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鲁迅范例6篇

二十四孝图鲁迅范文1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鲁迅在此则中更着重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和我是不两立的,封建礼教毒害少年,害得他们深了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触目惊心,庆幸我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我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二十四孝图鲁迅范文2

关键词:冶春后社;陈师曾;《北京风俗》图册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陈师曾绘《北京风俗》,是作者初到北京供职教育部时期即1913至1915年间所作,共计三十四幅人物册页,内容为街弄里巷市井事象。卷首一金城(金绍城,1878――1926,又名金城,字巩伯)题签“风采宣南”,卷首二程康题签“北京风俗”。每幅画面空白处都有作者及文朋画友题诗题词,也有后来辗转收藏者的题字。出版说明注释部分有“何宾笙:生卒年不详。江西清江人。工于书画。陈止:生平待考。程康:生平待考。”现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何宾笙、陈止(孝起)

据笔者考证,此二人系扬州冶春后社人物。他们与陈师曾有怎样的关系呢?还得从冶春后社说起。

冶春后社是晚清时期扬州地方名流、文人学者追怀康乾盛世,继冶春诗社之后而成立的文学团体。冶春后社秉承渔洋山人等先辈遗风,以臧谷①为该社领袖。民国4年(1915年),冶春后社定址于徐园内。冶春后社具有传统诗社的某些特点。王资鑫在《冶春后社的近代色彩》中说:冶春后社“恰恰处于19、20世纪之交,它的活动成了扬州走进大变革交叉口的历史转型记录,折射的是传统诗社不具备的近代色彩。”因此它属于“一个文化沙龙社团。”总之,冶春后社属于传统与近代过渡阶段的产物。扬州作家丁家桐曾撰文《冶春后社诗评》中说“冶春后社是扬州晚清与民国初年的文学团体,是康乾盛世与当代之间的一座文化桥梁。”冶春后社建社如以臧谷 30岁返归故里算起,彼时太平天国败亡不久,迄于抗日战争前,存续时间在半个世纪以上。参加后社的诗人,据董玉书《芜城怀旧录》名表,先后为112人,但据顾一平校注之《扬州艺坛点将录》,尚有钱省三、刘幼周、黄长才、戴君实、陈一航诸人,说法不尽一致。组织松散,成员广泛,但诗社遗世作品甚多的主要人物,诸种说法则是相同的。经反复对照发现,何宾笙、陈止(孝起)两位都是《芜城怀旧录》名表所记人物。

董玉书②《芜城怀旧录・卷一》记二人小传。“丹徒何宾笙,字芷z,世居东关街。由举人拣选知县,游历日本,分发安徽。著有《新政刍言》,为冯中丞赏识。旋调法部,派往贵州考试法官。民国后任蒙藏院佥事。工诗善画,精鉴别金石。某年航海南归,海舶遇险,逐波沉而逝。曾为余画《长城秋柳图》,并题一诗。子秋江,名墨,亦共绘事,精篆刻。陈衡恪入室弟子也。”其他资料亦有记载:1905年12月,何宾笙自费游历日本,考察工商、教育、军事、银行等内容。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其考察笔记《东游闻见录》。

能够证明陈师曾与何宾笙存在姻亲关系的是姚茫父③的一首诗。民国初年,他和陈师曾素有北京画坛“姚陈”之称,二人同庚,交往甚密。陈画姚题,一度成为人们争购的稀珍。姚茫父有《师曾继室汪夫人墨梅花遗墨何秋江为妇乞诗》,并自注云:“师曾旧题一词,下L春绮、师曾二印,是夫妇合璧也。秋江(姓何,名墨。何宾笙之子),丹徒人,妇为汪夫人侄,均能画。”何宾笙的儿子(何墨)娶的是汪春绮(陈师曾继室)的侄女。由此推定,陈师曾、汪春绮夫妇与何宾笙的关系是内侄女亲家;同时,何墨(秋江)还是陈师曾的入室弟子;再加上陈、何二人又是书画金石诗文朋友,往来酬唱,非同一般。这样看来,何宾笙能够题《北京风俗》达十九则之多,于情于理都很自然。

《芜城怀旧录・卷一》“陈霞章,字孝起,别号大镫,仪征人。光绪甲午举人。少年才气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冶春后社中可数指人物也。困于礼部试,久居京师,任警察总监署科员。晚年放弃一切,顿悟禅机。著有《戌丁诗存》、《戊戌诗存》两卷。子同,工篆刻。”另有《甲辰岁日记》清光绪三十年稿本,陈孝起撰。《民国江都县新志卷九》云“当光绪年间,扬州称狂士者三人:吉柱岑④、陈孝起霞章,其一则吴恩棠⑤。”

据杜召棠⑥《惜馀春轶事》云“陈孝起(霞章),甲午(1894)举于乡。家本寒素,目无馀子,人多惮其狂。吟诗攒眉耸肩,恒争一字得失。曾为京师法官。及项城(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宦官大家族,故以项城呼之)。当国,因与其子克定 有文字交,项城闻其名,召之见。既投刺(即投递名片),候稍久,不耐以去。项城再召之,竟弗往。卒以贫病卒于北平,年五十有八,旅榇未归葬。”

梁实秋在《清华八年》中记述“我的父亲总是担心我的国文根柢不够,所以每到暑假他就要我补习国文,我的老师是仪征陈止(孝起)先生。”

“无聊十载客京华,点缀重阳有。只惜粗材真似婢,一灯相对倍思家。”《北京风俗》图册中这首题画诗恰好印证了上述陈止的身世。

何宾笙、陈孝起在民国前后,居京师,一同供职法界,既是同乡,又作为冶春后社的成员,他乡故知之间的交往自然不会少。这样的话,传统文人之间的唱和使得二位在陈师曾《北京风俗》图册上分别留下了19则(何宾笙)、18则(陈孝起)题画之多。

二、程康、乔大壮

题画数量(9则)居第三的程康,出版说明中注“生平待考”。经查证,程康系已故文史学家程千帆之父。程千帆在整理汪辟疆遗著《光宣诗坛点将录・合校本》中记有:

地辟星摩云金翅欧鹏陈懋鼎一作 程康

……

宁乡程穆庵康,为塞向翁弟子,笃于师说,而为诗则学后山,与顾异趣,措意深而遣词雅。陈苍虬谓:顾庐致力后山甚深,几有初读无有,谛视乃有者。

千帆谨按:先君卒于一九六五年,年七十七。所著《顾庐诗钞》毁于十年浩劫中。

由此推断,程康(穆庵)生卒年为1889年至1965年。再有,程千帆口述,张伯伟整理的《劳生志略》记载:

我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贤堂。千帆是我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是湖南宁乡,老家在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但上代已迁居长沙。

我的家境比较贫寒,没有多少物质财富,但却有一个非常丰厚的文学传统:……父亲名康,字穆庵,有 《顾庐诗钞》。先父是近代著名诗人和书家成都顾印伯⑦先生的弟子,专攻宋诗,犹精后山⑧。

程康与陈师曾的交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至少有两种途径:其一,源于世交。义宁陈家和宁乡程家世代渊源,“千帆师的叔祖子大先生(程颂万)曾入陈宝箴幕府,故陈、程二家为世交。1931年,子大先生携子来上海,即借居在霞飞路葆仁里陈方恪寓所。陈方恪在上海时,也和千帆师的父亲穆庵先生(程康)多有交往,诗词唱和,交情非浅。”上面提到的程颂藩、程颂万⑨与陈三立都是光宣诗坛重要人物,彼此之间亦有唱和。后来,《成都顾先生诗集》由陈宝琛题写书名,陈三立、程颂万序,程康题记。这是民国21年宁乡程康上海活字本,白纸两册印制。其二,同门、同事、朋友。此处有一位关键人物,就是乔大壮。乔曾劬字大壮,号波外居士,生于1892年1月16日。其先代自浙江绍兴迁蜀,遂为成都人。程康和他都是成都顾印伯先生的弟子。乔的祖父乔树楠在作刑部司官时,曾仗义为戊戌中被杀的谭嗣同等六君子收尸,名动中外。大壮幼年濡染家学,渊源深厚。后因将祖传10余架成套珍藏书籍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他就以乔氏长孙身份入该馆作管理员,以所获薪金维持家用,且有博览群书的机会。

1915年,乔大壮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任图书审定专员,和陈师曾到教育部任职的时间差不多。在此期间他与周豫才(鲁迅)对桌办公达4年之久,受到鲁迅思想影响很深,情谊在师友之间。从鲁迅日记中可看出,自1915至1924年10年间,他常到绍兴会馆与鲁迅晤谈,鲁迅还赠送他《中国小说史略》等书。鲁迅书房中的那副集《离骚》句的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_之先鸣”,即是鲁迅请他写的。在鲁迅博物馆里,保存有乔大壮给鲁迅的信件和所治的印章。这时乔大壮与许寿裳、陈师曾、徐玉森、张大干、溥心畲、徐悲鸿等人交游。陈师曾那时在篆刻方面颇有名望,大壮受其影响,获切磋之益。陈师曾刻“大壮”、“乔冒劬”两枚印章。其他在北京驰名的书画篆刻家与大壮交游颇为频繁,社会名流亦多辗转请托大壮刻印。程康和乔大壮同为成都顾印伯弟子,因为这层关系,程康与鲁迅、陈师曾相识结谊,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从程康题画“…师曾以为如何?…大笑大笑…”足见二人熟识亲密程度。其三,1914年,陈石遗赠陈师曾“诗是吾家事,因君父子吟”,极力推崇陈师曾。程康与陈衍(石遗)诗风皆宗后山,程康与陈师曾的交往由此也是一种可能。

三、结论

至此,《北京风俗》图册题画人物中,画题数量最多的三位:何宾笙、陈孝起、程康(穆庵)之生平概况逐渐清晰起来,他们与陈师曾的关系,或亲朋,或世交。对这些人物身世的进一步探究,无疑会对陈师曾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清末民初,处于社会制度剧烈变革时代的文人举子们,聚集京城,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闲暇之余,传统形式的诗文唱和成为彼此交流情感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成就了今天的集众多文朋画友题记于一册的艺术珍品――《北京风俗》。

①臧谷(1834-1910)谱名肇庸,字怡孙,一作宜孙,号雪溪。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仕途如日中天。遭父母丧,再加上对朝政失望,所以无意进取,闭门谢客,以诗自娱。当年辞职回扬州,镌有“臣年三十即归田”小印。创设冶春后社,被推为主盟,后进子弟多从之游。七十岁病卒于家。

②董玉书,字逸沧,晚号拙修老人,扬州人。生活于清光绪至民国年间。著有《寒松庵诗集》,《芜城怀旧录》3卷,《蒙园纪闻》1卷,《宝昌杂录》1卷。并行于世。早年参加南社活动。1949年前去了台湾。

③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1904年中甲辰科进士。1912年2月,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不久,即彻底退出政界,投身著述、美术及教育事业。姚华学问渊博,精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尤其是诗文词曲。

④吉柱岑(1875-1915),名亮工,字柱臣,一字柱岑,别署莽先生,扬州人。他少年时,诗文书画无所不精,特立独行,清高孤傲。所以世人常常以“疯子”视之。中年以后,他便径自称为“风先生”了。

⑤吴恩棠(1864-1926),字召封,号还来翁,祖籍江苏省仪征,家居扬州城内弥陀巷,与清初画家罗聘故居相近。《徐园碑记》的碑文为吴恩棠撰写。

⑥杜召棠(1891-1983),原名发恩,字鎏辉,笔名负翁、扬州小杜,扬州人。工诗文,尤精于制联,为近代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和“竹西后社”成员。1949年后旅居台湾,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蜗涎集》《负翁联话》《负翁诗存》等。

⑦顾印愚(1855-1913),字印白,一字蔗孙,号所持,别署双玉堪、塞向翁,室名楚雨堂,四川成都华阳人。光绪五年举人,张之洞入室弟子。有《成都顾先生诗集》、《顾印伯先生遗墨》和《安酒意斋尺牍》等行世。

二十四孝图鲁迅范文3

关键词:二十四孝;不孝罪;利诱行孝

中图分类号:GB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273-02

一、“二十四孝”流传简述

早在春秋战国时,儒家孔孟都极为重视孝道,积极倡行孝道。自汉代开始,孝从对人行为的要求上升为治国之道。汉初由于儒家传人的影响,统治者更是提出“以孝治天下”,两汉皇帝谥号多带“孝”字,一直到清末“孝治”仍未间断。“以孝治天下”对文人士大夫影响甚大,自东汉刘向作《孝子传》,魏晋之后,不少士人编著《孝子传》或《孝传》,至唐代逐步形成了“二十四孝”,由历代二十四个(或虚或实的)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汇集而成。唐末五代“二十四孝”的提法非常流行,不仅“在宋代已经流行开了一套定型的二十四孝故事”,而且“在山西、河南、北京、辽宁、甘肃等地的辽、金、元墓葬中曾经多次发现过彩绘与石雕线刻的二十四孝”。至元朝,郭居敬编写《二十四孝》时,由于其著作通俗易懂的编撰体例和所选孝子更加祛愚昧化,删去了属于兄弟之间的友爱或亲属之间的情义的人物故事,只保留了对父母(或祖父母)的孝行和男性孝主体,并对一些故事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加工等,使“二十四孝”故事基本固定下来了,而且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以至于一般认为是郭居敬首辑《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对于《二十四孝》,前人人也早已做过评述,如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摘自《朝花夕拾》)。鲁迅先生说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的。但是高兴之余,接着就扫兴,听完二十四个故事,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因为尽管郭居敬删去了一些极端愚蠢的孝行,“哭竹生笋”还是不现实的;“卧冰求鲤”要危机自己的性命;“老莱娱亲”、“郭巨埋子”令人反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其孝思想也未幸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社会道德水平的现状愈来愈堪忧,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再次受到重视。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孝道越来越受到重视,《孝经》开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然而《孝经》等毕竟较为晦涩深奥,而《二十四孝》较为通俗易通,于是几乎就被原封不动的用来教育子女、学生和舆论宣传孝道的通用读物,甚至佛教徒也参与进来,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卡通版本《孝行今古图说》就是由佛教徒制作,由释净空法师题名。尽管我们不遗余力的通过“二十四孝”宣传、教育孝道,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愈来愈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恕难预料。

由于传统社会把孝与治国之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二十四孝”故事的出现与流传背后也有深刻的法律因素。

二、“二十四孝”背后的法律

我国古代法律和道德很难分开,孝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法律也非保护人的权利为宗旨。“二十四孝”中有些孝行本身就是违反当时的法律,如《元典章-礼部六》有“行孝割股不当”条和“禁卧冰行孝”条。然而更多的时候,不孝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也即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尽孝并不是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而是法律的重惩使人恐惧,因而要行孝。

不孝入罪始于周。秦商鞅变法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家庭内部矛盾上认可孝,《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迁)子》(请求将子断足足迁到蜀地)和《告子》(请求将不孝子处以死刑)两个案例;《法律问答》中有“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殴高大父母处罚比照“欧大父母”;“非公室告”也与孝有一定关系。汉代,为我们所熟知的“亲属相隐”,由汉孝宣帝下诏颁布,多少体现了对孝的重视,因为卑幼首匿尊长均不为犯罪,而尊长却要区别对待。《春秋决狱》流传下来的五个案例中,其中两个也与孝有关。汉代与孝有关的法律不只是这些,《张家山汉简》的《贼律》和《告律》中共有七处规定与不孝有关的犯罪,其处罚轻者鬼薪白粲,重者弃市。当然这主要是一般法律规定,若要从案例来看,不孝罪(此时为广义上的不孝,非十恶中不孝罪)的表现和处罚更多。从三大类主体――诸侯、官员和平民来一一展现。诸侯不孝罪有:服丧期间行奸、作乐;服丧娶妻妾;事(祖)父母不顺;诬告父母。官员:任官前,经察举有不孝行为,不仅不得为官,且要致罪下狱;为官有不孝行为,影响仕途。平民:子女不孝,不告不理,即告,教化先行;养子奸污继母,杀无赦。妻不孝,法律上夫可以休妻等。魏晋时与孝有关的法律越来越多,除了沿革前朝法律,又有很多创新,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当属“准五服以制罪”、“存留养亲”了。

魏晋时期“准五服制罪”主要还是体现在亲属株连方面,而在亲属相犯方面家族主义法还只限止在家庭的范围,尚未有对五服服叙的需求。南北朝时期亲属株连的范围逐步向家庭范围压缩,而亲属相犯的家族主义法的范围则由家庭向宗族扩展,从而“准五服制罪”的重心由亲属株连向亲避相犯转移,到了唐律中,完全确立了亲避相犯。一般来说,卑幼侵犯尊长,服叙越近处罚越重;相反,尊长侵犯卑幼,则服叙越近处罚越轻。

对于不孝罪,最重要的就是由北齐时法律规定的“重罪十条”,后经隋文帝改为“十恶”这个影响千年的法律事件了。将十恶在专门规定,说明:第一,强调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质;第二,不得享有八议特权,也不得享有请、减特权;第三,不得赦免;第四,犯十恶皆重惩。重罪十条中与孝有关的规定为“恶逆”、“不孝”、和“内乱”,十恶继承了这一规定,但把“不孝”拆分为“不孝”和“不睦”。

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不孝,即控告、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与商鞅变法基本相反)、供养有缺;为父母服丧期间,谈婚论嫁、寻欢作乐、不穿孝服;知祖父母、父母丧,隐瞒不办丧事;以及谎称祖父母父母丧。这些行为在性质上,与恶逆罪一样,都是对尊亲属的侵害,只是侵害的程度更轻。不睦,“谓谋杀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夫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和奸”,指通奸。这些规定自秦汉多少均有出现,只是到了《开皇律》最终定型,同时被后世历代法典所继承,并无根本改动。其他有关孝的法律几乎都是由此延展出来。

这其中“不孝”罪规定繁琐和尽可能的详尽,譬如守丧期间:匿丧最高刑流二千里,最低刑笞四十;居丧释服从吉最高刑徒三年,最低刑笞三十;居丧作乐、杂戏最高刑徒三年,最低刑杖一百(路遇奏乐而遂听者);居丧嫁娶杖一百;居丧参预吉席杖一百(实际可能更重);居父母丧生子徒一年;居父母丧别籍异财徒一年;居父母丧求仕徒三年;父母死诈言馀丧不解官徒二年半。此外,唐律中最终确立的父母的主婚权,私自结婚也属不孝等。尽管不能用自由、权利观念衡量古人,但对守丧规定如此之严也是严重干涉了人们的私生活。这些法律在现在都消失了,但是作为(法律)意识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头脑中了,至今挥之不去,譬如很多地区,父母过世后的三年内过年时是不能贴红门联的。

在清末礼法之争时,争论的焦点为:干名犯义、存留养亲、无夫奸和亲属、子孙违反教令的存废,以及子孙队长尊长能否行使正当防卫权。这五点内容几乎都与孝有关,对于不孝类犯罪,礼教派和法理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法理派妥协。在仿照近代刑法模式立法的《大清新刑律》中附上《暂行章程》,规定了无夫妇女通奸罪;对尊亲属有犯不得适用正当防卫;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伤害等罪的刑罚;减轻尊长对卑幼、夫对妻杀伤等罪的刑罚等。至民国也没有彻底废除。

二十四孝图鲁迅范文4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在《朝花夕拾》中,作者描述了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的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故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叙述中,对反动、守旧市里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怨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阴制的《五猖会》;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迷信传说的使者《无常》;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降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变革的巨大热情。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会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在《朝花夕拾》中有两篇文章是我记忆深刻,它们分别是《无常》和《琐记》。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二十四孝图鲁迅范文5

《狗。猫。鼠》写的是: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写的是:“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无常》写的是: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真正的公正在阴间。

《父亲的病》写的是: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五猖会》写的是: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琐记》写的是: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这样描述了当时社会小人的生活面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藤野先生》写的是:

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阿长与山海经》写的是:记叙了阿长和童年鲁迅交往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爽朗而多嘴,有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形象,表现了童年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范爱农》写的是: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二十四孝图鲁迅范文6

初二 (39)班

班主任:刘鸿方

作者姓名: 马晨阳

演讲者:马晨阳

指 导 老 师: 崔凯丽

朝花昔未识 夕拾娇浸衰

手捧《朝花夕拾》,对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感到十分佩服。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无常》中的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罗王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为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收录了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愤怒声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年9月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四个多月,发现了这里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朝花夕拾几篇文章的创作。

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国人思想解放的愿望。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

初二 (40)班

班主任:边海兵

作者姓名:程旗淇

演讲者:程旗淇

指导老师:苏茹娜

《书香校园?阅读的力量》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承载了自古及今所有的人类财富。读书不但使人明智、长智,而且还是培养人独立思考、增强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

首先,读书可以塑造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过去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因为有进步书籍的指引才走上了革命道路。

其实,读书改变的不只是个人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同样可能因为其全体成员热爱读书而改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读书,据报道,美、英、法、日、俄等许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全国性的读书节。犹太人每年、每人读64本书,是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犹太人的爱读书精神和传统,使犹大民族产生了许多思想巨人,譬如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弗洛伊德等等。自1892年创立诺贝尔奖以来,犹太人获奖的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有关统计还发现,美国富豪排名的前40人中,犹太人占了40%.有人惊叹,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子里。美国则正在实现每年、每人读书50本的目标。可见,读书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并达到令人羡慕的文明高度。而我国每年、每人平均读书不过四五本。这一数字让人忧虑,对比让人尴尬。

"不知书则不达礼,不知书则难以知荣辱。"正是由于多年来阅读的缺失,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没有灵魂的空心人",他们没有理想、信念,一味沉湎于物资享受,不讲诚信,甚至做出一些道德沦丧、损人利己的事情,败坏了社会风气。

有些同学经常报怨,我们的作业太多,根本没时间去读书。那我们听听雷锋怎么说的吧:墙上没有缝,钉子却能挤进去,因刀钉子有一种"钻劲".鲁迅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课间休息、临睡前、排队时、走路时这些零散的时间都可以手捧书卷学习。

我们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阶段,就像一张白纸,需要通过阅读来涂上鲜艳绚丽的色彩。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读中学,在读中乐,与书为友,为学校营造一个书香校园。

初二(41)班

班主任: 赵振国

作者姓名: 杨凯茜

演讲者:杨凯茜

指导老师:王晨丽

《读书伴我升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好书伴我升华"

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读书伴我成长演讲稿。至圣先师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脸经纶,流芳百世,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雄才伟略,振兴中华。有时,读书似乎是一件苦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会有人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想从读书中体会到乐趣;使我们增知长识,不出门,便可晓天下事;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我们的修养,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之大,自然之奥妙,生活之多彩,让所有的知识画面在我们脑海中一一呈现。一句话,读书让我成长!

我爱读书,生活因读书而精彩。当我灰心丧气时,是书教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与朋友惜别时,是书让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我想放纵自己时,是书让我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书告诉我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骨,是书让我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恬淡,跟着杜甫,听他讲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春"的忧国忧民,体会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怜惜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多愁善感。

我爱读书,人因读书而美丽,读书的美,像是一杯淡淡的清茶,清新自然、神采奕奕、潇洒自如。我爱读书,书可以开阔我的视野,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还可以让我分美丑,辨是非,明善恶!

上一篇新闻周刊

下一篇网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