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实施的融通路径

艺术教育实施的融通路径

作者:徐琳哲 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一、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艺术教育之概述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分为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设立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属于艺术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为全校学生开设的图画、手工、音乐公修课,属于普通艺术教育。作为浙江省最早培养艺术师资的学校,它为全省的中小学堂、初级师范输送了一批新型的艺术师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大家,如潘天寿、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为中国艺术教育史谱写了一篇华美乐章。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与人文熏陶两方面。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要求“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极力提倡艺术教育,提倡以美育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和人格。艺术教育就是美的人格之陶冶,对学生的意志陶冶与判断力及创造力之养成有重要意义,以此更能了解人生之真义,因而给予特别重视。在此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艺术教育的情感熏陶促进健全的人格发展,二是在艺术教育中以高尚的人格为价值取向之旨归。教师当以自身人格之魅力,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不仅要注重智力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感情陶冶和意志培养。从而引发学生自觉、自律,由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人文熏陶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堂的历任监督、校长都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和良好的素养,许多教师留学归来,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认为教育是改造国民素质、增进文化之精神的良药。这两方面的优势对学生内心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两级师范的毕业生之所以能在艺术、文学、科学等各领域取得卓然成就,与上学时所受的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校长经亨颐与教师们在“共情—共智—共行”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语默动止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人格和人文的熏陶,奠定了学生独立的个性,赋予他们高尚的志趣,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后,能继续向上追求,更能在学成之后回报、贡献社会。

二、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对当代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并没有真正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仅停留在机械的概念上,德育更多给予的是空洞的说教和呆板的行为规范教育,美育给予的是一些肤浅的艺术概念和技能方法教育,而缺少审美的体验和美感的培养,因此人格的发展是不完整的。而依这种轨迹升入大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学的学科知识向专门化发展,学生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开阔,审美经验缺乏、意志脆弱、缺乏对于“自我”之外的他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爱,总的来说就是人格的缺失。因此,当代高校大学生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外,更需要关于精神、价值、人格的深层次教育,要想补救大学学科知识褊狭,反省重功利与轻价值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实施艺术的通识教育。如爱因斯坦所说:“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①大学教育不仅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还应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美的精神的培育,高等学校艺术通识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

(一)艺术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

健全人格的内涵包括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人生、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正如经亨颐所说的“尽人俱有之机能差别的发展之谓人格”②,指人在各自的水平基础上使潜在的创造力得以完全释放,培养全面发展、完整意义上的人,培养有着真、善、美的审美人格追求的人;丰子恺把圆满的人格比喻为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就站不住。所谓“真”就是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即通常所说真理性认识;“善”是一切利他的言语行为;“美”是事物的生命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感性的显现。③在求真的基础和向善的导引下,人的生命力量才可以充分自由展现,才会实现最美的人生境界。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普通艺术教育,正是在人格熏陶的背景下展开,学校中师生形成一股求真求善求美的合力,培育出丰子恺、潘天寿这些艺术大家,校园里到处听闻琴声、处处可见挥笔作画的情景,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由此可见,艺术的感觉和兴趣应该是每个人俱有的也完全是可以培养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探索美的潜能和创造力。从1908年到1923年,浙江两级师范及第一师范走出去的学生中,有艺术大家、文学家、数学物理生物学家、革命家等,其中有8位院士,这足以证明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智能发展的重要性。现代教育随着社会的分工、学科的分离,专业间的界限越来越严格,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出现向科学一边倒的趋势,忽视了人文艺术教育,带来了异化、不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后果。艺术教育有益于培养人成为完整的人,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有助于人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艺术学习培养人直接的感觉经验,架起逻辑与情感之间的桥梁,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理解过去和现在的情感经验,培养一个人对知觉、智能与情感体验的敏锐性,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提供其他学科和途径所不能提供的审美经验。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囿于艺术本体的技能与方法的传承,更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艺术学习是培养在其他学科中的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二)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融通途径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普通艺术教育,就相当于今日的公共艺术教育,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施教情景和评价标准的鲜明特点在于:一是艺术教育应当注重开发—培养—提升—展示人的个性化审美的潜能特长,有利于开发人的智能以及带动主体其他多种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秉持开放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论原则。两级师范的普通艺术教育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除了属于副科科目的一周两节课的固定课时,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充分投入到艺术科的各种活动中去,学校中的画室、音乐室是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各个艺术社团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又有美术展览会和音乐会的举办,使学生的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自然融合,提高审美修养和人生品位;三是施教情景通过教师的身教与言教,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扩展他们的认知目标和引导他们的艺术探索思路。它的精神价值在于为学生建立起融生活与艺术追求为一体的自然教育之道,使艺术学习带动多种智能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带来教益。笔者认为总结两级师范学堂的普通艺术教育的经验,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一是构建科学人文一体化的公共艺术教材体系;二是强调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融合;三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p#分页标题#e#

1.构建科学人文一体化的公共艺术教材体系

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学没有明确的分科,融合了音乐、手工科目和一些理科科目的学习,专业课程分类不具体、细致,这是当时的局限性使然;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这样模糊的分科,各科课程相互渗透,知识、情感、审美相融合,在各学科的相互碰撞、对话和交融中,培养了丰富敏锐的感受和直觉力、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现代的学科教育制度使专业日趋分化,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关系日趋疏离,忽视了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当前全球的艺术教育改革中已意识到这些缺陷,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改革的重要趋势,强调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融合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艺术门类的教学,同时把艺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促进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法、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相互补充和贯通,改变学科知识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行动能力。在普通高校建立科学、人文一体化的艺术教材体系,在艺术与科技运用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更容易与普通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建筑、雕塑、设计艺术中,本身就包含材料学、力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教材编排应当充分展示艺术与科学所反映出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展示技术与材料对艺术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认识21世纪的艺术发展更强调结合人文关怀与科技运用的趋势。科学、人文一体化的公共艺术教材体系,对提升学生认知自然对象、生命对象和精神现象之感性、知性、理性水平,提高学生把握对象的科学特征与审美意义,进而能在专业实践中融合审美意识,拓展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抛却对科技的片面功利追求,回归到对生命本身的人文关怀。目前,许多高校也已意识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重要性与前景,清华大学近年推出的有关科学与艺术主题的各种研讨会,就是看到了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流、交叉和交融的可能性。在普通高校建立科学人文一体化的艺术教材体系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新的需要,有待于艺术家、科学工作者、教育者进一步研究开发。

2.强调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融合

在普通人看来,艺术是神秘高深的东西,往往把艺术与生活体验中的价值分割开来,与日常需要相分离。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反对这样的观点:“认为在日常生活与美的艺术创造及享受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对立。”④他认为艺术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深化与美化经验与情感,恢复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连续性。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艺术活动贯穿于整个校园生活,他们正是把艺术学习作为塑造学生人格修养的途径,使艺术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都有着审美的追求和修养,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当代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活动应该包括知、情、意、行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学应注重将艺术经验融入生活,进入生活之中去体悟、领略和感受审美对象,培养人对知觉、智能与情感体验的敏锐性,以加深这些体验并整合成和谐的一体。否则,就会泯灭学生应在生活情境中生成的审美智慧。融合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艺术活动的开展,主要可以通过艺术课教学、艺术活动进行。艺术课教学在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应降低技巧的要求,重视艺术文化素质的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优秀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过高的技巧要求反而会把学生拒之门外。艺术课程也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审美教育指导,如宿舍布置、服装挑选和搭配、化妆指导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使审美情感能广泛迁移,实现对人的身心全面培养。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的艺术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美育途径,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活动开展为当今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当时两级师范学堂有各种艺术社团组织,如书法、篆刻、中国画、西洋画等,李叔同在图画、音乐教学的同时,因势利导,在师生中组织了艺术社团活动。李叔同任指导教师的各种艺术团体有“桐阴画会”“漫画会”“乐石社”等,真正做到教与学合一。学生在社团里与教师一道切磋艺术,在艺术作品的熏陶中自我反省、在艺术活动中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与道德修养。1913年,李叔同以一师校友会的名义创办《白阳》综合文艺杂志,广泛介绍西洋艺术,这是我国第一份艺术校刊,内容包括文学篇、音乐篇、绘画篇等,版面非常丰富,也刊登学生的艺术作品。在经亨颐、李叔同的主持下,经常在校内举办绘画展览会和音乐会,也常在校外举办展览,将学生创作的油画、素描、水彩、粉笔和图案画与教师的作品一同展出,形式多种多样,很吸引观众。这些展示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当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如举办艺术节、美术展览,组织参观各种艺术展览、话剧表演、服装设计等艺术展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邀请社会上各个文化艺术社团、机构来学校演出和展示,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内容丰富,戏曲、戏剧、交响乐、民族音乐等精彩上演,演出形式采用现场演出和专家讲解相结合,受到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在引领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修养与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重在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营造健康的高雅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

结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努力通过分析和总结前人的艺术教育精神,带给今日的艺术教育以启迪。早在1903年,李叔同在《国际私法》的翻译中说国人当与时俱进,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办学者和教学者们也正是力行这一理念,使两级师范的艺术教育走在了时代前列。当代艺术教育须顺应社会变革、科技发展与文化之传承,才能与时俱进。当代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之目的在于人本身,通过艺术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创造物质价值的能力,更要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学会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现象的认识能放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加以考量,使心灵得以觉醒,拓展人对生命的厚重感、挑战性、创构性及其诗意美感和理性智慧的深刻认识。#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