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范例

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跨文化融合;饮食;多元化

当我们与一位外国友人接触时,要怎样使双方充分地理解对方,并感到愉悦?或是在异国他乡生活时,要如何融入当地生活、理解该国文化呢?这并不是一种应和,也不是一种奉承,而是一种入乡随俗和人际交往的方式。当我们和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或事物接触时,已属于跨文化融合的范畴。

一、对跨文化融合的理解与涉及领域

如今,跨文化融合不仅包括不同国家、民族以及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交融,而且扩展至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取向、思考方式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和交流。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品尝异国风情的美食,和外国朋友交流,与留学生进行项目合作,乃至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融合的体现。理论上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在社会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经济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双方之间相互理解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因此在笔者看来,任何人际互动都是一种跨文化融合。也就是说,跨文化融合包含许多不同层面,比如跨种族融合、跨民族融合、国际性的跨文化融合等。面对跨文化融合中包含的差异性,理解与包容显得格外重要,如同两个陌生人从互相不了解向逐渐熟悉过渡的过程。两个人之间的相处要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否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会使沟通与相处变得十分困难。跨文化融合也是如此,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在所难免,如何融合差异性并找到共同点是当今社会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

二、建立在包容与理解上的异域文化

在各个领域中,有许多彰显跨文化融合重要性的案例。在餐饮领域,以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例,它们在国内已经家喻户晓,两家快餐连锁店迄今为止都已在中国开设了几千家门店。人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肯德基和麦当劳门店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是相伴出现的,在同一家商场或是同一条街道,肯德基与麦当劳门店几乎同时存在。对比而言,两家餐饮公司在中国的客户热度和流量差别并不大,但肯德基仍以极小的优势领先。然而在全球范围内,麦当劳无论从受欢迎程度还是在店面数量上都超越了肯德基。早在2017年,笔者前往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时便发现,肯德基门店在美国各个城市都十分罕见,但当时笔者认为,肯德基可能只是在一些特定城市的门店数量较少,因为美国各个州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餐饮习惯都有一定区别。2019年,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在美国进行了考察,发现在旧金山连锁店餐厅集中分布的区域,一般都会有麦当劳和一些美国本土品牌快餐连锁店,却鲜少见到肯德基的踪影,在一些繁华的街区地段,往往也只有麦当劳的身影。于是笔者运用谷歌地图搜索了一下,发现整个旧金山市区范围内(市中心+湾区+奥克兰+伯克利区)只有一家肯德基门店,并且不在繁华地段。相比之下,麦当劳却有着许多家门店,从市中心到较为偏僻的生活区都有它的身影。这让笔者开始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总结出以下三个观点:一是肯德基以鸡肉烹饪食品为主,美国人虽然喜欢炸鸡(他们将炸鸡称之为“治愈型食物”),但是美国本土能销售炸鸡的餐饮企业数不胜数。可以说,美国人吃炸鸡不一定需要去快餐店,因为牛排店和其他餐厅也会供应炸鸡,并且味道良好,导致肯德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二是根据笔者对美国人的了解,虽然他们喜欢吃炸鸡,但是牛肉依旧是美国人日常的主要食材,因此大部分餐饮连锁还是以供应牛肉为主。三是美国本土快餐连锁企业数量众多,并且每家企业都具备自己的特色和较为独特的竞争力,这使得肯德基的竞争力不足。反观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笔者总结出以下两个观点:一是中国人对鸡肉的需求量较大,对牛肉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正是因为这一点,麦当劳在中国进行了改良,许多产品使用鸡肉为原材料。二是肯德基口味更符合国内各个年龄人群的需求,客户分布较麦当劳更为均衡。从跨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肯德基、麦当劳两家快餐连锁店在不同国家的经营情况差别很大,这源自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饮食习惯差异以及生活习惯差异等。但笔者认为,虽然肯德基在中国更具优势,但从融入异域文化的角度来讲,麦当劳反而更加成功,因为其适应了全世界各个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做出了精确的调整和改良。例如,当一名中国游客去到美国的肯德基餐厅,会发现炸鸡的口味与种类与国内相差无几。但一名中国游客去到美国的麦当劳餐厅时,会发现菜单几乎天壤之别,主打的食材也有很大区别,国内一些较为新奇的产品在这里不会出现。因此,相比之下,麦当劳更好地做到了对异域文化的融合,将自身产品按照当地饮食习惯进行全面改良,既保留了美式快餐文化中的鲜明特点,又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融入到产品中,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

三、跨文化融合是走向世界的桥梁

其实不仅是肯德基和麦当劳,还有许多这样的案例。例如,笔者体会最深的便是美国唐人街的西安面馆,它将中国传统面食和西方意大利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中式面条,西式吃法”的独特产品。同样的案例还有陕西肉夹馍,它之所以能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和它本身的属性密不可分。肉夹馍外形酷似汉堡包,并且满足了美国人对快餐快速、便捷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带有东方的味道和特色,且价格十分亲民,因此能在美国本土大受欢迎。当一种文化在异域发展时,同时具有新鲜感与亲切感十分重要。大众的味蕾会偏向于熟悉的口味和习惯的饮食方式,因此,依靠新鲜感博得消费者青睐并不是长久之计。但如果将原有的本土风味完全去掉,又会失去地域特色,如同肉夹馍里面填满的不是东方特色的风味馅料,而是美式肉饼、奶酪和蔬菜,那么它和汉堡包的区别是什么呢?因此,新鲜感和亲切感需要并存,但由于不同产品的属性不同,进行改良的程度也自然不同。就像肉夹馍不需要过多地改良,其自身就有着契合美国人饮食习惯的特点,而面条就需要进行本土化改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领域的跨文化融合都是遵循着一种求同存异的规则——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保留差异,主动融合与理解,并积极迈出改变的步伐。未来,通过对跨文化融合的不断探索和理解,可促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更多人所知晓和接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静.文化冲突带来的思考——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案例分析视角[J].文学界(理论版),2011(8).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2

饺子与汉堡包分别是中西方的特色美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饺子与汉堡包的介绍与比较,分析中西文化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象征意义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各自民族的血统、生存历史和生存环境。

关键词

饺子;汉堡包;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象征意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通过符号活动创造、传承和共享的一切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1]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饺子与汉堡包是体现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特色代表。通过对饺子、汉堡包及其历史的介绍,分析中西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象征意义三方面的差异,从而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一、饺子与汉堡包的起源

(一)饺子的起源

饺子源于中国,已有2600多年历史,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是专门研究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论著,其中讲到:“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一书中提到这种食品,隋朝的时候颜之推说馄饨的形状像偃月,偃月即半月形,正是目前饺子的形状。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的一座唐朝墓葬地里发掘出一个木碗,碗里盛的饺子和今天饺子的形状完全相同,这不但是中国最早的饺子实例,同时表明,在唐代吃饺子的习俗已经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3]

(二)汉堡包的起源

乔治•奥泽斯基(JoshOzersky)是《纽约》的美食专栏作家。在他眼里,汉堡包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是众多食物中的佼佼者。汉堡包的起源也很早,原始的汉堡包是剁碎的牛肉末和面做成的肉饼,古称牛肉饼。德国汉堡地区的人将其加以改进,遂以地名而称为“汉堡肉饼”。借助工业化时代的机械,查理•纳格林(CharlesNagreen)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设立作坊,专门生产汉堡包,开创了美国汉堡包商品化经营的先河。[4]

二、饺子和汉堡包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生活方式

1.饺子体现的中国生活方式

中国人具有典型的集体主义思想,而包饺子正是大家齐心合力,集体完成的事情。而且,每道环节都有含义,剁馅儿是说碎碎(岁岁)平安,包饺子时说杂事都包上了,开锅时说喜事都开花了,饺子破了说粮仓都撑开了,盛饺子时说元宝入库了。[5]这些含义常常是家庭的共同体验。因此,吃饺子在很多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由此体现,在生活方式上,饺子与农业社会密切相关,农耕生产、自然经济的特点使中国人重视天人合一和整体性思考,喜欢大团圆,追求统一,形成一种有机的自然观,重视生命,热爱生活,追求均、安、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

2.汉堡包体现的西方生活方式

吃汉堡包讲究的是简单、快捷与营养。它注重效率与结果,把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把传统的餐饮业改造为具有专业化社会分工的行业,用机械代替手工,用流水线作业代替个体生产,让人们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节奏和营养与保健的需求。乔治•奥泽斯基在《汉堡:吃的全球史》中讲述了汉堡从19世纪美国小贩出售的、工人填饱肚子的街头食物,到工业化世界、速食革命过程中最有权势的食物的历程。由此得知,在生活方式上,汉堡包体现的是工业化的特征。[6]

(二)思维方式

尼斯贝特在《思维的版图》中认为:“东亚人生活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中,自我是整体的一部分;西方人生活在自我是单一自由行动的人的世界中。”[7]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对群体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美国偏向个人主义,而我国则偏向集体主义。

1.饺子体现的中国思维方式

饺子馅儿肉菜姜末等混成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眼睛不容易区别馅儿的具体成分,只能靠味蕾来一一辨析,就像俗语所说:“瞎子吃饺子心中有数”。这种混沌状态与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相连,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

2.汉堡包体现的西方思维方式

做一个汉堡包所需要的材料是分别制作的,烘烤面包、煎炸肉饼、新鲜蔬菜,只有到顾客购买时,才把几样材料夹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汉堡包,里面的肉饼和蔬菜看得清清楚楚。这种饮食与西方注重分类的思维方式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人习惯从自我的角度,把对象与自身对立起来加以切割,分门别类,认为知识的本质就是区分,区分得越具体、越细微,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全面,对事物的把握就越明晰,认识就越正确。饺子的混沌与汉堡包的精确,在中国人与西方人性格上也多少有所体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一场十八相送,祝英台对梁山伯的一路爱情暗示,中国人会随着剧情的进展与其一同缠绵悱恻;而西方人则听得心力交瘁,不明白祝英台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山伯真情实意的爱。如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男女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求婚与拒婚都干脆利索,而不是转弯抹角。[9]

(三)象征意义

饺子和汉堡包作为中西特色美食的典型代表,都有着浓烈的象征意义。一个小小的饺子和汉堡包都承载着较重的分量,但饺子的象征意义更强烈些。

1.饺子的象征意义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大年三十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过年的习俗。剁菜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越多,象征日子富裕兴旺。饺子的形状也颇具象征意义。“元宝”形的饺子摆在盖帘上,象征着遍地财宝,金银满屋;麦穗形花纹,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屯满仓粮。但更多的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事事如意,生活蒸蒸日上,日子丰富多彩。[10]饺子作为一种特别的吉祥食品,与人们的整个生活过程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从生到死,要经过若干的重大礼仪礼俗活动,饺子也由此成为某些礼仪内容的祥瑞之物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载体。婚礼是人生的重大礼仪活动之一,在这个气氛热烈的活动中,人们同样用饺子作为传达某些愿望的工具。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谚,即“上轿饺子下轿面”,说的就是饺子在婚礼中的重要作用。上轿前吃的饺子,多少不拘,但必须是偶数,常见的是只吃一对,预示着喜事顺利圆满,成双成对,永不分离。闹洞房后,新郎新娘吃饺子时,二人要相互交换,意为百年好合,永不变心,这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传统婚姻的态度。而借饺子之生熟以喻新婚夫妇生儿育女的意义,正反应了中国传统的子嗣观念。[11]

2.汉堡包的象征意义

汉堡包中的肉以牛肉为主,而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此象征源于古埃及,依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人由于从埃及出奔不久,尚未摆脱埃及的习俗,就利用黄金打造了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在西方文化中,牛也象征直率和毅力。西班牙则是将牛当作冒险娱乐的对象,如专业的斗牛与常民化的奔牛活动。在现代饮食文化中,牛排或牛肉是很重要的饮食西化指标,有时甚至会用来当作衡量经济贫富的象征,如希特勒曾提出他的愿望: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与面包。汉堡包中的面包也有深厚的宗教含义。面包象征着耶稣的身体,其意义在于,耶稣以自己的牺牲代人类赎罪,上帝就不消灭人类了。

三、结语

饺子与汉堡包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象征意义。如今,享受中西方特色美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饺子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喜爱,我们在大街上也随处可见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饮食。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我们在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着时展的要求。

作者:闫安 王永祥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姚燕.跨文化态度———一种跨文化交往的伦理[J].中美英语教学,2009,(12):18-24.

[2]杜丽,姚辉.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2.

[3][4][5][9]陶黎铭,厉琳.中西文化聚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4.3.8.

[6]周惠民.汉堡包之美[J].世界博览,2014,(17):88.

[7]理查德•尼斯贝特.思维的版图[M].李秀霞,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9-40.

[8]邵光学.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展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93.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3

1、不同的法制观念,中国人更重视用道德与礼仪来约束,通过前辈的教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最大的缺点就是导致人格不能独立,对于西方人而言觉得不应该压制人的原欲,可以通过政治机构或组织进行约束,但道德是属于从属的地位。

2、为人处世也存在差异,中国人有自省的习惯,把修养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没有创新也缺乏进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通常把服务社会看做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世界分为两大区域,就是东方与西方,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经济制度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体现

1、问候语的差异,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2、称谓的差异,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符合礼仪。

3、存在差异的告别语,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告别语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与病人告别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早点休息,多穿衣多喝水这样的话,表示非常关心病人,愿病人早日康复。而对于西方人来讲就会直接讲愿你早日康复或多保重之类的话。

4、交谈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中国人的交谈内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说什么说什么,讲的话越隐私说明与对方的关系越近,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即使是关系非常好的两个人,也不会讲太多隐私的事情,他们非常在意个人信息。

四、中西方审美观差异的成因和表现

美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圆与直线是柏拉图认为最美的,画家霍加斯则觉得波动的曲线是最美的,还有的认为是线性是最美的,对于美这个词来讲,一直存有争议,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审美观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从原则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以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原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尚善是核心内容,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是以真为美,求真是他们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国文化形成的特色,对道德教养非常重视,对于西方来讲,艺术的审美更重于道德的功能。从审美的范畴上来讲,韵对于中国艺术来讲是最好的审美境界,西方则以美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因此,人类的审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对人们的审美判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导致审美感受带有一定的民族的差异性。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4

观看电视剧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的方式。热门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主要对国产剧和美剧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出两者在文化方面所体现出的差异。

关键词

国产剧;美剧;文化差异

美剧以宏达的场面、紧张曲折的情节、表现价值观的多元化日益受到国人的欢迎,一度在中国风靡。在此背景下,透过电视剧本身分析其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题材的不同体现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在开拍一部电视剧时,创作者最先考虑的是电视剧的题材,也正是电视剧的题材在其对观众的吸引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通常来说,一种题材的电视剧有特定范围的观众,所以,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电视剧之前,首先进行预估或期待,就是认定某一群体将会成为该电视剧的受众,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潜在受众。[1]中国电视剧和美国电视剧的题材都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但两个国家在题材选择方面仍然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中美剧的题材选择更具有多样化,而国产剧的题材选择相对单一。美剧的题材选择类型包括上流社会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校园生活、犯罪、科学研究及政治人物的斗争等,各种题材所占比例相对均衡。美剧在题材的选择上非常开放大胆,毫不排斥对犯罪、金钱、政治、性等内容,甚至这些敏感话题会非常广泛地出现在美剧中。而国产电视剧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所选择的题材首先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在题材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家庭伦理剧和年轻人的奋斗剧。即便一些其他题材的电视剧,如都市生活剧、古装历史剧、战争剧等,也会以宣扬正能量、体现人的真善美的品质为要务。所以,国产剧在题材的选择上比较保守,重伦理纲常。美剧和中国电视剧在题材上的不同显示出了中西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美国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所以其电视剧中经常会有人性恶的展现,充满着个人冒险主义精神;而中国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所以其电视剧中更加注重展现人物的真善美,充满着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人物的不同体现中西社会审美差异

对一部电视剧而言,吸引人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人物的塑造。人们在讨论观看某一电视剧的感受时,往往会非常感性地表达着对其中某主要任务的喜爱或厌恶,所以是否能成功塑造主要人物也关系着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美国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加多元化,既有享受社会尊重的科学家、医生、律师,也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罪犯;既有几岁到十几岁的小孩子,也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既有正常人,也有疯子、精神分裂者和偏执狂。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是完美的,个性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且人物的个性大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会不断变化,甚至颠倒。中国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相对单一,中国现代剧中着重塑造的是平民形象,讲述平民的平凡生活以及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故事,如电视剧《奋斗》《北京爱情故事》等;中国古装剧则塑造的是一种传奇的英雄形象,主角是真善美的象征,且智勇双全、无所不能,充满着传奇主义色彩。国产剧和美剧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各自社会审美的差异。美国的社会审美更加开放、多元化,认识人性中恶的一方面和复杂的一方面,这种认知可能更加接近现实,体现出美国人坦率的一面。中国的社会审美则更加充满正能量,对那些能激发人的斗志、充满奋斗精神的人物和故事更加感兴趣,希望从重吸收正能量。[2]

三、风格的不同体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每一部电视剧都有自身的风格特点,摄像、镜头的选择、画面感等的一部电视剧具有不同的风格。美国电视剧的风格有两大显著特点,一个是场面宏大,一个是情节紧张紧凑。如美剧《越狱》一度在中国热播,其所制造的紧张剧情,一环扣一环,让人身临其境,观看起来充满刺激感。中国电视剧的风格则相对平缓,节奏较慢,电视剧中的场面也是常见的生活画面。尤其是家庭伦理或都市生活剧,剧情非常平稳,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画面慢慢地给观众讲述故事。这两种风格的不同体现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发散或新奇,喜欢追逐与众不同的审美和感受;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中庸,更加注重稳妥平实的生活体验。

四、结语

国产剧和美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风格特点方面的不同分别反映出中西文化在价值追求、社会审美、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短时间内无法调和,所以在引进美国电视剧时,应注意选择那些与我国文化相契合能对我们产生正面影响的内容,以此促进中西文化融合。

作者:孙垚杰 管浩 彭亮 单位:南京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差异;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赏析

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促使世界各地的文化快速传播,国人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也会存在着不同,国人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要准确理解,有赖于翻译工作中还原作品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对于作品的精神实质准确领会。中西文化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中西文学作品各有特色,这是文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体现。读者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会到英美国家的文化风格。英美文学作品使用的英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翻译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要将中西方文化壁垒打破,寻求中西方文化的共性,采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保留了英美作品的原意,符合汉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做到文学作品内在涵义的准确表达。

一.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取向不同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更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西方文化中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对于西方国家的人而言,个人的利益是不可侵犯,个人有自由的权利,所以,他们更乐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被环境所干扰,也不会由于外界因素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中国的文化意识中更为注重集体价值观,注重整体价值,倡导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

(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地方风俗不同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文化。风俗产生于民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即历史文化积淀。风俗文化会随着社会的更替而有所改变,但是,固有的文化依然会传承,就形成了文化主流。中国与西方国家各有自己的地方风俗,所体现的文化特点也会有所不同[1]。比如,中国的国色是红色,这个颜色表达了“幸运”、“吉祥”,喜庆的日子张灯结彩也是以红色为主,象征着红红火火,红色也用来表达进步的意思,总而言之这个颜色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积极意义的。西方文化中红色表达的涵义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看到“seered”,就是非常生气的意思,已经气得快要疯了。这个词组很形象,人在非常生气的时候会满脸通红,这个形象就是“大发雷霆”了。“paintitred”,简单的字面翻译是“把它漆成红色”意思,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则是“骇人听闻”的意思。所以,在英美文化中,“red”不仅仅是用来表达颜色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意思。可见,地方风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涵义就会有所不同[2]。

(三)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非语言文化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非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体现在行为举止上。虽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语言为主,但是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手势、眼神、表情等等都发挥着作用。特别是特殊的场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使用非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通常都是用“握手”表示友好,西方人则是用“拥抱”表示友好[3]。在西方的文化里,双方进行交流需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不看着眼睛就说明对交流是一种敷衍,心理并不感兴趣。中国的文化里,双方进行交流也需要看着对方,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二.中西文化语言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英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语境都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建立在西方历史地理条件下的,在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要对作品中所塑造的文化环境充分考虑[4]。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要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英文作品所表达的原意准确领会,翻译为汉语时还要考虑到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环境,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一些翻译技巧,确保翻译的作品保留原意,且读者能够了解作品的背景文化,同时运用汉语文化逻辑思维思维理解作品的内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主要采用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在使用中,要根据翻译的需要灵活运用,目的是让读者能够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5]。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用直译法,就是在翻译中直接将作品中的英语语句翻译为汉语,所翻译的语句遵循原文的语言表达风格,保留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原创性,而且对于直接的语言转换中,翻译者并不会从主观理解的角度出发加以引申了,英文与汉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读者可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充分理解,也可以从中了解英美文化。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用意译法,就是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考虑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使英美文学作品中原有的语言结构被破坏,不能够与翻译为汉语的语言之间形成对应关系[6]。这种翻译方式是翻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融入其中,将作品要表达的意思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理解,寻求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以这个契合点为核心从汉语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内容进行重新表达。对英美文学作品采用意译法,不仅实现了文化角度的转换,还实现了思维的转换了,使得作品的愿意被完整地表达出来,读者对于翻译作品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到位。简单地说,就是直译法将英美文学作品的原文语言风格保留下来,语言形式没有改变;意译法就是作品的内容保留下来,原文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改变。在翻译中合理使用翻译方法,就会让英美文学翻译作品能够给人以美感。对于这句话,如果翻译者采用直译法,就可以翻译为:她们四个人的面颊红扑扑的,眼睛很明亮,看上去是那样迷人的夏季服装,像蹲伏在屋脊上鸽子一样挤在路边的土坡上。他站在那看了一会儿后,才逐渐地走近这些姑娘。很显然,这句话用这种直译的方法是不太合适的,而是需要采用意译会更好一些。对这句话,如果翻译者采用意译法,就可以翻译为:她们四个人,各个都是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的,夏服轻飘飘的,挤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就好像是一群鸽子一样,看着非常迷人、可爱,所以他先站住了,欣赏了一番之后才走近前来。采用意译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原句的内容,而且还让语句更有美感,读者读起来就能够想象到作品描绘的情境。意译法还使文字读起来非常有韵律,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7]。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风格表达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要保持翻译的文字与原文有相同的格调。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原文的写作风格进行细细推敲,还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涵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背景,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翻译,将作品的思想情感通过翻译的语言表达出来,由此保留了英美文学原著的特征,还不失翻译作品的美感。事实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英美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后就可以起到文化沟通桥梁的作用。所以,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要对有关作品的知识全面了解,对语言的特征准确把握,保证翻译作品的真实性。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从作品的整体性出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达文学风格,突出文学艺术性,让翻译的作品更具有文学色彩,让翻译作品对读者具有吸引力[8]。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属于是系统化的翻译活动,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翻译工作中,文化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就要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保留原文的真实性,不失译文的艺术性。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翻译,可以促使英汉两种语言融合,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志群.“后方法时代”视阈下英语翻译学习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4(07):171—173.

[2]闫文珍.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浅谈[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65—66.

[3]朱晓娟.JaneEyre&CharlotteBronte.性格与人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解析简•爱的性格特点[J].教师,2013(23):124—125.

[4]黄洪强,彭学.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5):4—15.

[5]陈婷婷,李红梅.本文分析模式视角下《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学习,2013(04):50—51.

[6]黄鹏飞.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113—114.

[7]林巍.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翻译技巧与特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74—75.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翻译

英语作为国际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对中国国际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与国际的交流逐渐深入,中国的英汉翻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与风俗习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学体系与英美文化体系的融合。我国文学应该博采众长,吸收他国文学的优点,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英美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而且还需要对文化差异进行恰当的解读,这就需要译者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英美文学翻译者对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了解地不够透彻,就无法很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从而影响翻译质量。因此,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其对英美文学翻译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具有地域性。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海岸,从海洋吹到大陆的暖风为东风,东风也通常被认为是春风,常带给人带来温馨、欢愉的感觉,例如朱熹在《春日》中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起,一幅百花齐放的春景图跃然纸上。与东风相对的西风在我国人民看来却代表着寂寞与萧索,常常出现在秋天。“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形象地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与愁苦。英美国家处在亚欧大陆的西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东海岸,东风是从内陆地区吹向海洋的寒风,而西风却是从海洋吹向内陆的暖风,因此东风西风带给人们的感受与中国恰恰相反,西风往往饱含“春意”。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其中的西风就象征着创造新世界、打破旧世界的伟大精神。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对“西风”这个意象进行标注和解释,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有着深厚的情感,而英美国家地处开放性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民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因而西方语言体系多是在海洋文明的基础上构建的。英美文学也有许多关于海洋探险、海洋战争等内容,展现人们征服海洋、殖民扩张的心理。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许多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鲁滨逊不听他父亲的话继承家族财产,却一次又一次地选择远洋冒险呢?其实,故事的背后体现的是西方人对海洋的执着探索及对金钱财富的不懈追求。英美海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普遍都具有独立、自强、开拓、进取等明显的海洋精神,这些精神赋予英国文学以独特的魅力。在翻译中,译者需要对西方作者的海洋情节进行深刻剖析,减少地理环境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1.2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重家庭和血缘关系,人们对集体有很强的归属感,集体主义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西方则受个人主义影响较大,集体观念较淡薄,强调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努力追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利益的实现。体现在在日常交流中,中国人常用“我们”作为主语,而西方人多用“I”作为主语;在取名上,中国人重“姓”,姓在前,名在后,姓是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重要标志,而西方人重“名”,名在前,姓在后,名是体现个人价值的标志;在构词上,汉语有许多体现集体力量的词语,如“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等,而西方则更强调自我力量的实现,英语中有100多个以“self”开头的合成词,如“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等;在文学上,中国许多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家》《红楼梦》等都围绕家族故事展开,而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却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拜伦式英雄和海明威式英雄便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被称为个人主义英雄。一方面,他们是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性;另一方面,他们是英雄,敢于以个体的力量来对抗环境与时代。在翻译中,译者需要对中西之间的价值观进行充分解读,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

1.3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萨克雷在《名利场》一书中写道“...whoisagoodChristian,agoodparent,agoodchild,agoodwifeoragoodhus-band…”。“good”在英文中是虚指的抽象词语,作者连用5个“good”,每一处“good”表达的含义都不相同。如果将这5个“good”皆译成“好的”,即“他们是好的基督教徒,好的父母,好的儿女,好的妻子,好的丈夫”,那么译文读起来就索然无味。反观杨必先生的译文:“……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good”在译文中被拆分成五个形象具体的修饰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利于中国读者接受。

1.4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西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正式语与非正式语之分。俚语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语,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俚语“新官上任三把火”翻译为英文则为“newbroomssweepclean”,虽然二者表达的意思相同,但选取的喻体则完全不同,前者选择了“火”,而后者则选择了“扫帚”,体现了中西不同的俚语表达习惯。俚语也广泛运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刻画、揭示小说主题等起着重要作用。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俚语,既生动形象,又引人深思。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开篇,汤姆的阿姨因找不到汤姆而大喊:“What’sgonewiththatboy,Iwon-der?YouTom.”“YouTom”就是一种俚语化表达,如果将“YouTom”直译为“你,汤姆”,读者就会感到费解,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为“这孩子是怎么搞的,咦?汤姆你这冤孽呀!”最为合适。这句译文不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也生动地描绘出波莉阿姨对汤姆的担心与疼爱。所以,译者需要在中西表达差异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英语俚语的使用环境,再结合本国的俚语表达法,从而给出地道的译文。

2结语

文学作品注重遣词造句,具有美感功能。为了求得艺术等值,要发挥译者的创造性,译者要像进行文艺创作一样,选择最能反映原作美感的语言手段,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翻译是文化的一种再创作,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熟练运用翻译技巧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保证译文的“音美、意美、形美”,提高翻译质量,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文俊.翻译理论研究基本取向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4.

[2]金鑫.英国海洋文学创作主题研究[J].语文建设,2017(30):59-60.

[3]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M].常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10.

[4]沈一鸣.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5]王颖.基督教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7(2):158-159.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7

【关键词】中西文化;英美文学;英汉翻译

文化的不同引发的审美观念也不同,英汉翻译就是传递两个文化之间的信息,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上的不同会在我们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对西方的语言进行研究,还要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对西方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宗教信仰的差别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对国家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有宗教的影子,对西方国家来说,基督教产生的影响充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基督教宗教经典的《圣经》更是作为主要载体,承载着西方的文化。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主要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其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在翻译英美的文学作品时,要特别注意不同宗教文化的区分,防止因宗教文化出现翻译错误,影响翻译效果。

(二)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差别

价值观是指认定事物,判断是非的价值取向,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价值观产生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中心,崇尚个人主义,而我们国家则更多的关注集体利益,强调以大局为重。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致使中西方在文化习俗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龙”我国象征着吉祥,我们也被称之为龙的传人,但在西方国家的《圣经》里则是魔鬼和撒旦的象征;中西方之间也都有一些各自比较忌讳的数字或词语,例如西方人对数字13比较忌讳,而我们则对数字4、7比较忌讳。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技巧

(一)了解《圣经》文化及西方神话

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掺杂着一些《圣经》里面的内容和一些西方的神话故事,如果对这些内容了解的不够深入,就没有办法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无法完全掌握作者所想要表述的深刻含义,在进行翻译时就只能停滞在作品的表面。因此,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时,需要对《圣经》和西方的神话故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对英美文学进行更加准确的翻译。

(二)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

一般情况下,在开展翻译工作前都会翻阅大量的文献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西方国家的影视资料来对英美的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有条件的译者还可以选择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所属地进行现场考察,亲身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深入的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熟悉西方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只有将作品和文化结合起来,才可以翻译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

(三)了解英文词汇背后隐含的喻意

在开展英美文学翻译时,我们要结合语境进行翻译,不能只看表面的意思,而要把文化差异带入进去。之前我国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大多采用的是直译,就是仅仅把表面意思翻译出来,并没有深入思考它的内在含义,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对英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英语习语的运用也愈加灵活,例如:smellarat一般人会通过字面意思翻译为闻到有一只老鼠,这样翻译显然是不正确的,其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对某件事情感到不妙,一般英语习语的意思都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沉淀所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结合西方的文化和具体的语境进行翻译。综上所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我们要深入了解、研究这些差异,才能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在翻译时不能仅就字面意思进行直译,而要最大限度的了解中西方之间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性,合理的使用这些差异,使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既符合原文的含义,又能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翠兰.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J].语文建设,2014,02:73.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8

关键词:中美;快餐文化;差异化分析

快餐这一概念从美国起源,历史上的第一家快餐店就是美国的麦当劳,外国人更加喜欢麦当劳的便利性。当今时代,快餐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也是快节奏社会发展的必然。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迫切需要一种便捷快速的文化内容,这让能够满足人民饮食需求的快餐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主流,传统文化开始呈现衰退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明确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差异,结合我国的文化形象树立本土品牌,降低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1认识中美快餐文化

1.1美国快餐文化。美国在解决了南北统一问题后,出台了一系列符合美国国情的宪法和政治政策,从而推动了美国经济科技的改革与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彻底复苏,美国所建立的工业文明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人们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传统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改变,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饮食的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速度和效率成为了餐饮业的主旋律。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为了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快餐模式迅速占领美国的餐饮市场,影响了美国人们的生活习惯,美国文化种类也开始向着速度化和效率化发展,导致传统的饮食文化不再符合人们的发展需要。麦当劳的兴起带动了一系列快餐品牌的发展,快餐采用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生产而成,追求速度和方便,在美国经济市场上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快餐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快速化发展需求逐渐诞生的一种简约饮食文化,主要的特点就是快,制作时间短,交易便捷,快餐文化的广泛发展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快餐文化不在局限于饮食业,逐渐过渡为一种以快为主旋律的文化现象[1]。

1.2中国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中国的快餐文化仍然处于成长上升期。1987年,肯德基正式入驻北京,快餐文化开始席卷中国,许多快餐行业在看到肯德基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后,开始争相效仿,经过快餐行业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化、中式与西式并存的发展格局。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积极促进快餐在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并针对中国快餐未来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2001年后,中国快餐市场已经趋于完善,中式快餐的标准化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连锁经营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让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一些中式快餐企业接连倒闭,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中国对快餐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目前快餐在我国的发展良好,快餐市场正在稳步增长,并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要求[2]。

2中美快餐文化差异化分析

2.1时间观念差异。时间观主要指的是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和认识,时间观念会受到不同文化象征、不同民族发展背景和不同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的影响,中美文化是不同意识形态发展下的文化产物,中国和美国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鲜明的社会经济差异性。接受不同的历史文化传承,两个国家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传统历史文化上,注重对过去知识内容的传承,人们的心态和生活观念被传统文化内容束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小心求证,才能打破当前的发展设计。美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但结合美国文化特点来看,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呈现出线性发展特点,美国人更注重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学习过程中,美国人的生活节奏明显要比中国人快,两国人民的饮食文化也表现出了时间观念的差异性。例如:中国人在用快餐时,会考虑到用餐人数和菜品的选择,并在用餐过程中尽情畅聊,而美国则更注重时间和效率。

2.2环境文化差异。首先在环境设计过程中,美国的快餐企业更受白领阶层的喜爱,由于工作期间用餐时间比较紧迫,希望餐厅提供快捷的交易服务,因此,美国许多快餐企业为了满足人群的需求,会设置一些特殊的外流线,美国人选择快餐也是因为出餐速度快、交易便捷。在中国,大多数人选择快餐是因为在繁忙的工作中享受空余时间,人们的需求不同,对环境设计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比美国餐厅环境设计和中国餐厅环境设计,可以发现美国餐厅的基本设施较少,中国为了保证顾客的舒适性,会多设置一些娱乐设施,在桌椅的安排上组合形式较多,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独立的享受空间。美国快餐是为繁忙的工作服务的,而中国的快餐是为了朋友聚会或者是情侣约会服务的,因此,在氛围营造方面,中国快餐文化特别注重周边环境和用餐氛围,这也显示出了中国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熏陶,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需求和礼仪特征。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中国的快餐行业往往为顾客提供了一个舒适、轻松的消费氛围,让快餐也变为一种享受,而受到美国文化特点的影响,大多数消费者都追求快捷,服务氛围较为严肃[3]。

2.3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奉行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认为食物只具有充饥的作用,而且饮食是一种消费手段,所以西方的饮食文化并没有享受这一感官体验,他们的饮食内容不会过分追求口感,中国则奉行感性的饮食文化理念。首先,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一些饮食内容,会展现出独有的文化韵味,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民俗功能,厨师在进行食材烹饪时,也会注意文化价值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历史发展中,具有“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象征,饮食不是简单的充饥,其中包含了养生之道,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通过合理的食材搭配,研发出不同类型的烹饪调法,这与单调乏味的西方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快餐文化在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良,一些快餐产品为了满足本土化人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例如中式快餐:粥铺,在饮食菜单上也包含着皮蛋瘦肉粥、芙蓉鲜蔬汤等既符合养生之道,又色彩鲜明的食物特色,带来感官与营养的碰撞。

3美国快餐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3.1影响。尽管中西方的快餐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快餐文化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征服了许多中国人,一些青少年盲目追求西方快餐文化,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3.2对策。为了适应美国快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需要建立中国独有的文化品牌,市场文化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商品经济已经步入到了品牌消费时代,中国的品牌经济发展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美国的快餐文化之所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接受,就是因为便捷和快速。在传统的中国餐厅中用餐,烹饪时间一般需要0.5h,这与便捷的肯德基的快餐经营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对比,导致一些消费者走向了美式快餐。美式快餐文化带来的冲击也让我国的一些行业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在保证产品健康的同时,提供便捷的市场服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贯穿于品牌发展始终,加深品牌的文化底蕴。在中国餐饮文化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快餐产品,例如:馒头、拉面、饺子等等,塑造好品牌形象,有利于在快餐行业占有重要地位。

4网络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快餐文化的碰撞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美式快餐文化,进入到中国市场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但两者之间仍需要不断融合与创新,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式快餐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后,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了解两种文化的关联性,借鉴美国快餐文化中的时代特点,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多元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需要注重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美国快餐文化在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的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便捷的生活方式是未来时展的必然趋势,但要在接受快餐文化的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打破传统的营销思路,创新市场发展形式,才能构建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快餐文化。

5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了解中美快餐文化的差异性,就需要充分认识到中美快餐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本文从时间理念、环境文化、饮食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了美国快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美国快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为未来的快餐市场带来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周斌,王秀芳.“慢综艺”:文化快餐中的价值转向与伦理引导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6):22-26.

[2]李孝彦.快餐文化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的思考[J].青年时代,2020(6):117-118.