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德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德育的影响

 

在互联网进入宽带的同时,手机上网将成为互联网接入方式的新潮流,已经占到总体网民的近24%,其中,大学生、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居住在城镇的网民是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主体。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阔其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库,这个信息宝库新鲜且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满足了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去了解更多新生事物。   2.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大学生的潜能   网络文化的互动机制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3.个人情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和宣泄   匿名的网络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大学生既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论坛中各抒己见又可以自由设计个人的博客空间,吸引众多的人来访,与所有来访者自由交谈与沟通。使他们得到身心放松,缓解学习与工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心理的健康。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使部分大学生消极厌世,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万花筒般的网络世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他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网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会让他们在网络中寻求安慰,这种恶性循环很可能造成一个后果:在网络世界上寻求虚拟的完美人生,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最终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2.互联网上的黄色、暴力等信息容易诱发犯罪   互联网信息繁多,大学生涉世不深或尚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在选择和使用信息时出现不畅与低效。网络上的原始信息,不仅有各种学术、娱乐、体育信息,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如有关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60%的大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经常沉迷于网上黄色信息的大学生90%以上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甚至出现了性变异。   3.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网络毒瘾”   网络空间到处都是新事物,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萎靡不振。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二、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播渠道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传统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于图书、课堂,主要信息资源库是教师和图书馆,还有电台、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信息相对量少、面窄,大学生兴趣度较低,但网络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二)“我教你学”、“灌注式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正在受到严峻的冲击网络的发展使得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想互动更加频繁。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在网络上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教育双方的思想交流更加频繁而深刻。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订的目标去理解信息,而是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   三、互联网时代下德育工作者的对策分析   (一)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涵   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来看,主要是了解一般性社会信息、查询专业学术资料以及网上交友聊天。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借助网络媒体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使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学校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培养他们识别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我们不仅要坚持和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还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因此,要积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深入研究教学发展规律,总结经验,还要选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运用多媒体上课,做教学示范,开展课件大赛等形式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提高道德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其有效性。   (三)学校应积极丰富校园生活,不断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   校园网络既应当充当“检察”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让青年大学生在各种信息、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和比较中提高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熟悉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运行手段,使他们走出校园能正确面对网上人际交往和交流,能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而不是将网站当作唯一可以信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