏、卫大夫孔悝的宰(家臣)。他叹息说:“现在虽有车百乘,粟万钟(1钟合4斗),再想为父母负米百里外已不可能了!”对父母的思念可谓一往情深。

第二幅为“郭巨埋儿得金”。图中偏僻的山脚下,郭巨正用锄头在刨土,刨出很多金元宝。他的妻子抱着孩子站在旁边。郭巨,西汉武帝时人,字文举。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有个3岁的儿子。他家境贫寒,经常无米断炊。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总是从自己口中节省下粮食给小孙子吃。郭巨夫妇看在眼里,于心不忍,商量把孩子埋掉,他们认为孩子以后还可以再生,万一母亲有个三长两短,就不可能再有了。就在他们挖坑埋儿的时候,得到了一罐金元宝。原来是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终于得到这样的回赠。

第三幅为“郯子鹿乳奉亲”。图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手持弓箭的猎人;另一位则披着鹿皮,面前放一只桶,对猎人在说着什么。这位披鹿皮的人就是春秋时期的郯子。当时,郯子的母亲得了一种眼疾,需要用鹿乳作药引子。于是他就冒着生命危险,披着鹿皮混进了鹿群中,企图去挤鹿乳,结果差点被猎人当作鹿而射死。待他说明情况之后,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赠送了他满满一桶鹿乳,用以治疗他母亲的眼疾。

第四幅为“朱寿昌辞官奉母”。图中老妇手握拐杖坐在房前的石墩上,一位带官帽的男子在向她行跪拜礼。这位男子就是宋朝的大孝子朱寿昌,妇人是他的生母刘氏。朱寿昌7岁时生母刘氏因受嫡母嫉妒被迫离家出走,母子50年未得相见。宋仁宗朝时,朱寿昌已经50多岁了,被任命为广德军通判,但他对高官厚禄不感兴趣,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刘氏。于是就在他上任十几天后,决定弃官寻母,并发誓:“寻不见母亲,今生今世绝不回家!”终于有一天他在同州(陕西省大荔县)寻着了母亲,并把老人接回自己家中专心奉养。

第五幅为“庾黔娄忧心尝粪”。图中站立的中年男子是南齐的庾黔娄,坐在桌旁的老人是他的父亲。桌子旁边放有一便溺桶,桌上放一小杯。原来庾黔娄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当时的医学很不发达,医生告诉他品尝父亲粪便可得知病情的吉凶,粪便味苦,表明病情好转,味甜说明病情恶化。图中所示正是庾黔娄欲尝粪便的场景。他亲口尝出父亲的粪便有点甜滑后,非常忧虑,每晚焚香祈愿,求代父死。不久,父亲过世,庾黔娄为他守孝3年,孝心真是日月可鉴。

第六幅为“崔妇乳姑不怠”。图中的是崔夫人,她正给年迈的婆婆喂自己的乳汁,庭院里是她蹒跚学步的孩子,手里拿着玩具在玩耍。这位崔夫人就是唐朝节度使崔南山的祖母。后世有诗咏二十四孝,说:“救父有弱女,乳姑有贤媳。”这里的“弱女”是指扼虎救父的杨香,“贤媳”便是这位崔夫人,她俩是二十四孝中仅有的两位女性。崔夫人对待婆婆非常孝顺,80多岁的婆婆牙齿脱落,无法进食,崔夫人就放下自己吃奶的孩子,用她的乳汁喂养婆婆,使婆婆健康地又活了3年。婆婆在病危时将全家老幼叫到跟前说:“我今生不能报答儿媳对我的恩情,但希望我的孙媳像我儿媳一样有孝心。”果然如老人所愿,后来崔夫人的儿媳对她同样极其孝敬。

二十四孝图全文范文5

孝义故事图画以雕塑、石刻的形式传承已久,在我国的民间流传了近两千年。据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这个时期的孝义故事大概只有十多种。

系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在唐代已经初步形成,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传播。宋、金、辽、元时,中原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二十四孝故事流传就更为广泛了。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类故事的壁画、石刻泥塑、瓷器及纸品等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区有多种形式,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相同题材的二十四孝故事,其表现的图案也不尽相同,然其主要的内容却是相近似的。

明清两代以后,成熟的二十四孝故事体系的涉猎面愈来愈广,出现了《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又有把历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及不同地区的二十四孝故事汇集成《百孝图》、《一百二十孝图》、《二百四十孝图》等。

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倡导尊老、敬老、助老、互爱的传统美德,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伦理文化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二十四孝”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了“孝”的内涵,使“孝”这个道德观念嵌入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形成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认可,让我们每个华夏儿女都深知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不孝敬父母是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是为社会大众所唾弃的。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仅需要的是对“孝”这一道德观念的认可,更重要的在于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使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阶段更进一步发扬光大。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收藏的带有题榜的二十四孝浮雕砖,约为北宋初期(公元900-1000年)雕刻而成,保存至今,且品相完好,实属难得。砖雕图案中的人物以圆塑技法为主,融浅浮雕、线刻和绘画技法为一体,将故事情节、人物、器具等刻画得神情并茂、栩栩如生,并刻有人物姓名。这在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雕塑装饰中是较为少见的,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保护价值。

舜子行孝惊天

舜是史前人物,传说其性情温和孝敬。但其父亲思想顽固,母亲性情刁蛮,弟弟为人傲慢。三个人都不喜欢舜,常常想陷害他,生活中总是为难舜,一有机会就用木棍击打他。而舜不但不恨,反而孝亲更甚。他的这种孝亲行为感动了苍天。舜一个人耕耘于历山,每天都是辛勤劳作,天委派大象为之耕,群鸟代之耘。尧皇闻之孝贤,以天下让之。

曾母啮指呼儿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代鲁国人,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曾参学识渊博,在学术上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同时还自成一体。少年时,常采薪山中。家有客人到来,其母无措,盼望曾参快快归还,就啮其右指,参忽然感到自己右臂非常疼痛,于是负薪速归,其问母何故,母曰:“有客来无措,所以啮指呼唤你。”母子心形相连,感应至深。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之一。闵损早年丧母,后娘对亲生二子衣内以棉絮,予闵损衣以芦花。一日,闵损跟随父亲驾车,因为感到特别的寒冷而失手,父亲非常愤怒,斥责鞭打闵损,这时闵损衣服里的芦花飞出,其父问其原因后,欲逐出后母,损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受感动,免于驱逐,母悔改从贤,待三子如一。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郑国人,从小讲孝道。十岁时,父母亲都已年事衰老,且都患有眼疾,有人说食用鹿乳可治。于是郯子身披鹿皮,头戴鹿角进入深山,混迹鹿群中,想取鹿乳供奉双亲,为父母亲治疗眼疾。猎人视以为是真鹿,正要用矛刺之,郯子掀起身上的鹿皮,并告以实情,狩猎者敬其孝行,便赠以鹿乳,并护送郯子出山,父母饮鹿乳,眼睛复明。

老莱子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侍奉二老至亲至孝,及至老莱子七十岁后依然不称老,经常穿着五色彩衣,学孩童嬉戏于庭堂前,以博取父母亲的高兴。一天,老莱子因取水上堂失脚跌倒,惟恐父母心疼,于是就顺势躺倒在地,学作婴儿啼哭的样子。千方百计让父母欢心,笑口常开。当时的楚国国君听说老莱子的孝行后,聘之为官,世代传为美谈。

鲁义姑抱侄弃子

战国时,齐国派兵攻打鲁国,征战途中看见前面有一位妇人领着两个孩子,抱小携大,正在匆匆逃奔。待骑马的武士追到时,妇人却抱大儿放弃小儿躲避。武士觉得非常奇怪,追赶上问是何原因。妇人说:大孩子是夫兄的儿子,小孩是我的亲子。抛弃私爱。齐兵闻听,敬其为义姑,都说在鲁国一位普通的妇人都可以做到这样,鲁不可攻,鲁国得到一时的安宁。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西汉千乘人,年少时失去母亲,独自养父。父亡无力埋葬,借钱安葬父亲,并对债主说:“若无钱,当以身作奴。”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领妻至钱主处,钱主说:为我织绢千匹抵债。十天后织足绢,债主放夫妇二人离去。行至相逢处,妻子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债,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言毕飞腾而去。

田真哭萌紫荆

田真,西汉时人。田真共有兄弟三人,父母去世后田真三兄弟意欲分家自立。三人出门后,见屋前一棵茂盛的紫荆树,三荆同株,接叶连荫,忽然枯萎。田真见状伤感非常,劝喻兄弟三从宜合不宜分,他说:“木犹欲聚,况我同胞兄弟,反要分离。”听罢田真的话,目睹此情此景,两个兄弟也非常伤感,重新检点分家的行为。自此兄弟和睦,相好如初。

鲍山背母趋熟

鲍山又名鲍出,字文才,东汉时人。早年丧父,自己单独和母亲居住在一起。妆时天下盗贼并起,衣食无着落,便与母亲一起逃难,趋熟就食,哪里庄稼熟了就走到哪里。道路艰险,车骑不稳,用筐笼背母避难,备经险阻。一天,路遇盗贼持刀欲砍,鲍山苦苦哀求说:你如果杀了我,老母亲就无人供养了,于是盗贼止手,免于劫杀。乡里人称鲍山为大孝子。

姜诗孝感天地

姜诗,东汉人。妻庞氏,夫妇奉母至孝。母亲平时好饮江水,又喜欢吃鱼。为了满足老人的生活要求,姜诗经常去六七里外汲江水、打鱼,夫妻劳作,不辞苦。他们的这种孝行感动了上天。一天,在他们的房舍侧忽然涌出一眼清泉,味道如江水一般,而且每天还跃出两条鲤鱼,让其就近取之以供母亲用。这就是由于自身的精诚感动了苍天的孝感之故事。

丁兰剖木为母

丁兰,东汉河内人,自幼丧母,从未对母亲行事奉养,常思念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便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侍奉之如生,凡事和木母商议。一日三餐先敬亲而后食,出行必告,终年不怠。丁兰的妻子戏以针刺木母手指,木母眼泪双流,手指出血。丁兰很是奇怪。后来了解到了实情后,很是愤怒,坚决不原谅妻子的错误,将妻子休弃,仍供亲如一,终年不怠。

郭巨为母埋儿

郭巨,东汉河南林县人,奉母至孝,有子。母常减食喂孙,身体日见衰弱。郭巨对妻子说:贫穷不能供养母亲,儿子又分食,将儿埋掉节食奉母,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拗,于是便随郭巨一起掘地三尺,发现地里埋有黄金一匣,有数百两,上有铁券书:“赐孝子郭巨”。于是,夫妻二人持归奉母育儿。此虽孝心感动天地,然埋儿之举,不宜效法。

蔡顺为母采椹

蔡顺,东汉人。少年时便丧父,此后一人侍母至孝。当时正值东汉王莽之乱,天下蒙难,年年饥荒,奉母不足。蔡顺拾桑椹供养母亲,并以不同的盆器盛装起来。有人看到很不理解,便问蔡顺这是何故。蔡顺回答说,黑者已经熟了,味道甜美,这些用来孝敬我的母亲,红者还没有熟透,味道不好,这些我自己食用。闻者敬其孝,赠以米肉,以示敬意。

赵孝宗将小替大

东汉时,王莽篡政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饥则自相残食。赵孝宗一家隐于山中。有一天赵孝宗的哥哥不幸被在山中流窜的饿贼捉住,饿贼欲食其肉,赵孝宗闻听后,急忙把自己捆起来去见饿贼说:“他多日没有饭吃,饿瘦了,不如我胖大,愿意交换。”饿贼闻听后,很是感慨赵孝宗的义举,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羞愧无比,于是将兄弟两人都放回家。

曹娥泣父投江

曹娥,年十四岁,东汉人,家住会稽上虞。曹娥的父亲不慎溺水而死,曹娥悲痛万分,终日沿江号泣,连续十七日,昼夜不绝,但终不能追寻到父亲的尸骸。于是曹娥自己也舍身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此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皆称曹娥为孝女,并立孝女碑,建孝女祠。还将其所居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

元觉劝父孝祖

元觉又名原谷,东汉人氏。在他年十五岁时,祖父年老体衰,父母非常厌弃,常欲抛弃不再供养,元觉苦苦劝说,父母依然不从。其父母作绷床抬至山野处弃之,元觉随父母去,将绷床拖回。父亲问他:“要此不祥之物做什么呢?”元觉回答:“拿回去等你们以后老了用,就不再做了。”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遂载祖父归养,尽责尽孝,元觉堪称孝孙。

陆绩怀桔遗亲

三国时,吴国人陆绩,年仅六岁便随父去九江拜见当时的大将军袁术。袁术用桔接待他们父子二人。陆绩取三枚桔子放入自己的怀中。临别告辞时,怀中的桔子堕落到了地上。袁术很是奇怪地问他:“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为何?”陆绩跪地回答:“带回家里去孝敬我的老母亲。”袁术当时感到惊奇不已,敬仰其孝心。长大成人后,陆绩以多学多才,孝义闻名。

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代人。王祥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为其找来继母。其继母因体弱多病,需要食用生鱼以缓解病情。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河流冰封。于是,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河上。最终把冰封的河面用自己的体温暖化开,鲜活的鲤鱼也跃然而出。王祥把新鲜的鲤鱼送回家中供继母食用。继母果然病愈。晋武帝即位,敬其孝贤,拜为太保之职。

韩伯愈洒泪行孝

韩伯愈,魏晋时人。犯有过错后,他的母亲以手杖击打。这时韩伯愈泪如雨下,痛哭失声。伯愈的母亲很是奇怪,便问道:“以往你犯有过错,我责打你时,你从来不哭,今日为何痛哭流泣呢?”伯愈回答说:“以往我犯有过错时,母亲责打我,时时感到疼痛,所以不哭;而今母亲年老力哀,虽然也是用手杖责打,但不能让我感到疼痛,所以我才伤感下泪啊。”

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魏晋时人。孟宗自幼丧母,继母平时最喜爱食用新鲜的竹笋。一年的冬天,继母生病,想喝用竹笋做的汤。时值冬季,大地一片枯黄。孟宗走入竹林,只见林中叶落、草枯,无计可得,抱竹而泣,其孝行惊动了天地。不一会儿,地面上忽然开裂,渐渐地生出了鲜嫩的竹笋。见此景,孟宗大喜,赶快采集了新鲜的竹笋回到家中,作汤奉母,母亲病愈。

杨香女为父扼虎

杨香女,魏晋时人。十四岁时,有一天,随父亲在田间割稻,忽然田地里窜出一只猛虎。只见这只猛虎将其父拽去,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杨香女勇猛地冲了上去,用尽全身的力气,死死地扼住老虎的脖颈,宁死不放。老虎被扼住了脖颈,难于呼吸,拼命地挣扎,无奈杨香女扼住不放。最后,老虎不得不放开了杨香女之父仓皇而逃,父女无恙,脱难而归。

王武子妻割股供亲

王武子,唐代开元年间河阳人氏。壮年时从军,征涉湖州,十年不归。王武子的妻子在家侍奉老人及尽孝道。家中非常贫困,于是王武子妻便日夜织履,养家糊口,艰难度日。王武子的母亲久病不愈,有人说,老人的这种病“若得人肉食之,病才能好。”母亲问道:“到哪里才能找到人肉?”王武子妻听到这种说法后,立即割取自己身上的肉作羹,奉送婆母。

刘殷哀父得粟

十六国时,赵国人刘殷,七岁时父亲便不幸去世,刘殷痛不欲生,哀泣终日。他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于是,仙人托梦于他,并告知,在他家西边篱笆下有粟米若干,请他自己挖出并食用。刘殷醒后便按照梦中仙人的指点,到自家西侧的篱笆下挖掘。果然看到地下埋藏着粟米若干。刘殷将其取出,看到封箱上还清楚地刻写着铭记:“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

刘明达卖子救母

二十四孝图全文范文6

第一段,先陈命运坎坷,“夙遭闵凶”,年幼就父丧母离,体弱多病,全赖祖母“躬亲抚养”。祖母抚孙爱孙,人之常情,但是这是一个失怙失恃之孙,“九岁不行”的特异体弱之孙,祖母的抚养自然会格外的费力劳神。这里,苦情中已暗含不可“废离”之理。接着又陈述奇特痛苦之孤,“门衰祚薄”,单枝独芽,无亲无故无童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如今祖母年老卧病,这根独苗成了祖母的唯一依靠,“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理固宜然。

第二段,先感激“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具体陈述被推举为“孝廉”“秀才”。这里暗中申理:臣因孝德而被举“孝廉”,也因坚守孝德而“辞不赴命”。举“孝廉”,有“孝”之美名,是“德”之榜样,岂能使“祖母供养无主”而玷污孝道?既然已经因“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若又因“蒙国恩”、“除臣冼马”而应诏就职,岂不失孝道之坚守,既有损对臣“孝廉”之察,更有污圣朝“清化”之名?况且,自己不是不想“奉诏奔驰”,实在是因为“刘病日笃”,脱不开身。“病则致其忧”是孝德必备之义,臣又怎能不“苟顺”尽孝之“私情”呢?

第三段,连申五理:其一,“以孝治天下”是圣朝治国法理,法理昭昭,当普适臣民,自然不应因人而异,迫臣弃孝应诏;其二,圣朝褒扬孝德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那么“特为尤甚”的“孤苦”之臣,就更应在“蒙矜育”之列;其三,臣自“少仕伪朝”起,人生志向“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怎会因生活一时艰难而改变人生之志!其四,“今臣亡国贱俘”、“过蒙拔擢”,深感“宠命优渥”,皇恩浩荡,那有知恩不报之理?“士为知己者死”,恩荣加于“微陋”之身,唯有感激不已、效忠不二才是,又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希冀呢?其五,祖母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已经大限临头了,臣只能尽孝短暂的时光,完成短暂的义务。此情此刻,与祖母“更相为命”、血肉相连的孙子又怎能因“区区”私情而“废远”,让祖母“无以终余年”呢?

第四段,据理解难。既不会拒官新朝,又不愿违情“废远”,“尽孝”与“尽忠”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呢?理由一:“臣密今年四十又四”,人正中年,风华正茂,“尽忠”日长;“祖母今年九十又六”,风烛残年,瞬息可灭,“尽孝”日短。臣在有生之年,先尽孝,后尽忠,完全可以做到忠孝两全,何必一定得因尽忠而弃孝呢?况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个能“事亲”的孝子,怎会不追求成为一个“事君”的忠臣,从而“图宦达”以“终于立身”呢?理由二:臣之“辛苦”,蜀人“所见”,牧伯“明知”,天地“共鉴”,怎能因“废离”不孝而受唾骂、违天意呢?怎能因“废远”尽忠而使陛下蒙上轻民心、违官意、忤神灵的尘垢呢?理由三:陛下果真能“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不仅可以慰作者、收民心、服官吏、动神灵,一举四得,更可以使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皇恩,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战争诗

下一篇学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