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2 05:08:49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之立秋】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立了秋,凉飕飕。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了秋,把扇丢。
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秋旱如刀刮。
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三伏有雨好种麦。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马吃夜里草,麦收七月墒。
秋不凉,粒不黄。
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麦到芒种,稻(早稻)到立秋。
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三日遍地红。
立秋三日见秫头。
立秋三日见秫秸。
七月七,掐着吃(早谷)。
立秋十日割早黍,处暑三日无青穆。
立秋温度高,红蜘蛛少不了。
遍地喷农药,火龙不见少,一场凉风没事了。
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
水面如镜,招来蝗虫。
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
精耕细作除蝗害,荒地开垦能免灾。
高粱扛了枪,不怕水汪汪。
高粱不没头,就能获丰收。
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风倒伏就坏了。
玉米天穗出,管理莫疏忽,追施攻粒肥,粒大棒子粗。
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晚田晚田,三日两遍。
高粱扛了枪,一锄一成粮。
打了老叶耪一遍,高粱粒子眼瞪圆。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像鸡蛋。
立了秋,把头揪。
立秋才去头,晚了两三候。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温高霜晚收棉花,温低霜早就白搭。
秋旱接伏旱,棉田还得灌。
棉田再旱,不能漫灌。
大背开沟,细水慢流。
追肥日期到下限,再向后拖不沾贤(指棉)。
氮肥追得多,贪青晚熟光发棵。
杈耳继续抹,边心统统掐。
边心全部捋,四门落上锁。
立秋管葱,快把土壅。
要吃葱,高里封。
吃辣葱,炕洞壅。
要想吃辣葱,得使炕洞壅。
六有壅,七月上,八月再看葱发旺。
草里的冬瓜,屋脊上的葫芦。
姜在地里长,土里要干爽。
立秋前,三四天,白菜下种莫迟延。
中伏萝卜末伏菜,立秋前后大白菜。
立秋种,处暑移,十年就有九不离。
立秋播种,处暑移栽,白露晒盘,秋分拢帮,寒露平口,霜降灌心,立冬砍菜。
立秋摘花椒,立冬打软枣。
七月七,生瓜梨枣都中吃。
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
果树保好叶,明年多结果。
立秋温还高,肥料大积造。
牲畜细心管,预防牛流感。
牲口棚里勤打扫,一年四季疾病少。
喂牲口,没有巧,牛栏马棚勤打扫。
立秋处暑温度高,喂鱼注意多投草(料)。
发现鱼病药早用,增产增收有保证。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因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夏至有雷三伏热
爱玩夏至,爱眠冬至夜
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馄饨免疰夏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夏至狗无处走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北方)
冬至三庚数九,夏至三庚入伏。(重庆)
芒种夏至忙,莫把烟草忘(永安)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西北)
麦割夏至(山东)
夏至响雷三伏冷,夏至无雨晒死人(福建)
夏至杨梅满山红(江浙)
谷雨好种姜,夏至4姜离娘(北方)
长到夏至短到冬(北方)
我们这里所讲的语言艺术,包括言词语言和肢体语言两个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课堂言词的生动形象和肢体语言的明快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1 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用表情去朗读,或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突出主题,还能增强记忆,达到并超过预定效果。
1.2 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
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选择性地加以引用,不这样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了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还有,唐代诗人张藉"天星附地能为石"的佳句,科学地说明了陨石的来历和成因;刘禹锡的"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反映了海潮与南方河流涨落的规律。总之,运用生动形象的地理诗歌来增强课堂的语言艺术,已被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肯定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地理诗歌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1.3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
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可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插秧过立夏,插无(不)插也罢","七葱、八蒜、九荞头"(闽南话念起来都是有压韵的),这些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
1.4 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
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如在讲到抽烟有害健康时,我说:"抽烟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节省衣料(很瘦),四是永远不老(早死)。"
此外,在地理教学语言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2.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工夫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大白菜要抓紧砍,菠菜小葱风障遮,
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
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茓。
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
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
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
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
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
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
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2015小雪节气的民间谚语
2.2015关于小雪的谚语最新
3.关于春天六个节气的谚语汇总
4.各地关于小雪的谚语锦集
5.各地关于二十四节气歌谚语大全
6.小雪节气关于农事的农谚【汇总】
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黑,指下雨)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
过了冬,长一葱
“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九九歌
早时在民间,冬至九九歌也是口口相传,甚为流行,如今会的人也不多了,在北京,《冬至九九歌》流传了几百年了。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冬至九九歌(1)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九九歌(2)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九九歌(3)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一、利用故事、谚语、歌诀来激发兴趣
地理故事、谚语、歌诀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如描述黄河巨大含沙量的谚语“一碗水,半碗泥”;描写横断山区垂直气候的谚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锋面引起天气变化的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进行描述,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仅顺应当今各学科教学的潮流,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点: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及其范围,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组关于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等内容的填空练习。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较牢固。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简化了教师的教学语言,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动机,从而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