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例6篇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1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迎来立冬,天气渐寒,是进补的好时节。营养专家提醒说,公众在饮食调养方面,要少食咸,多吃苦味食物。减咸增苦,可补肾固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立冬后天气渐冷,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此时节应补肾。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营养专家还介绍,中医认为,秋季进补适宜“平和”,冬季进补适宜“封藏”。冬季适宜食用以下食品: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蔬菜有黄豆、胡萝卜、韭菜、油菜、盖菜、香菜等;水果有橘子、柚子等。另外,冬季进补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饮烈酒。同时,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坚果、米面制品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2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很多人会背节气顺口溜,可你真的知道究竟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吗?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实现“阴阳合一”

节气顺口溜的前半段大家大多很熟悉,后半段或许还比较陌生。“立春阳历二月起,按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年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意思是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日子基本固定,上半年是每月6号和21号,下半年是每月8号和23号,一般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式,按理说它应该属于阴历,为何它的时间规律跟我国才采用百年的公历不谋而合呢?

在口语中,“农历”即“阴历”,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准确。阴历,顾名思义,它是记录月亮盈亏的,是非常准确的历法。众所周知,到了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日,月亮肯定会圆,海边的渔民只有通过阴历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何时涨潮、退潮。但是阴历没有考虑到地球绕太阳的运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没有固定的时间,这在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方面都有很大缺陷。

虽然古代中国人不过如今的“公历年”,但是阳历年却是照样过的,只是中国古人的阳历与现行的公历不完全相同,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人的“阳历年”。以前,就有这样的计日方法“立春第二天、第三天”“大雪第一天、第二天”。

在古代,春分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节,是一年真正的开始。从天文学上看,以“春分”为新一年的起始点是确认无疑的,这一天,太阳正处于赤道上,赤道既不属于南半球,也不属于北半球,以赤道为“年”的起始点,对于南北半球来说都最为公正。从春分开始,北半球进入春天,一年开始,如此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

所以说,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叫阴历,它是阴阳历,比较好地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

古时节气很热闹

在不同节气,有不同的花在开放等着人们欣赏,不同的食物等着人们品尝,不同的仪式比如祭祖、祭神等着人们郑重地举行。不过现代人很难想象,古代逢节气时有多热闹。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举例说,冬至在古时又被称为“冬节”,是传统节日。当时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汉代以后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放假五天至七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3

听到二十四节气评审通过的消息,当时在现场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激动地站起来与周围人握手。他表示,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不仅是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消息传出后,国内一片欢呼声。为什么欢呼,这是有一个注脚的。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早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文化紧密相关,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主要根据季节变化来指导农事活动,是全球较早能够纪录春夏秋冬变化的立法。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至今是中国农民安排生产耕作的重要依据。

这套体系由于形成得早,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季风气候国家都有着广泛影响,因此……没错,就是那样,韩国人民也打算就这一项目进行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中国申遗评审后,韩国人民表示很不开心……

目前,包括“二十四节气”内,我国已经共有31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总数名列世界第一。

不过,近些年,也有个别国家在某些相似的项目上积极申报非遗,例如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这引发不少质疑声,也有观点呼吁,我国应尽快申报,以免被“抢注”。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巴莫曲布嫫表示,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的精神,是提高非遗可见度的“共享”,而不是像“抢注商标”那样。不能把一个国家申请某项非遗,简单跟拥有这个项目的所有权划等号;也不是别国申报成功,自家遗产就成了别人的。

对于联合国官员的这番话,我等吃西瓜群众表示热烈地鼓掌!

二十四节气申遗虽然成功,但民俗学者王娟认为,这个消息很令人高兴,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来说并非一劳永逸,“关键还要思考让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活动‘接地气’,能让民众都自发参与、自发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已经零星出现了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如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便有所记载。”王娟说,《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24节气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古代,人们根据日晷测得,冬至那天日影最短,这也是被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当时,很多朝代都将冬至当作过年,所以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随后逐渐确立了其他节气。”王娟表示,二十四节气每年日期基本不变,是一种很科学的时间概念,并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丰富有趣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比较符合世界非遗条件。主要要求“口口相鳌保表述传统艺术、社会民俗、风俗礼仪、节庆,包括自然界,甚至对银河系宇宙的知识实践。不仅是中国人,全球华人都在使用,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遗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解释说,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承载更多精神价值。整体上说,“二十四节气”属于第四类遗产领域。非遗保护主要保护社会实践、观念形态、知识、技能等遗产,实际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分不开。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4

一、2022年大雪时间

大雪节气在2021年12月7日5点56分55秒,这一天会有大雪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将要到来了。“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二、大雪节气计算方法

大雪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18,20世纪=7.9。

举例说明:2088年大雪日期=[88×0.2422+7.18]-[88/4]=28-22=6,12月6日大雪。

例外:195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三、大雪的由来

大雪的由来,是因为通过二十四个节气中的得来的,在以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大雪这个节气的存在了,后来经过不断地更新,就有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四、大雪风俗

雪腌肉

在大雪这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出门购买大白菜,因为有一句话说得好:小雪时候腌菜,大雪时分腌肉,每家都会这么做的,这是冬季的一道独特风景。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5

1、小雪是什么节气?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华北南部有望在小雪节气迎来今冬首场降雪,20-2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降温过程,黄淮地区的降温幅度将达12-18℃,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将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小雪节气后面是什么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2、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小雪节气的由来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第二十节气,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起点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位于赤纬-20°16,到达黄经24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6

 

1 二十四节气的概述

 

节气古代称“时”,《玉篇》:“时,春夏秋冬四时也。”《尧典》:“乃命栖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可见节气是古代先民们以观察天象、气象和物象的变化,认识到自然界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的规律性。由于二十四气在中医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因而,现今许多文章书籍对此都做了论述,并用现代观点加以解释。一般都这样认为:“二十四气的划分相当于把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和天球相交的大圆)分成二十四段,每一节气占一段,亦既大体上太阳在黄道上从春分点起,每移过黄经15°,就称过了一个节气。”这里所讲的节气是近现代以来的概念。一般认为,我国古医籍多依《内经》为楷模,采用“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四时一岁”的历法节气规定。《内经》中详尽地讲到了时间物候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养生的关系。这些因素的关联往往以二十四节气时令物候的独特形式联系起来。一年刚好二十四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太阳在黄道线上八个特殊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气候的差异。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2 二十四节气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病因病机。中医指出人若不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就会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继而发生恶寒发热等一系列疾病,如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以雨水节为例,列举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这四种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时节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对于阴阳四时节气而言“逆之则灾害生、苛疾起”。有关病因病机问题,昊谦认为虽然五运与六气的来由不同,但其理则一,如“初运”与“初之气”,都属木,“二运”与“二、三气”都属火热之类,所以他主张为“风气之病”、“火气之病”等,以五行来代表“运气”为病的总称。当然疾病致因也很繁杂,除外因六淫之外,还有内因七情之说。《内经》就有“神伤则恐惧自失……死于冬”;“盛怒而不止……死于长夏”;“喜乐无极……死于夏”,这即是五脏配五行为病而死于“克期”的结果。有些病感邪未即病,伏而待发,因此《内经》谆谆教导:“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而现代研究表明,这种以自然节气变化作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理论确实成立。北京高京晓,等研究了4513例肝炎发病的时间,通过病数整理和节气统计,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为肝炎发病高峰期,并且就全年各节气分析白露前后肝炎发病数逐渐增加至大寒前达到高峰。还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人体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处于高峰期,易发生高血压、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

 

2.2 中医学养生保健。养生保健,不论用的哪种方式方法,都离不开顺应时序。如要保持身体健壮,首先须懂得危害身体的因素是什么?《伤寒例》有“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这里的“斗历”占之,就是要人们根据“历法”推算“五运六气”之盛衰,预测“时气”为病与非其时而有其气的“疫气”为病等间题,进行预防疾病的发生。《素间·四时调神大论》等篇中讲了很多养生方面的方法与道理,这里不赘述。

 

2.3 临床诊治。医生临床辨证论治也必须注意季节的规律性。《内经》记载:“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是由于冬季阳衰,夏季阴虚,自然变化的结果。又如“太阳所谓肿腰椎痛者,正月太阳寅……”是说有人腰背民臀太阳经循行的部位疼痛到正月加重?解释:正月是三阳—太阳临位,阳气始发,阴寒尚盛,所以正月疼痛加重。所以“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治疗上讲究“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这是必须掌握的。景冬曰勿“四时用药谱中说”正月、二月初春微阳不宜过汗,宜参苏散;三月外实中虚,宜用四物参苏饮,四月火热正令,宜五等、清暑益气等等。《伤寒论》的人参白虎汤附注中有一段话,如说:“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服,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这里交待的何等清楚。医谚的“冬不用石膏”,可能来自此说”。针刺疗法在《内经》中明确指出:“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少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少阳……”。在不同的节气天时条件下,治疗也应该有所宜忌,因为人体在四时节气的转化中也会相应地作出阴阳变化,故《素问·元正纪大论篇》说:“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可见古人早已提出了四时节气用药远寒远热的戒律,指出了治疗用药必须按四时节气寒热而制定。因此仲景在《伤寒论》中人参白虎汤中特别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便是因为白虎汤过于寒凉,如在立秋后服用,则会使机体又受寒邪侵袭,产生“呕利而腹痛”的病症。这些诊治上的原则,虽然不能当成教条照搬,但也不能一概忽视。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的二十四节气,规划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地球的运动,绘制了一年四季大气运动变化的时间表。祖国传统医学正是利用这种节气的寒暑往复的循环规律,而且尤其重视阐释四时节气与人体健康疾病的联系,起着预告农时和呼应人体生、病理气脉曲线的作用,与此同时历代医家也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节气思想。可以相信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中医注重时令变化并以此治宜的节气思想必将在今后的日子中发扬光大,对我们整个医疗事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