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论文范例

自我教育论文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1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消息,可以说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根据相关部门调查,2005年前半年内。有25名北京的大学生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自杀身亡的就有10人。2003年,卫生部和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数据消息,全国有大约3000千万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在这问题中,自杀已成为首要问题。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刑事犯罪也在大幅的上升,其中大学生占到17%。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可以通过社会的呼吁以及重视,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的原因

1.感觉自身能力不足

由于自身的不自信,从而怀疑自己的各种能力,导致不能实事求是地完成自我评价。正是由于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使自己的潜能与才干不能有效的发挥,使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上取得满意的成果,从而引发自己内心的冲突和严重的情感挫败感。而导致自身不自信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强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因为过高的期望值设计了较高的理想目标,可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使大学生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2.不能实事求的实现自我

由于知识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增强,大学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因此出现了一些因为自尊心所引发的问题,比如自尊心过胜。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处在学校简单的环境中,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种不完善导致了大学生理论多于实际,缺乏对各个方面的现实态度。而在自尊心过胜和理论多于实际的情况下使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从而阻碍了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

1.调整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健康不止是身体没有疾病和残缺,还应该是心理的完整。认知能力的正常就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大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极强的专注力、长久的记忆力和灵敏的观察力。在这之外大学生还要正确的面对现实,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的情绪能让大学生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自身会合理的处理消极情绪,能控制协调好消极和积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也会使自身的品质随之提升,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可以解决各种困难和不良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以效的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的发生,可以长久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和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开阔自身眼界与知识,使其能对社会现状实进行了解,以此来纠正自己不现实的理想,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在面对各种复杂状况时,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促进自我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2

语文文本是语文学科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文本解读即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是语文教育教学实现其育人目的的基本途径。探寻文本解读的育人规律,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大课题。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指向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尽管语文界为此已经在教材方面作出很大努力,大大提高了语文文本的育人“潜质”,但语文文本解读实践却没有跟上教材改革的步伐,原本丰富的文本价值被严重折损在陈旧或过于极端的解读体系之中,与新的育人目标存在着很大偏离。语文文本解读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其有没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为什么凸显学生自我的主体地位是语文文本解读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学生是怎样在文本解读中受到教育的?作为一种专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现象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哲学解释学为我们提供了学理的依据和支撑。它使我们发现,本然的语文文本解读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具有一种自我教育的品格。

一、在体验、反思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

“人是一种对自己的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究的存在物。”[1]自婴幼儿时期有了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人就有一种认识自我的本能需求。中小学生的成长正是伴随着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但事实上,由于人自身往往缺乏一个反观自身的视点,我们并不能单凭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直观来认识自身,而必须经由中介的迂回。因此马克思说,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2]。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也讲道:“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这就是精神的基本运动。”[3]17利科尔(P.Ricoeu)r强调:“生命只有通过意义单元的媒介作用才能把握生命。”[4]420三位哲人所说的人“所创造的世界”“异己的东西”“意义单元”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书写固定下来的,这就是文本。文本是人类精神的客观化物,是人们认识自我的中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育文本便是其认识自我的重要中介。因为教育主要是以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为载体培养新人的过程,文本解读就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要存在方式。文本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超越时空而看到更多的人与物及其精神实质,并从中来认识自己。而所有的教育文本中,语文文本又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主要中介。新课改以来,我国各新编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可读性。这样的语文文本更适合学生来反观、认识自我,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感性而意蕴丰富的文学性语言和生动的具象将人类难以描绘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或不易把握的事物内部本质显现出来,像镜子一样让学生从中照见自我。然而,要使学生通过语文文本这一中介来实现自我认识,必须让他亲历“解读”这一活动。

而且,这种解读必须是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解读,即学生必须自主能动地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迎遇作者以其敏感体察在文本中的情感价值或事物本身的“真理”,并在此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保持着返回自身的自由运动”[3]504。此即要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文本→自我”的“对象自我化”和“自我对象化”的反身运动过程:从自我的内在心灵状态出发走进文本,“化身其中”,然后又以之为镜,从中看到自己。贯穿其中的主要是体验和反思这两种内在的“我思”活动。体验让学生化身入境式地走进文本,将自己全部的生命体悟融入文本世界,通过与文本进行生命与情感的沟通,获得对人类客观精神和共同人性的认识。同时,人的自我意识和反身特性又使学生在体验文本的同时不断地将目光返回自身,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这就是反思。如果说体验让学生把文本意义据为己有,为学生提供自我反观的视点,那么反思则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让自我在文本解读中自证为主体而看清自我。这就是文本解读中通过体验和反思让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在过程。体验和反思让学生以一种完整的生命姿态与文本展开精神的沟通,从而获得对自我生命的反观与认识。也只有通过体验和反思,学生才能在文本解读中获得这些。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体验和反思这两个概念,这是符合语文文本解读本然规律的。

二、在视域融合、解释循环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人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存在,不仅要认识自我,还要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但是,人的自我提升和超越也要借助他人他物。其中,记录社会、历史、文化的文本便是重要的中介。在所有的教育文本中,语文文本是最适切于学生自我精神提升与超越的。这可以从其蕴含的精神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来看。从内容看,相对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文本来说,语文文本属于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打交道的人文学科文本,它关涉的是人的情感与价值、审美与判断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民族乃至人类德性与智慧的宝库。从表达形式看,相对于历史、政治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文本来说,语文文本所提供给学生的并不是直白的耳提面命式的信息和教导,而是一种浸润于情绪氛围与体验空间的东西。它借助隐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生动感人的具象来表现心灵、传达情感,成为某种可供学生填充自我体验和感受的呈开放状态的思想或情感模式,让学生在填充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身临文本之境甚至看到或想到文本之外更深远的东西,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一种生命与精神的提升和超越。语文文本虽然适切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与超越,但由于文本世界与学生世界总是存在着时空距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文化习俗、经验、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必须克服这种距离和差异才能使陌生的文本变得熟悉,使文本的意义成为他自己的,进而才能从文本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美的力量的引领,获得自我提升。对文本的解读便是克服距离和差异的途径。解读所用的工具是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真正使文本世界与学生世界发生关联。理解实质上就是这两个世界的“相遇”和交融,采用伽达默尔的术语就是“视域融合”。

正是视域融合的结果,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但学生从文本解读中获得的精神提升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无数次视域融合共同促成的,每一次视域融合的结果都会成为再次解读的“前理解”,文本解读因此就成为一个由无数次视域融合组成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这种现象被哲学解释学称为“解释循环”。视域融合与解释循环是语文文本解读让学生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内在机制。它们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获得一种渐进式、无限可能的提升和超越,而这种提升和超越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视域融合、解释循环是由学生自己作为解读的主体带着他全部的相关人生经验,通过亲自与文本“打交道”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将结论告知这样的中介行为获得的。#p#分页标题#e#

三、在理解的应用中造就自我、实现自我

人之所以要认识自我、提升与超越自我,最终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潜在和可能,成为他可能成为的自己。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实现他自己,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要想让学生实现自我的潜在、可能,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与他人、他物以及观念形态的对象等相互作用,才能把自己潜在的才智发挥出来。这一发挥过程便是人实现自我的过程。语文文本解读便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使学生在理解、创生文本对象意义的同时,把自己内在的诸多潜在性、可能性呼唤出来:一方面,语文文本可谓是一个脚手架,它扩展了学生对人类生命可能性的视野,为学生发挥自我的内在潜力提供了虚拟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体悟各种生活与人生;另一方面,理解这种实践活动具有筹划性质,“谁理解,谁就知道按照他自身的可能性去筹划自身”[3]338,“理解的筹划活动具有造就自身的本己可能性”[4]117。学生在理解文本意义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发掘自身的可能性,并按照这种可能性去筹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然而,要做到这些,学生还必须通过对理解的应用,抓住理解的应用性。理解具有应用性,这是伽达默尔的观点。他说,应用“决不是把我们自身首先理解的某种所与的普遍东西事后应用于某个具体情况,而是那种对我们来说就是所与文本的普遍东西自身的实际理解”[3]442。应用本身就是理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开了应用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应用是理解本身的特性,因为“研讨某个流传物的解释者就是试图把这种流传物应用于自身”。

而所谓“应用于自身”就是指解释者为了理解某个文本,“他一定不能无视他自己和他自己所处的具体的诠释学境况。如果他想根本理解的话,他必须把本文与这种境况联系起来”[3]420-421。把文本的内容与解读者自己及其所处的具体境况联系起来,从自身的实际境况和问题出发去领会和运用文本的内容,而不是将其作为普遍真理生搬硬套地拿过来执行,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的应用”之内涵。学生正是在把文本应用于自身的理解过程中悄然造就、实现了自己。这是因为学生在把文本与其所处的具体境况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已经在进行一种以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为特征的实践活动:学生必须自主地去领会文本的内容和自身的具体境况,并对自身境况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作出判断和选择,决定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置身于文本情境并找到它与自身实际境况的契合点,从而得到解决自己境况中所遇问题的启示。正是在这种不断判断和选择中,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进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人。

四、语文文本解读有一种自我教育品格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3

我国参赛的包括电子技术项目在内的多数项目,存在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我国选手具备速度方面的优势,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全部内容,国外参赛者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全部任务,但是在最终成绩上,我国选手却逊色于发达国家选手。原因多是作品的质量、精度不高,设计过程缺乏创新,操作过程不够规范。成绩虽然令人遗憾,但参赛过程恰恰印证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尚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大赛揭示出的具体问题有:重视高端技能、忽略基础技能;单独重视技能、轻视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只看结果、忽略过程;操作规范、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严重缺失。

二、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观念上轻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当前限制职教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对于操作类岗位的歧视,社会观念影响了选拔与招生,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后的第二选择,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这种偏见也存在于职教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与学校本身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偏差使得职业教育无法真正反映出“思想教育是灵魂,基本文化是基础,职业训练是特色”的本质。教师不能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理念,学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主动获取一技之长,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等、靠政策扶持并不利于自身发展,严酷的市场环境才能造就强悍的行业。要想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观念转变做起,帮助学生形成强劲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2.忽视基础技能的培养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实践还反映出我国对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电类的基础技能水平难以用客观指标量化,国内技能竞赛项目多偏向于高难度、设计型,导致参赛院校“集中资源”的急功近利现象,一些学生绕过专业基础,直接瞄准竞赛项目,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成绩,但却不一定能适应未来的岗位需要,习惯于经验借鉴而缺乏自主分析能力,在创新和解决异常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电子类职校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是生产一线,在制造业实际生产中,对装配、调试、技术改造及一般初级操作类岗位的需求远大于研发、设计岗位,从企业需求与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职业培训的重点应该回归基础。另外,职业素质、操作习惯大多是在初级训练阶段养成的,基础技能训练应该引起重视。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环境影响下的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一度混同于普通高校,有相当的执教人员仍遵循研究型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流于照本宣科。例如,追求定理的推导与严密证明,使学生空有计算与推导的理论方法,导致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能熟练使用基本电路理论,而在实际电路原理理解、故障分析时却一头雾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具体应用。在学生不能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时又经常简单化为概念陈述。一体化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尽完美的原因在于项目设置形式化。师资能力和教学以外的繁重任务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引进标准限定为硕士和博士,并不利于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另一种极端是只重操作,基础理论和思维逻辑被严重忽视,学生对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知原因,不会解决,全程处于迷惑被动的状态,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失去学习兴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专业技能性导致学校过于强调培养“岗位型”人才,从而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具体到电子技术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扎实的理论是手工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些基本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可使学生对电子技术具有初步的了解并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于电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对基础课程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未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实训中,许多学生自主确定操作步骤,不知道调试依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高度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基础知识的做法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任何专业都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提高技能,而技能的掌握也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整个专业内容的理解。如果不能在入门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技能掌握上必然会出现问题。

4.忽视质量与规范性操作

世界技能大赛的竞技要求与规范表现出当今世界对于产品质量与操作的精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规范与精确度这些硬性指标,正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不足甚至盲区。如我们日常大量使用的充电器,在维修中发现有的与原厂的电路完全相同,但因为组装不规范造成故障多发。在电子技能培训中,经常出现不遵循标准的焊接装配程序、只求功能实现不考虑指标的精益求精等现象。忽视细节的人才培养观和不良习惯,源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一些行业、企业不具备一种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及高水平的服务的意识,只关注产量与总产值的增长。另外,中学及以前阶段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模式也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质量、标准、规范与精确度会影响产品成本及企业效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要逐步实现集约化的,质量与细节会越来越受关注,不具备安全意识、不能按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不能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技工将被淘汰。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本属于职业素质范围,在大赛中暴露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有必要专门列出,以引起重视,应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强化规范性操作,重视细节。

5.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我国早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主要传授职业道德和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作用,规模化生产中师徒方式不再适用,而国内的学历教育偏重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现实要求把这些隐性知识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内容。职业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如果说兴趣是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动力,那么职业素质所包含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就是职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才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作为人生价值观指导行动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现阶段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虽较过去有所加强,但明显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单纯的对规范、规则的死记硬背无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将扩大到日常行为的考核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强化手段,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1.用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教学

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教师要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用先进的职教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理念的有效方法是参加行业实践,掌握实践经验。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走访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有代表性的院校,查找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参加企业锻炼,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企业需求。企业调研与校企合作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企业实习改变了许多陈旧观念,教师不再抱怨“差生”多,而是调整授课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在授课中将企业实际介绍给学生,将在企业具体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学生分享,在传授给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先进的职业理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及用工要求,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把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诚实正直、自我激励、解决问题的技能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调整了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大纲,初步设置了基础、核心和扩展三个层次共39个模块的课程知识架构,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补充。

2.重视基础技能,夯实基础理论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的掌握与具体实践环节脱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与学生就业脱节的一个共同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灵活。世界技能大赛更加注重对参赛者实际操作能力———基础技能的考察,所以,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角度来看,基础技能的掌握都是当今社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在项目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都以基础模块为重点,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扩展模块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开拓了空间。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扭转这种情况,就要在实训环节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动手操作较少、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通过调整实训中心自动化和电子类实训课程、增加初识项目培训的方式,把中学的相关知识补充到基础技能训练中。从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的测量开始,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探索电的特性,形成对电学的感性认识。不能单凭考试成绩高估学生水平,对很多学生而言,初识课是他们第一次观摩实物,第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有利于专业兴趣的养成。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稍进一步的技能提升都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培养基础技能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并使知识成为他们实用而科学的工具,成为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特殊技能,抛弃“虚”的,补充“需”的。在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调整公共基础科目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科目知识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不再纠缠于定理的证明推导。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组织教师观摩了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其全新的组织、授课方式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课程之间不再有界限,电路知识、数学方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授课实践中借鉴国外经验,对电子技能实训中的各种现象、预期都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使认真实习的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变得轻松,感觉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并能够主动加以应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电路理论,同时训练测试、归纳能力。要求讲解调试方法时说明调试依据,讲解排故时解释并查找依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了焊接、组装、测量、调试、软件操作等技能基础,有了基本电路理论支撑,能认真对待这些基础训练并达到训练目标就足够了,而对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旧的师带徒的职业道德培养方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模式,学生不能主动地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融入自身价值观,院校与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对专业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生在校期间开始。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如果单纯追求任务完成和指标实现,则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掩盖、抄袭、拼凑等行为,反而破坏了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在基础技能培训阶段,所需理论知识相对简单,通过动脑与动手整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基础素质养成的最佳阶段。检测和评价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全面合理的考核方法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纳入考核范围,可使考核的范围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以往这类考核由于掺杂太多主观因素容易引起争议,导致最后的结果多流于形式,忽略了考核的实质,最后又偏向考核技能、注重结果。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试行的过程考核涵盖了职业道德内容,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标准,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考核学生的职业作风,对好习惯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提出警示,遵从职业素质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度,使日常行为考核在总成绩中的占比过半,并在试行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了行为习惯及平时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各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表现都纳入日常表现考核中,将专业兴趣、操作规范、严谨、诚信等等都作为考察项目,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该部分由教研室制定统一标准,对考核指标加以细化和量化,部分指标只筛选优秀和较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量增加不多,借用CIS考核系统进一步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考核范围的合理性,在学生中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4.注重校企合作

使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才能牢牢把握住当前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才能使教育与就业不脱节,才能消除二者的界限,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只有把握住企业的前进方向,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开拓校企合作途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充分而又完整地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最新发展方向与技术成果,将职业教育环节与学生就业环节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如企业制定职业标准,引导学校课程内容改革;企业与行业通过推行资格认证证书反映社会需求方向;通过到企业实践与考察的方式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等等。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足,当下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并不顺畅。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一方面不断巩固已有的企业资源,并开拓新途径,调整课程以配合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组,通过教师带学生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学生同时参加校企合作,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了解企业研发、生产实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具有显著效果,师生之间沟通更加直接顺畅,学生的一些不良操作习惯得以及时纠正,教师则将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及时推广到班级授课中。

四、结语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建立孕妇保健手册,并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36例,所有孕妇产次均为第1次;孕周7~37周,平均(27.1±3.2)周;年龄22~37岁,平均(27.3±3.0)岁;其中文化程度为初中16例,高中32例,中专18例,大专20例,大学及以上50例。将所有孕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两组孕产妇的产次、孕周、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由本院孕妇学校的医护人员负责对两组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按孕早、中、晚期,分娩期和产褥期5个时期采用QQ群交流平台联合孕妇学校分别授课,实施分期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收集孕产妇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QQ号码、末次月经、预产期、家庭住址等一般资料的调查表及孕产妇信息卡(由就诊的孕产妇自愿填写)。由孕妇学校的专职主管护士按上述5个时期创建5组QQ群,并将孕产妇信息录入电脑,按孕产妇分期保存在相应的QQ群中。(2)QQ群交流平台的内容撰写:由护士长、产科主任及专职主管护士一同编写并审核。将孕产期知识按孕产妇分期发送至5组QQ群中,每周各发送3~4次。内容包括①孕早期(初诊~孕11周):疾病筛查、早期检查、产前诊断、活动与休息、孕早期营养、预防流产及注意事项。②孕中期(孕12~27周):孕中期心理调适、营养及准备、孕期保健、自数胎动、乳房护理、孕中期体操、瑜伽呼吸训练和音乐胎教。③孕晚期(孕28~40周):分娩课、分娩前准备、分娩前征兆、自测胎动、预防早产、分娩方式、无痛分娩技巧和产时保健。④分娩期:孕妇产时保健、产后膳食和产褥期保健。⑤产褥期(产后56d):产褥期保健、母乳喂养方法与技巧、抚触课、新生儿沐浴、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3)QQ群健康教育情况反馈:孕妇学校专职主管护士每月经QQ群交流平台了解观察组孕产妇及其家属对知识的获取与领会情况。(4)孕妇学校传统健康教育课的安排:①孕妇学校每周星期三上午授课约2h,第1次主讲孕期营养知识;第2次主讲如何识别高危妊娠,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监护;第3次主讲定期产前检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孕期保健,如何进行胎教,并进行乳房保健及心理指导等;第4次主讲分娩先兆、自我监护、住院前准备、分娩经过,以及产程中如何运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和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第5次主讲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注意事项、产后护理及产褥期卫生;第6次主讲母乳喂养、抚触、脐部护理与新生儿淋浴,以及如何观察新生儿和预防接种等常识;第7次主讲孕期与哺乳期中的用药安全;第8次主讲怀孕分娩后如何促进盆底组织的功能恢复。②整个孕期开设8次大课堂,每次2h,授课着重于示教和演示。每2个月重复1次授课内容。并将传统健康教育课堂的开课时间、地点及讲课主题发送至各组QQ群,以便孕产妇及其家属能根据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听课。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围产期健康教育,接受传统健康教育授课,其授课内容、次数与观察组相同。所有孕妇及其家属均可在课堂上现场提问及答疑。

1.2.2评价指标

于产后第8周以后使用本院自行设计的“孕产妇自理能力调查问卷表”,对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取互联网QQ群交流回访、复诊随访和家访的方式。该问卷经多名专家审阅和修改,其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1、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3。主要内容包括:孕期自我保健知识、孕产期基础知识、围产期自我护理能力、产程自我护理能力、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技巧与方法、产褥期自我护理能力7个内容共计100分,其中孕产期基础知识、新生儿护理及产褥期自我护理能力各20分,孕期自我保健知识、围产期自我护理能力、产程自我护理能力和母乳喂养技巧与方法各10分,调查得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好。共发放调查问卷136份,回收136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QQ群健康教育情况反馈结果

观察组82%的孕产妇及其家属均能上网认真阅读保健知识,13%的孕产妇及其家属只有一人仔细阅读保健知识,5%的孕产妇及其家属上网但未认真阅读或看不懂保健知识。观察组孕产妇及其家属对网络QQ群的重视程度逐月提高,并主动咨询孕产期知识。

2.2两组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各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借助互联网传播知识已成为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QQ群交流平台,孕产妇既能够及时地获得相应孕期、产褥期所需要的健康知识,也可以提出健康问答,及时与专家沟通交流,解除心中的疑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进入QQ群交流平台阅读知识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目前国内以初产妇为主,大部分孕产妇都不同程度的缺乏孕产期相关知识,且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求逐渐提高。因此,本院妇产科根据孕产期,将孕早、中、晚期,分娩期,产褥期5个时期的不同保健知识分别在5组QQ群交流平台中,以指导孕产妇学习相应时期的保健知识,帮助她们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该方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操作简单、省时、高效等特点,加大了孕妇学校对相关知识的宣传量和宣传面,孕产妇及其家属可以足不出户就获取孕期、产褥期的保健知识。其主要优点:(1)健康宣教的知识面广,包含了孕早、中、晚期,分娩期和产褥期的健康保健知识,并且通俗易懂;(2)给孕产妇及其家属,特别是孕产妇的配偶发送相应时期的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通过孕期健康教育掌握相应的保健知识,主动督促和陪同孕妇产检;(3)通过QQ群交流平台本院孕妇学校的开课地点、时间及讲课主题,有利于孕产妇及其家属根据需要和兴趣合理地安排时间选择听课;(4)可通过QQ群交流平台实现在线交流,孕妇学校的老师可以及时地解答孕产妇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改善、促进及维持人体健康的目的。按孕产期分期进行健康教育,其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性全部讲授。将健康教育内容按孕产期有计划地安排在QQ群交流平台与孕妇学校的课程中,孕产妇可以根据所处分期接受相应的健康教育,避免被一次性灌输整个孕产期的健康教育内容,使健康教育不再因为孕产妇无法接受全部的信息而流于形式。分期健康教育按照不同的孕产期和不同的健康问题设计相应的宣教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既可以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减少盲目性,又能使孕产妇及其家属更为轻松地逐步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孕产妇的生活质量。此外,通过QQ群交流平台的互动,可以缩短医护人员与孕产妇家庭的距离,使孕产妇更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绝大多数(82%)孕产妇及其家属均能上网认真阅读保健知识,13%的孕产妇及其家属只有一人仔细阅读保健知识,仅5%的孕产妇及其家属上网但未认真阅读或看不懂保健知识。观察组孕产妇的产期自我护理能力、孕期自我保健知识、产程自我护理能力、产褥期自我护理能力、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及围产期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分期健康教育比常规孕期健康教育的效果好,可促进孕产妇在相应时期保健知识的指导下,提高其自我护理行为。而对照组孕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可能与其对孕期保健教育的重视不够,以及常依赖医务人员和家属的照顾有关。

4结语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5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是警察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在社会问题冗繁杂糅与警察压力持续增强的语境下,意义非常重大[1]。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后备人才和培训在职民警的双重任务,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预备警官,提高受训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2]。笔者2022年2月24日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题名“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35篇。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P1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P2表示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R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百分比),数据不一定完全精准,但具有参考意义。从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根据笔者“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心态调整策略研究”项目组的前期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在此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如下思考。

(一)发挥学管干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1.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

公安院校的学管干部是直接管理学生,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人员构成上看,主要有部队转业人员和院校毕业生(包括本校、外校)。在一些公安院校还存在教师等岗位人员的换岗实践及新进工作人员的换岗实习,这部分人员的学管工作时间有限,一般一到两年。虽然流动性带来了表面的不稳定,但新鲜的血液会激活队伍的生命。加强学管干部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各类人员优势互补,部队转业人员一般在部队受过多年的军事化管理和军人素质培养,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军人作风。军事化、警务化管理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集体意识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本校毕业生熟悉本院校的情况,自身的就读经历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对学生的同理心,职业价值观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外校毕业生知识面广、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职业通路探索、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和职业心态调整都是他们更有优势的工作内容。而换岗实践、实习人员虽然在岗时间不长,但与院校各系部联系紧密、互通有无,加上一些教师有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奠定扎实的职业基础。通过优势互补、优化调整,使学管干部队伍实现最优化组合。其次,提高学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放手使用,及时鼓励;工作有绩,适时奖励。对他们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及时鼓励,对工作有成绩、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管干部进行任用、提拔、评先评优等方面的奖励。

2.丰富学管干部职业培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自我教育理念的完善。学管干部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感染着所带的学生。坚持爱岗有责、敬业有为、行为有范、教育有理;跟上靠下抓自己,身先士卒言必信。面对人生和职业价值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大学生,学管干部的自我修养必须跟上。首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拓展知识的集中学习和培训能够提高学管干部的工作能力;坚持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思考及文学、艺术、哲学素养的培养,是管理他人的前提和基础。积极运用校内外资源进行短期培训,开展退休学管干部经验交流、新任学管干部学习研讨,凝聚众人的智慧,对标更高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其次,举行阶段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学管干部的工作虽然面对的是在校学生,但工作烦琐,他们肩负着公安系统未来的希望,职业压力不小。学生思想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培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自我职业压力调节的培训,都可以帮助学管干部顺利开展工作,减轻职业带来的压力。最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定年度培训目标,积极进行学习交流,增强学习氛围,优化心理素质,开阔视野、完善自我。动之以情办实事,晓之以理多谈心,办事公道讲公正,心诚宁静无杂音。静下心来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成才的引路人。

(二)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熏陶作用

1.通过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坚定警察职业追求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在校园里吃、住、学、练,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倾向。所以,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警察文化的气息,使他们在移步换景中感受纪律养成教育、认同警察价值观念。增强“硬实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添警察文化特点,结合公安院校办学特色和本校历史,宣扬积极向上、勤学奋进的价值理念,以未来预备警官的标准开展文化建设。诸如将校训放置在醒目的学生活动主场馆,激励学生好学向上、以校为荣;建造以爱国爱校为主题,记录学校发展轨迹、表彰先进典型的雕塑;开设警察历史展览馆,陈列记录警察历史宝贵资料,保留优秀校友和公安英模足迹。另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学习和体能锻炼场所完善设施和设备,公安院校的学生未来要参加招警考试和警察晋级考试,这些考验对学生的文化和体能双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文化学习场所中学生利用得最多的就是图书馆和自习室,图书馆和自习室墙壁上可陈列杰出人物的图片、警察文化照片和名人名句警言,营造积极进取、舒适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浸染其中,在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进而获得人生价值。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网络建设需跟上时代的变化,对近年来公务员和招警考试的内容进行专门收集和整理,方便学生查阅。公安院校更应注重体能培训,为将来的警察生涯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校园内建设供学生进行警体素质培训的游泳馆、健身房和各类运动场等体能锻炼设施,鼓励学生平时多训练、用时知轻重,为培育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预备警官提供硬件保障,助其铺平警察职业之路。

2.通过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培养警察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基础必不可少,但核心仍然是精神文明的加强。精神文明是一种“软实力”,它为校园增添色彩与活力,为学生的行为指点方向。未来的预备警官,一刻不能马虎价值观的引导,时刻不能忘记思想上的修炼。“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公安队伍前行,也引领着公安院校育人的方向。首先,要在常规学习中要加强文化“软实力”,让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进图书馆,让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素养;让充足的馆藏资源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加强思想储备。在实际的校园学习中充分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文化“软实力”,现代信息技术速度快、更新及时,年轻人也非常喜爱。校园网站的建设、校园论坛的创立,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参与交流,赞扬并传播好人好事及先进事迹[3]。最后,增添丰富的校园业余生活完善文化建设。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办属于自己的校园报纸与杂志,举行主题征文比赛,发表积极向上的文章与诗歌,传播正能量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的思想不仅能够自由交流,还能够尽情抒发情感。除此之外,英雄事迹报告会、前辈经验交流会、专业学术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都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逐步培养良好的警察职业价值观。

(三)发挥警务化管理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通过警务化管理培养合格警察职业素养

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学生在校期间以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外在保持良好的警容风纪,维护个人形象和学院整体声誉;内在培养合格警察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外在的警容风纪通过行为上的警务训练来保持,从早上的出操、着装,到整理内务、晚查寝,以及学生的轮值。把以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训练成预备警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严格教育要在理,严格管理把好度,严格纪律重在行。学管干部要灵活运用行为管理机制,遵循《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基本要求,重视值班笔记和晚点名,正确引领、重点突出、记录规范。让警务机制保持统一、规范,警务活动达到有序、高效状态。其次,内在的警察职业素养要通过长时间的习惯来培养,职业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但个人所一直从事的工作和习惯的生活反过来也影响着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入学面试时,就思考过为什么选择就读这样职业性强的院校。通过让学生习惯警务化管理和井然有序的警院生活,让他们从思想上进一步坚定从事公安事业的信念,明确自己的使命,促进他们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早日达到一名合格警察的标准。

2.通过警务化管理体现个人价值争优创先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7

【摘要】文章从重视教育主体、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和重视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自我教育

如何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高校应该加以重视,应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策的探索,建立完善的方法与途径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重视教育主体――发挥教育主体的关键性作用

(一)发挥教育主体的方向性。所谓方向性,是指教育主体要坚定文明礼仪教育的明确的方向,并始终坚持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只有坚持方向性,才能抓住文明礼仪教育的本质,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效应,才能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示范性。所谓示范性,是指在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文明礼仪修养熏陶作用,感染受教育者在其文明礼仪的认识和觉悟上都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一个形象气质好、礼仪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的教师就等于是一本活生生的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践行中懂得什么是“文明礼仪”。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要时刻注重自身文明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教育主体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文明礼仪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把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并与各项工作相结合,融合各种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坚持渗透性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形成合力,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效能,适应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渗透作用,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内容的规范性作用

(一)扩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不应停留在表层的文明礼貌教育,而应加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文明礼仪素养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也是新时期人才必备的条件。现代社会是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与密切。当代大学生不能一味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读好书固然重要,同时也要了解社会,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在传授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时,应不断的扩大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社交礼仪及各项专项礼仪的培训活动,使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技能,成功融入社会。

(二)倡导先进的文明礼仪教育理念,设置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相比,现代礼仪教育内容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和注重人本精神,尊重人是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出发点。因此,高校应把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现代社交礼仪教育内容并重,互相补充,互相协调,这样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文明礼仪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高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符合大学生实际状况的文明礼仪课程,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不仅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且能使大学生掌握和学会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塑造良好形象的技巧。

(三)明确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拓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功能。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明确目标,从教育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出发,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及文明礼仪的知行统一。学校应立足于整体培养目标,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将来所从事岗位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开设相应的文明礼仪课程,进行必须的专项文明礼仪的培训,引导大学生知礼、守礼。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使得大学生自觉按照文明礼仪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实现全面的进步和完善。

三、拓展教育载体――发挥网络载体的阵地性作用

(一)开展校园精品活动,设置校园精品课程,深化文明礼仪教育。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大学生文明礼仪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礼仪讲座等多样化的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将活动进行优化,形成高校的精品活动。设置有关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精品课程,配置专业的课程教师进行讲授。将校园精品活动与校园精品课程相结合,使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现上达到行与知统一的效应,深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及领域。

(二)发挥网络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是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中优秀的文明礼仪文化。通过网络,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礼仪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抵制文化侵略,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文化的主旋律,使之在各种文化冲突中激流勇进、屹立不倒。二是造就一批既精通文明礼仪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技术的宣传工作者,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文明礼仪素质。培养既精通文明礼仪教育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新技术的双料人才,就是为了利用网络新阵地,更好的进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营造和谐氛围。要把网络在线教育和网络离线教育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网络世界里的消极信息的影响,时刻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重视自我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觉悟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在客观实际中得到检验,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性。

(二)正面引导,建立机制,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一是利用树立榜样及典型,使大学生在言行举止上有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和标兵。二是利用对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力宣传,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三是利用在优秀的文化资源中萃取的先进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境界。

(三)将自我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寓文明礼仪教育于日常娱乐、实践及学习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文明礼仪教育时时处处都存在,达到“空气养人”、“空气育人”、“空气指引人”。

参考文献

[1]胡道安.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9,(10).

[2]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8).

第二篇: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尺度。我们的学生文明礼仪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及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文明礼仪;礼仪教育

1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

1.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弘扬传统美德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知礼、懂礼、习礼、用礼”应该是一个大学生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然而在校园经常看到一些不文明、失礼仪的现象,我们该意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该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1.2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推动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礼仪规范动作,而且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确的礼仪规范行为,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校,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修养和完善自我的需求。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他主要通过仪态、语言、动作、活动表现出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加强礼仪道德修养,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1.3职场礼仪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

在职业道路上,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文明礼仪俨然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它除了可以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在全球化商务竞争中,也将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而日益受到重视。东西方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现代职场中,尤其是外资企业中,对职场礼仪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和行为规范,所以学习正规的职场礼仪是进入社会工作时要走好的一步。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对公司而言,礼仪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整个公司的人文面貌;对个人而言,良好的礼仪能够树立个人形象,体现专业化;对客户而言,享受更上层的服务,提升对整个商务过程满意度和良好感受。

职场礼仪不仅可以有效的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气质和魅力,还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工作中,通过职场礼仪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冷静,按照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通过职场礼仪中的一些细节,会得到领导更多的信任,使人际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与同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2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本文明礼仪知识的缺失,缺乏基础文明礼仪知识当前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多: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奇装异服,男女生染发、烫发;大学生随意说脏话,教室、宿舍、食堂不注意卫生,乱扔乱倒杂物,破坏公物,遇到老师不打招呼,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该有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出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言行,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屡禁不止。

(2)家庭教育对礼仪的缺失,缺少良好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环境环境能够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个别家长不能从正面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当着孩子的面儿出口脏话,多数子女受这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效仿父母的样子,渐渐地不守文明礼仪;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骄纵任性,父母又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学生始终认识不到礼仪的缺失,逐渐养成无礼仪、不懂礼的失礼行为。

(3)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不够深,不够宽。具体体现在:第一:高校没有足够的重视礼仪教育,有些高校有文明礼仪课程,有些高校的专业根本没开设相关礼仪课程,这样文明礼仪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道德修养的提高;第二:长期以来,好学生的定义为:学习好就是好,其实不然,学习好,但没有好的礼仪规范,未来走向社会也是很难立足,高校一直重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才,却忽视了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人。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

3.1营造礼仪环境,优化校园

营造礼仪环境,是礼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外在因素,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处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通过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礼仪教育的具体要求;组织班级制订礼仪教育计划;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与导员签订礼仪教育责任状、班级内挂警句,校园条幅等形式,让礼仪教育处处在学生的生活中,积极的舆论宣传、文明礼仪环境的熏陶,促进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

3.2加强礼仪课程教育,让礼仪课程成为必备基础课程

礼仪课程走进各个专业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形式,课堂上可以系统的讲授礼仪规范要领,教师在讲授时可以进入各种礼仪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规范礼仪行为,学习礼仪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离开实践,再谈礼仪,毫无意义,学生只有把教师讲授的礼仪要领融会贯通,融合在自己身上,那才叫真正“掌握礼仪规范”。

3.3督促、检查,习惯养成,适当推出“榜样示范”行为培养

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老师给予督促、检查,对于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表现好的,推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中实行奖惩制度,榜样的距离越近,激励的作用就越大。

3.4延伸拓展至走出校园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知礼、懂礼、习礼、用礼”,不仅体现在校园,更加要运用到社会,乃至学生即将走进的职场,要处处做到文明礼仪规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按礼仪常规要求自己,摒除一切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加强礼仪教育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是未来职场的中坚力量,在走出校园前,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三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的产物。大学生只有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礼仪内涵,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体现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还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有效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坚实可靠,丰富厚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动中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会从其社会交往时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中反映出来,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爱、诚信真挚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内化并践行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就能很快与他人产生共鸣,更好地被别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友谊,树立自信,从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文明礼仪教育应分层实施,形成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以及道德品质日益低下的现实,高校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文明礼仪教育方式。大一学生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文明礼仪意识,但受环境影响,许多人还没能将其付诸于行动之中。因此,党团组织应通过入学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大一学生,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此阶段,高校应在强化基础文明礼仪课程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礼仪规范辩论赛、文明示范岗等多种课外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大二阶段,高校应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文明礼仪观,通过实践互动活动,将礼仪知识与礼仪践行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充满欢乐和尊重他人的学习氛围,可定期组织“我文明我行动”、“文明使者在行动”、“我做文明礼仪宣传员”、“关注孤寡老人贴心行动”等活动,以进一步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大三阶段,高校可利用学生的实习、见习机会,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将其文明礼仪行为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其内在文明素质,使其个人修养、礼仪规范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大四阶段,高校要在学生的职业操守、就业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将其长期积淀的文明修养和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文明礼仪教育的分层实施,有助于形成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而文明礼仪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能在对学生的全程覆盖中,有效地端正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作者:殷成志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问题

一、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的问题表现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是中华传统礼仪精髓的继承者。然而,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上却存着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方面。

1.社会道德失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在进行,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道德建设跟不上时代脚步,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依然存在,没有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无法很好地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被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上的一些言行会被大学生模仿、遵从,影响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

2.学校礼仪教育不足

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文明礼仪,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知识被学校放到了第一位,而礼仪教育未被重视。许多大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向大学生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开设礼仪课程不过是完成学科的需要,并不能真正为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

3.家庭引导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启蒙导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溺爱孩子,造成孩子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有些家长本身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使孩子效仿。

4.大学生认知不力

大学生没有能从根本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文明礼仪学习。归根到底,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没有充分了解礼仪在现实中的重要性,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个良好的规划。他们过多追求现实性的、有明显实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礼仪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是很古板的东西,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讲“礼”,因而减少了礼仪学习。殊不知,礼仪学习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积累起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校园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工作的建议

良好的个人礼仪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及推动,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方面,应加强对社会文明礼仪的宣传

社会应加强对社会公德的宣传,提升传统文化的地位,使公民以讲文明、懂礼仪为荣,进而为大学生礼仪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明礼仪大学生的评比活动,征集文明礼仪大学生的先进事例,创造人人讲公德、人人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其次,包装和推广先进文明大学生的典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之加大宣传,并且通过媒体或各种活动为载体弘扬文明礼仪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最后,组织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的交流,带动各大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和参加文明礼仪大学生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热情。

2.学校方面,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学校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教授学生系统理论知识。把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它将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真对待礼仪,从而才能在行动上加以改善。其次,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因此,教师应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细节,对学生言传身教。再次,学校在校园里加大对文明礼仪的宣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对此加以宣传,并且在校园中张贴文明标语,组织相关比赛,开展文明讲座。通过与外校进行文明礼仪比赛,加大文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3.家庭方面,家长要率先垂范,对子女严格要求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家长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孩子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如果家长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孩子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孩子也不会服从的。所以,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遵守文明礼仪为孩子做出表率。而对于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家长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自由。

4.个人方面,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礼仪修养

作为大学生,首先,应端正文明礼仪学习态度,把握前进和改正的方向,放低近利性功利心态,用心去学习和感悟中华礼仪的博大精深;其次,应主动参与到创建文明礼仪的活动中,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以身作则,树立和争创文明礼仪的榜样;再次,应自觉维护文明礼仪的形象,克制自身的缺点,与各项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加以改正;最后,应树立个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文明礼仪列入自身的生涯规划中,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杨勇 单位:九江学院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探讨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文明礼仪问题现象的发生,使得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礼仪形象已经成为个人形象的重要内容以及国家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怎样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问题随之变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本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在地区高校对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优化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礼仪;礼仪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

一是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在大学的校园中,大学生当中仍普遍存在着言行举止不够文明,礼仪礼节礼貌缺失现象,如不与老师打招呼,课堂上手机不关,肆意发短信,更有甚者吃东西、讲话,完全不顾任课教师的存在,在图书室和自习室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情侣之间甚至毫无顾忌地亲密动作,课桌、厕所、墙壁上到处乱写乱画等。这些现象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和礼仪修养,极度恶化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二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不够深,不够广,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有些高校针对相关专业开设相关的文明礼仪课程,有些学校将文明礼仪课程作为选修课由学生自愿选修,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文明礼仪课程,这样就使得文明礼仪教育没有普及到所有的学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提高。第二,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使得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高校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例如,有些学校开展文明礼仪课程只是针对学生求职就业,只教授了学生基本的文明礼仪技巧,并没有深层的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学生没有掌握到文明礼仪的内涵和精髓,使得文明礼仪教学搁置在表面层次。

三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实施方一法单一问题,尚未形成教育合力。突出的表现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政策支持不够、专业支持不力等,削弱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

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加强来解决在高校中存在的文明礼仪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对文明礼仪教育在培养上的缺失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成长过程中行为的养成及学校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个人行为举止及家庭教育对孩子文明礼仪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绝大多数家长在忙于工作或生计,或自身的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文明礼仪各方面的教育,甚至部分家长自身尚存在着不文明的行为,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文明程度。此外,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在家人建构的“温室”中成长起来的,性格上往往都唯我独尊,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关心他人,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意识。家庭教育对文明礼仪教育的偏失,导致孩子不注重自身修养,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了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高校对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管理的松懈

是否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是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视文明礼仪修养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一份责任。如今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尚未改变,高校教育过分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行为的养成,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逐渐的淡出校园。在当代高校中缺乏专职管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机构和人员,专管德育的德育处没有发挥到应有的效能,许多教师在职责上还分管其他一些事情,往往会忽略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管理,导致高校对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管理上的松懈,进而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整体素质存在着差异,大学生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往往更多的是追求自由和个性,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关注自我的获取,从而漠视基本文明礼仪的培养。当今大学生在大学这个自由的环境空间中,如困兽般解开束缚,淡漠了自身的文明礼仪形象,因此我们在校园中可以频频看到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现象的出现。在对“学校普遍存在的课桌文化、WC文化现象,你的态度是如何的”这一问题调查中,有86人居然表示很欣赏那么好的诗句,约占调查对象的44.5%。仅有约19.3%的人表示讨厌看到,其余约35.9%的人表示没注意看过。在欣赏这种文化与讨厌这种文化的差异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严重的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自身应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教育主体在加强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性

(1)重视教育主体关系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性质和效果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其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主体建设,便关系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性质和效果。从某种程度讲,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形成的重要基地,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决定着大学生的文明程度,进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总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礼仪教育是超越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的。只有教育主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有可能在整个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坚定正确的方向,增强教育的效果。

(2)重视教育主体关系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新局面的开拓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能否在实践中收到实效,一是靠理论教育的力量,一是靠教育主体的人格力量,不论是理论教育的力量还是教育主体的人格力量,都是通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工体作来体现。

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的新时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这既对文明礼仪教育提供良好机遇,同时也汤带来严峻的挑战。教育者在新的实践中面临新的问题,要进行研究及解决,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是否重视教育主体,关系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成败,也影响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新局面的开拓。

(二)丰富教育内容的策略选择

(1)扩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社会是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与密切。当代大学生不能一味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一读好书固然重要,同时也要了解社会,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在传授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时,应不断的扩大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社交礼仪及各项专项礼仪的培训活动,使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技能,成功融入社会。

(2)倡导先进的文明礼仪教育理念,设置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

高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符合大学生实际状况的文明礼仪课程,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不仅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且能使大学生掌握和学会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塑造良好形象的技巧。

(3)明确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拓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功能

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是指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出发点,制约整个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文明礼仪素养状况令人堪忧,文明礼仪对大学生不仅是理论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知的问题。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明确目标,从教育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出发,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及文明礼仪的知行统一。学校应立足于整体培养目标,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岗位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开设相应的文明礼仪课程,进行必须的专项文明礼仪的培训,引导大学生知礼、守礼。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使得大学生自觉按照文明礼仪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提升内在的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实现全面的进步和完善。

(三)重视自我教育的策略选择

(1)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的主观认一识在客观实际中得到检验,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性。

(2)正面引导,建立机制,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需要正面激励,建立切实有效的引导机制。第一,利用树立榜样及典型,使大学生在言行举止_卜有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和标兵。第二,利用对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力宣传,营造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熏陶,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利用在优秀的文化资源中萃取的先进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境界。《礼记·大学》中云:“欲治其国者夕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之。当代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正心修身,传承我国传统的礼文化,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良好素养及竞争能力。

(3)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养成教育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我教育具有“养成教育”属性,需要大学生进行实践。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寓文明礼仪教育于日常娱乐、实践及学习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文明礼仪教育时时处处都存在,达到“空气养人”、“空气育人”、“空气指引人”。

结论

总之,加强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进而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可以有效促进中华传统礼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妍,从大学生的文明现状看高校的文明礼仪教育[J].经济师,2011/07

[2]张连华、陈鹏、代巍、周超,和谐校园环境视角下的大学生文明礼仪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09

[3]林芳,让文明礼仪成为一种习惯——谈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J].咸宁学院学报,2011/10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8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的产物。大学生只有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礼仪内涵,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体现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还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有效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坚实可靠,丰富厚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动中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会从其社会交往时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中反映出来,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爱、诚信真挚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内化并践行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就能很快与他人产生共鸣,更好地被别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友谊,树立自信,从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文明礼仪教育应分层实施,形成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以及道德品质日益低下的现实,高校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文明礼仪教育方式。大一学生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文明礼仪意识,但受环境影响,许多人还没能将其付诸于行动之中。因此,党团组织应通过入学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大一学生,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此阶段,高校应在强化基础文明礼仪课程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礼仪规范辩论赛、文明示范岗等多种课外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大二阶段,高校应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文明礼仪观,通过实践互动活动,将礼仪知识与礼仪践行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充满欢乐和尊重他人的学习氛围,可定期组织“我文明我行动”、“文明使者在行动”、“我做文明礼仪宣传员”、“关注孤寡老人贴心行动”等活动,以进一步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大三阶段,高校可利用学生的实习、见习机会,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将其文明礼仪行为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其内在文明素质,使其个人修养、礼仪规范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大四阶段,高校要在学生的职业操守、就业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将其长期积淀的文明修养和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文明礼仪教育的分层实施,有助于形成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而文明礼仪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能在对学生的全程覆盖中,有效地端正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作者:殷成志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问题

一、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的问题表现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是中华传统礼仪精髓的继承者。然而,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上却存着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方面。

1.社会道德失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在进行,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道德建设跟不上时代脚步,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依然存在,没有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无法很好地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被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上的一些言行会被大学生模仿、遵从,影响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

2.学校礼仪教育不足

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文明礼仪,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知识被学校放到了第一位,而礼仪教育未被重视。许多大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向大学生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开设礼仪课程不过是完成学科的需要,并不能真正为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

3.家庭引导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启蒙导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溺爱孩子,造成孩子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有些家长本身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使孩子效仿。

4.大学生认知不力

大学生没有能从根本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文明礼仪学习。归根到底,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没有充分了解礼仪在现实中的重要性,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个良好的规划。他们过多追求现实性的、有明显实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礼仪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是很古板的东西,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讲“礼”,因而减少了礼仪学习。殊不知,礼仪学习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积累起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校园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工作的建议

良好的个人礼仪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及推动,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方面,应加强对社会文明礼仪的宣传

社会应加强对社会公德的宣传,提升传统文化的地位,使公民以讲文明、懂礼仪为荣,进而为大学生礼仪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明礼仪大学生的评比活动,征集文明礼仪大学生的先进事例,创造人人讲公德、人人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其次,包装和推广先进文明大学生的典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之加大宣传,并且通过媒体或各种活动为载体弘扬文明礼仪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最后,组织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的交流,带动各大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和参加文明礼仪大学生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热情。

2.学校方面,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学校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教授学生系统理论知识。把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它将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真对待礼仪,从而才能在行动上加以改善。其次,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因此,教师应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细节,对学生言传身教。再次,学校在校园里加大对文明礼仪的宣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对此加以宣传,并且在校园中张贴文明标语,组织相关比赛,开展文明讲座。通过与外校进行文明礼仪比赛,加大文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3.家庭方面,家长要率先垂范,对子女严格要求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家长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孩子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如果家长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孩子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孩子也不会服从的。所以,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遵守文明礼仪为孩子做出表率。而对于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家长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自由。

4.个人方面,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礼仪修养

作为大学生,首先,应端正文明礼仪学习态度,把握前进和改正的方向,放低近利性功利心态,用心去学习和感悟中华礼仪的博大精深;其次,应主动参与到创建文明礼仪的活动中,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以身作则,树立和争创文明礼仪的榜样;再次,应自觉维护文明礼仪的形象,克制自身的缺点,与各项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加以改正;最后,应树立个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文明礼仪列入自身的生涯规划中,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引领者,理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着力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本文首先对中华优秀礼仪文化进行了定位,并分析了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的现状及缺失原因。针对这样的状况提出如下对策:系统全面,营造传统礼仪氛围;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创新发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视阈;文明礼仪;研究

从周代礼乐文化的发源,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新闻曝光率不断增多,折射出中华礼仪文化在传承、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大学生不容推卸的责任。高等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引领者,理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着力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定位

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习惯、规章、典制等礼仪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以知书识礼为美德;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将人类千百年来凝练起来的精粹吸取下来;礼仪修养的先进典范,以之作为学习、践行礼仪的榜样;中华民族礼仪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心。作为高校工作者,要在进行礼仪传统教育中,要帮助学生着重领会礼的精神内涵。

同时,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教育要立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不是全盘照搬,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礼记・礼器》云:“礼,时为大。”这是说,礼之为礼,不应是刻板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戒律,在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更新,这是礼的内在要求和原则。

二、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的现状

(一)礼仪文化认同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的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礼仪懂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多有了解,对国外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我们的传统礼文化在现代青年慢慢消逝。

(二)礼仪修养意识淡漠

《礼记》:“礼也者,理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讲道理。现在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缺少公德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既妨碍和影响了他人,又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礼仪文明知行不一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知礼而不会行礼,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大学生基本礼仪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大学的个人素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冲击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落伍并挨打,不少人把它归咎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发起了一次一次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文化重视不够,中华传统的礼仪文明当然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礼仪之邦”丢掉了礼仪文明,文化因割断而无法传承,招致的结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长和西方礼仪和文化的乘机“进攻”。

(二)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三)多方面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家庭传统礼仪教育的淡漠和偏失是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缺失的第一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实效的启蒙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学校传统礼仪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是另一个原因。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容易忽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社会传统礼仪教育的错位也易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系统全面,营造传统礼仪环境。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礼仪活动,如开展传统礼仪方面的讲座、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如上海电机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校园礼仪大赛,以礼仪文化为主题,促使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主动弘扬中华礼仪文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历史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二)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开设专门的传统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课程,既可以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在重大典礼仪式中,蕴涵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场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毕业典礼中可以举行“谢师礼”,毕业生在向老师行礼的过程中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三)创新发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新媒体的丰富性和开放性,逼真生动的情景模拟,饶有兴致的传统礼仪故事再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依托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开展线上微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在线传统文化展览,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参考文献:

[1]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青少年研究,2010(1).

[2]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俞琳娜.90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

[4]李彬.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1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

1.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推动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礼仪规范动作,而且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确的礼仪规范行为,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校,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修养和完善自我的需求。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他主要通过仪态、语言、动作、活动表现出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加强礼仪道德修养,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1.2职场礼仪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

在职业道路上,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文明礼仪俨然成为高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它除了可以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在全球化商务竞争中,也将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而日益受到重视。东西方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现代职场中,尤其是外资企业中,对职场礼仪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和行为规范,所以学习正规的职场礼仪是进入社会工作时要走好的一步。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对公司而言,礼仪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整个公司的人文面貌;对个人而言,良好的礼仪能够树立个人形象,体现专业化;对客户而言,享受更上层的服务,提升对整个商务过程满意度和良好感受。职场礼仪不仅可以有效的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气质和魅力,还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工作中,通过职场礼仪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冷静,按照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通过职场礼仪中的一些细节,会得到领导更多的信任,使人际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与同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2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本文明礼仪知识的缺失,缺乏基础文明礼仪知识当前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多: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奇装异服,男女生染发、烫发;大学生随意说脏话,教室、宿舍、食堂不注意卫生,乱扔乱倒杂物,破坏公物,遇到老师不打招呼,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该有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出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言行,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屡禁不止。

(2)家庭教育对礼仪的缺失,缺少良好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环境环境能够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个别家长不能从正面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当着孩子的面儿出口脏话,多数子女受这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效仿父母的样子,渐渐地不守文明礼仪;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骄纵任性,父母又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学生始终认识不到礼仪的缺失,逐渐养成无礼仪、不懂礼的失礼行为。

(3)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不够深,不够宽。具体体现在:第一:高校没有足够的重视礼仪教育,有些高校有文明礼仪课程,有些高校的专业根本没开设相关礼仪课程,这样文明礼仪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道德修养的提高;第二:长期以来,好学生的定义为:学习好就是好,其实不然,学习好,但没有好的礼仪规范,未来走向社会也是很难立足,高校一直重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才,却忽视了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人。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

3.1营造礼仪环境,优化校园营造礼仪环境,是礼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外在因素,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处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通过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礼仪教育的具体要求;组织班级制订礼仪教育计划;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与导员签订礼仪教育责任状、班级内挂警句,校园条幅等形式,让礼仪教育处处在学生的生活中,积极的舆论宣传、文明礼仪环境的熏陶,促进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

3.2加强礼仪课程教育,让礼仪课程成为必备基础课程礼仪课程走进各个专业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形式,课堂上可以系统的讲授礼仪规范要领,教师在讲授时可以进入各种礼仪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规范礼仪行为,学习礼仪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离开实践,再谈礼仪,毫无意义,学生只有把教师讲授的礼仪要领融会贯通,融合在自己身上,那才叫真正“掌握礼仪规范”。

3.3督促、检查,习惯养成,适当推出“榜样示范”行为培养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老师给予督促、检查,对于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表现好的,推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中实行奖惩制度,榜样的距离越近,激励的作用就越大。

3.4延伸拓展至走出校园我们培养的学生要“知礼、懂礼、习礼、用礼”,不仅体现在校园,更加要运用到社会,乃至学生即将走进的职场,要处处做到文明礼仪规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按礼仪常规要求自己,摒除一切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4总结

总之,加强礼仪教育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是未来职场的中坚力量,在走出校园前,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曲雪苓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

第五篇:如何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文章从重视教育主体、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和重视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自我教育

如何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高校应该加以重视,应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策的探索,建立完善的方法与途径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重视教育主体――发挥教育主体的关键性作用

(一)发挥教育主体的方向性。所谓方向性,是指教育主体要坚定文明礼仪教育的明确的方向,并始终坚持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只有坚持方向性,才能抓住文明礼仪教育的本质,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效应,才能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示范性。所谓示范性,是指在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文明礼仪修养熏陶作用,感染受教育者在其文明礼仪的认识和觉悟上都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一个形象气质好、礼仪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的教师就等于是一本活生生的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践行中懂得什么是“文明礼仪”。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要时刻注重自身文明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教育主体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文明礼仪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把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并与各项工作相结合,融合各种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坚持渗透性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形成合力,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效能,适应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渗透作用,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内容的规范性作用

(一)扩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不应停留在表层的文明礼貌教育,而应加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文明礼仪素养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也是新时期人才必备的条件。现代社会是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与密切。当代大学生不能一味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读好书固然重要,同时也要了解社会,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在传授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时,应不断的扩大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社交礼仪及各项专项礼仪的培训活动,使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技能,成功融入社会。

(二)倡导先进的文明礼仪教育理念,设置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相比,现代礼仪教育内容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和注重人本精神,尊重人是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出发点。因此,高校应把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现代社交礼仪教育内容并重,互相补充,互相协调,这样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文明礼仪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高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符合大学生实际状况的文明礼仪课程,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不仅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且能使大学生掌握和学会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塑造良好形象的技巧。

(三)明确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拓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功能。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明确目标,从教育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出发,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及文明礼仪的知行统一。学校应立足于整体培养目标,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将来所从事岗位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开设相应的文明礼仪课程,进行必须的专项文明礼仪的培训,引导大学生知礼、守礼。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使得大学生自觉按照文明礼仪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实现全面的进步和完善。

三、拓展教育载体――发挥网络载体的阵地性作用

(一)开展校园精品活动,设置校园精品课程,深化文明礼仪教育。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大学生文明礼仪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礼仪讲座等多样化的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将活动进行优化,形成高校的精品活动。设置有关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精品课程,配置专业的课程教师进行讲授。将校园精品活动与校园精品课程相结合,使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现上达到行与知统一的效应,深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及领域。

(二)发挥网络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是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中优秀的文明礼仪文化。通过网络,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礼仪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抵制文化侵略,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文化的主旋律,使之在各种文化冲突中激流勇进、屹立不倒。二是造就一批既精通文明礼仪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技术的宣传工作者,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文明礼仪素质。培养既精通文明礼仪教育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新技术的双料人才,就是为了利用网络新阵地,更好的进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营造和谐氛围。要把网络在线教育和网络离线教育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网络世界里的消极信息的影响,时刻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重视自我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觉悟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在客观实际中得到检验,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性。

(二)正面引导,建立机制,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一是利用树立榜样及典型,使大学生在言行举止上有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和标兵。二是利用对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力宣传,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三是利用在优秀的文化资源中萃取的先进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境界。

(三)将自我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寓文明礼仪教育于日常娱乐、实践及学习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文明礼仪教育时时处处都存在,达到“空气养人”、“空气育人”、“空气指引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