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学创新人才培训途径

教育伦理学创新人才培训途径

本文作者:苗玉宁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教育伦理学正逐渐走向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照,进而为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持续动力,教育伦理学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特点,教育求真的价值追求为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现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特点。以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要求教育不是为某一年龄阶段的人设计,不是为某一类人群设计,也不是为某一层次的人所设计,而要对社会整体的人进行的系统设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有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有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2]同时,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发展自己的明确需要和渴求,这种需要体现于人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因为“创造性完全不限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它作为一种必然性,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的结构之中。”[3]这就是说,处于一定实践范畴中的人,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超越已有的生命经历,创新已成为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符合人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规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需要。当创新成为人的存在状态,它必然与人的吃、穿、住、行等物质需要,以及精神文化需要一样,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要求和主张,人人都可以享有符合自身要求的教育形式,并受到一定的保障。

创新型人才培养符合教育求真的价值追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核心则是使人类自身所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到解放,使得人的创造性得到发展。教育伦理要通过对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的合理性、价值性问题的探讨,寻求教育存在之本真。教育伦理学之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揭示了教育活动内在的伦理规律,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伦理规律,并通过对一般的伦理理论及其规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应用,把知识传授型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使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最大效度地发挥,使人类对教育的需要得以更好的满足,使人的生命本质在受教育中得以真正提升。人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超越性,要求教育首先要能够保护受教育者的这一特性,使受教育者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完善自己并改造着外界。从这一层次上可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合规律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利益实现的根本。创新作为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立国家创新型体系需要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需要创新型人才,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更需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国家的需要是一致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创新,不断寻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行动。

运用教育伦理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有关研究,从教育观的角度分析界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立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当然,教育观的形成不是靠国家规范性文件中的界定,而是每一位涉及其中的教育者都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对象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从目标定位、培养标准及实现方略等诸多方面着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设置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将一般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拓展知识视野,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对特别突出的学生实行特殊的个别培养,为其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观念说明,教育伦理视野下的教育观,创新型人才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模板,而是在自己原有状态的基础上自由充分的发展。

运用教育伦理关于课程的相关研究,分析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系统链接,以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作为学习者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技能的载体,对于学习者经验的重组和认知的提升至关重要。环顾当前学校的课程以及设置,课程之间的断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脱节、课程计划和进度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的鸿沟等正在成为制约人才创造性成长的桎梏。因此,针对学校尤其是高校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过于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致使不同知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沟通的现状,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构建起“平台+模块”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推行自由选课制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教师,在多样性和一致性之间取得平衡。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扩展,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三大创新人才教育体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运用教育伦理学关于师生伦理的相关研究,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者与被教者的关系,建立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行动的师生关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鉴于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力和重要作用,无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挑战,不能调整授课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另外,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是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的重组过程,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根本,在学生无惑时引惑,在有惑时一道探惑、释惑,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师生间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人生经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更有目的、更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全方位、多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