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建设困难及措施

农业生态建设困难及措施

作者:朱玉春 郑英宁 刘光志

生态环境是我国西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如何在保证西部农业及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1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及盐碱化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面积达262.2万km2,相当于国土面积(不包括海洋面积,下同)的27.3%,且沙化面积以年均2460km2的速度继续扩大。而西部特别是西北及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西北及内蒙古地区沙漠化(含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87.99万km2,占全国沙化面积71.7%。新疆87个县(市)中已有53个县(市)受沙漠化影响和威胁。沙漠化及风沙肆虐已给西部人们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1952—1996年仅西北地区就有50次沙尘暴,其中黑风暴达30次。1998年4月以来,全国连续发生沙尘暴,其次数之多乃历史上所罕见。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由于地质特殊,泥土不能再生,年均扩张的石漠化面积很大,已严重危及当地农业发展及人们的基本生存。贵州的石山和半石山面积达30000k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7%,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发展。西部地区土壤盐碱化及其蔓延也非常严重,仅西北地区盐碱化面积已达200多万hm2,占全国盐碱化土地的1/3以上。土壤盐碱化及次生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土地弃荒。

1.2草场退化面积急剧增加

我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占陆地面积的41.7%,其中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草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的生态平衡都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而西部地区草地资源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以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破坏比较严重,草地生产力较50年代普遍下降了30%—50%。由于鼠害、虫害严重,毒草、不可食牧草比例增大,加之过度放牧,牧区草场退化率达50%以上。陕西7300多万亩天然草场中已有60%退化,并以每年800亩左右的速度扩大。内蒙古全区草场普遍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已占全区总面积60%,其再生能力遭到了严重破坏。

1.3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1996年底,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51%。在全国30个省市(不包括台湾)中,四川、内蒙古、云南、陕西、新疆、甘肃等6省(区)水蚀面积均超过10万km2。另据国家计委与地矿部的资料,全国年均水土流失量为48.47亿t(未统计海南、西藏),而陕、甘、川年均水土流失量超过5亿t,陕、川水土流失面积皆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以上。宁夏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8873.1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5%。甘肃每年水土流失造成10°以上坡地流失表土层8.5mm,全省每年输入江河泥沙达6.44亿t,相当于冲走30万hm2的耕地表土层。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几大河流的发源地,其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土壤瘠薄,产量低下,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而且还危及和影响几大河流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4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西部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很低,其中新疆森林覆盖率0.79%,青海0.35%,宁夏1.54%,甘肃4.33%,西藏5.84%。即使这样,森林资源仍遭到严重破坏。三面环沙、地处风口的甘肃民勤县在几千亩的大沙枣林中开垦耕地,把早已成林的红柳等沙生植物开垦为平地。甘肃酒泉市铧尖乡漫水潭村,80年代利用机井建成的南滩林场,1998年以后遭到疯狂砍伐,剩下不足4000棵。西南地区的原始森林是我国主要林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环境保护作用,然而自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减少了50%以上。

1.5水资源溃乏、污染严重

西部的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分布在500mm降水线以内,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降水不足。水资源溃乏的突出表现为森林大面积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加剧,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有些地区农村生活用水极其困难。水资源缺乏是西部特别是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自然因素,是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限制性因素。加之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技术落后、农业灌溉不当及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许多地区因使用污水灌溉而使土壤质量下降,生产能力降低。

2西部地区农业生态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经济条件较差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管理水平滞后,农村贫困人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部分地区农民温饱无法实现。西部地区土地面积为5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6%,人口2.8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99%,而国民生产总值只上中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6%。全国大部分贫困县分布于西部地区,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11个县(市)中西部有432个县,占84.5%。为了生存,当地农民就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不断垦殖,使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砍,越砍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生态与经济的恶性循环。

2.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偏低

从1933年到1995年,我国人口增长3612%,而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西北的宁夏为1773%,新疆为544%,甘肃为332%,陕西为229%,青海为266%。人口过快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联合国1977年荒漠化会议提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临界指标标准为:干旱地带7人/km2,半干旱地带20人/km2。而西北及内蒙古的人口密度严重超过了这个界限(表1)。人口的激剧增加导致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采,造成农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如内蒙古商都县随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沙化比例大幅度增加(表2)。同时西部地区农业人口素质不高也是影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1995年在全国人口素质排名中,贵州与西藏排名在最后两位。1990年四川省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数达1756万人,占其人口总数的16.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人口素质偏低是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2.3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生态资源被作为公共物品遭到了掠夺式的开采与利用。其开采利用的技术依旧很原始,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很低,大多为生态资源的原始产品或附加值很低的次级产品。由于采用落后的技术手段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加剧。例如水资源是西北及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可替代的资源之一,但长期以来对其利用尤其是农业利用技术却很原始。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流域地区农业灌溉大多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加剧土壤盐碱化。#p#分页标题#e#

2.4经济制度缺乏创新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但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在社会各个角落随处可见,特别是西部农村。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非市场经济的制度在人们的思想中仍根深蒂固,这不利于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表现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健全;投资主体单一,不利于多方筹措资金。

3西部地区农业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3.1.1明确生态资源产权,减少外部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是不存在公共物品和外部性,而作为公共物品的生态环境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要使生态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必须明确产权,减少外部性。明确资源产权,主要是明确生态资源的所有权及使用权,明确产权关系中各个主体能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相应权利。明确生态资源的产权关系可以促使人们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如四川省的“山坪塘拍卖”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对山坪塘的投资与整治热情,使生态环境迅速得到了改善。减少外部性的措施除明晰产权外还有两点:①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过程中,使其外部效益(成本)内部化;②对利用生态环境的企业或私人征税,使其私人成本属于社会成本。

3.1.2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了许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但还没有一部针对西部特殊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规范,因此,应制定与西部生态建设相关的法律规范。其内容应包括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生态环境的产权制度、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等。

3.1.3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通过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来掌握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建立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基本数据库,并依据此数据库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并搞好生态环境质量预报和预测。另外,要建立生态环境的市场使用机制,使生态环境的使用者将生态环境纳入到其经济分析与决策过程中去,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1.4吸引企业投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又是经济比较贫困的地区,需要外界进行大规模投资。而仅仅依靠中央财政补贴与农民个人筹资很难完成西部生态重建的工程。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工商界、企业对生态环境进行投资。生态建设企业不仅能为西部生态建设筹措资金,而且有助于当地传统落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其脱贫致富的步伐。陕西榆林治沙公司通过取得大面积沙漠的治理权、经营权,一边植树造林,种草固沙,一边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问题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极重要的地位,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内涵就是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人文及自然因素中,人文因素占主要作用。因此,应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取消户口管制制度,加快农村人口流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由于西部农民素质不高,许多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与其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极大关系。因此应普及职业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3.3加快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技术的创新步伐

从长远看,生态建设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取决于生态环境开发及保护的技术水平。因此,国家应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及公司、企业研究新的环境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当前应主要研究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沙漠化土地治理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及森林资源合理采伐等技术,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