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程对生态消极作用及保护策略

水电工程对生态消极作用及保护策略

有关怒江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和生态保护问题,受到了国内外政府、媒体和环保组织的高度关注。2011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笔者对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河段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文拟就怒江水电开发会产生的生态影响及应采取的保护对策进行讨论。

1区域概况

怒江是云南省3大国际河流之一,它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南麓,由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自治区东部,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注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怒江在我国境内干流长2020km,流域面积13.6万km2,年径流量710亿m3,落差达4840m,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电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过了怒江中下游(干流松塔以下至中缅边界)河段两库13级梯级开发方案,但随后引起环保组织(NGO)和一些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媒体予以广泛关注,怒江水电开发工作一度中止。

2怒江流域生态现状

怒江地处横断山脉峡谷,由于地理上的封闭性,怒江流域多数河段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基本完好。据资料记载,怒江流域陆生动物较多,有昆虫1690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56种,鸟类419种,兽类154种,有白眉长猿猴、羚羊、雪豹等多种濒危珍稀动物。怒江流域的高等植物包括200余科、1200余属,6000余种,占全国20%以上,峡谷区内的珍稀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属部级保护的有20余种,省级保护的有30多种。怒江现有七类48种鱼,其中17种为怒江所特有,角鱼、缺须盆辰鱼、裸腹叶须鱼及长须黑鱼等4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怒江流域内有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南滚河和高黎贡山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怒江、小黑山和永德大雪山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著名的石月亮、怒江第1湾、怒江大峡谷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护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自然景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怒江水电开发带来的生态影响

3.1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3.1.1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生态系统。河流的连续性,不仅包括水流的水文学、水力学意义上的连续性,还包括营养物质输移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连续性和信息流的连续性。营养物质以河流为载体,随着自然水文周期的丰枯变化以及洪水漫溢,进行交换、扩散、转化、积累和释放。沿河的水生与陆生生物随之生存繁衍,相应形成了上中下游多样而有序的生物群落,包括连续的水陆交错带的植被,自河口至上游洄游的鱼类以及沿河连续分布的水禽和两栖动物,这些生物群落与生境共同组成了具有较为完善结构与功能的河流生态系统[1]。在怒江拟进行两库13级的开发,多处大坝的形成,必将河流拦腰斩断,正常的河流被一连串水库取代,成为相对静止的水系,改变了连续性河流的规律,改变了河流是“天然地表水流”的性质,损害了河流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这样做,会使怒江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对怒江的水生生物和48种鱼类,特别是其中的17个特有种的生存是致命的打击。

3.1.2水库蓄水及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大坝蓄水后,河谷变成了水库,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水深、水温、流速、水流边界条件、水质物理化学特性都发生了变化,水库中还出现明显温度分层现象。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出现。水温结构变化对农作物、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水库可能会诱发地震,库岸会产生滑坡、塌坍、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

3.1.3大坝阻隔对生态的影响

一般而言,大坝截断水生生物的自然通道,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在大坝下游,因为水流携沙能力增强,加剧了水流对于河岸的冲刷,可能引起河势变化。由于水库泥沙淤积及营养物质被截流,大坝下游河流廊道的营养物质输移扩散规律也发生改变。这些因素都会使生物栖息地特征发生改变,影响鱼类养料来源及栖息地,产卵区生态条件改变。最严重的是阻断鱼类的迁徙,导致流水鱼类的消失,对怒江现有48种鱼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自然河流的水文周期年内有明显的丰枯变化,河流生物同样随之呈现脉冲式的周期变化。而大坝运行期间,水库的调度服从于发电等需求,使年内径流调节趋于均一化,这些都会对河流廊道产生压力[2]。

3.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2.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开挖直接破坏植被,对森林、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和陆生植物物种产生影响,对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古树名木的数量及分布产生影响。

3.2.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机械运行、砂石料加工、爆破、机动车辆等产生的噪声,会对鸟类、兽类产生惊扰和驱逐,工程占地对两栖爬行类栖息地的直接破坏和个体碾压,对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的种类、分布以及栖息环境的影响。另外,河谷变成了水库,原有陆地生境被破碎化、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

3.2.3“三废”污染:施工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生产废料等对环境产生影响;施工产生的粉尘、扬尘和机械与车辆燃油、生活燃煤产生的污染物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施工废水、弃渣对两栖动物产卵繁殖和湿地鸟类产生影响[3]。

3.2.4移民安置的影响:移民安置占用土地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陆生生物和人群健康。

3.3对景观的影响

怒江有最典型的大峡谷地貎,有的地方山高谷深,高崖绝壁,有的地方壮丽雄伟,而怒江水更是碧绿或者湛蓝,鱼儿翻飞,水鸟成群,让人留恋忘返。但电站的施工必然会扰动原地貌、造成水土流失、河沙淤泥等,进而影响水质,使水体变得浑浊。施工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量土地,对地貌景观和植被景观破坏很大,修筑大坝可能对峡谷景观会造成一些损害。而营运期,减水河段干涸或冲刷形成的壕沟,会直接影响视觉景观。

4保护对策与建议

4.1减少规划梯级电站数量

从规划的层面看,目前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中推荐两库13级水电站梯级开发方案。电站建成后,怒江将变成13个首尾相接的人工湖,怒江原有的自然生境条件完全改变,对水生生态系统和鱼类的洄游产生严重影响,建议减少梯级规划数量,留出若干段足够长度的自然河段,以保留河流作为流动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另外,水电梯级规划要兼顾发电、防洪、供水、灌溉、旅游、养殖、生态等多种效益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中的马吉、亚碧罗、赛格和六库水电站进行梯级开发比较适宜,而其它电站是否开发建设需要进一步的论证。#p#分页标题#e#

4.2严格大坝选址,防止引发大的地质灾害

来自中国地质界的研究表明,怒江处于活动断裂带、地震频发,身处泥石流重灾区,却多暴雨,在地震、地质上有特殊的高风险。因此,在大坝的选址上必须慎之又慎,避开断裂带、寻找“安全带”,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必须搞好水土保持,并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4.3划出禁止开发河段

对珍稀鱼类洄游段、鱼类的集中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河流生境多样性集中河段、著名景观河段、具有重要旅游价值河段、三江并流核心区、自然保护区、遗产地等河段,应禁止开发。

4.4建立全流域的监测

怒江流域的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还很薄弱,应立即开展全面的生态调查,建立生物监测网络系统。电站施工及营运期要特别注重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监测,对珍稀保护鱼类的监测,对陆生保护动植物、古树名木的监测,对重要景观的影响监测,监测范围以河流廊道、库区为主,兼顾全流域。

4.5开展鱼类保护技术研究,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修建鱼类增殖站[4],其规模应满足各梯极的增殖保护要求,重点增殖放流保护及珍稀特有鱼类

在水电站结构方面,应吸取大渡河、岷江等流域引水式电站造成河道生态萎缩退化的教训,尽量避免采用引水式结构。在大坝设计中,要在充分研究洄游鱼类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鱼道,为洄游鱼类的繁衍创造条件。大坝泄水孔口布置要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调度中可以在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条件。

4.6加强自然景观保护

电站设计前必须对自然景观进行细致的调查,要特别考虑到对峡谷景观和水体景观的保护,特别加强对石月亮、怒江第1湾、怒江大峡谷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力求使电站对自然景观的生态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