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化环境教育传播形式

探索信息化环境教育传播形式

作者:张学波 林秀瑜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一、研究问题提出

经典的教育传播模式主要有直线性模式、循环式模式和系统化模式等,分别如拉斯韦尔“5W”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和贝尔洛的教育传播模式。信息化环境中,新媒体的应用及其催生的新的传播理念,影响着教育传播模式。

1.新媒体技术改变教育传播模式Web2.0下Blog、Tag、SNS、RSS、Wiki、Pod-cast-ing、SocialBookmarking、IM、Mash-up等新的应用形式,为教育传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改变着教育传播模式及其应用方式。

2.信息化环境中传播理念改变教育传播模式新的媒介环境影响着传播理念,如以六度分割理论、长尾理论等为基础的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及史亚光、袁毅的社交网络传播模式,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传播媒介的参与者双方共同创造信息、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与互动结构,为信息化环境中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思路。

二、信息化环境中的自主学习传播模式分析

Littlewood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作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所谓愿望是指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动机和信心;所谓能力是指既具备为自己的学习作出选择的知识,又具备能够执行自己选择的技能。[1]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提倡个性化和在教师指导与监控下的自我导向的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学习的随意性,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进步。研究者利用Moodle平台设计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2]王懿等探索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和动机的影响。结果显示,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动机明显增强,尤其是内在动机得到显著提高。[3]张伶俐开展了基于目标导向的网络化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模式研究,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效果显著,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4]以上研究聚焦了网络自主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自主学习中学生缺乏分层目标的引导;(2)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交互;(3)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活动的设计。综合上述研究和实践,本文提出信息化环境中自主学习传播模式,信息化环境中的自主学习传播模式主要有学习目标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和学习评价几个部分。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交互使用互联网的交流工具,共同分析学习者、学习目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细分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开展;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三、信息化环境中的远程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德斯蒙德•基更指出,远程教育是教育致力开拓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和教师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和学习集体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这样与自学计划区别开来)。它相当于一个工业化的教育过程。[5]由于远程教育的学生和教师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技术媒体代替了人际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变革,在目前的远程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过程监控不得力、网上学习效率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低、教学支持和服务落后、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评价方式片面等。[6][7]信息化环境中的远程教育将有限空间的传统课堂变为无限空间的虚拟课堂;信息的传输方式具有多样性,利用各种媒体技术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远程教育的中心。薛伟提出了远程教育中5S学习支持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学习者、支持者、学习支持内容、学习支持策略和学习支持环境。[8]分为五个阶段:提出支持需求、进行需求诊断、确定支持内容、选择支持策略、评价并反馈支持效果。韦海梅在研究我国农村远程教育模式和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远工程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模式强调以下几点: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3.协作学习;4.师生互动;5.教学过程的修改和学生学习的反馈。同时,在黄冈地区选取三所学校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互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益。[9]梅林在现有的孝感电大“一村一”基于“一网双学”的三级互动传播模式基础上进行优化,构建多元互动传播模式。[10]在及时有效的反馈渠道、互动的多元化和互动层次的深入以及互动的广度扩大等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其传播模式,提高传播效果。在新的模式中特别着重增强了互动,增加了反馈渠道。本课题组通过实践提出了基于网络视频点播的农村党员远教“四位一体”应用模式,[11]从节目制作、终端接收、应用平台和受众四个方面构建网络视频点播应用模式,并提出了应用建议:建设精品课程和节目,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加强平台建设,增加认知工具;增设接收设备,转变接收模式;为受众建立完备的反馈机制。根据上述相关研究,本文认为远程教育的传播模式应强调学习支持服务、协作学习及多元互动。据此提出信息化环境中自主学习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信息化环境中的远程教育传播模式包括学习内容支持、学习策略支持、学习环境支持等学习支持服务,在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互相联系,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互。教师与网络学习平台共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四、信息环境中Web2.0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Web2.0也称为“读写网络”、“参与式网络”或“以人为中心的网络”,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12]它是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13]典型的Web2.0应用包括Blog、Tag、SNS、RSS、Wiki、Pod-casting、SocialBook-marking、IM、Mash-up等。在信息技术环境中,Web2.0的应用形式越来越丰富。目前,Web2.0的教育传播正走向组合多种工具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例如除了将博客作为个人写录交流的工具外,还开始利用GoogleGroup邮件列表进行群体集思广益的研讨,利用Wiki进行网络内容的结构化整理等。[14]席蓓蓓结合Wiki的特性构建了基于Wiki的社会性协作学习模式。[15]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资源、学习小组和成员角色是动态而富有弹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参与或创建小组,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到协作小组的讨论交流中来。教师通过Wiki支持平台提供的管理工具可以更为便捷有效地监控和指导学习者。Web2.0技术使学习具有普适学习(UbiquitousLearning)的意义。普适学习不仅认可由于技术进步带给学习者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便利性,更强调由此带来的学习模式、学习方法从理论到实践的普适性革新。[16]学习可以是教学计划内的正式学习,也可以是随时发生的非正式学习。#p#分页标题#e#

宋权华提出了在Web2.0网络平台中基于长尾理论的非正式学习模式。[17]基于长尾理论的网络非正式学习模式从长尾理论的三个根本性条件和三个方面九条原则出发,学习的过程是以学习者和网络学习资源为中心。提出了长尾理论过滤器的思想,网站则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爱好主动给学习者推荐优秀的学习资源,这可以大大缩短收集整理资源的时间。本课题组从微博客的教育应用实践出发,研究微博客在教育传播中的传播效果与传播模式。[18]揭示了微博客的传播规律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描述了微博客中的受众“选择性过程”理论和“长尾理论”在反映微博客传播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则有利于对微博客在教育传播中的使用途径与实际效果作出探索。根据上述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信息环境中Web2.0的教育传播模式,如图3所示。

信息环境中Web2.0的教育传播模式强调学习者可以利用Web2.0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者、学习内容在社会化的网络中广泛交互,实现社会化协作;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方式,使得学习内容多元化,能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Web2.0可使学习无处不在,能满足学习者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在Web2.0的教育传播模式加入学习监控能减少学习在快捷、自由状态下缺乏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策略实施的弊端发生,保证学习质量。

五、信息环境中移动学习传播模式分析

移动学习包括那些使用移动或个人设备的课堂学习和扩增实境性学习(AugmentedLearning),或把固定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跨越许多不同地点的学习。[19]傅钢善等提出了3G时代基于专家系统的移动学习模式。[20]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将专家系统引入学习平台的建构。在移动学习传播模式中提供专家级的解决方案和良好的即时人机交互能力,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推送、高效的学习和反馈、支持个性化学习。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术构建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型,[21]针对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课堂学习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使听说教学更具情境化、个性化和协作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詹青龙在活动理论框架下对移动学习活动进行设计,[22]采用了非线性方式表示移动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和递归式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过程。研究者指出,在此框架下设计的移动学习活动能促使设计者检视现有的活动结构,支持解决方案的形成和变革性实践的应用。

本课题组实践了面向手持移动媒体的视频教学节目创新应用模式,[23]包括节目内容策划、传输通道建立、节目推广应用及分众学习与交互共四部分。通过该模式开展对面向手持移动媒体的视频教学节目创新应用研究。根据上述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应发挥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在学习中利用智能推送、高效率的反馈及移动的便利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并在移动学习中加入智能专家系统,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移动学习模式,建构信息环境中移动学习传播模式,如图4所示。信息环境中移动学习传播模式包括智能专家系统、移动学习平台、学生特征数据库和移动学习终端几个部分。教师提供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参与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即时交互智能专家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特征数据,给学生推送学习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活动、学习策略。学生也可以通过RSS订阅相关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要。

六、结论与探讨

1.新媒体技术改变媒介环境,更有利于教与学信息技术是沟通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与环境的桥梁,改变了学习媒介环境。Web2.0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使学习的交互和反馈更加及时,更有利于学习环境的设计。

2.信息化环境中传播理念优化了教育传播模式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传播的理念发生变革,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从传者、受者、渠道、内容和反馈都发生了变化,进而改变了教育传播模式中的各要素。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下,务必利用好信息化环境,设计出能满足学习需要的教育传播模式。

3.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传播模式改变教育传播效果由于新媒体的新特性,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克服了网络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传播模式下开展学习活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