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态村建构

文明生态村建构

 

海南省于1999年在全国首先提出生态立省,全省农村从2000年开始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使生态立省在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综合载体。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截止到2011年全省超过50%的自然村已经建成文明生态村。农村的道路、供水电气、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明生态村”已经成为海南省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1]。海南文明生态村,在建设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关系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继续推进,也关系到海南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所以,持续增收已成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所在。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不可小视,建立起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保障海南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文明生态村成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要求   文明生态村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海南城乡一体化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是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环节。可以发展成为具有海南特色的景点、景区,是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整体形象的根本基础。   1.2海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求   海南旅游要努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从人文元素着手,丰富海南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靠文化提升海南旅游的品牌影响力。要推动海南旅游文化的发展,头等重要的事就是保护和发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通过融合发展挖掘和保护海南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使当地村民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本土传统文化,也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优秀文化。打造好体现本土特色、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1.3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有利于海南乡村经济发展,打造海南乡村兼具生态文明且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的人力资源,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副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与互惠发展。促进农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高。创造海南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海南健康农村新形象。   1.4是文明生态村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海南的文明生态村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品牌”。海南省从2000年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使文明生态村建设从无到有,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的文明生态村总数已经超过了10000个,占全省自然村落总数比例的50%以上。已经建成的生态文明村,生态良好、特色各异、群众安乐,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崭新模式、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绿色品牌。当前,海南的总体发展正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目标转型,这一转型意味着经济社会的整体格局也随之变化。文明生态村要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大战略相适应,实现新的转型以实现海南生态文明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生态村建设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村的发展是伴随着生态农业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生态村的发展模式与欧洲的开始模式不同,不是新建或扩建,而是对现有自然村庄进行生态化的改造而成的,它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遵循生态经济理念,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新农村。从实践上来讲,可简单概述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精神文明、资源节约、高效低耗、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绿色村庄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结合,达到生活、生产、生态的高度统一[2]。海南省战略发展研究所所长傅治平教授提出:文明生态村作为海南的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品牌”,为适应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要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大转型:①把单一品牌拓展成为综合品牌,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单元;②把生态品牌转化成特色品牌,保持海南农村现有的良好生态,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独有优势,开拓一条使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道路;③把环境品牌塑造成民生品牌,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将“文明”放在最前面,并与“生态”融合在一起,就是强调要从大文明角度出发,把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现代农村的文明;④将地方品牌上升为国际品牌,文明生态村最初只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海南实际情况出发打造的一块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海南的“三农”问题。经过十几年来的创建实践过程表明,海南文明生态村展现出来的特色验证了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曾先后考察海南文明生态村,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许多部委专门下发文件推广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经验[3]。   3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以海口市龙华区为例   3.1以乡土文化为视点,以统一规划为前提,精心打造精品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离不开乡土文化。就当前发展特点而言,琼山的田园风光、美兰的滨海特色、秀英的火山村寨已初具规模,龙华区应扬长避短,在凸显文化生态,突出人文历史,体现民俗风情上下功夫。全面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措施,与其它3个区互动互补,相互促进。2008年,遵谭镇东潭村在“海南十大文化名村”评选中一举夺魁,对旅游文化名村建设是一个有益启示。因此,以建设“珠崖文化长廊”为切入点,把两伏波将军、冼太夫人、李公侯王“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功德,把珠崖郡遗址、珠崖神庙、珠崖神井、珠崖神岭、宋代古墓、明代古道、丹发古井、西堡傩戏,五神庙、八仙泉以及过琼始祖梁氏、周氏、蔡氏宗祠和旧沟冷泉、晏高书院、翰香书院、教谕阁、精卫庙等历史遗迹与旅游文化名村建设紧密结合,让独特性、稀缺性、唯一性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视点,让文化力切实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生产力。发掘龙华乡土文化的宝贵资源,加快文明生态村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最终建成海南旅游文化名村。#p#分页标题#e#   3.2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收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现由文明生态村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   通过大力扶持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龙华区乡村发展应发扬中心城区优势,引入规模农业概念,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转变,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及相关服务业上,促进非农产业加快发展,从而扩大就业,提高收入,让村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龙华区文明生态村建设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的产业支撑,是以乡村旅游为龙头,通过发展“农家乐”带动乡村景观化,促进传统农业向服务业转化;通过旅游“示范带动”,促进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转化;注重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加快文明生态村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每年集中力量打造2~3个有文化内涵、有产业支撑、有本土特色的精品村庄,重点开展“农家乐”。   3.3以保护生态为原则,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开发,避免“旧村改造”变成“破坏性建设”,注重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财富以及其他人文资产,立体展示海南文明的多样性和保留历史遗留的习俗、礼仪、节庆等方面的风格。开展低碳理念宣传,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推动广大村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增加生态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全面提高农业节水工程覆盖水平,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经营,探索绿色旅游和文化名村的创建新模式。   3.4从旅游功能建设上找突破口,抓好典型,推动文明生态村旅游功能建设   3.4.1发展乡村特色经济   儒王村位于龙泉镇西部,距离东线高速公路5km,是较为典型的羊山地区村庄,村前的老水井下有个天然的地下走廊———火龙洞,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儒王村民善于经营和种植花梨木,被称为花梨村。该村种植花梨20多hm2,并建有花梨苗圃1个。龙洪村委会儒鸿村位于龙桥镇东南部,全村老少主要以打铁为生,当地人都习惯叫它“打铁村”。这个有着400多年打铁历史的村落,其祖先在明清时代就开始从事兵器的制造。如今,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用现代化的设备打铁。儒鸿村的打铁业已经发展得越来越红火,产品不但占有了海南90%的市场,而且还远销广西、广东等内地省份。   3.4.2创新乡村旅游模式   (1)农家乐旅游模式: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采摘各种农产品。斌腾村是新坡镇仁里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属于革命老区村庄,斌腾村周围树林密布,生态环境特别优美。村中有2棵500年树龄的加布树,还有许多百年以上的荔枝树、龙眼树、菠萝蜜树、榕树等,因而被人们称为森林生态村庄。结合本村实际,推广种植无公害热带水果,在树林下养蜜蜂,种植新牧草,引进草食性畜牧新品种。大叠村在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海南汽车制造厂一次性投入60万元,帮助建设大叠文明生态村,建起一个20hm2的木瓜基地。玉西村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爱心人士为村民提供黄皮种苗8000株。村民积极主动挖坑、备肥,共种植0.67hm2,目前黄皮的长势良好。   (2)瓜菜基地模式:苍东村位于城西镇南郊,距繁华的龙昆南路5km,是革命老区村庄。该村属羊山火山岩地区,耕地面积32.6hm2,其中水旱田12hm2,坡地20hm2。村民主要收入是果蔗和畜牧业。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塘柳村是雄丰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新坡镇南部,在东线高速公路29km西侧200m处,耕地面积117hm2,属田洋地区。村里有一口22hm2的鱼塘,发展淡水养殖,是鱼、米、菜之乡。塘柳村以瓜菜生产为主,被称为瓜菜村。文山村文山洋建起了46.67hm2无公害西瓜示范基地及60hm2无公害瓜菜种植基地,发展了生态经济。儒和村位于遵谭镇东北侧,距墟镇约2km,是一个传统的革命老区村庄。水旱田面积7.3hm2,主要以种植甘蔗、瓜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   (3)文化古村观光旅游模式:坊门村是个千年古村,有着灿烂的文化传说及古迹。传说中的“五里三进士”中的何其义进士便是该村弟子。现在村中还存有石轧、石磨和石轮等古物,还保留有300m用石条铺设的古官道。古官道修建于明万历辛丑年(1601),这是琼州府为了表彰何其义进士旷世功名,达到奖励前贤,激励后学,拨资发动民众用石板铺路,成了代代民众传称的“官道”。其所在的东谭村于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湧潭村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是宋代汉人迁琼蔡氏先人始住地,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现在还保存有古牌坊、古墓群、古官道等。该村先后有18名学子高中进士举人。村里不仅有举人进士牌坊,还有贞寿、节孝坊等共14架牌坊,现修复三架,是海南省极为罕见的牌坊村。有一座贞寿牌坊,立于清乾隆丙子年,为享年103岁的莫氏立,它是古代琼州府四座贞寿牌坊之一。以上两村所在的东谭村于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   3.4.3弘扬民族手工艺品制作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誉,而富道村,在300年前就办有椰雕工艺厂,村中老人文传述是掌握全套椰雕技术的艺人。富道村制作的精美椰雕有近百种,曾多次参加国际特产展览会展出,富道村因此被誉为“椰雕村”。富道村从八十年代起就可以看到家家户户搞椰雕、人人拿着笔和刀在椰壳上写写画画的场景。永乐村位于龙泉镇西部,该村是较为典型的羊山地区村庄,人多地少,生产条件差,但村民掌握编织传统技术,家家户户都搞编织,以编织竹篮为主,平均每人每日可编织3对竹篮,销路很好。目前该村准备成立编织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编制更加精制的竹制品,打造龙泉永乐竹制品的品牌。#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