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与预科教育综述

中医文化与预科教育综述

作者:薄彤 张丽 张岩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并立足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版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其他中医院校也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探索,河南中医学院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2],浙江中医学院近几年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3],这些都是典型的范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加大中医文化内容的比重、合理安排中医文化素材、加强中医文化的渗透力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障碍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4],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5]。然而留学生习惯的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

预科教育中的中医文化教学

树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他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合理内涵,还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中医药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对于广大中医药留学生来说,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可见,“以文化解读中医”是中医药专业学习的根本和捷径。

开设语言与中医并重的课程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涵盖汉语言和中医文化两个层面,因此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程,对留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适当增加文化因素,开设中医文化课程。

汉语课程汉语课程的基本原则虽然仍是以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但中医文化素材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接触,留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医药学更为直接的认识,而且熟悉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并对中医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语言方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中医文化课程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这些都是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通过这一层面的教学,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

丰富完善中医文化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的研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完善尤为重要,如教材立足点的转换、语言知识的层级化、中医知识的合理渗透、中医专业术语的规范等都是亟待完善的环节。

构建隐性的学习环境在课业学习之外,从教室的布置,到体验活动的安排,应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营造隐性的中医文化环境,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在直观感受中亲身体验中国传统医学,建立中医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医学孕育于此,植根于此。因此,深入理解中医药知识,离不开文化的引导,留学生只有做到“以文化解读中医”,才能真正踏入中国传统医学的殿堂,理解中医药学的内涵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