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制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住房制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住房制度论文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人才管理;高层次

一、概况

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是指具有海外专业背景的高学历,并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国热潮不减。据2017年中国海外人才发展平台LockinChina统计,当年海归人数突破60万,海外人才以高增速返回国内工作生活。海外人才选择回国,一是出于热爱国家,对国内的环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二是回国可以与亲人团聚,照顾家人;三是各国办理移民的政策和条件已经收紧,移民国外的难度增加;四是国内的发展势头良好,人才得到重视。这既表现出海外学子热爱祖国、血浓于水的亲情,报效祖国、报答亲人的赤子之心,也表明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力度。人才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师资人才的吸收培养。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海外有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优秀高层次人才被高校所吸纳。“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在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2017年12月30日,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勉励大家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为吸引高层次海归人才,江西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在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引进上方面都下足功夫,针对高层次海归人才出台了特殊政策,如2017年,江西各高校、企事业单位上京揽才,引进优秀海归人才。南昌大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年薪可达120万元;江西师范大学引进优秀海归人才,年薪不低于其国外工资标准,可达120万元,安家费100万元;江西财经大学引进首席教授,薪酬50万元,免费提供过渡性住房、10万元安家费、50万元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江西农业大学招聘海外知名院校博士一次性发放安家费8万元,提供过渡房,享受人才住房补贴30万元,自然科学类提供科研启动金30万元,社会科学类提供科研启动金20万元,配偶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可随调或接收。然而,在引进人才之后,“不适应症”却频频发生在海外归国人才身上,江西高校人才管理的弊端显现。

二、高层次海归人才对高校人才管理的看法

课题组走访了80位来自江西省内各高校的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教职工,深入了解高校“海归”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和选择性的交流访谈,对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特点和个人看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针对归国后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环境、文化再适应、科研学术条件、薪资福利及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开展交流,从内因和外因来分析影响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一)优势和劣势分析

通过江西高校引进的80位高层次海归教职工总结,与其他教职工相比,海归教职工具备的主要优势有:外语水平较好,具备国际视野;人际关系较好,善于与人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方法较为规范。同时也显现出不足之处,如对国内的办事方法、规则缺乏了解,难以融入当地文化;人脉关系较为单纯,难以适应国内的人际交流环境等。

(二)不满意的原因

江西高校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对管理方式不满意的比率较高,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工作条件和科研资源不够充足

高层次海归教职工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亟待改善。据海归教职工反映,江西高校的科研条件主要存在于实验室使用十分拥挤,科研设施配套不到位,实验辅助人员缺乏,申请设备周期长,较难开展科研工作。有部分高校大量引进人才,之前却未合理规划用房问题,住房和实验场所供应严重不足,有些人才引进之后,没有足够的办公室和实验设备提供给新进教职工,这些新进海归教职工只能和其他员工挤在一张桌子上办公,甚至需要自带电脑和设备。这使高层次海归教职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直线下降。在学术申报上,国内的申请流程相比国外较为繁琐,高层次海归教职工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在跑流程上,所申请的课题需要多个部门盖章才能办完手续,就需要逐项办理,浪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教学压力以及科研压力。因此,很多的教职工形成了“5+2”“白+黑”的工作时间表。同时,海归教职工还认为学校忽视了对他们在国内开展课题申报的培训指导,这让他们在开展研究时经费问题难以解决,在人才竞争中显得被动。

2.生活环境和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江西高校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时纷纷给予较高的薪资待遇,为高层次海归教职工提供生活保障。但是这些教职工仍然觉得各高校在生活条件和服务上和期望有较大差距。一是提供的服务少,经统计,江西高校大多数未为引进人才配备教学秘书,也未提供人力资源的专业服务。部分被访者还认为,江西高校在行政职务和职称上并没有给予特殊优待;二是对海归教职工的关心不够,在对江西高校高层次海外归国人才的调研中,有部分教职工反映,高校在引进人才之后就置之不理,极少有沟通和交流。由于长期在国外生活,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之后,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的冲击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适应期,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而江西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对高层次海归教职工疏于了解和交流,使引进的海归教职工的心情和工作态度受到一定影响;三是高层次海外归国人才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高层次海归教师不仅要面对人际关系直接的压力,还将在工作竞争中面临各项挑战。

3.考评方法和指标体系不够灵活

江西高校引进高层次海归人才,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高校在对高层次海归人才进行考评时,也主要从这教学和科研来开展。一方面要求海归教职工每年的教学量达标,另一方面在科研上对其一年的成果进行评价。教学量的考核重点偏重于课时数,而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对比教学量显得更为客观、可量化。因此大部分高校海归人才偏重于在科研上出成果,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高层次海归教职工,在科研上遇到的困难也各不相同: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海归教职工还处于工作适应期,科研起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科研产量较少,由于没有团队协作,申请课题非常困难;对于人文社科学科的海归教职工,由于国家对人文社科学科的支持远不如理工科,因此这类教职工在申请科研课题时十分困惑;由于国外某些机构的科研体制与国内差距较大,部分高层次海归教职工在目前严格的科研制度下,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导致科研工作效率低,项目无法顺利推进等情况。

4.用人政策和引进制度不够统一

不少访谈者反映,即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江西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许诺的一些条件并未兑现,用人政策不够人性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用人政策。江西高校对高层次海归人才的特点和需求缺乏耐心细致的研究,并制定出专门的政策。在引进人才后往往才发现前期疏于规划,允诺的条件无法分配;二是生活需求未得到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希望能安家扎根,将高新技术带回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但是江西高校在人才引进后,未能提供满意的生活条件,如住房、薪资、家属安置、孩子读书等方面都成为高层次海归教职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三是发展环境尚待改善,江西高校在软环境上稍显不足,在科研经费、人员支持、创业融资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制约了高层次海归人才在其岗位上发光发热。不少访谈者表示目前对职业生涯发展感到困惑,对国内的政策和科研环境不熟悉或有跳槽的想法。这说明江西高校对高层次海归人才的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高校内的学术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管理的建议

人才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江西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高层次海归教职工的管理机制则必须在思想和做法上有所突破。

(一)完善工作环境,充实科研资源

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国外进行科研时有充足的科研资金保障,并采用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以及享受着舒适便捷的工作条件。虽然国内高校时常以高薪福利来吸引人才,但事实上,高层次海归人才更为关注的是人文环境、软实力等因素的投入。江西高校可参考海外工作条件,引入国外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方法,做好服务保障,提升江西高校高层次海归教职工的工作环境;为新引进海归人才开展系列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国内科研环境,打牢工作基础;辅导高层次海归人才科研填报的方法,简化科研报批程序,推进科研团队的建立,使高层次海归人才更快进入角色;打造灵活轻松的学术氛围,尊重和关心高层次海归教职工,通过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与高层次海归教职工的深入交流,对这个群体给予帮助;让海归教职工充分发挥专长,不断创新,为高层次海归教职工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培训,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情况、找到事业目标。

(二)合理规划绩效,落实考评指标

根据高层次海归教职工的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采取恰当的激励方法,推动引进的海归人才按时按质完成各项考评指标。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导”的目标考核体系,针对不同的考核目标人之间的差异,科学地进行考核评价,力求做到公正。建立真正符合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江西高校高层次海归教职工的创新能力、学科引领能力。通过笔试、面试、调研等方式掌握人才的专业水平、技能水平等,对他们各方面的经历深入了解。客观评价引进人才的特质,将学科实力、创新力、学科领域影响力以及对外交流合作方面作为考察重点,依据考评指标开展考评工作。

(三)健全规章制度,扶持人才发展

健全江西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应的人才服务机制。根据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分析结果,提供所需的工作环境。根据近几年海外人才回国情况来看,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因素并不是高薪待遇,而是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的机会。江西高校要建立适合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规章制度,扶持人才快速发展,分析当前存在的影响人才管理的制度和环境制约因素,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为引进的高层次海归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工作条件。江西高校可通过帮助这些人才尽快适应我国的科研和管理机制,支持他们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帮助他们了解我国和我省的科研制度,让他们在学术上如虎添翼。同时,作为江西高校引进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应树立主动适应的意识,快速进入新的生活状态,接纳国内文化,转变工作方式,尽快实现个人角色的转变。江西高校应继续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回国服务,扩大人才师资队伍,提升整体人才层次,优化高校人才结构。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平台上,让海归教职工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刚.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文化适应的挑战与路径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2]吴莹.陕西高校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刘蓉洁.高校“海归”教师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晏华.逆文化背景下高校海归教师的融合管理[J].教育评论,2018,(4).

[5]俞晨.高校海归教师学术适应性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6]罗瑾琏,刘志文,钟竞.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4).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2

【关键词】疫情下;专业评估;毕业设计;线上联合指导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教育厅《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方案》以及学校关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确保停课不停学,稳步推进学校延期开学期间2020届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保证毕业设计按照原教学计划正常开展。四川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进行了毕业设计工作的大胆创新和调整,疫情期间创造性提出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全团队”、“全过程”联合指导的“双全原则”线上指导模式,确保毕业设计保质保量、井然有序进行。抓住“每周线上答疑”主战场,以“专业评估要求”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突破口,实施“毕业设计任务体系、指导方式、条件保障、教学资源互补、学生评价”全要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打造“双师”、“高阶学习”。以“定期阶段性进度和成果检查”为牵引,开展学生线上自主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学业评价。通过本专业方向全覆盖、任务模块化、集中指导+各小组答疑、校内外联合指导等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毕业设计个性化指导。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毕业设计指导实施方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毕业设计线上指导技术路线

为了贯彻住建部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及全过程造价咨询等文件精神,疫情期间本次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行教师“全团队”、“全过程”联合指导的“双全原则”指导制度。线上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教师团队由11位校内+23位校外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组成。按照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及研究方向,分为土建组、安装组、软件组等组别。依据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和任务书分解,将毕业设计任务主要分为基本任务、专业任务、其它任务三大类十一个指导内容。按任务属性进行集中指导、小组指导及单独指导。以帮助学生综合完善专业知识构架,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以工作执业实操为导向的反推毕业设计指导思路。疫情期间具体指导方式见表1。

2毕业设计与专业评估要求对标分析

2019年6月21日住建部官网的土建专业评估通告〔2019〕第1号《关于受理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申请的通告》中第四点提到:关于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申请可按照《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文件(适用于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2017年版总第3版》(以下简称评估文件)要求撰写申请报告。本次疫情期间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基于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探索和实践。

2.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指标体系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第一大条指标体系“教学过程(一级指标)”中专门列有“毕业设计(二级指标)”项,包括“选题、指导、管理、质量”四类观测点[3]。以下针对四类观测点分别进行对标分析。2.1.1选题评估文件中选题要求如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选题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毕业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工程性和实用性,毕业论文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累计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围绕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竣工结算等)编制,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2)选题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备注:再次论证毕业设计任务书的重要性)。(3)本次毕业设计根据实际工程选图、多阶段任务模块化,结合市场体现了综合性、工程性和实用性。(4)本次毕业设计结合BIM技术进行数字化操作,迈向信息化,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5)本次毕业设计选图体量、难度及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体现了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6)本次毕业设计历时第七、八两个学期,累计时间不少于12周。2.1.2指导评估文件中指导要求如下:“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10名;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共有34位(校内11+校外23)独立指导老师,均是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指导教师的要求。(2)本次毕业设计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8名,满足评估文件中指导数量的要求。2.1.3管理评估文件中管理要求如下:“有健全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有具体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各选题任务书及技术路线等,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的要求。(2)本次毕业设计全过程中有每次答疑过程记录、进度检查、质量检查、阶段性成果检查等一系列过程控制措施,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的要求。(3)本次毕业设计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文件和过程控制措施,进行规范化管理。2.1.4质量认证文件中质量要求如下:“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够达到专业的毕业要求,有足够的工作量,与往届、同届毕业生不重复[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未发现质量指标,但是疫情期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惰性,指导老师在过程中把控尤其重要。(2)本次毕业设计未发现重复性内容,如选题、模型、手工计量及后续成果编制文件等。

2.2“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自评报告审阅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第二大条“自评报告审阅”第2.1.3条教学过程中“(4)毕业设计(论文)每个专业方向是否都有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如何审查的,是否有不同年份题目重复的现象,同一组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是否雷同。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要求,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是否有明确规定、有无记载。是否存有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记录的相关文档[3]。”以下分别展开对标分析。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应的毕业设计,符合要求。(2)毕业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学院领导逐级审查、层层把关,没有不同年份题目重复的现象,同一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也不雷同,符合要求。(3)本次毕业设计历时第七、八两个学期,第七学期前八周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进行至少一次的答疑及进度检查,要求学生做好过程指导记录。第八学期先后开展毕业设计中期检查、4月份进度计划安排,要求学生每日汇报毕业设计进度完成情况,指导教师每周向教研室主任汇报本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有明确规定、有记载,符合要求。(4)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及过程记录的相关文档完备,符合要求。

2.3“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查阅材料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第三大条“考查”第3.4.2条查阅材料中“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大纲、课题审查表、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进度检查表、设计(论文)成果、评阅表、答辩记录表。”“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每位考查组成员均应查阅。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是否存在雷同时,可抽取某个教师所指导的全部学生的资料;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是否合理时可抽取不同成绩的学生资料。重点查看相对较弱专业方向和工程经验不足的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3]。”以下分别展开对标分析。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资料包括毕业设计大纲、课题审查表、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进度检查表、设计成果、评阅表、答辩记录表等,符合要求。(2)为达到上述有关资料查阅的要求,本次毕业设计对内容的雷同性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指导教师评审表、交叉评阅教师评审表、答辩评分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教研室安排专业教师向相对较弱专业方向和工程经验不足的教师进行了帮扶指导。

3结束语

疫情期间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毕业设计线上联合指导模式是基于网络和在线技术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推动了本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能力,逐步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并且是符合专业评估要求的,实践证明是可操作的,为后续本专业顺利通过评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佘艳华,王德玲,黄文雄,等.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9).

[2]黄素梅,董作超.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背景下本科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7).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广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广西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国东盟经济联系的桥头堡,其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1]。虽然广西各地市水、电、气、路、公交、环保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2]。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全区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城镇化率参差不齐,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难以发挥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针对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边疆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提出广西城镇化建设科学可行的建设路径。

1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1从各地市生产值来看

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从数量来看。2015年,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为371.10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14.4%;其后依次是桂林市、玉林市、钦州市,分别为339.59平方公里、259.14平方公里、204.37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17%、10.05%、7.93%;防城港市最少,为75.4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93%。其中,南宁市是桂林市的1.09倍,是玉林市的1.43倍,是防城港市的4.91倍(见图1)。近三成的第三产业集聚在南宁市,2015年,南宁市第三产业最多,为1693.83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26.08%;其后依次是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分别为831.41平方公里、702.33平方公里、550.94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2.8%、10.81%、8.48%;贺州市最少,为176.2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71%。其中,南宁市是柳州市的2.04倍,是桂林市的2.41倍,是贺州市的9.62倍(见图2)。

1.2从各地市人口分布来看

2015年,广西14个地市年末人口总数为1415.38万人,南宁市年末总人口最多,为279.73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19.76%;其次是贵港市、钦州市、柳州市,分别为195.28万人、146.30万人、115.72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8%、10.34%、8.18%;河池市最少,为33.52万人,占总量的2.37%。另外,贵港市年出生人口最多,为3.96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15.63%;其后依次是贺州市、北海市、南宁市,分别为3.74万人、3.15万人、2.40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4.76%、12.44%、9.49%;百色市最少,为5447人,占总量的2.15%。可见,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出生人口,各地市都存在较大差别。

1.3从各地市就业分布来看

三成的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集聚在南宁市,2015年,南宁市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最多,为79.81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33.18%;其后依次是柳州市、桂林市、钦州市,分别为49.91万人、22.15万人、12.14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20.75%、9.21%、5.05%;崇左市最少,为3.7万人,占总量的1.54%。南宁市和柳州市合计129.72万人,占总量比重达53.93%,已成为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的主要贡献力量。其中,南宁市是柳州市的1.6倍,是桂林市的3.6倍,是崇左市的21.55倍。

2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助发展,但产业支柱力量薄弱

广西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发展阶段,主要依靠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和周边城镇,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和一大批新兴产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人口密度聚集和城镇化规模的扩展,形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3]。但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城镇和中小城市基础产业设施薄弱,中心城镇产业结构与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区与园区“各占山头”现象问题严重。工业化与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

2.2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规划不合理不科学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煤气、交通、通信等条件明显改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公众服务意识大幅提高,居住环境幸福指数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上升。但是在城镇布局规划和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缺乏地方特色、管理水平低下,一些城镇开发杂乱无章,重视发展经济但忽视环境保护,重视城市建设但忽略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城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居住空间不足、就业压力大、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和中小城市支柱产业和劳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城市过多依赖地方财政带动城镇建设,存在诸多债务风险隐患。

2.3配套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存在挤占挪用现象

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在财政资金实际拨付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管理层过多,效率低下。财政资金在各领导层经过的越多,挪用截流后剩下的可用资金越不充足。因为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审核制度,上级领导部门无法核实到具体的明细账目,根据申报的各项材料直接分配了专项资金,有的利用与领导的交情分配资金,这样导致出现有的项目有多种财政资金支持,但有的项目资金却无法落实到位。政府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资金一般都由地方财政从上往下逐级拨付。建设项目争取到之后,前期的投入已经到位,但后续的配套资金长时间没有投入或只是象征性拨付了一点。资金的不及时只能导致建设项目无法按时完工,效益无法发挥出来,也达不到项目预期的目标。

3广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策

3.1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

在广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不但要重视城镇化发展空间物质形态集约有序、健康发展、布局合理,还要关注地方特色、居民生活水平、人文关怀、城市精神文明、公共服务等方面。地方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政府政策引导和提供资金鼓励,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广西的自然风光数不胜数、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新型城镇化建设各具地方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精神内涵,要求坚持“尊重历史、顺应自然、长期完善、整体设计、发展特色”的建设理念,代表广西地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文明的相互发展与完善,避免走入发展“弯道误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化城镇。

3.2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户籍改革

(1)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整理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制定计划把土地年度利用计划落实到位。严格控管土地使用权,对于有偿使用的土地,首先划分好土地的归属关系,采用出租、转让等方式,放宽政策允许私人集中土地使用权。(2)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条件,鼓励在城镇有稳定居住和就业环境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教育文化、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让新落户的农村居民和当地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试点进行改革,通过建设新型城镇化制度,通过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城镇落户,使人口逐渐向北部湾地区汇集,推动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聚集地。

3.3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坚持绿色、集约、环保、人文、智能等理念,多个渠道筹集资金,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建设新型城镇化,改善目前城镇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的状态。通过改革金融投融资体制,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鼓励社会投资,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根据新型城镇化人文发展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公共设施建设。按绿色、集约、环保、人文、智能等要求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力推进道路交通、水电气、医院、学校等居民生活配套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分类收集试运营点,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统一处理。

参考文献:

[1]孙海霖.PPP模式在大连市供水行业改革中的应用路径探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08):1409-1421.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4

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改革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产权交易平台、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和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的作用等多种途径,有效破解制约改革进程的障碍性因素。

关键词:

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双重失灵;对策

一、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改革历程

我国的农村承包土地(指耕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以下简称“两权”)抵押贷款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严格禁止到逐步松绑的过程,即便在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仍然规定“家庭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应当认定无效。”2006年,福建明溪县和宁夏同心县等地开始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验,首次突破农村耕地不能作为抵押物的坚冰。此后,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文件,积极推进开展“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10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组织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其中,辽宁法库县首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模式,进而引发试点县市纷纷开展耕地抵押贷款试点。2009年3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开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10年5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2014年2月,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稳妥推动辖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2016年3月,出台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制定了金融机构、试点地区和相关部门推进落实“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具体管理办法,并公布了“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县(市、区)名单。此外,“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近年来也逐步得到了中央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尤为重要的是,2015年8月,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试点任务。2015年12月,全国人大授权278个土地流转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暂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7条关于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相关法律条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495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贷款余额241亿元。[1]

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改革动因

关于农村“两权”能否进行抵押贷款的问题曾经不乏争议,反对理由诸如认为“两权”用于抵押违背了既有的法律规定,可能导致农民失去基本土地保障造成重大社会风险问题,可能破坏有限的农地资源影响粮食安全,实际可操作性差难以实施,等等。但是,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这些理由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说服力。相反,实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改革的意义日渐凸显,各方推进改革的意愿和动力愈发强烈。首先,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的资源、资金、资产,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既为传统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资金支持,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更能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以市场为主导的农村土地和劳动力优化配置,扩大农业经济的经营规模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次,有利于涉农金融机构实现健康发展。涉农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可以拓宽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产品,积极挖掘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再次,有利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允许农村“两权”实行抵押贷款,才能真正体现城乡居民财产权利的公平,“实际上是取消对农村和城市房屋、土地等资产的区别对待,使农民获得正当的权利,有利于土地权利对农民的回归。”[2]同时,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不仅能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能使进城落户农民获得更多的生活和就业资本,并且摆脱土地和房屋的羁绊,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最后,有利于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实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有助于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发展注入所必须的大量资金,从而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此外,由于农民工资性报酬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的比重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同时,随着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全面推进,可以说实行“两权”抵押贷款的约束条件已基本消解,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三、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改革障碍的经济学分析

如前所述,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失灵问题,导致诸多现实障碍仍亟待破除。

(一)市场失灵层面

1、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的供给动力不足。由于金融机构很难准确掌握相对分散的农户和农企的各类社会经济信息,加上农村土地、房屋等产权因评估因素的复杂性和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而很难确定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只能通过提高放贷门槛来减少风险损失,但高利率又会将低风险的优质借款者挤出市场,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而在贷款发放后,由于农村的现代信用意识相对薄弱,还会产生借款者改变贷款用途、恶意拖欠甚至拒不还贷等道德风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疑都会加剧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这也导致金融机构惜贷惧贷,甚至选择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农户和农企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普遍欠缺金融专业知识,对“两权”抵押贷款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更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上“两权”抵押贷款发放门槛较高、贷款办理环节繁琐、贷款额度有限等原因,导致农户望而却步产生畏贷心理。

2、不完全产权问题

一方面,关于“两权”的产权界定不清。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农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则属于农村集体所有。但是,由于目前对集体的定义缺乏明确的界定,造成了土地所有权权属不清和所有权主体地位虚置的问题。同时,无论是承包地的经营权,还是宅基地的财产权,都只是细分产权,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可用于抵押的产权。[3]由于农民的处置权有限,因此当出现抵押风险时,金融机构也很难将抵押物处置变现以实现真正的债权。另一方面,“两权”抵押贷款的交易成本过高。由于“两权”抵押的操作程序较为复杂,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签约成本和经营成本。同时,由于目前农村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尚不健全,导致违约后作为抵押物的土地和农房也无法顺畅通过交易变现。

3、准公共品问题

农业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和人性复原价值等多元价值,但市场机制并没有对此进行等价支付或补偿,因此存在明显的正外部性。[4]同时,由于农业属于先天弱质性产业,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将会失去稳定的第一还款来源,导致大范围的信用违约现象,金融机构将遭受巨大的损失。[5]因此,金融机构提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虽然对支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社会效益,但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产品却可能影响其自身的盈利水平。因此,“两权”抵押贷款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品性质,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往往导致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强。

(二)政府失灵层面

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适度干预,尤其是在存在上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更需在矫正市场失灵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在“两权”抵押贷款改革中,目前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造成了制约改革发展的制度瓶颈。

1、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滞后

虽然目前在试点地区明确暂停了《物权法》和《担保法》中的有关限制性条款,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法律障碍尚待突破,“两权”抵押贷款仍然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比如,缺乏专门的法规来明确界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属与权益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立法中仍然存在产权规定不一致和保护过度的相关条款;目前出台的相关暂行办法仅属于部门规章性质,法律地位和执行效力较弱;等等。

2、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尚不健全

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不仅是农民实现产权流转顺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产增值的市场平台,也是保证金融机构顺利实现抵押债权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风险管理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各地政府推动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强,发挥的功能有限。同时,相应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咨询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产权担保机构等还不健全,农村产权定价与风险分摊机制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6]

3、政府多环节介入成本较大

当前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主要属于政府主导型,从制度的构建、机构的设置、业务的开展、抵押品的处置以及最后坏账的弥补等,政府从各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介入,这对于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农地金融市场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但是政府多环节的介入不仅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而且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可持续性较差。[7]此外,政府在完善农村信用系统建设以缓解金融机构信息劣势、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弱化土地保障功能、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以增强借款者偿贷能力等方面,同样存在着诸多尚待改进之处。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通过梳理和完善《担保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产权功能,赋予农民更加充分完整的产权,消除农村产权流转和抵押融资的法规政策障碍。[8]另一方面,在试点地区改革经验积累成熟的条件下,考虑制定专门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法,明确“两权”抵押贷款的主体、范围、条件和程序等具体法律规定,从而提升政策的法律效力等级并增强法律的相对稳定性。

(二)建立健全土地产权交易平台

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保证农村产权以公平、合理的价格高效运转,为交易者提高准确、及时的交易信息,保持交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9]因此,为了保证市场主体双方的利益和机制运行的效率,有必要整合现有的各类机构资源,构建统一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基础,建立起支撑“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农地基础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系统、供需对接与交易支持系统。[10]

(三)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投入机制

“两权”抵押贷款的准公共品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投入应有的财政资金给予支持,而在改革前期阶段尤为如此。比如,政府可以考虑设立非盈利政策性农地抵押银行,为农民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和优惠贷款期限,从而提高农民的贷款需求;建立“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和财政担保基金,缓释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损失,从而提升其加大信贷投放的信心;对无力偿还贷款而丧失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民实行社会救助兜底机制,确保其基本的生存权和生活权;等等。

(四)大力推进农村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两权”抵押贷款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农村信息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农村信息数据库、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强化诚信意识宣传、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和价值评估体系等多种途径,缓解金融机构的信息劣势,提升农民的信用意识。当然,金融机构也应积极设计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甄别机制,以降低借款者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动机和行为。

(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的作用

作为盈利性的商业金融机构,应当在“两权”抵押贷款过程中主动发挥自身作为,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防范贷款风险,努力挖掘盈利潜力。比如,金融机构必须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把好贷前调查关、贷中审查关和贷后检查关,尽量减少抵押贷款的贷前审批风险、贷中执行风险及贷后监管风险;通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额度、优化贷款管理流程、设计有效的抵押物处置制度等多种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将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主要放贷对象,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当然,金融机构也应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将盈利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实现有机结合。

作者:潘卫华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建康等.欠发达地区农村财产抵押权实现的路径分析———基于威远县“两权”抵押贷款的案例[J].农村金融,2016(5):73-76.

[2]邱陈.农村不完全产权资产抵押贷款制度设计———基于宁波市江北区“两权一房”案例分析[D].宁波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11:15.

[3]张莫、林远.278县级行政区试点两权抵押贷款[N].经济参考报,2016-01-21.

[4]张旭东.论农业的外部性与市场失灵[J].生产力研究,2013(3):43-45.

[5]唐婷.农村土地产权抵押的风险现状及应对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21-123.

[6][8][9]何登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19-222.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师德失范;师德建设;问责制;对策机制

一、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 存在部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和治学不严谨的现象

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一些治学不严谨和学术不端的情况。 某些学者不能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为他人发表论文或者申请课题项目提供便利并从中谋取私利;某些学者为了申请科研经费,弄虚作假,捏造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某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急功近利,不肯踏实做研究,找人代写论文、代出书。 此外,炒作学问、任意署名、评审不公等种种浮躁和不良风气正蔓延在高校中,对学术生态带来了非常不良的负面影响。

(二) 存在个别教师利用职权侵犯学生正当权益的现象

一些高校教师有悖师德,丧失道德底线,甚至发生违法犯罪的事情,已经多次进入公众视野。 还有个别教师对学习或者科研做不好的学生或者家庭进行挖苦讽刺,言语上进行侮辱。 个别教师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或休闲娱乐等活动,触碰教育“红线”。 在正常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存在对违反课堂纪律和扰乱教学行为的学生实施罚站、轰出教室或者言语上的谩骂等过激行为。

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凸显的原因

(一)学校层面

高校重教学科研、轻师德的现象较为普遍。 高校在招聘、职务晋升和职称晋级等方面重教学、重比赛、重科研、轻师德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了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往往在人才引进、骨干教师培养和工资绩效分配方案中,突出了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等的主导性,不自觉地忽视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高校招聘教师过程中,学历和学术成果是可以显而易见,且容易量化考核的,但政治审查这一环节,则很难客观地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品德素质,很容易让心怀不轨或者有才无德的人混进教师队伍里。 在职务晋升和职称晋级的过程中。

(二)教师层面

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师德价值取向的偏移。 当前,某些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蔓延到校园里。 面对住房商品化等因素,很多高校教师感到收入微薄,生活和经济压力大。 根据 2018 年麦克斯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显示,88%的被访大学教师感到工作中带来了中重度压力,八成以上的大学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 对比付出与收获的物质回报关系,很多教师会心理不平衡,并受到此类思想的冲击,“教书育人” 的责任感不断弱化,价值观发生偏移和转变。

(三)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除了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外还存在着两个极端。 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导致教师的知识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受西方文化“ 师生平等”和“道德标准多元化” 等价值观影响,传统的“尊师重教”师生观被打破。 另一方面,有的学生盲目信赖老师或者自我防卫意识不强,在被个别教师侵犯到个人权益时,往往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成绩、名誉、毕业资格或者出国留学机会等,而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师德失范行为的不良风气。

三、治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对策

(一)高校建立典型引领教育和负面警醒教育的双线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应充分全面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灵魂地位,从制度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大宣传力度,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之中,融入教师入职、职务晋升和职称晋级全过程。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道德表率和职业模范的作用,以优秀教师的真实案例来启发和感染其他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教师自律。 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师德警示教育,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提醒广大教师明大德、守私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育人初心,从根源上提升防范师德失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宣传统战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为抓手,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三级师德师风监督机制,确保双线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

(二)高校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责制

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责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建立完整的问责体系,明确问责主体,细化问责制度和负面清单,强化异体问责和同体问责相结合的机制。 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营造良好的问责文化。 问责文化是指承担责任的意识和氛围,也包括履行问责义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师生问责实践,强化广大师生的参与问责意识,增加师生的公共利益使命感、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三)高校建立完善合理公平的师德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6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招聘引进的严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换句话说,符合教师资格是从业的法定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包括政治思想、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析高校教师招聘引进的条件可以看出,学历条件是刚性条件,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的。在现实实施中,条件往往更高。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学校或专业还要求应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来自名校名师。国内一流大学对应聘者筛选时,更倾向于有海外求学、讲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这种过分注重学历、学位的倾向,使本来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综合标准变成单一的学历学位标准。因此,高校引进和招聘人才和名师,应当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纪守法,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品质是否高尚,治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否热爱学生,个人生活作风是否良好等等,对违法乱纪者、道德品质恶劣者、学术造假者、生活作风糜烂者一票否决。近年来,在高校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华中师大胡春林硕士论文“更牛”抄袭事件(仅致谢不一样);汪晖《反抗绝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虽然是学生所为,但也反映出为师者治学不严。在这种师德师风堪忧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起点上奠定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师入口不严和管理混乱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高校是产生思想和生产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恶化了不良学术风气,打击了创造创新者的积极性。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毒害了部分学生,他们抛弃学业的严谨,惧怕科研的艰辛,选择探索的抄袭捷径。网络世界的出现为学术品质恶劣者、成果抄袭者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此风不刹,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含金量大大缩水,导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务企业、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的水平下降。

二、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励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应然关系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但在实然状态下,教师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太重,必然影响到教学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减少,直接影响到科研的产出、科研的质量。在高校职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待遇兑现过程中,科研的分量极大,有的学校甚至实行科研数量、级别一票否决制,任务繁重的教师只有三种选择:一,放弃职称晋升,听凭科研处罚;二,身体透支,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以牺牲个人生命健康为代价;三,投机取巧,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职位设定、工作量底线、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兑现过程中,应当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深层研究中,价值观、敬业态度、自我评价、社会责任等软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资源考量的优先因素,因而,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分析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师待遇总体是不错的,在各种职业评价中,仍然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和满意的好职业。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优秀人力资源在选择就业单位和进行服务时,总是充分考虑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素养等综合因素,因而,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包括学术休假、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困难帮助等,既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吸引广大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无暇科研,弄虚作假,敷衍教学,冷淡学生的积极对策。

三、人性化培训与开发,合理进行岗位流动

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中,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环境、复杂环境以及多变环境,倡导人人培训,人人开发,终身开发,因而,坚持培训开发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训与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师经常培训深造、访学交流,有的教师则无机会,甚至职业生涯期被完全剥夺了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被剥夺,意味着教师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意味着竞争劣势,意味着教师间的不平等和尖锐矛盾。需要决定培训,需要决定开发。平等是一种美德,是人的尊严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需要。剥夺人的权利,中止人的发展机会,是造成教师教书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重能力,轻学历,学历和学位都应当体现在能力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其目的就在于摒弃和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培养、考评、使用和开发中倚重权力、关系、金钱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滞人的能力拓展和发挥,把人力资源考评、使用和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在强化人性化培训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岗位合理流动。人的能力总是变化的、发展的,岗位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而,在高校内部,特别是相近、相同专业间进行岗位合理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有序转岗的制度设计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降低压力,避免职业倦怠,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

四、优化生成环境,形成自律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7

【摘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一年多的执行过程中,对于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应用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将逐条进行梳理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暖通相关条文;居住建筑

1背景

2015年1月1日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正式实施了,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从颁布实施到现在,在具体各个项目的应用中,大家对新标准尺度的把握多多少少有些疑问,尤其对于居住建筑的暖通专业相关条文应该如何把握一直在探讨。本文根据这段时间收集到的一些问题,结合个人的理解,对相关条文做出解读,希望能达成共识,起到参考作用。本文引用依据主要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条文说明(以下简称条文说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以下简称细则)。

2暖通相关条文通解

(1)在新标准中,与暖通专业相关的条文有:节能与能源利用的5.1.2,5.2.4~5.2.8,5.2.12~5.2.16共11条;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6.2.8,6.2.11共2条;室内环境质量的8.1.4,8.2.9,8.2.11~8.2.13共5条;提高与创新的11.2.2和11.2.6共2条。(2)在上述条文中,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有:5.1.2,5.2.5,8.1.4,8.2.9,8.2.12。也就是说,在居住建筑项目中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时,上述条文都是不参评的。(3)仅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是5.2.4。也就是说,居住建筑本条不参评。(4)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不参评的: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5)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新标准6.2.11都是参评且得分的: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规则评分。

3暖通部分条文详解

(1)对于新标准5.2.4,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列举了几种不参评的情况。在条文说明中指出:对城市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在细则中指出:①对城市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②用户(住户)自行选择空调采暖系统、设备的,本条不参评。③若冷热源机组位于由第三方建设和管理的集中能源站内,本条不参评。④对于没有能效标准规定的其他类型冷热源,可不参评。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若在设计图上对分散式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做出规定则可参评并得分,这条应该容易实现,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参评。

(2)新标准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按表5.2.6的规则评分。在细则中指出:对于居住建筑没有设计空调采暖系统的,本条不参评。反过来说,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设计了分散式空调系统的应该参评。但由于进行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的计算很繁杂此条得分的很少。

(3)新标准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6分。在细则中指出:对于采用分体空调、可随时开窗通风的民用建筑,本条可直接得分。对于不设暖通空调系统的民用建筑,本条不参评。因此对居住建筑而言,采用分体空调可直接得分。

(4)新标准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对于本条第1款,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明确指出:空调方式采用分体空调以及多联机的,可认定为满足(但前提是其供暖系统也满足本款要求,或没有供暖系统)。对于本条第2款,应当理解为是对冷热源主机的评价,因此分散式空调系统不参评。对于本条第3款,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明确指出:如冷热源和末端一体化而不存在输配系统的,可认定为满足,例如住宅中仅设分体空调以及多联机。

(5)新标准5.2.12第2款: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在细则中指出:要求水泵、风机等其他电气设备也满足相关国家标准(例如……《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的节能评价值。对于应急设备,例如消防水泵、潜水泵、防排烟风机等,不包括在本条评价范围内。对于水泵的节能评价过程来说,由于常规样本上都列出了流量、扬程、转速等参数,所以按照《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附录A的计算方法示例就可以得出结果。但对于风机的节能评价过程来说,需要计算出通风机效率、压力系数、比转速等数据,而在上述三个数据的计算中,又需要知道通风机进口滞止容积流量、压缩性修正系数、叶轮功率、通风机进、出口滞止压力、通风机叶轮叶片外缘的圆周速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常规样本上查不到,即使咨询风机生产厂家对方也不一定能提供,客观上造成无法计算及评估。由于数据缺失,导致对风机的节能评价无法进行。所以即使水泵可以评价,但风机无法进行评价而致本条款基本上不可能得分。就此而言,不知规范编制组能否调整风机的节能评价程序。

(6)新标准5.2.1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评价分值为3分。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指出:本条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若当地峰谷电价差低于2.5倍或没有峰谷电价的,本条不参评。该条首先适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可理解为不参评。其次可依据当地峰谷电价差判定是否参评。再次,从使用角度而言,居住建筑多选用分散式系统,住户自理为主,极少选用蓄冷蓄热系统,所以不参评。

(7)新标准5.2.1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5.2.16的规则评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生活用热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最大,电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较小,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最小,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分类分档评分并累计,但满分为10分。

(8)新标准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在细则中指出:不设置空调设备或系统的项目,本条不参评;如采用分体空调、多联机等无需冷却水的空调系统,本条直接得10分。第1、2、3款得分不累加。第2款仅适用于运行评价。整个项目的所有空调设备或系统均无蒸发耗水量时,本条第3款方可得分。本条所指的“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包括采用分体空调、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多联机、地源热泵、干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等。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常规设计只要采用各种分散式风冷空调设备即可直接得10分。

(9)新标准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规则评分。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指出:没有冷却水补水系统的建筑,本条得8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与6.2.8条相似,常规设计只要采用各种分散式风冷空调设备即可直接得分。即使没设计分体空调,只要没有冷却水补水系统,同样得分。所以这条可以说是最容易拿分的。

(10)新标准8.2.11:气流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首先是如何界定重要功能区域?在条文说明中指出:重要功能区域指的是主要功能房间,高大空间(如剧场、体育场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以及对于气流组织有特殊要求的区域。上述是三种平行的概念。那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客厅、卧室就应该视为主要功能房间,即重要功能区域。对于居住建筑来说,第1款可依据条文说明中要求执行:对于住宅,应分析分体空调室内机位置与起居室床的关系是否会造成冷风直接吹到居住者、分体空调室外机设计是否形成气流短路或恶化室外传热等问题。在具体操作上,需在图纸上标出室内机位置,根据经验示意其气流组织的合理性。对于室外机,若能做出气流模拟分析更佳。第2款的判定原则如下:居住建筑内尽量将厨房和卫生间设置于建筑单元(或户型)自然通风的负压侧;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设置机械排风,保证负压;还应注意各进排风口的位置设置,避免短路或污染。

(11)新标准8.2.13: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评价分值为5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若未设置地下车库本条可不参评。新标准中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篇章中与暖通有关的条款由于在设计阶段不评价或极少参评就不赘述了。

4应用

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中的应用视具体项目各有不同。下面总结了发生概率较大的两种应用情况做比较。第一种应用情况是居住建筑类型项目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那么暖通相关打分条文的应用情况为:不参评条文: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参评且得分条文:5.2.4,5.2.7,5.2.8第1、3款,6.2.8,6.2.11,8.2.11。参评且暂按不得分计条文:5.2.6,5.2.12第2款,5.2.16,8.2.13。在上述条件下测算,得11.05分,若参评且暂不得分条文能得若干分则分值会再高些。第二种应用情况是居住建筑类型项目未设计任何形式空调系统。那么暖通相关打分条文的应用情况为:不参评条文:5.2.4,5.2.5,5.2.6,5.2.7,5.2.8,5.2.13,5.2.14,5.2.15,6.2.8,8.2.9,8.2.11第1款,8.2.12。参评且得分条文:6.2.11,8.2.11第2款。参评且暂按不得分计条文:5.2.12第2款,5.2.16,8.2.13。在上述条件下测算,得2.31分,若参评且暂不得分条文能得若干分则分值会再高些。

5结语

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暖通相关条文的应用中,有几个规律可以把握:

(1)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有:5.1.2,5.2.5,8.1.4,8.2.9,8.2.12。也就是说,在居住建筑项目中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时,上述条文都是不参评的。

(2)仅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是5.2.14。也就是说,居住建筑本条不参评。

(3)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不参评的: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

(4)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参评且得分的:6.2.11。

(5)是否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得分的分差有11.05-2.31=8.74分。

(6)若5.2.12第2款,5.2.16,8.2.13条文及提高与创新篇章中暖通相关条文也能部分或完全得分的话对整个项目的评价得分贡献会更大。

作者:李申 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第二篇: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建筑设施与人们联系紧密,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被提出来。论文从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出发,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及重要性进行探讨,就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建筑满足工作和生活需求,而且还要求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建筑与环境友好和谐,互利共赢。也就是说所建建筑不能过多地影响周围环境,同时,建筑设计师还必须考虑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避免消耗过多的能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秉持这种设计思想而进行的设计,就称之为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当满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等多个条件。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设计具有很明显的特征[1]:(1)绿色建筑不污染环境;(2)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投入使用后对能源的消耗都比较少;(3)绿色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绿色建筑实现了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工程三者的完美统一,不仅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环境保护上,这一点在广大群众对建筑物的要求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而且,随着群众的绿色节能意识的提高,要求建筑物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必须环保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但是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但是绿色建筑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不变的,同时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2]也不会发生变化。(1)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对建设材料的节约,避免建筑资源的过度浪费;(2)太阳能、风能等各种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3)绿色建筑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环保主义者,带动了建筑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4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4.1以人为本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的最初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舒适、健康、环保、方便等。人文设施越齐全越能吸引更多的人,不论是商场、小区、或写字楼。人文设施可以做一些铜人雕塑,以古今生活某一个画面为主,例如2个人在下棋几个人在围观、2个人在弹着吉他唱戏、一家三口购物等生活画面,这些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生活气息,消除人们心中的疲倦,放松心情。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3]也可以对应着建筑群的性质来适当地增加些便于周围人群的使用设施,例如公园周围的长椅、购物广场外的儿童游乐园等。

4.2资源节约

建筑群的资源利用率是设计者的重要考虑内容,要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车辆存放、绿化面积占比等条件才可以,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会使整体产生不完美的效果,并且资源浪费是成本的一大损失。现代化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把建筑群的所有要素考虑进去,例如生活区的建筑、绿化面积、小区休闲娱乐区域以及休闲设施、停车位。另外,自行车和电动车停放区也不容忽视,虽然自行车很少,感觉地位已经被汽车所取代,但是实际生活中自行车的地位仍然不能被忽视。所以建筑群资源完美的配比可以体现设计的完整,也能让居住、工作、购物人们感到舒适。

4.3生态环保

建筑群的设计在生态环保上要有必要的保护及处理方案,如何确保废水排除,雨水疏导,垃圾收集及处理,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工业垃圾逐渐增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逐渐加强,做好生态环保及建筑设施的设计能保证建筑群内人员生活及工业的稳健发展。日常生态环保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倡导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例如小动物的垃圾桶或木质外观效果的花坛等。

5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

5.1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就是评价某项工程或是某项活动的标准,要想有效推动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建筑行业实施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但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有相关明确的工程技术标准。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前,要充分了解并分析现有的经济环境及技术条件,针对建筑设计当中存在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及技术要利用法律、法规及时纠正。目前,我国在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也开始使用计算机,建立了一整套计算机模拟试验,同时也对采光及供暖系统进行完善。虽然长期的实践证明,我国所建立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行之有效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体系被真正地实施并执行,只有在整个设计、施工及验收等环节严格贯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2实施环境绿化设计

绿色建筑不但是指小区或工业区亦或是商场的内部绿化,而且还包括将环境进行绿化,包括周边道路的绿化,护城河两岸的绿化等。环境的绿化设计要从绿化植被、草坪蓄养、花木点缀等方面整体考虑,不但要视觉效果好,还要考虑四季如常。在花木草坪的绿化外可以利用建筑材料的颜色加以搭配,使人有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体建筑要以安全为重,不能忽视安全隐患的排查。在绿化环境设计时可以考虑与周边小区或环境相融洽的配置颜色,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

5.3提升和谐生态意识

建筑是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必须,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都投入进来,提高全民和谐意识,可以加大日常人文活动的发展,例如露天电影、广场舞等集体活动,在发展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活危机意识及应急措施的练习,如火场逃生演练,急救措施教育等生活安全常识。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集体去建设,这离不开人们自身的人文素质,需要从人文素质上去提高,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提升和谐生态意识。

5.4运用节能施工工艺

绿色建筑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建筑的施工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尤其是建筑的施工材料,应当尽量选用环保材料。环保材料在施工后可以降解,这样对环境不会有副作用。节能施工工艺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从墙体浇筑、地面浇筑、梁柱搭建等方面去选择成品的盒子板作为成型板材。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一次性浇筑,避免二次续接施工造成的工程面保护费用。另外,对于主题装修材料可以选择节能品牌,例如照明,采光,太阳能等节能产品。

6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以及生态环保等几项原则,确保资源的科学利用。同时,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该贯彻到整个建筑过程当中,包括建筑施工期间、建筑使用期间以及建筑维护期间等。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其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作者:张东光 单位: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桂小宁.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8):163.

【2】窦鑫.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2):43

第三篇: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发展迅速。现有保障性住房能耗高、居住舒适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势在必行。结合益阳市区位气候特点和发展现状,对该市保障性住房进行绿色设计研究,从建筑设计原则出发,提出符合地域特征的一系列绿色设计方法与策略,有望为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设计原则;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大规模高速增长的保障性住房虽然满足了城镇人口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但随之而来的能耗高、居住舒适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和建筑从业人员逐步意识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并将该理念贯彻落实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使保障性住房成为一种“绿色保障性住房”。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实现建筑过程中的节地、节能、节材等,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同时,绿色建筑技术能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并降低房屋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改善城镇居民现有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住户的居住成本[1]。

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自2006年原国家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重要文件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在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均具有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随着相关细则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绿色建筑理念已逐步得到行业和公众认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率先取得进展和突破,建成了一大批示范性绿色建筑。得益于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工程项目呈指数增长,发展和推广到全国数十个城市和地区,在住宅建造工程中的应用尤为广泛。随着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呈逐年增张的势头,且增速较快。其中,越来越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开始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以期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物的品质。与此同时,为规范保障房建设过程,促进其法制化,各地政府也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深圳市提出全市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都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江苏省规定,从2011年起全省新建保障性住房均需满足成品房绿色建筑标准,目前江苏省己有数十个项目被授予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此外,上海、西安、重庆等城市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应用情况良好。与绿色保障性住房实践项目如火如荼的态势相比,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理论研究甚少,仅有少量报道。李建硕等通过分析重庆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了重庆主城区廉租房的低能耗设计方法与策略[2]。刘然等在实地调研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住宅建设的不足之处和西安市的气候、地域特点,基于现有的被动式节能措施提出了规划层面和建筑层面的技术性策略[3]。

2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原则

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设计涉及到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既要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自身的特点。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选址、规划、建筑、结构等诸多方面,在项目全寿命周期中采用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绿色设计的理念不仅贯穿于建筑过程的所有阶段和环节,还要考虑与之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下,总结符合益阳地区保障性住房特点的绿色设计原则如下。

2.1集约化设计原则

当前,益阳市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急剧增长的城镇人口的与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而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使得住宅建筑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土地资源的压力也随之剧增。在此背景下,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以满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为基本前提,适度地增加建筑容积率。高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形式这一高效用地的开发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化设计,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服务更多受保障居民的目的。

2.2低能耗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以益阳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地级市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尤为重要。基于此目标,要在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过程中确定低能耗的设计原则。具体的措施一方面包括合理增加前期建设成本,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新兴技术手段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合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值得注意的是: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技术并非在建设时盲目堆砌新技术、新产品,亦不是随意减少投入,降低建筑标准和质量,而应该达到一种平衡。

3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方法策略

3.1益阳市区位、气候及保障房建设情况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洞庭湖西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3'02"~112°55'48",北纬27°58'38"~29°31'42"。市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气温总体偏高,具有春寒阴雨突出,夏季雨水较多,秋季高温持续久,冬季严寒天少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6.1℃~16.9℃,全年日照时间1348小时~1772小时,年均降水量1230毫米~1700毫米。2015年,湖南省政府下达益阳市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为44241套,至2015年年底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改区44241套,基本建成37032套,基本建成率56.47%。但是,在益阳市现有保障性住房中,普遍存在建筑能耗高、居住舒适度差等问题。鉴于此,在益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将有利于节约资源,形成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2建筑节地设计

如前所述,益阳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日趋紧张的城市住宅建设用地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困难重重。除了在项目的前期规划布局阶段采用集约化的设计原则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外,在单体建筑中,对建筑空间进行集约化设计,采用节约型户型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户型的节约化设计可以实现住宅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达到节省土地、节约能源与资源的目标。

3.3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

在不过度增加项目建设成本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调研发现,现有绿色建筑常采用的绿色节能技术主要涉及能源供给、设备系统以及建筑设计与构造系统,具体而言,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公共照明系统、采暖系统、空调系统、遮阳系统等。结合益阳市区位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绿色节能技术在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作用显著。益阳市全年日照时间较长,且太阳能热水技术目前已经日渐成熟,因此适宜在绿色保障性住房中大力推广,而光伏照明系统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具备推广价值。此外,益阳地区夏秋两季炎热,空调使用率高,因此要发展空调节能技术,以降低能源消耗。

3.4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

建筑物是通过建筑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是建筑产业的基础。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制备过程中普遍存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高、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应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选用时,应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避免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降低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选用绿色建筑材料还要关注材料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例如:应避免使用在生产过程释放有毒气体的材料。

4结语

本文结合益阳市的区位气候特点和发展现状,对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进行绿色设计研究,从建筑设计原则出发,提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建筑节地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以及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等一系列的绿色设计方法与策略,从而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住户的居住成本。有望为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作者:舒畅 殷赳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慧峰,阮建清,张欢.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及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4):75-79.

[2]李建硕.重庆主城区廉租房节能设计策略[D].重庆大学,2009.

[3]刘然.基于西安小气候特点的保障性住房节能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第四篇:高层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增加。为了让人们住的舒心,绿色建筑理念被引入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并且成为现代民用建筑的主要理念。基于此,论文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高层民用建筑应用绿色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绿色建筑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应用

1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必须将节能环保严格落实在每一个行业当中,尤其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行业。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行业中,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建筑与环境友好和谐,互利共赢,即所建建筑不能过多地影响周围的环境,同时,建筑设计师还必须掌控好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避免建筑消耗过多的能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秉持这种思想而开发的建筑,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应当满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等多个条件。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具有很明显的特征:(1)绿色建筑对环境污染较低;(2)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投入使用后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少;(3)绿色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绿色建筑实现了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工程三者的完美统一,不仅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必须满足一定的原则。(1)节能原则。该原则属于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绿色建筑的本质要求,更是绿色建筑的价值体现。(2)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绿色建筑最终的使用者,所以绿色建筑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包括绿色建筑的舒适性、节能性、美观性等多个方面,也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才能实现其本身的价值。(3)系统性原则。在绿色建筑施工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整个建筑符合系统性原则,绿色建筑一旦缺乏了系统性,建筑的整体性就会受到损害,给后期使用带来不便。(4)保护环境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确保建筑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要保证周围环境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影响,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避免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

4高层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的应用

4.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选址中的应用

高层民用建筑的最终使用者是居民,所以必须充分考虑使用人员的基本需求,例如,建筑的舒适度、建筑周围的环境等。由此可见,高层民用建筑的选址非常关键。尤其是当前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要想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必须实现绿色节能的环保效果,高层民用建筑在选址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1)需要对所选地址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查,确保其周围的绿化程度能够满足今后的公众需求;(2)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深入分析,找出最适合的建设地点,保证未来的建筑物在能源消耗方面达到最小化;(3)民用建筑的规格、朝向、角度等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使用性能[1],在进行选址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当地的光照情况和常见风向,使得建筑物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减小建筑物对能源的消耗量。

4.2绿色建筑在高层民用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高层民用建筑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当地的地质资料、气候特点、环境因素、资源状况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其中的有利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确保高层民用建筑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并达到绿色建筑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少高层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

4.3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4.3.1充分应用保温技术

高层建筑物的体积和面积都比较大,其能耗的主要方式就是自身的散热损失,这种散热也就成为了绿色建筑的一个重点控制目标,因此,在今后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针对其外墙以及屋面采取恰当的手段来提升其保温性能,当前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就是构建恰当的保温层结构,通过合理运用各种保温材料逐层在外墙和屋面上布设,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发挥较好的保温节能作用[2]。

4.3.2针对阳台进行合理的绿色节能

阳台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主要部分,也是体现高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的关键环节,也决定了该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水平。通常情况下,阳台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包括通风情况、遮阳情况以及如何实现阳台的最佳利用,从而提高阳台的应用率等。此外,阳台还应该满足必要的美观需求[3],例如,在阳台栽种一些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绿化水平。

4.3.3综合运用绿色景观技术

绿色景观的构建也是当前高层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绿色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上文中提到的阳台区域,在整个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可以进行绿化的区域都可以进行这种绿色景观的构建,促使整个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立体绿化结构,并且确保这种绿化结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优化高层民用建筑的热环境,为高层民用建筑的节能环保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4]。

4.3.4提高各类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

将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目的不只是保护环境,提高各种资源和生态能源的利用率也是主要的目的之一。提高资源和生态能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降低资源本身的能量损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升对生态能源的利用率[5]。而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面,主要方法还是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5结语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既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现代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已经成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相关设计人员在对高层民用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努力平衡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建筑材料被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作者:宋芳 单位:秦皇岛市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少东.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门窗,2016(2):95-96.

【2】程健恒.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运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4):124-125.

【3】方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S1):72-74.

【4】张显君,孙健.探讨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用[J].明日风尚,2016(7):49.

【5】邹波.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3):72.

第五篇: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建筑领域资源的巨大消耗也变成全球性问题,为了调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绿色建筑”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绿色建筑”的实施迫在眉睫。但是目前绿色建筑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简要介绍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方法

1正确认识绿色建筑

目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绿色建筑”的概念每个企业都清楚,但是在执行时并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所要求的理念,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将概念转化为实践,通过实践证明理论的可能性,正确运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1绿色建筑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一方面经济的迅速的发展给地球带来了极大负荷,环境承受能力将要接近极限,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二氧化碳增多造成温室效应,酸雨腐蚀臭氧层,海洋污染严重出现油膜效应,核污染严重等等,不仅环境出现问题,如禽流感、SARS、飓风海啸等全球性的重大灾害也时常发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人类采取的各种手段严重影响了地球的循环,破坏了能源资源的可再生,过度开采砍伐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废气能源的随意排放污染了环境,导致了全球变暖,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剧了全球性的缺水问题,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了人类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人类以大肆破坏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终于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人们逐渐形成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开始为实现这种理念而做出努力尝试。我国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改变现状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1.2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虽然已经起步,但是主要经验仍来自于借鉴国外事例,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不能提出自己的创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操作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不够,只浅显的停留在绿化和保温层方面,但是当前绿色建筑技术已得到极大发展,我国技术人员的水平跟不上实际要求;最后一方面是虽然人们意识到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将绿色建筑运用于实践的情况还是少之又少,很多企业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却不能采用相关的技术,严重制约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1.3影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是正确使用绿色建筑策略,随着绿色建筑的逐渐发展,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这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绿色建筑的因素,譬如“绿色策略”、“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使用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绿色策略,它对绿色建筑的前期设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绿色策略的合理应用可以让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主要就看设计中是否采用了合理的策略手段。第二是建筑师团队与其他工作团队的关系,建筑师团队主要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但是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建设问题就不是建筑师一个人可以解决的,所以绿色建筑的实现要求转变传统建筑模式,发挥各方面作用,在以建筑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协调各个环节工作团队的关系,使得每一个团队都参与到建筑环节中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协同工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建筑师与其他工作团队的默契合作,最终确保绿色建筑设计的顺利进行。第三是利用设计工具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评估,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在进行环境评估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单纯依靠表格、计算器和数据进行猜想预测,但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建筑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将三维计算机模型和分析工具相结合可以准确预算处一处建筑物的资源消耗量,用计算机模拟出建筑物内部和周围气流,模拟调节周围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目前基于网络信息共享为前提的新型评估技术也已经出现,这种技术将绿色建筑设计中可能的各个因素结合起来,使评估范围最大化,运用网络实现实时动态评估。这种动态评估方法保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具体步骤

2.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策划

前期策划的完整性保证了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的顺利进行,绿色建筑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重点考虑建筑地周围居民的意见,判断废旧建筑是否进行二次建设,建筑过程是否注意了节约能耗提升经济效益,建筑建成后的具体使用用途等方面,将相关度高的因素都考虑进来,结合建筑地的气候环境特点,综合整个项目策划部分所有人员的智慧制定出最优化的前期策划。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信息数据平台,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影响因素,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评估,从建筑师和其他参与者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建立稳定的评估机构以适应绿色建筑的长期进行,实现建筑全过程的动态评估。

2.2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

相交于传统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的侧重点已发生明显变化,更多种类的技术学科将被考虑进来,例如仿生学,模拟软件分析、植物学等,这些学科的介入为绿色建筑设计带来了新鲜的构思和发展;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拓宽了建筑的功能区,是绿色建筑更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部分的发展要求可体现在建筑向着智能化和数值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新的模式功能就要求绿色建筑采取新型的使用方式,这些新型使用方式的出现代表着绿色建筑发展拥有了更高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基于以上几点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不同之处,也就对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从相似的状态下寻找设计灵感,广泛采纳各种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中符合自身要求的方案。由于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量和考虑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进行设计时通常采用团队设计,激发多个人的协同工作,保证方案设计中的创造性和合理性。

2.3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步设计

在进行初步设计时,一般采用计算机标准绘图方式,设计者通过图纸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给建造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进行绘图的软件多种多样,人们所采用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设计师之间的沟通障碍,提升了国际合作的难度,所以目前必须要建立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提升合作的效率。但是在没有实现标准统一之前,各单位在进行设计时可以讨论制定出一个小范围内的可行性标准,将这个标准贯彻于整个项目的设计中去,避免设计沟通问题的出现,也更便于进行管理。

2.4绿色建筑设计的施工图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主要是对施工中出现问题的综合考量,保证施工全过程都能够按照绿色施工要求进行,为了实现绿色施工就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提升现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合理调配现场机械,实现信息化施工模式,用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保证人员机械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管机制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建筑各方的节能意识,制定合理的能耗评估办法和参照标准,安排专业人员不定时进行能耗评估检查,对不合格的现场严肃整顿,将绿色建筑施工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2.5建造后的绿色建筑再设计

建筑在完成后也需要进行不断地追踪检测,在建筑的全部生命周期中,当建筑使用寿命到期后要对建筑进行合理处理,让废旧的建筑构件被重新利用或者被生态环境吸收。体现最明显的一方面就是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譬如废弃混凝土经过加工可代替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废弃沥青经过回收后重新作为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材料、废弃玻璃可作为粗骨料或细骨料加如混凝土中,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废弃塑料可改造成混凝土减水增强剂等等。

2.6关于设计方面的反思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方面的问题,第一,将全球性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技术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主要高新技术能否真正满足实际情况的要求;第二,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绿色策略,当前绿色建筑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设计人员一定要依据不同的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段,不要盲目重复;第三,实现协同工作设计方法,绿色建筑的设计绝不是一位设计师能完成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多方人士的意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

3结语

绿色建筑的出现又一次造成了建筑领域的重大变革,绿色建筑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我国也开始逐步尝试进行绿色建筑,但是目前仍缺乏专业的指导,这就需要从业人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渐建立起清晰完整设计系统,帮助加快绿色建筑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过程。

作者:吴震宇 单位: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海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181-181.

第六篇: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逐步提升,建筑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理念,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建筑的质量,还迎合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特点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式,以期提升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推进。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对策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述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人与自然、建筑、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却造成了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严重污染了人们生存的环境,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工程所消耗的能源及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实施绿色建筑设计,可有效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与施工时,所采用的均为纯天然的原料,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其对环境的污染十分小。在进行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时,需要参与设计的人员对建筑区域以及周围发的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与分析,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着绿色环保的概念。可以借助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来展开相关的设计,同时还能够提升绿色建筑的使用价值以及节能效果。

1.3绿色建筑设计所坚持的原则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始终要坚持系统协调性原则,使外部环境与绿色建筑物本身进行结合,进而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实现高效运转。同时还要坚持地域性原则,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国土资源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差别较大。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对其地理环境及相关资源进行调查与了解。还可以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现代化进行融合,使整个建筑物具有该地区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坚持高效率原则、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健康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动态协调性原则等。

2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每一种设计理念都有与之对应存在的意义。同样的,绿色建筑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资源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设计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的环境与经济的持续的发展。可以通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低能耗房屋住宅。其建筑的材料可以就近取材,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绿色建筑这种新型的材料能够有效地刺激我国的建筑市场,进而使其得以运用与发展。

3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有效措施

3.1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

对建筑工程整体的设计,其设计质量与绿色建筑使用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的建造成本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时,必对施工区域的气候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情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才能有效地提升其建筑物整体的设计水平。

3.2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在设计时需要依据其区域的环境特征来进行,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建筑工地情况和实际状况。其气候条件和区域特征是建筑设计思路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使用通风、焦热等手段进行相关的考察。例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太阳能的利用效果最大,可以有效地减少其他能量的消耗。而在北方气温偏低的地区其墙面的设计可以使用保温性强的材料,在南方等温度特别高的地区则需要隔温效果好的材料,减少热量进入。

3.3选用新型的环保材料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选择环保、节能型的材料,其建筑外层材料、结构的作用则是要能够将能源转化,以防能源的流失。与此同时,环保材料还具有可再生的能力因此环保材料可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核心进行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使用与浪费,环保材料是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使用环保材料就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以新型的环保材料除了具有易分解性外,还要具有与周边能源相互配合的能力,能够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实现对建筑物的照明、取暖的作用。

3.4积极进行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

推向绿色建筑理念,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决需要进行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首先,可以从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入手,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宣传,使其所设计、建设的建筑应该符合当前认识水平和社会普遍价值观,同时也对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中,我国的很多产业都获得了进步,人们的生活品味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思路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理念,对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之中我们应该对建筑节能设计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振华

参考文献

[1]曹静.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18):21.

第七篇: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目标

摘要: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发展愈加迅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建筑在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这对于我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将绿色建筑发展到整个国家的各个城市,让绿色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主要了分析叙述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以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期为未来的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目标;原则

前言:

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让人们的眼光更加开阔,让人们的认识予以提高,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也产生了更为先进的理念。尤其在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候,“绿色”理念进入到人们头脑,让人们将其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力争做到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让建筑焕发出春意盎然之感,而且还让其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建筑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通过原则和目标的构建,让绿色建筑设计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让建筑设计获得“绿色”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深入分析绿色建设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让绿色建筑设计沿着原则框架进行,向着目标勇往直前。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物系统协同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外部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交互性,让这个系统也就具有了相对较为特殊的功能和极具代表性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组成的系统使各个相关的要素,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体现出可持续、高效、最优化的态势予以运行和发展下去。此外,绿色建筑物也是在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予以发展的,其牵涉多个相关的主体,跨越多学科范畴的交互,是通过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横跨多尺度领域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

在人们文化发展的整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内容之一。但是在整个地球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国内外的风俗文化习俗和基本的生活习惯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建筑物的文化内容就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的条件,主要包含当地的天气、文化风俗和经济水平等,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传统建筑物在资源和环境在紧缺条件下所进行的的设计和建设等内容考虑进去,这样制定出一个和当地的地域特征相符合的绿色建筑物。设计的方案还要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得到最佳的方案。

3.高效性原则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建筑物所消耗的资源占据全世界资源消耗的40%,高数值的比例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其必将成为21世纪建筑界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绿色建筑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在建筑物中进行节能环保设计,通过一些节能的措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对于绿色建筑物的设计上必须要注重加强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能源的消耗,注重对能源的高利用率,降低其对土地和水资源等其他资源的消耗以及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对其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合理的处理,避免出现随意乱扔乱排的现象,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自然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把生态二字放在首位。这一出发点主要是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方面的设计、建立,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原生态大自然的保护,将提高保护生态系统的认识上升到首位,注重国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利用和保护。另外一方面,在建筑的周边也要控制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必须要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对一些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也要进行及时的修复,避免生态系统被破坏而难以挽救。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大自然的一些可再生资源以及新能源,例如风能、太原能和水能等,让建筑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

5.健康性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的健康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时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的调控和建筑室内环境的营造,创建出一个有利于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在这里,身体上健康主要是指舒适健康的建筑热能、悦耳的声音、充足的光照、良好的空气质量等;心理上的健康则是通过一些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系统环境给人们营造一个极大的心理空间氛围。

6.经济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物的经济性原则不单单只是巨大的经济成本的投入。绿色建筑设计上必须要以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预算,制定出一个设计方案的具体投资和消费数目,通过这些详细的预算达到控制成本使用的目的,这在实际的方案实施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此外,通过具体一些实际项目的经济消费和施工的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案,也同样能够很好的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相互结合和互补运转的目的。

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1.设计目标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了三个目标,第一点是环境目标,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环境的标准目标,要求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必须能够运用更加清洁、更加节能的能源,将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将传统资源的使用降低到一个最低的限度。绿色建筑设计在很大的一方面可能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予以控制,还要注意此影响所产生的二次影响要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能够和谐共存;第二点是经济的目标,在绿色建筑设计开始到完工交付和后期使用的整个过程之中,都必须要注重经济目标,保证好经济需要和环境之间不会存在过大的矛盾;最后一点是社会目标,绿色建筑的设计时必须带给人们又更大的幸福感,让人们在居住这个绿色建筑中都能满足自身心理和身体的需求。此外关于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的特征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普适性,绿色建筑物不应该只是代表一个实验案例的示范性项目,其需要真正的应用到人们实际的居住环境之中。另外一个是系统性,绿色建筑物包括了多个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复杂系统,其存在是比较专业方面的领域,通过不同的主体在社会组织、经济支持、技术研发、管理决策等活动或者要素予以相互协调与作用来实现的。

2.评估目标

在我国的评估目标主要就是采用设计、管理、建设等方法,让建筑相关的指标满足一些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要求,最终获得评估标识,这是我国当今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最常见的设计目标和标准。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专家学者进行评定,二类是给予绿色生态环境对建筑进行评价。在我国现有环境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分属第一类,这个体系主要考虑到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并且具有针对原有建筑和新建筑不同的内容,其包含了工业建筑、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医院、零售商场、学校等等多种建筑类型。除此之外,这种体系也广泛的适用于一些方案的设计阶段,作为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时的辅助工具,其评估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建筑物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

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福音,只要其沿着设计的原则进行,必然能够达成预计的目标,让建筑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绿色要求。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更好的方式,协调好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方案的构建、比较,让最好的防止指导建筑的设计,让绿色建筑“长青”不败。

作者:王军 单位: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时刚,王立雄,褚泽晶,高宏韬,张余力.基于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6:9-12.

[2]王江.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解析[J].江西建材,2016,06:50+53.

第八篇:绿色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实践

摘要:

作为重庆首个绿色超高层三星级建筑,国华天平大厦从项目设计初期即对不同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确立了适宜的三星级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一直贯穿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该文重点对国华天平大厦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主要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进行阐述,为绿色超高层办公建筑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提供典型示范。

关键词:

重庆;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整合设计

1项目概况

国华天平大厦位于重庆市江北嘴中央商务区。该商务区是一个集金融、保险、商务总部办公,同时兼容商业、服务业、居住等多种功能的金融中心区,总开发量约630万m2,是未来重庆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国华天平大厦项目用地位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南侧滨江地段,北通中央公园、南临嘉陵江,交通便捷,景观条件优越。项目功能定位是包含金融总部机构及附属服务的高端金融类办公物业,总用地10893m2,总建筑面积140335.20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53191.34m2,地上建筑面积87143.86m2。地上部分分为A、B两个塔楼,A塔31层,B塔26层,裙房11层。除裙房部分局部为展厅外,12层及以上均为标准办公空间。国华天平大厦项目于2011年立项,2013年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15年1月完成主体竣工验收,2015年6月于北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通过绿色超高层三星设计标识答辩,获得由住建部颁发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该项目已于2016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技术选择

2.1整合设计指导下的设计策略

1981年,生态设计先驱西姆范•德•莱恩(SimVanDerRyn)首次提出了“整合设计”的概念,认为“整合设计”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和谐利用其它形式能量,并将这种利用体现在建筑环境的形式中。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整合设计其实是一种非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密切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全程技术支撑。项目自立项伊始,就确定了以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目标,力求将项目建成重庆地区首个具有绿色超高层三星设计标识的5A甲级办公楼,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室内空间环境,成为重庆本地一个可持续办公物业的良好范例。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业主方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建立了包含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智能化工程师、绿色建筑顾问、物业顾问、景观设计师、成本预算师、装修设计师等项目工程各相关方的综合性项目团队。由承担项目土建及机电设计的重庆市设计院作为项目总负责,立足于项目目标而不仅仅是绿色目标的视角来协调各个项目参与团队。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通过项目协调会进行绿色理念的宣贯;根据业主需求及项目特性,因地制宜地提出项目设计计划,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提出上述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及物业管理中的计划及相关实施要求。这些工作,使得项目各方参与者自项目伊始便明确各自在项目设计建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要点,避免了传统绿色建筑设计模式中“先设计、后审图”带来的繁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设计施工的质量。以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为目标对设计团队提出了更复杂和综合的设计要求。参与该项目的重庆市设计院团队,曾完成重庆市首个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以及首个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这些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帮助绿建顾问团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重庆本地的技术策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绿色技术的选择

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同时,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即对项目绿色目标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实现不同等级绿色建筑的技术组合、增量成本、投资回报等进行了总体评估。在初步设计之前,业主方与项目团队在绿建顾问的协助下,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1]与《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并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3]共同确定了实现绿色建筑三星设计标识目标的技术组合方案,用于指导项目的深化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详见表1、表2)。经过业主方在施工图完成后的投资核算,与重庆本地常规的甲级写字楼比较,该项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约为190元/m2。

3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3.1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从规划初期即对项目周边进行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用于指导项目的布局与规划设计,确立了“双塔+空中连廊”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了清晰、流畅的自然通风通道以及景观视线通道。重庆市主导风向为冬季北风,夏季西北风,春秋季西北偏北风。通过CFD技术进行的通风模拟结果可知,夏季建筑前后压差为3.45Pa,春秋季建筑前后压差为6.25Pa,满足风压自然通风的要求,有较高的室外环境舒适度。同时,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项目周边人行区域通风状况良好,人行高度处最大风速均小于5m/s,符合人行舒适度的要求。项目采用了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位于裙房7层屋顶,塔楼连廊23层屋顶和塔楼B屋顶。裙房7层的屋顶花园主要作为望江平台,布置有观赏性的地被植物。该项目在A塔楼西侧车库入口上方设有垂直绿化,面积约为331.1m2。绿化物种选择了适宜重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深根乔木种植土最小深度1.5m,浅根乔木种植土最小厚度0.9m,大灌木种植土最小厚度0.6m,确保植物成活率达到100%。项目基地对外交通十分方便,轨道交通6号线大剧院站距离项目主要出入口不足500m,有利于办公人员通过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同时,在停车位设置上,增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并为特殊人员设置了12个无障碍停车位,由无障碍停车位直接推门即可进入大楼的电梯厅,方便快捷。项目充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以及设备间。项目的地下建筑面积53191.34m2,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达到917.7%,占项目总建筑面积近4成,大大缓解了地面停车压力。

3.2节能与能源利用

对超高层办公建筑而言,节能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项目实际运营中的能耗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项目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节能率65%的能耗目标。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绿色顾问共同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空调系统形式和效率、照明系统节能、智能化控制节能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围护结构方面,项目在设计中重点强化外墙及外窗的热工性能。外墙采用100mm厚垂直纤维岩棉保温板+200mm厚厚壁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传热系数0.55W/(m2•K);外窗采用8mm半钢化+1.52PVB+8mm双银Low-E半钢化+12A+8mm钢化中空夹胶玻璃,传热系数2.10W/(m2•K),遮阳系数0.31,可见光透射比0.48。这使得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实现全年采暖和空调负荷比节能设计标准参照值低3%以上。同时,幕墙可开启面积比超过5%,使过渡季节可通过开启外窗提高建筑室内的热舒适度。项目的冷热源由江北嘴2号能源中心供给。能源中心制冷采用高位电制冷+水源热泵+冰蓄冷技术,制热采用水源热泵的技术,冰蓄冷容量占设计日负荷30%,所有冷机效率均在5.65以上。并根据功能和使用特征进行空调分区设计,地下车库、大堂以及裙房部分的银行、展厅等采用吊装式空气处理机组或风机盘管组加独立新风空调系统;塔楼标准办公区则采用全空气单风道变风量VAV空调系统;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采用转轮式全热回收方式,焓效率>50%,热回收效率>60%,各层排风系统单独设置,新风经过热回收机组处理后送至各空调机组或新风空调器。消防及监控室中心采用带热回收功能的多联式分体空调,由于消控间常年制冷,室外机放出的废热将直接回收利用于制备生活热水,热泵机组的制冷量为40kW。照明系统按照各区域照明功率密度目标值进行设计,荧光灯采用T5、LED灯管,并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公共区域分区定时控制系统以及地下车库的感应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地下车库,裙房公共区域和A、B塔楼的公共区域一般照明均由BAS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时间设定达到定时和模式控制,地下车库同时配有感应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并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启停的感应传感器。电梯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并采用节能型能量需求不大于2.5KWh/(t•Km)。低压配电出线安装智能电量表,设置建筑用能管理系统,对空调、楼层照明插座、动力用电等按功能和用途分别进行计量,并直接由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项目设计中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坐便器采用节水型双冲马桶,小便器采用感应式低冲流量;洗手盆采用延时自闭及感应自闭式水嘴。地面绿化采用复层设计,植物种类均为耐旱性的本地植物,绿化灌溉采用微灌系统,100%采用江水源尾水工程项目处理过的中水进行绿化灌溉,达到100%不使用可饮用水灌溉。同时,项目以市政江水源尾水中水系统供水作为水景补水以及绿化浇灌、道路浇洒,地库冲洗等。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了26.76%。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作为150m高度的高层办公楼,两栋塔楼在21-23层通过一个连廊连接;项目外立面为全封闭幕墙,因项目位于江边,为了能有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及最大化的临江面,减少结构构件的遮挡,结构设计团队对大厦的结构布置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依据材料的经济性、可循环性和建筑空间使用的适用性等方面考虑,从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三种结构体系中,最终采用了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项目采用的HRB400级以上的钢筋用量占受力钢筋总用量的89%,可循环材料用量比例10.37%。同时,业主在租户协议中要求办公区域采用可循环利用隔断,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玻璃隔断等,实现项目可变化空间灵活隔断比例达到99.7%。此外,项目在建筑形体设计上采用了简约的现代风格,体现出高品质的现代办公建筑风格。外立面材料采用石材、金属及玻璃幕墙,干净简洁,无多余缀饰。项目无装饰性构建,减少了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3.5室内环境质量

办公楼对室内环境中的采光、噪声以及热舒适度控制要求较高。项目室内温湿度、新风量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的设计要求。室内照度、照度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源显色性能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5]的要求。外墙屋面均采用外保温体系,幕墙经结露校核,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均高于室内露点温度。项目94%以上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采光系数满足要求。同时,9层广场设有水景,水景底部采用钢化夹胶透明玻璃,与地下车库直接相连,为8层地下车库提供天然采光,该层19.79%的面积满足地下车库采光要求。在噪声控制方面,办公室之间隔墙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双层双面,内填50mm厚岩棉。玻璃幕墙采用8mm半钢化+1.52PVB+8mm双银Low-E半钢化+12A+8mm钢化中空夹胶玻璃,阻隔室外噪声。主要的运转设备均设于地下室机房内,机房由土建作吸声处理,通风机和循环水泵等设备均选高效、低噪声及振动小的设备,且均设置橡胶或弹簧减震器或弹簧减振吊钩,配套电机均设隔音罩。考虑到展厅和餐厅人员比较密集,人流变化较大,展厅和餐厅每个房间各设置2个CO2传感器,根据室内的CO2浓度值监控新风阀的开度。办公部分也设置CO2传感器,根据办公室内CO2浓度值和新风温度增加/减少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新风免费供冷并确保CO2浓度维持在卫生标准限值内。在地下车库排风口处设置CO气体浓度传感器,自动控制风机运行。各房间均设置控制面板,可独立控制温湿度。

3.6运营管理

项目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对整个建筑的机电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测和远程控制,以达到最佳节能效果,实现节能减排的控制目标,定制合理保养计划,延长机电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办公运营环境舒适程度和设备运行的自动监测能力。BAS系统监控设备包括以下设备与系统:空调换热站、变风量空调机组、新风换气机、新风机组、单风道型VAV、并联型FPB、送风机、排风机、排风(烟)机、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公共照明、电梯与消防电梯、自动扶梯、智能化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生活水可调式减压阀组、排水(污)等设备。对空调系统的各个设备和状态进行监控和调整。4结语由于超高层办公要实现三星级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而对设计团队提出了更复杂和综合的设计要求。这些要求使得设计团队在完成项目规划、建筑、结构、机电、智能化等专业设计的同时,需要与景观、幕墙、环境资源、室内装修、绿色建筑、LEED等顾问咨询团队密切配合,更加注重设计协调运作,实现项目整体的绿色建筑目标。项目建筑节能率达到66.78%,68%空调采暖以及10.99%的生活热水量采用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25.36%,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达到11.63%,各项指标均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作为重庆市首个商业地产领域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以及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超高层项目,其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和技术体系应能作为重庆地区超高层办公类绿色建筑的一个示范性案例。

作者:谢崇实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住房制度论文范文8

文章针对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所在的问题,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这一关键角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也在逐渐扩大,其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且逐渐趋向合理.期间国家颁布的一些有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也促进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1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

首先,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大作用.高校若要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有一大批的大师级人才,只有大师级的教师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应该正确地认识高校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尊重教师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引导地位,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树立起“以师为本”的观念,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其次,树立起竞争开放的观念.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最大亮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职业的竞争力.如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培养出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要抓住这个时机,树立起人才竞争观念,采取公平、公开、择优的用人原则,通过竞争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该建立“开放式”的人才管理模式,借助市场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广招人才.再者,加快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观念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合并升本后,基本上都成为教学型高校,且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着专科与本科、全日制学生与非全日制学生同时并存的现象.在现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多年的专科教育教学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出现了“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改革,继续持续下去的话,很快就会在各院校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必须准确地把握好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本质区别,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让教师正确地认识本科教育的特征,转变其固有的观念,确定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师资的素质、能力及水平,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他们教学水平、学术水平、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用其自身的远大志向、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培养学生.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向学生讲授文化知识,还应该向他们传授为人之道,更应该通过自身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教育、感染、激励每一位学生.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质量、声誉和效益,关系到一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加强师德建设是时展的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道德风貌,在学校和社会上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道德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发展改变了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物质层面上的过度追求给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履行《教师法》所规定的职责与义务,爱岗敬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到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工作之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正确对待他们的过失,不要恶语伤人,时刻为学生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认真遵守各种规章法规,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表里如一,为人师表,自觉维护教师形象.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谦虚谨慎,精诚团结,共同合作,互帮互谅,顾全大局.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勇于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任务.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手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教学,具备研究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应高度重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学习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为人师表教育.也可把师德教育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其正式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之中;建立考评监督机制,在年度考评中,将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业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每一位教师的师德表现与其年度考核、职称聘任以及职务晋升挂钩.评选“师德标兵”,为教师们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增强师德建设的影响力.

3营造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

首先,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合并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投入的经费比重较大,对教师队伍建设,如: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资助奖励、学术活动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教师的待遇不高,一部分教师感觉到自身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要想提高其知名度、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经费投入比例要占学院总收入的10%,在经费投入保障的前提下,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实行国家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津贴分配方法和标准,建立起以国家工资为主,院内津贴为辅的分配制度,将各项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真正体现按劳取酬,特别是在师资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课时费,防止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兼职和代课上,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健全住房补贴制度,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按目前的房价标准,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负担不起一套商品房,新建本科院校可集资建房或为教师团购一批住房,这样既能降低房价,又能帮助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另外,学院还可按职称、工作年限适当给教师提供一些住房补助,让他们从中得到实惠.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服务部门也应坚持“以师为本”的理念,创造一切条件,为广大一线教师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此外,还要加大教学与科研奖励的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又热衷于科学研究,使其既能教又能研,进而成为符合时展的新型师资.其次,创设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应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起和谐的氛围,提高其团队合作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活跃人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校园文化能陶冶情操,提高教师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团结合作.与其它专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弱,一方面与扩招后英语教师工作量越来越繁重有关,由于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超负荷地工作,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下,他们筋疲力尽,没有时间去搞科研;另一方面现在出版的英语专业研究类杂志较少,综合类研究杂志中有关英语专业的栏目更少,有的杂志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栏目,所以英语教师欲要发表学术论文非常困难,尤其是核心期刊,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搞科研的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经费不足、本科建校历史不长等原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英文资料非常短缺,尤其是一些国外英文原版研究资料,资料的匮乏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兴趣.所以应呼吁新闻出版部门多创办一些有关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杂志,或在现有的杂志中增设关于英语专业的栏目,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论坛,鼓励教师参加,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此外,还应该加强英语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建设,购买数字图书,让教师获取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理念,为其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增加现代化英语教学设备,丰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让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如:班型过大、教学容量偏低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爱学、乐学、好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陈立乾 单位: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陶芳?.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