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建设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住房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住房建设论文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1

由于预算有限、居住密度大等因素影响,保障性住房居住区景观环境成为居住区的特例。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保障性住房内的居民也不单纯满足于建筑本体,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室外景观设计。本文针对现存问题,归纳出符合我国保障性住房景观生态设计的经验,构建真正能让人触摸到自然的舒适的人居场所。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低成本

一、引言

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一项涉及场地、环境和建筑的综合设计。然而,当前很多保障性住房在实际运作中,为了追求前期投入的低成本和仅仅对视觉效果关注,生态设计沦为博人眼球的幌子,基本上没有实际效果,甚至南辕北辙。在这个背景下,为了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共处,优化人居环境的景观质量,用生态景观的理论指导保障性住房的景观设计势在必行。随着人们对保障性住房社区内景观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开始思考,近些年所积极倡导的“生态景观”一词不应只适用于城市这种大环境,也同样应在居住区这样的小环境里进行推广,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这个在普通居住区中拥有特殊位置的住区设计中,必须给予相应的生态设计考虑。在保障性住房的景观建设中,通过低成本的“低技术”生态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资金投入,还能在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同时,提升户外景观的人口容量。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简约而又符合现代人生活理念的设计模式。

二、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的问题及难点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城市也在加大建设。各种拆迁改建,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环境。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趋高涨,居住者对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障性住房虽然是国家提供给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优惠政策,但是作为居住者,他们对环境的健康、舒适、环保的要求同样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出资者——政府的预算本身就少,且资金多数花费在建筑以及室内环境上,留给户外景观的投资微乎其微:在精力成本上,由于时间紧,设计费用低,前期设计阶段投入时间很少,对场地及使用者的行为往往欠缺考虑与照顾,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观存在着一系列行为心理、绿色生态、服务配置等问题。初步总结归纳,有以下几点:一是景观规划不合理;二是硬质铺装失去原有功能;三是绿植搭配不合理;四是景观小品配置不合理;五是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基于保障性住房人均面积小、投入费用有限等特点,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理论,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1)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则

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则,需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对原有基地自然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调研,景观设计时优先考虑本土植物和当地材料,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对场地的破坏降低,力求达到节约投入费用和维持场地的既有生态系统的双赢。例如,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的生态城哈利法克斯(Halifax),从一片污染的“棕地”,华丽蜕变成了如今的郁郁葱葱的生态城。设计者为了改善土壤,经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充分调研,在污染的土地上种植特定植物,预求通过长期整治,唤醒退化的土地。然后是种植本土植物,改造海岸线和建立屋顶花园来塑造一条生态走廊。最后通过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价值的重生。总而言之,Halifax生态城的建设最终并没有消耗巨资,由于设计的理念是采用本土植物和原始场地的遗留废弃物进行生态改造,甚至还在投入了最低的成本的情况下,取得了最佳的生态效果。由此看来,此项原则非常适合解决现阶段保障性住房所面临的问题。

(2)低废弃的共享原则

低废弃的共享原则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焕发它们新的价值。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改变材料的形状或者是解构重组后重新应用到景观建设中,充分发挥材料的使用价值以便居住者共享。作为国家提供给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性社区,保障性住房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普通住区,人均的景观面积就特别少,低废弃共享原则在这里可发挥奇效。保障性住房景观设计中的低废弃共享原则要求提前考虑材料的废弃率和破坏率,采用低价废弃材料来减少材料的采购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有材料和资源的价值,变废为宝,因地制宜地塑造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的景观,实现社会、文化、生态与美学价值的精彩呈现。

(3)低维护的经济高效原则

低维护的经济高效原则是指在设计前期充分考量后期的维护费用,提高费效比。因此,在设计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观时,应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循环和高效地利用能源。目前,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措施是“3R原则”——Reuse(重复使用)、Recycled(循环使用)、Reduce(减少使用)。目前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最大困窘就是资金紧张,抛却在建筑本身投入的多半费用,最终留给景观的简直少得可怜;加之居住人群都是中低收入,后期物业费用也不能保障。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仍在提高,景观建设特别是后期维护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不在设计前期提前考量,最终就会产生景观衰败等一系列问题。该原则的运用首先是挑选植物,多选取生命力强的当地植物以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其次是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或环保清洁型能源,并结合节约用电等一些措施;最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为达到节水的目的,可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且尽可能选择耐旱型植物。

(4)低干预的自然做功原则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拥有一定的自我净化修复能力,在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维持人类的健康。保障性住房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大、景观空间及其局促的特殊居住区,提升其景观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大,人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拥有洪荒之力和奥妙法则,归根结底,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持世界的平衡。“低干预”思想意味着对既有场地的自然环境干扰最小,寻求在特定场地里只通过最小的开发、强化或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以达到保障性住房高居住密度与生态景观的最佳平衡。为了人与自然的协作共生,发挥生态系统的能动作用,可以在保障性住房的雨水净化回收、修护退化土壤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应自然过程的设计。例如利用特定植被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完成雨水的净化;通过栽培当地一些能够分解有机物的植被,来修复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等。

四、结语

当前我国对生态居住区的研究也只是处在技术开发阶段,对社会和人文的研究尚少,至于说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研究那更是寥若晨星。甚至连一些设计师对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也还停留在片面强调视觉效果的认知阶段。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挖掘保障性住房景观生态设计的深层原因,提出理性的生态设计原则,对低成本条件下通过综合考虑景观的前期设计与后期管理来营建生态型景观环境有指导意义,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作者:胡沈健 吴晓东 王津红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环境生态化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R4-11)

参考文献:

[1]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聂梅生,秦佑国等编著.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向荣,林筹著.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陈勇.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模式及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1.

[6]侯登高,张勤.浅析观赏果树在城市居住区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9.

[7]何静.国内外生态居住区建设经验[J].上海房产,2007.

[8]裘鸿菲,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J].规划师,2006.

[9]董丽.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2

我国期刊种类繁多,竞争激烈。根据2018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的《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1]2017年全国共有期刊10130种,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达5027种,占据半壁江山。行业期刊是科技期刊中的一个代表性刊群,因其报道行业动态、宣传行业政策、研究行业发展、推广行业企业、科技和产品的属性,具有以行业或系统为核心、以行业或系统范围为边界、以行业或系统内容为报道对象、以行业或系统渠道为销售依托的特点。[2]正因对行业发展和系统领域发展状态有很强的依赖性,相较于依靠发行量生存的期刊,行业期刊更注重自身的影响力。而地方行业期刊比起国家级期刊来说,往往规模更小,在我国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因其地域局限性、内容专业性、受众特定性和广告发行经营渠道狭窄等,影响力扩张受到制约,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发展困境。[3]《广西城镇建设》杂志是由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主办的省级期刊,在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区域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为推动广西住房城乡行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以《广西城镇建设》的品牌建设实践为例,探讨在传统纸媒日渐式微的形势下地方行业期刊的破局之路。

二、找准定位是关键

《广西城镇建设》作为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第一本,同时也是唯一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自2003年创刊以来,长期坚持“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的定位,是全区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的主要宣传阵地。发展的前十年,杂志内容主要分三大板块:一是工作动态类,以本行业工作动态为主要内容,包括各类会议的召开、政策的等;二是论文类,以行业专业技术论文为主;三是信息类,主要转载国内外行业信息。这导致杂志整体风格模糊,文本质量低,呈现出严重的“内刊化”特点,没有真正起到行业舆论引导作用。2011年,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拉开帷幕,《广西城镇建设》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广西首批转企改制的杂志社,期刊定位逐渐从单纯履行宣传引导和行业指导功能,发展到为必须为市场经营和市场服务。市场主体要求期刊必须改变自身的定位及内容风格,适应市场需求,否则将步履维艰。地方行业期刊的生存发展倚靠的就是自己在系统、行业内部的影响力,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牢牢占据在本行业领域内传播媒体的主流地位。《广西城镇建设》最大的优势也就是政府办刊背景所带来的丰富的系统资源,这一“直系血缘”关系赋予内容与生俱来的权威性,是打造品牌和扩大营销面的立足之本。我们一定要把住“内容为王”的阵地,充分整合和展示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的行业热点问题,把栏目做深、做透,形成品牌,不断提供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内容产品。

三、“内容为王”是根本

尤其是在新媒体发展形势下,自媒体传播效应日益凸显,“人人都是信息者”,行业期刊要想在重围中脱颖而出,取得话语权,一定要把握住“内容为王”这条铁律,因为制胜武器只能是优质的传播内容。可以说,提升行业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是必由之路。《广西城镇建设》在内容上彻底摈弃了以往古板的“内刊”式办刊风格,在制定选题计划时首要考虑的是读者需求,根据“读者是否感兴趣、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主题。大致可将文章刊载标准确定为满足信息需求、满足知识需求、兴趣类或习惯性的阅读需求这三类,整合形成“专题”“论道”“设计观”“历史•记忆”“影像志”“动态资讯”六大内容板块,栏目定位明确,内容的专业导向功能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做到了“有质量”“有思想”。

(一)信息需求类栏目

行业期刊相对于其他媒体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大量的、实时的、独享的政府信息资源,如宏观政策信息等。[4]《广西城镇建设》率先加工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从而形成权威信息,如动态资讯栏目主要刊登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关于住建行业的宏观政策及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工作动态;同时,还根据形势需要,适时推出特刊。2016年7月29日,广西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召开了全区城市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广西城镇建设》及时推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6年全区城市工作会议》特刊,总结会议,解析文件,用大量翔实的图片和精准的图表展示广西城市建设工作的各项成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二)知识需求类栏目

知识需求类栏目是《广西城镇建设》品牌战略中着重打造的精品栏目。“专题”栏目通常以宏观性文章为主,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实践,关注、记录和探讨推进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2018年,结合提出的“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共推出《乡村振兴下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村庄规划打破“千村一面”》《厕所革命:破解农村卫生治理难题》《农业遗产:以乡土之道营造乡村》等4期专题,讨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思考现代农村的发展方向。2019年,《打造宜居城乡,建设壮美广西》专题探索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实现“建设壮美广西”题词精神的实践路径;《向海经济:北部湾城市如何向海而生》专题探讨在北海视察时赋予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新使命。这一系列专题,约稿作者既有从国家及自治区层面进行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的行政主管单位负责人,也有从理论性、专业性角度提出观点建议的住建行业级别较高、处于行业战略位置的专业研究人士。他们是领域内的专家甚至是先知,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对特定的问题具有发言权和导向作用。“论道”栏目特邀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为主要撰稿人,主要关注城镇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疑点背后话题,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知识背景及文化内涵,用先锋前沿的理念去阐释观点、解释问题,善于从热点事件中抽丝剥茧,聚焦行业发展与传播,着力做社会忠实的记录者、冷静的观察者、认真的思考者。[5]这两个王牌栏目在文章的深度、厚度和力度上下功夫,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成为《广西城镇建设》独树一帜、在传媒大战中不落下风的制胜法宝。

(三)兴趣需求类栏目

兴趣类或习惯性的阅读需求类文章,就是用专业的视觉角度、轻松的语言风格为读者提供社会热点、行业新知、职业设计等方面的延伸阅读,使读者增长见识、学有所获。“设计观”栏目定位明确、内容简洁,从案例、设计理念方面入手,反映建筑业态及发展方向,挖掘公共场域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影像志”甄选高品质摄影作品,以图主文辅的形式记录城市文化图景。只有以专业化和特色不断提供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内容产品,才能提升读者的参与度、关注度。

四、地域特色是优势

地域性是形成期刊特色的一大亮点、一个标识,地方行业期刊尤其如此。《广西城镇建设》杂志策划了深挖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栏目,重点挖掘古村落中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以文字和图片来全方位复制广西传统村落的真实面貌。先后刊登了灵山大芦村、扬美古镇、秀水“状元村”、忻城莫氏土司衙署、黄姚古镇等数十篇文章,以期唤醒全社会对传统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抢救意识,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探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方法、路径,共同守护我们的记忆与乡愁。《广西城镇建设》对自己脚下的“文化熔层”的不断开凿、发掘,在展现地方建筑文化、推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使地域性成为刊物“人无我有”的鲜明特色,对当地读者的吸引力、凝聚力也愈强。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PPP模式;棚户区改造;文献;SWOT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棚户区改造又是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现阶段未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商业价值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连续发文,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工程(PPP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PPP模式。目前,关于PPP模式的起源,一般认为英国的PFI模式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公路、水务、国防、教育等方面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来共同经营提供公共服务。1992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拉蒙特将撒切尔夫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命名为私人融资计划(PFI),现代PPP模式由此萌芽。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PPP模式的定义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贾康和孙洁根据人们对PPP的认识,并结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就PPP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二)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指建成区范围内平方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等。棚户区改造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根据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要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二、基于文献计量层面分析

(一)文献来源。本文所研究的论文和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利用高级检索的方式,输入关键词“PPP模式”并含“棚户区改造”,以主题相关的方式进行搜索,查得论文为107篇,其中期刊论文61篇,硕士论文45篇,会议论文1篇。

(二)总体趋势分析。文献的总体趋势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从已有研究文献的整体趋势来看,国内关于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发文量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自2011年起,我国学者从文献层面开始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2014年起对该领域的研究开始激增,发文数量呈陡坡式上升,于2017年达到了最多的31篇,并开始逐年减少;就参考文献而言,自2006起关于该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的引用出现波浪式的上升,引用2015年的参考文献数量最多;引证文献伴随着整体研究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在2014年之后呈现陡坡式上升,目前呈下降趋势。总的来说,目前对于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研究处于下降趋势。(图1)

(三)关键词分析。累计次数出现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运用VOSviewer软件分析了2011~2021年所查到的107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情况,绘制了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该图谱有42个群集和629条连线,关键词分布较散。可见,107篇文献涉及研究内容较多,关注点较为分散。这107篇文献涉及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棚户区改造(词频为74)、PPP模式(词频为53)、PPP(词频为23)。去除“PPP模式”与“棚户区改造”这两个关键词和与其类似“PPP”“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关键词后,笔者整理发现“融资模式”(8次)、“可行性”(5次)、“政府购买服务”(5次)、“物有所值”(5次)出现的次数较多,这说明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了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等研究热点上,表明该研究领域最核心的关注点仍是PPP模式是否能解决棚户区改造融资难的问题和应用于棚户区改造中是否可行的问题。(图2)

(四)论文引用频次分析。论文的引用频次通常会用来评估其学术价值,论文的引用频次越多,证明其越被学者认可,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越大,受到的关注也更高。本文选取了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观察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关注点。高被引频次论文发表最多的年份是2015年和2016年,各3篇;其次是2011年、2013年、2017年和2018年,各1篇。在这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由清华大学潘在怡和罗茜等共同撰写的“我国棚户区改造常用开发模式比较、建议及案例应用”一文,被引次数达到了62次,下载次数为1,838次,这篇论文于2016年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地方财政研究》上。这篇文章分析和比较了我国现有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常见开发模式及其问题,并通过具体的项目策划分析提出了商品房与棚改一体化开发、棚户区改造与文化地产结合的建议,对研究棚户区改造的相关论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这10篇论文中,笔者认为清华大学的刘婧湜和王守清等的“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一文中有一点可以供研究者参考,作者指出相对广义PPP,狭义PPP模式更强调政府的参与及在项目公司中占有的股份,政府与企业以狭义PPP模式有机结合有利于突破棚户区改造现有困境,推进项目进度。所以,研究者在研究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棚户区改造资金需求大的特点,还应该关注棚户区改造项目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

三、基于研究内容的角度分析

(一)棚户区改造应用

PPP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方面的研究。关于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方面的研究,学者所站立场不同,研究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分析PPP模式的可行性,认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应用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扩宽融资渠道,促进项目风险分担和转移。如,冯从敢认为在PPP融资模式下,由民营企业负责项目融资,可以减少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投入资金,转移、减轻政府的投资风险,民营企业的专业性保证了更好地为棚户区居民提供服务。还有学者从建立模型和案例分析角度来分析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如,梁玲霞和韩芳通过构建城镇棚户区改造PPP模式VFM定量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A1项目包)PPP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该项目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适合采用PPP模式。

(二)棚户区改造应用

PPP模式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由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特殊性和PPP模式运作流程的复杂性,棚户区改造PPP项目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李文娟和金长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对棚户区改造PPP模式融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而判断出影响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对棚户区改造PPP模式风险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刁江月运用核检清单法、系统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构建起项目风险清单和风险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搭建起具有普适性的PPP模式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框架。

(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

造融资方面的研究。随着我国棚户区改造进程的不断加快,融资问题成为当前棚改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关于棚户区改造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文章:余洋结合棚户区改造对政府购买服务模式、PPP模式的内涵和流程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影响这两种融资模式选择的因素,并建议结合具体的影响因素采用最适合的融资模式。欧阳炯指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PPP模式的重中之重,资金是该模式的核心环节,按照长远发展趋势,PPP模式将是棚户区改造融资的重要方式。

四、棚户区改造采用PPP模式SWOT分析

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得到的优点和问题,对棚户区改造采用PPP模式进行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可以将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的态势分析法,其中SWOT四个英文字母是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缩写,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项目,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程,但是棚户区改造涉及众多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政府采用PPP模式,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入,为项目带来资金支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政府可以将资金投入到更多的民生工程中,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2、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公共部门包办公共基础建设低效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采用PPP模式将引入竞争机制到棚改工作中,为了达到签约合同和盈利的目的,民营企业必须提出更高效和更优质的方案,同时民营企业相对在知识、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更强,政府也可以摆脱繁重的事务,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监管者,从而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3、有利于风险转移与分担。棚改项目中应用PPP模式,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担政府部门独立承担棚改资金问题带来的违约和赤字风险,也能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分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因为PPP模式是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合作的方式,风险共同承担,当项目发生亏损时,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承担损失,实现了风险的转移和分担。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投资面临风险,私有资本难以加入。棚户区改造项目是惠民工程,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项目的合同期限较长,初期投资金额巨大,仅靠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入能否收回成本尚不确定,项目投资面临较大风险。而且,目前棚改项目大多由政府指定的国有企业实施,其他私有企业很难进入棚改项目,项目社会资金加入方式单一。2、建设周期长,征收难度大。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棚改项目建设一般包括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结算等阶段,整个建设周期一般3~5年。征收难也一直是棚改项目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棚户区改造是为了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但是仍有部分人不同意房子被征收,存在故土情节;还有一部分“钉子户”漫天要价,对拆迁补偿金额期望值过高,抱有超额赔偿的幻想,加大了征收的难度;棚改政策宣传不到位,媒体的舆论引导和部分低收入人员的安置不到位等也是造成征收难的因素。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相关政策支持。自2008年中共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以来,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关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也不断深入。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为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中提供了政策支持。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2、资金需求大。随着前几轮的改造,目前剩下的基本是商业开发价值低、改造难度大的“硬骨头”,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土地紧张,棚改出现向城市外围和边缘扩展的趋势,新建、改造老旧基础配套设施的资金需求巨大。以江西为例,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2022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江西棚户区改造63,202万元,江西2022年度棚户区改造开工目标为7.91万套,棚户区改造一般为60~8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按照60平方米/套计算,7.91万套棚户区改造仅建安成本(3,000元/平方米)就超过1,423,800万元,资金缺口巨大。3、运作基础良好。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PPP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PPP模式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并且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等,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目前全国也有多个成功的棚改PPP模式案例,如吉林省哈达湾棚户区改造和湖南津市棚户区改造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评价,这些成功的案例和相关的鼓励政策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领域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运作基础。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PPP模式本质上是以合同为基础,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会牵扯许多权利与义务的分配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解决。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在针对PPP模式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国家还没有制定专门适用于PPP模式的法律法规,只是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意见,缺少国家立法的支持将会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2、缺乏专业人才。我国对PPP模式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专业人员比较少,尤其是大部分管理人员对PPP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棚户区应用PPP模式会涉及到金融、法律、建设、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员在项目决策、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至运营整个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管理,因此专业人才的缺乏正成为推广PPP模式的一大障碍。

(五)对策和建议

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扩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棚改项目投资面临很大的风险,项目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长等情况使得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棚改PPP项目涉及的环节和参与主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合理公正地进行风险分担,把不同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参与方。同时,政府应该扩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提供政策支持,提高私有资本参与的积极性。2、依法征收,合理安置。政府应制订科学的规划方案,对征收方案进行充分的调研,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征收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对于“漫天要价”“蛮不讲理”的钉子户,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依法实施强制拆迁。同时,政府应针对民众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计划,落实安居工程,加大棚户区改造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舆论走向。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目前PPP项目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政府应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PPP模式的法律法规,打破现有法律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融资方面的约束,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同时也要注意参考国际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通用的法律法规接轨,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性。4、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PPP模式相关专业人才短缺,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政府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PPP模式相关内容进行教育。同时,我们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来培养中国式PPP专业人才。

五、结语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现有文献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较丰富,但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目前定性研究较多,以后的学者可以加强定量研究,增强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棚户区改造是国家住房保障的重点工程,对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有重大意义,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可以有效解决棚改融资难的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来保障棚改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营。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15]42号,2015.

[3]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与功能[J].中国政府采购,2014.(0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3〕25号,2013.

[5]潘在怡,罗茜,王守清.我国棚户区改造常用开发模式比较、建议及案例应用[J].地方财政研究,2016(04).

[6]刘婧湜,王守清,冯珂,伍迪.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5(08).

[7]冯从敢.利用PPP融资模式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2).

[8]梁玲霞,韩芳.城镇棚户区改造PPP模式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06).

[9]李文娟,金长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棚户区改造PPP模式融资风险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6.24(02).

[10]刁江月.PPP模式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以Y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11]余洋.新常态下棚户区改造融资模式简析[J].时代金融,2016(21).

[12]欧阳炯.浅谈棚户区改造项目的PPP融资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7(33).

[13]陈广丽.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1(35).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4

一、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应立足学生多方面需要

目前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面临着和其他专业研究生一样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学以致用,就业压力大等残酷现实。从事纯行政工作和纯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的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要到其他领域就业,未必都适合做纯学术型选题。明智做法是从行政管理专业现实针对性出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通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论文选题是在构思初始阶段选取一个主题或者明确一种立意。选题“既可从实践和社会需要中选取,也可以研究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或前沿方向,还可以对发生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对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及针对学科交叉的空白区的研究等等”。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治素养的提高。行政管理论文大都涉及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确立这些方面的选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二是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行政管理论文面向实际的特点非常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教育、医疗、住房无所不包,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针对学生所需确定相应选题,就可带动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三是培养初步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论文选题都关涉行政能力和职场知识,为此,研究生入学就应该确定导师和选题大致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从事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并将其与选题结合起来,也可在工作中完善选题或发现新的选题,这样的论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强,对学生初步工作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四是提供就业指导。现行入职考试都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大量内容,而且行政活动还与其他领域工作联系紧密,导师可以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题目,在撰写论文同时也兼顾着备考和了解所关心领域的知识。五是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其一,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跨学科特点使学生了解多学科知识,便于毕业后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其二,针对行政管理论文大多涉及行政活动中复杂问题处理的特点,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其三,针对驾驭目标多重性选题难度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训练。其四,针对行政管理论文都关涉行政伦理问题的特点,带动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了解,学会怎么更好地做人和处事。通过上述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既懂得了为人的道理,也受到了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处事训练。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就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从目标多重性出发确定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源于学生多方面需要,是对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写作论文,避免了空洞乏味和拼凑应付,学位就会保值甚至增值,为解决当下研究生就业难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质量目标多重性论文可作为咨询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行政管理论文政策对策性非常强,具有政策咨询功能,师生都应把自己当作外脑和智囊,将联系现实的论文视为政策咨询报告来对待,答辩实际上也是政策辩论。一是师生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工作,有一定实际工作经历更好,学院也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或调研。二是侧重对策性研究,包括对问题及原因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经验介绍及启示,对策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三是充分发挥理论对现实政策的指导作用,站在为相关部门出谋划策角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研究。四是可聘请与选题相关的实际工作部门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帮助解决论文中师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从论文和论文答辩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推动本部门工作。这项工作从确定选题后就应该开始,学生可到相关部门调研,请有关人员指点,还可聘其为副导师,或吸收到答辩委员会中,既可全程跟踪,也可只在某个环节排忧解难。当然,这种副导师制是随机的,前提是师生都非常困惑或选题对这些单位有重要参考价值。五是一些实际工作部门也可以把一些疑难问题交给学校作为论文选题,高校行政管理研究机构作为智囊和外脑承揽的一些相关项目,也可吸收有这方面选题的研究生参与,其参与部分可同论文结合起来,也可分出一个或若干个子课题作为论文选题。高质量论文可推荐到相关部门作报告或咨询,由此可知,这种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三位一体的选题模式,使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互通有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

三、系统规划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学生和导师的个体行为,学校、学院、答辩委员会都要协同配合,总体设计,周密部署。

(一)学院要制订总体实施方案一是要把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纳入学院长远发展规划,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调研基础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制定针对多重性目标选题的学术规范,并对相关师生进行培训。三是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四是及时反馈和排误纠偏。五是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好的论文还可集中起来出专辑或向学术刊物、相关部门推荐。

(二)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在扩大知识面上下工夫,同时接触实际。可以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基础,突出选题目标多重性原则,确定哪些学生适合做这类选题,并提供相关资料。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更要勇于放下身段与学生一起学习,互相启发。把握不好的问题还可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沟通,也可以拿到开题、中期检查,甚至答辩中集思广益。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知识面广,尽可能对论文涉及的知识有所了解。答辩分数权重上对这类选题要有所侧重,学生答辩结束后还要进一步完善论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修改、加工和提炼,应上升到对今后生活的指导意义上。

(三)贯彻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的实用性、科学性与可行性提倡目标多重性选题是突出行政管理论文一题多用,一专多能的优势,而不是一概要求都选择以面向实际为主的多重性目标选题,这类选题只是行政管理专业诸多选题类型的一部分。除那些对纯学术型选题不情愿做或做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生,还是要以纯学术性选题为主。同时,目标多重性选题的论文也必须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规范,导师必须能够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选题,绝不能喧宾夺主,那种从功利角度出发,形式上是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内容却都是其他学科或其他方面,或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名,行投机取巧之实的情况必须及时予以纠正。总之,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一定要考虑实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从学生方面,要扬长避短,选择难易适中、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论题。从导师方面,也要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学生能力复合性、服务领域多元性、就业渠道广阔性的有机统一,读研才真正物有所值。

作者:张晓峰 单位:黑龙江大学

(二)

一、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一)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合理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时机

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接受双语授课的水平,在行政管理双语教学中能够获得所学,能够达到听得懂、学得会。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赞成开设专业双语课的,但在专业外语和双语课的选择和分配上,学生更倾向于二者皆有,可见课程的多样化、种类的多样性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在对于学生兴趣的分析中亦可看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比较浓厚。在选择开设的年级问题上,较之大一和大二学年,大三和大四学年的学生更希望早点开设,高年级的学生则更能深切体会到双语教学的深远意义,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恰当地选好开设中英双语课程的时机显得尤为重要。

(二)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教材的运用

采用恰当的教材是搞好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的重要条件与保证。“最新的外文原版教材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基本参照系,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充分得到了证实:在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方面,主张采用原版引进教材与中文注释相结合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占58%,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占59%,这一结果大大高于其他教材形式———全外文原版引进教材、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以及采用中文教材。当然,在教材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授课学习环境等。针对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要客观分析,反对一成不变、教条、死板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体系本身就是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我们也要关注并跟上原版教材的信息体系的不断更新。

(三)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中英双语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与条件,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赋职责之外,更应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和恰当的课程设置,以及选择合适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的外文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分层授课、小班授课。

二、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一)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当前黑龙江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三方面。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的水平、表达和写作能力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清楚地表达课程主旨,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但目前,多数教师很难做到同时具备课程专业知识和突出的外语水平,这会导致双语教师难以很好地诠释教学内容,进而导致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其次在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性。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一致,所以如何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授课模式是影响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具体因素。教师在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与专业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灵活生动地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但现有的授课班额往往限制了上述目标的实现。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小班授课是更多学生的要求与期盼,小班授课能够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互动性很强,课上的时间能被高效利用。但究竟如何进行分层授课,具体层面应该如何操作仍然是个难题。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5

【摘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一年多的执行过程中,对于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应用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将逐条进行梳理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暖通相关条文;居住建筑

1背景

2015年1月1日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正式实施了,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从颁布实施到现在,在具体各个项目的应用中,大家对新标准尺度的把握多多少少有些疑问,尤其对于居住建筑的暖通专业相关条文应该如何把握一直在探讨。本文根据这段时间收集到的一些问题,结合个人的理解,对相关条文做出解读,希望能达成共识,起到参考作用。本文引用依据主要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条文说明(以下简称条文说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以下简称细则)。

2暖通相关条文通解

(1)在新标准中,与暖通专业相关的条文有:节能与能源利用的5.1.2,5.2.4~5.2.8,5.2.12~5.2.16共11条;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6.2.8,6.2.11共2条;室内环境质量的8.1.4,8.2.9,8.2.11~8.2.13共5条;提高与创新的11.2.2和11.2.6共2条。(2)在上述条文中,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有:5.1.2,5.2.5,8.1.4,8.2.9,8.2.12。也就是说,在居住建筑项目中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时,上述条文都是不参评的。(3)仅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是5.2.4。也就是说,居住建筑本条不参评。(4)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不参评的: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5)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新标准6.2.11都是参评且得分的: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规则评分。

3暖通部分条文详解

(1)对于新标准5.2.4,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列举了几种不参评的情况。在条文说明中指出:对城市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在细则中指出:①对城市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②用户(住户)自行选择空调采暖系统、设备的,本条不参评。③若冷热源机组位于由第三方建设和管理的集中能源站内,本条不参评。④对于没有能效标准规定的其他类型冷热源,可不参评。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若在设计图上对分散式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做出规定则可参评并得分,这条应该容易实现,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参评。

(2)新标准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按表5.2.6的规则评分。在细则中指出:对于居住建筑没有设计空调采暖系统的,本条不参评。反过来说,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设计了分散式空调系统的应该参评。但由于进行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的计算很繁杂此条得分的很少。

(3)新标准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6分。在细则中指出:对于采用分体空调、可随时开窗通风的民用建筑,本条可直接得分。对于不设暖通空调系统的民用建筑,本条不参评。因此对居住建筑而言,采用分体空调可直接得分。

(4)新标准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对于本条第1款,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明确指出:空调方式采用分体空调以及多联机的,可认定为满足(但前提是其供暖系统也满足本款要求,或没有供暖系统)。对于本条第2款,应当理解为是对冷热源主机的评价,因此分散式空调系统不参评。对于本条第3款,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明确指出:如冷热源和末端一体化而不存在输配系统的,可认定为满足,例如住宅中仅设分体空调以及多联机。

(5)新标准5.2.12第2款: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在细则中指出:要求水泵、风机等其他电气设备也满足相关国家标准(例如……《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的节能评价值。对于应急设备,例如消防水泵、潜水泵、防排烟风机等,不包括在本条评价范围内。对于水泵的节能评价过程来说,由于常规样本上都列出了流量、扬程、转速等参数,所以按照《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附录A的计算方法示例就可以得出结果。但对于风机的节能评价过程来说,需要计算出通风机效率、压力系数、比转速等数据,而在上述三个数据的计算中,又需要知道通风机进口滞止容积流量、压缩性修正系数、叶轮功率、通风机进、出口滞止压力、通风机叶轮叶片外缘的圆周速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常规样本上查不到,即使咨询风机生产厂家对方也不一定能提供,客观上造成无法计算及评估。由于数据缺失,导致对风机的节能评价无法进行。所以即使水泵可以评价,但风机无法进行评价而致本条款基本上不可能得分。就此而言,不知规范编制组能否调整风机的节能评价程序。

(6)新标准5.2.1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评价分值为3分。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指出:本条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若当地峰谷电价差低于2.5倍或没有峰谷电价的,本条不参评。该条首先适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可理解为不参评。其次可依据当地峰谷电价差判定是否参评。再次,从使用角度而言,居住建筑多选用分散式系统,住户自理为主,极少选用蓄冷蓄热系统,所以不参评。

(7)新标准5.2.1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5.2.16的规则评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生活用热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最大,电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较小,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最小,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分类分档评分并累计,但满分为10分。

(8)新标准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在细则中指出:不设置空调设备或系统的项目,本条不参评;如采用分体空调、多联机等无需冷却水的空调系统,本条直接得10分。第1、2、3款得分不累加。第2款仅适用于运行评价。整个项目的所有空调设备或系统均无蒸发耗水量时,本条第3款方可得分。本条所指的“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包括采用分体空调、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多联机、地源热泵、干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等。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常规设计只要采用各种分散式风冷空调设备即可直接得10分。

(9)新标准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规则评分。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指出:没有冷却水补水系统的建筑,本条得8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与6.2.8条相似,常规设计只要采用各种分散式风冷空调设备即可直接得分。即使没设计分体空调,只要没有冷却水补水系统,同样得分。所以这条可以说是最容易拿分的。

(10)新标准8.2.11:气流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首先是如何界定重要功能区域?在条文说明中指出:重要功能区域指的是主要功能房间,高大空间(如剧场、体育场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以及对于气流组织有特殊要求的区域。上述是三种平行的概念。那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客厅、卧室就应该视为主要功能房间,即重要功能区域。对于居住建筑来说,第1款可依据条文说明中要求执行:对于住宅,应分析分体空调室内机位置与起居室床的关系是否会造成冷风直接吹到居住者、分体空调室外机设计是否形成气流短路或恶化室外传热等问题。在具体操作上,需在图纸上标出室内机位置,根据经验示意其气流组织的合理性。对于室外机,若能做出气流模拟分析更佳。第2款的判定原则如下:居住建筑内尽量将厨房和卫生间设置于建筑单元(或户型)自然通风的负压侧;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设置机械排风,保证负压;还应注意各进排风口的位置设置,避免短路或污染。

(11)新标准8.2.13: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评价分值为5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若未设置地下车库本条可不参评。新标准中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篇章中与暖通有关的条款由于在设计阶段不评价或极少参评就不赘述了。

4应用

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中的应用视具体项目各有不同。下面总结了发生概率较大的两种应用情况做比较。第一种应用情况是居住建筑类型项目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那么暖通相关打分条文的应用情况为:不参评条文: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参评且得分条文:5.2.4,5.2.7,5.2.8第1、3款,6.2.8,6.2.11,8.2.11。参评且暂按不得分计条文:5.2.6,5.2.12第2款,5.2.16,8.2.13。在上述条件下测算,得11.05分,若参评且暂不得分条文能得若干分则分值会再高些。第二种应用情况是居住建筑类型项目未设计任何形式空调系统。那么暖通相关打分条文的应用情况为:不参评条文:5.2.4,5.2.5,5.2.6,5.2.7,5.2.8,5.2.13,5.2.14,5.2.15,6.2.8,8.2.9,8.2.11第1款,8.2.12。参评且得分条文:6.2.11,8.2.11第2款。参评且暂按不得分计条文:5.2.12第2款,5.2.16,8.2.13。在上述条件下测算,得2.31分,若参评且暂不得分条文能得若干分则分值会再高些。

5结语

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暖通相关条文的应用中,有几个规律可以把握:

(1)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有:5.1.2,5.2.5,8.1.4,8.2.9,8.2.12。也就是说,在居住建筑项目中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时,上述条文都是不参评的。

(2)仅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是5.2.14。也就是说,居住建筑本条不参评。

(3)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不参评的: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

(4)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参评且得分的:6.2.11。

(5)是否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得分的分差有11.05-2.31=8.74分。

(6)若5.2.12第2款,5.2.16,8.2.13条文及提高与创新篇章中暖通相关条文也能部分或完全得分的话对整个项目的评价得分贡献会更大。

作者:李申 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第二篇: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建筑设施与人们联系紧密,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被提出来。论文从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出发,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及重要性进行探讨,就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建筑满足工作和生活需求,而且还要求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建筑与环境友好和谐,互利共赢。也就是说所建建筑不能过多地影响周围环境,同时,建筑设计师还必须考虑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避免消耗过多的能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秉持这种设计思想而进行的设计,就称之为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当满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等多个条件。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设计具有很明显的特征[1]:(1)绿色建筑不污染环境;(2)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投入使用后对能源的消耗都比较少;(3)绿色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绿色建筑实现了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工程三者的完美统一,不仅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环境保护上,这一点在广大群众对建筑物的要求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而且,随着群众的绿色节能意识的提高,要求建筑物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必须环保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但是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但是绿色建筑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不变的,同时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2]也不会发生变化。(1)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对建设材料的节约,避免建筑资源的过度浪费;(2)太阳能、风能等各种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3)绿色建筑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环保主义者,带动了建筑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4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4.1以人为本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的最初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舒适、健康、环保、方便等。人文设施越齐全越能吸引更多的人,不论是商场、小区、或写字楼。人文设施可以做一些铜人雕塑,以古今生活某一个画面为主,例如2个人在下棋几个人在围观、2个人在弹着吉他唱戏、一家三口购物等生活画面,这些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生活气息,消除人们心中的疲倦,放松心情。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3]也可以对应着建筑群的性质来适当地增加些便于周围人群的使用设施,例如公园周围的长椅、购物广场外的儿童游乐园等。

4.2资源节约

建筑群的资源利用率是设计者的重要考虑内容,要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车辆存放、绿化面积占比等条件才可以,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会使整体产生不完美的效果,并且资源浪费是成本的一大损失。现代化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把建筑群的所有要素考虑进去,例如生活区的建筑、绿化面积、小区休闲娱乐区域以及休闲设施、停车位。另外,自行车和电动车停放区也不容忽视,虽然自行车很少,感觉地位已经被汽车所取代,但是实际生活中自行车的地位仍然不能被忽视。所以建筑群资源完美的配比可以体现设计的完整,也能让居住、工作、购物人们感到舒适。

4.3生态环保

建筑群的设计在生态环保上要有必要的保护及处理方案,如何确保废水排除,雨水疏导,垃圾收集及处理,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工业垃圾逐渐增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逐渐加强,做好生态环保及建筑设施的设计能保证建筑群内人员生活及工业的稳健发展。日常生态环保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倡导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例如小动物的垃圾桶或木质外观效果的花坛等。

5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

5.1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就是评价某项工程或是某项活动的标准,要想有效推动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建筑行业实施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但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有相关明确的工程技术标准。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前,要充分了解并分析现有的经济环境及技术条件,针对建筑设计当中存在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及技术要利用法律、法规及时纠正。目前,我国在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也开始使用计算机,建立了一整套计算机模拟试验,同时也对采光及供暖系统进行完善。虽然长期的实践证明,我国所建立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行之有效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体系被真正地实施并执行,只有在整个设计、施工及验收等环节严格贯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2实施环境绿化设计

绿色建筑不但是指小区或工业区亦或是商场的内部绿化,而且还包括将环境进行绿化,包括周边道路的绿化,护城河两岸的绿化等。环境的绿化设计要从绿化植被、草坪蓄养、花木点缀等方面整体考虑,不但要视觉效果好,还要考虑四季如常。在花木草坪的绿化外可以利用建筑材料的颜色加以搭配,使人有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体建筑要以安全为重,不能忽视安全隐患的排查。在绿化环境设计时可以考虑与周边小区或环境相融洽的配置颜色,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

5.3提升和谐生态意识

建筑是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必须,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都投入进来,提高全民和谐意识,可以加大日常人文活动的发展,例如露天电影、广场舞等集体活动,在发展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活危机意识及应急措施的练习,如火场逃生演练,急救措施教育等生活安全常识。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集体去建设,这离不开人们自身的人文素质,需要从人文素质上去提高,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提升和谐生态意识。

5.4运用节能施工工艺

绿色建筑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建筑的施工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尤其是建筑的施工材料,应当尽量选用环保材料。环保材料在施工后可以降解,这样对环境不会有副作用。节能施工工艺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从墙体浇筑、地面浇筑、梁柱搭建等方面去选择成品的盒子板作为成型板材。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一次性浇筑,避免二次续接施工造成的工程面保护费用。另外,对于主题装修材料可以选择节能品牌,例如照明,采光,太阳能等节能产品。

6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以及生态环保等几项原则,确保资源的科学利用。同时,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该贯彻到整个建筑过程当中,包括建筑施工期间、建筑使用期间以及建筑维护期间等。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其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作者:张东光 单位: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桂小宁.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8):163.

【2】窦鑫.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2):43

第三篇: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发展迅速。现有保障性住房能耗高、居住舒适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势在必行。结合益阳市区位气候特点和发展现状,对该市保障性住房进行绿色设计研究,从建筑设计原则出发,提出符合地域特征的一系列绿色设计方法与策略,有望为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设计原则;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大规模高速增长的保障性住房虽然满足了城镇人口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但随之而来的能耗高、居住舒适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和建筑从业人员逐步意识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并将该理念贯彻落实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使保障性住房成为一种“绿色保障性住房”。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实现建筑过程中的节地、节能、节材等,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同时,绿色建筑技术能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并降低房屋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改善城镇居民现有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住户的居住成本[1]。

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自2006年原国家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重要文件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在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均具有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随着相关细则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绿色建筑理念已逐步得到行业和公众认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率先取得进展和突破,建成了一大批示范性绿色建筑。得益于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工程项目呈指数增长,发展和推广到全国数十个城市和地区,在住宅建造工程中的应用尤为广泛。随着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呈逐年增张的势头,且增速较快。其中,越来越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开始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以期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物的品质。与此同时,为规范保障房建设过程,促进其法制化,各地政府也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深圳市提出全市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都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江苏省规定,从2011年起全省新建保障性住房均需满足成品房绿色建筑标准,目前江苏省己有数十个项目被授予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此外,上海、西安、重庆等城市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应用情况良好。与绿色保障性住房实践项目如火如荼的态势相比,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理论研究甚少,仅有少量报道。李建硕等通过分析重庆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了重庆主城区廉租房的低能耗设计方法与策略[2]。刘然等在实地调研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住宅建设的不足之处和西安市的气候、地域特点,基于现有的被动式节能措施提出了规划层面和建筑层面的技术性策略[3]。

2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原则

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设计涉及到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既要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自身的特点。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选址、规划、建筑、结构等诸多方面,在项目全寿命周期中采用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绿色设计的理念不仅贯穿于建筑过程的所有阶段和环节,还要考虑与之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下,总结符合益阳地区保障性住房特点的绿色设计原则如下。

2.1集约化设计原则

当前,益阳市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急剧增长的城镇人口的与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而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使得住宅建筑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土地资源的压力也随之剧增。在此背景下,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以满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为基本前提,适度地增加建筑容积率。高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形式这一高效用地的开发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化设计,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服务更多受保障居民的目的。

2.2低能耗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以益阳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地级市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尤为重要。基于此目标,要在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过程中确定低能耗的设计原则。具体的措施一方面包括合理增加前期建设成本,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新兴技术手段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合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值得注意的是: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技术并非在建设时盲目堆砌新技术、新产品,亦不是随意减少投入,降低建筑标准和质量,而应该达到一种平衡。

3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方法策略

3.1益阳市区位、气候及保障房建设情况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洞庭湖西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3'02"~112°55'48",北纬27°58'38"~29°31'42"。市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气温总体偏高,具有春寒阴雨突出,夏季雨水较多,秋季高温持续久,冬季严寒天少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6.1℃~16.9℃,全年日照时间1348小时~1772小时,年均降水量1230毫米~1700毫米。2015年,湖南省政府下达益阳市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为44241套,至2015年年底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改区44241套,基本建成37032套,基本建成率56.47%。但是,在益阳市现有保障性住房中,普遍存在建筑能耗高、居住舒适度差等问题。鉴于此,在益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将有利于节约资源,形成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2建筑节地设计

如前所述,益阳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日趋紧张的城市住宅建设用地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困难重重。除了在项目的前期规划布局阶段采用集约化的设计原则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外,在单体建筑中,对建筑空间进行集约化设计,采用节约型户型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户型的节约化设计可以实现住宅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达到节省土地、节约能源与资源的目标。

3.3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

在不过度增加项目建设成本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调研发现,现有绿色建筑常采用的绿色节能技术主要涉及能源供给、设备系统以及建筑设计与构造系统,具体而言,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公共照明系统、采暖系统、空调系统、遮阳系统等。结合益阳市区位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绿色节能技术在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作用显著。益阳市全年日照时间较长,且太阳能热水技术目前已经日渐成熟,因此适宜在绿色保障性住房中大力推广,而光伏照明系统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具备推广价值。此外,益阳地区夏秋两季炎热,空调使用率高,因此要发展空调节能技术,以降低能源消耗。

3.4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

建筑物是通过建筑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是建筑产业的基础。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制备过程中普遍存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高、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应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选用时,应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避免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降低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选用绿色建筑材料还要关注材料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例如:应避免使用在生产过程释放有毒气体的材料。

4结语

本文结合益阳市的区位气候特点和发展现状,对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进行绿色设计研究,从建筑设计原则出发,提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建筑节地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以及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等一系列的绿色设计方法与策略,从而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住户的居住成本。有望为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作者:舒畅 殷赳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慧峰,阮建清,张欢.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及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4):75-79.

[2]李建硕.重庆主城区廉租房节能设计策略[D].重庆大学,2009.

[3]刘然.基于西安小气候特点的保障性住房节能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第四篇:高层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增加。为了让人们住的舒心,绿色建筑理念被引入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并且成为现代民用建筑的主要理念。基于此,论文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高层民用建筑应用绿色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绿色建筑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应用

1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必须将节能环保严格落实在每一个行业当中,尤其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行业。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行业中,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建筑与环境友好和谐,互利共赢,即所建建筑不能过多地影响周围的环境,同时,建筑设计师还必须掌控好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避免建筑消耗过多的能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秉持这种思想而开发的建筑,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应当满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等多个条件。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具有很明显的特征:(1)绿色建筑对环境污染较低;(2)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投入使用后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少;(3)绿色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绿色建筑实现了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工程三者的完美统一,不仅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必须满足一定的原则。(1)节能原则。该原则属于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绿色建筑的本质要求,更是绿色建筑的价值体现。(2)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绿色建筑最终的使用者,所以绿色建筑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包括绿色建筑的舒适性、节能性、美观性等多个方面,也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才能实现其本身的价值。(3)系统性原则。在绿色建筑施工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整个建筑符合系统性原则,绿色建筑一旦缺乏了系统性,建筑的整体性就会受到损害,给后期使用带来不便。(4)保护环境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确保建筑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要保证周围环境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影响,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避免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

4高层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的应用

4.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选址中的应用

高层民用建筑的最终使用者是居民,所以必须充分考虑使用人员的基本需求,例如,建筑的舒适度、建筑周围的环境等。由此可见,高层民用建筑的选址非常关键。尤其是当前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要想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必须实现绿色节能的环保效果,高层民用建筑在选址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1)需要对所选地址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查,确保其周围的绿化程度能够满足今后的公众需求;(2)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深入分析,找出最适合的建设地点,保证未来的建筑物在能源消耗方面达到最小化;(3)民用建筑的规格、朝向、角度等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使用性能[1],在进行选址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当地的光照情况和常见风向,使得建筑物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减小建筑物对能源的消耗量。

4.2绿色建筑在高层民用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高层民用建筑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当地的地质资料、气候特点、环境因素、资源状况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其中的有利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确保高层民用建筑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并达到绿色建筑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少高层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

4.3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4.3.1充分应用保温技术

高层建筑物的体积和面积都比较大,其能耗的主要方式就是自身的散热损失,这种散热也就成为了绿色建筑的一个重点控制目标,因此,在今后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针对其外墙以及屋面采取恰当的手段来提升其保温性能,当前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就是构建恰当的保温层结构,通过合理运用各种保温材料逐层在外墙和屋面上布设,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发挥较好的保温节能作用[2]。

4.3.2针对阳台进行合理的绿色节能

阳台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主要部分,也是体现高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的关键环节,也决定了该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水平。通常情况下,阳台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包括通风情况、遮阳情况以及如何实现阳台的最佳利用,从而提高阳台的应用率等。此外,阳台还应该满足必要的美观需求[3],例如,在阳台栽种一些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绿化水平。

4.3.3综合运用绿色景观技术

绿色景观的构建也是当前高层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绿色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上文中提到的阳台区域,在整个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可以进行绿化的区域都可以进行这种绿色景观的构建,促使整个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立体绿化结构,并且确保这种绿化结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优化高层民用建筑的热环境,为高层民用建筑的节能环保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4]。

4.3.4提高各类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

将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目的不只是保护环境,提高各种资源和生态能源的利用率也是主要的目的之一。提高资源和生态能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降低资源本身的能量损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升对生态能源的利用率[5]。而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面,主要方法还是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5结语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既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现代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已经成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相关设计人员在对高层民用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努力平衡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建筑材料被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作者:宋芳 单位:秦皇岛市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少东.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门窗,2016(2):95-96.

【2】程健恒.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运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4):124-125.

【3】方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S1):72-74.

【4】张显君,孙健.探讨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用[J].明日风尚,2016(7):49.

【5】邹波.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3):72.

第五篇: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建筑领域资源的巨大消耗也变成全球性问题,为了调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绿色建筑”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绿色建筑”的实施迫在眉睫。但是目前绿色建筑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简要介绍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方法

1正确认识绿色建筑

目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绿色建筑”的概念每个企业都清楚,但是在执行时并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所要求的理念,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将概念转化为实践,通过实践证明理论的可能性,正确运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1绿色建筑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一方面经济的迅速的发展给地球带来了极大负荷,环境承受能力将要接近极限,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二氧化碳增多造成温室效应,酸雨腐蚀臭氧层,海洋污染严重出现油膜效应,核污染严重等等,不仅环境出现问题,如禽流感、SARS、飓风海啸等全球性的重大灾害也时常发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人类采取的各种手段严重影响了地球的循环,破坏了能源资源的可再生,过度开采砍伐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废气能源的随意排放污染了环境,导致了全球变暖,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剧了全球性的缺水问题,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了人类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人类以大肆破坏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终于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人们逐渐形成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开始为实现这种理念而做出努力尝试。我国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改变现状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1.2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虽然已经起步,但是主要经验仍来自于借鉴国外事例,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不能提出自己的创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操作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不够,只浅显的停留在绿化和保温层方面,但是当前绿色建筑技术已得到极大发展,我国技术人员的水平跟不上实际要求;最后一方面是虽然人们意识到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将绿色建筑运用于实践的情况还是少之又少,很多企业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却不能采用相关的技术,严重制约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1.3影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是正确使用绿色建筑策略,随着绿色建筑的逐渐发展,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这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绿色建筑的因素,譬如“绿色策略”、“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使用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绿色策略,它对绿色建筑的前期设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绿色策略的合理应用可以让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主要就看设计中是否采用了合理的策略手段。第二是建筑师团队与其他工作团队的关系,建筑师团队主要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但是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建设问题就不是建筑师一个人可以解决的,所以绿色建筑的实现要求转变传统建筑模式,发挥各方面作用,在以建筑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协调各个环节工作团队的关系,使得每一个团队都参与到建筑环节中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协同工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建筑师与其他工作团队的默契合作,最终确保绿色建筑设计的顺利进行。第三是利用设计工具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评估,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在进行环境评估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单纯依靠表格、计算器和数据进行猜想预测,但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建筑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将三维计算机模型和分析工具相结合可以准确预算处一处建筑物的资源消耗量,用计算机模拟出建筑物内部和周围气流,模拟调节周围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目前基于网络信息共享为前提的新型评估技术也已经出现,这种技术将绿色建筑设计中可能的各个因素结合起来,使评估范围最大化,运用网络实现实时动态评估。这种动态评估方法保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具体步骤

2.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策划

前期策划的完整性保证了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的顺利进行,绿色建筑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重点考虑建筑地周围居民的意见,判断废旧建筑是否进行二次建设,建筑过程是否注意了节约能耗提升经济效益,建筑建成后的具体使用用途等方面,将相关度高的因素都考虑进来,结合建筑地的气候环境特点,综合整个项目策划部分所有人员的智慧制定出最优化的前期策划。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信息数据平台,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影响因素,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评估,从建筑师和其他参与者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建立稳定的评估机构以适应绿色建筑的长期进行,实现建筑全过程的动态评估。

2.2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

相交于传统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的侧重点已发生明显变化,更多种类的技术学科将被考虑进来,例如仿生学,模拟软件分析、植物学等,这些学科的介入为绿色建筑设计带来了新鲜的构思和发展;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拓宽了建筑的功能区,是绿色建筑更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部分的发展要求可体现在建筑向着智能化和数值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新的模式功能就要求绿色建筑采取新型的使用方式,这些新型使用方式的出现代表着绿色建筑发展拥有了更高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基于以上几点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不同之处,也就对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从相似的状态下寻找设计灵感,广泛采纳各种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中符合自身要求的方案。由于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量和考虑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进行设计时通常采用团队设计,激发多个人的协同工作,保证方案设计中的创造性和合理性。

2.3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步设计

在进行初步设计时,一般采用计算机标准绘图方式,设计者通过图纸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给建造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进行绘图的软件多种多样,人们所采用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设计师之间的沟通障碍,提升了国际合作的难度,所以目前必须要建立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提升合作的效率。但是在没有实现标准统一之前,各单位在进行设计时可以讨论制定出一个小范围内的可行性标准,将这个标准贯彻于整个项目的设计中去,避免设计沟通问题的出现,也更便于进行管理。

2.4绿色建筑设计的施工图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主要是对施工中出现问题的综合考量,保证施工全过程都能够按照绿色施工要求进行,为了实现绿色施工就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提升现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合理调配现场机械,实现信息化施工模式,用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保证人员机械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管机制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建筑各方的节能意识,制定合理的能耗评估办法和参照标准,安排专业人员不定时进行能耗评估检查,对不合格的现场严肃整顿,将绿色建筑施工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2.5建造后的绿色建筑再设计

建筑在完成后也需要进行不断地追踪检测,在建筑的全部生命周期中,当建筑使用寿命到期后要对建筑进行合理处理,让废旧的建筑构件被重新利用或者被生态环境吸收。体现最明显的一方面就是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譬如废弃混凝土经过加工可代替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废弃沥青经过回收后重新作为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材料、废弃玻璃可作为粗骨料或细骨料加如混凝土中,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废弃塑料可改造成混凝土减水增强剂等等。

2.6关于设计方面的反思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方面的问题,第一,将全球性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技术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主要高新技术能否真正满足实际情况的要求;第二,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绿色策略,当前绿色建筑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设计人员一定要依据不同的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段,不要盲目重复;第三,实现协同工作设计方法,绿色建筑的设计绝不是一位设计师能完成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多方人士的意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

3结语

绿色建筑的出现又一次造成了建筑领域的重大变革,绿色建筑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我国也开始逐步尝试进行绿色建筑,但是目前仍缺乏专业的指导,这就需要从业人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渐建立起清晰完整设计系统,帮助加快绿色建筑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过程。

作者:吴震宇 单位: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海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181-181.

第六篇: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逐步提升,建筑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理念,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建筑的质量,还迎合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特点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式,以期提升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推进。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对策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述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人与自然、建筑、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却造成了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严重污染了人们生存的环境,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工程所消耗的能源及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实施绿色建筑设计,可有效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与施工时,所采用的均为纯天然的原料,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其对环境的污染十分小。在进行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时,需要参与设计的人员对建筑区域以及周围发的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与分析,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着绿色环保的概念。可以借助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来展开相关的设计,同时还能够提升绿色建筑的使用价值以及节能效果。

1.3绿色建筑设计所坚持的原则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始终要坚持系统协调性原则,使外部环境与绿色建筑物本身进行结合,进而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实现高效运转。同时还要坚持地域性原则,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国土资源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差别较大。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对其地理环境及相关资源进行调查与了解。还可以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现代化进行融合,使整个建筑物具有该地区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坚持高效率原则、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健康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动态协调性原则等。

2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每一种设计理念都有与之对应存在的意义。同样的,绿色建筑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资源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设计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的环境与经济的持续的发展。可以通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低能耗房屋住宅。其建筑的材料可以就近取材,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绿色建筑这种新型的材料能够有效地刺激我国的建筑市场,进而使其得以运用与发展。

3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有效措施

3.1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

对建筑工程整体的设计,其设计质量与绿色建筑使用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的建造成本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时,必对施工区域的气候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情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才能有效地提升其建筑物整体的设计水平。

3.2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在设计时需要依据其区域的环境特征来进行,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建筑工地情况和实际状况。其气候条件和区域特征是建筑设计思路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使用通风、焦热等手段进行相关的考察。例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太阳能的利用效果最大,可以有效地减少其他能量的消耗。而在北方气温偏低的地区其墙面的设计可以使用保温性强的材料,在南方等温度特别高的地区则需要隔温效果好的材料,减少热量进入。

3.3选用新型的环保材料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选择环保、节能型的材料,其建筑外层材料、结构的作用则是要能够将能源转化,以防能源的流失。与此同时,环保材料还具有可再生的能力因此环保材料可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核心进行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使用与浪费,环保材料是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使用环保材料就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以新型的环保材料除了具有易分解性外,还要具有与周边能源相互配合的能力,能够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实现对建筑物的照明、取暖的作用。

3.4积极进行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

推向绿色建筑理念,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决需要进行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首先,可以从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入手,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宣传,使其所设计、建设的建筑应该符合当前认识水平和社会普遍价值观,同时也对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中,我国的很多产业都获得了进步,人们的生活品味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思路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理念,对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之中我们应该对建筑节能设计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振华

参考文献

[1]曹静.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18):21.

第七篇: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目标

摘要: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发展愈加迅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建筑在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这对于我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将绿色建筑发展到整个国家的各个城市,让绿色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主要了分析叙述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以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期为未来的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目标;原则

前言:

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让人们的眼光更加开阔,让人们的认识予以提高,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也产生了更为先进的理念。尤其在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候,“绿色”理念进入到人们头脑,让人们将其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力争做到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让建筑焕发出春意盎然之感,而且还让其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建筑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通过原则和目标的构建,让绿色建筑设计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让建筑设计获得“绿色”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深入分析绿色建设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让绿色建筑设计沿着原则框架进行,向着目标勇往直前。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物系统协同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外部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交互性,让这个系统也就具有了相对较为特殊的功能和极具代表性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组成的系统使各个相关的要素,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体现出可持续、高效、最优化的态势予以运行和发展下去。此外,绿色建筑物也是在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予以发展的,其牵涉多个相关的主体,跨越多学科范畴的交互,是通过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横跨多尺度领域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

在人们文化发展的整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内容之一。但是在整个地球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国内外的风俗文化习俗和基本的生活习惯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建筑物的文化内容就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的条件,主要包含当地的天气、文化风俗和经济水平等,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传统建筑物在资源和环境在紧缺条件下所进行的的设计和建设等内容考虑进去,这样制定出一个和当地的地域特征相符合的绿色建筑物。设计的方案还要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得到最佳的方案。

3.高效性原则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建筑物所消耗的资源占据全世界资源消耗的40%,高数值的比例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其必将成为21世纪建筑界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绿色建筑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在建筑物中进行节能环保设计,通过一些节能的措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对于绿色建筑物的设计上必须要注重加强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能源的消耗,注重对能源的高利用率,降低其对土地和水资源等其他资源的消耗以及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对其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合理的处理,避免出现随意乱扔乱排的现象,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自然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把生态二字放在首位。这一出发点主要是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方面的设计、建立,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原生态大自然的保护,将提高保护生态系统的认识上升到首位,注重国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利用和保护。另外一方面,在建筑的周边也要控制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必须要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对一些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也要进行及时的修复,避免生态系统被破坏而难以挽救。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大自然的一些可再生资源以及新能源,例如风能、太原能和水能等,让建筑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

5.健康性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的健康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时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的调控和建筑室内环境的营造,创建出一个有利于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在这里,身体上健康主要是指舒适健康的建筑热能、悦耳的声音、充足的光照、良好的空气质量等;心理上的健康则是通过一些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系统环境给人们营造一个极大的心理空间氛围。

6.经济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物的经济性原则不单单只是巨大的经济成本的投入。绿色建筑设计上必须要以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预算,制定出一个设计方案的具体投资和消费数目,通过这些详细的预算达到控制成本使用的目的,这在实际的方案实施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此外,通过具体一些实际项目的经济消费和施工的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案,也同样能够很好的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相互结合和互补运转的目的。

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1.设计目标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了三个目标,第一点是环境目标,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环境的标准目标,要求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必须能够运用更加清洁、更加节能的能源,将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将传统资源的使用降低到一个最低的限度。绿色建筑设计在很大的一方面可能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予以控制,还要注意此影响所产生的二次影响要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能够和谐共存;第二点是经济的目标,在绿色建筑设计开始到完工交付和后期使用的整个过程之中,都必须要注重经济目标,保证好经济需要和环境之间不会存在过大的矛盾;最后一点是社会目标,绿色建筑的设计时必须带给人们又更大的幸福感,让人们在居住这个绿色建筑中都能满足自身心理和身体的需求。此外关于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的特征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普适性,绿色建筑物不应该只是代表一个实验案例的示范性项目,其需要真正的应用到人们实际的居住环境之中。另外一个是系统性,绿色建筑物包括了多个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复杂系统,其存在是比较专业方面的领域,通过不同的主体在社会组织、经济支持、技术研发、管理决策等活动或者要素予以相互协调与作用来实现的。

2.评估目标

在我国的评估目标主要就是采用设计、管理、建设等方法,让建筑相关的指标满足一些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要求,最终获得评估标识,这是我国当今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最常见的设计目标和标准。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专家学者进行评定,二类是给予绿色生态环境对建筑进行评价。在我国现有环境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分属第一类,这个体系主要考虑到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并且具有针对原有建筑和新建筑不同的内容,其包含了工业建筑、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医院、零售商场、学校等等多种建筑类型。除此之外,这种体系也广泛的适用于一些方案的设计阶段,作为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时的辅助工具,其评估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建筑物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

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福音,只要其沿着设计的原则进行,必然能够达成预计的目标,让建筑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绿色要求。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更好的方式,协调好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方案的构建、比较,让最好的防止指导建筑的设计,让绿色建筑“长青”不败。

作者:王军 单位: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时刚,王立雄,褚泽晶,高宏韬,张余力.基于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6:9-12.

[2]王江.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解析[J].江西建材,2016,06:50+53.

第八篇:绿色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实践

摘要:

作为重庆首个绿色超高层三星级建筑,国华天平大厦从项目设计初期即对不同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确立了适宜的三星级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一直贯穿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该文重点对国华天平大厦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主要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进行阐述,为绿色超高层办公建筑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提供典型示范。

关键词:

重庆;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整合设计

1项目概况

国华天平大厦位于重庆市江北嘴中央商务区。该商务区是一个集金融、保险、商务总部办公,同时兼容商业、服务业、居住等多种功能的金融中心区,总开发量约630万m2,是未来重庆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国华天平大厦项目用地位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南侧滨江地段,北通中央公园、南临嘉陵江,交通便捷,景观条件优越。项目功能定位是包含金融总部机构及附属服务的高端金融类办公物业,总用地10893m2,总建筑面积140335.20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53191.34m2,地上建筑面积87143.86m2。地上部分分为A、B两个塔楼,A塔31层,B塔26层,裙房11层。除裙房部分局部为展厅外,12层及以上均为标准办公空间。国华天平大厦项目于2011年立项,2013年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15年1月完成主体竣工验收,2015年6月于北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通过绿色超高层三星设计标识答辩,获得由住建部颁发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该项目已于2016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技术选择

2.1整合设计指导下的设计策略

1981年,生态设计先驱西姆范•德•莱恩(SimVanDerRyn)首次提出了“整合设计”的概念,认为“整合设计”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和谐利用其它形式能量,并将这种利用体现在建筑环境的形式中。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整合设计其实是一种非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密切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全程技术支撑。项目自立项伊始,就确定了以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目标,力求将项目建成重庆地区首个具有绿色超高层三星设计标识的5A甲级办公楼,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室内空间环境,成为重庆本地一个可持续办公物业的良好范例。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业主方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建立了包含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智能化工程师、绿色建筑顾问、物业顾问、景观设计师、成本预算师、装修设计师等项目工程各相关方的综合性项目团队。由承担项目土建及机电设计的重庆市设计院作为项目总负责,立足于项目目标而不仅仅是绿色目标的视角来协调各个项目参与团队。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通过项目协调会进行绿色理念的宣贯;根据业主需求及项目特性,因地制宜地提出项目设计计划,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提出上述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及物业管理中的计划及相关实施要求。这些工作,使得项目各方参与者自项目伊始便明确各自在项目设计建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要点,避免了传统绿色建筑设计模式中“先设计、后审图”带来的繁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设计施工的质量。以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为目标对设计团队提出了更复杂和综合的设计要求。参与该项目的重庆市设计院团队,曾完成重庆市首个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以及首个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这些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帮助绿建顾问团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重庆本地的技术策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绿色技术的选择

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同时,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即对项目绿色目标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实现不同等级绿色建筑的技术组合、增量成本、投资回报等进行了总体评估。在初步设计之前,业主方与项目团队在绿建顾问的协助下,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1]与《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并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3]共同确定了实现绿色建筑三星设计标识目标的技术组合方案,用于指导项目的深化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详见表1、表2)。经过业主方在施工图完成后的投资核算,与重庆本地常规的甲级写字楼比较,该项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约为190元/m2。

3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3.1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从规划初期即对项目周边进行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用于指导项目的布局与规划设计,确立了“双塔+空中连廊”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了清晰、流畅的自然通风通道以及景观视线通道。重庆市主导风向为冬季北风,夏季西北风,春秋季西北偏北风。通过CFD技术进行的通风模拟结果可知,夏季建筑前后压差为3.45Pa,春秋季建筑前后压差为6.25Pa,满足风压自然通风的要求,有较高的室外环境舒适度。同时,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项目周边人行区域通风状况良好,人行高度处最大风速均小于5m/s,符合人行舒适度的要求。项目采用了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位于裙房7层屋顶,塔楼连廊23层屋顶和塔楼B屋顶。裙房7层的屋顶花园主要作为望江平台,布置有观赏性的地被植物。该项目在A塔楼西侧车库入口上方设有垂直绿化,面积约为331.1m2。绿化物种选择了适宜重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深根乔木种植土最小深度1.5m,浅根乔木种植土最小厚度0.9m,大灌木种植土最小厚度0.6m,确保植物成活率达到100%。项目基地对外交通十分方便,轨道交通6号线大剧院站距离项目主要出入口不足500m,有利于办公人员通过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同时,在停车位设置上,增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并为特殊人员设置了12个无障碍停车位,由无障碍停车位直接推门即可进入大楼的电梯厅,方便快捷。项目充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以及设备间。项目的地下建筑面积53191.34m2,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达到917.7%,占项目总建筑面积近4成,大大缓解了地面停车压力。

3.2节能与能源利用

对超高层办公建筑而言,节能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项目实际运营中的能耗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项目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节能率65%的能耗目标。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绿色顾问共同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空调系统形式和效率、照明系统节能、智能化控制节能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围护结构方面,项目在设计中重点强化外墙及外窗的热工性能。外墙采用100mm厚垂直纤维岩棉保温板+200mm厚厚壁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传热系数0.55W/(m2•K);外窗采用8mm半钢化+1.52PVB+8mm双银Low-E半钢化+12A+8mm钢化中空夹胶玻璃,传热系数2.10W/(m2•K),遮阳系数0.31,可见光透射比0.48。这使得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实现全年采暖和空调负荷比节能设计标准参照值低3%以上。同时,幕墙可开启面积比超过5%,使过渡季节可通过开启外窗提高建筑室内的热舒适度。项目的冷热源由江北嘴2号能源中心供给。能源中心制冷采用高位电制冷+水源热泵+冰蓄冷技术,制热采用水源热泵的技术,冰蓄冷容量占设计日负荷30%,所有冷机效率均在5.65以上。并根据功能和使用特征进行空调分区设计,地下车库、大堂以及裙房部分的银行、展厅等采用吊装式空气处理机组或风机盘管组加独立新风空调系统;塔楼标准办公区则采用全空气单风道变风量VAV空调系统;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采用转轮式全热回收方式,焓效率>50%,热回收效率>60%,各层排风系统单独设置,新风经过热回收机组处理后送至各空调机组或新风空调器。消防及监控室中心采用带热回收功能的多联式分体空调,由于消控间常年制冷,室外机放出的废热将直接回收利用于制备生活热水,热泵机组的制冷量为40kW。照明系统按照各区域照明功率密度目标值进行设计,荧光灯采用T5、LED灯管,并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公共区域分区定时控制系统以及地下车库的感应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地下车库,裙房公共区域和A、B塔楼的公共区域一般照明均由BAS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时间设定达到定时和模式控制,地下车库同时配有感应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并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启停的感应传感器。电梯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并采用节能型能量需求不大于2.5KWh/(t•Km)。低压配电出线安装智能电量表,设置建筑用能管理系统,对空调、楼层照明插座、动力用电等按功能和用途分别进行计量,并直接由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项目设计中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坐便器采用节水型双冲马桶,小便器采用感应式低冲流量;洗手盆采用延时自闭及感应自闭式水嘴。地面绿化采用复层设计,植物种类均为耐旱性的本地植物,绿化灌溉采用微灌系统,100%采用江水源尾水工程项目处理过的中水进行绿化灌溉,达到100%不使用可饮用水灌溉。同时,项目以市政江水源尾水中水系统供水作为水景补水以及绿化浇灌、道路浇洒,地库冲洗等。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了26.76%。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作为150m高度的高层办公楼,两栋塔楼在21-23层通过一个连廊连接;项目外立面为全封闭幕墙,因项目位于江边,为了能有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及最大化的临江面,减少结构构件的遮挡,结构设计团队对大厦的结构布置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依据材料的经济性、可循环性和建筑空间使用的适用性等方面考虑,从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三种结构体系中,最终采用了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项目采用的HRB400级以上的钢筋用量占受力钢筋总用量的89%,可循环材料用量比例10.37%。同时,业主在租户协议中要求办公区域采用可循环利用隔断,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玻璃隔断等,实现项目可变化空间灵活隔断比例达到99.7%。此外,项目在建筑形体设计上采用了简约的现代风格,体现出高品质的现代办公建筑风格。外立面材料采用石材、金属及玻璃幕墙,干净简洁,无多余缀饰。项目无装饰性构建,减少了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3.5室内环境质量

办公楼对室内环境中的采光、噪声以及热舒适度控制要求较高。项目室内温湿度、新风量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的设计要求。室内照度、照度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源显色性能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5]的要求。外墙屋面均采用外保温体系,幕墙经结露校核,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均高于室内露点温度。项目94%以上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采光系数满足要求。同时,9层广场设有水景,水景底部采用钢化夹胶透明玻璃,与地下车库直接相连,为8层地下车库提供天然采光,该层19.79%的面积满足地下车库采光要求。在噪声控制方面,办公室之间隔墙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双层双面,内填50mm厚岩棉。玻璃幕墙采用8mm半钢化+1.52PVB+8mm双银Low-E半钢化+12A+8mm钢化中空夹胶玻璃,阻隔室外噪声。主要的运转设备均设于地下室机房内,机房由土建作吸声处理,通风机和循环水泵等设备均选高效、低噪声及振动小的设备,且均设置橡胶或弹簧减震器或弹簧减振吊钩,配套电机均设隔音罩。考虑到展厅和餐厅人员比较密集,人流变化较大,展厅和餐厅每个房间各设置2个CO2传感器,根据室内的CO2浓度值监控新风阀的开度。办公部分也设置CO2传感器,根据办公室内CO2浓度值和新风温度增加/减少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新风免费供冷并确保CO2浓度维持在卫生标准限值内。在地下车库排风口处设置CO气体浓度传感器,自动控制风机运行。各房间均设置控制面板,可独立控制温湿度。

3.6运营管理

项目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对整个建筑的机电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测和远程控制,以达到最佳节能效果,实现节能减排的控制目标,定制合理保养计划,延长机电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办公运营环境舒适程度和设备运行的自动监测能力。BAS系统监控设备包括以下设备与系统:空调换热站、变风量空调机组、新风换气机、新风机组、单风道型VAV、并联型FPB、送风机、排风机、排风(烟)机、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公共照明、电梯与消防电梯、自动扶梯、智能化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生活水可调式减压阀组、排水(污)等设备。对空调系统的各个设备和状态进行监控和调整。4结语由于超高层办公要实现三星级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而对设计团队提出了更复杂和综合的设计要求。这些要求使得设计团队在完成项目规划、建筑、结构、机电、智能化等专业设计的同时,需要与景观、幕墙、环境资源、室内装修、绿色建筑、LEED等顾问咨询团队密切配合,更加注重设计协调运作,实现项目整体的绿色建筑目标。项目建筑节能率达到66.78%,68%空调采暖以及10.99%的生活热水量采用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25.36%,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达到11.63%,各项指标均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作为重庆市首个商业地产领域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以及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超高层项目,其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和技术体系应能作为重庆地区超高层办公类绿色建筑的一个示范性案例。

作者:谢崇实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广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广西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国东盟经济联系的桥头堡,其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1]。虽然广西各地市水、电、气、路、公交、环保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2]。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全区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城镇化率参差不齐,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难以发挥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针对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边疆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提出广西城镇化建设科学可行的建设路径。

1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1从各地市生产值来看

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从数量来看。2015年,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为371.10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14.4%;其后依次是桂林市、玉林市、钦州市,分别为339.59平方公里、259.14平方公里、204.37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17%、10.05%、7.93%;防城港市最少,为75.4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93%。其中,南宁市是桂林市的1.09倍,是玉林市的1.43倍,是防城港市的4.91倍(见图1)。近三成的第三产业集聚在南宁市,2015年,南宁市第三产业最多,为1693.83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26.08%;其后依次是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分别为831.41平方公里、702.33平方公里、550.94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2.8%、10.81%、8.48%;贺州市最少,为176.2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71%。其中,南宁市是柳州市的2.04倍,是桂林市的2.41倍,是贺州市的9.62倍(见图2)。

1.2从各地市人口分布来看

2015年,广西14个地市年末人口总数为1415.38万人,南宁市年末总人口最多,为279.73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19.76%;其次是贵港市、钦州市、柳州市,分别为195.28万人、146.30万人、115.72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8%、10.34%、8.18%;河池市最少,为33.52万人,占总量的2.37%。另外,贵港市年出生人口最多,为3.96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15.63%;其后依次是贺州市、北海市、南宁市,分别为3.74万人、3.15万人、2.40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4.76%、12.44%、9.49%;百色市最少,为5447人,占总量的2.15%。可见,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出生人口,各地市都存在较大差别。

1.3从各地市就业分布来看

三成的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集聚在南宁市,2015年,南宁市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最多,为79.81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为33.18%;其后依次是柳州市、桂林市、钦州市,分别为49.91万人、22.15万人、12.14万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20.75%、9.21%、5.05%;崇左市最少,为3.7万人,占总量的1.54%。南宁市和柳州市合计129.72万人,占总量比重达53.93%,已成为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的主要贡献力量。其中,南宁市是柳州市的1.6倍,是桂林市的3.6倍,是崇左市的21.55倍。

2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助发展,但产业支柱力量薄弱

广西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发展阶段,主要依靠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和周边城镇,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和一大批新兴产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人口密度聚集和城镇化规模的扩展,形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3]。但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城镇和中小城市基础产业设施薄弱,中心城镇产业结构与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区与园区“各占山头”现象问题严重。工业化与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

2.2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规划不合理不科学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煤气、交通、通信等条件明显改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公众服务意识大幅提高,居住环境幸福指数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上升。但是在城镇布局规划和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缺乏地方特色、管理水平低下,一些城镇开发杂乱无章,重视发展经济但忽视环境保护,重视城市建设但忽略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中小城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居住空间不足、就业压力大、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和中小城市支柱产业和劳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城市过多依赖地方财政带动城镇建设,存在诸多债务风险隐患。

2.3配套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存在挤占挪用现象

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在财政资金实际拨付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管理层过多,效率低下。财政资金在各领导层经过的越多,挪用截流后剩下的可用资金越不充足。因为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审核制度,上级领导部门无法核实到具体的明细账目,根据申报的各项材料直接分配了专项资金,有的利用与领导的交情分配资金,这样导致出现有的项目有多种财政资金支持,但有的项目资金却无法落实到位。政府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资金一般都由地方财政从上往下逐级拨付。建设项目争取到之后,前期的投入已经到位,但后续的配套资金长时间没有投入或只是象征性拨付了一点。资金的不及时只能导致建设项目无法按时完工,效益无法发挥出来,也达不到项目预期的目标。

3广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策

3.1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

在广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不但要重视城镇化发展空间物质形态集约有序、健康发展、布局合理,还要关注地方特色、居民生活水平、人文关怀、城市精神文明、公共服务等方面。地方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政府政策引导和提供资金鼓励,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广西的自然风光数不胜数、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新型城镇化建设各具地方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精神内涵,要求坚持“尊重历史、顺应自然、长期完善、整体设计、发展特色”的建设理念,代表广西地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文明的相互发展与完善,避免走入发展“弯道误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化城镇。

3.2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户籍改革

(1)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整理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制定计划把土地年度利用计划落实到位。严格控管土地使用权,对于有偿使用的土地,首先划分好土地的归属关系,采用出租、转让等方式,放宽政策允许私人集中土地使用权。(2)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条件,鼓励在城镇有稳定居住和就业环境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教育文化、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让新落户的农村居民和当地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试点进行改革,通过建设新型城镇化制度,通过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城镇落户,使人口逐渐向北部湾地区汇集,推动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聚集地。

3.3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坚持绿色、集约、环保、人文、智能等理念,多个渠道筹集资金,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建设新型城镇化,改善目前城镇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的状态。通过改革金融投融资体制,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鼓励社会投资,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根据新型城镇化人文发展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公共设施建设。按绿色、集约、环保、人文、智能等要求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力推进道路交通、水电气、医院、学校等居民生活配套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分类收集试运营点,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统一处理。

参考文献:

[1]孙海霖.PPP模式在大连市供水行业改革中的应用路径探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08):1409-1421.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7

文章针对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所在的问题,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这一关键角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也在逐渐扩大,其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且逐渐趋向合理.期间国家颁布的一些有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也促进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1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

首先,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大作用.高校若要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有一大批的大师级人才,只有大师级的教师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应该正确地认识高校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尊重教师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引导地位,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树立起“以师为本”的观念,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其次,树立起竞争开放的观念.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最大亮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职业的竞争力.如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培养出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要抓住这个时机,树立起人才竞争观念,采取公平、公开、择优的用人原则,通过竞争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该建立“开放式”的人才管理模式,借助市场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广招人才.再者,加快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观念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合并升本后,基本上都成为教学型高校,且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着专科与本科、全日制学生与非全日制学生同时并存的现象.在现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多年的专科教育教学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出现了“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改革,继续持续下去的话,很快就会在各院校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必须准确地把握好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本质区别,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让教师正确地认识本科教育的特征,转变其固有的观念,确定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师资的素质、能力及水平,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他们教学水平、学术水平、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用其自身的远大志向、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培养学生.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向学生讲授文化知识,还应该向他们传授为人之道,更应该通过自身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教育、感染、激励每一位学生.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质量、声誉和效益,关系到一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加强师德建设是时展的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道德风貌,在学校和社会上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道德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发展改变了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物质层面上的过度追求给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履行《教师法》所规定的职责与义务,爱岗敬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到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工作之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正确对待他们的过失,不要恶语伤人,时刻为学生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认真遵守各种规章法规,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表里如一,为人师表,自觉维护教师形象.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谦虚谨慎,精诚团结,共同合作,互帮互谅,顾全大局.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勇于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任务.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手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教学,具备研究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应高度重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学习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为人师表教育.也可把师德教育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其正式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之中;建立考评监督机制,在年度考评中,将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业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每一位教师的师德表现与其年度考核、职称聘任以及职务晋升挂钩.评选“师德标兵”,为教师们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增强师德建设的影响力.

3营造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

首先,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合并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投入的经费比重较大,对教师队伍建设,如: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资助奖励、学术活动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教师的待遇不高,一部分教师感觉到自身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要想提高其知名度、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经费投入比例要占学院总收入的10%,在经费投入保障的前提下,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实行国家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津贴分配方法和标准,建立起以国家工资为主,院内津贴为辅的分配制度,将各项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真正体现按劳取酬,特别是在师资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课时费,防止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兼职和代课上,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健全住房补贴制度,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按目前的房价标准,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负担不起一套商品房,新建本科院校可集资建房或为教师团购一批住房,这样既能降低房价,又能帮助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另外,学院还可按职称、工作年限适当给教师提供一些住房补助,让他们从中得到实惠.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服务部门也应坚持“以师为本”的理念,创造一切条件,为广大一线教师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此外,还要加大教学与科研奖励的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又热衷于科学研究,使其既能教又能研,进而成为符合时展的新型师资.其次,创设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应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起和谐的氛围,提高其团队合作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活跃人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校园文化能陶冶情操,提高教师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团结合作.与其它专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弱,一方面与扩招后英语教师工作量越来越繁重有关,由于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超负荷地工作,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下,他们筋疲力尽,没有时间去搞科研;另一方面现在出版的英语专业研究类杂志较少,综合类研究杂志中有关英语专业的栏目更少,有的杂志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栏目,所以英语教师欲要发表学术论文非常困难,尤其是核心期刊,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搞科研的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经费不足、本科建校历史不长等原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英文资料非常短缺,尤其是一些国外英文原版研究资料,资料的匮乏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兴趣.所以应呼吁新闻出版部门多创办一些有关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杂志,或在现有的杂志中增设关于英语专业的栏目,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论坛,鼓励教师参加,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此外,还应该加强英语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建设,购买数字图书,让教师获取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理念,为其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增加现代化英语教学设备,丰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让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如:班型过大、教学容量偏低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爱学、乐学、好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陈立乾 单位: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陶芳?.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住房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疫情下;专业评估;毕业设计;线上联合指导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教育厅《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方案》以及学校关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确保停课不停学,稳步推进学校延期开学期间2020届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保证毕业设计按照原教学计划正常开展。四川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进行了毕业设计工作的大胆创新和调整,疫情期间创造性提出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全团队”、“全过程”联合指导的“双全原则”线上指导模式,确保毕业设计保质保量、井然有序进行。抓住“每周线上答疑”主战场,以“专业评估要求”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突破口,实施“毕业设计任务体系、指导方式、条件保障、教学资源互补、学生评价”全要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打造“双师”、“高阶学习”。以“定期阶段性进度和成果检查”为牵引,开展学生线上自主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学业评价。通过本专业方向全覆盖、任务模块化、集中指导+各小组答疑、校内外联合指导等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毕业设计个性化指导。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毕业设计指导实施方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毕业设计线上指导技术路线

为了贯彻住建部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及全过程造价咨询等文件精神,疫情期间本次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行教师“全团队”、“全过程”联合指导的“双全原则”指导制度。线上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教师团队由11位校内+23位校外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组成。按照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及研究方向,分为土建组、安装组、软件组等组别。依据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和任务书分解,将毕业设计任务主要分为基本任务、专业任务、其它任务三大类十一个指导内容。按任务属性进行集中指导、小组指导及单独指导。以帮助学生综合完善专业知识构架,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以工作执业实操为导向的反推毕业设计指导思路。疫情期间具体指导方式见表1。

2毕业设计与专业评估要求对标分析

2019年6月21日住建部官网的土建专业评估通告〔2019〕第1号《关于受理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申请的通告》中第四点提到:关于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申请可按照《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文件(适用于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2017年版总第3版》(以下简称评估文件)要求撰写申请报告。本次疫情期间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基于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探索和实践。

2.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指标体系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第一大条指标体系“教学过程(一级指标)”中专门列有“毕业设计(二级指标)”项,包括“选题、指导、管理、质量”四类观测点[3]。以下针对四类观测点分别进行对标分析。2.1.1选题评估文件中选题要求如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选题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毕业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工程性和实用性,毕业论文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累计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围绕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竣工结算等)编制,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2)选题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备注:再次论证毕业设计任务书的重要性)。(3)本次毕业设计根据实际工程选图、多阶段任务模块化,结合市场体现了综合性、工程性和实用性。(4)本次毕业设计结合BIM技术进行数字化操作,迈向信息化,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5)本次毕业设计选图体量、难度及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体现了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6)本次毕业设计历时第七、八两个学期,累计时间不少于12周。2.1.2指导评估文件中指导要求如下:“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10名;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共有34位(校内11+校外23)独立指导老师,均是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指导教师的要求。(2)本次毕业设计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8名,满足评估文件中指导数量的要求。2.1.3管理评估文件中管理要求如下:“有健全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有具体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各选题任务书及技术路线等,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的要求。(2)本次毕业设计全过程中有每次答疑过程记录、进度检查、质量检查、阶段性成果检查等一系列过程控制措施,符合评估文件中关于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的要求。(3)本次毕业设计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文件和过程控制措施,进行规范化管理。2.1.4质量认证文件中质量要求如下:“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够达到专业的毕业要求,有足够的工作量,与往届、同届毕业生不重复[3]。”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未发现质量指标,但是疫情期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惰性,指导老师在过程中把控尤其重要。(2)本次毕业设计未发现重复性内容,如选题、模型、手工计量及后续成果编制文件等。

2.2“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自评报告审阅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第二大条“自评报告审阅”第2.1.3条教学过程中“(4)毕业设计(论文)每个专业方向是否都有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如何审查的,是否有不同年份题目重复的现象,同一组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是否雷同。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要求,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是否有明确规定、有无记载。是否存有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记录的相关文档[3]。”以下分别展开对标分析。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应的毕业设计,符合要求。(2)毕业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学院领导逐级审查、层层把关,没有不同年份题目重复的现象,同一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也不雷同,符合要求。(3)本次毕业设计历时第七、八两个学期,第七学期前八周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进行至少一次的答疑及进度检查,要求学生做好过程指导记录。第八学期先后开展毕业设计中期检查、4月份进度计划安排,要求学生每日汇报毕业设计进度完成情况,指导教师每周向教研室主任汇报本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有明确规定、有记载,符合要求。(4)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及过程记录的相关文档完备,符合要求。

2.3“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查阅材料对标分析。评估文件中“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工作指南”第三大条“考查”第3.4.2条查阅材料中“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大纲、课题审查表、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进度检查表、设计(论文)成果、评阅表、答辩记录表。”“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每位考查组成员均应查阅。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是否存在雷同时,可抽取某个教师所指导的全部学生的资料;当需要判断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是否合理时可抽取不同成绩的学生资料。重点查看相对较弱专业方向和工程经验不足的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3]。”以下分别展开对标分析。毕业设计对标分析:(1)本次毕业设计资料包括毕业设计大纲、课题审查表、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进度检查表、设计成果、评阅表、答辩记录表等,符合要求。(2)为达到上述有关资料查阅的要求,本次毕业设计对内容的雷同性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指导教师评审表、交叉评阅教师评审表、答辩评分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教研室安排专业教师向相对较弱专业方向和工程经验不足的教师进行了帮扶指导。

3结束语

疫情期间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毕业设计线上联合指导模式是基于网络和在线技术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推动了本专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能力,逐步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并且是符合专业评估要求的,实践证明是可操作的,为后续本专业顺利通过评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佘艳华,王德玲,黄文雄,等.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9).

[2]黄素梅,董作超.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背景下本科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