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视野对循环农业浅析

从哲学视野对循环农业浅析

作者:周旺东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是历史悠久的产业,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截至目前,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等4个主要阶段。在现代农业阶段,人们大量投入机械化设备、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尽管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人类面临日趋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时,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尝试建立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循环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而循环农业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强调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循环利用、节约利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都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农业是循环农业的基础,而循环农业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1]。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发展循环农业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哲学价值理念:循环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以及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物质、资源、能源投入,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综述了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哲学理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旨在探索中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1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哲学理念

脱离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科技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很难转化成生产力。循环农业是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属于人类活动方式的范畴,必然体现人的观念、意志和情感。发展循环农业,不仅要考虑如何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为谁发展的问题,要深入思考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哲学价值。发展循环农业,体现了可持续、绿色和生态伦理的科技哲学理念。

1.1可持续理念

循环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视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实现“代内公平”;另一方面,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实现“代际公平”。可见,发展循环农业,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模式选择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发展循环农业,要求我们在面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冲突时,兼顾社会利益、后代利益,要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环境行为作出理性的道德判断。循环农业强调产量、质量、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强调在不破坏资源环境的条件下,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供求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1.2绿色理念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依赖于人类诞生之前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一旦被破坏,将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恢复,人类也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循环农业要通过减量、循环和再利用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的,强调在向人类提供绿色产品的同时,营造绿色环境[2]。绿色产品、绿色环境是人类反思现代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食品安全、导致环境污染而提出的。绿色产品是在生产、加工、使用、回收过程中,不会(或很少)造成污染的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避免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避免影响人类健康、摧残生态环境,构建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绿色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发展循环农业,不是简单地考虑食物、食品安全,更要考虑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承担起相应的公共义务和道德责任。

1.3生态伦理理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系统,循环农业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法则和生态规律。人类在为破坏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伦理观也随之产生。作为循环农业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开发大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过度索取,更不能浪费资源;在利用高效农药、化肥祛除病虫害,获得农业丰收的同时,不能把道德义务和生态伦理抛诸脑后;在追求自身生存权利的同时,应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一样,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存权,不能无节制地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例如,生态伦理观认为,害虫尽管有害于农业生产,用大量化学杀虫剂清除并不是理想选择,应该根据生物食物链规律,让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维护生态食物链的完整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的不断改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不高,农业科技水平无法完全满足支撑循环农业的需要,加上受观念意识、人才队伍建设、农技推广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循环农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户等各方力量的支持。首先,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推动者和主导者,政府不仅要加强循环农业理念的宣传,更需要用法律制度和财税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循环农业的发展[4];其次,发展循环农业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研院所和科研工作者要根据循环农业发展战略,总结经验、探索发现,为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更实用的科技支撑;再次,与农户相比,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和践行者,农业企业市场意识更强、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更高,在推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者主体的情况下,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5]。为了充分发动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力量,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发展循环农业意识淡薄的现实困境。#p#分页标题#e#

2.2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统计,2000―2009年间,我国受到部级及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多达12 000多项。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推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但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创性不强,农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给率不高,多数高科技装备依靠进口,农业科技研究以跟踪和模仿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亟待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3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和科技发展的基础。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尽管农业科技队伍规模庞大,但真正的顶级人才、领军人才不多,在国际社会有影响力的科技人才更少。多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平淡,不利于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克;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传统学科人才多、新兴学科人才少,人才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行业结构单一,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学构结构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限制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4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低

农业科技成果经过推广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3方面的问题:首先,农业科技队伍规模庞大、但相对比例低。截至2010年初,全国已有1 4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16万职工、18.5万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150多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庞大农业科技队伍,但与巨大的农业劳动力人数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数比例偏低。以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为例,与美国平均每400名农业劳动力中有1名农业科技推广者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与农技推广人数比为2 000∶1;其次,由于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紧张、工作条件差、工作待遇低,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稳定性差,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是兼职人员;再次,农技推广的最终接受者———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3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状况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积极倡导、宣传循环农业理念,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是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的必然选择。

3.1创新体制机制,倡导循环农业理念

制度和观念因素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来讲,一是明确农户、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责及违法责任,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环境[6];二是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鼓励绿色消费,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标准、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等;三是积极宣传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构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执法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监督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建立循环农业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循环农业理念深入人心。

3.2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竞争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了农业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首先,要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是对农业基础研究成果的新突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基础科学研究要立足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约束,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力争在生物基因、生物信息、重大畜禽疫病控制、重大灾害防控、农业集约化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7]。其次,要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农业技术创新研究要以市场需求及生产需要为导向,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当务之急,要围绕病虫害防治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节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推进循环农业向纵深发展。

3.3加强科技人才和农民素质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不仅需要先进科技支撑,还需要农民的支持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在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入农业科技队伍[8];其次,要依托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更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技术研发基地等,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再次,要通过国际科研联合攻关等途径,强化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养。作为循环农业的参与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接受者,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成败。强化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养,主要是培养农民接受、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首先,要根据农民需要和农业生产活动特征,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专业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易学易懂的技能培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其次,要在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财政支持的同时,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和力量,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一个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良好、培训内容实用性强、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3.4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首先,要优化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主要是改变过去按城市建制设置农业科研机构的方式,按农业生产、生态特征重新布局农业科研机构,便于按区域农业生产特征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其次,要根据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特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立法保障农业科技研发的稳定发展,倡导建立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组织、国际机构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再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过程中的导向功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实用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在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的基础上,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任用机制;另一方面,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方式,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是送资料、送设备,更要送知识、送技能。要根据授之以渔的逻辑,强化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使农业科技推广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效果。#p#分页标题#e#

4小结

农业发展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循环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正视这些问题,强化观念意识培养,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前提;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发展循环农业的突破口;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人才保障;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则是发展循环农业的落脚点。只有持续推进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